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②生殖泌尿系统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③下肢局部疾病:下肢痿痹。 ④阴虚诸证。 ⑤心悸,失眠 高血压。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4.阴陵泉*Yīn líng quán(SP 9)合穴 【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脾不运化水湿病:腹泻,水肿,

四、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
第一跖骨基底部后,经内踝前下方往上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 即胫骨后缘,至内踝8寸处交出足厥阴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 前缘往上循行至腹部。内行线入腹属脾络胃(分支从胃注心) ,上膈,循咽止于舌,散布于舌下。
外行线沿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往上行,至胸部循行于前 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内踝尖前下方凹陷处
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后缘 阴陵泉下3寸 血海穴直上6寸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冲门穴外上方0.7寸 大横穴下1.3寸 肚脐旁开4寸 大横穴上3寸 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天溪 Tiān xī(SP 18)
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胸乡 Xiōng xiāng (SP 19)
小便不利,黄疸等。 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5.血海*Xuèhǎi(SP 10) 【定位】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肌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①血虚或血瘀性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②血热性皮肤病:风疹,湿疹,丹毒等。 【操作】直刺1~1.5寸。

脾经其他腧穴
腧穴
定位
主治
大都 Dàdū (SP 2) 荥穴
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脾胃病;②热病,无汗

针灸推拿学--足太阴脾经络与腧穴

针灸推拿学--足太阴脾经络与腧穴

直刺0.5~1.0寸。
腹外斜肌
14.腹结 Fùjié (SP 14)
【定位 Location】 在下腹部,大横下1.3 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
府舍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 肌。浅层布有第十、十 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 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 的属支。深层有第十、 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 的肌支及伴行的动、静腹直肌 脉。
【刺法 Method】
太白
直刺0.3~0.5寸。
4.公孙* Gōngsūn (SP 4) 络穴,八 脉交会穴,通冲 脉
【定位 Location】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 骨基底的前下方 。
公孙 太白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展肌→短屈肌 →长屈肌腱。浅层布有隐神经的 足内缘支,足背静脉弓的属支。 深层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 或属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商丘 太白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 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 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Indications】
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疾。
2.足踝肿痛。
商丘
【刺法 Method】
直刺0.3~0.5寸
6.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阴、 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 髁后下方凹陷处 。
阴陵泉
三阴交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 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 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 分支。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4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

2023/5/9
经脉
经脉循行
1、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 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2、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 相接。
2023/5/9
经脉
(二)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 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 然如衰,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 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 厥,足大指不用。
❖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023/5/9
经脉
(二)主要病候
❖ 应用:配血海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中极、三阴交主治痛经。
❖ 操作:直刺1~1.5寸。 ❖ 备考:郄穴。
2023/5/9
经脉
阴陵泉 Yinlingquan SP9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沿小腿内侧后缘由下往上推,
至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处后下方凹陷 处。 主治:(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 泄泻,尿失禁,黄疸。(2)茎中 痛,遗精,妇人阴痛。(3)膝痛。
2023/5/9
经脉
三阴交 Sanyinjiao SP6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缘。
主治:[主治] (1)肠鸣,腹胀,泄 泻,消化不良。(2)月经不调,痛 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产后 血晕,滞产,不孕。(3)阳痿,遗 精,遗尿,疝气,小便不利。(4) 下肢痿痹,脚气。
2023/5/9
经脉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 漏。(2)瘾疹,丹毒,皮肤瘙痒。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穴,并嘱患者将腰带扎紧。强刺激,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阴陵泉
特性:合穴 主治:①腹胀 泄泻 黄疸 水肿 ②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遗精 阴痛 ④膝关节肿痛 配伍: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腧穴的定位
10.血海(百虫窠) 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 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 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中心,二 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 臵,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11.箕门 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注释
[1] 白肉际—足底或手掌面的边
界,又称赤白肉际。 [2] 核骨—第一跖趾关节隆突。
[3] 腨—踹,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经脉循行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 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 液下三寸,布胸胁。
[4]咽—指食道。 [5]舌本—舌根部。
足太阴—从足走腹胸,分
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的第三侧线
和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前
行下肢内侧正中),在足大趾 端接足阳明胃经,在心中交手 少阴心经 。
经脉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脾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 指之端,循指内侧白 肉际,过核骨后,上 内踝前廉,上腨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之前,上循膝股内前 廉,
本节—第一跖趾关节。
霍乱—挥霍扰乱,指上吐下泻无度
肠中切痛—腹痛如刀割样剧烈。
足太阴经筋 起于大指之端内 侧,上结于内踝;其 直者,络 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
聚于阴器,上腹,结
入脐,循腹里,结于
肋,散于胸中;其内
者着于脊
足太阴经筋
其病:足大指支,
内踝痛,转筋痛,膝

