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影响的必要补充

合集下载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一、概述教学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性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能够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气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反馈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1. 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智力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智力发展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可采用差异化教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非智力因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动机因素等。

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动机因素的引导和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统一。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特点,并兼顾学生的情感因素、动机因素等非智力因素,才能够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起源于皮亚杰及布鲁纳等人所作的革命性研究,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的理论,后来他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即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去建构。

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 learning)”理论,即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传统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的教学建立在直接观察和外在控制的方式上,不仅无法发展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违反人类学习的“建构”本性,应该扬弃。

建构主义理念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协作性和学习意义的建构性。

阅读是人们从客观世界搜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充分关注他们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技能是英语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初中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有了新的内涵,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更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建构主义的出现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合理运用建构主义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活力、魅力、效力——“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活力、魅力、效力——“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活力魅力效力——新桥中心小学“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微探摘要: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它的根——语言文字,更散不了它的魂——阅读和写作。

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三力”课堂是活力课堂、魅力课堂、效力课堂。

它的基本标志是:“三力”课堂是平等互尊的和谐课堂,是生活再现的生命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是充满情趣的创新课堂,是持续生成的反思课堂。

它有五个特点:激发一个情趣、突出两个全程阅读、提供三个保证、做到四个尊重、鼓励五个挑战。

在操作上它强调:强化预习,把握读的起点;勤于练笔,读写有机结合;举三反一,厚重文化积淀;含英咀华,实现“以文化人”;质疑探究,激发学习思维。

我们期望通过“三力”课堂建设提升教育的品位,提升教育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语文叙事、写景、蕴趣、寓理、抒情,所以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充满情趣又幸福惬意的“美差”。

不过鸟瞰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往往是苦不堪言。

老师苦在“咬文嚼字”,学生苦在“死抄硬背”。

课堂上,语文老师要么浮光掠影,学生跟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要么把学生当做婴儿,将文本中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能体味出个中滋味?怎能深刻理解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怎能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生命的活力,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展示生命的魅力,产生欣赏语文、思考语文、表现语文、创造语文的效力呢?虽然说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它的根——语言文字,更散不了它的魂——阅读和写作。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深入进去(阅读语言文字),在一番“身临其境”“其乐融融”地醉心体验(领悟语言文字)之后,得以“心满意足”“回味无穷”地轻松出来(驾驭语言文字)。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学生质疑探究、陶醉酣畅。

活力、魅力、效力“三力”并举,师生痛快淋漓,成功的喜悦时时闪现。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_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_

学习习惯与方法
构成学习方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
预习
确定不懂 确定新课重 难点,尤其 是不懂点 写出自己认 识
听课
验证懂 验证自己 认识和不 懂点
笔记
验证懂 记录不懂 点、重难 点 编码:科 目+单元+ 页码
作业
验证懂 验证听懂 后是否能 做懂 检查+订正
复习
抗遗忘 遗忘先快 后慢
串联单元 复习,时 间由多到 少
智力低,非智力因 素高
非智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而逐渐形成。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 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主要因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而产生。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例如学生在注意听课时,他的视觉、听 觉、思维等活动都指向和集中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上。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但二者又有区别。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霭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 情感是在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的反映。 意志力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克服困难,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 状态。 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的反作用,其大小和性质要看学生原有动机正确性和强度,也要 看学生本身其他心理品质的情况而定。
特征
特征 安静稳重, 思维灵活 性低,但 细致、稳 定,情绪 稳定。
特征
思维灵活, 但不深刻, 注意易转移, 兴趣广而不 专一,反映 快而毛躁。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克服学习中困难的自觉精神和顽强毅力不足,缺乏对高尚品格的追求精神。

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低下的表现比比皆是。

因此,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就学习心理而言,可分为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和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

通常把构成前者的心理因素统称为智力因素,把构成后者的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智力因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作用的;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水平也不一样。

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

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是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的结果。

智力活动是主动而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各智力因素互为联系和影响还和其他心理过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内部状态系统,所以不能离开整个心理状态,孤立地研究智力发展。

智力以外的许多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等,虽然不能直接实现认识过程,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影响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

许多追踪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不属于智力因素的个性心理品质,即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起着长效作用。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攻读和创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路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最佳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

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理论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

