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3年3月18日)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2亿元,增长3.3 %;第二产业增加值4713.16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8617.33亿元,增长11.1%。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63∶34.78∶63.5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35.2%和64.3%。

财政收支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00亿元,增长8.1 %。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533亿元,增长6.7%;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219亿元,增长6.2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102.25亿元,增长12.5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343.76亿元,增长13.3%。

价格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3%,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2%。

表1:2012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2-22164-1-26-134678910气和天然气,其中液化气、人工煤气按天然气热值折算),增长1.8%。

全市污水处理厂31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13.7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04%,下降0.76个百分点。

社会治安全年全市刑事立案数11.51万宗;刑事案件当年破案数2.96万宗。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455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89人,损失折款1081.12万元,分别下降7.9%、4.4%和上升18.7%。

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来源:发表日期:2000-04-28浏览次数:保护视力色:字体大小:大中小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调整为3.96:43.69:5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

成功实施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组建了广州机电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个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200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市统计局2003年)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49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5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60.4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743.07亿元,增长12.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61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6.3:44.1:49.6变化为6.0:44.2:49.8。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96.5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83亿元,增长27%。

市场物价低位平稳运行。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4%。

除烟酒上涨2.7%、居住上涨1.3%外,食品下降1.0%、衣着下降0.5%、家庭设备下降5.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9.0%、交通和通讯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下降1.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6%。

劳动就业工作有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增长0.3%。

全年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7.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98%。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向各区下放了226户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整合力度加大,一批国有控股公司重组壮大;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了一批市级审批项目;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农民人平负担比上年减少31.29元,下降31.6%。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2月22日)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49.82调整为3.96:43.69:5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

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筹备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为重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8亿元,增长26.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057亿元,增长28.0%;地税部门组织收入887亿元,增长17.6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

其中,营业税177.73亿元,增长17.2%;增值税159.42亿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93.52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47.22亿元,增长21.1%;房产税41.70亿元,增长19.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8.22亿元,增长23.8%。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12亿元,增长11.8%;环境保护支出24.33亿元,增长184%;教育支出112.63亿元,增长2.5%。

价格消费市场价格:消费价格明显上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2%。

表1:2010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领域价格: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FDI在中国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FDI在中国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FDI在中国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中国FDI的现状总的说来, 当前我国外商投资的情况可用“数量增多、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结构优化”16 个字加以概括。

日本贸易振兴会出版的《2003年度贸易投资白皮书》显示: 2002年,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最为活跃,世界对华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对美投资额而跃居世界首位,并连续两年达到历史最高记录。

而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比去年增长20.22%;合同外资金额1150.70亿美元,同比增长39.0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

2004年今年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25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1.74%;合同外资金额19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5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28%。

截止到2004年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71302个,合同外资金额9622.6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97.89亿美元。

下面是近几年中国吸收FDI占全球份额的数据。

全球直接投资一览表(单位:亿美元)专家分析,我国正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并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在全球突出强劲,国际投资者在新一轮制造业转移中普遍将我国视为投资信心最强国;我国社会稳定带来的安全效应,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加之我国持续的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依然具有很大的的吸引力。

由此预计,近几年我国吸收外资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将在吸收FDI的全球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FDI的经济意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多元化的形式涌入国内,这将对经济增长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FDI是资本存量,知识和技术的综合体,因此,它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

201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4年,全市人民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各项重点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提升、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2014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70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06.41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2.94亿元,增长9.4 %。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42:33.56:65.0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30.9%和68.8%。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4%,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 %,其中,能源类下降2.3%,高技术类下降2.5%;轻工业下降0.3%,重工业下降2.6%;生产资料下降2.0%,生活资料下降1.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3.7%,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3.8%,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4.4%,化工原料类下降 0.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1表1: 2014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0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55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37万人,比上年减少6.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同比上升0.11个百分点。

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4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 71.75%。

年末,全市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825家(包括人才中介机2构、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5.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7.42万人。

2002年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顺德广大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把握机遇,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区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政治稳定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初步统计,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2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41.93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3.04亿元,增长12.3%。

三大产业结构为5比55.4比39.6,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642元,比上年增长10.0%。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略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