6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6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二节足太阴腧穴
【概述】 概述】 本经一侧21穴 左右对列。 穴 数:本经一侧 穴,左右对列。 下肢内侧面分布11穴 侧腹胸部分布10穴 分 布:下肢内侧面分布 穴,侧腹胸部分布 穴。 特定穴:五输穴:井穴—隐白 隐白, 特定穴:五输穴:井穴 隐白, 荥穴—大都 大都, 荥穴 大都, 输穴—太白 太白, 输穴 太白, 经穴—高丘 高丘, 经穴 高丘, 会穴—阴陵泉 阴陵泉。 会穴 阴陵泉。 原络穴:原穴—太白 太白, 原络穴:原穴 太白, 络穴—公孙 公孙。 络穴 公孙。 地机。 郄 穴:地机。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公孙通冲脉 脾之大络:大包。 脾之大络:大包。 太白是输穴,又是原穴。 (注:太白是输穴,又是原穴。 公孙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 公孙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
【络脉循行归纳】 络脉循行归纳】 一支别走阳明(表里支)。 一支别走阳明(表里支)。 公孙 另一支入络肠胃(上行支)。 另一支入络肠胃(上行支)。 【络脉病候归纳】 络脉病候归纳】 厥气上逆:霍乱。 厥气上逆:霍乱。 腹绞痛。 实 证:腹绞痛。 腹胀。 虚 证:腹胀。
三、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正, 合于阳明。 上结于咽,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1],合于阳明。与别俱行[2],上结于咽,贯 灵枢·经别 经别》 舌本[3](《灵枢 经别》)。 注释】 【注释】 [1]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 髀 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约当冲门、 会合入腹。 会合入腹。 [2]与别俱行 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2]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与别俱行: [3]舌本:原作“舌中”,此据《甲乙》、《太素》改。 舌本: 太素》 舌本 原作“舌中” 此据《甲乙》 语译】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 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根。 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根。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主治】
1、本经病:
运化失司,气机不畅:腹胀、暴 泄、善呕;
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崩漏、吐 血、衄血、尿
血、 便血,尤以 “功
血”效好,宜灸。
2、特殊:
开窍醒神、泻热清神:昏厥、惊
三.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 肉际处.
[主治]
近治:关节疼痛、脚气
远治: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 便秘。
直刺0.5~0.8寸; 可灸。
《标幽赋》:脾冷胃 疼,泻公孙而立愈。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
近治:下肢痿痹、脚气
滞产、遗精、阳痿、疝气、遗尿、 小便不利、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 针。
[定位]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远治:脾病 脾虚所致肠鸣、 泄泻、便秘。
水肿。
孕妇禁穴:合谷、足三里、三阴 交、肩井。
[主治]
特殊:痛经、月经不调、崩漏、 经闭、不孕、
[刺灸法]
配伍:配血海、气海、关元、支 沟治月经不调、痛经。
九. 阴陵泉 (合穴) [定位]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
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近治:膝痛 远治:腹胀、腹泻、水肿、小便
不利或失禁。 特殊:阴茎痛、妇人阴痛。 [刺灸法]直刺寸;可灸。 《针灸甲乙经》:妇人阴中痛,
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
[主治] 1、近治:膝痛、股内侧痛。 2、远治:脾失统摄 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3、特殊: A、血证要穴:以活血化瘀为主 B、皮肤病: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十二正经之六——足太阴脾经穴位图6、足太阳脾经循行图(9—— 11 时)足太阴脾经穴位图2013-01-04 14:27:21人体穴位网阿牛哥文章阅读:( 13798) 次导读: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 个穴位。

以下详解足太阴脾经穴位图的地点、作用、主治功能等。

足太阴脾经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腧穴有:隐白穴、多数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共21 穴。

