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界纠纷50年
没有和中国签定边界协议的国家

没有和中国签定边界协议的国家篇一:中国与邻国边界争端解决篇二:中国边界纠纷50年中国边界纠纷50年:从军事对抗到外交协商【从被迫割让领土到武力回击】据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所著《统一与分裂》一书考证,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近代战争中,中国与外国的领土纠纷几乎全部以被迫割让结束,这导致中国人民深深的屈辱感,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分外敏感,几乎不能容忍政府做出一点点让步。
从抗战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无论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一致对入侵者和外来挑衅采取武力回击,领土纠纷一直处于军事对抗阶段。
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边境军事冲突包括:中印边界1954年,印度政府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地土。
加上在中段和西段侵占的土地,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
1962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爆发。
中国军队被迫进行了不到10天的闪电战,大获全胜。
随后,中国军队单方面宣布停火,主动撤退到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
印方却不理会中国的善意举动,拒绝谈判,并重新占领了中国军队撤出去的中国领土。
中苏边界上世纪60年代,中共和苏共两党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关系破裂,导致1964年举行的中苏边界谈判破裂。
随后,双方在东北和西北边界摩擦不断,并于1969年3月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上发生中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分胜负。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摘要: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崛起中的大国,所承担的责任是日益增多。
而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上较有发言权的国家,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形势。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对外政策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针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政策,更是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与中国的独立主权、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因此,认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对外政策,才能让中国在和谐中成长。
前言:在这篇报告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中国周边关国家,从历史入手并分析现状,理清中国与这个国家的关系,并列举一些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政策变革,提出一些未来中国对这个国家的政策单的猜想与展望。
在写这篇报告时,我们借鉴了一些书籍与论文,在此特别感谢这些人士的大力支持(见附录)。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选取了六个在中国附近切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分别是:朝鲜、越南、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印度。
其中,刘德政(20141876)负责摘要、前言、总结、中朝关系与中越关系;张仕江(20141874)负责中俄关系与中日关系;陈训泉(20141872)负责中巴关系与中印关系。
报告手写由刘德政负责。
正文:一:中朝关系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
两国现在建交已六十余年,中国始终以两国利益为基本准则,坚持和平可持续的外交战略,在中朝关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建国初期,中朝关系相当不错,中国对朝鲜也是送钱送粮友好互助。
以至于现在,由于一些历史上潜规则式的原因,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一贯中庸,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不解与不满。
朝鲜现在拥有100万人以上军队,再加上核武这一武器,已经切实造成了威胁。
虽然核武的研究与民族自立的情感使得朝鲜有更多的切身利益,但中国对朝鲜核问题是双重标准,朝鲜方面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中朝仅隔一条大江,保持双方友好关系是一种长远利益,也是中朝双方都应努力为之的事情。
如今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朝鲜更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而恶化中朝关系。
(班组长管理)我国边境线长度

我国领土、边界中国地处亚洲东部,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千米,海岸线总长1.8 万余千米,中国陆地与15个国家接壤,与8 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
在中国全长约2.2 万公里的陆地边界中,将近90%已经划定。
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
在全部14 条边界中,中蒙边界是最长的一条,全长4710 公里。
中蒙边界在上世纪60 年代初划定并勘定后,至今已进行了两次联合检查。
在剩下的10%的中外边界问题中,主要是与印度的边界纠纷。
目前中印两国有“政治决心”解决边界问题,但双方的谈判和后期的勘界工作将十分艰难而漫长,甚至是马拉松式的。
中国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发展,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继60年代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等六国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后,90年代以来,又与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签订了边界协定。
1998 年,中越签署两国陆地边界条约,中越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已全部解决。
中国和俄罗斯边界谈判经历40 多年。
1991 年 5 月和1994 年9 月,中俄两国分别签署了两国边界东段和西段协定。
2004年10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就两个有争议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达成协议,从而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4300 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了5个新独立的主权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中国与中亚有3 0 0 0多公里的边界线,其中,中哈边界为1 7 0 0多公里,中吉边界约1 0 0 0公里,中塔边界4 0 0多公里。
由于历史、地理和民族的因素,中国与中亚各国都有发展良好关系的强烈愿望。
而重视和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也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1886年到1979年中越关系

1886年到1897年,中国清朝政府同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政府划定了全长一千三百四十七公里的中越边界,并在1887年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在1895年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等界约。
双方在边界上树立了三百一十块界碑。
79年反击战打响时,中越间的这条边界,是经过正式的签约划定和会勘立碑的。
一、友好时期(50年1月18日-197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于1950年1月18日建交,到1974年之前的24年间,两国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边界争端。
“尽管双方对边界某些地段的位置认识不一致”,但争议面积不是很大(有资料显示当时争议面积72平方公里)。
1957年和1958年,中越两党中央曾经交换了信件,表示尊重根据中法界约划定的中越边界,确认了维持边界现状、边界问题应由两国政府解决、地方无权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原则。
24年间,“两国边民和边防人员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双方边境地方当局多次通过友好协商,就边境治安、管理、贸易、经济建设、边民往来等问题达成一系列协议,还解决了边民之间的一些纠纷。
当时,两国边境地区之间的关系,同整个国家关系一样,是亲密合作的。
”笔者手上的资料中,这个阶段两国边界争端仅有一个记载,还是在73年:73年9月,越方人员深入我境浦营丁地区挖矿井4口,并进行探矿活动,我方提出抗议。
二、争端初起、越方挑衅(1974年-1977年)“一九七三年越南停战后,特别是一九七四年以来,中越边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按清朝政府和法国划的边界属于中国一侧多个地方,越南当局都先后提出了领土要求。
此后,越南就开始在中越边界上不断制造挑衅事件。
按后来我方的统计,74年到77年,越方在中国边境制造挑衅事件的次数:一九七四年一百二十一起一九七五年四百三十九起一九七六年九百八十六起一九七七年七百五十二起这个阶段,越方挑衅的主要形式是:武装人员和边民“越界到中国一侧巡逻、修路、开荒、植树等,干扰中国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窜扰中国村寨,干涉中国边民生产,破坏中国边境的生产设施”等。
中印战争

