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古代文学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为士人阶层进行的。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比较来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价值所在。
本文将对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学教育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中国的古代文学教育开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因此文学教育往往是通过学习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来实现的。
在这些著作中,经常有很多文学作品,通过注释、讲解等形式来传授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文学教育中,往往注重语言表达的修辞和艺术性,要求学生能够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适用范围较广,因此文学教育往往同时包含了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文体和类型。
相比之下,日本的古代文学教育与中国有一定的区别。
在日本,古代文学教育往往注重对特定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这些作品往往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或者文化底蕴。
此外,日本的古代文学教育同时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但是相对于中国更加强调实际运用的能力。
在教育中,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研究文学作品对自身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和表演等形式来体现自己对作品的领悟。
韩国的古代文学教育与中国和日本也存在不同。
韩国的古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色彩,其中涉及了很多民族英雄和民间故事。
在韩国的文学教育中,注重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些传统英雄和故事,能够深入了解韩国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由于韩国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和较短,因此韩国的文学教育往往非常注重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其对作品的思考和领悟。
在印度,古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吠陀》和《奥义书》的研究。
这些著作往往涉及到印度教徒的信仰和神话,因此对于印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学教育在印度往往是由吠陀学者或者修行僧等专门的人士来进行,通过口耳相传来讲解吠陀和经书的意义和教义。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上教学巧用比较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上教学巧用比较法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古代文学网上教学比较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辅导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承担导学责任。
教师的导学对开放教育,即学生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对其提供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
因此,不仅要加强学法的研究和指导,而且还要重视教法的研究和改革。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比较法教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专题》采用比较法教学的优势《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面授课时有限、文学跨度大、作品浩如烟海、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而电大学员又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矛盾,以及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对于承担导学责任的教师来说,探究快捷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
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原则,梳理专题彼此脉络体系,采用比较教学法为主的导学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
它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或类似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掌握知识的方法。
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采用比较法在其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因为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
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
二、对开放教育现状分析是设计比较法教学目标的关键1.学习需求分析。
在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学习需要分析主要是进行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如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等。
二是通过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要途径。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高职院校的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古诗词的意境丰富多样,语言优美,往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才能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将一首或多首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阶段作品等。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形象美、语言美等方面的特色,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通过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人、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1. 教学内容选择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通过比较分析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不同诗人的相似作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比如对比不同作品的主题内容、表达手法、艺术特色等。
古代文学对比教学
古代文学对比教学一、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本文所谓对比教学法,主要针对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将古代文学中同属一系列题材的文本进行对比;二是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文学元素(主题、人物、情节等)的异同;三是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作品或文学现象,可列举学界的多种观点,让学生对比分析。
本人认为,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试分述之:第一种情况最适合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积累型作品的教学中。
所谓世代积累型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题材进行不断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编订而成的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作品与其前代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节、线索、冲突、主题等文学元素的变化。
如《西厢记》的教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传奇,随后又经历了宋、金、元时期民间和文人的重新阐释。
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细读《莺莺传》和《西厢记》,让他们思考《西厢记》是如何在人物、情节、冲突、主题等方面对《莺莺传》进行创新和超越。
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总结。
通过这样操作,不但使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的教学中。
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容易。