隐白穴2014-02-24 16:01:10人体穴位网雨蒙蒙文章阅读:( 16202) 次导读:按摩隐白穴的作用与利处拥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功能,缓解治疗月经过多、带下、腹胀、便血、多梦等,隐白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隐白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隐白穴位地点图】【图解隐白穴位的地点】隐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按摩隐白穴的功能: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温馨提示】隐白穴位配伍:隐白穴配三阴交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出血症。

针刺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斜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艾灸隐白穴的方法:隐白穴艾条灸5-10 分钟,隐白穴艾炷灸 3-5 壮。

按摩隐白穴的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节双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天按摩 2 次。

多数穴2014-02-24 16:15:34人体穴位网穴位密码文章阅读:( 5605) 次导读:按摩多数穴的作用与利处缓解治疗腹胀、呕吐、便秘等,多数穴位的地点详细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多数穴位地点图和详细按摩手法。

【多数穴位地点图】【图解多数穴位的地点】多数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多数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 1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经络腧穴各论-4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4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主治: 腹痛、积聚、疝气等下腹部 病证。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 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 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 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 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腹结(SP 14)
定位: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
主治: (1)腹痛、腹泻、积食; (2)疝气。
大包(SP 21)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 (1)气喘; (2)胸肋痛; (3)岔气; (4)四肢无力; (5)全身疼痛。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阴陵泉(SP 9)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主治:(1)腹胀,腹泻,水 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 运化水湿病证(2)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局部解剖: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血海(SP 10)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 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 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 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 布有第4肋间神经。
胸乡(SP 19)
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局部解剖:在第5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神经内、 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 间神经外侧皮支。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清神苏厥—失眠、多梦、梦魇、嗜睡、癫狂、惊风。
操作:浅刺0.1寸。 腧穴配伍:
功能性子宫出血:血海; 便血:申脉、足三里; 崩漏、尿血:三阴交; 多梦、梦魇:厉兑; 月经不调:血海。
太白(SP3)输穴,原穴
定位:在趾区,第1跖趾 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胃痛,腹胀,泄泻,便秘,肠鸣; 化湿通络—体重节痛、足痛、足肿、痿证。
地机(SP8)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
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调经固精—月经不调,痛经,癥瘕, 遗精;
健脾利水—腹痛、胀,泄泻, 水肿、小便不利;
疏经通络—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腧穴配伍:
腿膝痹痛: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月经不调:血海、三阴交; 胰腺炎:脾俞、厉兑; 痛经:关元、血海; 糖尿病: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操作:直刺0.6~1.2寸。
腧穴配伍:
慢性泄泻、痢疾:天枢、大横、上巨虚; 饮食停滞:足三里、中脘、解溪; 呃逆:内关; 上消化道出血:足三里、内关; 痛经:血海; 足下垂:解溪、照海等。
三阴交(SP6)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健脾利水—肠鸣腹胀、泄泻、 水肿,便秘;
重点名词注释:
[1]核骨: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2]踹:指腓肠肌部; [3]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4]交出:与足厥阴“交叉换位”; [5]咽:指食道; [6]舌本:指舌根部。 [7]得后与气:大便或矢气
[8]快然如衰:感到病情缓解; [9]瘕:指腹部痞痞块; [10]水闭:小便不通; [11]强立:勉强站立。
大横(SP15)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第一节足太阴经络一、足太阴经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病候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要病候(四)主治概要1、隐白*(SP1)井穴[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指寸)。

[主治](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2)狂,多梦惊风,昏厥。

(3)胸痛,腹胀。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SP2)荥穴[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太白*(SP3)输穴;原穴[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节后一寸公孙呼[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3)嗜卧,水肿。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5、商丘(SP5)经穴[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带、胫骨内踝。

