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概论 课件带复习

合集下载

税收学第一章税制概论PPT资料176页

税收学第一章税制概论PPT资料176页

制地、无偿地从企业、个人转移到政府手中的一
种方式。税收体现的是一种因为资源配置而产生


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政府税收增加,意味着资源将更多地被掌握
在公共部门手里。相应地,私人部门可以控制
收 与支配的资源就会减少。反之,政府减少税收,
意味着政府将放弃一部分资源,私人部门将拥有

更多可以支配的资源。税收的规模体现了社会 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消费的选择比例。
会费用也只能采取无偿形式。
学•

注意: (1)税收的无偿性是国家和具体纳税人对
社会产品的占有关系而言,而不是对国家与全
体纳税人的归宿利益关系而言。
• (2)无偿性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
(如公债、规费等)的重要区别。
zym
2019/12/22
7
• (三)固定性(规范性)

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预先规定
利益在有些情况下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利益

冲突需要设计良好的财政机制加以解决。
• 四、征税依据理论
收•
当今社会,无论社会制度如何,税收普遍
存在于各国的经济制度中。在西方社会,税收

和死亡被并列地看作是人生两大不可避免的现 实,为何人们纳税意识如此之强?是文明的象征
还是强权的结果?纳税人为什么要纳税?政府有 何理由征税?课税的依据是什么?自17世纪以来,
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条例而强制性征收的,它不
以纳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税•
强制的含义:

收•
一方面国家依法获得各种税的征税权;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法律使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成立。
• 因此,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尽其纳税义务;如果

税收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税收学概论精品PPT课件
2、以商品增值额为课税基础。主要有增值税。 3、以企业利润为课税基础。主要有企业所得税。 4、以个人收入为课税基础。主要有个人所得税。 5、以工资额为课税基础。主要有工薪税或社会保
险税。 6、以财产价值额为课税基础。主要有财产税和财
产转移税。
二、税率
(一)税率形式
1、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
第四章 税收负担
第一节 税收负担衡量 第二节 影响税负因素 第三节 税收负担选择 第四节 税负转嫁和归宿
第五章 税收体系
第一节 税收分类 第二节 税制结构 第三节 税收体系
第六章 增值税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纳税人 第三节 征税范围 第四节 税率结构 第五节 销项税额 第六节 进项税额 第七节 应纳税额 第八节 出口退税 第九节 征收管理
(一)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以法律 形式来确定政府作为征税人和社会成员作为 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就政府同具体纳税人而言, 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不对等的。政府向纳税人 征税,不是以具体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为 依据,而纳税人向政府纳税,也不是以具体 分享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利益为前提。
全额累进税和超额累进税率
2、比例税率
(1)单一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
3、定额税率
(二)税率分析方法
1、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是分析税率调节效果的工具。 一些使用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的税种,可能
具有累退特点。
比例消费税的累退性
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调节效果
这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说明国家征税 的目的是满足国家提供公共品的财政需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征税要受到提供公共 品目的制约,国家税收必须用于满足提供公 共品需要,非公共品需要的财政支出不宜用 税收来提供,而应当采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税收概论》PPT课件

《税收概论》PPT课件
—中央税
关税、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 分)、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车辆 购置税
—地方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 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 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税收立法权基本集中于中央
个别小税种(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地方有一定的立法权
第四节 我国税收立法
税收立法是指有权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 公布、修改、补充和废止有关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活动
广义的税法: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税收法律体系 狭义的税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税收法律
一、税收立法机关(按照由高到低排列) 1.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等级最高) 如《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 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
在税法中指的是对什么征税
征税对象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 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
税种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财产 、行为税
财产税(遗产税)、 印花税
销售收入额或劳务收入额或 流转税(增值税,消
营业额
费税)
(三)计税依据
又称税基,是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是征税对 象的数量化。分为:
纳税地点一般为纳税人的住所地,也有规定在营业地、财产所在地或特定行为发生地 的。
(九)减免税
减税、免税是指国家为了贯彻鼓励或扶持政策,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 税或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
减税是指对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额依法少征一部分。 免税是指对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额依法全部免税 --起征点 --免征额 (十)罚则 罚则是指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

税收概论课件带复习.doc

税收概论课件带复习.doc

第一章税收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一节税收的产生与发展一、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出现了私有制一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机关一国家国家要生存,国家机器要运转,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将一部分社会财富集屮到国家手中,于是就产生了税收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着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的产生一一客观条件二是私有制的出现一一经济条件二、税收的发展1. 征收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实物形式为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实物和货币并存明朝开始实行正税折银征收以后,我国货币税的基础正式奠定下来货币缴纳形式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2. 征税权力的发展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1)自由纳贡时期(2)承诺时期(3)专制课征时期(4)立宪课税时期(1)自由纳贡时期。

