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思想(106页)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c6dff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f.png)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dfd880de80d4d8d05a4f14.pn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达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阴阳运动的形式
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现象。 (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 (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气化与形气转化
1.概念 (1)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
互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为自己存在的前
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资
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
体 表
上
左
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ccb7be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4.png)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不仅是医学,而且还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之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法。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讲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长寿。
开篇之语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饮食节制,劳作有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活得长寿。
今天的人,把酒当水,酒后行房,纵情色欲,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违背规律,过了50岁就衰弱,自然就是寿命短暂。
中医的诊断之法“望闻问切”,也是具有哲学的含义,望:就是观察,查看整体。
闻:就是感知对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
问: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
切: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实践。
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
1、中医的整体原则。
《黄帝内经》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
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认为“人”在自然界中适合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释了人得各种疾病的起源和病因,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好坏的理解,是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2、中医的诊断是实践的。
众所周知,中医诊断是非实验的,这一度是西方医学信徒们攻击和嘲弄的关键。
但在中医成功的治疗效果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医的合理性。
合理什么呢?按照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用经验的可以解释。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一些人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医学。
中医哲学思想(106页)
![中医哲学思想(106页)](https://img.taocdn.com/s3/m/69321903a300a6c30c229f7c.png)
础中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理医 论基
(2)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物质 和能量相互转化)。
基本形式------形气转化 两种类型------化和变(量变和质变)
食物 脾胃消化吸收 (形)
活动的能量 (气)
多余能量 (气)
肌肉满壮 (形)
础中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理医 论基
各个局部病之间相互影响。 治疗上 调节内在脏腑活动治疗外在器官病。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础中 理医 论基
(二)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和 联系性
2 精气将自然界万物与人联系起来。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 以五味”---人与自然进行的物质与信息交
换是以精气为中介通应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
础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理医 论基
哲学——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理 性认识。
中医学——以哲学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归纳出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规律,用以指导临床 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础中 理医 论基
第一节 元 气 论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础中 理医 论基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指构成自 然界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极微细 物质。具有不断运动、十分活跃且无 形可见的特性。
气——元气——精气
础中
云气说
理医 论基
“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气的概念 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如
础中 理医 论基
含义 意义 对立制约的异常
阳
第二章 中医哲学思想
![第二章 中医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ccffecc3169a4517623a37d.png)
土
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
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 ⑵规律:木→火→土→金→水→木。
• ⑶意义:是事物发生和成长的根由,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
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 《难经》把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水
火
生理关系
克
• ⒉五行相克
金
土
• ⑴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⒊确定治则和治法
⑴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⑵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⒋指导针灸取穴 六腑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五输穴: 井 荥 俞 经 合 五脏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肾阳: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
㈡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整体而言: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 部分而言:气机、气与血、脏腑经络功能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㈢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 原理:阴阳失调——疾病的发生过程就是邪正斗争
的过程,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⒉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 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 其传变规律(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盛则传,虚 则受”),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中医疗的哲学思想培训课件
![中医疗的哲学思想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87e7e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8.png)
25
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归类表
手
阳表
上
左
外腰 侧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经
手
阴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中医疗的哲学思想
26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1、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行学说强调的是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 关系和运动形式,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疗的哲学思想
4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性概括
特性解说
木 升发、条达
古人称“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
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木。
火 炎热、向上
古人称“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
44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炎上
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中医疗的哲学思想
46
3.土爰稼穑
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 阴阳的基本概念 2. 阴阳的基本特征 3. 阴阳属性的特点
中医疗的哲学思想
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的涵义简单而朴素,仅指物体对日光的 向背。阴阳的文字结构可窥见一斑。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a6bd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a.png)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
首先,中医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宇宙、自然、人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疾病方面,中医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衡所致,治疗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其次,中医哲学思想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动态平衡。
中医治疗中,通过调整五行关系来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气的观念是中医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中医还强调了人体气的运行和调节的重要性,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气的异常运行或失衡所致,通过调整人体气的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哲学思想还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还注重分析病因、辨别病机,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中医哲学思想的治疗理念是以平衡为中心。
