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中国财政供养规模调查

合集下载

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一、问题描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存在以下问题:1. 财政压力加大: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市场竞争的加剧,XX市财政压力不断增加,财政供养人员的薪资、福利和补贴等支出成本大幅上升,对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

2. 人员结构过于庞大: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庞大,工作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冗余。

一些岗位存在工作交叉和功能重叠的情况,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3. 收入不合理:部分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过高,与其实际工作贡献和市场价值不匹配,给财政带来额外负担。

同时,一些工作绩效不好的人员的收入水平仍然较高,缺乏激励机制。

4. 公平性问题:在财政供养人员的选拔评价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例如,一些关系户或有背景的人员容易获得较好的评价和晋升机会,而其他有实力但缺乏背景的人员则难以得到公平对待。

二、对策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强化岗位评估与调整:对XX市财政供养人员的岗位进行全面评估,优化岗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取消和减少冗余岗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财政压力。

2. 进行绩效管理: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将绩效与薪酬挂钩,提高财政供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同时,对工作绩效不佳的人员进行适当调整和处罚。

3. 改革薪酬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贡献和市场价值,调整财政供养人员的薪资水平,确保收入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合理压缩高层次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加基层员工的收入。

4. 健全选拔评价机制:建立公平、透明、竞争的选拔评价机制,打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

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和能力素质选拔人才,杜绝关系户、背景人员的干预。

5. 强化培训与发展:加强财政供养人员的培训与发展计划,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整体的工作水平和竞争力。

结论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推行,可以有效解决XX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的问题,并为财政压力减轻、工作效率提高、公平性增强、岗位合理配置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保证,其规模和组成结构反应了财政政策的导向。

财政收入也一直是社会大众相当关注的一项统计数据。

在漫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比例不断调整,数量快速增长,其占GDP的比例也不断变化,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持续波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不断改变。

财政收入的改变直接反应了财政政策对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经济运行,强化政府效力的影响,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分析:从财政收入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关口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

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

22 、5252。

82 、7110。

91万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

25亿元。

与GDP的增长对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较大增长,2007年GDP达到24。

66万亿元,比1978年的3645。

2亿元增长了66。

7倍,比2002年增长65.5%.近五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6%,而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

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

69%,相比之下,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31。

06%下降到1996年的10。

41%,1997年这种下降势头开始得到扭转,并在近10年间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10。

95%上升到2007年的20.8%,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2007年该比率比2006年上升了2。

4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加速的势头.从增量对比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2007两年显著上升。

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仍然偏低。

新鲜出炉▏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和债务数据发布——情况不容乐观

新鲜出炉▏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和债务数据发布——情况不容乐观

新鲜出炉▏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和债务数据发布——情况不容乐观近日,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和地方政府负债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财政收支不平衡倒挂情况还是比较突出。

一、1-7月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

分中央和地方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1444亿元,同比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019亿元,同比增长1.5%。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295亿元,同比下降18.5%。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909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63亿元,同比下降22.3%。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1228亿元,同比下降16.1%。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1282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9946亿元,同比下降17.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5098亿元,同比下降8.9%。

二、1-7月地方政府债券发现情况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145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710亿元、专项债券17749亿元。

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2057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8899亿元、专项债券11678亿元。

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4203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2609亿元、专项债券29427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2.3年,其中一般债券8.2年,专项债券14.0年。

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42%,其中一般债券2.38%,专项债券2.44%。

三、1-7月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情况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本金21400亿元,其中发行再融资债券偿还本金18314亿元、安排财政资金等偿还本金308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7760亿元。

中国靠税费供养的公职人员实在太多

中国靠税费供养的公职人员实在太多

中国靠税费供养的公职人员实在太多作者:周天勇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年第06期中国财政和收费供养的公职人员人数增长和规模是惊人的。

我们将公职人员定义为由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和城镇居民缴税和缴费来供养的党的专职工作者、行政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协助党政事业工作的临时和非编制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进行了多次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目的的行政体制改革。