其中服务项目比上年上升0.7%;消费品比上年下降1.9%。

升幅较大的有:通信服务上升0.7%;烟酒及用品上升0.5%。

跌幅较大的有:交通下降2.5%;食品下降2.4%;衣着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7%。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全面实施,建立健全三级劳动服务机构。

全年成功推荐本地人就业18186人次;年末全区登记失业人员9673人,失业率为1.6%,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效益继续上升,以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2010元/人,比上年增长9.3%。

其中,一产业17568元/人;二产业61266元/人;三产业54016元/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影响了发展的后劲;建设管理体制存在薄弱环节,集约建设力度仍然不足,违法用地,违章建筑查处力度有待加大;政府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尚需改善,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

中国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78-2002)2002年12月31日采集年份国民生产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总值总值邮电通信业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元/人)1978 3624.1 3624.1 1018.4 1745.2 1607.0 138.2 860.5 172.8 265.5 379 1979 4038.2 4038.2 1258.9 1913.5 1769.7 143.8 865.8 184.2 220.2 4171980 4517.8 4517.8 1359.4 2192.0 1996.5 195.5 966.4 205.0 213.6 460 "六五"32315.3 32227.0 10105.1 14257.0 12824.0 1433.0 7864.9 1446.7 1976.5 628 时期1981 4860.3 4862.4 1545.6 2255.5 2048.4 207.1 1061.3 211.1 255.7 489 1982 5301.8 5294.7 1761.6 2383.0 2162.3 220.7 1150.1 236.7 198.6 525 1983 5957.4 5934.5 1960.8 2646.2 2375.6 270.6 1327.5 264.9 231.4 580 1984 7206.7 7171.0 2295.5 3105.7 2789.0 316.7 1769.8 327.1 412.4 692 1985 8989.1 8964.4 2541.6 3866.6 3448.7 417.9 2556.2 406.9 878.4 853"七五"72594.4 72550.1 19044.2 31326.9 27672.0 3654.9 22179.0 3615.0 6827.2 1312 时期1986 10201.4 10202.2 2763.9 4492.7 3967.0 525.7 2945.6 475.6 943.2 956 1987 11954.5 11962.5 3204.3 5251.6 4585.8 665.8 3506.6 544.9 1159.3 1104 1988 14922.3 14928.3 3831.0 6587.2 5777.2 810.0 4510.1 661.0 1618.0 13551989 16917.8 16909.2 4228.0 7278.0 6484.0 794.0 5403.2 786.0 1687.0 15121990 18598.4 18547.9 5017.0 7717.4 6858.0 859.4 5813.5 1147.5 1419.7 1634 "八五"187039.8 188127.8 39420.9 88140.3 76593.3 11547.0 60566.6 10955.3 16895.4 3176 时期1991 21662.5 21617.8 5288.6 9102.2 8087.1 1015.1 7227.0 1409.7 2087.0 18791992 26651.9 26638.1 5800.0 11699.5 10284.5 1415.0 9138.6 1681.8 2735.0 22871993 34560.5 34634.4 6882.1 16428.5 14143.8 2284.7 11323.8 2123.2 3090.7 2939 1994 46670.0 46759.4 9457.2 22372.2 19359.6 3012.6 14930.0 2685.9 4050.4 3923 1995 57494.9 58478.1 11993.0 28537.9 24718.3 3819.6 17947.2 3054.7 4932.3 4854 "九五"385793.8 392228.0 71708.0 194948.0 169017.1 25930.9 125572.0 21281.4 32525.6 6315 时期1996 66850.5 67884.6 13844.2 33612.9 29082.6 4530.3 20427.5 3494.0 5560.3 55761997 73142.7 74462.6 14211.2 37222.7 32412.1 4810.6 23028.7 3797.2 6159.9 60541998 76967.2 78345.2 14552.4 38619.3 33387.9 5231.4 25173.5 4121.3 6579.1 6308 1999 80579.4 82067.5 14472.0 40557.8 35087.2 5470.6 27037.7 4460.3 6910.3 6551 2000 88254.0 89468.1 14628.2 44935.3 39047.3 5888.0 29904.6 5408.6 7316.0 7086 "十五"时期2001 95727.9 97314.8 15411.8 48750.0 42374.6 6375.4 33153.0 5968.3 7918.8 7651 2002 101160.9 102397.9 14883.3 52981.9 45935.1 7046.8 34532.8 5518.2 8236.6 7997注:单位:亿元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4-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如下,由于国民生产总值都是在统计年鉴发布,2007年数据要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10月出版)发布以后才能知晓。

