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9
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1、特殊的纬线 ①0° :也叫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南北 半球分界线; ②30°: 中低纬度 分界线; ③60°: 中高纬度 分界线; ④90°:南北极点; ⑤23°26′:回归线, 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有无 阳光直射 现象 的分界线; ⑥66°34′:极圈, 寒带与温带 分界线,有无 极昼极夜 现象 的分界线。 2 、特殊的经线 ①0 °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东经度 ,以西为 西经度 ; ②180°: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西经度 ,以西为 东经度 ; ③20°W:东西半球分界线; ④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练一练]
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A(20°N,150°E)地飞往B(40°S,30°W)地,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 飞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3、两地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这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 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或凸向)两极地区(或上空)。
17
课堂小结


原理如右图:
圆弧ACB <圆弧ADB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正东或正西。 2、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⑴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先向北,过北极点,再向南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⑵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 ⑶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 过南极点 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定运动方向。(即计算所跨纬度数与180 ° 相比较)
10
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 两个半球上。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地球仪的正确使用方法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演示法:展示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仪使用的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展示和操作。

2.PPT:制作PPT,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等。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4.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仪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通过PPT和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掌握地球仪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地理位置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_教案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_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并用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事实说明地球自转。

2.过程与方法:演示地球仪。

(1)观察演示自转方向:学生演示➝演示错误的学生上台演示➝纠正错误➝正确演示➝学生再演示。

(2)观察演示自转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球仪静止不动时用手电筒照射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同一地点的昼夜变化➝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不同地点时差的形成。

层层递进,容易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演示地球自转,调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更好学习地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概念、方向和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准备】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手电筒,几幅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也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模型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和地球仪的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新学科的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地球仪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3.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地球仪的操作心得。

5.操作实践: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地球仪的各项功能。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球仪操作和实践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2《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2《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5,看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教师: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也就是“天圆地方”学说。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

但这都是人们的直觉和猜测。

一直到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才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船队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呢?2.地球形状的生活实例教师: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①海边看帆船:当我们站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桅杆。

②月食: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一部分太阳光正好被地球遮蔽,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

3.地球的大小任务①:三组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自己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组合作,观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课本,回答:1.地轴:假想轴。

2.南极和北极: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3.经线:连接南北两的艰难。

了解地球仪的特点和用途。

任务②:1个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么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的总面积?1架客机飞行速度约800km/h,那么地球最大周长相当于沿赤道飞行多少小时的距离?太阳的表面积约为6.1万亿km²,约是地球的多少倍?月球的周长约1万km,地球最大周长是它的多少倍?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认识地球仪教师:地球太大了,我们也不是宇航员能进入太空。

因此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问题引领:①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的什么?②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有什么不同?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2. 认识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仪、投影仪、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小组分配、笔记本、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 观看地球的图片或视频,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地球:1. 分组讨论:学生按小组分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b. 地球的大小和重量如何?c. 地球的组成部分有哪些?2.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球形状、大小、重量和组成部分的准确理解。

介绍地球仪:1.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球仪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不同部分,并探索如何使用地球仪找到不同地方的位置。

应用练习:1. 设计练习任务:将世界地图贴在教室的墙上,要求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到指定的国家或城市,并用标签标记出来。

2.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练习任务,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并互相帮助。

3. 展示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拓展活动:1. 地球仪指南针: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上的指南针,并解释其作用和使用方法。

2. 模拟旅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旅行活动,让他们利用地球仪确定旅行目的地,并做旅行计划。

3. 学生表演:鼓励学生用地球仪展示自己设计的旅行路线,并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旅行过程。

四、课堂总结:1.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2. 提问检测: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布置:1. 鼓励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进一步了解,要求他们完成与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的作业。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新人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创新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创新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和表面积。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纬线和赤道,经纬度的意义。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纬线、两极和赤道,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东西半球。

2.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1.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与判读。

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读图分析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新时尚词语。

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新课讲解(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导学):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讲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大体经过: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读图1.2 地球的大小(导学):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7.2857×1010个足球场。