但是,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官本位意识,由于建国以来农民“耕土吃饭”与党政国企职工“吃公饷”的区别,由于“吃公粮”较为稳定和一些权力部门还可以从部门利益中多受益和寻租受益,由于创业和经商从历史上就受到歧视,由于中国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恶劣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不受预算和费用约束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数增长最快的领域。

1978年以来,全国总人口增长137.26%,但是,事业机构公职人员从149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874.2万人,增长了192%;党政等机构公职人员从46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91.2万人,增长了276.5%,其中还不包括协编和临时编制人员。

虽然在统计上,2007年事业和党政等机关的公职人员数量为4093.4万人,然而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中究竟供养了多少缴税和缴费供养的人员,始终是一个谜。

保守估计,地方财政、各种部门和各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筹资发放工资的临时编制、协助编制人员如果占目前事业和党政公职人员的25%,那么在党政事业机构中的公职人员,2007年就会达到5206.75万人,占总人口的3.94%,占总就业的6.76%,由于党政事业人员绝大部分在城市和城镇,在乡村就业的可以忽略不计,占城镇总就业的17.74%。

也就是说,在城镇就业的每100人中,有17.74个人在党政事业单位里吃供养饭。

全国总人口缴税缴费供养人员比,从1978年的49人供养1人,增加到2007年的约25人供养1人。

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真相

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真相

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真相佚名【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年(卷),期】2004(000)005【摘要】当代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之高举世罕见。

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多,如从纵向看,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 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 (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 30人(一说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从横向上看,1999年在中国这个比例是1:30人,印度尼西亚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国是1:164人,美国是1:187人。

更为关键的是,为支付众多供养人员的工资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没有什么余钱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让人担忧的是,供养队伍的庞大以及各种腐败现象的【总页数】1页(P4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相关文献】1.中国西部财政供养人口适度比例问题研究--经验模型及实证应用 [J], 李含琳;魏奋子;李印峰2.开展财政供养人员清理堵塞财政资金管理漏洞——湖北省潜江市清理财政供养人员工作谈 [J], 徐静萍;张文远3.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提高全市孤儿及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市级老年人和残障人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人员、市救助管理站供养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J], ;4.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扶贫办关于提高2019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财政补助水平及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的通知 [J], 无;;;5.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知多少 [J], 熊剑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规模研究-国家信息中心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规模研究-国家信息中心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规模研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

养老服务业具有投资长、见效慢、回报低、风险大等特征,民间资本参与较少,目前仍然主要是财政性资金投入。

本文在分析养老服务业财政性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测算了政府可用于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性资金规模。

研究发现,在养老服务业领域,“十三五”时期政府将合计投入2908亿元,年均581.6亿元,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年均增长18.2%。

一、养老服务业中的财政性资金渠道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渠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的公共财政支出、彩票公益金收入等。

从中央和地方的投入资金比重来看,地方政府投入超过了95%,基本负担着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支出。

(一)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公共财政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支出主要用于养老床位的建设补贴、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补助、基本养老服务补贴等,但体量相对较小,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也非常低。

数量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仅有约112亿元用于老年福利支出,占整体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1‰。

(二)福利彩票公益金福利彩票公益金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并且增长迅速。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彩票公益金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按50:50的比例分配,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按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之间分别按60%、30%、5%和5%的比例分配。

其中,分配给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用于国务院批准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由使用彩票公益金的部门或单位向财政部提出申请,经财政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和管理;分配给民政部,按照“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宗旨,由民政部安排用于资助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有特殊困难等人群服务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受助对象直接受益的项目;地方留成彩票公益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民政、体育等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分配原则。

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

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

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当今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唐亚林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

论者从纵横比较的角度指出,当代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之高举世罕见。

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多,如从纵向看,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说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从横向上看,1999年在中国这个比例是1∶30人,印度尼西亚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国是1∶164人,美国是1∶187人。