但是,本人想到《陌上桑》是由“桑中”母题演变而来的,此前的相关文本有上古时禹与涂山氏在桑中遇合的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桑中”篇目、汉代以“桑中之事”为题材的同类型故事,如《鲁秋洁妇传》、《陈辩女传》等。
因此,在正式分析文本之前,本人首先把上述文本列举出来,并逐一作简要的介绍。
然后,本人让学生思考《陌上桑》在写作手法和结局处理上,是怎样对前代作品进行创新和超越的。
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本人的讲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显得必要和迫切。
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法又可具体分为纵向比较法、古今比较法、中外比较法等方法。
在“比较”中还存在一些陷阱和误区,对异、同的处理若有失当,就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比相似性重要得多,我们不能因为表面的相似性,而将不同事物拿来任意、胡乱地比较,为比较而比较。
标签:比较教学法;中国文学史;纵向比较法;古今比较法;中外比较法《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对各时代的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讲授,而不同时代、不同思潮、不同流派间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古代文学与当下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被不同程度地忽略。
传统的教学法注重揭示文学现象的内因,这无疑是其优长所在,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将文学史上的一个个文学个案孤立起来,这既不能真正准确地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也无法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审美价值及历史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中国古代文学放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背景之下来关照,已成大势所趋,不容回避,因此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便显得必要和迫切了。
“比较”作为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与人类的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分析、综合、下结论的基础,比较分析的充分与否,甚至会直接影响结论的客观与公正。
在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具有省时、高效、令学生印象深刻等优点,也因此被广泛采用。
现就我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对这一方法的应用情况,做简要介绍,以就教于同行。
一、纵向比较法《中国文学史》所涉及到的时段从上古一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历史跨度非常大,为了讲述的方便,一般高校都将《中国文学史》的课程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若干个不同的时段,各时段的教学一般亦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担任。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古诗词的表层含义,而且要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文本分析,挖掘古典诗词的深层含义。
高中生可以通过比较诗词之间的差异,准确、快速地把握诗词深层的内涵。
面对浩瀚的古典诗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缀满夜空的星辰中选出最明亮的一颗,唯一方式就是比较。
通过对比,别于同类的特点才会显现出来,才会从众多的诗歌群像中脱颖而出,学生才能通过别于同题材诗歌的特点进行细节上的赏析。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呢?可利用同中求异法、群文阅读法等,还可从文本内部的比较切入进行古典诗歌比较阅读赏析。
一、同中求异法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同中求异比较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探究诗词的内涵。
运用比较法进行古诗词解读可以从作者身世经历、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情感意蕴、艺术手法等角度去对照阅读。
诗人创作的诗歌都有一个与众相同和与众不同的面目,只是两者占据的比例不同。
古人能够入诗的东西无非是眼前之生活、山川、人生百态,因此多数诗歌的题材、情感、写作技巧等多有重合之处,但这不能泯灭诗歌所具有的差异性。
因此,面对题材、主题、思想、情感、意象、写作技巧等某一点相同的诗歌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所涉及的某一篇诗歌进行相似诗歌的聯系,然后再通过比较,发现相似诗歌的差异性,放大所要学习的诗歌的特点后再进行深刻的赏析。
诗歌的特点、独特的美之力量,只有通过相似诗歌的对比才能有效呈现,才能避免学生阅读时因诗歌相似而受到审美活动的扰乱,混淆诗歌的好坏。
例如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便可以与她的《醉花阴》对比,理解两首词中所透露的浓浓愁情,并在对比中,体会两首词“愁”的内容的差异,进而深刻感知词人写《声声慢》时的心境。
《醉花阴》写在李清照南渡前,这时候的她生活美满,写这首词思念远方的丈夫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读者所感受到的是一股淡淡的可被风吹乱的愁绪。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应用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是语文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应当把握住一定的答案,充分发挥语文能力,深刻理解内涵,体会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而比较法在古典诗文阅读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语言文艺表达技巧,懂得文学体裁,提高文学知识水平。
首先,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
比较不同的古典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勾勒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文学体裁的转折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不同文学体裁的批判性认知。
此外,比较也可以帮助学生挖掘不同古典诗篇、篇章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在课本中未尽涉及的文学体裁、表达形式之处,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完整而准确的文学认知。
其次,比较法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比较法中,学生不仅要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还有分析研究各个文章的互动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文具有多层次的文学、表现形式,逐渐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在诗歌结构上的异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并列关系,知道它们之间又有哪些关联。
此外,比较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文学能力的提高。
比较古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对于很多语言表达技巧的强化认识,也能帮助学生带来更好的文学思维方式和文学内涵的建构,加深学生对于文学文本内涵的理解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从而获得更深的文学内涵的体验。
总之,比较法在语文古典诗文群文阅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比较古典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认知,激发兴趣,提高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文本的内涵。
仅仅只依靠教师讲解还不够,只有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不同文学体裁间的差异和联系,真正达成理解和诠释古典文学的目的,掌握新的能力和知识,发挥自我的文学思维能力。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Liu640725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特性,只有通过比较方见其个性,通过比较让事物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善于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探微求真的乐趣,善于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发展,善于比较,更会使学生在自觉思维的基础上展开多角度的联想,推理演变并得出新的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比较阅读的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学生鉴别鉴赏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实际成效,使我对比较法很是看重。
