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一般认为,品德心理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 为组成。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 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 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 动机。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也是衡量道德品质 的客观标志。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1.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 2.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3.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真诚、 接受和信任、移情性理解 4.视道德教育为一种过程,教师应是这一过程 的“促进者” 5.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1.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在凯根看来,道德的不同内容和五种具有进化 基础的道德情感同时存在。这五种情感多数是 不愉快的情感:①焦虑;②移情;③责任和内 疚;④疲乏或厌烦;⑤困惑和不确定感。


2.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 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 感的能力。 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动力特征的因素。 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与 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移情作为一种替代分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心理过程, 对侵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是我 的个人 责任吗 ?
所需要 的助人 形式是 什么?
我应当 做什么 来履行 自己干 预的决定
不需要行动
让别人处理
紧急情况下道德行为决策五阶段认知模型

论语12章全文

论语12章全文

论语12章全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言行,包括孔子的弟子在与孔子的交流中得到的教益,传统上分为20篇,每篇又分为多个章节。

今天我们重点关注其中的第12章,探讨其中包含的哲理和智慧。

第12章包括了9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包含了孔子或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在第12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政治、品德、人格、学习等方面的教导。

下面我们将逐章分析并探讨其中的重要观点。

第一节中,孔子说:“宽而温柔,能默而语。

”这句话强调了宽容、柔和的品质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处理事物时不要急躁,而是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应对。

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并且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准确、简练,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第二节中,孔子说:“君子节而不流。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懂得节制自己的行为,不随波逐流。

一个人若不能自律,随波逐流,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不会获得成功。

第三节中,孔子说:“君子择人而处,执其善者而去其恶者。

”这句话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朋友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应当选择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为伴侣,与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人保持距离。

第四节中,孔子说:“君子修己以敬。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要修齐自己的品德修养,正直敬重别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第五节中,孔子说:“君子坦荡荡。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当做事坦诚、果敢、坦率,不要虚伪做作,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第六节中,孔子说:“述而不作。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不要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七节中,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言语与行动中要表现出忠诚和诚实,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义感。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信赖。

第八节中,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要有为人处事的胸怀与气度,要有责任感和勇气,做到见义勇为,不会在关键时刻退缩。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的果实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皮亚杰认为,随着道德认知能力 的发展,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 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过程。
他律
(年幼者)
自律
(年长者)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海因茨美丽善良的妻子不幸得了绝症。只有该 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要可以救她,但该药 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这对海因茨来说是个天 文数字。海因茨亲自到药剂师处恳求:“您就发发 慈悲吧,按成本价卖给我,好吗?我的妻子眼看就 没救了!”药剂师瞪大眼睛:“你说什么?按原价 卖给你?那我还做药干什么?”海因茨继续求他说: “要么我把手头上的钱全给你,就请你先把药给我, 剩余的钱我随后还,您看行吗?”药剂师一口回绝 了。海因茨无奈之下只好在深夜里偷走了那种药。
在攻击性行为的习得过程中,榜样起着重 要的作用
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
电视
电影或游戏
措施
三、自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
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 龄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自杀是诸种因素复杂形势的交互 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
学校
家长
不同年龄阶段有差异
自杀前的警示性信号

行为上:突然逃学旷课、整天关在屋子 里… 身体上:失眠、躁动… 语言上:“现在什么都无所谓了”、 “你们再也不用为我担心了”…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焦虑 移情 责任和内疚 疲乏和厌烦 困惑和不确定感

(二)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 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 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 人的态度和情感能力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0A. 0—5岁B. 6-8岁C. 8〜10岁D. 10—12岁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2的态度和行为()oA.与他人基木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0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遵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1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o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16.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17.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 ''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第十二章 小学生的品德PPT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小学生的品德PPT教学课件