更为关键的是,为支付众多供养人员的工资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基层政府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其中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80% ~90% ,政府没有什么余钱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让人担忧的是,供养队伍的庞大以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增多一方面导致了政府机构膨胀、职能转换困难、政府财政支出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官本位”现象,许多人对当官、做公务员趋之若鹜,是所谓“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精简机构与人员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论者言之凿凿,让人对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忧心不已。

美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比中国还高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果真如这些论者所言那么严重吗?其背后有没有让人更为忧心的隐情呢?笔者日前翻阅美国2000年出版的《公共行政之技艺(第八版)》一书,发现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美国共有政府雇员1823. 6万人(统计有误,应为1952万人—笔者注),其中联邦雇员289. 5万人,州雇员471. 9万人,地方雇员1190. 6万人,而美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 8亿人,按照这组数字,美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则创纪录地达到了1∶15人左右(2001年“9? 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联邦政府雇员数字更是大为增长)。

财政供养人员现状分析

财政供养人员现状分析

财政供养人员现状分析作者:史超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2期“财政供养人员”,即由财政供养单位开支的人员,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一个地区财政负担程度,也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就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面临着财政供养人员数量过多,各级财政负担过重的严峻形势。

本文以鞍山市为例进行财政供养人员现状简要阐述及分析。

一、财政供养人员基本情况截至2008年底,鞍山全地区行政事业编制总数为109,896人,实有财政供给单位人员总数127,287人,其中在职87,320人、离休2,083人、退休37,884人,供养系数为36.7%。

而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也有所偏高,如安徽省为2.48%、浙江省只有2.3%。

从供养数量上看,与2007年相比,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全地区2008年财政供养人口127,287人,比2007年财政供养人口127,044人增加243人,增幅为0.19%,在职2008年比2007年减少1,138人,减幅为1.3%;离休2008年比2007年减少234人,减幅为10.1%;退休2008年比2007年增加1,615人,增幅为4.45%。

(表1)另外,海城、台安、岫岩三县(市)也呈现出增长态势。

海城市2008年财政供养人口17,827人,比2007年16,977人增长850人,增幅为5%;台安县2008年财政供养人口11,018人,比2007年10,865人增加153人,增幅为1.4%;岫岩县2008年财政供养人口15,133人,比2007年14,968人增加165人,增幅为1.1%。

就三县(市)看,均有增长,海城尤为突出,已超过鞍山全地区的增长速度。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居高不下。

虽然随着机构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竞争上岗、内部提前退休等方式,逐步分流了部分冗余人员,但由于机构改革中部分行政机关裁减的人员有很多被分流到事业单位,行政编制有所下降,但事业编制却普遍增加,供养数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改变的只是供养人员的身份。

凤凰周刊:中国财政供养规模调查

凤凰周刊:中国财政供养规模调查

凤凰周刊:中国财政供养规模调查[内容摘要]:中国财政到底养了多少人?答案可能会让你吃惊不已。

中国的“吃公粮”人口仅截止2009年就已超过5700万,这个数字已经逼近英国的人口规模,并且还以每年超过1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以官民比例来看,平均23.5个中国人就要供养1名公职人员,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官民供养比例已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我们的纳税人并没有享受到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30多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七轮机构改革,试图把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精减下来,但每一次努力,都遭遇了强力反弹。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作为新一届政府总理第一次与媒体和公众会面,畅谈未来的施政方针。

在谈及未来财政收支时李克强表示,未来财政收入再保持高增长态势已不大可能了,但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

为削减政府开支,李克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三条中央政府将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由此,中国财政供养规模再次成为公众话题。

中国财政要养多少人?中国纳税人到底养了多少公职人员?在网络上流传颇广的是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为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网友据此推断出全国共有干部3940万人。

但问题在于,这里使用的“干部”的概念和“公务员”“官员”等诸多概念,与李克强所提的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规模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官方和学界往往各说各话。

如官方宣称中国官员只有1000余万人,而学界宣称有7000多万人吃皇粮,其原因就在于各自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