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古诗词鉴赏复习中用比较法尤其有益。
当然,古诗词鉴赏这一块的复习离不开对诗词的几个要素——形象意境、主旨、语言及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基本理解与分析,离不开对每一个点的有条理的,系统的复习。
而笔者认为,在对每一点的复习中都可用“比较法”。
因为“比较法”在鉴赏复习中可大显妙处。
一、比较中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整体感知诗人的各自特色。
读过一些大诗人的作品,就能对他们各自的风格有大体感知,能掌握到他们各自的特色。
同为唐代诗人,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平实易懂,李商隐朦胧晦涩。
同为北宋词人,苏轼旷达豪放,柳永婉约缠绵;苏辛同为豪放词派,辛弃疾的词比苏轼的词显得苍凉沉郁,等等。
学生根据平时积累,了解各诗人的风格之后,再去阅读各诗人的作品,就可以利用各诗人的风格去分析、理解,就能够准确地鉴赏了。
读李白的《将进酒》那飘逸豪放自然而出,读杜甫的《兵车行》那沉痛哀怨萦绕心间。
李白、杜甫是好朋友,试看他们各自写的表达他们二人朋友情深的诗句,就分明感受到风格迥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地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租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二人即将离别,难分难舍,依依惜别。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令人难过。
谈比较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
2019第4期下(总第298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谈比较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邓卫新张丽茹常丽娟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选,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等不同渠道来探求文选中词义、用字、语法、文意的内涵和本质,从而深刻揭示出古代汉语教学所蕴含的内容。
一、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比较在讲授《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时,我们选取了《公羊传》和《榖梁传》中的此篇文选作为比较对象,从《左传》是古文经、而《公羊传》、《榖梁传》是今文经的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比较了“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的异同,特别是对其中的“克”加以解释比较: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公羊传》:“克者何也,杀之也”。
《谷梁传》:“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杀也”。
以上三段文字中的“克”各不相同,《左传》的“克”为“战胜”义,《公羊传》的“克”为“杀”义,《榖梁传》的“克”为“能杀”义。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我们结合古文经和今文经在解说《春秋经》在内容、体式方面的异同,对这些随文释义的训诂解释进行综合比较。
《左传》是指责郑庄公,不称段为“弟”是指责共叔段,有各打五十大板之意。
《公羊传》认为“克”的意思就是“杀”,用成“克”是强调郑庄公的罪恶。
《谷梁传》将“克”释为“能杀”,认为《春秋》不称段为“弟”,表明有贬斥其“失子弟之道”的意思。
而贬责郑伯就更甚一格了,因为郑伯处心积虑,存心要除掉弟弟,还穷追猛打,如同从母亲怀中夺杀共叔段。
通过对“克”这个词的前后语境的分析、并结合古今经学特点,启发了学生如何认识词义解释应体现被解释语词所在的文献正文的语境这一训诂原理,同时也使学生对词义的训释意图、训释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最后归纳出“分析词义的具体所指———归纳词语概括义———总结言语意义与概括义的关系”的词语随文释义的步骤。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较法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对比明显、突出特点、易于记忆、激发思维的优点,对于高职古诗词教学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高职古诗词教学实际,探讨并总结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别从句法、意象、艺术表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提高高职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1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比较法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词的内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1.2 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魅力1.3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流派风格,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学素养,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和发掘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 句法比较法句法是诗词中重要的创新因素,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节奏和韵律,从而给诗词带来不同的魅力和艺术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诗词中的句法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法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和表现能力。
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句法结构和用法,发现李清照的《如梦令》采用了“欲语泪先流,对酒还自倾”这样的对仗结构,缓缓引出主题,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是采用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这样的繁复长句结构,强调节奏和音乐感。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句法对于诗词的表现和艺术效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太常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意象表达和运用,发现辛弃疾通过“狗吠声中更无人,井上月明几点烟”这样的形象描写,表现了苦闷和孤独的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比较法的概念和原理。
在具体讨论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诗词文化视野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效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
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欣赏,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趣味性。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更广泛应用,以丰富学生的诗词学习体验,并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关键词】比较法、高职、古诗词、教学、应用、影响、兴趣、文化视野、效果、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高职院校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着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引入比较法作为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新手段,旨在通过比较不同诗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此举不仅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有助于推动高职古诗词教学向更加深入、全面、多元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职古诗词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已经逐渐被人们忽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逐渐减弱。
研究如何通过比较法来提高高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在阅读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古诗词时,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和特点,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谈发现—比对法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一、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总不乏两种特性的显现文学形象的层累性、文学意境的叠加性。
