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简介
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
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魏征,又作魏徵,字玄成,唐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与史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辅佐李世民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宰相魏征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魏征简介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他们经历着兵荒马乱、烽火连月的动荡不安,却创造出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而魏征就是其中一位,生于隋末,长于唐初,盛名于大唐的他可谓风光一世,赚尽了风头。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投身瓦岗起义军,后来在李建成身侧做太子洗马。
无奈魏征几易其主都始终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识。
其主李密时,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不被采纳;其主李建成时,建议将李世民调离到别处的谏言也不被认可。
历史巨大的年轮将时间精准地推到玄武门事变面前。
若无玄武门事变,魏征和李世民的交集也不过初相识这般如此,他或许终其一生平淡简单专心于文史,在文学思想领域更有建树。
然而李世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后任谏议大夫。
魏征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宰相。
素来以直言进谏,耿直不阿的形象示人的魏征有很多称号。
他不畏权贵,犯言直谏,板着一张脸直面正义,太宗亲切称他为“羊鼻公”;他鞠躬尽瘁,体恤民情,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开辟了“贞观之治”之盛世,世人敬称他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为打消大臣们的猜忌,保全皇太子李承乾,任命晚年的魏征为太子太师。
居庙堂之高就要尽力辅佐君王,并体察民间疾苦,魏征为李世民、为大唐奉献了一生的精力。
劳累成疾的魏征死后,其妻裴氏按其遗愿从简举行葬礼。
魏征的故事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仅在当时敲着重要的警钟,促进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对现代的作用也是影响深远,所以魏征的故事震撼古今。
魏征只要是自己觉得的可行的想法,就一定是冒死去说,从不在背后去讨论,这是他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点。
魏征简介——精选推荐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精选阅读(1):魏征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后经历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精选阅读(2):魏征简介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精选阅读(3):魏征简介: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魏徵历经坎坷以前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徵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徵随李密投唐魏徵主动请缨帮忙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徵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徵和裴矩一齐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职责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唐朝魏征简介
唐朝魏征简介
魏征(541年-604年),字绍恪,又名前阳,唐朝杰出的文人、诗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文豪,也是“五代十国”末
期后唐代诗人。
出生于内蒙古古尔班通古特河畔,他出身宦官之家,立志以文章闯天下,政治上则深受唐明帝帝制和割据政权影响,客观地将当时社会和政治变化集中表现于自己的诗歌中。
魏征从小识字,天赋禀拜,精通六艺,诗文最广泛,乃古今文字之典范,诗赋尤佳。
早年曾考入京师,进入洛阳侍贴黄金朝,又投靠了李渊。
但由于不被李渊所欢迎,他便回到洛阳,有志于文学的他,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文作品。
魏征的诗文体现了他的主张:以忠义为准则,坚持太平盛世,敦促励精图治,以先觅幸福。
尤其是在《禹贡》中,反映了新王时代耤政之要求,History of Ming Dynasty也把这首诗归入“明主义诗歌”之列。
后来,他也在自己的诗中如实叙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义,社会的歧视与穷苦,对社会的不满与委屈,表达了同情心,谴责奸宦,赞美爱民。
魏征的诗歌深受后人的喜爱,他的这些词句于唐宋之际经久不衰,影响深远。
他自身也是一个可怜而又英勇的人物,他做出了许多可以为后世所学习和推崇的事情,因而在当时也享有盛誉。
魏征简介
作者介绍【整体简介】郑国文贞公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魏征早年做过道士,所以道家思想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样天下才能清净自定。
在他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还坚持认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 …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谏太宗十思疏》
应当
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 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 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即使(可以) 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 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 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 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否则的话,)国 君就如同用腐烂的绳子在驾车狂奔,难道可以忽视 吗?