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

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痔疾。

(2)黄疸,倦怠嗜卧,咳嗽。

(3)癫狂,小儿癫痫。

(4)足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定位]正坐或仰卧。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4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4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 12.冲门(SPl2)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3.府舍(SPl3)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4.膻结(SPl4)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5.大横(SP15)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临床应用: ❖ 前人经验: ❖ 按语: ❖ 操作: ❖ 16.腹哀(SPl6)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2)太,大也,始也.穴属脾经土穴,土生 金,金色白,穴为金气所始。又太白为星象 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故以名之。
❖ 在拇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 侧动 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 神经分支。
❖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 证;
❖ ②体重节痛。
❖ 1.太白配隐白治疗月经过多:先刺太白,用捻转补 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出 针后患者用艾条(清艾)灸太白,隐白,每穴10分钟。 日1~2次。(山东滨州卫校王大生)
四、足太阴脾经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 (一)1. 2. 3. 4. 5. (二)主治概要: (三)本经腧穴(2l穴) 1.隐白(SPl) 定位: 穴位释义: : 主治: 临床应用: 前人经验: 按语: 操作: 2.大都(SP2)荥穴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3.太白(SP3)输穴;原穴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临床应用: ❖ 前人经验: ❖ 按语: ❖ 操作: ❖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 定位: ❖ 穴位释义:

04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针灸学

04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针灸学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脾 治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治疗
小便不利,水肿
股部腧穴 股部2穴,重点1穴 血海、箕门
35
血海 XUEHAI(SP10)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 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
作用:调理营血,清热祛风。
血海 XUEHAI(SP10)
三阴交 SANYINJIAO(SP6)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备考: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 会穴
地机 DIJI(SP8)
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作用:健脾利湿,理血调经。
地机 DIJI(SP8)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 ③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湿病症。
足部腧穴
足部5穴,重点3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 孙、商丘
19
隐白 YINBAI(SP1)
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 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作用:健脾益气,调经统血,宁 心安神。
隐白 YINBAI(SP1)
主治:① 月经过多,崩漏, 尿血。② 腹胀,便血。③ 癫 狂,梦魇,多梦,惊风。
小结
(1)由足阳明胃经交来,又交于 手少阴心经 (2)属脾络胃 (3)本经有穴通道起于隐白,止 于大包,左右 各21穴 (4)联系脏腑组织器官:脾、胃、 心、膈、咽、 舌 (5)一条主干,一条分支 (6)内踝上8寸交到肝经的前面。
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 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 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崩漏等妇科病。②瘾疹,湿疹, 丹毒等皮肤病。③股内侧痛。

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

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

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
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 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 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 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 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 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 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 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
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是一个颜色暗 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脏约有巴 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悬挂”在上腹部。 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 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 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 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 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 将其吃掉。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 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脾是血循球中重要的滤过器, 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 红细胞和血小板。脾功能亢进时能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 减少。脾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参与免疫活动。脾脏 还有储血、调节血量和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脾为实质性 器官,质软而脆,若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而成为急腹 症。 近年来,有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认为脾切除后会 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减弱,故主张在保证生命安 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脾全切术而进行脾修补或部分脾 切除,以维持脾脏在体内的免疫功能。 脾切除术出院一 个月内应以休息为主,此后一般无特别注意事项。
(三)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 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线交点处取穴。
【操作】平刺0.5~0.8寸。
【主治】①疝气,崩漏,恶露不尽。
②腹痛,泄泻。
③胁痛,下肢痿痹。 【特定穴属性】郄穴
第十二页,共23页。
7.膝关 Xīguān (LR 7)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 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取法】参考阴陵泉。
【操作】直刺1~1.5寸。
【特定穴属性】井穴
第七页,共23页。
2.行间 Xíngjiān (LR 2)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 白肉际处。 【操作】直刺0.5~0.8寸。 【主治】①
②月经过多,崩漏,痛经,经闭,带下, 疝气,小便不利,尿痛。
③中风,癫痫。 ④胁肋疼痛,急躁易怒,黄疸。
【特定穴属性】荥穴
③躯干部分布:阴部,小腹部,季肋部,胸部
交接关系:
前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接足少阳胆经,后于肺中交手太阴肺经
(注:十二经循行流注,起始于肺经,最后回归到肺经而形成“如环无端”的流注通路)。
第四页,共23页。
足厥阴腧穴
【概述】 穴数:本经一侧14穴,左右对列。 分布:下肢内侧(前)中部分布12穴,腹、胸部分布2穴。 特定穴:五输穴:井穴—大敦,荥穴—行间,输穴—太冲,经 穴—中封,合穴—曲泉。 原络穴:原穴—太冲,络穴—蠡沟。 郄穴:中都。 募穴:肝募—期门,脾募—章门
【取法】正坐或仰卧。当内踝尖上1寸(指寸)处 至内辅骨下廉间(12寸)的下1/3与上2/3的交点处的
水平线与胫骨内侧面中央直线交点处取穴。
【操作】平刺0.5~0.8寸。
①睾丸肿痛,阳强挺长,外阴瘙痒,小便不利,遗尿, 月经不调,带下。
②足胫疼痛。
【特定穴属性】络穴
第十一页,共23页。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一、足太阴经脉(一)循行:1、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示意图起于大趾末端(隐白)—→脚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交出厥阴—→膝—→大腿内侧前缘—→腹部(第三侧线)(大包)—→属脾—→络胃—-…→挟食道…→舌根…→舌下支者└…→膈…→心中3、联系脏器:脾,胃,膈,咽,舌本,心(二)病候1、《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外经病候: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趾活动不灵活。

