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笔下的惠州及其寓惠心态-苏轼

合集下载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元l 1 0 0 年) 六 月渡 海 北 归 ,苏 轼 的 三次 被 贬 ,一次 比一 次边 缘 ,一次 比一 次 绝 望 ,然 而 被 贬 谪 的这 十 来 年 却是 苏 轼 思 想 发 展 的 重要 时 期 ,也 是其 文 学 创 作 的 高峰 。在 被 贬 的人 生 路 上 ,寓 惠期 间 ,他 的 思想 已从 黄 州 时期 的 摆 脱 功利 的态 度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5 / 2 0 1 4
i 式问 生 功 业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苏轼 寓 惠期 间 思 想 浅析
李 昌娟
摘要 :被贬惠州是谪居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在惠州时期 的思想也是黄州 时期思想 的发展。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一方面他
是 出世 的超 脱 的, 另一 方面 又是 入世 的凡俗 的 .于 悲凉 中夹 杂着 释 然 , “ 身世 两相 忘 ”恰 当地 表 明 了他在 贬谪 期 间高 洁 的志 向和
“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句在 《 自题
金 山 画像 》 中的 话 ,虽 然 带 着极 大 的 自嘲 意 味 ,却 也是 一 种 自我 肯 定 。苏 轼 的 一 生 因政 治迫 害而 三 次 被 贬 ,贬 所黄 州 、
苏 轼 一 生 在 政治 上 的 失 意 ,主要 是 因为 陷入 了 当时 新 旧
轼在惠州虽然只有短短3 年 ,却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惠州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 关键词 :苏轼 惠州。贬谪 。诗文 思想 作者简介 :李昌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 ( 邮政编码 5 1 0 0 5 0 ) 中圈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3 5 9 ( 2 0 1 4 ) 0 5 - 0 0 6 3 - 0 3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公元前1094年,苏东波被贬为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游遍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

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灵魂。

这种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为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在惠州影响极深。

仁都乐山,智者乐水。

惠州西湖,将独特的岭南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

“东坡纪念馆”位于西湖的孤山上。

馆前有东坡居士像,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赏鉴。

有着“孤山苏迹”之景誉。

馆旁有东坡妾朝云墓。

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反映了他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成就。

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造品及当代书画名字以他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以古筝弹唱。

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以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其实,惠州在苏东坡还有另一层意义。

他在杭州西湖初识朝云,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20多年后,朝云在惠州病逝,他又闪将“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远留在惠州西湖六如亭的楹联上。

惠州西湖因
他而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的历史文化,也因他的奇缘平添了一份凄怆的独特气质。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岭南,当时属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又极艰苦。

苏东坡获罪之人,自然虚职无权无钱。

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民——情系百姓心忧黎民一、民生请建军营,解决了军队占用民房、滋事扰民的问题;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解决了老百姓缺钱的困难;协助做好博罗大火的善后工作;向广州太守王古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并亲自参加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水碓”;经常施医赠药,解除百姓的疾病痛苦;资助修建东新、西新二桥——东新桥是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对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西新桥位于苏堤中段,不仅为人民的生产作息提供了方便,还对西湖风景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1.乐于施医散药。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亲眼目睹惠州缺医少药,百姓又多无钱医治,病痛难除,便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当时惠州流行瘴疫,他告诉大家:“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但那时惠州无人做豆豉,也不产黑豆,他就写信托人从广州购进。

一次就买黑豆三石,施舍的范围很广。

后来他开辟了药圃,据《小圃五咏》,至少种有安神补气的人参,明目乌发的枸杞,清热祛头风的甘菊,解毒御癣的薏苡,以及补肾生津的地黄,布施给周遭百姓,特别是老人。

后人还将苏东坡和沈括两人历年收集到的良方和苏东坡对医药的论述,编成《苏沈良方》一书,成为我国重要的医药书之一。

2.热心掩埋骸骨。

不久,苏东坡又发现江边郊野,到处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任凭日晒雨淋,惨不忍睹,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造成众冢。

这项收埋暴骨的工作,后经本路提刑程正辅的大力推动,由罗秘校专司事后,范围就扩大了。

苏东坡自己也捐出钱来,提倡这件善事。

他还写了《惠州祭枯骨文》。

文曰:“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兵则民,皆吾赤子。

……是用一新此宅,永安厥居。

……幸杂居而靡争,义同兄弟;或解脱而无恋,超生人天。

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

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

收稿日期:2006-11-01作者简介:林广华(1982-),男,广东湛江吴川人,惠州学院中文系2002级学生。

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林广华(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7)摘 要:苏轼贬惠两年又七个月。

