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如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认识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学习地球仪的概念,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3. 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学生学会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掌握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教师讲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介绍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3. 介绍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阐述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4. 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附: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方面掌握较好,但在识别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方面仍需加强。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目标】1. 在地球仪或经纬网上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 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重难点)3.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船在亚丁湾》片段。
师:看视频,思考中国货轮泰山号能否得到救援?【思考】 1. 中国货轮泰山号遇险的经纬度位置是多少?2. 根据中国货轮泰山号提供的位置信息,救援队能否及时找到泰山号?3. 经纬网具有什么作用?视频中泰山号呼救信息体现经纬网在哪方面的应用?生:回答问题。
师:泰山号的经纬度位置是(128°E,108°),救援队不能及时找到泰山号,因为提供的纬度位置信息是错误的。
视频说明经纬网具有定位的作用;应用于军事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片段找出错误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作用,也启发学生对于经纬网的思考。
师:船只在茫茫大海航行,如果遇到事故需要救援,该怎样确定遇事船只的地理位置?其实,这和我们日常进入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样的问题。
师:开学时,班主任告诉你的座位在教室前门左2列第3排,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二、新课讲授师: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 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模型;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如何得出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利用地球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
三、介绍地球仪(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测量。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六、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供参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以“地球运动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素养。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空间定位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球仪的操作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真实形状;提供地球仪,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简要介绍地球的神秘与伟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球仪》。
(二)讲授新知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地球环境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引发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
5.反思评价:设置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6.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2.掌握地球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基本地理概念;3.熟练掌握使用地球仪的方法,理解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组成;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3.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4.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组成;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3.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地图符号的理解及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师生互动:•老师通过提问引出本课主题:“你们对地球的了解有多少?地球是怎样一种存在呢?”2. 讲授环节2.1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基本形态、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的介绍;•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基本地理概念的讲解;•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的介绍。
2.2 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地图上的符号和色彩的意义;•地图使用时常用的比例尺、经纬度等。
3. 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某个国家或城市的位置;•让学生制作一份小地图。
4. 总结环节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强化重点。
五、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2.学生操作地球仪。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2.练习环节;3.学生制作的小地图。
七、拓展延伸1.了解世界地图;2.知道南北极的情况;3.制作各类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逐渐认识的?3.讲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不规则球体特点。
(三)探究地球的运动1.观看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1.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结构和特点。
2.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3.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六)课后作业1.列举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利用地球仪,找出我国主要城市的位置。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1:地球是圆的。
师:那你们见过地球的卫星照片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真实面貌。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通过观察,你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生2: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师:很好,那我们来讨论一下,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学生分组讨论)生3: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后来通过观测和航海实践,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师:很好,那我们来看看地球的真实形状。
(展示地球形状模型)(三)探究地球的运动师:地球不仅在空间中自转,还在绕太阳公转。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
【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标要求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除了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认识地球的形状,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学会运用地球仪,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并利用地球仪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难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影像及名称,让学生看图描述地球的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名称,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新课讲授活动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出示由远古时期到21世纪的四组材料:1、结合材料,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过程并完成填空;2、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补充月食、海岸观船、登高望远三个例子,并完成一组选择题。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 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2. 利用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和定位,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1.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理解和应用;2. 地球仪上地图的阅读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相关地图和图片;4.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2. 地球仪(若有条件)。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是什么?Step 2: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极点等基本概念;2.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经纬网和各个洲际分布。
Step 3: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地球仪的定义和制作原理;2. 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地图、地形等要素;3. 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Step 4: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讲解经纬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3. 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如查找某个城市或国家的位置。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地球仪进行地图阅读和探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认识了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并学会了使用地球仪查找和解释地理位置信息。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并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标示各大洲和重要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基本构造;2.地球的运动方式;3.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基本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蓝色的,表面被水覆盖了大约71%。
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略微扁平的赤道面和稍微突起的两极。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重力造成的。
地球的基本构造是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四层:固态内核、液态外核、软塑性的下地幔和硬脆性的上地幔和地壳。
而地球的核心则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2. 地球的运动方式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每转一圈就是一天,公转一圈则是一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式使得我们有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3. 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和运动的仪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
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1.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2.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标记出来;3.标示各大洲和重要国家,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4.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如赤道线、经纬线、环流系统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形状和运动方式,并进行简单的问答。
2.教学主体在地图上标示各大洲和重要国家,向学生讲解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地球仪。
3.拓展部分了解地球的其他特征,如赤道线、经纬线、环流系统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地球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4.总结部分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答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讲教师向学生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形状和运动方式;2.操作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地球仪,感受地球的运动方式;3.讨论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地球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增进学生对地球的认知。
七年级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1 地球和地球仪教课目的:1.经过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感觉古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2.会用有关数听说明地球的大小。
3.经过制作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察看地球仪,比较和概括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色。
5.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立某一地址的地点。
教课准备:充气地球仪若干个,学生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资料(学生可依据自己需要另备其余资料)、标有度数的卡片教课方法:议论、分组察看、比较、实验课时:4 课时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我们在明朗的白日能够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能够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我们居住的地球究竟是怎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凭证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读图』读图 1.1“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认识先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过程。
『分组活动』( 1)在地球仪上模拟“海边看船” ,记录自己的体验,去过海边的同学能够交流一下。
( 2)对照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3)观察图 1.4 月食照片,古铜色影子(即地球影子)的边沿呈什么形状?『议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依靠这些凭证能不可以一定地球是球形?为什么?(海天一色、站的高看的远等;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察看的结果可能同样)『阅读』麦哲伦全球航行的图文和地球卫星照片,认识人类由猜想到实践,最后科学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
『议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设问』用那些资料数据能够描绘地球的大小?『读图』图 1.2“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球体『猜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峰。
(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分组察看议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切的原貌有那些主要的不一样?『小制作活动』参照课本,分小组用乒乓球等资料制作小地球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设计说明】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直觉观察臆想证实【设计说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设计说明】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活动:算一算,你能否自己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一算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圆的周长公式L=2πR,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²)【设计说明】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地球模型──研究地球展示教学地球仪提问:1、什么是地球仪?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2、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
3、自西向东4、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业布置】1、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2、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板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教学用具:自制地球仪、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传授新课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
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
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l)0°纬线──赤道(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