2002 中国统计年鉴

2002 中国统计年鉴

Sheet Name Table NameA0101c1-1 全国行政区划(2001年底)A0102c1-2 自然状况A0103c1-3 自然资源A0104c1-4 土地状况A0105c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A0106c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A0107c1-7 河流流域面积A0108c1-8 全国内陆水面面积A0109c1-9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A0110c1-10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A0111c1-11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1年)A0112c1-12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 (2001年)A0113c1-13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1年)A0114c1-14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1年)B0201c2-1 各部门机构数B0202c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B0203c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B0204c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B0205c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B0206c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B0207c2-7 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B0208c2-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B0209c2-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 (2001年)B0210c2-10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B0211c2-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C0301c3-1 国内生产总值C0302c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C0303c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4c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5c3-5 第三产业增加值C0306c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C0307c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C0308c3-8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C0309c3-9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0c3-10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1年)C0311c3-1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C0312c3-1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C0313c3-13 各地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4c3-14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1年)C0315c3-15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1年)C0316c3-16 居民消费水平c0317c3-17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c0318c3-18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c0319c3-19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0c3-20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1c3-21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9年)C0322c3-22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1999年)C0323c3-23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D0401c4-1 人口数及构成D0402c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D0403c4-3 各地区总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1年)D0404c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D0405c4-5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D0406c4-6 全国分性别的民族人口D0407c4-7 各地区的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D0408c4-8 各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D0409c4-9 全国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分的人口D0410c4-10 各地区按家庭户类别分的户数D0411c4-11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1999.11.1-2000.10.31) D0412c4-12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D0413c4-13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D0414c4-14 各地区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E0501c5-1 就业基本情况E0502c5-2 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3c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 (2001)E0504c5-4 按城乡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5c5-5 分行业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6c5-6 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7c5-7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 (2001年)E0508c5-8 国有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9c5-9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0c5-10 其他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1c5-11 分行业城镇单位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2c5-12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女性年底就业人员 (2001年)E0513c5-13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4c5-14 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2001年)E0515c5-15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6c5-16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7c5-17 各地区私营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8c5-18 各地区个体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9c5-19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E0520c5-20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E0521c5-21 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E0522c5-22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3c5-23 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001年)E0524c5-24 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5c5-25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6c5-26 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7c5-27 其他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E0528c5-28 分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和劳动报酬(2001年)E0529c5-29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0c5-30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1c5-31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2001年)E0532c5-32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2001年)E0533c5-33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2001年)E0534c5-34 按失业原因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2001年)E0535c5-35 分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1年底)F0601c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0602c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F0603c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F0604c6-4 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F0605c6-5 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F0606c6-6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F0607c6-7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8c6-8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9c6-9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 (2001年)F0610c6-10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11c6-11 按项目规模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及项目个数F0612c6-12 基本建设房屋建筑面积F0613c6-13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F0614c6-14 各地区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15c6-15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16c6-16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17c6-17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18c6-18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19c6-19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20c6-20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 (2001年)F0621c6-21 各地区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22c6-22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投资(2001)F0623c6-23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24c6-24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F0625c6-25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26c6-26 各地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个数、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 F0627c6-27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限额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1年)F0628c6-28 更新改造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29c6-29 按用途分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0c6-30 城镇集体单位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31c6-31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构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2c6-32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国民经济行业分F0633c6-33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F0634c6-34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F0635c6-35 在建大型项目基本情况F0636c6-36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F0637c6-3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F0638c6-3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数F0639c6-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F0640c6-40 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F0641c6-41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F0642c6-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F0643c6-43 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F0644c6-44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F0645c6-45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F0646c6-46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F0647c6-47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F0648c6-4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F0649c6-49 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G0701c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G0702c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G0703c7-3 综合能源平衡表G0704c7-4 石油平衡表G0705c7-5 煤炭平衡表G0706c7-6 电力平衡表G0707c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G0708c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0709c7-9 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2000年) G0710c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G0711c7-11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G0712c7-12 分品种生活能源年消费总量G0713c7-13 每人年平均生活用能源G0714c7-14 分地区电力消费量H0801c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H0802c8-2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H0803c8-3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H0804c8-4 各项税收收入H0805c8-5 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收入H0806c8-6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H0807c8-7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H0808c8-8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H0809c8-9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H0810c8-10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H0811c8-1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H0812c8-12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H0813c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H0814c8-1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H0815c8-15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H0816c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H0817c8-17 