在这 蛮貊之邦 ,他除了创作大量的诗文外,也留下了许多书信。

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当时 惶恐忧戚、小心谨慎又 无往而不乐 、 有思又无所思 的矛盾心态,是研究其寓惠心态及情感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苏轼;书信;寓惠心态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7)01-0013-05一苏轼寓惠期间对亲朋戚友写下了大量的书信,这些书信是洞烛他心灵世界的一扇重要窗户。

众所周知,苏轼是被朝廷以 讥讪先朝 的罪名,贬为宁远节度使,惠州安置的,行动极不自由。

这期间,他处处小心戒惧,事事慎言谨行,在给亲朋好友、官员僧侣的书信中小心谨慎,唯恐失言而授人以柄,甚或连累友人。

如 与程正辅信(十二) 中,他就说: 某别时饮过,数日病酒,昏昏如梦中也。

且速发此书,不周谨,恕恕。

二诗,以发一笑。

幸读讫,便毁之也。

[1]530要求正辅看完二诗后马上毁掉。

这可见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得祸的所谓乌台诗案对他仍心有余悸,而他更担心的是这些文字可能会波及到亲朋好友的安危,他在 与孙勰 的信中就说道:然不敢传出,虽志康亦不以相示。

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

自惟无状,百无所益于故旧,惟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故决意为之,然决不敢相示也。

志康必识此意,千万勿来索看也。

[1]553他说,自从闻其父死的消息后,马上就想撰写哀词, 以表契义之万一 ,但不知详情,看了来信后才知,不久就会下笔,但不敢传出去,就是志康本人也不给看,只密藏家中, 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 ,要求他不要来索看,为什么呢?因为这对故友是 百无所益 的。

虽然他认为 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 而 决意为之 ,但是为了故友及自己的安危,他 决不敢相示也 ,可谓是谨慎之极。

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的人生淬炼

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的人生淬炼

18两月余的时间,也许此时苏轼已经预感到来日无多,彻底厌倦了宦海浮沉,心中只有超然物外的决绝。

但诗作后两句又以自嘲、调侃的语气探讨了“平生功业”所系之所。

整首诗造语苍凉,却又寓庄于谐。

在预感也许不能留墨太多的人生晚年,在失意与自嘲交织的心境中,苏轼以此诗传达出这样的讯息: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人生中很重要的三个地方。

纵观苏轼的仕宦经历,苏轼一生分别在凤翔、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定州等地都做过官。

其中曾两度到杭州做官,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和太守(市长),他在任期间创办了公立医院,留下了知名的水利工程“苏堤”;苏轼还在徐州任过太守,期间遭遇黄河决口,苏轼带领全城人抗洪救灾八十余天,洪水退去之后又加固徐州城墙和黄河堤防。

若论“平生功业”,至少杭州、徐州这两地是值得一提的。

但苏轼在人生晚年却把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视“平生功业”所系之地,可见这三地在苏轼生命中所占据的地位甚为重要,无能出其右者。

通过阅读苏轼的传记和诗文可以看出,黄州、惠州、儋州承载着苏轼一生中最难忍的屈辱、贫穷、苦难、困厄、失意、孤独、绝望。

这三地是苏轼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地方,也是给苏轼带来深度生命体验和多重生命淬炼的地方。

黄州——从惶恐走向内省1080年2月,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结案,被关押了将近五个月的苏轼在多方营救之下总算免于死罪,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史,不准擅离此地,无权签署公文。

苏轼于旧年的农历除夕被释出狱,新年的正月初一便奉命启程往黄州。

初到黄州的苏轼,暂住在定惠院(寺院),由于家眷尚未到达,便和僧人一起用饭。

此时的苏轼犹如一只孤鸿,寂寞、孤独、惶恐、幽愤、孤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乌台诗案”所遭受的不白之冤让他赴诉无门,一些原本交好的亲友唯恐受到牵连,对苏轼的书信也不回复,“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是一个简要的故事:
相传苏东坡在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有一天来到西湖边散步。

他看见湖面上波光粼粼,感到非常心旷神怡,便停下脚步,欣赏着美景。

突然,他听到了一声声湖水的声音,发现这些声音是从湖底传来的。

他好奇心起,便开始沿着湖岸向下探索。

经过一番探索,苏东坡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藏着几只小虾。

他捕捞了一些,准备做成菜肴。

但是,他发现这些小虾非常活泼,很难捕捉。

于是,他决定亲自动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最终成功地捕捉了几只小虾。

苏东坡在湖岸边吃着自己的美食,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享受着
自己的生活。

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认为这些美景比政治纷争和阶级斗争更加珍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被贬谪到边远地方,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积极的心态,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黑,故名(卢:黑*)。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苏轼贬到惠州时的人生感悟

