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
哎,说起中医啊,那可真是个玄妙又接地气的学问。

你想啊,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套东西,不光能治病救人,里头还藏着大智慧,跟咱们的生活那是息息相关,简直就像是咱们心头的那盏明灯,照亮了健康的道路。

中医讲究的是啥?是“天人合一”,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和这大自然啊,得和谐共处。

你想想看,春天万物复苏,你就得跟着活动活动筋骨;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就得多喝水,防中暑;秋天干燥,得润燥养肺;冬天冷得直哆嗦,就得保暖,别让寒气伤了身子。

这不就是顺着自然的节奏过日子嘛!
再来说说中医的“阴阳平衡”,这可是个大学问。

咱们身体里头啊,有阴有阳,就像那白天黑夜,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要是哪边多了少了,身体就得闹别扭。

所以中医治病啊,就像是在调这个天平,让阴阳回到它该在的地方,身体自然就舒坦了。

还有啊,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这四个字里头,可全是学问。

医生往你面前一站,先看看你气色咋样,再听听你说话声音大不大,问问你哪里不舒服,最后还得摸摸你的脉象。

这一套下来,你啥情况,人家心里头就明镜似的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中医不光治病,还养生。

什么食疗啊、针灸啊、拔罐啊、推拿啊,一套套下来,不仅能让你远离病痛,还能让你精神焕发,
跟年轻了十岁似的。

这可不是吹牛,咱们身边那些坚持中医养生的人,哪个不是气色红润,精神头儿十足?
所以说啊,中医这学问,真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

它不光能治病救人,还能让咱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咱们得好好珍惜这份遗产,让它在咱们手里头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中医哲学思想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中医哲学思想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中医哲学思想论文范文中医,是从观察世界中所感知而得的哲学与自然医药经历相结合的学科。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中医哲学思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受中医哲学思想影响颇深,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病因学说等对其影响尤为明显,这些哲学思想成为人们的择食标准,也为后来的饮食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由阴阳五行学说引出的调理阴阳、谨和五味、三因制宜等养生观,由病因学说导出未病先防、调理脾胃的养生理论等为养生界做出了重大奉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阴阳五行;饮食养生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中,“五味”对“五谷”膳食构造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人们的择食关键。

“医食同源”巧妙地将饮食与用药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称中国一绝。

中医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无视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一个挖不完的金库,值得我们深究。

1.1 阴阳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调理阴阳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

[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的饮食观。

1.1.1因人择食阴阳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食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

“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灵枢·经水》)告诉我们:饮食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食物调理。

偏阳者应少食温热性食物,而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否那么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食寒凉食物,而食平性和温热性食物,否那么就会导致阴盛阳衰。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相关探讨论文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相关探讨论文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相关探讨论文中医学思维模式的相关探讨论文中医学思维模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来的,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中医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科学地发展中医学,从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核出发,探讨理清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模式规律,对于现代中医学的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学思维模式前提和基础中医学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阴阳五行哲学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构成的具有独特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

分析中医学思维理念形成的前提基础和历史条件,理清其优势和弊端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和认清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渊源和真正内涵。

1.1崇古诠释解析的发扬意识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有“崇古”和“厚古薄今”的习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评价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所谓“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大戴礼记·诰志》基于此,中医学虽然注重临床实践,但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是通过对中医经典的不断阐释、解析、发挥、发扬来实现的。

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对古典医籍的诠释史。

确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解释和再解释之中,诠释、发挥确实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从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诠释对于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黄帝素问直解》、《难经经释》、《伤寒发微论》、《金匮要略浅注》、《十四经发挥》等等,通过对经典名著的诠释,同时适当的结合各医家自己的发挥和理解,大大地扩大和拓展了原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范围,进而也促进了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

虽然诠释发挥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诠释发挥的前提是以原著作为基础,同时由于诠释者本人的水平和立足点或者表达诠释的语言本身存在不严密、多歧义等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都大大增加了诠释发挥这一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

所以以崇古作为前提,然后再以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的诠释、发挥和发扬作为研究方法,进而去发展中医学理论,就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不可靠性。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哲学思维在医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哲学思维融合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家、儒家和医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哲学思维,并从中挖掘出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中医的哲学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微观宇宙,与宇宙中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之间阴阳、五行的调节影响,健康与疾病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动态平衡。