关于此问题,现在见诸于公开媒体讨论的常见概念包括:官员数量、公务员的数量、干部数量、政府雇员以及财政供养人员等。

这些概念按照划分的标准和统计口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狭窄的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数量;第二种是财政供养人口;第三种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由财政供养的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

论时寒冰的叹息 三剑客之悲

论时寒冰的叹息 三剑客之悲

5月16日,犀利公写了一篇博文《叫好?且慢!》,表达了对房价的三点看法:(1)高房价是养活政府的唯一办法;(2)降房价不要指望政府;(3)房价会在泡沫破灭伤不到政府或政府无力控制时下降。文中直言上述结论是用时先生的“利益分析法”得出的。
时先生的叹息揭示了三点。
一、供养庞大的政府是最大的“讲政治”
“康乾盛世”的1766年,朝廷财政税收为4937万两银子,相当于205万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即只要205万个北京人的收入就够供养万恶的清政府。
美国:2007年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相当于8500万普通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或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
如果说时先生在“广东行”之后发出的叹息缘于对媒体势利眼有不忿的话,那么“郑州行”发出的叹息则是来自于对政府信任底线的突破,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呐喊。
时先生的希冀很是悲怆:“唯一希望的是,被清算的不是三剑客,而是真正的推手。”
犀利公送先生一句话:劝君莫为房叹息,大厦倒后地自平。
陈志武教授的《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一文,有如下两组数字。
◆政府财税收入比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和谐盛世”的2007年,政府财税收入5.1万亿元,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和的二分之一。亦即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一年可以花的钱。
◆三项开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福利)比较:
中国:2007年开支总额约6000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5%,人均461元人民币。
美国:2007年开支总额约15000亿美元,占政府总开支的61%,人均5000美元。
有人寄希望于政府减员、节支,从此不再依赖于房地产,这更是异想天开。你不知道还有多少官员的子女和亲属等着成为“人民的公仆”,盼望着与他们的官父官母们一起来“为人民服务”;你还不知道需要增加多少公职人员才能确保“维稳大业”的实现;你更不知道还有多少场SB(世博)一类的盛会等着召开。

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社科视野》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截至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已达3673万人,比1978年增长82.3%,大大高于我国同期总人口27.1%的增长幅度。

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2.1%,上升到1996年的3%。

在财政供养人员中党政机关干部约1100万人。

若按现行平均每人每年一万元个人经费标准计算,1996年的财政供养人口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3600多亿元,人头费几乎占国家总财力规模的一半。

如若将给每人提供的办公设施、个人住房、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也考虑进去,政府部门每增加一个人,一年至少需要增加财政支出2万元以上,由此增加的财政负担就更为沉重。

【总页数】1页(P34-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
【相关文献】
1.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2.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3.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4.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5.近期报刊信息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财政供养情况汇报

财政供养情况汇报

财政供养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我对财政供养情况进行了汇报。

首先,我将对财政供养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然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财政供养是指国家对一些特定群体或个人提供经济资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的财政供养主要包括对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孤儿、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供养。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财政供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提高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然而,财政供养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对财政供养对象的认定标准不够统一,导致了一些人群的漏供或重复供养。

其次,财政供养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一些资金可能被挪用或浪费。

此外,一些财政供养对象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帮助,难以融入社会,形成了“养懒群”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建立统一的财政供养认定标准,确保对象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其次,加强对财政供养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挪用和浪费行为。

同时,加强对财政供养对象的培训和帮助,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实现自立更生。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落实上述建议,努力提高财政供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领导对财政供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改进,确保财政供养工作更加公平、合理、有效。

谢谢!。

宋亚平自述“咸安政改”

宋亚平自述“咸安政改”

宋亚平自述“咸安政改”最近,我的一个小兄弟,通过“英妹儿”给我捎来了他在"县域经济论坛" 所收集的全国各地的读者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对“咸安政改”以及对我本人五花八门的一些看法和评价。