苏轼贬到惠州时的人生感悟

苏轼贬到惠州时的人生感悟
苏轼历史上的名气不仅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所地位,甚至在国际文坛上也是名声响彻;他不仅博学精悟,更有着远见卓识。

而苏轼也有苦涩的一面,即他曾经就职于一位偏官拒谏,被俊王爱斥责惩罚,贬到惠州一带。

到了惠州,苏轼面对着艰难的环境和不幸的历史,却依旧开怀大笑,提笔写就了苦旅篇,其中灵性蕴育,语言婉约,被一波波朴实的村落熠熠生辉,而他压抑了血与泪,将心中的苍凉哼唱出变幻无穷的千载名篇。

苏轼凭着高尚的智慧,不仅写出了优美的诗文,更以学识抵御了军中的窥探,将军官的冷嘲热讽完美的解决,、功成名就的他到达目的地时,更是从名望及城市文明,一跃而至贫穷落魄的乡村。

期间,老百姓崇敬的眼光,他慨叹自己“天分过人”。

此时此刻,他深信自己的智慧无人能比!他在这山水之间,透过千载来往舟船、将相会、繁星笼罩夜空,避开世俗浮华,他最终豁然开朗的仰望苍穹,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求真、追求自由而无所虚荣!
客步忙碌的一生,考验了苏轼的智慧,也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到江湖去,定还福至,振威业国家不可办。

”他用自身的智慧与才华,写下山水诗篇,让平凡之花绽放绚丽多彩,激励了民族文化在当时和未来变革发展!。

苏东坡笔下的惠州及其寓惠心态-苏轼

苏东坡笔下的惠州及其寓惠心态-苏轼

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宋代的惠州,在经济上、文化上远较中原落后,所谓“瘴疠之地,魍魅为邻”(《到惠州谢表》),封建统治者一向都是把“罪恶”较大的臣子才贬谪到岭南去的。

但当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才真正为世人了解,为世人仰慕。

苏东坡自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海南儋州,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

时间虽短,但他和惠州,尤其是和惠州人民,已结下不解之缘,赢得了人们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在寓惠期间,共留下作品587首(篇、幅),包括诗124题187首(含存目5题5首);词18题18首;各类杂文111题129篇(含存目1题1篇);书信共51人233篇;书画20幅[1]。

其中大量诗文描写了惠州风景秀丽的山水、朴实的民风,苏东坡以其如椽之笔对惠州大肆宣扬,使惠州从此名播天下。

东坡以59岁高龄,远谪岭外正是“山林瘴雾老难堪”。

(《过岭寄子由》)在给钱济明的信中也说:“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信命而已。

”甚至悲观地说:将“老死无日”(《谢表》)了。

总之,东坡这次遭贬,其境遇变化之大,痛苦之深,打击之重,均大大超过初贬黄州那一趟。

可幸惠州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吏民相待甚厚”(《与陈季常书》),才使东坡安居下来。

一、东坡笔下风景秀丽的惠州苏东坡在赴惠途中,“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东坡就感到“此邦宜住玉堂仙”。

到惠州后,惠州秀丽的风光确实令东坡十分倾倒,他几乎一到惠州,就爱上了这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在东坡看来,惠州的春天,气候温暖,景色宜人,真是“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新年五首》)。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甚至认为惠州的冬天也美丽而富有生气:“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的诗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的诗

苏轼在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创作的诗歌数量众多,且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他在这三个地方创作的部分诗歌:
黄州时期:
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

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通过对赤壁古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惠州时期:
在惠州时期,苏轼的诗歌作品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表达。

他通过对惠州山水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例如《惠州西湖》这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向往。

儋州时期:
在儋州时期,苏轼的诗歌作品更加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之,苏轼在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描绘和表达,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东坡寓惠的故事

东坡寓惠的故事

东坡寓惠——文化名人与地方风情的交融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与地方风情相互融合的故事屡见不鲜。

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生平事迹与地方风情的交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以“东坡寓惠”为主题,探讨苏轼在惠州期间的生活、创作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二、苏轼被贬惠州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因政治斗争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在这段时期,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的文学创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寓惠期间的生活与创作在惠州期间,苏轼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与民同乐。

他游遍了惠州的山水名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他在游览西湖时写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的美景与西施的美貌相提并论,成为了咏叹西湖的千古绝唱。

