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四单元《苏武传》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2. 文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3. 写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2)向学生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写作练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设备、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3)能够鉴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3)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拓展对传记文学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2)认识民族气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3)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2)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关键信息;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4. 比较联系法:通过比较其他传记文学作品,深入理解《苏武传》;5.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 讲解分析:讲解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2. 针对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复述《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学生能够分析苏武的人物性格特点,并理解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3. 学生能够鉴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4. 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5.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武传》,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认识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2)探讨《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选取《苏武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和背诵。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

3. 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如当时的政治环境、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苏武、单于等,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3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3课时)

《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重庆市大渡口区茄子溪中学罗应昕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梳理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知识。

【文言实词释义】②梳理积累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辨析文言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思维发展与提升①解读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②解读文本表现出的儒家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①对比《史记》,鉴赏分析本文表现出来的,班固史作的写作风格。

②理解、学习班固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①识记、理解文中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②感受并传承苏武所体现出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长篇文言文的教学,因文言字词理解障碍多,知识点多,教学过程难免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

《苏武传》篇幅相对长,文言考点多,尤其以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居多,加上文中存在不少拗口的少数民族的称谓,更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老师在教学时既要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又要避免课堂气氛低落。

避免课堂气氛低落,要合理利用此篇史记的特点。

此文虽为文言传记,但情节曲折、紧张,人物个性鲜明,人物矛盾设置和语言对话尤其精彩。

因此,此文的教学不妨以记叙文甚至小说的教法入手,以情节为纲,以人物和环境描写为载体,设置问题分解课文,在以提问法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用原文回答的同时,落实学生对原文的字词句翻译。

这样即可避免文言知识满堂灌的枯燥,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二)教学示例【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文言字词句知识,人物、环境描写手法,人物形象解析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相较传统断代史重视史实,客观、简练的铺叙风格,《苏武传》更像是一篇历史故事。

班固承袭了太史公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的史作思想;同时还继承了语言文字简练但生动传神的写作风格,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使史作既恪守其历史价值,亦凸显其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1)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精品教案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旧知
二讲解“反劝降”情节
(一)串讲重点字词
(二)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
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优秀教案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篇1 【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 究性。
课堂活动
朗读课文,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语句和段落。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介绍《苏武传》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 情感体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四教案《苏武传》
汇报人:
目 录 CATA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04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06
0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苏武传》中出现的重点 字词和句式
添加项标题
个人背景: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忠诚于汉朝,曾多次出使 匈奴。
添加项标题
作品背景:《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述了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的事迹。
添加项标题
教学背景: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可以了解汉朝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仰和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 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苏武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和评价。

3.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4. 探究学习:(1)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苏武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苏武的形象,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2)问题探讨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苏武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4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学生齐读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父亲: 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主要作品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与《史记》齐名,合称“史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设计更多的预习任务和拓展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可以推荐一些与《苏武传》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关于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推举)一1)课程名称:高二语文2)教材使用状况:《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3)本学期周课时: xxx)规划教学时数: xxx1)课程教学主要目的要求:《唐诗宋词选读》:古代诗歌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教学一、二单元,让学生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及唐宋诗词的特点,在此根底上把握理解、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整体把握诗歌形象、借助诗歌的形象领悟诗歌的情感、观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提高鉴赏力量与审美情趣。

《现代散文选读》: 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意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通过现代散文的选读,培育阅读散文的兴趣,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熟悉社会、理解历史、思索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了解散文的一些一般性的文体学问,把握散文鉴赏的根本方法,提高阅读与理解作品的力量,对不同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风格与艺术特色有肯定的推断力,并且能将自己的鉴赏心得与同学和教师沟通,学习写作散文评论与散文鉴赏文章;进—步理解散文的表达功能,把握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状物、谈论的根本方法与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构思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文体意识,进展散文写作;进一步提高审美推断水平和自主阅读的力量,独立进展课外散文的选择阅渎,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当代散文写作的现象有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形成肯定的根底。

《写作》:读写结合,读中悟写,写中促读,注意积存。

把思维力量的训练作为高中阶段读写训练的核心。

进一步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重点训练生动、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加文采;鼓舞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文章立意高远。

谈论文写作是高二阶段的重心,训练中规中矩。

思想正确,观点明确;语言标准、文从字顺;构造完整、思路清晰。

2)教学重点、难点:《唐诗宋词选读》: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端详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赐予恰当的评价.。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12课:苏武传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12课:苏武传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2.通假字
学做思二: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导思: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

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

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1.疏通字音(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

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ppt展示如下)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

(使动)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4.点拨重点实词。

(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讨论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讨论明确: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大骂卫律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荣华富贵:马畜弥山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