三、要素主义理论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

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文章摘要: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 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5……聚焦自主学习推进课堂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多年来,自主学习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理论家们特别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对现有影响较深刻的一些自主学习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借鉴.自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可谓是教学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追求批判、创新,关注民主、多元、开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1].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2].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3].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5].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做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那么他的学习就属于自主学习.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时间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6].通过对国外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研究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总有些大体相同的内容,如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给学生创设主动、积极求知的氛围;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教给学生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不断尝试;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自我强化等等,这些研究对本课题都有借鉴作用.二、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就是说只知道被动学习,却不知道主动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体现出主动地思考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其实质可谓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早期萌芽.先秦时期的孟子,也明确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在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应用起来也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在学术上达到高深的造诣.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也”他认为自主学习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又说“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就是说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的知识记忆的更牢固,应用起来更加自如.叶圣陶先生更是精辟的说到“教是为了不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自觉学习者.进入现代,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的相应出台,明确的提出“初步学会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探究问题;能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思,质疑,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想的积极心向,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无疑使得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从纵深方面被广泛关注,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毓提出“自主学习不限于学习方法上,可以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并提出了自主学习可遵循针对性、科学性、思想性、方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基本原则.九十年代初,李星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有主见的学习”[7].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识能力”.到了九十年代末,对自主学习含义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程晓棠,她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也就是学习者对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自主学习是一种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她的全面阐述为日后许多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为代表,对自主学习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并在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从“维度”和“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自主学习,既传承了齐莫曼的二维研究框架,而且进一步明确细化框架中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的三个特征:能动性、有效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此外,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些理论的提出都对界定自主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2.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教授的“学与教”的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践;同时还涌现出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先生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上海青浦中学顾冷沅先生进行的“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教学法;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这些教学实验虽未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概念,但都以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目标,为日后自主学习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庞维国编撰了《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的专著,书中系统的论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原理和教与学的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确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8].这些理论对于完善自主学习方式切实起到示范作用.纵观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尽管自主学习含义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多角度呈现出自主学习内涵,我们需要继续做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际,使得理论真正得到成熟完善的发展.研究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时代在发展进步,学习方式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去探索研究.三、评述小结自主学习是在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点.研究自主学习,在理论上有助于使我们从新的、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弄清楚学生学习活动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为丰富学生认知智力发展理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厌学与乐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自主学习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表现出一种边缘化现象.我国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强调的就是师道尊严,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2.从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和论文看,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试验、应用研究少,高水平的试验、应用研究更少.3.我国现行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教程大多是国外教材的翻版和经验总结材料,尚缺乏有影响的、为中国学生专门编制的训练教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及其训练效果.(二)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趋势1.从思想认识上,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要脚踏实地应用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2.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和实验,获得详实的材料,并结合经验总结,将经验总结概括化、理论化,提炼出符合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的教学指导模式.3.自主学习研究的范围将拓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本身,也将研究影响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以及诸种因素与自主学习的相互关系;不仅要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而且在高等教育中甚至高等教育后的终身教育中也要充分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自主学习的研究将进一步向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使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更接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实际,这样既便于师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对学习的指导和实际应用.参考文献:[1] 刘力为, 陈晓慧.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语文进行教学设计[j]. 教育技术的创新, 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 2006[2] 张秀娟. 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3]庞维国. 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 x[j]. 心理科学, 2003[4]庞维国.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5]李子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05[6]王宇.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7]李星.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 高教研究,1990[8]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启示张金明(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构建主义视角下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开发不足、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有所不足等。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教育教学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个人意见;同时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观点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主动性,打破了平衡,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关键字:建构主义;教育;启示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①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结果,不仅对学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越来越引人注目.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迁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来,必将对学校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教师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四个方面.(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也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具有情境性,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浅谈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方法

浅谈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方法

浅谈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方法摘要:学生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段。

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而学习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习效率的高低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要注重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认清影响提高学习效率的因素。

本文认为,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内在因素;环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潜在因素。

关键词:学生学习效率因素提高方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学工作者,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呢?或许他们付出的不多,或是禀赋不足,或许学习方法不当,因而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工作经历,对此谈一下自己浅陋的看法。

学生随着年龄和智力的增长,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难度也逐渐增大,面对学习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在一定的时间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是学生、家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是学习效率问题。

现将影响学生效率的有关因素罗列如下,从中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终南之径”。

学习效率就是学习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的学习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学习效率=学习的产出/学习的投入学生要提高学习效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学生自身因素1.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它是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结果,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先天禀赋差异,因此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摘要: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的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开发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兴趣的培养、意志的锻炼、情感的熏陶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体育教学;培养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人的学习水平发展除先天等因素,还与后天的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经济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体育对学习能力的开发促进。

学校体育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具有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