除了诗歌创作外,苏轼还涉猎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

他在寓惠期间,书法风格日趋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如《黄州寒食诗帖》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苏轼在寓惠期间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也为惠州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作品描绘了惠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使惠州的美名远播。

同时,他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也影响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和民间艺术。

在苏轼的推动下,惠州的文学艺术创作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五、民间传说与纪念苏轼在惠州的民间传说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传说中的“苏堤春晓”,讲述了苏轼带领当地百姓治理西湖、修筑苏堤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苏轼勤政为民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惠州人民在西湖边修建了苏公祠,以供后人瞻仰。

六、结语“东坡寓惠”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名人与地方风情相互融合的典范。

苏轼在广东惠州写的诗

苏轼在广东惠州写的诗

苏轼在广东惠州写的诗
摘要:
1.介绍苏轼及其在广东惠州的生活背景
2.分析苏轼在惠州创作的诗歌特点
3.探讨苏轼诗歌中的惠州文化元素
4.总结苏轼在广东惠州创作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一生坎坷,曾因言论失宠,被贬谪至广东惠州。

在这里,苏轼度过了他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时期,却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他在惠州创作的诗歌。

苏轼在惠州的诗歌创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惠州风土人情的描绘以及对惠州历史文化的传承。

首先,苏轼的诗歌描绘了惠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游白水山》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千里江城水东流”等诗句,都展现出了惠州独特的山水美景。

其次,苏轼在诗歌中对惠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传承,如《题惠州西湖》中的“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等诗句,既描绘了惠州的历史变迁,又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仰。

除此之外,苏轼在惠州的诗歌还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以诗歌记录了自己在惠州的日常生活,使他的诗歌更具有真实性和亲近感。

而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是在被贬谪的低谷时期,他依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岭南名郡惠州的不解之1

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岭南名郡惠州的不解之1

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岭南名郡惠州的不解之缘摘要:苏东坡贬谪惠州后,对惠州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使世人认识惠州的第一人,是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第一人,所以苏东坡在惠州产生了奇特的东坡文化效应,从而使苏迹成为惠州的宝贵财富。

在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的时间里,他情系百姓,心忧黎明为惠州做出了很多贡献,与惠州解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苏东坡;惠州;东坡文化;贡献;不解之缘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一生在朝廷做高官,三次遭受贬谪。

59岁高龄的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当时他是一个被严谴的罪臣:不得签书公事,被安置在惠州。

按宋朝法律,贬令中有“安置”两字的贬官,其行动是受到监视限制的,并不能擅自出城。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受到管制的。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垂老投荒再被严谴”。

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

平日无事他便到处走走,了解惠州的民情风俗。

经过一段间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惠州风景虽美,但惠州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天气燥热雨水较少,疾病流行;农业耕种技术落后。

对于这些问题,苏东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机会便争取去解决它。

对于民生方面,苏东坡贬谪惠州的苏东坡已进入了老境,早就看破了官场的名利权势,更因无权签署公事,本可什么事情都不做,但苏东坡的民本思想根深蒂固,民生善举坚定执着。

儒家的济世精神仍然激荡在年过花甲的这位志士仁人的胸间,佛道的乐善好施、普济众生的愿望也因为自身的苦难,更强烈地升腾,使他全心全意地关注着惠州人民的命运,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命运。

他请建军营,解决了军队占用民房、滋事扰民的问题;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解决了老百姓缺钱的困难;协助做好博罗大火的善后工作;向广州太守王古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并亲自参加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水碓”;经常施医赠药,解除百姓的疾病痛苦。

苏轼惠州名篇

苏轼惠州名篇

苏轼惠州名篇苏轼惠州名篇及解释:1. 《寓居合江楼》解释:此诗记述了诗人由惠州贬居惠州合江楼的登览之感。

诗中表现了作者登楼极目四望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 《食荔枝》解释:此诗是作者于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记述了东坡在绍圣年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惠州时,对当地荔枝美味和荔枝丰收的喜悦感叹。

3. 《纵笔》解释:此诗表现了诗人晚年身处贬谪之地的旷达乐观的胸襟。

4. 《舟中听大人弹琴》解释:此诗写诗人听亲人弹琴,通过对琴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解释:此诗写出了苏轼初到惠州的喜悦之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赞叹。

6. 《病后食荔枝》解释:此诗是苏轼在病愈之后吃荔枝时所作,描写了荔枝的美味,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7.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解释:此诗写出了苏轼在贬居惠州期间,看到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时的心情。

他借此表达了自己面对逆境时的心境和态度。

8. 《潮州韩文公庙碑》解释:此文是苏轼对历史上的改革家韩愈的赞颂。

他赞美韩愈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杰出成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改革和创新的崇敬之情。

