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八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 “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 “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 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 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 阳 的 相 互 对 立
阴 阳 的 相 互 依 存
阴 阳 的 相 互 消 长
于脐下“丹田”,借“三焦”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 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 精 气 , 即 精。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
(二)气的基本特征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1)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2) 气的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 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 形态的存在形式。 气的聚合状态,指气以聚合方式形成的各种占有相 对固定空间。 (3) 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 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 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牵制、掣肘、约 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2.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 互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 《素问· 生气通天论》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 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阳 阴 体 表 体 内 上 下 左 右 外 侧 内 侧 腰 背 胸 腹 胸 腹 六 腑 五 脏 心 肺 肝 脾 肾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 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 穷。
3.阴阳的相互消长
(1) 含义——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增长 和消减的变化之中,保持动态平衡。
(2)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 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阳皆消皆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 阴阳的基本概念
2. 阴阳的基本特征
3. 阴阳属性的特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最初的涵义简单而朴素,仅指物体对日光 的向背。阴阳的文字结构可窥见一斑。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阜朝向太阳,日出则阳 光普照,温暖明亮,一派欣欣向荣为阳;而山阜背向 太阳,夜幕日落则月光清澈,清冷阴暗,万物寂静无 声为阴。
阴盛 伤阳 阳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泻 其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有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余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2)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 此属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虚
虚热证
补阴
阳虚
补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 足
中医学
上篇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薛霁
单击画面翻页


• •

第一节 元气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元气论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
是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是世界的本原。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 思想,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故天地成于之元气,万物秉于天。 汉〃董仲舒
(3)升降沉浮: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 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属阳。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 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 其性沉降,属阴 阴 阳
四 气 五 味 升降浮沉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热、温 辛、甘(淡) 升、浮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1. 气者,人之根本也。 2. 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产生机体的物质 代谢和所有的机能活动。 3. 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局部组织 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病理表现。 4 .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 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 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天、上、外、南

春夏
温热
干燥

明亮

地、下、内、北

秋冬
凉寒
湿润

晦暗
抑制、衰退
(三) 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
阴阳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指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现象。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2.阴阳的相关性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具有
(三)气化与形Baidu Nhomakorabea转化
1.概念 (1)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 成、变化等都缘于气化。 (2)形气转化:指有形与无形、形与形之间的的 相互转化。 2.形气转化形式 化:指气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即“量变”。 变:指气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即“质变”。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不能生阳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阴阳互损 (1)阴阳偏盛(胜)损及对方。
(2)体内阴阳之正气的任何一方,由于种种原因
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累的病理现象。
阴阳转化(病理状态) 临床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的作用 下,完全可能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重”和“极”都是转化的必备条件。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的本质标志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盛 阴阳 偏盛 阳盛 伤阴 阴阳 失调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阳虚
阴不制阳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阴损及阳)
明· 张景岳
2.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寒性或凉性药物属阴,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 温性或热性药物属阳,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2)分析五味: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五味: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 失调。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属性归类 阳
色泽 声息 鲜明 高亢宏亮

晦暗 低微无力
症状
脉象 病变部位
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
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 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亮度 运动状态 动、升、 兴奋、亢进 静、降、
从而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事物的 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行”,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 动变化的规律。
(二)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 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 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运动的形式
达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形体组织、脏腑经
络。可根据其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部份。 如可按人体部位分阴阳;以脏腑分阴阳;以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特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最初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云气”;
• 后概括提炼为: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均由
无形之气变化而成。 •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为 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源。
(一)气的基本概念
• 元气,即原气。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藏
的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不具有相互关联的基
础条件,无从划分彼此间的阴阳属性。
3.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 分类归纳。如:天为阳,地为阴;热为阳,冷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等。 4.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属性的划分,取决于阴阳双方在其性质、位臵、趋势等 方面的比较。当比较的对象、时间、范围改变时,比较 的结果往往也随之发生改变。
五行学说强调的是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 关系和运动形式,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 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 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热极生寒 阳证转化为阴证 重阳必阴 阴阳转化 阴证转化为阳证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若能保持与天 地间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够却防病延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属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 质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 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 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气的运动带有普遍性。 (2)气的运动变化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 变化。 (3)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个 方面 的相互作用。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现象。 (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 (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
经络系统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等。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归类表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热、动、燥
数、浮、大、洪、 表、外、上
寒、静、湿
迟、沉、小、细、 里、内、下
概括疾病证候
表证、实证、热证
里证、虚证、寒证
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体现在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 药物性能两大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1)损其有余: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
属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阴阳 偏盛 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