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 10万个400米跑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读图1.3 地球仪(导学):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经纬网定位课前准备: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二、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对地球有个整体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①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②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多媒体展示课本第4页图1.2 地球的大小要求学生齐读并: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该册的开篇,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初步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形状、地球仪的使用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等方面,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形象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及作用。

2.学会使用地球仪,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2.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运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和记忆。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地球仪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准备经纬度划分的资料,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3.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仪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使用一个地球仪模型,进行经纬度的划分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航海、地图绘制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讲授和自主比较一下实际的效果。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2.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3.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4.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2.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经纬仪、有关课程课件(自制)、学案(基础知识)、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观认识世界。

简单地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一)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

(二)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

大家看课本上的图,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方法】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教学过程】师:我们从小学就了解地球的形状,但头脑中还要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如果我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该怎样回答?生:是圆的……,是球形的……,像梨形……师:最准确、最科学的回答是什么?生: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师:对,[画板图、画圆、圆心、圆半径]我们看,这是圆,有圆心、圆半径、圆周。

[再画出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表示球形]请看,这是球形,有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

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地球是球形。

[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它的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生:球心和球半径在球的里面,最大周长叫赤道,在地球仪的中部。

师:[指地球仪上赤道]对,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

这是地球的两个端点,叫北极和南极,赤道正好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出示经纬网地球仪]地球的球心叫地心,球半径叫地球半径,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心和地球半径了。

[板书赤道、两极、极半径、赤道半径]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

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请大家思考它们各有多少条?生: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条。

师:对,大家想得很好。

那么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同地球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相等,地球是什么形状?生:地球是正球体。

师:对,如果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呢?生:是两极之间长的椭球体。

师:对,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地球实际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因此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哪个长一些?生:极半径短一些,赤道半径长一些。

师:对,请看课本上图书所注的具体数字。

二者相差多少千米?[学生看书]生:赤道半径6378.2千米,极半径6356.8千米,两者相差21.4千米。

师:很好,大家计算出极半径略短于赤道半径,[板书6378.2,6356.8]说明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第1、2、3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第1、2、3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能够运用相关数据(半径、周长、表面积)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明确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制作地球仪,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的意义,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和赤道。

二、教学策略本节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利于教学的实施,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五个黑字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概念较强,涉及的新名词和概念较多,二是教学中隐含的时间与空间,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联系。

本课时为第1课时,在刚刚步入初中地理的第一课中,教师需要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接着通过计算生活事物与地球尺寸的对比,让学生感知地球之大小,最后通过动手亲自制作地球仪,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教具地球仪及乒乓球、铁丝、胶带、橡皮泥、红马克笔等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 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依次是()①地球卫星照片②天圆地方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③②①D. ②①③咸蛋超人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

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的家。

据此回答2~3题。

2. 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A.5.1亿千米B. 6371千米C. 40000千米D. 12742千米3. 两个超人很久没有见,忽然兴起要进行飞行比赛,他们选择了赤道作为比赛线路。

他们至少要飞行的距离约为()A. 400千米B. 4000千米C. 40000千米D. 400000千米读图,回答4~5题。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稿)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稿)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五个内容。主体内容是围绕“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和测量出地球大小的?”“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地球仪有什么用处?”“人们为何在地球仪上建构经纬网?经纬网该怎样利用?”这一系列问题来展开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4、东西半球划分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课时安排:两课时
2
3
4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
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11地球和地球仪-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课件(共23张PPT)

11地球和地球仪-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课件(共23张PPT)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5.判断正误 ❖1、所有纬线都等长。 ❖2、所有经线都等长。 ❖3、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4、经线都是圆圈。 ❖5、经线指示东西。 ❖6、纬线指示东西。
(× ) (√ ) (√ ) (× ) (× ) (√ )
北极
(2)经线是否等长 (3)经线所指方向
(4)是否平行
南极
1.纬线
特点比较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圈
半圆
长度 不等长, 从赤道向南、北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是否平行
相互平行
不平行,相交于南北两 极点。
随堂演练
C 1.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 ( )
A.船头 B.船舷 C.船帆 D.船尾 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 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
南极
北极
地轴 赤道
1.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1)纬线的形状 (2)纬线是否等长 (3)纬线所指方向 (4)是否平行
1.纬线 特点比较
纬线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是否平行
圆圈
不等长, 从赤道向南、北缩短。
东西方向
相互平行
经线
2.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1)经线的形状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 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并且 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个巨大的锅。我国 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地球和地球仪-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 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1 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是一个有机体,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构成。