9. 《游白水书付过》解释:此文是苏轼与他的小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后所作。

文章描述了白水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感悟。

10. 《东栏梨花》解释:此诗是苏轼在清明节前一日见东栏梨花想到人生短暂所写,用“雪为肌”表现了梨花之洁白无暇,有“香肌销瘦”意,之凄清冷落之境,让人触感伤情,产生惆怅落寞之感。

11. 《春夜喜雨》解释:此诗描绘了苏轼在惠州贬谪期间,春夜降雨的景象。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感慨。

1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解释:这是苏轼在惠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词中描绘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以及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

初一哲理:苏东坡在惠州

初一哲理:苏东坡在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一哲理的苏东坡在惠州,欢迎阅读。

九百年前,一个失意的才子来到了惠州。

在这里,他用心与泪书写了一段绝美传奇。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他有一个不幸的命运:坎坷。

他是不幸的,一生四次左迁;他是幸运的,千诗百代流传。

宋绍圣元年,正在赶赴任上的苏轼再次接到了贬谪公文。

金色的圣旨上冷漠的呈现着几个清晰的字迹: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

他努力的安慰了自己,但还是流露了些许的失望。

但没多久,一缕淡然的微笑驱散了他脸上的那丝愁云。

因为,在他的骨子里有着一种优秀的性格——乐观。

当他风尘仆仆,携卷负书赶到惠州时才发现这里的山水与人民是多么的热情,假想中的那些冷漠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初到惠州,他就受到礼遇,合江楼成为他的寓所。

启窗远望,水天一色,草木葱茏。

碧色随山势延展,紫气随江波浮动。

渔舟卧津,朱楼独立。

看到如此壮美山川,豪情洋溢的苏子挥笔写到“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苏轼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画家。

他的画充满诗意,他的诗也充盈画意,素有摩诘之风。

惠州之地有丰湖,其水幽深清澈,牙岸曲折回环,景色秀美迷人。

苏轼初到这里,就被此景所倾倒。

他不但白日游玩,甚至深夜也流连期间。

他的《江月五首其一》即是这一写照“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从此,丰湖也就有了和杭州西湖共享的美名。

夜深,月出,江睡。

苏轼独依栏槛,把一盏清酒。

看月出西山,塔映平湖,波光莹莹,水月共影。

灯已疲倦,舟已入眠,只留水波轻拍沙岸的轻鼾。

渐渐地,夜雾从湖边,从江上,从林间悄悄的铺展开来,挤满了合江楼,惊醒了苏轼。

雾寒,酒清,人醒。

月已入杯,雾已弥漫,何日召我北还?一丝惆怅浮过眼角。

然而,月满江波,雾失楼台,此时美景,谁扫雅兴?举杯盈樽,把盏莫停。

独喜一处的美景不是苏轼的个性,他钟爱西湖,对其他美景也纳之不拒。

他的《惠州一绝》表露了他对这里的喜爱。

惠州有什么特别?让一生漂泊的苏轼萌生给自己建终老之地的想法?

惠州有什么特别?让一生漂泊的苏轼萌生给自己建终老之地的想法?

惠州有什么特别?让一生漂泊的苏轼萌生给自己建终老之地的想法?程之才的到来也让苏轼重新住进了合江楼,境遇获得改善。

但到程之才离去后,苏轼又不得不再次迁居嘉祐寺。

在合江楼和嘉祐寺之间往复迁居的经历,也催生了苏轼买地筑屋,在惠州给自己建一个终老之地,然后把家人都接过来的想法: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

是月十八日,迁于嘉寺。

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

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寺。

时方卜筑白鹤峰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

去年家水西,湿面春雨细。

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

今年复东徙,旧馆聊一憩。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苏轼《迁居并引》)文中“水东”指嘉祐寺,“水西”指合江楼,至“今年复东徙”于嘉祐寺,乃绍圣三年(1096),苏轼已在惠州白鹤峰下买了一块地,开始建造自己的住房,准备终老于此了。

苏轼在归善县城白鹤峰选好了一块田地,盖起房子,他把房子命名为“白鹤居”。

这块地原本是白鹤道观的旧址,山清水秀,闹中取静,适于居家。

和在黄州建立雪堂一样,苏轼开始筹划着屋宅、田地、花园、菜地等的设置。

对于苏轼来说,在白鹤峰买地筑室,要用上他几乎全部的积蓄。

从当时的情况看,苏轼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白鹤新居在绍圣四年(1097)二月建宅完工,他不但立即从嘉祐寺迁入,而且通知原先住在常州宜兴的家人,由长子苏迈带领,南来团聚。