中国古典文学史的悠久历史决定了经典文学形象的层累特性。
所谓层累即是重重叠叠、重床叠架。
著名文化学家陈序经先生说:文化既是进步的,那么,文化发展的层累的存在,是无可疑的。
①以《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自唐至元,就有唐元稹的《莺莺传》,南宋皇都风月主人《张公子遇崔莺莺》,罗烨《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西厢记》。
但是这种层累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吸收前人的精粹,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我们不妨称之为纳故吐新。
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决定了经典文学意境的叠加特性。
后人在选择意象构建意境时,总不免走这样的捷径:把前人的至情至境熔炼到自己的文学中,我们不妨称之为重光增华。
文学形象的吐故纳新和文学意境的重光增华为教师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打开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增加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它给读者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发现比对,发现让作者给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对让作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飞跃。
二、根据发现对比法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把它分设成以下四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明确、引导思考比对、补充修正深化(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务必调动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探究的欲望。
真如叶圣陶所说: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学生特设的境遇里,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②。
根据上文分析的古典文学的特性,针对形象的纳故吐新特点,设置对比情境,针对意境的重光增华特点,设置类比情境。
1.设置对比情境同一形象在不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为我们分析形象的特质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切入口。
比如对《长亭送别》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根据这部经典文学的层累性特点,从它的前世中设置问题情境。
构思教学是这样的:下发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原文;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三方面展开探究。
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土,唐诗宋词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其中有不少佳作名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千古传诵不衰。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古典诗词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鼓励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在诗词鉴赏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水平,而且对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比较法就是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
在诗词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比较。
一、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因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词人,其诗词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的。
通过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可以领会到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及变化的原因。
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他们的诗词作品,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
例如比较李清照北宋时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南渡后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我们可以看到前后时期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
前者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任性快乐跃然纸上;后者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国破家亡留给诗人的是无尽的悲愁。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怎样的创伤。
又如通过对李煜亡国前后的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李煜亡国前的词多以反映自己的帝王、宫廷生活,是如何纵情声色,如《浣溪沙》:中“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及《菩萨蛮》中“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而亡国后那种衰亡之感又是如何深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通过比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是由于国破家亡而导致的。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学习李清照和李煜的词提供了阶段性的主题认识,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比较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doc
比较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张民锋(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比较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形成并证实新的认识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对相近或相异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进展差异比较、同异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可以表达各自鲜明个性,加深学生的感知体验,使认识到达质的飞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形成并证实新的认识的重要途径。
它是以分析综合为前提,通过分析综合,确定事物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到达对事物完整的、本质的、甚至是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历时跨度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特色,有着重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规律,而且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作品、语言也存在着相互影响、转变和融合,这就使得学好古代文学殊非易事。
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突出民族文学特色,探寻文学开展规律,把握文学开展线索,表达各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鲜明个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学生的感知体验,实现认识的飞跃,有效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效果。
一、在比较中凸显民族文学的特色我国文学在其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它和西方文学在体认方式、情感表达、审美观照、语言文体、民族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同。
在进展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注意这些方面的差异,适时进展横向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突出民族文学的特色。
例如,在进展神话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瑰丽的梦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