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的圣人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 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 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怎么能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 固又怎么能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 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 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结 构 图 示
取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守江山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 将 念 惧 乐 忧 虑 可 有 高 满 盘 懈 壅 欲 作 危 盈 游 怠 蔽 …… …… 惧 恩 罚 谗 所 所 邪 加 及 ……
……
……
……
……
……
……
……
【写作特色】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无:同“毋”,不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
施加恩泽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
一、作家作品
2.解题
“疏”是一种奏议类文体。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子进呈给帝王的奏 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著名的“疏”类文章包括: 《论贵粟疏》(晁错)、《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论积贮疏》 (贾谊)
二、创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爱惜民力、节私欲、明赏罚。 贞观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太宗也渐 生懈怠,开始大兴宫室、四处巡游。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 一年三月到七月期间,连续上了四疏,本文就是其中的第二疏,也 称“论时政第二疏”
三、课文讲解
“十思”可分为哪些方面?
①“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 ②“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 ③“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 ④“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 ⑤赏罚公正→不因个人喜怒
三、课文讲解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以滥刑:通“毋”,不要
三、课文讲解
【虽】 ①臣虽下愚: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三、课文讲解
【下】 ①臣虽下愚:地位低的人 ②必竭诚以待下:下属 ③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名词动用,在……之下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三、课文讲解
5.特殊句式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④江河下百川(省略句)
三、课文讲解
3.词类活用
想谗邪: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 奸恶的人 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三、课文讲解
4.一词多义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疑问,怎么 ③沛公安在:表疑问,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的东西
魏征进谏
魏征简介:(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
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
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
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
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
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
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
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征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
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
但魏征不同意。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
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参加李密义军。
后随李密投唐。
初为太子洗(xiǎn)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史以“诤臣”称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世称魏郑公。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
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背景提示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
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
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
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魏征简介 魏征的 墓穴 最后为什么被唐太宗砸了
魏征简介魏征的墓穴最后为什么被唐太宗砸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原因有三:一魏征得势受宠后,竟忘了自己与李世民曾是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关系魏征出身河北巨鹿魏氏,是北齐之名门望族。
魏征简介他的生存信念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这一信念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五次主人,在他成为李世民门下臣之前,是以谋士身份奔走于李建成鞍前马后的。
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若干条。
李世民玄武门干掉李建成后,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你这个背主弃义的小人,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兄弟情感?”魏征则从容说道:”当日皇太子李建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且又死不悔改的魏征,李世民居然以政治家的风度和韬略“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固然魏征当时的表现有他自己的谋略与心机,此文就不作分析了。
……对魏征就职后的许多谏言、谏书、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这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
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这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
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同样,为了使自己的口碑与形象目标可以达到,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
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在不同的场合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
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恐怕魏征的头颅早已落地。
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编史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
这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他也曾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
可惜的是,随着魏征的日益得势受宠,他忘记了自己与李世民之间并非好友、战友和有着正常感情基础的君臣关系,而是曾经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
因为忘了自己是谁,魏征就多次扮演了老板他爹的角色。
名相魏征的简介
20XX年名相魏征的简介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这位名相的故事。
名相魏征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魏征像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
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
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
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
”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
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
”1/ 11拂袖离去。
归唐献策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
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
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
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
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
魏徵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二、字词梳理(1)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2)固:使……稳固。
(3)浚:疏通水道。
(4)德义:德行和道义。
(5)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6)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7)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8)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9)休:喜庆,福禄。
(10)戒奢以俭:戒暂侈,行节俭。
(11)凡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白。
所有的。
(12)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13)殷忧:深深忧虑。
殷。
深。
(14)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慨很少。
克,能够、盖,表示推断。
(15)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人。
(16)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17)骨肉为行路: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高三历史常识:唐朝著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
高三历史常识:唐朝著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
对于唐朝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唐朝的每一位帝王,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帝王身边的助手。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唐朝着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唐朝着名历史人物魏征。
高三历史常识:唐朝着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魏征是唐朝着名的谏臣,因为能够勇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而着名。
魏征他是怎幺从太子李建成的帐下,投靠李世民的?魏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魏征是怎幺死的?魏征一生经历介绍:魏征,字玄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郑国公。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而也就是从此之后,魏征与李世民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虽然没有马上继承皇位,但已是天下大权在握,继位是迟早的事,对于如何治理天下,李世民心中并没有底,他也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是不行的,李世民就把目光投向他的前政敌魏征,那可是一个极历害的敌人啊。
李世民早期,就听魏征的两位前上司李密和窦建德说起过魏征,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听从魏征的十策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的千古奇才,只是运气总不佳,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并不真心为自己效力,不为攻唐设一谋,却心怀天下苍生,上了一条屯田植垦的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粮食的增多,活人无数,使当时山东河北成了乱世中国的一方乐土,世外桃源。
李世民又想起自己当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折损了一员大将的情况下,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闼,可是不。
魏征简介.
