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2015年12月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Dec. 2015

贾平凹小说的题目特点

郑春元

(广东培正学院 论丛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贾平凹不同阶段的小说题目有着不同的特色。上世纪70年代的小说题目简单、直白;八九十年代的小说题目多有象征性,含蓄蕴藉;2000年以后的长篇小说题目平和,不事雕琢,虽朴素大气却也减少了艺术色彩。每个阶段小说题目色彩的变化都与社会及个体因素相联系。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题目;象征;写实

中图分类号:I207. 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O-10267(2015)04-0082-04收稿日期:2015-10-15

作者简介:郑春元(1949-),男,《广东培正学院论丛》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侠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题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经验的作家无不重视题目的设置。许慎《说文》中言:“题,额也。”[1]138而“目”则为“眼”。以额与眼喻题目之地位,其重要性自然不待言说。

贾平凹从事小说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位勤奋而成熟的作家,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同时代作家中都名列前茅,可谓独具特色,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题目的世界。和所有优秀作家一样,贾平凹小说也十分重视题目的设置。他的小说题目既简洁明朗、纯朴自然,看似不事雕琢,有一种天然的艺术性;同时绝大多数题目也含蓄蕴藉,苍茫厚重,呈现出象征和隐喻独有的美感。假如将他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的话,那么每个时期的小说题目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上个世纪70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贾平凹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主要是写短篇,小说多以人名、地名、事件为题。《兵娃》(1974)和《春女》(1977)就是以人名为题的小说作品。

《兵娃》写的是初一学生张兵娃教育万有老汉的事。兵娃暑假期间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被队长分派和万有老汉一起卖豆腐。万有老汉一开始想借卖

豆腐之机顺便卖点针头线脑,赚点零花钱;接受教育后又在茶坊村急需一批豆腐时,讨价还价,为队

里要来几头猪崽,都被兵娃及时阻止了。小说明显是以当年的阶级和思想斗争为背景,突出的是所谓的思想觉悟,题目也就是主人公的名字。

《春女》写的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帮助五保户爷爷做饭的事。五保户石牛爷爷心系集体,主

动做了工地的爆破顾问,忙得没有一点时间,春女就偷偷过来给石牛爷爷做饭。小说突出的是春女的善良懂事,题目也是主人公的名字。

以人名为题目的小说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满月儿》。

《满月儿》也写于1977年,不过和《兵娃》《春女》一类小说相比,水平已经高出很多。小说写的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农村两姐妹,姐姐满儿是农科站的技术员,性情沉静,勤奋好学,一心扑在农业科研上;妹妹月儿却单纯开朗,无忧无虑,最后在姐姐的影响下也变得成熟起来。小说虽然以姐妹俩的名字构成题目,但给人以喜庆感,和作品的氛

围十分贴切。

以地名为题目的小说相对少一些,大概只有《荷花塘》

《石头沟》(1977)《山镇夜店》(1979)等寥寥几篇。《荷花塘》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肯定在《石头沟》以前,起码不晚于70年代。小说

写的是三年级小学生孙保松假期协助富裕中农老银伯看塘,帮助老银伯改造思想的事,主题、时代背景都和《兵娃》一致。由于故事围绕着荷花塘发生,所以题目为《荷花塘》。《石头沟》和《山镇夜店》也是如此,只是《山镇夜店》的思想内涵已经不局限于斗争、改造,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性,所以题目里也透露出一些深刻的色彩。

以事件为题目的小说也不算少,比如《参观之前》《选不掉》《派饭》《喝酒》等,数量可以和以人名为题者比肩。《参观之前》写的是各队柿林管理员来梨花坪柿林参观前发生的事;《选不掉》写的是铁妈讲究原则、铁面无私,让人心服口服的事;《派饭》通过一次派饭,表现出县领导踏实肯干,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喝酒》围绕着招工名额给谁这件事,展示了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不同的心理。这一类小说也写人,也涉及地点,历史背景也基本相似。但是,和前两类比起来,思想和内容都复杂了一些,手法也更加娴熟、多样化。

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以人名、地名还是事件为题的小说,贾平凹70年代小说的题目都有着简单、直接、信手拈来的特点,有的甚至还带一些“火药味”。这显然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有关。70年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讲究“狠斗私字一闪念”。人的思想比较僵化,具体到文学领域也是一样。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要强调其社会政治作用,是当时的文艺路线问题。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被简单化、直接化了[2]。这种情形到“文革”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况且那时贾平凹年纪尚轻,阅世较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写于70年代的小说创作,也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而且也不可能不在题目中反映出来。

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的题目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向纵深探索,题目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表面看,有很多还是属于人、事、地范围内,但已经不是前面那种简单的人名和地名或者事件了,而是具有多义性,包含了更复杂更深刻的含义,比如中短篇小说《好了歌》(1981)、《沙地》(1981)、《二月杏》(1981)、《天狗》(1985)、《古堡》(1985)、《美穴地》(1990),以及长篇小说《浮躁》(1986)、《废都》(1993)、《白夜》(1995)、《土门》(1996)、《高老庄》(1998)等等。

《好了歌》写的是一个匠人,他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可是却屡屡上当受骗。每当快熬到好日子时,倒霉事就来了;咬咬牙想就此倒霉下去,好日子却又找上门来了。正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话: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活生生地展现出命运的多变。

《沙地》写一个武艺人刘诚。刘诚不是本地人,父女俩是卖艺过来的,女儿却得了急病离去,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他性情古怪,为人正直,活得艰难而倔强,与那片他栖身的沙地有着本质上的相仿。小说中有一段关于沙地景物的描写:“小河的东边是一大片黄沙地,没有种庄稼,稀薄地歪着几株柳树。小河流沙量大,遇着暴雨,泥沙从后沟就漫下来……而这东边,一直没有筑堤,便成了黄沙世界。曾经试图压植芦苇,但仅仅在河边长了一溜;沙地还是赤裸着,白日看得见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禽兽蹄印,夜里有狼嗥,如婴儿啼哭一般。”[3]可见沙地已不仅仅限于地理上的含义,也象征着刘诚的内心世界,对应着他的寂寞而又顽强的人生。

《二月杏》是一篇有争议的小说,有论者称是对当年的伤痕文学的突破,很有道理。小说写了一个下乡后被基层干部奸污的知青女子,不幸的遭遇使她成了一个难以理解的人物。她清纯而又污浊,善良而又凶狠,美丽而又放浪,懦弱而又顽强,清醒而又混沌。她是孤独而美好的,是松、柏、桦组合的荒林中一棵嫁接过来的杏树,“二月杏”既是题目也是深爱着她的地质队工人大亮给她起的名字。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这棵杏树的描写:“杏树已经有一人半高,枝条并不发达,叶子被虫啄得没有了几片完整,但就在梢头儿上,淡淡地开了几朵小花。”[4]这种景物描写,和女主人公的人生遭遇、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完全对应。

《天狗》的题目也充满了象征义。“天狗吃月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月代表着阴,也可以说是女人的象征,天狗对师娘也充满了爱恋。结尾处写师傅下葬后,天狗终于“在师傅睡过的炕上去睡了”,而且开始安排家事,显然将成为真正的夫妻。因此“天狗”也就不光是主人公的名字,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含义。

《古堡》也一样,那座高筑峰顶,石条砌就,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