但房子还没建完,苏轼又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爱妾王朝云到惠州后,由于水土不服,又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康复。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苏东坡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

但从小生长于山水胜地杭州的朝云,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34岁。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脚下的松林之中。

苏轼在墓上修建了一座六如亭,用以纪念爱妾。

此外,苏轼还亲手为朝云书写了墓志铭。

为了表达他哀思,他又依《朝云》诗韵写了《悼朝云》诗一首: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苏东坡在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他是在59岁高龄时被贬到惠州来的。

一、一代文豪贬惠州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变法,其中也包括苏轼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

但,要比苏轼的激进得多、丰富得多。

按理,苏轼是应该拥护变法的。

但,由于王安石思想激进,而苏轼思想稳健且偏于保守,故产生了矛盾。

苏轼认为,新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上皇帝书》),不利于国家。

还认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故苏轼是主张渐变的。

况且苏轼长期生活在下层,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对广大农民的疾苦也比较了解,所以他只看到变法中的毛病和不足,因而和保守派站在一起,反对新法。

但,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变法大张旗鼓地进行着。

于是,他不得不要求外任,离开了朝廷。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起,章惇一伙对“元祐党人”进行疯狂的报复、迫害。

苏轼又首当其冲,在被迫害之列。

御史赵挺之、来之邵等人又重演“乌台诗案”,弹劾苏轼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

于是,苏轼在定州任上便落端明、翰林两学士,落职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

苏东坡是哲宗皇帝的老师。

起初,他对哲宗还是抱有幻想的。

当年仁宗在世时,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而神宗更爱苏轼之文,宫中读之,进膳忘食,称之为天下奇才。

可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哲宗皇帝根本不讲情面,也不顾及先帝们对苏轼的褒奖,不顾及苏轼是否是个人才。

一年前,他首先准苏轼辞去礼部尚书而出知定州,东坡临行前要求向皇帝“陛辞”,也不获准。

种种迹象表明,苏东坡是不容于朝的。

但是,东坡还是逆流而上,上书皇帝,劝他不要听信新党的胡言乱语:“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辄进此说,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朝辞赴定州论事状》)。

苏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

苏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

苏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苏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重修后的东坡祠,已成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点。

“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

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

”900多年前,苏东坡寓惠,深受百姓爱戴。

900多年后,惠州重修苏东坡祠,厚重的文化底蕴及东坡独特的个人魅力,使之成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点。

“不至西湖,不到东坡祠,枉来惠州。

今日我来打卡。

”深圳游客田浩拍了游览惠州的照片并附文如是说。

观赏今时风景寻找东坡足迹东坡寓惠千日,影响惠州千年。

其屐痕所至,光彩顿生。

“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的两年多,增添了惠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东坡关爱百姓,百姓敬重东坡,他们相处融洽,情谊深挚,亲如一家,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故事。

而这些故事,在东坡祠景区内或都可听到、看到、感受到。

东坡祠景区包括惠州苏东坡祠核心区、东坡纪念馆、东坡粮仓文化创意区及相关建筑等。

东坡故居、翟夫子舍、林婆酒舍、池墨沼、三贤祠、松风亭、娱江亭、招鹤亭、睡美轩……如今,行走在东坡祠,赏的是今时的风景,追寻的却是古人的足迹。

悠悠千年,东坡不再。

在思无邪斋内,人们还是可以看到苏过磨墨、东坡跋画的场景……“新生”的东坡祠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带人“穿越历史”,去了解更多东坡与惠州的故事,了解东坡文化和感受惠州的文化底蕴。

曾在惠州置业以作终老之计苏东坡自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贬谪惠州,至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贬往海南儋州,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曾住过3个地方:合江楼、嘉佑寺以及白鹤峰。

绍圣三年(1096年),“已绝北归之望”的苏东坡,“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为什么新室要建在那里?苏轼自己有答案:白鹤峰“下有澄潭,可饮可濯。

江山千里,供我遐瞩”。

白鹤峰建房,苏东坡尽量事事亲为,他在《白鹤新居上梁文》中描绘他的新居——“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笔下的惠州及寓是心态黄俊书宋代的惠州,在经济上、文化上远较中原落后,所谓“瘴疠之地,魍魅为邻”(《到惠州谢表》),封建统治者一向都是把“罪恶”较大的臣子才贬谪到岭南去的。

但当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才真正为世人了解,为世人仰慕。

苏东坡自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海南儋州,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