魏征简介生平简介•魏征(公元580年-643年),字玄成。
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元月二十三日,魏征病逝。
享年六十四岁,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
入仕经历•魏征少时贫困,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历史功绩—极言直谏•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后迁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
劝戒李世民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受到李世民的采纳。
偃革兴文•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完稿。
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魏征因此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
魏征进谏故事•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魏征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魏征(580—643 ),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密败,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
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
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
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述怀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诗鉴赏《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
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
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
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投唐前的胸襟怀抱。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诗人弃文就武是在隋末群雄争夺天下的动荡年代。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投笔,掷笔。
《后汉书》四七《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以投笔喻弃文就武。
事戎轩,即从军。
纵横,合纵连横,引申为谋划策略。
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
谏太宗十思疏
五、文本解读
②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凡百元首 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殷忧,竭诚待 得志,纵情傲物 骨肉行路 离心
竭诚 吴越一体 傲物 董之、震之 镇压
不怀仁,不心服 不服
比喻论证: 载舟
覆舟
深慎:居安思危 (论证观点:为何要)
五、文本解读
③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五、文本解读
请完成下表: 涉及内容
生活:戒( 奢侈 ) 修养:戒( 骄傲 ) 修养:戒( 放纵 ) 工作:戒( 小人 ) 工作:戒( 不公 )
“十思”的具体内容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争着前来效力
颐养 臣子 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目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天下人就受 到教化了
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
五、文本解读
③
第三段探究:
1、魏征的“十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魏征的“十思”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做到“十思”有什么作用意义? 4、居安思危,除了要做到“十思”外,还要怎样做?
善:好的意见。 恶:奸恶的小人。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尽:用尽。 远:远长。 长:远长。 终:坚持到底。
七、课后练习
15、必固其根本 16、知止以安人 17、宏兹九德 18、何必劳神苦思 19、正身以黜恶 20、思虚心以纳下 21、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22、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23、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高三历史常识:唐朝著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
高三历史常识:唐朝著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对于唐朝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唐朝的每一位帝王,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帝王身边的助手。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唐朝着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唐朝着名历史人物魏征。
高三历史常识:唐朝着名历史人物魏征简介魏征是唐朝着名的谏臣,因为能够勇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而着名。
魏征他是怎幺从太子李建成的帐下,投靠李世民的?魏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魏征是怎幺死的?魏征一生经历介绍:魏征,字玄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郑国公。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而也就是从此之后,魏征与李世民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虽然没有马上继承皇位,但已是天下大权在握,继位是迟早的事,对于如何治理天下,李世民心中并没有底,他也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是不行的,李世民就把目光投向他的前政敌魏征,那可是一个极历害的敌人啊。
李世民早期,就听魏征的两位前上司李密和窦建德说起过魏征,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听从魏征的十策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的千古奇才,只是运气总不佳,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并不真心为自己效力,不为攻唐设一谋,却心怀天下苍生,上了一条屯田植垦的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粮食的增多,活人无数,使当时山东河北成了乱世中国的一方乐土,世外桃源。
李世民又想起自己当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折损了一员大将的情况下,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闼,可是不久刘黑闼又反了。
后来魏征说服李建成挂帅出征,李建成听从魏征用攻心术,以柔克刚,几乎没打什幺大仗,就彻底收服了山东河北,造成了太子李建成能文又能武的好形像,更可怕的是李建成在征战山东过程中,结识了罗艺,李援等强援,太子地位更加巩固,李世民也算是见识魏征的能耐,相当是给自己上了一课,看来自己和房杜等手下光是迷信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如魏征一般会用文治,李世民其后又和有魏征相助的大哥明争暗斗几个回合,也没占到便宜,自己的谋士房杜还被赶出秦王府,逼得自己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流血政变,这才成功的,但在法统和道德上,自己是输得干干净净,如不在治国上做出成绩来,那幺自己和隋炀帝又有什幺区别呢,李世民暗下决心,起用能人魏征,干出一番成绩来。
