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
一、魏征生平简介
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魏征生活贫困,却是胸怀大志,这是魏征成功的内在原因,可以说是其本性使然,这可以在古籍中得以验证。
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这和他贫困的出生有莫大的关系,在《新唐書*魏征傳》中有记载: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征性諒直,知無不言。太宗或引至臥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卒諡文貞。1此外《資治通鑒》也有记载: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複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2
魏征“少孤,落魄有大志。”3,“少時貧困”4,由此可以看出魏征身世并不算很好,但是却胸怀大志,自立自强,在隋唐都有任职,而也正是他曾投
1、3【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魏征傳》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二十二
2、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这一举动,更加显示出他不拘小节,胸怀天下百姓,辅佐君主,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也许正是和他贫困的出生有关,只因他能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国家太平对人民安宁生活的重要性。于此便塑造了直言敢谏,不畏强权的魏征。这般的魏征才有了在其去世后,“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1。这一流传千古的君臣间的感人事件。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魏征的成就除了自己的胸怀抱负和个人品质外,必然也和家庭熏陶教育有莫大关系。从相关资料可以得知:魏征雖然幼小喪父,但其祖上在北朝頗有影響,儘管不是豪門大姓,卻以文才武略而重於當時2。
魏征曾祖父魏釗,雅性俊辨,博涉群書,有當世才能,深得魏世祖賞識,加授建忠將軍。祖父魏彥,博學而善寫文章,希望作一名著作郎,修撰歷史,樹不朽之業但沒有成功,死時為光州刺史。父親魏長賢也是博涉經史,詞藻清華,在東魏、北時先後為諸王辟為參軍,後任著作佐郎,也曾有志於修史,但終未獲得實現理想的時機“......魏長賢為人特別正直敢言,北齊時政治腐敗,他上書譏刺時政,結果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2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
結果得罪權臣嬖女幸,被排擠出京城,為上黨屯留令....... 對於他的不幸被貶,人皆為之怏怏,而長賢處之怡然,不屑懷抱,因此得到有識之士的高看。”1魏征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可以想見,幼小時受的家教必然是為人要正直,為子要孝,為臣要忠。
由此可以可以看出魏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世代文化熏陶下魏征也必然形成博学多才,以才济世的性格特点,而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的性格也是家族观念的熏陶使然。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一、贤明君主——唐太宗
魏征能在唐代如此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直言敢谏,尽显刚正不屈的性格,除了魏征自身因素外,當然还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和治国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
唐太宗虚心求谏、纳谏, 是有其思想基础的,这便是他的“自知之明”。以隋为鉴,是唐太宗求谏、纳谏的重要政治原因。唐太宗在和侍臣们的谈话中曾一再讲到了隋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他曾公开地对大臣们说:“联少不学问,唯好弓马,至于起义,即有大功,既封为王,偏蒙偏爱,理道政术,都不留心”2,承认自己是一个“素无学术,未闻政道”3的人,现在当上了皇帝,一日万机,所有处断,“恐独见不明,致有失所”4。因此,要求群臣“善相辅弼”5,凡有不稳妥的地方,都应给他当面指出来。
1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
2【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五,《权贵疾公》
3、4、5【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