政策性补贴支出H0818c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H0819c8-19 分地区财政收入(2001年)H0820c8-20 分地区财政支出(2001年)H0821c.XLS8-21 外债余额H0822c.XLS8-22 外债风险指标I0901c9-1 全国各种价格指数I0902c9-2 全国各种价格定基指数I0903c9-3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4c9-4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5c9-5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0906c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1年)I0907c9-7 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I0908c9-8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I0909c9-9 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0910c9-10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I0911c9-11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0912c9-12 房地产价格指数J1001c10-1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J1002c.XLS10-2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J1003c10-3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J1004c10-4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5c10-5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6cJ1007c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08c10-8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2001年)J1009c10-9 西部 12 省 (区、市)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0c10-10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1c10-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2c10-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3c10-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 (2001年) J1014c10-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J1015c10-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1年)J1016c10-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17c10-17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1年)J1018c10-18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19c10-19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J1020c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1c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2c10-2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1年)J1023c10-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J1024c10-2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001年)J1025c10-25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001年)J1026c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2001年)J1027c10-27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J1028c10-28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29c10-2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1年底)J1030c10-30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J1031c10-31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J1032c10-3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情况 (2001年)K1101c11-1 全国城市数 (2001年)K1102c11-2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K1103c11-3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K1104c11-4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K1105c11-5 各地区城市房屋建筑及住房情况 (2001年)K1106c11-6 各地区城市自来水情况 (2001年)K1107c11-7 各地区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情况 (2001年)K1108c11-8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2001年)K1109c11-9 各地区城市市政工程情况 (2001年)K1110c11-10 各地区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情况 (2001年)K1111c11-11 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2001年)K1112c11-12 各地区城市公共卫生情况 (2001年)K1113c11-13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2001年)L1201c12-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L1202c12-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L1203c12-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L1204c12-4 乡村劳动力 (年底数)L1205c12-5 全国耕地面积L1206c12-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L1207c12-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底拥有量L1208c12-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L1209c12-9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L1210c12-10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 (2001年)L1211c12-11 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L1212c12-1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L1213c12-1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2001年)L1214c12-1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1215c12-15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L1216c12-16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L1217c12-17 主要农产品产量L1218c12-18 主要林产品产量L1219c12-19 牲畜饲养情况L1220c12-20 畜产品产量L1221c12-21 水产品产量L1222c12-22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L1223c12-23 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量L1224c12-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L1225c12-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牧业产品及水产品L1226c12-2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L1227c12-27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L1228c12-28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M1301c13-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M1302c13-2 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M1303c13-3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4c13-4 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1999-2001年)M1305c13-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6c13-6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7c13-7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8c13-8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 M1309c13-9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0c13-10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M1311c13-11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2c13-12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001年)M1313c13-13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4c13-14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M1315c13-15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6c13-16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17c13-17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8c13-18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M1319c13-19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20c13-20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21c13-21 按主要注册登记类型分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M1322c13-2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M1323c13-23 工业产品产量M1324c13-24 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2000年)N1401c14-1 建筑业企业概况N1402c14-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N1403c14-3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总产值N1404c14-4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增加值N1405c14-5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N1406c14-6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N1407c14-7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N1408c1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2001年)N1409c14-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2001年)N1410c14-1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1c14-1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2c14-12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 (2001年)N1413c14-1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4c14-14 各地区按行业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5c14-1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6c14-1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7c1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01年)N1418c14-18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19c14-1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20c14-2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1c14-21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2c14-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负债(2001年)N1423c14-2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4c14-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5c14-25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1年)N1426c14-2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税金总额 (2001年)N1427c14-2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01年)N1428c14-2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利润(2001年)N1429c14-29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1年)N1430c14-3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1c14-3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2c14-32 各地区房屋建筑面积N1433c14-3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建筑材料消耗 (2001年)N1434c14-34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1年)O1501c15-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1年底)O1502c15-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O1503c15-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1年底)O1504c15-4 运输线路长度O1505c15-5 运输线路质量O1506c15-6 客运量O1507c15-7 旅客周转量O1508c15-8 货运量O1509c15-9 货物周转量O1510c15-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O1511c15-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O1512c15-12 各地区全社会客运量(2001年)O1513c15-13 各地区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001年)O1514c15-14 各地区全社会货运量(2001年)O1515c15-15 各地区全社会货物周转量 (2001年)O1516c15-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O1517c15-17 铁路机车年末数O1518c15-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O1519c15-19 国家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情况O1520c15-20 国家铁路货物运输量(按货类分)O1521c15-21 国家铁路平均每日装车数O1522c15-22 国家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O1523c15-23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 (2001年)O1524c15-24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O1525c15-25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O1526c15-26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O1527c15-27 国家铁路运输技术经济主要指标O1528c15-28 民用车辆拥有量O1529c15-29 私人汽车拥有量O1530c15-30 全国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O1531c15-31 各地区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2c15-32 