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从严”守住干部道德“底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从严”守住干部道德“底线”

作者:人民论坛杂志 | 来自:人民论坛杂志编者按: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组织部门讲党性,要做到“三个从严”,无疑是再次敲响了严守纪律的“警钟”。近年来,一些单位的选人用人“潜规则”频出,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更影响了组织工作的权威,也让百姓对干部“官德”产生了质疑,而怎样树起危险警戒“高压线”值得探讨。
3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系统视频会上指出,组织部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李源潮指出,组织部门讲党性,最重要的是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做到自身要求特别从严、制度约束特别从严、监督检查特别从严,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用人上不正之风。(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个从严”树起危险警戒“高压线”
“玉不琢、不成器”,自去年地方换届工作大规模开展以来,极少数组工干部对严肃换届纪律的要求置若罔闻,弃人民利益于不顾,铤而走险,引火上身,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更影响了组织工作的权威,玷污了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三个从严”在树起危险警戒“高压线”的同时,更督促组工干部自我加压,锤炼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拧紧“螺丝钉”,在换届之年更好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只有组工干部的“螺丝钉”拧紧了,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才能构筑起牢不可摧的“防火墙”,提高党的肌体“免疫力”,更给力地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更有成效地争当“三服务”优秀标兵,争创“两满意”模范部门。(来源:人民网)
“三个特别从严”再敲严守纪律“警钟”
自身要求特别从严是“生命线”。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要求特别从严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制度约束特别从严是“护身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古训俗语都强调了制度约束在规范行为、促进和谐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度约束特别从严是组织部门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树好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新形象的“护身符”。
监督检查特别从严是“检验剂”。督促检查是抓落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监督检查是重要措施,要形成信访举报、

电话举报、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特别从严加大对违规用人问题的查核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发挥监督检查特别从严的震慑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用人最是见官德
用人最是见官德:毛泽东曾“荐人未果”
1954年3月2日,毛泽东给其秘书田家英写信说道: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生,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北京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个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身为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向北京文史馆推荐馆员,竟然荐了几个都没有被录取。
用人作风正与不正,事关大局,最能体现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联想到今天在一些单位的选人用人情况。一些领导把自己的意愿当成组织的意愿,自己相中之人,“不是才也是才,不用也得用”。下级不敢不听,不能不办。结果是对领导个人有大“益”,而对事业却有百害而无一益。与此对应,一些下级组织或个人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见风使舵,看领导脸色、按领导意图办事。领导满意就是标准、领导交待就是原则,领导认为行就行,不行也行。更有甚者,不讲程序,不讲标准,主动迎合,一心想取得领导的欢心,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作铺垫。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领导和下级一唱一和,相互呼应,才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将选人用人这一严肃课题庸俗化,将惟才是举的用人规则随意化,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官”之德乃从政之本、用权之道
一些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往往先从德行败坏开始。一旦缺“德”,便会守不住底线,经不起诱惑,最后丢了官德更丢了官位。以“德”为先,才能行得正、坐得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常修为“官”之德,方能以德律己,以德树威,以德示人,带头风清气正。
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
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
如今,一些官员在台上宣讲道德头头是道,但当其以权谋私、生活腐化堕落的行径被查处后,百姓们发现,这些官员如此言行不一,甚至连基本的法律法规都不遵守,实在太不可信了。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就对官员的道德水准整体上失望了。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他们会觉得,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讲道德,凭什么要求我们讲

道德? >>详细
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
做好“德”卷也是组织工作的发展之基,而群众满意度则是评分标准。组工干部要讲政治品德,牢记党性,服务大局;要讲思想道德,求真务实、清正廉洁;要讲职业官德,踏实干事,一心为民;更要讲社会公德,注重品行,争作表率。要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接不接受作为衡量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尺,争作人民满意的干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干部之德在为民。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领导干部只有常怀为民之心,忠实执政为民,多行利民之事,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干出让群众满意的政绩,才能不负为政之德,获得百姓拥戴。(来源:荆楚网)
用实干、正气、廉洁提升“官德”
官德从实干中来。共产党员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就是为人民服务。没有、离开或者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没有资格谈论官德。因此,为官从政者须牢记“权是民所授”、“权为民所用”的训导,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感情、责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官德从正气中来。大凡正气存内、一身正气之人,绝不会被外邪所干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正”乃立身之本,处事之道,为官之基。加强官德建设,就必须教育广大干部知足知止、保持本色,光明磊落,坚守正道、处事以正。如此,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官德从廉洁中来。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官德”的最好体现。为政不廉,就等于丢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更遑论官德修养。因此,提高官德修养,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觉接受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管住、管好自己的欲望,洁身自好,远离诱惑,坚守为人为官的道德底线,干净做事,清白为官。

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官德败坏对百姓的冲击2011年10月27日10: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法律可以保护道德,但不能取代道德。提出将见死不救行为立法论罪的人,可能是想通过法律的力量推崇“见义勇为”等道德行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自愿行为被法律规定为不得不做的事,那在一个做好事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的社会道德环境下,老百姓可能会想尽办法规避帮助他人的责任。这就与立法意图背离了。还有一个风险是,用法律解决道德问题还容易让老百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不做好事可能获罪

,老百姓对道德会产生畏惧感,进而反感道德。

近来,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轧身亡的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该事件就像一把尖刀,刺中了我们这个道德虚弱的社会的心脏。针对“小悦悦事件”及其引发的全社会关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

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小悦悦事件”?

