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016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中医学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元气论
1)气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由:气化
2)气的运动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第一节 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说明人的整体性 说明生理和病理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4、相互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 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 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如: 四季变化: 由冬至夏,寒 热—— “阴消阳长”; 由夏至冬,热 寒——“阳消阴长”
5、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各自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 化为阴。如: 昼夜中,阴阳的转化: 昼 夜 昼 阳 阴 阳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
阳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内—外
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 亮、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 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 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
自然界典型的阳
自然界典型的阴
阴阳的特性(抽象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 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 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达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阴阳运动的形式
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现象。 (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 (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气化与形气转化
1.概念 (1)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
互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为自己存在的前
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资
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
体 表
上
左
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不仅是医学,而且还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之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法。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讲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长寿。
开篇之语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饮食节制,劳作有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活得长寿。
今天的人,把酒当水,酒后行房,纵情色欲,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违背规律,过了50岁就衰弱,自然就是寿命短暂。
中医的诊断之法“望闻问切”,也是具有哲学的含义,望:就是观察,查看整体。
闻:就是感知对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
问: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
切: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实践。
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
1、中医的整体原则。
《黄帝内经》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
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认为“人”在自然界中适合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释了人得各种疾病的起源和病因,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好坏的理解,是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2、中医的诊断是实践的。
众所周知,中医诊断是非实验的,这一度是西方医学信徒们攻击和嘲弄的关键。
但在中医成功的治疗效果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医的合理性。
合理什么呢?按照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用经验的可以解释。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一些人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医学。
中医三大哲学思想
中医三大哲学思想中医三大哲学思想1泱泱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中医一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2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三大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气一元论1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与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
2气一元论渗透融汇到中医学,作为重要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构建了人体之气的理论,用以阐释人的生命活动,形成健康观念和养生之道,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识和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2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变化,形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阴阳学说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
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协调平衡的基本规律。
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系统的观点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
首先,中医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宇宙、自然、人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疾病方面,中医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衡所致,治疗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其次,中医哲学思想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动态平衡。
中医治疗中,通过调整五行关系来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气的观念是中医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中医还强调了人体气的运行和调节的重要性,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气的异常运行或失衡所致,通过调整人体气的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哲学思想还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还注重分析病因、辨别病机,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中医哲学思想的治疗理念是以平衡为中心。
中医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恢复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并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态等方面的因素来维持健康。
总之,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观念,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学的哲学观
中医学的哲学观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的哲学观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学的哲学观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以及“精气神”等理论。
这些理论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和世界的看法,揭示了中医学的深刻哲学思考和观察力,贯穿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它反映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宏观层面深刻观察体质、性格、病理及疗法等方面的思想。
阴阳五行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无处不在,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阴阳五行理论将物质及现象分为阴阳两极和五行五种属性,通过这种分析思想,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疾病治疗中起到了极其宝贵的作用。
气血津液是中医学另一个基本的理论。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和质量与身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
气是代表人体呼吸与新陈代谢的能量,血是循环系统中成分繁多,承担物质运输与调节的流体,津液代表人体的体液和分泌物。
中医学认为利用适当的饮食、调理运动,以及电、磁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等,可以对气血津液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指人体通过神经和血管系统所联系的所谓穴位和通达路径。
中医学认为经络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组织、器官等内外各个部位。
经络是人体信息传输和调节的通道,持续不断地向身体内部和外部传递。
中医饮食也强调了“药食同源”的理念,即将食物视为医药,借助中草药疗效,将其具有调节人体气血的功能。
精气神是中医学认为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三元素”,它们合称为“三宝”。
其中的“精”代表生命的基础质量,包括遗传素质、体质和生命力等;其中的“气”指的是人体日常的活动能量,它来源于呼吸、饮食等过程,支撑人体的各种活动。
最后一个“神”指的是身体内心灵世界和情绪状态。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和精髓,如果能在保养过程中达到平衡,就能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攻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
(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三、阴阳相互消长: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方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划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动变化;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续的基本形式。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1、阴阳偏盛,特征“邪气盛,正气未伤”,属“实证”,阴盛则为寒实证,热盛则为实热证。
所谓,“阴盛则含,阳盛则热”。
2、阴阳偏衰,特征“正气虚弱”,属“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
所谓,“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的结果。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阳盛者泻热,阴盛者散寒;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
2、归纳药物性能:四气(阴:寒、凉;阳:温、热);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升降浮沉(阴:沉、降;阳:升、浮)。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
昼------阳
平旦
上午 下午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后半夜 前半夜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傍晚
夜------阴
夜半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9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0
(一)阴阳相互对立