各地区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3c15-33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O1534c15-34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O1535c15-35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6c15-36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7c15-37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O1538c15-38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O1539c15-39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 (2001年底)O1540c15-40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O1541c15-41 邮电业务量O1542cO1543c15-43 电信主要通信能力 (年底数)O1544c15-44 邮电通信水平P1601c16-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P1602c16-2 全国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P1603c1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P1604c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P1605c16-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基本情况(2001年) P1606c16-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 (2001年)P1607c16-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 (2001年)P1608c16-8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数 (2001年)P1609c16-9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0c16-10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1c16-1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P1612c16-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P1613c16-13 餐饮业营业收入P1614c16-1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P1615c16-15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6c16-1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7c16-1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8c16-18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9c16-19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P1620c16-20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21c16-2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2c16-22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3c16-2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01年)P1624c16-24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5c16-2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6c16-26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7c16-27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 Q1701c1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Q1702c17-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Q1703c17-3 进出口贸易总额Q1704c17-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5c17-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6c17-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7c17-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Q1708c17-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09c17-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10c17-10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Q1711c17-11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Q1712c17-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Q1713c17-13 利用外资概况Q1714c17-14 利用外资额(按方式分)Q1715c17-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国别、地区分)Q1716c17-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地区分)Q1717c17-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Q1718c17-18 按行业分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Q1719c17-19 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Q1720c17-20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末登记情况Q1721c17-21 对外经济合作Q1722c17-22 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按国别、地区分)R1801c18-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R1802c18-2 各地区旅行社数和职工人数 (2001年底)R1803c18-3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4c18-4 各地区按规模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5c18-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R1806c18-6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性别、年龄和事由分)R1807c18-7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国别分)R1808c18-8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R1809c18-9 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R1810c18-10 各地区国际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R1811c18-11 国内旅游情况S1901c19-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 (2001年底)S1902c19-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S1903c19-3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S1904c19-4 货币供应量(年底数)S1905c19-5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S1906c19-6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S1907c19-7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差额S1908c19-8 黄金和外汇储备S1909c19-9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S1910c19-10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表S1911c19-11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 (2001年)S1912c19-12 上市公司数量一览表S1913c19-13 股票发行筹资情况S1914c19-14 股票交易统计表S1915c19-15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1年)S1916c19-16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1年底)T2001c20-1 教育事业基本情况T2002c 20-2 各级各类学校数T2003c 20-3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T2004c 20-4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T2005c 20-5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T2006c 20-6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T2007c 20-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T2008c20-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T2009c20-9 高等学校分科在校学生数T2010c20-10 高等学校分科招生数T2011c20-11 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数T2012c20-12 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3c20-13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01年)T2014c20-14 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5c20-15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T2016c20-16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1年)T2017c20-17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T2018c20-18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T2019c20-19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T2020c20-20 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T2021c20-21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T2022c20-22 各地区高等学校分类别学校数 (2001年)T2023c20-23 各地区高等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4c20-24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数 (2001年)T2025c20-25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6c20-26 各地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 (2001年)T2027c20-27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28c20-28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 (2001年)T2029c20-29 各地区普通中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 T2030c20-30 各地区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2001年)T2031c20-31 各地区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32c20-32 各地区小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T2033c20-33 各地区特殊教育情况 (2001年)T2034c20-34 各地区幼儿园基本情况 (2001年)T2035c20-35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T2036c20-36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2000年)T2037c20-37 全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38c20-38 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T2039c20-39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40c20-40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T2041c20-41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 (2001年)T2042c20-42 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T2043c20-43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T2044c20-44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T2045c20-45 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 (2001年)T2046c20-46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 (2001年)T2047c20-47 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 (2001年)T2048c20-48 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 (2001年)T2049c20-49 地震监测情况 (2001年)T2050c20-50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T2051c20-51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 (2001年)T2052c20-52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 (2001年)T2053c20-53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T2054c20-54 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T2055c20-55 各地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 (2001年)T2056c20-56 按国别(地区)分的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 (2001年)T2057c20-57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T2058c20-5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59c20-59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60c20-60 各地区科研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2000年)T2061c20-61 各地区高等院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2c20-62 各地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3c20-63 各地区其他事业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T2064c20-64 各地区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5c20-65 各地区采掘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6c20-66 各地区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7c20-67 各地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T2068c20-68 各地区建筑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9c20-69 各地区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T2070c20-70 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T2071c20-71 各地区社会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72c20-72 各地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T2073c20-73 各地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T2074c20-74 各地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T2075c 20-75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2001)T2076c 20-76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2001)U2101c21-1 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情况 (2001年)U2102c21-2 各地区文化艺术、文物事业单位数U2103c21-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1年)U2104c21-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 (2001年)U2105c21-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1年)。