3)从情绪/道德判断作业的结果看,儿童对 “愉快的”和“难过的”犯国者进行比较判断的 组间差异表明,成熟判断的转折年龄在六岁。
4)从两项作业的归因判断一致性看,年幼儿
童高于年长儿童。
2020/12/11
15
三、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言行一致方 面。言行一致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随年龄 的增长,儿童利他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逐渐增强,但小学各年级都存在言行不一致的现 象,且越到高级,言行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越严 重。
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它的内容 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有其中的一个 部分。
第三,道德是论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而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2020/12/11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
2020/12/11
5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0/12/11
13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1)每个年级都有道德情感的五级水平。随年 级的升高,高年级水平逐步增加。
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即 一、三年级之间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较显著,而 三、五年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3)小学儿童对不同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道德 情感有差异,即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 表现是义务感最强烈,荣辱感其次,良心和爱国 再次之,幸福感最差。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 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即一个有 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 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他用一个对偶的故事研究 儿童的道德观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01讲品德的概述、品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目录第一节品德的概述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断内化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区别在于,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不一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二、品德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因素构成观点壹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到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贰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叁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该理论以辩证为主主义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为处理复杂品德心理结构问题的方法论,阐述了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①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②品德的心里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③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 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凯根(Kagan,1984)认为,普通人的道德状况更主要
的是受情感而不是受理性支配的,通过他们的情感来判断是 非。 (二) 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empathy)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 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 和情感的能力。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二、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 •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模仿学习及其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的实验研究是班杜拉
和麦克唐纳在1963—1968年间做的。 研究者认为,儿童的道德定向不像皮亚杰所说的有明确
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后者主要是由于不同 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二) 抗拒诱惑及其经典实验
抗拒诱惑(resistance to temptation)就是在具有诱 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 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做出 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三、自杀
《教育心理学》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本章要点
1. 描述道德认知发展的各种理论 2. 举例说明在道德教育中应如何贯彻这些理论 3. 运用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案 4. 运用道德行为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行为 的培养方案 5. 能够理解和处理常见的道德问题 6. 设计常见道德问题的矫正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牲,而不是权利和规则。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教育学di12章 德育

教育学di12章  德育
e奖惩法: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判断,予以褒贬,预防和克服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主要有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形式。
f制度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学校环境、提出明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要求、规定特定的价值导向。
2、道德情感的发展
?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对道德情感给与了特别的关注。
?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道德是儿童超我人格的发展,使儿童早期经验中承认道德标准的内化,是更为高尚的社会道德的反映。
? 超我通过两种途径发挥其功能:良心、自我理想。
? 儿童不适当的行为——父母制止、惩罚——内疚感——良心
? 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从“自我中心”到“他律”到“自律”最终到“自由”。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 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准则。
它是制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重要依据。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及其结论:
品德发展的阶段有一定顺序
? 品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 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 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道德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a说服法:说理疏导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有讲解、报告、谈话、对话、讨论、参观等形式。

第十二章 品德12

第十二章 品德12
–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 道德经验 – 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 – 4.获得社会反馈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 (三)道德认识的培养
• (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 •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2 •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 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 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 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 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 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 种成分,又会影响进一步的道德认识。
•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 值的概括化。在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中,某些行 为的价值高于另一些行为的价值。道德价值观念 是一种标准观,个人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 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 • 道德价值观念是道德价值的内容,道德价值的内 容直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 我国专家的近期研究,发现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集 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 等这八个独立的内容。
•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
国内有学者提出,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 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 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 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 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 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 • • • •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二)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2.权威阶段(6-8岁) • 3.可逆性阶段(9-10岁) •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0.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 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 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 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 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 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 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 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 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
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
服从团体规范,要尊重法律权威,有了法制观念。不该偷,人人都违
法的话,社会就变得混乱。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摆脱外在因素,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但认为规则是可以修正的。应
该偷,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药剂师对财产的所有权。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 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 一种药能治好,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这种 药造价昂贵,要200元,而药剂师索价要2000元。妇 女的丈夫海因茨尽全力只借到1000元。无奈,只好恳 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 绝了,并说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 路,只好在夜间偷走了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法 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Piaget)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0-5岁儿童以“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既不是道德 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阶段(道德实在论) 5-8岁,以行为结果来判断对错,尊重权威。 3、自律阶段(道德主观主义) 9-11岁,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开始考虑行为的 动机。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育学第12章德育功能和规律
顽强的努力,它是一种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标志、关键)
综上所述,知、情、意、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存在区别,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在知到行的转化中起调 节作用。所以,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几个 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 展变化过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的过
程 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于客观矛盾所引起的思 想品德矛盾运动的结果。(进步:正确思想战胜错误) 2 、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界的教育
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这种影响要真正发挥作用
,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需要经过一
第十二章
德育功能和规律
教学目的: 理解德育、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德育过程的 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功能和任务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影响,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过程这一规律,还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性和渐进性相联系。
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告诉我们,学生德育常常
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
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品德上出现反复甚 至是较大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绝非简单的反 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重现已往某些特点,其中包含着新 的进展因素,是前进中的反复。因此,在德育中,教育者 必须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反复、坚持不 懈地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在反复中前进。