中医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人体表征等来诊断疾病,以达到恢复人体内外平衡的目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也颇具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从整体上思考健康与疾病。

其次,中医的哲学思维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两个相对和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运用阴阳理论可以分析事物的性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关系,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这种哲学思维值得我们在现代医学中借鉴,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失衡有关。

中医的哲学思维还体现在其强调“整体观念”的医学理念上。

中医将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表现,更关注机体的整体状态。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辨明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病因病机,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来治疗疾病。

这种整体观念的医学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待疾病时不仅要注重局部治疗,更要关注机体整体的调节和功能修复。

此外,中医的哲学思维还强调“因时制宜”的观念。

中医根据季节、时间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也需要根据时序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因时制宜的思维方式值得现代医学借鉴,在治疗疾病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精确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中医的哲学思维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中医哲学论文

中医哲学论文

中医哲学论文中医源远流长,是一门具逻辑和富饶哲理的医学。

其主要理论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而中国社会与中医理论无不与“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应。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医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医哲学论文篇一[摘要] 中医源远流长,是一门具逻辑和富饶哲理的医学。

其主要理论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而中国社会与中医理论无不与“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应。

现今备受关注的应激学说、生物全息论和亚健康,均与中医提倡的养生相吻合。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中医强调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正是健康人生的明证。

[关键词] 中医; 哲学 ;生物全息论;亚健康Philosophy of TCM and modern life[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of long standing.It is a logical medical science full of philosophy. The main theories include “yin-yang theory”,“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Both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CM theories are invariably echoing to the three-talents model of “heaven - earth - man”.The current emphatic stress theory,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 and subhealth are all coincident with health preservation promoted by TCM.Internal classic states:“vitality complies with nonchalant and nihilit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e that always emphasized by TCM is actually a beacon lighting up the way forward to healthy lif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ilosophy;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subhealth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哲学思想对护理的指导意论文

中医哲学思想对护理的指导意论文

中医哲学思想对护理的指导意论文中医哲学思想对护理的指导意论文1中医哲学思想内涵中医学主要是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医学模式。

其哲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象比类”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制。

故“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中医理论赖以构建的基础。

这样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反映出中医哲学思想两个特点:整体和辨证。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中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是由具有不同机能的脏腑构成的,脏腑之间既存有相生相克、相辱相乘等联系,又存有阴阳协调、互为表里的联系。

脏腑之间还可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相连,使人体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相互联合的五体、五官、五华的统一整体[4]。

阴阳五行理论又有机的将人与自然界密切结合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致使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

如人体体温会随昼夜变化,夜间较低、下午傍晚较高;大多疾病亦呈现出清晨较轻、下午加重。

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精神心理变化可引起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众多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而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传统医学通过哲学思辨的方法就以总结出“情绪致病”的理论。

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将人的精神和形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基础上,精神和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的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情志活动包括喜、怒、优、思、悲、恐、惊等。

无论精神意识或情志活动皆由五脏精气所化生,是五脏活动的产物。

故而有了诸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理论[5]。

辨证是中医哲学思想的另一特点,辨证的过程即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体现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典哲学思维。

整体观念和辨证观念实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从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总结理论的科学思维过程,是中医哲学体系的基础。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治疗方法和哲学思维与西医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谐,重视防病于未然,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它的哲学思维深深影响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体系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的哲学思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中医强调身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仅针对症状,更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艾灸、推拿等,都是基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手段。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身体的整体恢复和平衡。

二、阴阳五行中医的哲学思维中,阴阳五行是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医对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寒热、虚实等。

五行则是五种基本元素,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代表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常常通过调整阴阳五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寒热失衡导致的疾病,中医会采取相应的药物或疗法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

三、辨证施治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针对不同的辨证结果,中医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平衡和谐。

中医推崇“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注重保持情绪的平稳,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紧张,以维护身心的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是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和预防为主。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

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治疗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其独特的哲学思维贯穿于其理论与实践之中。

中医哲学思维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即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状况与环境、天候、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一原则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可以恢复健康。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二原则是“五行调理”。

