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重点

1.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Ⅰ. 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感受)神经→反射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特点——精确、迅速、短暂

Ⅱ. 体液调节——激素

特点——广泛、缓慢、持久

Ⅲ. 细胞、组织、器官的调节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

小分子、离子易化扩散通道——离子

载体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离子泵:Na+ K+泵(Na+ K+依赖式ATP酶——保持胞内高K+和胞外

高Na+的离子分布,K+∶Na+=2∶3)

大分子、物质团块胞吐(出胞)

胞纳(入胞)

3.反应与反射的不同在于反应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

4.兴奋性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相反

5.跨膜电位=膜电位静息电位(RP)——对K+有通透性,即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AP)——Na+的平衡电位

6.上升支去极化(Na+内流)

锋电位反极化

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K+内流)

后电位

极化——膜电位内负外正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

去极化——负值↓

超射——去极化电位由负→正

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定律

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相和复极化

7.一定的刺激强度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8.阈值>阈下刺激

9.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比较:

10.绝对不应期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11.骨骼肌收缩暗带长度不变

明带及暗带的H带变短

1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与终末池的Ca2+有关

肌浆中[Ca2+]↑——肌丝滑动

肌浆中[Ca2+]↓——肌肉舒张

13.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形式的不同,如表:

1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15.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男子——4.5×1012—5.5×1012/L 平均——5.0×1012/L

女子——4.0×1012—5.0×1012/L 平均——4.5×1012/L 新生儿——6.0×1012/L

16.血红蛋白(Hb)的含量

正常成年男子——120—160g/L

正常成年女子——110—150g/L

17.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

对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18.红细胞生理特性

Ⅰ.可塑变形性

Ⅱ.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这一特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59.5—76.5mmol/L NaCl溶液

红细胞在<59.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小

红细胞在>76.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大

Ⅲ.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膜表面积/容积

19.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4.0×109—10.0×109/L 平均——7.0×109/L

白细胞减少<4.0×109/L

增多>10.0×109/L

20.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21.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Ⅰ.具有很强的吞噬力

Ⅱ.参与免疫复合物合坏死组织的清除

22.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Ⅰ.吞噬、消灭致病物

Ⅱ.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Ⅲ.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质及衰老受损的细胞

Ⅳ.吞噬衰老红细胞和溶血时放出的Hb又参与铁、胆色素代谢

23.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Ⅰ.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限制速发性过敏反应

Ⅱ.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24.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含有组胺、过敏性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Ⅰ.产生速发性过敏反应

Ⅱ.释放肝素,参与脂肪代谢

25. 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100×109—300×109/L 平均——160×109/L

血小板数量<50×109/L——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109/L——易发生血栓

26.血小板的生理特征

粘附和聚集、释放反应、吸附作用、收缩血块

27.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Ⅰ.生理性止血功能

Ⅱ.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Ⅲ.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28.凝血过程和原理

内源性外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第一步: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X→Xa)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Ⅰ→Ⅰa)

2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肝素

31.输血关系

A

A

O O AB AB

B

B

32.Rh血型系统

∧红细胞(Rbc)红细胞∧

供受

血(主侧)(次侧)血

者者

∨血清血清∨

主侧——供血者Rbc+受血者血清(直接配血)

次侧——受血者Rbc+供血者血清(间接配血)

主、次均(-),配血相合(同型血)

结果主(-)、次(+),血基本相合(异型血)

主(+)、次(-),配血不相合(异型血),不能输血

33.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

Ⅰ. 去极化——0期:Na+内流

心肌传导细胞 1期:K+外流

(蒲肯野细胞) 2期:Ca2+内流

复极化 3期:K+外流↑↑

4期:I f离子流(Na+ K+Na+ Ca2+交换,兴奋性变化)

Ⅱ. ø期:Ca2+内流

窦房结细胞(P细胞) 3期:K+外流

4期(舒张电位):Na+内流↑,K+外流↓

a. P细胞动作电位分去极化的ø期和复极化的3、4期,无明显的1、2期

特点 b. P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小于心肌传导细胞

c. 0期去极化速度慢,去极幅度低,时程较长

30.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电生理特性

收缩性——机械特性

31.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Ⅰ.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重要)Ⅱ.最大舒张电位水平Ⅲ.阈电位(TP)水平

32.房室延搁及二快一慢的生理意义

房室延搁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心房兴奋而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

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

二快一慢——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步收缩,同步收缩效果好,有利于实现心脏泵血

33.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时的周期变化

Ⅰ.绝对不应期——去极化开始→去极化→-55mv

Ⅱ.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有效不应期长,不会像骨骼肌一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保持着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是实现心脏泵血的重要前提Ⅲ.局部反应期(-55 -60m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