1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智力的开发可以更好的引导体育教育的开展。

人脑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恰恰能更好的开展体育运动,发展体育事业。

首先,体育锻炼需要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注意力。

"全神贯注"的主要内容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智力水平。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首先要对体育项目的动作进行全面的观察,特别是对动作姿势、运动方法、节奏变化等,要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全貌全新观察,进而才能予以领会,模仿和演练。

加强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途径与方法【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2一、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1.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学习情境中有哪些变量,并意识和体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变化情况。

2.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自觉的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学习方法;知道自己拥有的各种学习方法的作用、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并且能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任务变化,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使用策略的重要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方法的手段。

二、学生获得元认知策略的主要途径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获得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的获得;二是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

研究表明,后两种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重要作用。

但无论是结合学科的培养还是专门的训练都离不开以下五条具体途径:1.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提高策略意识及策略指导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首先要提高学生五方面的意识性:①学生清晰了解任务的意识性;②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③使用策略的意识性;④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⑤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

2.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

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水平与其拥有的元认知知识有极大关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这些知识的应用,指导学生实施学习计划,学会思考,随时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同时还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诱发学生产生元认知的体验,并不断提高这些体验的精确性,以提高元认知水平。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和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和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网考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正确答案】修业年限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正确答案】19世纪末3.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正确答案】学校教育制度4.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正确答案】癸卯学制5.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

【正确答案】诊断性评价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分科课程7.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地方课程8.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正确答案】总结性评价9.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综合课程10.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校本课程11.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活动课程12.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学科课程二、多选题13.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纳托普【正确答案】凯兴斯泰纳【正确答案】孔德【正确答案】涂尔干14.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卢梭【正确答案】萨特【正确答案】裴斯泰洛齐【正确答案】福禄贝尔1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探究摘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怎样学习”和“探索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现将步骤略加归纳供同仁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现代教学的任务,不能只是使学生“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握方向、运用知识、汲取信息的能力。

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因而偏重单调的重复与模仿,忽视在发展上下工夫,更无意于引导学生的自学,其结果势必不能如期达到我国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公民的素质。

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

我们注意到当代国际国内教改实践促使教学理论和方法上发生的重大变化,确认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强调教师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独立的认知活动并尽量扩大这种活动的范围,以培养学生对认知活动的兴趣,掌握认知活动的基本方法,这成了我们教改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我们努力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参照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结合运用教育心理学和新的教学理论,作为理论根据。

一、依据要点1.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决定因素,因为:(1)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同化”(皮亚杰:“同化作用是有机体把外界元素变成日益完善的结构的整合作用。

”)、“顺应”(指主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自身变化过程)、并达到“同化”与“顺应”的“平衡”,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能动作用,即参与教学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本学期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汇集(6篇)_教学反思总结

教师本学期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汇集(6篇)_教学反思总结

教师本学期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汇集(6篇)_教学反思总结教师本学期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汇集(6篇)。

教师本学期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篇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在知识与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改革、那么,如何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于兴趣、”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1、优美音乐感染学生、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以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来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带给学生以美与趣,更具感染性与趣味性、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的情境性与人文性,更能为学生展现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就能够为学生播放一段定有壮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以优美而动听的音乐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心中困惑、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取思考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以富趣味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活力、3、生动画面吸引学生、图片形象直观,将图片灵活地运用于课文教学中,贴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获取更多的感性信息,这样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能够收集优美的风光图,在课上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学习是欢乐而自在的,是学生所喜爱的、二、带着学生走进教材传统教学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教学中机械照搬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这是典型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成为教材的复制者,学生成为教材的接收者、这样的教学自然不是高效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1、树立开放的教材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封闭而狭小的教材空间,而是要将教学的眼光放到宽广的现实生活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如影视资源、生活素材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生本教学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富有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体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本事的提高、如影视资源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时,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的理解、而教师经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断,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带给学生以真实感、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才能产生最深刻、最独特的感受,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更深层的含义、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材的开发不仅仅要将学生资源纳入其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进行单向的机械讲解,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带着学生来一齐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将学生带进宽广的语文殿堂、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要让步于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自身主角,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进取的互动,在互动中共同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1、以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提出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探究,在探究中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问题能够针对主题设计,能够针对写作结构,也能够针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词,总要能够延伸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就是成功的、2、以启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受自身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的限制,并不能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不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会遇到重重困难、此时,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学生的困惑处提出启发性问题,以问启思,帮忙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能够透过表面到达深层次的理解、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改,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本学期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措施(篇二)经过将近这学期的高中数学教学,我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反思与体会。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化,分别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智力因素作为一种基本能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成为了学生评价标准的主导因素。

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注意到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学生人格、心理、价值观、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因素。