2001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2002年3月17日)2001年,面对世界经济增势放缓、外需拉动明显减弱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努力克服困难,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实现“三年一中变”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68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73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51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452.59亿元,增长13.5%;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7:43.44:52.59调整为3.57:42.33:54.1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8万元,增长10.5% ;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586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2001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9%,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其中消费品价格水平下降3.1%,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上升4.0%。

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品、衣着、耐用消费品等价格下降较大,其降幅分别为2.4%、3.7%和5.3%。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9%,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1%。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0.5%,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4%。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

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07.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8.6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4万人。

年末职工总人数172.2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07万人;全市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62.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2万人。

年末我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03.02.28•【文号】•【施行日期】2003.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3年2月28日)2002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国内需求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3亿元,增长7.3%。

图1.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小幅下降。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

其中,城市下降1%;农村下降0.4%。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3%。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

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7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4780万人,增加840万人。

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人数为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5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增加0.4个百分点。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41.18 5.5
总计中:国有企业 5.56 18.12
集体企业 1.13 13.7
股份制企业 46.91 10.9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4.36 20.62
总计中:市属企业 32.82 18.5
总计中:大中型企业 43.78 8.81
氮肥(折含N100%) 万吨 15.35 30.2
磷肥(折含P2O5100%) 万吨 35.02 7.1
钾肥(折含K2 O 100%) 万吨 6.72 108.7
磷矿石(折含P2O530%) 万吨 131.68 3.7
水泥 万吨 539.2 4.5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191.34 9.1
墙地砖 万平方米 561.17 48.4
包装机械 台 382 -9.5
电子元件 万只 8845 27.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0.54,比上年提高11.2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3.57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14.84亿元,增长14.1%,其中利润1.76亿元,增长10.4%;亏损企业个数减少16个。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5%;邮政业务收入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全市住宅电话用户25.4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2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5.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8.09万户,比上年增长86.0%。
全年接待游客305.1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401人次。旅游总收入8.68亿元,旅游创汇76.29万美元。全市有涉外星级饭店35家,客房出租率达59%。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3.03.02【实施日期】2003.03.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 2003年3月2日)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跃上新的台阶。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保持了“九五”时期以来年均经济增长13%左右的增速,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3000亿元的三大城市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19万元,增长11.7% ,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0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68.55亿元,增长14.1%。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41.89∶54.49 调整为3.40∶41.01∶55.59。

价格总水平微幅下降。

2002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6%,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3.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

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烟酒用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升0.5%和0.1%外,其余类别价格均下降。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6.9 %,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1%。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9%。

200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两大基本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58.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64.9亿元,增长13.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4:45.6:4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39元。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略有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

