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苏教版四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含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含教学反思)1.认识容量和升2.认识毫升3.升与毫升的换算1.重新认识常用的容量单位(升、毫升),掌控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实践能力。
1.再升和毫升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全新的容量单位。
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启程,课堂上通过学生观测、思索、操作方式和具体内容的看看、猜一猜、好像一好像、量一量、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予,使学生从相同角度创建再升和毫升的容量概念,并掌控再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明确,计量液体时,为了方便,常用一些计量工具来量,常用的单位有升和毫升,结合观察计量工具,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
3课时升的认识教材第1~3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2.并使学生用量一量的方法,晓得1沧波多少。
3.创建容量单位,培育学生估量液体多少的意识。
重点: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挑选最合适的单位则表示液体的多少。
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
学生掏出自己的水壶,说道说道能够丰多少水。
与同伴比一比谁的水壶丰的水多。
如果比不出来,教师可提供一个标准量杯,具体量一量,然后比出结果。
1.融合经验,明确提出问题。
思考:为什么教师提供了一个量杯,就能比出谁的水壶容量大?引导学生明确,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单位。
2.体验感知。
(1)掏出各种容量相同的实物,1再升的酱油、2再升的牛奶、3再升的饮料和4再升的油漆等。
(2)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大约有多重,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单位。
(3)讲述:计量像水、油漆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4)认知1沧波多少。
教师操作,学生感知。
再次使学生搓一搓1再升液体的质量。
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
3.拓展应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二次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二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的计量单位,能够运用升和毫升描述生活中物体的容积,能够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容积单位的大小,体验单位换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容积观念,他们对体积和容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生活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等,对于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建立清晰的容积单位观念。
同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长度、面积等单位的换算,对于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有所了解,这为升和毫升的换算学习提供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升和毫升描述生活中物体的容积,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升和毫升描述生活中物体的容积,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容积单位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如量筒的使用、容积的测量等,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量筒、杯子等。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饮料瓶、水杯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容积是多少升或毫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对生活中的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换算方面可能会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发展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测量工具、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体积物品(如饮料瓶、水杯等)、笔记本、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体积情境,如饮料瓶、水杯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让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体积物品,初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升等于1000毫升。
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带来的体积物品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升与毫升的认识和换算方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个人初备案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单元。
本课时是该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并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但对于升和毫升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本节课的单位换算提供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并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观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2.难点: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体验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升和毫升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单位换算。
4.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包装,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是怎样选择包装大小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的重要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对于新的计量单位,他们愿意去探索、去尝试。
但同时,学生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难点: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升和毫升的换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杯、水桶等,用于展示体积单位的大小。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如加水、倒水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体积单位是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际物品,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使学生对升和毫升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用水杯、水桶等进行倒水、加水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上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单位换算基础。
但是,升和毫升作为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升和毫升换算的掌握程度。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升和毫升,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表格、练习题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以及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包装,引入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
通过PPT演示,呈现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换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目标1.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并能够相互转换。
2.掌握升与毫升的分别计量方法,实现口算和笔算,在应用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升与毫升的概念和相互转换。
•升与毫升的计量方法。
教学难点•升与毫升的相互转换。
•对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活动一:认识升和毫升在单元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上的标识来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并询问学生这些标识的意义以及他们有什么区别。
活动二:升与毫升的转换1. 写出100毫升等于多少升?先让学生明确100毫升是毫升的基本单位,那么需要将其转换成升。
引导学生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由此对100毫升进行换算。
100毫升等于0.1升,提醒学生:在需要将毫升转换成升时,需要将其除以1000。
2. 写出400毫升等于多少升多少毫升?此时需要将400毫升先转换成升,再将余数转换成毫升。
同样引导学生先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然后将400毫升除以1000得到0.4升,那么剩下的0.4升-0.4=0毫升。
3. 日常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中使用到的升和毫升,如饮料的包装、沐浴露的使用量等,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转换,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三:口算和笔算练习让学生在口算和笔算的练习中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计算能力。
活动四:综合运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小明想要搬运一桶水,桶的容量为5升,但他只有一个容量为1升的水杯,问小明最少需要用多少杯水才能将桶装满?实施步骤1.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练习口算和笔算。
3.活动四中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4.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了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同时,本单元还加强了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升和毫升的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不如千克、克等单位那么常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增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如水杯、饮料瓶等,标明它们的容量。
2.准备一些关于升和毫升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饮料瓶、水杯等容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容量标识,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教(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体积单位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够应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升和毫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体积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地进行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3.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量杯,以及一些实际物品进行测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如饮料瓶、水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的容量大小。
然后,教师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对体积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升和毫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升和毫升的形状和特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但对于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
此外,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提高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PPT等。