2)内脏证候:吃不下食物,喛气、腹胀、腹部痞块,身体沉重,大便溏泄,水肿、黄疸——此为脾病;呕吐、胃病——胃病心烦、失眠——心病(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支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也。

1)络穴:公孙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②入络肠胃。

3)病候: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四)足太阴经别:离:至髀,合阳明入: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出:出于口合:足阳明二、足太阴腧穴(一)主治概要1、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如呕吐、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遗尿,水肿,心烦,失眠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等。

(二)穴位分布一名2穴,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及胸腹部第三侧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一、足太阴经脉(一)循行:1、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示意图起于大趾末端(隐白)—→脚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交出厥阴—→膝—→大腿内侧前缘—→腹部(第三侧线)(大包)—→属脾—→络胃—-…→挟食道…→舌根…→舌下支者└…→膈…→心中3、联系脏器:脾,胃,膈,咽,舌本,心(二)病候1、《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外经病候: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趾活动不灵活。

2)内脏证候:吃不下食物,喛气、腹胀、腹部痞块,身体沉重,大便溏泄,水肿、黄疸——此为脾病;呕吐、胃病——胃病心烦、失眠——心病(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支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也。

1)络穴:公孙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②入络肠胃。

3)病候: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四)足太阴经别:离:至髀,合阳明入: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出:出于口合:足阳明二、足太阴腧穴(一)主治概要1、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如呕吐、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遗尿,水肿,心烦,失眠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等。

(二)穴位分布一名2穴,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及胸腹部第三侧线。

(三)取穴标志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舟骨结节、内踝、胫骨内侧后缘,胫骨内侧踝、髌骨、耻骨联合、脐、肋骨(四)经穴分寸歌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五)具体腧穴足部1、隐白* (SP1)[类别] 井穴[命名] 隐,隐蔽,白为金色;穴为足太阴之井。

足太阴属土,土为金之母,足太阴脉气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故名[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脾胃病:腹胀、暴泻、善呕(2)出血证: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统血)(3)神志病:癫狂,多梦,慢惊风,昏厥(脾脉贯心)[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灸之可用于胎位不正。

2、大都(SP2)[类别] 荥穴[命名] 都,盛。

指穴处皮肉丰厚,骨关节隆起[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 (1)脾胃病:腹胀,胃痛,呕吐,消化不良,泄泻,便秘(2)热病,汗不出(3)心痛,心烦,体重肢肿[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孕妇不宜灸3、太白* (SP3)[类别] 输穴;原穴[命名] 星象名,即金星,含土能生金之意[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 健脾理气祛湿(1)脾胃病:胃痛,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痢疾,便秘,痔疾.(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清利湿热,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和胃调中,主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4、公孙* (SP4)[类别]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命名] 古代诸候之孙称公孙,此处为脾之络脉分支,其义同。

[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1)脾胃病为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肠风下血(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3)嗜卧,水肿(4)足痛,足肿,脚气[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踝部5、商丘(SP5)[类别] 经穴[命名] 商,五音之一,金声,丘,土丘;穴为足太阴金穴,位于突起内踝前下,故名。

[定位] 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带、胫骨内踝。

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

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疾。

(2)足踝肿痛[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小腿部6、三阴交* (SP6)[命名] 足三阴经交会处[定位] 正坐或仰卧,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长屈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健脾益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1)脾胃病: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便秘(2)妇科病:滞产,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产后血晕,不孕。