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分别下降1.6%、2.0%、1.0%和0.8%,交通通讯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下降1.7%,居住下降0.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6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6.6万人,增加10.0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和帮助6.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年末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2.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当前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27.6亿元,增长6.6%。

其中种植业产值127.9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4%下降为56.2%;牧业、渔业产值95.4亿元,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0%上升为42.0%。

珠海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珠海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珠海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珠海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3.03.21【实施日期】2003.03.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珠海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 2003年3月21日)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构筑实业旺市、科教兴市、环境强市三大发展平台,团结拼搏、积极创新、真抓实干,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5.26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20亿元,增长13.5%。

三次产业结构为3.9:54.9:41.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加快上升。

二、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6.5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种植业5.87亿元,增长3.1%;林业0.12亿元,减少4.7%;畜牧业3.55亿元,增长32.8%;渔业16.97亿元,增长15.2%。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4.40万亩,比上年调减5.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36万亩,调减2.98万亩,粮食总产量6.91万吨,减少16.6%;甘蔗种植面积12.04万亩,调减0.42万亩,甘蔗总产量84.47万吨,减少2.7%。

畜牧、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全年生猪饲养量54.09万头,比上年增长6.5%,其中生猪存栏20.96万头,增长3.2%,生猪出栏33.13万头,增长8.7%。

2002年佛山大事记

2002年佛山大事记

2002年佛山大事记2002年佛山大事记1月5日,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市直机关深化改革动员大会。

会议提出此次改革的五个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有形建设、土地市场和政府采购行为;四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财务集中结算制度;五是加强办公用房管理,提高办公用房使用效益。

佛山首届网上粤曲大赛总决赛在祖庙万福台举行,佛山电台的网站实时传播到全球各地。

该大赛吸引了省内各地和香港的600多位选手参加。

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佛山市为广东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

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到佛山市考察,他充分肯定了佛山市在信息化运用方面取得的成绩。

9日,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举办加入WTO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报告会。

12日,中央电视台和南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晚会《同一首歌——走进南海市》在南海影视城举行。

14日,中国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在南海市南庄镇成立。

15日,广东健力宝饮料厂将持有健力宝集团公司75%的股份(市值约3.38亿元)全部出让给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世纪陶珍——首届石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展”在佛山祖庙揭幕,该展览展示石湾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庄稼、曾良、梅文鼎、刘泽棉、黄松坚、廖洪标的作品100多件。

16日,广东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试点工作会议在佛山市召开,佛山市成为全省两个试点市之一,试点工作5月底完成。

17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佛山市电子政务规划实施方案》。

18日,佛山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公布《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2001年10月底以前发布的部分政策措施的决定》。

中央储备粮佛山直属库在高明正式挂牌成立。

19~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到南海视察,对南海信息化建设立足于应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23日,佛山市华法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成立。

这是佛山市首家劳动保障服务指定机构。

24日,佛山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经贸工作会议。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筹备和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为重心,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48亿元,增长26.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057亿元,增长28.0%;地税部门组织收入887亿元,增长17.6%。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

其中,营业税177.73亿元,增长17.2%;增值税159.42亿元,增长15.9%;企业所得税93.52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47.22亿元,增长21.1%;房产税41.70亿元,增长19.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8.22亿元,增长23.8%。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12亿元,增长11.8%;环境保护支出24.33亿元,增长184%;教育支出112.63亿元,增长2.5%。

价格消费市场价格:消费价格明显上升。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2%。

生产领域价格:生产价格持续上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来源:发表日期:2002-04-28浏览次数:保护视力色:字体大小:大中小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跃上新的台阶。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保持了“九五”时期以来年均经济增长13%左右的增速,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3000亿元的三大城市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19万元,增长11.7% ,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0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68.55亿元,增长14.1%。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41.89∶54.49 调整为3.40∶41.01∶55.59。

价格总水平微幅下降。

2002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6%,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3.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

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烟酒用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升0.5%和0.1%外,其余类别价格均下降。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6.9 %,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1%。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9%。

房地产销售价格总指数为99.6%,房地产租赁价格总指数为102%。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12.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51.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4万人。

年末职工总人数17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6万人;全市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2万人。

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4.85万人就业,年末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6%。

二、农业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

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7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 %。

广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牛奶、渔业等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生产。