魏征简介_魏征的作品_古诗大全
魏征简介_魏征的作品_古诗大全郑国文贞公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
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
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
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a/5556htm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
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的作品:《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征。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征。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黄中正位,含章居贞。
既长六律,兼和五声。
毕陈万舞,乃荐斯牲。
神其下降,永祚休平。
《享太庙乐章·永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征。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于穆烈祖,弘此丕基。
永言配命,子孙保之。
百神既洽,万国在兹。
是用孝享,神其格思。
《赋西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征。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于穆烈祖,弘此丕基。
永言配命,子孙保之。
百神既洽,万国在兹。
是用孝享,神其格思。
《暮秋言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魏征。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魏征生平及事迹介绍
魏征生平及事迹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巨鹿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
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魏征竭尽所能,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无为而理”、“薄赋敛,轻租税”等一系列著名论点与建议,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传世。
魏征生于南北朝时的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其时,天下大乱,他刚出生不久,北周政权就为杨坚所推翻,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隋朝度过的。
魏征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魏长贤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经出仕隋朝,做过地方官,但年纪不大就去世了。
当时,魏征还很年轻,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魏征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正值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
在各路起义军中,李密的势力最大。
李密原是隋朝上柱国李宽的儿子,出身于封建大贵族之家,自幼熟读史书,且卓有才华,他看到隋朝灭亡已势在所难免,就起兵反隋。
一天,他接到了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元宝藏的来信,拆开一看,竟被书信中深刻的见解、充沛的气势和富丽有力的文辞所吸引,觉得书信绝非出自元宝藏之手,写信之人肯定既有才华,又有政治才能。
李密就派人前去打听,才知道起草书信的人是元宝藏的秘书魏征。
原来,隋武阳郡的郡丞元宝藏起兵反隋,就去寻找旧日的好友魏征。
这时,魏征因天下纷乱,一时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并借此来观望天下大势。
元宝藏起兵后,请他出山,让他掌管军中文书,所有与李密及其他人往来的信函,均是由魏征起草。
李密见到他写的书信以后,对他非常赏识,就立即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征,已经三十八岁了。
在李密的军中,魏征的地位很低,对重大的军事决策,他没有任何发言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諫臣明相魏征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目录内容提要 (2)导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三、选题意义 (4)第一章、魏征身世 (5)(一)魏征生平简介 (5)(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一)君臣间的利用 (11)(二)“跳槽”的艺术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导言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魏征的身世一、魏征生平简介魏征生于580年死于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
魏征生活贫困,却是胸怀大志,这是魏征成功的内在原因,可以说是其本性使然,这可以在古籍中得以验证。
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这和他贫困的出生有莫大的关系,在《新唐書*魏征傳》中有记载: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有大志。
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
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
征性諒直,知無不言。
太宗或引至臥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
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
卒諡文貞。
1此外《資治通鑒》也有记载: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
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
建德兵敗,複歸唐。
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
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
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
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2魏征“少孤,落魄有大志。
”3,“少時貧困”4,由此可以看出魏征身世并不算很好,但是却胸怀大志,自立自强,在隋唐都有任职,而也正是他曾投1、3【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魏征傳》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二十二2、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这一举动,更加显示出他不拘小节,胸怀天下百姓,辅佐君主,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也许正是和他贫困的出生有关,只因他能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人民生活的艰苦和国家太平对人民安宁生活的重要性。
于此便塑造了直言敢谏,不畏强权的魏征。
这般的魏征才有了在其去世后,“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1。
这一流传千古的君臣间的感人事件。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魏征的成就除了自己的胸怀抱负和个人品质外,必然也和家庭熏陶教育有莫大关系。