1.阴阳相互矛盾 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
48
(二)事物的五行归属
自 然界
五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行五六五形情五
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声
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Hale Waihona Puke 肉思歌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呻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4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问:
热、动、烦燥
寒、静 、无力
切:
数、浮、洪
迟、沉、细
辩证:(疾病证候)
表、热、实
里、寒、虚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32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发展就是认识到了个人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的生物基础,又深入探讨了多种差异复杂的社会背景。
•中医基本理论以哲学为基础,借用中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元气及暗示、简洁、联想学说,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关系,阐明有关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中国中医学不仅是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疾病治疗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要素”或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整体社会,或局部社会,包含社会的某一些方面、某一些领域、某一些层次。
社会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揭示社会规律。
严复先生说过:“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正德、利用、厚生)之事操其本耳” (《群学肄言》)。
宏观上,社会学持科学态度,用科学的、哲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主要着眼于建构社会的各种要素,特别是社会的起源、发展、成熟和变化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体系、活动、关系、运行程序、群体等。
,以寻求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内在原理。
微观上,中医学的“厚生”本质,对社会现象、社会公民的体质素养,影响巨大。
“厚生”见《尚书·大禹谟》中,“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注疏指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
”所以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人组成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包括人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医疗问题。
因此,中医的发展就是要认识到生理机能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并以复杂的差异去探讨各种社会背景。
作为中国文明社会制度基础的中国哲学,以其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哲学为基础,借用我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观,运用阴阳五行、元气暗示、凝练联想等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阐明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学哲学思想
演讲人
目录
01.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02. 中医学的哲学观念 03. 中医学的实践应用 04. 中医学的现代价值
1
中医学的起源与 发展
古代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基 本理论基础,认为世界是由
阴阳五行组成的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 界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的
调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 一,它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 基本规律,五行是阴阳的具体表现。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阴阳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是由于阴阳五行失调引起的,治疗 疾病就是要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传统医学的传承
01
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中医学的传承可以促进中西医 结合,提高医疗水平
02
中医学的传承对现代医学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04
中医学的传承可以推动中医药产 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性:中医强调整体 观,西医注重局部 治疗,两者结合可 以提供更全面的治
疗方案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 的地位:中医在现 代医学中具有独特 的地位,可以为现 代医学提供新的治
疗方法和思路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 的应用:中医在现 代医学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与现代医学的 融合:中医与现代 医学的融合可以促 进医学的发展,提 高医疗水平,为患 者提供更好的医疗
药物:通过服用中药,调 整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学的哲学观
中医学的哲学观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哲学观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是描述事物两个方面、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概念,如冷热、内外、上下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描述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阴阳五行互相调和的系统。
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等都是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
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五行平衡状态来预防疾病。
中医学强调“本草不分家”,即认为食物、草药、矿物等自然物质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这是因为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阴阳五行的表现。
中医学的哲学观还包括“天人合一”、“气血津液”等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体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医学的哲学观是一种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联系,重视预防疾病,注重调节身体的阴阳五行平衡状态。
这种哲学观为中医学的治疗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 1 -。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2.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 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
是绝对不变的。
(1)阴阳的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内容提要
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是古代用以认识自 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 医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讲述元 气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气、阴 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习要点
1.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征。 2.熟悉气化与行气转化、五行的生克与乘侮关系; 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阴阳五形学说解释生理 现象、病理传变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的五行分类等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内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 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 (三)阴阳属性的特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要点: 对立、统一、 动态平衡状态变化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 者为阴。
(三)气化和行气转化
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化: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量变 变: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变
第一节 元气论
•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 •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 (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核心。
以下是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1. 整体哲学观
整体哲学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中医强调治疗时要根据人体整体状态进行治疗,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某个症状或疾病本身。
整体哲学观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单一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全面调整使身体恢复健康的过程。
2. 预防哲学观
预防哲学观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失衡和外界因素的刺激引起的。
中医强调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预防哲学观的,旨在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经验哲学观
经验哲学观认为,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是通过长期实践中的经验和观察得出的。
中医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经验哲学观也体现在其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上,中医往往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来诊断疾病,而不是依赖现代科学的仪器和诊断方法。
拓展: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不仅仅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也是中
医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医强调患者的重要性,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中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医还强调医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医师尊重医学伦理、遵守医学规范,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范文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范文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形成的,并且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哲学思想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宇宙观、人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等,下面就中医哲学思想进行概述总结。
一、宇宙观中医哲学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中医强调观察宇宙的变化,从中发现和把握宇宙运行的规律,以此来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同时,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认为人体是宇宙的微观体现。
二、人的生命观中医哲学思想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具有与自然界万物相通的特点。
中医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将人体的生命活动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包括脏腑、气血、经络、神经等方面。