中医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恢复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并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态等方面的因素来维持健康。
总之,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观念,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016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016](https://img.taocdn.com/s3/m/227a0e16a8956bec0975e3d2.png)
❖ 阳: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夏 温热 干 轻 清 明 ❖ 阴: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冬 寒凉 湿 重 浊 暗 ❖ 阳:化气 上升 运动 兴奋 亢进 ❖ 阴:成形 下降 静止 抑制 衰退
❖ 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不特指某一事物和 现象;必须满足相互关联又互相对立)
2.阴阳的普遍性
❖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学 医学体系的科学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元气论
❖ 元气的主要内容 ❖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元气的主要内容
1.元气论: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①气的概念: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气不仅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还 弥散于躯体个组织器官之间,周流不息,无 所不至。
❖ 说明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①机体的物质代谢全过程以及所有的机能活 动,都可视为气的运动变化,是气作用的结 果。
②气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为邪气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阳 上 体表 背 腑 四肢外侧 三阳经 督 气 皮肉 阴 下 体内 腹 脏 四肢内侧 三阴经 任 血 筋骨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 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组织器官和气血津精 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 机体功能则属于阳。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 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 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2.气的基本特征
①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气的存在形式—有形(气的聚合状态)、无形(气的弥散状态)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83042458bd63186bdebbc73.png)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攻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
(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三、阴阳相互消长: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方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划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动变化;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续的基本形式。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1、阴阳偏盛,特征“邪气盛,正气未伤”,属“实证”,阴盛则为寒实证,热盛则为实热证。
所谓,“阴盛则含,阳盛则热”。
2、阴阳偏衰,特征“正气虚弱”,属“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
所谓,“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的结果。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阳盛者泻热,阴盛者散寒;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
2、归纳药物性能:四气(阴:寒、凉;阳:温、热);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升降浮沉(阴:沉、降;阳:升、浮)。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bb056d960590c69fc37662.png)
昼------阳
平旦
上午 下午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后半夜 前半夜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傍晚
夜------阴
夜半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9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20
(一)阴阳相互对立
1.阴阳相互矛盾 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
48
(二)事物的五行归属
自 然界
五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行五六五形情五
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声
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Hale Waihona Puke 肉思歌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呻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4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问:
热、动、烦燥
寒、静 、无力
切:
数、浮、洪
迟、沉、细
辩证:(疾病证候)
表、热、实
里、寒、虚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32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d091a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0.png)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发展就是认识到了个人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的生物基础,又深入探讨了多种差异复杂的社会背景。
•中医基本理论以哲学为基础,借用中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元气及暗示、简洁、联想学说,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关系,阐明有关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中国中医学不仅是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疾病治疗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要素”或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整体社会,或局部社会,包含社会的某一些方面、某一些领域、某一些层次。
社会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揭示社会规律。
严复先生说过:“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正德、利用、厚生)之事操其本耳” (《群学肄言》)。
宏观上,社会学持科学态度,用科学的、哲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主要着眼于建构社会的各种要素,特别是社会的起源、发展、成熟和变化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体系、活动、关系、运行程序、群体等。
,以寻求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内在原理。
微观上,中医学的“厚生”本质,对社会现象、社会公民的体质素养,影响巨大。
“厚生”见《尚书·大禹谟》中,“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注疏指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
”所以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人组成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包括人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医疗问题。
因此,中医的发展就是要认识到生理机能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并以复杂的差异去探讨各种社会背景。
作为中国文明社会制度基础的中国哲学,以其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哲学为基础,借用我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观,运用阴阳五行、元气暗示、凝练联想等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阐明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4accc3daaea998fcc220e8a.png)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2.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 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
是绝对不变的。
(1)阴阳的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内容提要
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是古代用以认识自 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 医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讲述元 气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气、阴 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习要点
1.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征。 2.熟悉气化与行气转化、五行的生克与乘侮关系; 熟悉中医学运用元气论、阴阳五形学说解释生理 现象、病理传变及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的五行分类等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内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 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 (三)阴阳属性的特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要点: 对立、统一、 动态平衡状态变化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 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 者为阴。
(三)气化和行气转化
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化: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量变 变: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变
第一节 元气论