孙春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息过。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社会上就有关于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滑坡”还是“爬坡”的论争。2007年“彭宇案”的判决,把能否见义勇为这一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这次“小悦悦事件”则将这一讨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公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是件好事。道德困惑越讨论越清楚,特别是在社会道德状况令人忧心的情况下,讨论有助于我们提高对道德问题症结的认识,这同时也说明,公众对于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试想,如果“小悦悦事件”出来后,大家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谁也没兴趣讨论,那就不仅可悲,而且可怕了。

浏览网络上的讨论,我看到,网民们在对未伸出援手的“18名路人”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道德反省。这是公众道德良知的体现。面对极端的反道德事件,我们有权对此表达道德义愤,但我们也需要冷静、理性地分析、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检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评价当下的社会环境?

孙春晨:首先,普通老百姓怨气比较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都是造成怨气的原因。媒体不断曝光的炫富、为富不仁等现象,更加剧了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而且,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维护,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还没覆盖到所有人。面对生活的不易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些老百姓选择了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不太顾及他人。

其次,整个社会弥漫着互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在经济领域,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不信任;在政治领域,公众对官员和政策效力不信任;在法律领域,公众对司法不信任。最后这些不信任扩展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信任。这样一来,一些基于信任的道德行为,在有些人那里就成了不太可能的事——小悦悦很可能就是这样被漠视的。

另外,一些老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行为不满意。不可否认,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不少,但以权谋私、侵害百姓权益的官员大家

也屡见不鲜。于是,人们对政府官员产生了怀疑,总觉得他们做什么事都对自己不公平,担心自己利益受损。有这种想法的人自然不会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社会道德建设。

中国青年报:您是否在说官德对今天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平影响极大?

孙春晨:是的。我们社会的道德环境恶化,官德败坏是重要原因。如今,一些官员在台上宣讲道德头头是道,但当其以权谋私、生活腐化堕落的行径被查处后,百姓们发现,这些官员如此言行不一,甚至连基本的法律法规都不遵守,实在太不可信了。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就对官员的道德水准整体上失望了。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他们会觉得,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讲道德,凭什么要求我们讲道德?

官员应当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榜样,这并不是要求他们做道德圣人。虽然老百姓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焦裕禄、孔繁森,但其实只要官员能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老百姓也就满意了。

可问题在于,有些官员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他们不仅不为老百姓办事,还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私人化。不少老百姓还感到与官员打交道很难,觉得与他们在人格上不平等。另外一个让老百姓痛恨的是官场上潜规则横行,只要有潜规则存在的地方,没权没势的老百姓都会感到很无力。

在民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在一些官员还在恣意妄为的同时,我们让老百姓讲道德、讲奉献,那便成了“官员感冒,老百姓吃药”。所以,我认为,要止住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其中特别要着力抑制官德败坏。

大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必须联系实际,不能再应试化了

中国青年报:在关于“小悦悦事件”的讨论中,有人主张将见死不救行为立法论罪。您支持吗?

孙春晨:我反对。法律可以保护道德,但不能取代道德。当一个人因帮助他人而遭受诬陷时,法律应明辨是非,为道德撑腰,但法律不能将道德行为变成强制性的法律义务。道德行为源于个人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行动上的自觉。如果用立法来强制公民有道德,就剥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由,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也就没区别了。

另外,就可操作性而言,即使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行为,在法律实践中也难以实施——你如何证明一个人“见”或“未见”?

提出将见死不救行为立法论罪的人,可能是想通过法律的力量推崇“见义勇为”等道德行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自愿行为被法律规定为不得不做的事,那在一个做好事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

烦的社会道德环境下,老百姓可能会想尽办法规避帮助他人的责任。这就与立法意图背离了。还有一个风险是,用法律解决道德问题还容易让老百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不做好事可能获罪,老百姓对道德会产生畏惧感,进而反感道德。

中国青年报:在本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面对当前的一系列问题,应加强道德教育。国家一直强调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即便如此,当前的道德环境状况仍不令人满意。这是否说明,既有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孙春晨:的确如此。当下大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空洞,而且还应试化了,学生能把课本上的道德规范背得滚瓜烂熟,但不一定去践行。

此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涉及较少。中小学生很难通过对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提高分析社会道德现状、辨别不道德行为的能力。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会发现,社会道德生活不但与教科书中讲的有差别,而且很多人也没按照书上说的那样去做。这反过来会让他们对所学的道德知识产生质疑,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可以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方式急需改革!我们必须让孩子在道德场景中去认识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益处,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我们还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当下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真实问题,告诉他们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现在,面对各个领域不断出现的道德问题,有不少人非常悲观,有一种无力感。对此您怎么看?

孙春晨:我可以理解,但如果大家只是悲观,一味沉浸在无力感中却不行动起来,这个社会岂不会更糟?我主张大家从改善身边的小环境做起,坚守自己的良知与底线。比如,孝敬父母、遵守交通规则、给老人让座、爱护环境等,这些事看似很小,却不仅能给他人带来便利,增加他人对社会的温暖感受,还会给行动者自身带来快乐和自我肯定。另一方面,政府也应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保障老百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提升政府及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道德形象。(向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