中医将自然界的现象归纳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通过调理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治疗疾病,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中医认为木对应肝脏,火对应心脏,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脏,水对应肾脏,通过调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三原则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病变部位,更重视全身的调理。

例如,中医治疗一个病症时,往往会同时调理多个器官,以达到整体平衡的效果。

中医哲学思维的第四原则是“顺应自然”。

中医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例如在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的养生调理,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注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更能够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哲学论文(2)

中医哲学论文(2)

中医哲学论文(2)中医哲学论文篇二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它的提出是中医不灭的精神支持点,是与西医抗衡的比较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观念哲学中医方法论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

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

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

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

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

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

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

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

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

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

关于中医思维的文章

关于中医思维的文章

关于中医思维的文章中医,这个古老的学问,说起来真是个宝藏,里面有很多不得了的东西。

说实话,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也没觉得有多神奇,甚至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中药啊、针灸啊,看着也挺“吓人”的。

直到有一天,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中医调理的茶,喝了几天,我的肠胃感觉轻松多了,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才真心开始觉得,中医好像不只是一个古老的“老大难”了,它好像真的是有点道理的。

你知道,很多人都觉得中医就是吃草药、扎针、推拿这些,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它背后有着一整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你看啊,中医讲的不是单纯的治疗病症,它更像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只盯着某个局部。

这和西医有点区别,西医比较直接,比如感冒了,就吃药,打针,简单粗暴,见效快;但是中医讲究的可是“调理”,通过调和身体内部的阴阳、五行,慢慢恢复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种“调和”的思维,其实就是一种从整体入手的哲学理念。

说到阴阳五行,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不明白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其实嘛,阴阳五行,简言之就是自然界的一种平衡。

你看,白天和黑夜,热和冷,动和静,这些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如果其中一方失调了,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就像是你夏天吃了太多凉的东西,结果肚子就不舒服了,体内的“阳”气就被“阴”气压制了,整个身体就开始出问题了。

这就是中医非常讲究的“调”和“平衡”。

它不像西医直接对症下药,而是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来恢复健康,这样治病的根本原因就能得到解决。

中医特别注重“辨证论治”,这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是根据你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定制治疗方案。

比如说,你得了个头疼,西医可能给你开点止痛药,但是中医可能就要问你:“你是怕冷还是怕热?你睡得好吗?食欲怎么样?”这些问题看似没什么关系,实际上中医就是通过这些细节来分析你的身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调整治疗方案。

所以啊,中医讲究个性化,给你量体裁衣的感觉,不能拿一套药方去套所有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

医学思维中蕴含的哲学思维论文

医学思维中蕴含的哲学思维论文

医学思维中蕴含的哲学思维论文医学思维中蕴含的哲学思维论文【摘要】:医学经验与实验是医学思维的主要来源,而医学的直接经验与实验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获取经验与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哲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本文拟从哲学思维及其基本方法来探索哲学思维在医学思维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思维;哲学思维;作用众所周知,思维方法是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形式。

哲学思维方法是人们的认识活动——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溯到实践这一过程所必需的方法。

而作为以经验与实验为基础的医学思维同样也是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无论是对种种疾病病例具体问题分析,还是对临床表现的归纳总结,直至最终得出解决方案,处处体现着哲学认识论基本思维方法。

一、医学思维的基本特征1、直观反映性。

医学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建立在疾病病例、病理的第一手资料上,因此,掌握病因以及引起病因的结果是医学思维首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是临床表现、临床经验还是医学理论的归纳总结,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直观经验反映。

基于此,医学总体而言还是经验学科,医学思维方式还是一种经验思维方式。

2、确定性。

医学对病象与病理的认识是一种确定性的认识。

总体来讲,医学思维的过程是从不确定到确定、以确定性排除不确定性的过程。

一般说来认识中的不确定性来源于认识主体的感性活动和思辨的猜测这两个方面,医学思维正是针对这两个方面用确定性来规范医学认识,以确定性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从而获取具体的医学科学知识。

医学科学和常识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医学命题的确定性。

3、分析性。

医学思维的一项重要的规定就是分析性。

可以说,医学思维的精神在于分析,只有经过医学思维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健康与疾病个别与一般的特征,才能突破认识整体去把握本质。