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诸侯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

(2)承诺时期。

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

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收入。

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吋,国君更需要增加临时收入以应急需。

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地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3. 主体税种的发展变化(1)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统治者只釆取直接对人或对物征收的简单直接税。

如人头税,按人口课征;土地税按土地面积或土地生产物课征;对各种财产征收的财产税, 如房屋税等。

当吋虽然也有对城市商业、手工业及进出口贸易征收营业税、物产税、关税,但为数很少,在税收中不占重要地位。

2)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简单的税制已不能满足财政的需要。

对商品和劳务课征的商品和劳务税的发展形成了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第、章税收概论PPT课件

第、章税收概论PPT课件
【提示1】减税指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指免 征全部税款。
【提示2】减免税权限:减免税依照法律的 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的,按国务院 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2020/2/17
23
税收实体法构成要素
八、税负调整 (二)税收加征
与减免税相对立的,是加重税负的措施, 包括两种形式:
(1)税收附加:也称地方附加 (2)税收加成:加一成相当于加征应纳税
2020/2/17
5
(3)税收的特征
①强制性 任何社会制度下的税收,都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 通过税法所进行的强制征收。“没有,从不曾有, 也绝不可能有‘自愿’的税收制度。”(唐纳 德·C·亚历山大)税法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纳税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 制裁。因此,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最普遍和最 可靠的形式。
2020/2/17
16
税收实体法构成要素
纳税对象的计量标准是计税依据,是税法规 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计税依据的计量单位分为价值形态和实物形 态两大类
纳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
纳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什么东西,质) 计税依据则是在目的物已经确定的前提下, 对目的物据以计算税款的依据或标准(多少, 量)
2020/2/17
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
分为货物和劳务税(流转税)、 所得(收益)税、财产税、资 源税以及行为与特定目的税
25
现行税种分布
货物和劳务税(流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
转税)类
税。
所得(收益)税类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类
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资源税类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 占用税。

第一章税收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税收概论PPT课件

税收法律
国务院
实施条例、暂行条例、征收办法
财政部和 国家税务总局 有关具体征税问题的税收规章
地方人大 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性税收法规和规章
第22页/共62页
三、税收制度与税法区别
立法权限 不同
税收制度 与税法
法律效力不 同
第23页/共62页
涉及范围 不同
四、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是指由税收法律规范确认和 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发生的权力与义务的 关系。
第25页/共62页
五、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1 纳税人
(1)自然人 (2)法人
注:扣缴义务人:依法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
单位。
负税人: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与纳税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第26页/共62页
2 征税对象
是一种税种区别于另一种税种的 主要标志。
注意区分: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 税目(烟、酒)
4、下列()税种属于直接税。
A.企业所得税
B.个人所得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我国现行的纳税期限有()形式。
A. 按期纳税
B. 按次纳税
C. 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D. 固定期限纳税
第58页/共62页
五、判断题
1、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 主要体现为 双方权力与义务的对等。()
2、免征额就是征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开始征税。 ()
乘船使用牌照 税、 车船使用税、 船舶吨位税、 印花税、契税、 屠宰税、筵席 税、 城市维护建设 税、固定资产 投资方向调节 税
房产税、 城市房 产税
第38页/共62页
税收分类标准
1 按征税对象分

第一章 税收概论 《税收学》PPT课件

第一章 税收概论 《税收学》PPT课件
(一)税收的财政职能 (二)税收的经济职能 (三)税收的监督管理职能
第四节 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三、税收的作用
(一)筹集财政收入,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资 金需要
(二)鼓励市场公平竞争 (三)贯彻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四)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五)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维护国家权
第二节 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二)税收的特征
○ 1.强制性 ○ 2.无偿性 ○ 3.固定性
第三节 税收要素和分类
一、税收要素

(三)税率
○ 1.比例税率 ○ 2.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 (3)全率累进税率。 (4)超率累进税率。 (5)超倍累进税率。
第一章 税收概论
第一节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家、财政和税收的起源
(一)国家的形成 (二)财政的出现 (三)税收的产生
第一节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二、我国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一)我国税收的起源 (二)我国税收的发展
三、西方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税收的起源 (二)西方税收的发展
第二节 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的唯一来源
三、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决定税收制度 (二)税收制度影响经济
第二节 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四、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 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 部分社会产品,形成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 形式。
第二节 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 对税收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 第一,税收是由国家(政府)征收的。 ○ 第二,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 第三,税收收入是政府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财政收