说心里话,现在的社会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但许多事情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并不能得到完整地、真实地传播。

各种媒体出于自身利害的取舍,也不见得都是客观公正的报道。

而且,由于各自的工作、生活经历不同,社会地位相异,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评价事物的标准也不尽一致,甚至呈现出天壤之别,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我在咸安工作期间,从没有就“咸安政改”的任何情况发表过自己的重要意见,包括在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与崔永元《实话实说》、同王志《面对面》时,大多都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因为涉及到我本人,说好话必生“王婆卖瓜”之嫌,说坏话则有违心负性之感。

不完全是因为“官场”潜规则中十分信奉“言多必失”的忌讳,而是当年的咸安改革基本上是在中央没有“红头文件”、上级没有明确指示、左右没有现成经验的条件下,自个儿“硬着头皮”搞的一些探索。

因此,称我“英雄”、骂我“草莽”,甚至谓我“借改革沽名钓誉”之声一直不绝于耳。

但我总是持着不理不采、一笑了之的态度。

人们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你纵有帝王之威亦只能听之任之,更何况我一“七品芝麻官”!但是,我心中当然有数,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咸安改革中,既有侥幸成功的喜悦,又有不尽人意的遗憾,也有操作失误的内疚。

我想,有适当的机会,一定将咸安改革的前因后果向社会作一次全面的交待。

咸安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背靠幕埠山脉,面临长江“黄金水道”,北距武汉80公里。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中道就象一个巨大的“川”字从全境纵贯穿过。

早在明清时代起,这里便有“桂花之乡”、“楠竹之乡”的美誉。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中,由叶挺将军指挥的著名的“汀泗桥战役”,至今仍然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旧战场遗迹。

中国财政供养现状

中国财政供养现状

中国财政供养现状2009年03月06日截止2008年约5300万人在吃财政饭(此数字会渐渐减小)中国每单位GDP的财政供养人数居世界前列。

根据2008年的GDP等数据,大致可估算出:中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2.3人,美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57人,法国为1.70人,日本为1.14人,英国为0.88人,加拿大最少,为0.41人。

早在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就要求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

但目前情况仍让人不满意。

2008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2008年版《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第15降至第17,其中一个子项排名:政府效率从第8下降为第12。

固然政府效率下降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其中包括了对资源使用效率的下降。

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也难以令公众满意。

主要支出方向一是吃饭型财政,行政开支过大,官员消耗占去了财政支出很大部分。

其中包括令人诟病的三公消费。

有关机构分析,每年公车消费达3000亿元,公务接待消费达2000亿元,公务出国培训考察费达2500亿元。

二是生产型财政,大量投入生产建设,用低效的政府投资代替更有效的社会投资。

而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安全等民生公共产品的支出比例还不够,一方面钱花了很多,另一方面,公众需要的服务却提供不足,财政支出迫切要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变。

在吃饭型财政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财政供养人员太多,里面包括了大量的公务员、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人员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

机关从业人员约600万,现在缺乏关于财政供养系数(即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的权威数字。

有来自不同研究者和部门的多种说法,有1/18(约7000万), 1/26(约5000万), 1/28(约4799万)和1/37(约3500万)等多种答案。

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的统计数据,福建省2000年的财政供养人数为108.6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约占20%,同期人口约3300万人,供养系数为3.29%,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21%相近。

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

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

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基于十年机构改革的经验摘要:财政供养人员是政府的行政之基,其规模大小直接影响政府效能与社会和谐。

1998年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有效地抑制了财政供养规模的膨胀,中国当前的财政供养规模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受控状态,但在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与功能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的财政供养问题绝非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更深层的政府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财政供养问题其实是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政府体制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都会在财政供养问题中得到集中反映,而财政供养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只有通过政府体制改革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关键词:财政供养;机构改革;政府规模作者程文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4);卢大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北京100084)。

*本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与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0573058)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财政供养人员合理规模研究”(项目编号06Aa KD0006)资助。