它与智力因素不同的是,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非智力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的综合体现,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也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我管理、学习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积极思考,良好的学习态度、系统的学习习惯和私人时间的合理利用,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表现。

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整体表现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社交、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情感与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出色的智力,但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社交品质,他也很难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成功,从而在职业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推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路径与手段,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应该在不断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拓宽教育内容,打造多样化、丰富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标签: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的问题1.有形式的合作,缺实质的合作。

多的合作学习,形式上是三五个学生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写写、画画,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个别优等生当“主角”、“演员”,而其他学生当“配角”、“观众”,其结果是两极分化异常严重。

2.对合作的内容缺乏选择,滥用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滥用合作学习,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哪怕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实效。

3.对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忽视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致使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的自评、反思、总结意识差,学生的互助意识淡薄,导致合作学习“流产”。

4.对合作的时机把握不当。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学实际,学生很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刚刚展开合作学习,还没有对内容有实质性的了解,更没有讨论、总结,教师就“草草收兵”。

由于教师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影响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5.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足。

在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开始合作学习时,教师或者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或者抓紧时间看教案或思考下一环节自己该做些什么;或者在准备下一环节需要的教具……之所以有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的事,自己只是指挥者,没有必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

解决策略1.正确分组是保障。

实施合作学习时,如果分组不合理,效果肯定不好。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复习题一、填空: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5.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的。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7.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8.杜威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 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

”9.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

10.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

11.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12.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因此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

13.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14.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15.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16.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17.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

18.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影响的必要补充摘要:现在,我国教育界已能够比较普遍地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现象。

本文旨在充分认识挖掘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索的开发和利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并果。

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团素的关系,纠正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教育现象,倡导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并举的全面人才培养发展观。

关键词:智力教育;非智力教育;人才培养从古代到近代,我国学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和知识积累,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层层的知识考试。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学生智力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日益的正规化、科学化,我国教育界实现了由重视知识积累到重视智力发展的重心转移。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教育理论又从重视智力的视角转移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这样,我国在教育理论上主要经历了“重知识传授和知识积累—重视智力—重视非智力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四个阶段。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已能够比较普遍地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也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写作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认识挖掘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索的开发和利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并果。

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团素的关系,纠正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教育现象,倡导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并举的全面人才培养发展观。

本文着重论述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非智力图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首先弄清智力的概念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一、智力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一)什么是智力智力是心理学中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据统计,智力的定义多达70种之多,那么智力的本质是什么?学者们对此观点不一,官能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先天赋予的官能;经验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联想,而心理学家皮亚杰不同意这两种观点。

他认力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即主体在与外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近行自我调节,从而产生的对外界“适应性”的活动。

这些有关智力的观点,都只强调了某个侧面。

现在,一般认力:智力是认识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为了进一步认清智力的本质,我们再作以下几点说明:1、人的智力水平的确有。

“超常”、“中等”、“跃等”之分。

2、智力的高低不排除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发展的。

3、智力不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即各种因素组成一个完整结构。

(二)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智力在学习中如作用分不可言喻的,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认识:1,智力水平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速度是不同的。

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做到课堂的知识当堂消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就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加工后,才能接受,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比。

可谓是“事倍功半”。

再者。

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在学习中更愿意运用发现式学习,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填鸭式”教学形式是他们所讨厌的。

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运用机械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在小学时成绩还好。

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复杂性及难度增加。

学习成绩便会逐渐下降。

2、智力水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的高度不同。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人有上智、中人与下愚三种。

正好与现代划分的“超常”“中等”“低常”三种智力类型相当。

抛开非智力因素。

只从智力因素来说。

其一般趋向是,超常(上智)儿童能取得最高层(尖端人才)学习水平,中等(中人)儿童能取得一般学习水平(—般知识分子),低常(下属)儿童只能取得较低水平。

当然。

这仅是在假定非智力因素相当的前提下。

3、智力水平不同,在学习中呈观的风格不同。

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般是轻松愉快,活泼潇洒的。

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般是“眉头”紧缩”。

好象千斤重担压肩。

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

知识有些学生由于非智力图素的干扰。

本来比较优异的智力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运用。

二、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我国一般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西方讲“人格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苏联则讲“个性品质”在学习中的影响.我们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各种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

用“非超力因素”这个概念。

要比。

“人格因素”“个性品质”恰当。

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提出来的。

他通过大量的测试实验和长期的临床实践,1950年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他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

而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在国际上是1980年第22届心理学大会召开以后提出的。