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那种先民们深处恶劣环境,却能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的神话,同叙写宇宙之王宙斯挑逗、引诱、施法使牧羊女伊娥就范,并引起其妻赫拉醋意、妒恨的古希腊神话《天神之恋》进展比照,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神话不同于神也偷情、争斗、嫉妒的人性化程度很高的带有享乐精神的希腊神话,它表达了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古诗词比较归纳教学法例谈
古诗词比较归纳教学法例谈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
以其凝练的语言、跳跃的节奏以及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阅读诗歌既能陶冶性情,又能提高鉴赏能力,所以诗歌鉴赏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生活阅历不深,因此学起来较难,老师教起来也不容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比较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诗歌意象的比较归纳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
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面不宽,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比较困难。
如果用比较法学习,就会形成可比可感的具体印象。
在学习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有的学生问:词人为什么非要写残月而不写别的。
实际上从古到今,有许多以“月亮”为物象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妨列举一些进行比较。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是有圆缺的,正如人有离合。
因此,在我国古诗词作品中人们往往寄托于月亮这一物象之上的意就是思人、思乡。
这样由表及里,逐层剖析,诗意就不难理解了。
“水”,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为了理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水”的特点,我们可以比较以下几首诗中“水”的特点,找出结论。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娥眉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对比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增强他们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登高》这篇古诗时,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两篇古诗中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差异和变迁。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获得大量的文化知识,而且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表意和隐意。
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是需要一定文化背景和阅读技巧的,而比较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词时,可以将其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两篇文本的情感表达、风景描写、象征手法等方面,加深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能力。
在学习一些抒情诗歌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其他文本,创造自己的文本。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其他登楼诗、比喻描写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文本,创作自己的登楼诗。
通过这种创作,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们可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古诗词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的古诗词的时候,能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并能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感情和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所学古诗词中的名词佳句,有效帮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风格。
一、藝术风格比较很多诗人的诗词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每一篇古诗词都蕴含着作者在写诗时的心理感受,以及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各种艺术魅力以及人生感悟。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够让古诗词作者的艺术风格变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众所周知,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宋朝诗人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几分相似,一开始两位诗人都是在京城为官,可是在为官不久后,诗人都被当时的掌权者贬入地方做小吏。
通过这两位诗人的诗词,就能够看出两位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对于自己的人生或豁达或痛苦。
对于国家事务,都满怀热忱。
白居易在被贬之后,心中郁闷、不忿。
读者能从他的诗词《琵琶行》中感受到不平:“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写到自己被贬之后,就孤独地在一间偏僻的屋子里修养,但是休养期间总是心情抑郁,饮酒消愁。
在喝酒的时候,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心有所感,因此写出这首《琵琶行》。
全诗显示出白居易的悲伤与落寞。
但是苏轼与白居易完全不一样,苏轼豁达、大气、爽朗、豪迈。
苏轼在官场上,曾多次被贬谪,但是苏轼始终保持了乐观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能够从苏轼的各篇诗词中看出来,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千古绝唱。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低;2.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缺乏对古诗词作品的综合把握;3.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创作能力,不能够将古诗词的韵味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效果和阅读体验。
有必要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比较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古诗词教学中,比较法可以有以下应用:1. 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诗词作品通过对比唐诗宋词、诗经楚辞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诗词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也可以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分辨古诗词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对比古诗词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古诗词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通过对古诗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风景等内容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并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增强古诗词在学生心中的实际意义。
古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情感表达等内容,有时与现代文学作品存在着某种联系。
通过对比古诗词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和相互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实践1. 选取适合学生的古诗词作品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选取适合他们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教学。
可以选择一些简短、通俗易懂的古诗词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如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教育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方式。