花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30.4%、3.2%和2.7%。

水果大丰收,总产量达47.37万吨,增长35.6%。

其中,荔枝、龙眼总产量分别达9.57万吨和3.8万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蔬菜产量保持较好增长势头,达345.15万吨,增长5.0%。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

生猪出栏量达196.7万头,增长1.9%。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水产品产量达34.53万吨,增长3.0%。

城市生态林业建设有新的进展。

至2002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至2002年末,全市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40万亩。

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54.79万亩。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897.37 亿元,比上年增长6.2%;乡镇企业总产值1862.56亿元,增长8.0%(现价增速)。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广州市工业呈现增速加快、结构优化、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6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工业总产值3786.08亿元,增长14.9%。

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4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轻工业总产值2036.42亿元,增长10.8%;重工业总产值1749.66亿元,增长20.9 %;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快10.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5.6∶44.4变为53.79∶46.21。

在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完成671.10亿元,增长28.4%;“三资”企业2139.15亿元,增长15.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97.79亿元,增长12.2%;大中型企业1887.05亿元,增长17.3%;市属企业工业总产值3407.25 亿元,增长15.3%。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2002年,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5.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0%。

开发区、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产业园等成为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移动电话机增长3.99倍、光通讯设备增长99.1%、家用电冰箱增长64.8%、计算机增长62.1%、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42.7%、汽车仪表增长41.3%、汽车生产增长40.3%、升降移动机械增长35.3%、塑料制品增长30.5%、化妆品增长26.0%、摩托车增长22.7%、家具增长18.0%、中成药增长17.2%、软饮料增长12.1%、服装增长10.6%。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总额下降。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20个和10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07亿元,增长35.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9.7%,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亏损额为28.72亿元,比上年下降15.1%。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3.38亿元,比上年增长7.2%;建筑安装工作量615.46亿元,增长7.2%。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

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1.49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2.4%。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279.48亿元,下降12.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7.9%;更新改造投资达182.58亿元,增长4.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8.2%;房地产开发投资达424.19亿元,增长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2.4%,是支撑投资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

民间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达400.89亿元,增长33.8%。

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是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2年,全市商品房预售面积为601.92万平方米,预售合同金额为253.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10.6%。

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为666.15万平方米,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为274.61亿元,分别增长20.1%和15.4%。

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40.06亿元,增长31.5%;建筑业完成投资31.9亿元,增长91.7%;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136.84亿元,下降12.5%;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完成投资14.49亿元,增长1.3倍;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89.29亿元,下降26.4%;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投资36.38亿元,增长26.2%;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4.40亿元,增长10.9%。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2002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93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的比重为27.0%。

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重点项目投资分别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14.0%、28.5%、31.2%和2.9%。

地铁二号线已开通三元里到晓港首通段的9个车站,地铁三号线已全面开工建设,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首期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使用,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航站大楼主楼钢结构工程已建成。

一批有关广州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正在推进。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

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70.68亿元,比上年增长9.8%,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3.3%,保持了近年来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其中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为973.32亿元,增长10.6%;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为265.97亿元,增长10.9%;其他行业零售额131.39亿元,增长2.7%。

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总额为3661.27亿元,增长10.1%。

步行街、休闲酒吧街、商业街有新的发展,大型超市及连锁店快速扩张,一批国内外零售巨商纷纷抢滩广州,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市场销售格局。

限额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和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的化妆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等商品销售额增幅均在40%以上。

六、对外经济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

2002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为279.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

其中海关进口总值141.47亿美元,增长24%;海关出口总值137.84亿美元,增长18.6%,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54.31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81.86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16.1%。

从出口主体看,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1.3%和54.5%。

从出口产品看,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57.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9.1%,服装、纺织品、塑料制品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分别增长18.7%、27.3%和5.0%。

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对香港、美国、台湾、韩国、阿联酋、俄罗斯等市场的出口增幅均在17%以上,其中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长73.5%。

外商在穗投资增幅较大。

2002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31.66亿美元,增长74.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0.23亿美元,增长70.4%。

利用外资方式和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大项目不断增多。

全市新批和增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91个,合同外资金额21.60亿美元。

引进的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投资的热点。

电子及通讯制造业合同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26倍。

外资投向制造业的力度加大,其合同直接利用外资占全市合同直接利用外资比重达7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