同时,医学思维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把握确定的东西,以实现医学思维的确定性。

二、哲学思维在医学思维中的作用由医学思维的特征可以发现,医学思维处处透露着哲学思维方式。

2021年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论文

2021年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论文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论文自《内经》以来,中医基础理论几乎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社会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疾病谱乃至于自然环境都在改变,而中医基础理论却依然故我。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临床的阵地正在不断缩小,形势危急。

于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医界兴起了一股反思的热潮,希望能找到中医学驻足不前的原因,对症下药,振兴中医。

时至今日,这仍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也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以科学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从认识论、方 ___及本体论、价值论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提供关于科学认识及其发展的逻辑性、历史性和社会制约性的模型,探讨科学知识的本质,获取方法、评价标准、逻辑结果和目的等。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当然也在科学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可以用科学哲学的观点来考察。

根据科学哲学的认识,理论(或假说)能得到经验证据的确证,就表明该理论具有解释或说明经验事实的可行性,从而引起科学家共同体或个人的信任,就被认为是科学的。

121理论的可行性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以及理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等几个方面,以下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加以剖析。

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命题以及得到解释的经验陈述,依据一定的逻辑法则组成的演绎系统。

这样的系统必须是基本概念明晰,基本命题成立,命题之间协调而无矛盾的。

因此评价理论的逻辑可行性就是要审视理论内部的结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一个逻辑可行的理论,首先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自相矛盾的和缺乏内在 ___的“理论”都不是真正的理论,充其量也就是语句或命题的无规则组合。

12中医基础理论在这方面还有着不足之处。

首先是概念的明确性,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是模糊的,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而对“三焦”、“命门,,概念的具体所指更是争论不断。

医学哲学论文

医学哲学论文

医学哲学论文探析传统医学文献中的哲学思想,指出《易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形成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医学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医学哲学论文篇一传统医学文献中的哲学思想探析【摘要】探析传统医学文献中的哲学思想,指出《易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形成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认为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哲学; 医学哲学思想史; 医学人文精神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

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

”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

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

“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论文3900字_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论文3900字_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论文3900字_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论文3900字(一):中医学中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发展及其历史局限性论文中医学是建立在传统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之上的医学理论体系。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随着西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感到建立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上的中医理论体系正在严重地束缚着中医学的发展,对这些建立在传统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之上的医学理论体系应重新定位。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构成了整个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石。

它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随着西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它的历史局限性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下面就中医学中相关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的发展及历史局限性作简要探讨:1气一元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生存变化、消亡的根源。

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气一元论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气的特点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运动变化自如,犹如生命的原动力。

1.2气与人体关系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人的呼吸运动是生命的象征,吸是气体进人体内,呼是气体排出体外,呼吸运动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此外,人是一个运动着的机体,除了整体运动外内脏也在运动。

正因为气的特点与人的生命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而中医学先贤们把气一元论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把人的生理活动增强与减弱的特性归究于气的变化、运动的结果。

在病理上可把某些病理变化归究于气逆、气滞、气脱、气泄、气乱等所致。

在治疗上则采用补气、降气、行气、固脱等治疗方法。

把那些具有某些药理作用的中草药分别归属于补气、行气药物等。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

中医的哲学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更融合了独特的哲学思维。

中医哲学思维与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有所不同,它包含了一系列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哲学思维,以及其对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一、综合观念中医的哲学思维以综合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

中医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中医师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社会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观念的运用,使中医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理解和处理疾病问题。

二、阴阳学说中医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活动。

中医师通过调整和平衡人体内的阴阳,来维护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阴阳学说强调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这与西方医学中单一病因、单一治疗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中医的哲学思维使其更关注整体的动态平衡,而不仅仅是特定症状的治疗。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宇宙划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平衡系统。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来推断出患者体内元素的相对失衡,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的运用,使中医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人体的疾病问题,以及预防和调整身体的平衡。

四、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哲学思维的核心,它强调疾病是不同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调、五行失衡等多重因素导致的,而不是单一的病因。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关注疾病的多重因素,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

辩证思维鼓励医师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疾病,并积极寻求调整和平衡的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的哲学思维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它强调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辩证思维等理论体系的应用。