(3)男性病:阳痿,遗精,阴茎痛(4)利尿作用;遗尿,小便不利(5)失眠(调节阴阳,阳不入阴则失眠)、眩晕、疝气,湿疹(6)下肢痿痹,脚气[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有收缩子宫作用)灸之可治胎位不正。

7、漏谷(SP7)[命名] 漏,渗漏,谷指凹陷处;穴主治小便不利,且在胫骨后缘凹陷中[定位] 正坐或仰卧,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皮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1)脾病:腹胀、肠鸣。

(2)小便不利,遗精,水肿(3)下肢痿痹[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8、地机* (SP8)[类别] 郄穴[命名] 穴属足太阴之郄,为足太阴气血深聚之要穴[定位] 正坐或仰卧,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

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健脾益气、调经活血(1)脾胃病:腹痛,泄泻(2)利尿作用:小便不利,水肿(3)生殖系病:月经不调,痛经,遗精(4)腿膝麻木、疼痛,腰痛[配伍] (1)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2)配肾俞、中极、三阴交,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主治痛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现代研究](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

(2)有实验资料表明,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

9、阴陵泉* (SP9)[类别] 合穴[命名] 穴在胫骨内髁下,如山陵下之水泉[定位] 正坐或仰卧,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分支。

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主治] “治湿要穴”“土能制水”(1)脾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黄疸(脾不运湿,水湿内停,或水湿之邪内侵,脾虚湿聚成痰)(2)生殖系病: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肾虚)(3)膝痛。

[配伍](1)配水分,有利尿行水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2)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清热利湿,主治黄疸。

[刺灸法] 直刺1~2寸;可灸阴陵泉为治湿要穴:一、水湿引起的病证(一)脾不健运,水湿停聚的病变如湿阻上焦,清阳不升——头胀、头重湿阴中焦,脾胃纳运失常——脘腹胀满湿注下焦——足肿、小便淋浊、带下、阴痒胸阳受阻——胸中痞闷湿邪留滞,清阳不达四未——四肢沉重无力水液泛溢肌肤——水肿、尿少水液内停腹部——腹水,小便不利(二)水湿之邪所侵的病变留滞筋肉,筋失柔和——屈伸不利湿邪留注关节——关节疼痛重着泛溢于皮肤之间——浮肿湿流注皮肤——疥疮、牛皮癣、神经性皮炎、下肢湿疹湿邪兼风、兼寒、兼热引起的病证,取泻本穴祛其湿。

二、脾虚聚湿生痰引起的病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湿,湿聚为痰痰湿犯胃——恶心呕吐痰浊阻肺——咳嗽痰喘留滞中焦——胀满纳呆溢于肌肤——肿蔽于清阳——头痛、眩晕流注皮下、关节、经络——关节冷痛、肢体麻木、肢体痿软、半身不遂、深部肿块水饮上逆,心阳不振——心悸《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千金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大腿部10、血海* (SP10)[命名] 本穴以治血症见长[定位] 仰卧或正坐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股。

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股动、静脉的股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1)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2)皮肤病:(多与血、湿有关)瘾疹,丹毒,皮肤瘙痒(3)股内侧痛[配伍](1)配带脉,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2)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舒筋活络,利关节,主治膝关节疼痛。

(3)配合谷、曲池、三阴交,疏风清热凉血,主治荨麻疹。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11、箕门(SP11)[命名] 箕指簸箕,此穴位于大腿内侧,取穴时,两膝足分开状如箕状[定位] 正坐或仰卧伸下肢,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

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股动、静脉,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

[主治](1)小便不利,遗尿(2)腹股沟肿痛[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腹部12、冲门(SP12)[命名] 穴在腹股沟外端,可触及动脉之冲动。

喻足太阴之气,由此而上冲入腹,故名[定位] 仰卧,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

浅层有旋髂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

深层有股神经,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肌支,旋髂深动、静脉。

[主治](1)腹痛(2)疝气,小便不利(3)崩漏,带下[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13、府舍(SP13)[命名] 府,聚,舍指居处;此穴为足太阴、厥阴、阴维脉聚会之所[定位] 仰卧,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