从相关资料可以得知:魏征雖然幼小喪父,但其祖上在北朝頗有影響,儘管不是豪門大姓,卻以文才武略而重於當時2。
魏征曾祖父魏釗,雅性俊辨,博涉群書,有當世才能,深得魏世祖賞識,加授建忠將軍。
祖父魏彥,博學而善寫文章,希望作一名著作郎,修撰歷史,樹不朽之業但沒有成功,死時為光州刺史。
父親魏長賢也是博涉經史,詞藻清華,在東魏、北時先後為諸王辟為參軍,後任著作佐郎,也曾有志於修史,但終未獲得實現理想的時機“......魏長賢為人特別正直敢言,北齊時政治腐敗,他上書譏刺時政,結果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六2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結果得罪權臣嬖女幸,被排擠出京城,為上黨屯留令....... 對於他的不幸被貶,人皆為之怏怏,而長賢處之怡然,不屑懷抱,因此得到有識之士的高看。
”1魏征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可以想見,幼小時受的家教必然是為人要正直,為子要孝,為臣要忠。
由此可以可以看出魏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种世代文化熏陶下魏征也必然形成博学多才,以才济世的性格特点,而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的性格也是家族观念的熏陶使然。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一、贤明君主——唐太宗魏征能在唐代如此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直言敢谏,尽显刚正不屈的性格,除了魏征自身因素外,當然还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和治国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
唐太宗虚心求谏、纳谏, 是有其思想基础的,这便是他的“自知之明”。
以隋为鉴,是唐太宗求谏、纳谏的重要政治原因。
唐太宗在和侍臣们的谈话中曾一再讲到了隋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
他曾公开地对大臣们说:“联少不学问,唯好弓马,至于起义,即有大功,既封为王,偏蒙偏爱,理道政术,都不留心”2,承认自己是一个“素无学术,未闻政道”3的人,现在当上了皇帝,一日万机,所有处断,“恐独见不明,致有失所”4。
因此,要求群臣“善相辅弼”5,凡有不稳妥的地方,都应给他当面指出来。
1徐明德《唐太宗與魏征》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12月第4期2【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五,《权贵疾公》3、4、5【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校注》(清王先恭校注)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在《贞观政要》中曾载有唐太宗的言论:“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1。
这里体现了唐太宗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
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个惨痛的教训离人们并不远,应该谨慎行事,不能让自己的国家重蹈覆辙为后人所耻笑。
在这里唐太宗这一贤明君主的高大形象显现无遗,我们也可以从“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2中感受到唐太宗自觉领略了纳谏对于一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唐太宗“恐人不言,导之使谏”3的带动下,出现了贞观一代的谏净之风,其中魏征可称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2【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3【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二、魏征与唐太宗直言敢谏的贤臣遇到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就注定了这个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必然性。
魏征与唐太宗相遇,将有怎样的结局,这还要在古籍中来验证。
從吳兢的《貞觀政要》中我們得知了魏征与太宗“過招”的具體事件:“太宗论隋日。
魏徵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①捕逐。
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
大理丞②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
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③不明。
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
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不进诛戮,岂得惟行谄佞④,苟求悦誉⑤?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⑥空虚。
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1。
君臣谈论隋朝统治,魏徵舉了一个例子,在隋朝,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
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
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
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①於士澄:原为隋将,后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
大理丞,隋时大理寺的副职。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迹可疑。
④谄佞(nìnɡ):奉承,谄媚。
⑤悦誉:得到君上的欢心和称誉。
⑥囹圄(línɡ yǔ):监狱。
1【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鉴戒第六行踪不清楚。
官吏中有熟悉这些人的,证明九个人里有四个不是盗贼。
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了。
太宗听到后评价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
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
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皇帝依靠臣子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
做到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我们暂且不去议论魏征对太宗讲这个事件是有心或无意,单从太宗的反应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对话,他们两个一贤一明,尽显君臣间特有的默契,让人们不得不对他们叹服叫好。
另外:“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徵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①即用。
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②。
”徵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③黜出陟,察其善恶。
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
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
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1唐太宗从古文得知君主必须根据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
而当时太宗办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