它关注事物之间相同点,又注重它们的差异性,通过分析综合得出对事物更为深入、甚至是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内容繁复,在对它进行认识、把握时,古人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
例如苏轼的一段话:“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
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1]这是在比较中勾勒文学体貌的演变。
而严羽所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168,则是在比较中强调作家独特的艺术风貌。
前人的实践已经显示出比较在认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现今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主动地运用比较法也是应有之义。
比较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运用表现在两个层次。
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组织课程设计,主张“打破现有教材按章节编排的限制,依据教学内容将创作倾向相近或有明显差异的作家作品进行排列类比”[3],进而来组织整个课程的设计安排,这属于顶层设计,是在总体的层面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种尝试,很有意义,但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例如通过比较获得对文学发展规律、线索以及作家作品艺术个性的认识[4]。
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们在运用比较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更注重通过比较来获得或者印证某种知识性的结论,强化或加深学生的认知,其目的在于“结果”,而比较的过程本身则是作为手段存在的。
这
种教学方式,是和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相配合的。
近年来,随着一些高校中文系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化,特别是应用型办学方针的确立,使得学生的能力养成成为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将能力养成放在核心位置,相对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它更关注知识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重心就相应的要从知识的获取转移到过程本身,切实的显示出比较方法的效力,指示出比较方法的运用过程,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比较方法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要达成这个目的,首先要求我们进行“过程”的比较,而不仅仅是论点的比较。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分析介绍作品的艺术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般来讲,对于这些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各种材料上的不同专家的观点大同小异。
简单的介绍这些观点,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拓展了知识的广度。
但是不同的专家在解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其选择的角度和阐释方式是不同的,所谓过程的比较,就是要把这些角度和阐释方式,也就是解读的过程,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突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启发。
例如在讲解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时候,就可以突出过程的比较。
先把词引在下面: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52这首词最为有名的是“人比黄花瘦”一句。
《苕溪渔隐丛话》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难道”[6]58,可见在当时此词就已经为人所称道。
但是,如果仅仅介绍这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其艺术上的成就等等,
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进入过程,而不仅仅是介绍结果。
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历代有关此词的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
[6]58许昂霄《词综偶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
[6]58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此语(人比黄花廋)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
[6]59结合这些评价,提示学生注意比较其立场的不同:杨慎以风格论,又有着强烈的诗教背景;许昂霄以出处论,点明此句的来源;王闿运则以身份论,点出女性作者在词的创作中的优势。
通过这样的提示和比较,同学不但获得了对这句词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获得方法上的启示,了解了从那些角度来分析这些名篇名句。
上引的这些评价,虽然角度不同,但鹄的所在,都是解释最后一句的好处,它们之间的比较,是正比较。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在讲解此词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反比较,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不同的观点,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茅映《词的》卷二: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
[6]58
夏承焘: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
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6]59余恕诚: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乍看可有可无,少此一笔似亦无损于诗意。
实则不然。
四字有“帘卷”、“西风”两个意象。
“西风”以凄冷、萧瑟的一面加强了词的情调气氛,“帘卷”构成室内和室外的联系。
没有“帘卷”,“人比黄花瘦”就变成单纯比喻。
……词中前后两句写人,中间插以“帘卷西风”一句写景物,亦显得跌宕回肠,符合词人千回百转的感情节奏。
[6]61这几则评价和前引评价不同,并不仅仅关注最后一句的妙处,更是从整个词的结构上、内容上来分析。
特别是它们都强调前后句之间内容上的呼应,节奏语气上的配合,揭示出词独有的声情之美。
把它们和前面的评价放在一起比较,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读词,不仅要会欣赏名句,更要从全篇着眼,除了内容的领会外,更有声情节奏的体味。
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过程”的比较,展示鉴赏分析的过程,不但使同学们掌握知识,还让同学们参与到解读过程中来,提高其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要授人以渔,把比较的方法交给他们。
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的时候,不能仅仅强调比较的结果,更要突出比较的“过程”,并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过程。
比较方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完全相同或者不同的对象之间的比较缺乏意义,同中有异才有比较的价值。
在比较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异”,也不能忽视“同”。
处理好“同”与“异”这对范畴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方法运用中的核心问题。
所谓突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在使用比较方法的时候,把“同”和“异”解释清楚,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介绍山水田园诗
人孟浩然的时候,大家习惯将其和王维进行比较,所谓“王诗清而秀,孟诗清而旷”,在比较中凸现孟诗的特点。
这样的比较,突出了结果,忽略了过程。
我在讲授这一内容的时候,就注意通过具体的诗歌作为材料,突出比较过程。
我选择了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和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来进行比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寻找这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
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是庐山瀑布;使用的体裁相同,是五言律诗;两位作者的生活年代相同,都是在盛唐时期,而且张九龄和孟浩然还有过交往。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使用同样的体裁,处理同样的描写对象,这些相同性的存在,是进行比较的前提。
但是两位作者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风貌却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