学生作业本、练习题、实物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体积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如1升=1000毫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升和毫升的容器进行液体转移,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巩固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体积单位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讨论解决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介绍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但是对于容积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和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教具、换算表、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瓶水、一个杯子、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瓶水,提问学生:“这瓶水有多少升?有多少毫升?”引发学生对容积单位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2.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3. 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关系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容积的计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容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换算关系: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容积的计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4. 情境教学:观察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它们的差异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但是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并在实践中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差异,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模型,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体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介绍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
例如,计算某种饮料的容量,或者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容量。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 升和毫升(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和毫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升、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2.能够准确地读写升和毫升;3.能够使用升、毫升测量简单的液体容积。
二、教学重难点1.升、毫升的概念认知;2.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水杯、瓶子,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水杯、瓶子装了多少水?2.我们如何准确地知道水的容积呢?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容积概念,进而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投影片或板书,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板书或投影示意图:|1 |1000毫升||--------|---------|| 升 | 毫升 |3. 操作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以下练习:3.1 组内测量实验将不同容量的水杯或瓶子分配给小组,让学生用毫升杯或小勺测量液体容积,记录下实验数据并比较。
3.2 填空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填写升和毫升的换算表格,加深学生的记忆。
填空表格:升毫升1110002220003330003.3 计算练习给出液体容积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练习。
题目可以设置为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计算题目:1.小明要用一桶装满水的水壶,水壶容积为6升,已经装了4升水,请问还需要添加多少毫升的水才可以装满?2.一罐饮料里有250毫升,小明买了5罐,那么他一共买了多少毫升的饮料呢?4. 总结和反思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向学生讲解易错点和注意事项,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并给予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测量准确性;2.学生对升、毫升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扩展1.通过设计液体传递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液体的物理性质和流动规律;2.通过设计液体的分段法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学加减法的方法等。
(教案)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第1课时(1)-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1)-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意义,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认识2. 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意义,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 教学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物模型:升和毫升容器3. 实践活动材料:水、量筒、滴管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提问:谁知道这个容器能装多少水?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计量容积通常使用升和毫升作为单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升是一个较大的容积单位,毫升是一个较小的容积单位。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即1升等于1000毫升。
4.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练习。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滴管将水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感受1毫升水的体积。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1升水有多少毫升?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升水等于1000毫升水。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记录数据,并换算成升和毫升。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习题进行讲解,强调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3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升和毫升》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容积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容积单位知识,对立方厘米、毫升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使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容积单位的认识,提高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使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容积换算表、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超市购买饮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购买的饮料是多少升或毫升?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一 升和毫升_认识毫升 教案

认识毫升教材分析《认识毫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时主要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毫升与升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帮助学生来学习,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容器,意识到毫升也是常用的容量单位,再让学生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强化了1毫升的容量概念。
紧接着安排了一个例题教学升与毫升的进率,借助量杯认识了500毫升,再通过操作认识了1升=1000毫升。
最后,安排了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毫升,熟悉升与毫升之间的单位换算。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升”这个容量单位后进行的教学。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与“毫升”有关的事物,如牛奶、矿泉水、口服液、咳嗽糖浆等,学生不仅有学习的生活经验,也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
在教学中,通过对常见事物的观察,初步认识计量毫升的工具,体会用毫升计量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1毫升水有几滴,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初步建立毫升的直观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实际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并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理解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探究发现。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突破方法:联系生活情境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提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能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长度、面积、重量等单位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体积单位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于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及应用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加深对升和毫升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液体物品,如水、饮料等。
2.准备升和毫升的量筒、瓶子等工具。
3.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液体物品,如水、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知道这些液体有多少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体积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实物演示、PPT展示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大小。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量筒、瓶子等工具,测量液体物品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审核人:教者:第周第课时单元第课时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教(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个性化意见量比较大。
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
)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
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
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1、认识升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
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 L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
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
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3、认识1升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
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
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谈话: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学生活动三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14页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容量升 L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教学反思:主备人:审核人:教者:第周第课时单元第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1升有多少。
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法、学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了解了容量的含义、认识了升;还知道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L)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
(板书课题:认识升)二、自主探究,实践求知1.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学生会兴趣高涨,急于表现自己)2.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1/4升、1/2升和3/4升。
(1)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做。
(2)每组选一人汇报讨论方案。
(3)选出可行的方案(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上纸条,在1升处记上记号。
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并分别做上记号)。
(4)动手制作。
教师加强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提问(1)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是怎样制作的?(2)有没有不同的标法?(1/2L和2/4L)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一样大)4.用自己做的1升的量器来量一量个性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