税收概论PPT课件

税收概论PPT课件
《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第三节 税法与税法要素
三、税收法律关系
经过法律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虽然表现为双方之间的法律 关系,但实质上和任何法律一样,背后包含的都是利益关系。
1、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1)权利主体 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11 陈少克《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第三节 税法与税法要素
四、税制/法要素
违纳纳减附起税课纳
章税税税加征率税税
处期环和和点
对人
理限节免加和

税成免


16 陈少克《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第三节 税法与税法要素
1、纳税人
纳税人
直接负有纳税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
2 陈少克《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第一节 税收概念和特征
一、税收概念:不同的表述方式
1、国家分配论: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的标准,无
偿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2、社会公共需要论: 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其社会职能,按
是国家和纳税人在征纳税方面的行为依据。 ★注意两点: 第一,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
位。这是由税收的重要性决定的。 第二,税法的合法性是由宪法所决定,没有宪法
的涉税条款,所有的税法都是违宪的。
9 陈少克《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税收概论》《税收概论》《税收概论》
第三节 税法与税法要素
第三节 税法与税法要素
2、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第7章税收概论(修)PPT课件

第7章税收概论(修)PPT课件
School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第7章 税收概论
阐述税制的要素,并由这些要素展开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简要介绍税收的 一般原则
第一节 税收要素 第二节 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第三节 税收原则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二
17
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7级)
18
(二)税负调整制度
1.有税负调高和调低制度之分。 2.调高制度:规定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税负外税负
,如征附加税、加成等。 3.调低制度:税法规定内可部分或全部免除其税
负. 适用纳税人有困难或政府意图鼓励行为。
调低措施:①税基式调低(起征点、免征额、 项目扣除、跨期结转);②税率式调低(规定0%、 减按原税率百分之几征);③税额式调低(减半征、 核定减免率)三类型。
16
School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例: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计算 每月取得工资后,先减个人承担养老金、医
疗金、失业金及按规定缴的住房公积金,再 减费用3500元/月(来源于境外所得及外籍人 在中国境内所得每月减4800),为应纳税所 得额,按3%-45%7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个税。
19
四、税收征管
税负 7
School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2009年税收总量结构图
8
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
一国宏观税负与该国人均GDP正相关, 人均G260美元以下低收入国,最佳税负 13%左右;
人均G750美元左右国,最佳税负20%; 人均G2000美元以上的中收入国,最 佳税负23%; 人均G1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最佳 税负30%。以此为标准:我国11年人均 G4283美元,大口径税负过高。中央财 大报告表示:中国宏税负达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缴纳和缴纳多少。 各国的税收制度不同,一方面反映着税收的职能不同,另一方面产生的作用也不
同。 税收作用:就是税收与社会经济相结合 所产生的效果。 要正确发挥税收的职能,产生良好的税收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
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职能
1.财政收入职能 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取得财政收入,满足国家行使职能物质需要的能力。 2.社会政策职能 是指税收所具有的调节财富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能力。 3.经济调控职能 是指税收所具有的调节经济运行、保持经济效率和稳定增长的能力。
第三章
税收的职能与原则
第一节 税收的职能
一、税收职能的决定因素 1.税收的固有功能 (1)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2)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的职能不同,行使职能的需要不同,税收的职能 也不同。
职能:事物本身具有的作用、功能。 2.税收制度
税收所具有的职能,是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的。 税收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开征哪些税,每种税对什么征收、由谁缴纳以及按什么
收入弹性原则---即税收收入要有弹性,要能够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并随财政支出的变 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与减免税相关的术语: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1.经济意义上的税收要素有哪些? 2.区别纳税人与负税人、起征点与免征额。 3.法定税率的形式有哪些?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累进税率如何计算? 5.常见的税收分类方法有哪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税收是如何分类的?
3.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它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度。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负担水平,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
体体现,为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税率:是实纳税额与实际征税对象的比例,即 实际税率=实纳税额÷实际征税对象 我国现行税率分为三种形式: (1)比例税率
(4)以商品和劳务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制度 这种税收制度,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通常商品和劳务税比重较大。自增值税被开
征以来,发达国家商品和劳务税的比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4.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 筹集资金满足国家
各项支出的需要
筹集资金满足国家 各项支出的需要 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税收存在的必要性 满足
6.纳税地点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的地点。 每一税种都规定有具体的纳税地点。一般来说,它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在
某种情况下,纳税地点和纳义务发生地是不一致的,比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 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缴纳所得税。
7.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 减税是对应征税款减征其中一部分; 免税是对应征税款全部予以免征。
法定税基以征税对象的数量为基础。 二者的区别:
(1)计量单位不完全相同。 同一征税对象,其数量可用实物的或价值的不同计量单位来表示,如应税煤炭