浅谈传统中医学的思维论文

浅谈传统中医学的思维论文

浅谈传统中医学的思维论文浅谈传统中医学的思维论文传统中医学思维的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们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它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特征,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

那么什么是传统中医学的思维呢?传统中医学思维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小而言之就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大而言之可以用传统中医的思维加强自身的修养,处理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小医治病,大医治国”。

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之上,所以我们理解中医问题是要从传统哲学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用西方医学的思维模式。

归纳传统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即整体的思维,个体化的思维,细致的思维,灵活的思维。

一、整体的思维。

传统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整个世界,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例如,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全面的哲学思想。

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对抗疾病。

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重在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更注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与现代的医学模式相比较,传统中医学更早地从宏观上勾画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二、个体化的思维。

个体化思维是传统中医学的独有特点,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的'精髓,它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是一门个体化的医学。

辩证的证其实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症状,一个是证型。

医学论文: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

医学论文: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

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哲学是一门关乎智慧的学问,中西哲学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其“里子”却是大同小异,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诠释有着类似的标准,对世界认知的视角几乎完全一致。

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所体现的是客观、实际的思想,如辩证唯物主义。

在现代医学中,病患者的病情是客观存在的,即为“物”和“事实”,用“唯物”的角度治病救人,即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症下药,而这一过程,即是唯物主义的体现。

本文对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完善现代医学体系而献计献策。

1.哲学思维的概念和特征哲学思维即理性思考的方式,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了四个层面。

一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二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三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从概念的角度来看,哲学思维是基于哲学视角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传统哲学信仰唯心主义,用辩证的观点来释义这一现象,即从主观的角度看问题;而真正的哲学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例如:“地球是圆的”,只有通过辩证得出这一客观事实,才能以此为基础解决更多实质性问题,而这正是哲学思维的核心内容。

2.哲学思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2.1“一分为二”观点在医学中的运用“一分为二”意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以及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理念和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哲学背景。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注重预防为主、治未病,以达到健康平衡的目标。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

一、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中医师会通过综合分析和观察,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单一症状。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息息相关,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等要素之间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中医治疗注重调节和平衡,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同样的病症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而产生,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辨证施治的特点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对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预防为主、治未病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提高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抵抗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也注重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出现或处于早期阶段时,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防止疾病的进展。

这种预防和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使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思维方式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组成,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强调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密切相关。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行属性,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

中医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和需求,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思维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思维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中医以来,我对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思维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医思维的感悟。

一、整体观念中医思维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让我认识到,在治疗疾病时,不能仅仅关注局部症状,而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把握疾病的整体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关注整体的习惯。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会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均衡;在锻炼方面,我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使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辨证论治中医思维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让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接触中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病例都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例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风寒感冒,有的人表现为风热感冒,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这使我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预防为主中医思维强调“未病先防”,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这种预防为主的观念让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在中医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养生保健。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注重营养均衡;在生活习惯方面,我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心理方面,我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些养生保健方法使我身体更加健康,减少了生病的几率。

四、注重情志调理中医思维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情志调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在中医的启示下,我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与朋友倾诉,寻求心理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中医哲学思维论文
本文作者:左占国原创投稿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

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
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可以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进行概括。

1、 1、中医药学的概念与内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哲学思维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医的概念和内涵。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

是在实象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用象思维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一门学科,以形下之器为体,以形上之道为用,是东方以时间文化为逻辑开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科;具有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重属性,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运动观两大特点,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具有绿色天然、节能低碳、生态环保、承载文化等多维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大道至简的四诊技术、就地取材的治疗手段、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简便廉验的价值追求[3];中医对世界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建构,但这种建构是用“象”完成的,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4],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学概念及其中医哲学内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

哲学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的精髓、意义和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
实践活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医学家们才不会被医学的功利性所左右,使价值观直指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从而研究出时代需要和人类需求的、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的低成本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服务人类贡献社会;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属智慧医学是中国创造。

构建实象论是中医哲学的本质特征,低成本医学智慧是实象论哲学的价值追求,象思维是产生实象论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科学路径,是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3]。

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可以突破狭隘的思维疆域进入无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质,通过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的超验反思涌动和领悟实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形神)的统一,创造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医学智慧特色与魅力[5]。

1、3、思维概念及其中医思维内涵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中医学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

恩格斯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