在任何国家,政府要想有效地治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并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都必须用自身的财政资金供养相当数量的公务员、军队、警察、教师等人员。

因此,财政供养人员堪称是政府的行政之基。

然而,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究竟应维持在何种水平才是合理的和适度的,这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难题。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又在经历着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转变,同样需要供养大量人员来履行政府的管理、监管和服务职能。

那么,中国当前的财政供养规模是否合理,与我国的国力是否相称?这个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

①财政供养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一些人士对中国的财政供养规模进行了古今比较,认为中国当前的财政供养率同历史各个时期相比都显得过高,并由此得出“当前中国的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已到了极限”、“急需下大力气精简人员和机构”等结论。

我国财政开支供养了谁

我国财政开支供养了谁

我国财政开支供养了谁第一篇:我国财政开支供养了谁想到海峡东岸讨国民党的党产,我不仅想探究一下财政供养下的全国纯党务人员有多少?公务员、雇员、事业人员有多少?哪些是吃闲饭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因为纯党务人员的工资理应党内解决。

世界各国大多如此,做为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约297万人的纯党务人员的开支和经费落到纳税人百姓头上,很难负荷。

至于在企业内的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之类,权且为企业干点杂事或应酬一下客人,企业开点工资也就无话可说了。

纯党务人员忙些什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无促进作用?人浮于事,滥用权利,直接导致党风不正,腐败滋生。

因为很难查阅此类资料,而且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虽然搜集、参阅的大量资料,精确依然很难做到,也希望读者指正、补充。

我国有31个省级(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政府和党委,334个地级政府和党委,2862个县区旗级政府和党委,41636个乡镇办级政府和党委,691510个村。

中央机关47万人,省级机关51万人,地级机关141万人,县级机关289万人,乡级机构117万人。

辅助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长期动态雇佣人员455万人,约计1100万人。

中国财政供养人数按广义算应为7000万人(包括党政群公权力机构、事业单位、辅助支持单位、财政开支的雇佣人员等一切财政开支人员),狭义1100万人(指党政群公权力机构),官民广义比:1:19。

官民狭义比为:1:118。

而美国公务员总数310万人(包括雇员),官民比:1:94,即,中国每19个人养活1个“公务员”。

美国94人养活一个“公务员”。

美国公务员占财政开支为14%,而我们占37.58%,不堪重负。

各国公务员GDP之比为:美国2.31人/百万美元,法国3.46人/百万美元,日本1.38人/百万美元,中国狭义3.96人/百万美元,广义8.31人/百万美元。

从经济学角度看日本公务员效率最高,中国最低。

纯公权力的人员,其中,纯党务人员约占公权力人员和直接辅助人员的1100万人的1/4,275万人(不包括在企业开支的纯党务人员)。

据说,这几个地方的财力在“供养全国”?

据说,这几个地方的财力在“供养全国”?

据说,这几个地方的财力在“供养全国”?
汪德华;王红茹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8(0)5
【摘要】最近,关于地方财政的话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比如GDP“挤水分”,内蒙古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天津滨海新区,则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元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不过,就这问题,舆论也有一些讨论。

比如,有的文章称,中国有25个省份在负债,只有6省1市在赚钱;从2014年到2016年,25省份合计的财政缺口从3.2万亿元,上升到了4.88万亿元,补上财政缺口的能力堪忧。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汪德华;王红茹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农村五保供养体制的重大变革--全国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J], 《中国民政》编辑部;钟利平
2.营改增对地方财力格局的影响与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以湖南省为例 [J], 刘建民;唐红李;吴金光
3.地方财力审计调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刘路扬
4.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方向探析——基于促进地方财力增长视角 [J], 荆克迪;
刘宜卓;龙禹玺
5.当前地方政府间财力转移的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J], 郭道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凰周刊:中国财政供养规模调查[内容摘要]:中国财政到底养了多少人?答案可能会让你吃惊不已。