时间虽短,但他和惠州,尤其是和惠州人民,已结下不解之缘,赢得了人们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在寓惠期间,共留下作品587首(篇、幅),包括诗124题187首(含存目5题5首);词18题18首;各类杂文111题129篇(含存目1题1篇);书信共51人233篇;书画20幅[1]。

其中大量诗文描写了惠州风景秀丽的山水、朴实的民风,苏东坡以其如椽之笔对惠州大肆宣扬,使惠州从此名播天下。

东坡以59岁高龄,远谪岭外正是“山林瘴雾老难堪”。

(《过岭寄子由》)在给钱济明的信中也说:“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信命而已。

”甚至悲观地说:将“老死无日”(《谢表》)了。

总之,东坡这次遭贬,其境遇变化之大,痛苦之深,打击之重,均大大超过初贬黄州那一趟。

可幸惠州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吏民相待甚厚”(《与陈季常书》),才使东坡安居下来。

一、东坡笔下风景秀丽的惠州苏东坡在赴惠途中,“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东坡就感到“此邦宜住玉堂仙”。

到惠州后,惠州秀丽的风光确实令东坡十分倾倒,他几乎一到惠州,就爱上了这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在东坡看来,惠州的春天,气候温暖,景色宜人,真是“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新年五首》)。

“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甚至认为惠州的冬天也美丽而富有生气:“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残腊独出》)。

觉得生活在惠州还挺不错,才心甘情愿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

如刚到惠州,住在合江楼,可以望见东西两江和对岸陡坡上的归善县城,他感到这里位置好,环境美,简直如同仙境,可以见两江合流,西湖荡漾,海山葱茏,万户皆春,更乐得情不自禁,盛赞惠州“海山葱茏气佳哉”(《寓居合江楼》)!甚至认为这儿的佳景胜地是特地为他浮江而来的“蓬莱方丈”(同上)。

在苏东坡的笔下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被他形象的称为“罗浮山下四时春”《食荔枝二首·之二》,此句充分地表达了苏东坡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也将罗浮山那四季如春的气候和景色深刻的描写出来。

罗浮山在博罗县境内,山势雄伟,风景秀丽。

在260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00多处,洞天奇景、石室幽岩近百处。

还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号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2]。

早在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药物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这里炼丹,并写出了著名的理论专著《抱朴子》。

所以,就在其携着家人从广州向惠州进发时,在清远途中,听了顾秀才的介绍之后,苏东坡都在盘算着游览罗浮山之事,立下了“便向罗浮觅稚川”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的誓言。

这次游罗浮山,苏轼写有6篇散文和1首诗,盛赞罗浮山“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并称朱明洞是“蓬莱第七洞天”(同上),还说:“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明福宫、石楼、黄龙洞,期以明年三月复来(《题罗浮》)。

”苏东坡倘徉湖山,流连忘返,足迹遍及惠州及其附近的名胜。

从他的寓惠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曾二游香积寺,三游白水山。

他所游览过的惠州风景名胜,在他的眼里都成了最美的东西,同时也将惠州的风光、山水之美展现出来。

东坡初次来到香积寺是他送表兄程正辅至博罗,“东坡既至博罗,留一日,游览了香积寺,寺下溪水,可作碓磨”(《游博罗香积寺·引》),“属县令林抃,使督成之”(同上)。

再游香积寺是苏东坡、程正辅等人游了白水山后,“度数谷出金鸡渡至博罗,再游香积寺,观林抃所作碓磨。

”[3]半年前东坡一句话,促成了水力碓磨,给人民带来了好处。

游览白水山是苏东坡与幼子苏过同游,他们游览了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观瀑布,赏佛迹,并记下此游经过,题作《游白水书付过》,后来还写了五古《白水山佛迹岩》、《咏汤泉》。

再游白水山是东坡应知州詹范邀请,与柯常、林抃、王原、赖仙芝等同游白水山、佛迹寺。

浴于汤泉,登中岭,探望瀑布源头,浩歌而归。

作有《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用陶诗的原韵,仿陶诗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例如,第一首就盛赞了惠州的自然风光优美。

三游白水山是程正辅视察风灾,曾至惠与苏东坡会晤。

巡视后复经惠返韶。

东坡送他一程。

遂同游白水山、佛迹院。

东坡作有七古《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其中云:“劈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

因随化人履巨迹,得与仙兄蹑飞鞚。

曳杖不知岩谷深,穿云但觉衣裘重。

”描写白水山的瀑布、深潭,气势万钧。

并说登山穿云,有如神仙般逍遥快乐。

在东坡的笔下惠州西湖名声鹊起、闻名遐迩。

东坡寓惠期间,甚爱游览西湖,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喜欢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