•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一)说明生命过程物质性和运动性 •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 (三)说明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5a609b6bd97f192279e9d1.png)
㈡ 表述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⒈ 发病: ①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 时之脏受邪发病。
② 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也有 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
51
⒉ 传变:
⑴ 相生关系传变:有 “母病及子”和“子病犯 母” ⑵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 “相乘”和“反侮”两个方 面
故“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33
㈤ 指导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总则——调整阴阳
实证——有余者泻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虚证——不足者补之——助阳消阴 滋阴潜阳
34
㈥ 指导疾病的预防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35
(七)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 阴——寒、凉(黄连、栀子、石膏) 阳——温、热(附子、桂枝、干姜) 2.分析五味: 阳——辛、甘、淡(麻黄、桂枝、甘草) 阴——酸、苦、咸(乌梅、大黄、芒硝)
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呼吸微弱,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
属虚、属寒,为阴。
31
③ 脉象分阴阳: 浮、大、洪、滑、数、实脉属阳 沉、小、细、涩、迟、虚脉属阴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32
⒉ 辨别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26
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暑、燥、火(热) 属阳
六淫属阳邪
寒、湿
属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邪
27
⒉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 ⑴ 阴阳偏盛(实证): ① 阳邪致病→阳盛→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热证 ② 阴邪致病→阴盛→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寒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础中
三、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理医 论基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血气谷气胃气 肾气 精 气 血 津液
哲 中 形成专门术语 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 脏腑之气
阳
升、浮、动、散、排斥
阳气 气
阴精
渗透、震荡、胜负、曲伸
阴
降、沉、静、聚、吸引
础中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理医 论基
气运动的表现
(1)气机:气的运动。基本形式---升、降、出、 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 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 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 收、藏。”
4.“无形”和“有形”可以相互转化
础中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理医 论基
1.气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有”
《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 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 致一也”。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础中 理医
论基
气运动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阴阳相互作用。
• 精气一般认为是一种构成人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二、气的基本特征
础中 理医
论基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气构成,宇宙万物的生 成皆为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 地。”
础中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理医 论基
2. 气生万物机理
2中介机理
(1)相互感应:事物之间交感相应、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吕氏春秋·应同》“类同则召,气同则合, 声比则应”
感应:事物间能彼此感受到相互的变化, 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础中
(三)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理医 论基
2.意义:把整个自然界连接成一个普遍联系 的整体。
庄子:通天下一气耳
物体 物体 气 物体
如:肺呼出与吸入
础中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理医 论基
(2)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物质 和能量相互转化)。
基本形式------形气转化 两种类型------化和变(量变和质变)
食物 脾胃消化吸收 (形)
活动的能量 (气)
多余能量 (气)
肌肉满壮 (形)
础中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理医 论基
• 《说文》说:“气,云气也。”古代先哲 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 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 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础中 理医 论基
• 古代先哲们在日常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 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 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 无穷。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浓郁)之气, 即是云气。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 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风吹云聚,可致雷鸣 闪电和雨,雨水可孕育万物,而雷鸣闪电及狂 风暴雨又可毁坏自然界的万物。由此产生诸多 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 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 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
第一节 元 气 论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础中 理医 论基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指构成自 然界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极微细 物质。具有不断运动、十分活跃且无 形可见的特性。
气——元气——精气
础中
云气说
理医 论基
“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气的概念 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如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结合。《荀子·礼 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阳气
地阴气
氤氲合和化生万物
础中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理医 论基
3.精气存在形式: (1)弥散(无形) ------基本存在方式
《正蒙·太和》“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2)凝聚(有形)-----无形气聚合的方式
肉眼可见其性状 《素问·六节藏象论》 “ 气合而有形”
中医基础理论
础中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理医 论基
哲学——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理 性认识。
中医学——以哲学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归纳出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规律,用以指导临床 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础中 理医 论基
各个局部病之间相互影响。 治疗上 调节内在脏腑活动治疗外在器官病。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础中 理医 论基
(二)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和 联系性
2 精气将自然界万物与人联系起来。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 以五味”---人与自然进行的物质与信息交
换是以精气为中介通应物质。
风气 云气
升 散
降聚
无形之气聚散 形成、毁坏万物
电闪雷鸣 过大
降雨 正常
毁坏万物
产生、滋润万物
(一)气的基本概念2
础中 理医 论基
•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 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 想,皆可称为“气本原论”,或“气一元论”, 或“元气一元论”。
•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元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赖 后天水谷滋养,藏于丹田,通过三焦敷布全身, 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 动力的源泉。
大
化
食物
食物
小
精气的聚合、弥散、排斥、吸引
津液
能量转化和释放
汗
尿
变
础中
(三)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理医 论基
中介:是不同事物或同一个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 的交接联系,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展的中间环节, 也是对立双方统一的环节
1.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
宇宙
础中
(三)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理医 论基
人
1
2
3
三、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础中 理医 论基
(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1.新生命产生是精气聚集而成,精气维持着生 命全过程,精气一旦离散则生命活动终止。
2.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由精气运动变化产生和 推动。
三、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础中 理医 论基
(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精气
精气运动产生生理效应
构
促
成 生命体的生长
生命 发育、盛壮 衰老、死亡
进
精神活动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三、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础中 理医 论基
(二)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 和联系性
1.精气构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还弥散于 躯体之内各组织器官之间。
生理上 各部分相互感应影响。 病理上 局部病与整体病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