其中,地壳最外层,最薄,占地球体积的百分之一。

地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其中岩石分为火山岩和沉积岩。

1.2 地球的特点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有自己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

大气层保护地球和生物,水圈使地球成为蓝色的星球,生物圈包括陆地生物圈和海洋生物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就了昼夜交替、四季更替,保持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

2. 地球的位置和方位2.1 地球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约1.5亿公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表面出现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现象。

2.2 地球的方位方位是指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方向。

地球上常用的方位有南北、东西、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

其中,以南北为纵向,以东西为横向,将地球划分为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

3. 地球仪和地图3.1 地球仪地球仪是一种几何体,形状与地球相同,比例缩小到一定程度。

地球仪通过旋转,可以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照明,可以表示地球的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现象。

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2 地图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

地图是一种表示地球表面及其各种特征的平面图,通常采用正投影,即指向地球某一点的切平面映射到一个平面上而成。

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分布情况、地势高低、地理位置等基本情况。

4. 使用地球仪和地图4.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按照说明书或者老师的提示,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照明,观察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现象。

通过旋转和照明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地球的特点。

4.2 地图的使用方法地图的使用方法需要注意比例尺和方位。

比例尺是指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方位是指地图上的南北、东西、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等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1.1 地球的概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也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地球是一个自转,公转,倾斜的地球。

地球公转、自转和地球的倾斜决定了地球的四季变化和日夜交替。

1.2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是地球的“心脏”,温度很高,华氏热度超过 9000 度;地幔是地核外围,尚未熔化,呈带状结构,温度比地核稍低;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人类活动的地带。

1.3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不同地方的季节和时间不同,地球上的活动范围也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形状所决定的。

二、认识地球仪2.1 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地理教具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地图形式。

它是一种球体,表面画有全球的地形,海洋、国界、城市、山脉等等一应俱全。

可以看到地球的自转、公转,了解地理位置。

2.2 地球仪的使用地球仪被广泛应用在教学、科学研究和决策制定中。

使用地球仪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地球的地理环境,为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提供参考和便利。

2.3 地球仪的种类地球仪根据尺寸、装置和使用方式,可以分为吊球式、放置式、自悬式、平面式和掌上式等多种类型。

各类地球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选择适合的地球仪是应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练习和作业3.1 练习题1.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2.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3.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有哪些?3.2 作业请同学自行选择一款地球仪,对其分析并撰写一篇介绍文章,包括以下内容:- 地球仪的名称和类型 - 产品特点和用途 - 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 如何使用该地球仪进行地图分析和决策制定四、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形状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我。

地球仪则是我们认识地球、探索地球和决策制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多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

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4.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让学生对天体产生兴趣。

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

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
讨论:假如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也没有人告诉你地球的形状,单凭你十多年来的生活经验,你直观感受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1分钟讨论)盖天说: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浑天说: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宇宙像鸡蛋,地球像蛋黄位于正中间,外层是水包围着地,犹如蛋壳包裹着蛋黄。

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根据地球在月面上的阴影,推断大地其实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总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教师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任务2 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教师展示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

讨论实验结果: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小旗就不会先消失,如果大地是圆的,那小旗会先消失。

列举实例1: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实例2:登高望远
实例3:发生日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形状。

任务3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教师播放视频《我们的地球到底有多大?》,通过有趣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大小比较。

完成教材活动。

拓展讨论:地球是个正球体吗?(此处作为学生了解,不做重点解释,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即可)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

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

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任务4 制作简易地球仪,说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地球仪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此处需时间较长,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1.(2017岳池县模拟)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边望船,先见桅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优
2.图1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圆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个球体
3.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
A.大地是运动的 B.大陆是不断漂移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2017营山县校级模拟)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图数据说明了
我们“家园”的()
A.海陆分布 B.质量
C.高低起伏 D.大小
5.作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应该做成()
6. 关于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B.通过地球仪可以方便地知道地球的面貌
C.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运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D.在地球仪上,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