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月明之夜,物我皆忘,他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惠州西湖与苏东坡也是相得益彰的,西湖也因此在他的笔下得以扬名,使其在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

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湖水深浅不一。

它的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4]。

从整体上看,它的自然布局甚佳,其特色是山川透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山青水绿,烟波岚影,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满湖的红花翠柳之中,数以千计的鸟儿穿飞于湖光山色之中。

真可谓处处为景,步步有情,景城妙在天成。

与杭州西湖相比,别有一番不同的自然清新风格。

清朝雍正初年惠州知府吴骞有《诗西湖》诗云:“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惠是苎萝屯里质,杭教歌舞帽君王”。

故有杭州西湖为“吴宫之西子”,惠州西湖享有“苎萝村之西子”美誉[5]。

如果说杭州西湖像浓妆艳抹的西子,有一种暖意和闲意,那么惠州西湖则是聪慧秀气、粉黛不施的“苎罗西子”,自然的气息更浓一些,有一种自然的美意。

东坡是最早品题惠州西湖的人。

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中,不仅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叶月,玉塔卧微澜”名句,有人说,“此为题品惠湖美景之始”[6]。

为此,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还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苏东坡又是最早称丰湖为西湖的人。

今天的惠州西湖在北宋时称为丰湖,与今天丰湖为西湖一部分不同[7]。

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在《赠昙秀》一诗中,第一次将丰湖称作西湖。

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

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苏东坡被朝廷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贬至惠州不久,就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常常与爱妾王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忆在杭州时的美好时光,并用杭州西湖的各处风景地名来为这里的山水命名,可以说,惠州西湖的许多胜迹都是东坡与朝云的得意之作。

岭南才子宋湘也说:“惠州西湖,以东坡先生得名”。

事实如此,正因有了苏东坡这位大文学家,惠州西湖才能获取“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8]的盛名。

东坡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这不仅仅体现在景点的命名上,还体现在其他许许多多方面。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史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多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学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9],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却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

二、东坡笔下纯朴的民风苏轼寓惠期间,不仅用他优美的文辞写下了惠州美丽的山川,同时也录下了惠州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读他的诗,让我们感受到他与百姓的鱼水关系。

他刚到惠州,就受到吏民的热烈欢迎和深切同情,使他感到异常温暖,因害怕瘴疠而产生的忧虑也得以逐渐减少,故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一诗中写道: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轼一来到惠州就受到百姓的欢迎,这是为什么?一方面,苏轼的为人、为文是值得称道的,已经声名在外。

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老百姓的热情好客和惠州淳朴的民风,哪怕苏轼是带罪贬谪之人,受到皇上驱逐之人。

此诗还运用了“鸡犬识新丰”之典,出于《西京杂记》,据记载,汉高祖刘邦为帝后,在新丰筑舍,并移旧舍。

街道物宇,一切如故乡之旧,士女老幼,相携路旁,放犬羊鸡鸭于途亦识其家。

诗中借新丰之典,写鸡犬相迎,吏民惊怪,父老迎候的情景,同时,借汉代苏武牧羊塞北,三国时管宁辽东往见公孙度,庐于山中,示无迁志之典,以示经老惠州,永无迁意。

可见惠州人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多么的美好。

东坡还写诗盛赞惠州民风的淳厚:“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和陶归田园居六首》)说左邻右舍,全是互相礼让的圣贤之士,集市上买卖公平,讲求信用,农村里人人和睦相处,没有纷争。

在他的和陶渊明归田园诗的序中也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东坡和友人游览白水山回来,经过水北荔枝园,遇到一位85岁的老农,指着“累累如芡实”(同上)的荔枝对他说,等到荔枝成熟时,“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同上)面对父老这种纯朴的感情,他高兴地答应下来,并写诗道:“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

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同上)表示愿同野老一起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10]。

以后苏东坡一直与惠州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邻居林行婆经常赊酒给他饮用,与他同饮者,有各色人等。

他在《白鹤峰所遇》一文中写道:“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鼓,家人尽寝,月色如霜。

其后有伟人,衣桃榔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者,曰:‘子尝真一酒乎?’就坐,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半夜来客竟是陌生的道士。

他不但与文人学士同饮,也与村野父老共杯,欢乐之状溢于言表。

穷困的翟秀才也经常与他来往;他经常与船夫、农夫接触;与惠州名僧交谈。

他们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思想上互相沟通,在文化生活上交流诗文书画等,他与那些“父老”融洽得如鱼得水,没有一点官架子,“父老”们也不把他当官看,只当同龄兄弟,真情相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