的数量既可用实物量“吨”来表示,也可用价值量“元”来表示。而税基只能用其中某一确定 的计量单位来表示。
(2)在计量单位相同的情况,二者的数量可以不完全相同。 这主要是由起征点和免征额两个原因造成的。 起征点是征税对象数量所达到的应当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数量达不到起征点
2.定额税率 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例如:气油 0.2 元/升;卷烟 150 元/标准箱 (50000 支)。
优点:计算简便,而且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不要求较高的征收管理水平。 缺点:负担不尽合理,因而只适用于特殊的税种。
4.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私利的心理将使其选择 不由自己为提供公共物品而付费。
“公共悲剧”。
二、税收在国家取得经济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国家取得经济资源
常用方式有: 1.政府收费
2.债务收入 3.税收收入 4.发行货币等
我国学者关于税收根据的主要理论: 1.国家最高所有权说:认为“无论哪一个阶级的国家,在财政关系中都是以最高所有者的身
(2)法定税基与经济税基不一致。法定税基是计算应纳税的额的基数,经济税基 是纳税人的全部收入。二者的差额为免征额。如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征税免 征额为每月 3500 元,法定税基为 500 元时,经济税基为 4000 元。
(3)应纳税额与实纳税额不一致。二者的差额为减税额或免税额 二、税收实体法要素 从法学的角度,税法按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处罚法和税务行 政法。
(1)自由纳贡时期 (2)承诺时期 (3)专制课征时期 (4)立宪课税时期 (1)自由纳贡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诸侯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 (2)承诺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之增加。 单靠自由纳贡已难以维持,于是封建君主设法增加收入。特别是遇有战争等特别需要时,国君 更需要增加临时收入以应急需。当时,由于领地经济仍处主导地位,王权有一定的限制,课征 新税或开征临时税,需要得到由封建贵族、教士及上层市民组成的民会组织的承诺。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基本准则或指导思想,也是税收执
行职能中处理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准则。 税收原则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
税收四原则 A.平等原则: B.确实原则: C.便利原则: D.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平等原则: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确实原则: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 动。 便利原则:指政府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从简,让纳税人感到便利。 最少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 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 收入充足原则---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
的,不征税。在这种情况下,税基为零。征税对象数量达到并超过起征点的,按全部数额征税。 在这种情况下,税基为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 免征额: 是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量中扣除的免予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数量小于免征额时,不征税。在这 种情况下,税基为零。征税对象数量超过免征额时,只就超过的部分征税。在这种情况下,税 基为征税对象数量超过免征额的部分。
第一章
税收及其 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一、税收的产生
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 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逐渐出现了私有制—阶级
维护阶级统治的机关—国家
国家要生存,国家机器要运转,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将一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到国 家手中,于是就产生了税收
(1)一次课征制:一个税种只在一个流转环节征税的,这样税源集中,可以避免 重复征税。
如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一般为生产环节,但金银首饰的纳税环节为零售环节。 (2)两次课征制:一个税种在商品流转环节中选择两个环节征税的。 (3)多次课征制:一个税种在商品流转各个环节多次征税的。如商品课税“道道 征税”
社会公共需要 所以,从根本上说,税收的存在是 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的。
一、社会公共需要概述 社会需要
私人个别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 1.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 公共物品: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私人物品:具竞争性和排他性。
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着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国家的产生——客观条件 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经济条件
二、税收的发展 1.征收形式的发展变化
以实物形式为主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实物和货币并存 明朝开始实行正税折银征收以后,我国货币税的基础正式奠定下来
货币缴纳形式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2.征税权力的发展变化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税收实体法:是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说的税收要素,通常专指税收实体法要素,又称税制要素。 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纳税人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与纳税人有关的概念:
(1)负税人 (2)扣缴义务人,即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代收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 位和个人。 2.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经济角度的税率: 从经济角度说,税率是税额占收入的比率,通常称税收负担率。
具体分为宏观税率与微观税率。(第四章介绍) 从法律角度说,税率是计算税额的比率,通常称作法定税率或名义税率。 法定税率与税收负担率的主要区别: (1)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法定税率是针对纳税人而言的,税收负担率是针对负税人而言 的。
3.主体税种的发展变化 (1)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统治者只采
取直接对人或对物征收的简单直接税。 如人头税,按人口课征;土地税按土地面积或土地生产物课征;对各种财产征收的财产税,
如房屋税等。当时虽然也有对城市商业、手工业及进出口贸易征收营业税、物产税、关税,但 为数很少,在税收中不占重要地位。
与课税对象相关的税收术语: (1)税源。税源是指税款的最终来源,或者说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宿。 (2)税目。是对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它是征税范围的具体
体现。 (3)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课税对象是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而计税
依据则是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
份出现的……”,因此,税收的依据就是最高所有权。 2.国家政治权力说: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不参与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