中国的“吃公粮”人口仅截止2009年就已超过5700万,这个数字已经逼近英国的人口规模,并且还以每年超过1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以官民比例来看,平均23.5个中国人就要供养1名公职人员,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官民供养比例已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我们的纳税人并没有享受到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30多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七轮机构改革,试图把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精减下来,但每一次努力,都遭遇了强力反弹。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作为新一届政府总理第一次与媒体和公众会面,畅谈未来的施政方针。

在谈及未来财政收支时李克强表示,未来财政收入再保持高增长态势已不大可能了,但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

为削减政府开支,李克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三条中央政府将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由此,中国财政供养规模再次成为公众话题。

中国财政要养多少人?中国纳税人到底养了多少公职人员?在网络上流传颇广的是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为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网友据此推断出全国共有干部3940万人。

但问题在于,这里使用的“干部”的概念和“公务员”“官员”等诸多概念,与李克强所提的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规模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官方和学界往往各说各话。

如官方宣称中国官员只有1000余万人,而学界宣称有7000多万人吃皇粮,其原因就在于各自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

关于此问题,现在见诸于公开媒体讨论的常见概念包括:官员数量、公务员的数量、干部数量、政府雇员以及财政供养人员等。

这些概念按照划分的标准和统计口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狭窄的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数量;第二种是财政供养人口;第三种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由财政供养的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

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差别较大。

财政部2011年出版的内部资料《2007年地方财政统计数据》披露,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种口径的全国党政群机关的人数为1355万人,其中在职的约976万人,离退休和其他人员约为379万人。

第三种口径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所提出的“七类人”:除了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外,党政群机关中的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不列入预算自己收费供养的政府机构和执法人员、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中大量行政级别的公务员性质的官员、县乡村中大量由罚款和收费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大约2000万)以及由财政供养的行政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

以上人员合计超过了7000万人。

而此次李克强约法三章中提到的财政供养人口,实际上采用第二种口径也就是财政供养人员的口径来衡量政府的规模。

从纳税人负担的角度来说,采用财政供养规模的口径来衡量一国政府规模的大小也是更为合理的一种选择。

所谓财政供养人口,是指由财政来支付个人收入以及办公费用的人员。

在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党政群机关人员,主要供职于党委、人大、政府、政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等机构;其次是各类事业单位人员,供职于教育、科研、卫生等诸多领域;第三种是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离退长休人员。

财政部在2012年出版的最新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

这些都是有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人员,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现有60余万个村委会以及8万余个居委会。

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本身并不属于上述三种人员中的任何一种,既不是公务员也非事业单位人员,但是中国各地的居委会和村委会干部大多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由财政发工资。

例如北京在2011年给全市2600多个社区大约2万名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提高待遇,使之与事业单位相似,而已经实行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在很多地方也是参照事业单位管理。

根据全国妇联公开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人数50.7万人,所占比例为21.7%,据此可以推断出全国村委会人数大约为234万人;而来自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年底,全国居委会人员总数约41.6万人,全国居委会和村委会总人数约为275万人。

加上这部分准财政供养人口,到2009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5700万人。

财政供养人员年增超百万根据财政部国库司编写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总数接近5400万的财政供养人口中,在职人员3815.24万人,离休退休人员1391.35万人,还有其他人员185.98万人。

其中事业单位人员占了大头。

按照财政部的分类,事业单位即一般预算财政补助开支的人员为3589.8万人,财政承担其工资的60%~80%,其余由所在单位自行筹集;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开支的人员为1553.6万人,他们分布在党政群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所需工资和办公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

还有一类是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其特点是有编制和财政不会给予拨款,但是这些单位有收费权和执法权,人员数量为249.2万人。

尽管他们不直接领取财政资金,但同样具备行政或者事业编制,且政府赋予其的收费权和执法权实际上等同于一种税收和财政权力。

从地域分布来看,财政供养人员300万以上的省份共有四个,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南和广东,其中江苏的财政供养规模独占鳌头,高达503.9万人,几乎占全国的1/10,山东、河南和广东的财政供养人口分别为336万人、358.5万人和314.1万人。