人的生命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宇宙的运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三、疾病观中医哲学思想认为疾病是人体内外因素不平衡导致的生命活动紊乱。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即生命活动的正常状态是维持在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就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中医认为疾病不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病变,还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异常。
四、诊断观中医哲学思想认为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问诊、听诊、摸诊等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而确定疾病的病机和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观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思维,将疾病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观察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本质。
五、治疗观中医哲学思想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病人的自愈能力。
治疗观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宇宙观、人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为核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课件
㈡ 表述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⒈ 发病: ①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 时之脏受邪发病。
② 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也有 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
51
⒉ 传变:
⑴ 相生关系传变:有 “母病及子”和“子病犯 母” ⑵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 “相乘”和“反侮”两个方 面
故“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33
㈤ 指导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总则——调整阴阳
实证——有余者泻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虚证——不足者补之——助阳消阴 滋阴潜阳
34
㈥ 指导疾病的预防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35
(七)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 阴——寒、凉(黄连、栀子、石膏) 阳——温、热(附子、桂枝、干姜) 2.分析五味: 阳——辛、甘、淡(麻黄、桂枝、甘草) 阴——酸、苦、咸(乌梅、大黄、芒硝)
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呼吸微弱,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
属虚、属寒,为阴。
31
③ 脉象分阴阳: 浮、大、洪、滑、数、实脉属阳 沉、小、细、涩、迟、虚脉属阴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32
⒉ 辨别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26
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暑、燥、火(热) 属阳
六淫属阳邪
寒、湿
属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邪
27
⒉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 ⑴ 阴阳偏盛(实证): ① 阳邪致病→阳盛→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热证 ② 阴邪致病→阴盛→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寒证
中医哲学思想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医哲学概述中医哲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
中医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医哲学思想的一些摘抄。
1. 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阴阳是中医哲学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2)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中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自然界和人体的物质基础。
2. 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体与外界环境也相互联系,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与外界环境的阴阳五行相应。
(2)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脏腑是人体内部的功能单位,经络是连接脏腑、传递气血的通道。
3. 辨证施治(1)辨证:中医治疗疾病,首先要进行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确定病因、病机,找出疾病的本质。
(2)施治:辨证明确后,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
二、中医哲学思想摘抄1. 《黄帝内经》(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故善治者,治皮毛,治肌肤,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治奇恒之府,治九窍,治五体,治皮毛,治肌肉,治筋脉,治骨髓,治五脏,治六腑第2篇一、中医哲学概述中医哲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阳: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夏 温热 干 轻 清 明 ❖ 阴: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冬 寒凉 湿 重 浊 暗 ❖ 阳:化气 上升 运动 兴奋 亢进 ❖ 阴:成形 下降 静止 抑制 衰退
❖ 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不特指某一事物和 现象;必须满足相互关联又互相对立)
2.阴阳的普遍性
❖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学 医学体系的科学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元气论
❖ 元气的主要内容 ❖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元气的主要内容
1.元气论: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①气的概念: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气不仅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还 弥散于躯体个组织器官之间,周流不息,无 所不至。
❖ 说明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①机体的物质代谢全过程以及所有的机能活 动,都可视为气的运动变化,是气作用的结 果。
②气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为邪气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阳 上 体表 背 腑 四肢外侧 三阳经 督 气 皮肉 阴 下 体内 腹 脏 四肢内侧 三阴经 任 血 筋骨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 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组织器官和气血津精 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 机体功能则属于阳。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 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 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2.气的基本特征
①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气的存在形式—有形(气的聚合状态)、无形(气的弥散状态)
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的运动取决于其自身内在的阴阳矛盾,而不是依赖外界的推动。
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互转化(高热);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 。
1.阴阳相互矛盾(自然界一切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 都存在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如天地,上下)
2.阴阳相互制约(四季的变化,夏天之所以温热是 因为春夏阳气的上升抑制了秋冬寒凉之气))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 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 亮的、积极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 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有形的、功能 抑制的
②元气论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
③可分为气、元气、精气
精气:精。一般泛指气,是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 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 共同构成本原。
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 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的结果。
1.阴阳偏盛:阳邪致病则多见阳盛伤津之热证(阳偏 盛);阴邪致病则多见阴盛伤阳之寒证(阴偏盛)。
2.阴阳偏衰: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多致阳虚阴盛的 虚寒证(阳虚);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多致阴虚 阳亢的虚热证(阴虚)。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中医学基础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 学习目标
牢记元气论、阴阳及五行的概念 说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描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认知的概 括,并升华为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 展的一般运动规律的学问。
❖ 阴阳依存
1.阴阳相互依存:(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
2.阴阳相互为用 :阴阳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 的关系(气与血存在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关系)
❖ 阴阳消长
1.阴阳的消长: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 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 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冬-夏,寒-热 -阴消阳长;夏-冬,热-寒-阳消阴长;量的变化 非质的改变)
3.阴阳互损:阴阳双方本来存在互根互用的关 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 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 衰或功能减退。
3.气化和形气转化
①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化:是指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 致使发生量的多少的改变,即量变。
变:是指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 致使发生质的改变即质变。
元气论对中医学中的影响
❖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①人的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通过气的运
动,人体生长发育,充满了生命活力;随着 气的运动的衰弱,人渐渐衰退趋老。 ②“天地合之,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于 气”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 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 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2.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气-气血两虚-阳损及阴、 阴随阳消;血-气血两虚-阴损及阳、阳随阴消)
3.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 阴阳转化
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 方,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