我国是以1983年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一文为标志的。

这层文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的反响。

后来报刊上也不时可以见到论述非智力因素问题的文章了。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现在国内没有统一答案.说法虽然不一致。

但内涵与外延都差别不大。

其基本内容就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属个性倾向性方面。

气质、性格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万面。

因而,非智力因素更多地是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中体现出来的。

(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中的动力系统。

对学习中的操作系统起动力作用。

具体来说.不同的智力因素又各有自己的独特功能。

下面,逐一体阐述:1、兴趣与动机:在个性倾向性中。

兴趣和动机是最现实成份。

其他成份往往转化为兴趣或动机。

其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任务的选择与确定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的操作动机是为了获得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而不是增强能力,那么;他在发挥能力之前,需要确认其能力是高的。

否则,他将选择隐藏成保护其能力的任务,使之不被消极评价(虚荣心作怪),但如果儿童的操作动机是为了增强能力。

而不是为了获得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那么,即使他对其能力估计是低的。

他也将选择挑战性的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建立一种适于学生发展的宽松气氛,不以—次考试分数。

一次“失败”,而给学生下结论,从而使大多数学生敢于选择与学习有关内挑战性任务,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2)维持智力活动的进行许多研究表明。

认职内驱力、自我提高力都与学习任务完成的坚持性呈正相关。

有人对成就动机强和成就动机弱的两组被试在完战非常困难的认知任务时表现出来阳坚持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成就动机强的被试中有46.7%的人能坚持到规定的时限,而成就动机弱的被试中仅有2·2%的人能坚持到规定的时间,在艰苦的智力活动中。

必胜的信念,适度的成就动机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3) 影响智力操作效果。

研究表明。

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智力活动。

动机强弱适度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好.年复一年的“复读生”,平时成绩还可。

一到正式的升学考试动机过强.心理压力太大.影响智力水平的友挥。

往往难以取得好成绩。

“兴趣多走向成功的第一道门”。

研究表明。

学生内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正相关.2、情绪和意志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曾指出,“增进智力的同时。

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抑制冲动性.否则智力是提不高的,即使提高也会出现反复。

”研究表明.情绪强度差异同智力操作效果之间呈字相关。

也就是说.过低成过高的唤醒水乎,都不及中等唤醒水平效果好.过高会“得意志形”.过低会“无精打采”。

—般地,愉快的体验推动个体趋向客体.不愉快的体验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便获得愉快体验.如;成功者(已获愉快体验)再选的作业较难.而展遭失败者相反.当然,个别特殊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意志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智力活动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干扰与困难。

以维持智力活动的持续进行,实现预期目的.意志的基本品质及其在个体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意思的果断性、意串的自制性。

意志的坚持性等万面.一般说。

意志品质较高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点:做任何事情绝不凭一时冲动。

总会三思而后行.并且具有坚强的毅力,能为自己确立的目的而吃苦耐劳。

因而,往往能取得较高的成就.3.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这些因素,使个体之间在智力运动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这三种因素也是对智力活动影响较大,容易使教师、家长、同学凭某些独特的智力色彩而浮浅地判断某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具体来说,气质影响表现在对智力活动的性质和效率上。

比如。

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住往能操作精细、认真踏实.多血质与胆倾的人.则将神饱满,精力充沛,在认识活动中可保持较高的灵活性和力量强度等。

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人,往往会把后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当成是“聪明者”。

将前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判断成“实干者”。

这是一种片面判断,实际上,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里,都存在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也存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根据“皮格马利分效应”可知。

教师、家长的这种简单判断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智力活动.性格对智力活动的影啪现在对智力发展曲制约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奇心等性格特征,会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智力的提高。

压抑、自卑、孤僻、悲愁等性格,会抑制和阻碍学生的智力活动.其次,性格特征也能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些不足.如“笨乌先飞、“勤能补拙”。

许多优秀人物。

不仅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也有良好的性格特征.认识方式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它的一个主要方面。

就是“场依存”一一独立性特征.在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依赖倾向的人,叫场依赖性。

这类人特别易受暗示:对内在参照有较大依赖性的,叫场独立性。

这类型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较好,独立性较强.此外,认识方式的差异还可表现为感觉通道的差别。

如有的学生听说助学习效果特别好,有的学生看书学习的效果特别好.还表现在冲动学习方式与反省性学习方式的差别、结构化学习方式与随意性学习方式的差别等。

概括地讲,非智力因素的各种成扮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个性倾向性的功能主要是为活动提供动力,情绪和意志主要是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识活动、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认识活动的,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制约着智力活动.前面,我们较详细地探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品重大的。

智力能否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和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