《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docx

《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docx

《思想道德修养》教案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docx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 演示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识记自我修养的含义2、理解(1)马克思主义的自我修养观(2)自我修养的时代要求(3)勤于学习(4)勇于实践(5)自我修养在完善人格中的价值3、运用(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努力做到“慎独”(3)坚持修养终生不辍(-)德育目标教育学生懂得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不断加强修养,完善人格。

(三)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加强白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四)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演示? 演示(1)自我修养的时代要求(2)开展批评与口我批评(3)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三、教学难点(1)努力做到“慎独'(2)坚持修养终生不辍课堂教学《加强H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 演示五、整体感知六、教学过程(演示课件)《加强白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思想道徳修养》教案我国改革开放和迈向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要求人们重视思想道德建设,自觉坚持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大学生作为面向现代化、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要担负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更需要了解和学习有关自我修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修养的方法,深刻理解自我修养的意义,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第一节自我修养概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进步的道德要求与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之间,社会弘扬的优良品德与个人所具有的品德之间,总会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人为了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有必要进行自我修养,以使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符合社会进步道德的要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自我修养的含义及历史考察1、自我修养的含义自我修养是主体的一种自尊自律的要求,是主体塑造自我形象的基本功。

自我修养对于造就高尚的人,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品德学习【实用资料】

第十二品德学习【实用资料】
②道德是对现实的道德关系的反映,因而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发展性和继承性,品德反映了个体的道德需要和社会的道德要求的关 系,因而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和具体性。
测验法: 1确定问题测验(DIT);2道德因果关 二、新行为主义的道德理论
从单纯意义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规则。
从可单逆纯 性意阶义段的(系规8-则1测到0岁真)验正意义;的规3则道。 德知识测验;4道德价值观测验;5 语义分化测验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
2、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7、8岁) 可逆性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1、三水平六阶段 可逆性阶段(8-10岁) 前习俗水平(0-9岁) 2、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 测验法:1确定问题测验(DIT); 二、新行为主义的道德理论
谈话法: 1解释道德观念;2对偶故事法;3多重 系,因而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和具体性。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选择法;4不完全故事法;5参与后谈话法;6与 一方面,个体的品德内化的是社会的道德,品德不会凭空地产生,它是对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

旁观者谈话法;7例证法;8事后询问法。 品德以个人的信念、理想、心理倾向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为起调节支配作用。
三、品德研究的方法
(一)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
观察法: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测验法:1确定问题测验(DIT);
2、对柯尔伯格理论的评价
安,人焉瘦哉?”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②道德是对现实的道德关系的反映,因而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发展性和继承性,品德反映了个体的道德需要和社会的道德要求的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品德学习
一、名词解释
8、品德的构成 9、替代强化 11、社会认知论
14、观察学习 15、亲历学习 18、示范(modeling)
二、填空
3.品德与道德不是同一概念。

品德是学研究的对象,道德是_______________学研究的对象。

4.班杜拉的“modeling”一词有(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双重含义。

5.皮亚杰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是从道德阶段发展到道德阶段。

6.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1)_____水平、(2)_____水平、(3)______水平。

8.班杜拉认为影响人格或品德的两类学习是(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9.班杜拉区分的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1)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

11.班杜拉区分的三种强化是(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12.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第____阶段。

13.皮亚杰首创__________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三、选择
1.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_________。

(1)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2)他总是烟酒不离;
(3)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4)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2.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

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____________。

(1)品德;(2)不良品德;(3)不能确定;(4)嫁祸于人。

3.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___________。

(1)非认知学习;(2)品德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4)行为习惯的学习。

5.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

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

(1)认知失调;(2)经典条件反射;(3)效果律;(4)社会学习论。

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____________。

(1)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2)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3)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4)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7.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____________。

(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应;(3)人的悟性;(4)替代惩罚。

8.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

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_________。

(1)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2)观察学习;
(3)害怕老师的批评;(4)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10.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导致该儿童的耍赖行为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

(1)经典条件反射;(2)耍赖行为受到强化;(3)该儿童天生脾气坏;(4)该儿童有多动症。

五、判断
1.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
2.每种态度都有清晰的认知成分。

()
3.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

()
4.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6.在某年龄阶段,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仅仅处于科尔伯格理论所描绘的某一发展阶段上。

( )
7.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1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两人在道德判断研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提出的发展年龄阶段先于后者的阶段。

()
六、问答
1.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你将如何向他们解释某些道德观念,如“作弊是可耻的”?
4.为什么简单地利用奖或惩不能解决儿童的品德不良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