财政供养人口规模处于200万到300万之间的省份也有四个,分别为河北、湖北、湖南和四川,其余省级行政区大部分处于100万到200万人之间,只有8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供养人口低于100万,其中北京、上海、重庆的财政供养人口都超过了90万。

中国财政供养规模的问题不仅仅是存量巨大,其加速增长的趋势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

从1998年到2009年,中国财政供养规模从3843万人飙升到5393万人,11年间增加了1550万人,年均增加141万人。

期间,2007年是一个拐点,当年财政供养人口突然增加了300多万人,增速飙升到7.7%,而此前增速一直控制在4%以内。

(200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详情请见另文《30年机构改革:精简与膨胀的悖论》解读。

)财政供养人口的快速增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离退长休人员的迅速增加,离休、退休和长休人员从1998年的629万增加到1577万人,平均年增近90万人,占总体财政供养人员增加数量的60%以上。

而且这种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

如果一个大学生从22岁毕业进入体制内的政府机构或者事业单位,到60岁退休,其总共工作时间为38年。

现在在职的公职人员3800万人,假设其年龄是平均分布的,可以推测未来每年将新增离退休公职人员100万人。

而事实上中国正面临老龄化趋势,这意味着未来公职人员中离退休人员将加速增长。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07年、2008年和2009三年财政供养的离退长休的公职人员累计增加了317万人,年均100万人以上,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从离退休公职人员占整体财政供养人口的比例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其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16.4%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29.2%,11年间几乎翻番。

中国现行的养老体制是双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由国家财政供养:在筹资方面,个人不用缴费,全部由财政负担;在调整机制方面,退休待遇调整与在职人员工资同步。

5400万体制内人员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80%,而2008年中国普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4%,两者相差达36%。

对于纳税人来说,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税收用来供养近三成“光吃饭不干活”的离退长休公职人员。

财政供养新增人口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在职人员的增加。

中国1998年体制内在职人员3214万人,到2009年时增加到3815万人,增加了600万人,接近20%。

这种增长态势以2006年(当年在职人员为3366人万)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此前的8年间仅增加了150万人左右,此后三年新增450万人。

按此速度,到2012年,中国财政供养人口或已超过6000万。

中国“官民比”比肩发达国家中国财政的供养规模从绝对数额来说冠绝全球。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政府规模已经太大,超出了财政和国民的承受能力;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官民比”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甚至还略低。

衡量政府规模的一个标准是财政供养比,即财政供养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民间称之为“官民比”。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人。

两者相比,中国的财政供养比约为1:23.5,即大约23.5个纳税人供养1人。

中国财政供养率在省际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如江苏的常住人口约7866万人,其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为503.9万人,财政供养率为15.6人供养1人。

而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超过9400万常住人口的河南省,财政供养率约为26人供养1人,广东为33人供养1人,几乎只有江苏的1/2。

从历史上来看,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计算了中国各朝代的人口与官吏之比,西汉时的比率为7945:1;东汉为7464:1;唐朝为2927:1;元朝为2613:1;明朝为2299:1;清末为911:1;改革开放初期为67:1;2005年为26:1。

如果和国际横向对比,中国现时的“官民比”从绝对数值来看并不算高。

中国财政供养人口与西方的公共部门雇员的概念较为相似,国际劳工组织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9年不包含军队在内,公共部门的雇员人数为2255.5万人,美国人口总数约为3.12亿人,其供养比例约为14人供养1人。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公共部门雇员约为524万人,日本人口为1.278亿人,其供养比例为24.4人供养1人;8172.6万人口的德国2009年的公共部门的雇员约为439万人,供养比例约为18.4人供养1人。

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财政供养规模并不高。

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认为,中国财政供养规模从总量上进行削减是必要的,但是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其主要问题是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但上述进行对比的都是发达国家。

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为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可以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

因此,中国财政供养规模是否合适的比较对象,应该是那些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