“帐篷对峙”疑云———————————中印战争:赢了战争,输了外交———————————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时间:1962年6月至11月地点:阿克赛钦、藏南地区双方指挥官:中方张国华中将印方B.M.考尔中将伤亡情况: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结果:中国获胜,军队回撤到战前位置中印战争:赢了战争,输了外交——中印战争50周年反思对于50年前的中印边界之战,国人往往津津乐道于其干净利落的军事胜利,并对胜利后的迅速撤退倍感惋惜。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将这场战争作为强硬外交维护领土主权的典范来称颂。
然而,胜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血脉贲张的军事胜利背后,是中国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
跳出战争之外,来重新审视中印边界之战,或许能使我们对用战争手段维护领土主权的得失中印边境战争碉堡残存中印战争前中国外交拓展形势很不错中印战争之前,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可谓卓有成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极大地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
1949-1954年,除社会主义阵营外,同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而从1955年万隆会议到1962年中印战争前夕,共有尼泊尔、埃及、叙利亚等17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最重要的是,自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幅度改善。
如巴基斯坦总理苏格瓦蒂在1956年10月访华时曾对周恩来说:“在阁下参加亚非会议以前,许多人并不清楚中国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不是由于看到你在那次会议上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也不会敢于到中国来。
”缅甸总理吴努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则说:“我深信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中国最大愿望就是求得和平。
”即便是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印度,其国内舆论也对中国的“和平共处”立场取普遍赞扬的态度。
1962年中印冲突期间,周恩来说“33个国家支持中国或中立,50个公开支持印度”•众所周知,从1962年10月中印边境战争打响之日起,美苏出于各自目的纷纷表态批评中国,支持印度。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内外服制D.郡县制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
据此可知()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4.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
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抵销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案由:抵销权纠纷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系邻居,双方因相邻土地界限纠纷,于2020年3月发生争执。
后经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约定李某将自家的土地边界向西移动5米,以消除边界争议。
调解协议签订后,李某按照协议履行了义务,将土地边界向西移动了5米。
然而,张某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现李某在移动土地边界时,擅自将自家的一段土地也纳入了李某的土地范围内,导致张某的实际土地面积减少了10平方米。
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调解协议的约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李某返还侵占的土地,并赔偿因其侵占土地造成的损失。
李某则辩称,其移动土地边界时,确实是按照调解协议的约定进行的,但误将张某的一段土地纳入了自己的土地范围内,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疏忽所致。
李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返还侵占的土地,但拒绝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注意到以下事实:1. 调解协议明确约定了双方土地边界的调整范围,李某在移动土地边界时,应当按照协议约定进行,不得擅自扩大调整范围。
2. 李某在移动土地边界时,确实误将张某的一段土地纳入了自己的土地范围内,导致张某的实际土地面积减少了10平方米。
3. 李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返还侵占的土地。
根据以上事实,法院认为:1. 李某的行为违反了调解协议的约定,侵犯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2. 李某在移动土地边界时,确实存在疏忽,导致张某的实际土地面积减少了10平方米。
3. 李某承认错误,并表示愿意返还侵占的土地,符合法律规定。
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后,依法作出如下判决:1. 李某返还张某侵占的10平方米土地;2. 李某赔偿张某因土地侵占造成的损失人民币1000元。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抵销权的法律问题。
抵销权是指债权人在其债权与债务人的债权相互抵消的情况下,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判决抵消其债权债务关系的权利。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基于调解协议产生的。
微山湖畔边界械斗50年

微山湖畔边界械斗50年摘要:两个省因为边界划分械斗了50年,后来才发现解决问题似乎并不困难,很多人相信,只要政府措施得力,历史的悲剧将不会重演-特约记者/刘若南卜庆堂已经找不到那叠厚厚的上访材料了,几年前,村民们还怀揣着它进京上访。
“打了几十年官司,现在和谐了,这些材料也没用了。
”卜庆堂曾经是山东省微山县大卜湾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见证了鲁(山东)苏(江苏)两省边界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械斗,并深深卷入其中。
村民们称,在与隔湖相望的江苏省沛县丰乐村斗争激烈之时,对方曾放出话来,悬赏卜庆堂的人头。
微山湖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它像一条狭长的玉带一样横亘在鲁苏的边界上,其东岸为山东省微山县,西南岸为江苏省沛县和铜山县。
在微山湖畔,武力冲突曾经是一种常态。
仅在大卜湾村,就有至少5人死于枪击。
因为斗争的双方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省份,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复杂,以至于相互间的厮杀一直延续到21世纪。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9年以来,湖区边界共发生冲突几百次,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而如今,长期困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微山湖边界矛盾,有了好转的趋势。
今年6月,全国创建平安边界现场会议在微山湖畔召开。
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该地化干戈为玉帛的经验受到中央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化解省界纠纷的典范。
解放后依然混乱的状态微山湖畔的混乱状态,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就很严重。
“湖董、湖霸、地主把持湖面,盘剥欺压人民,他们为争种湖田、争收湖产,愚弄群众进行械斗,纠纷层出不穷。
”1980年11月,时任微山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杜忠仁在向国务院工作组所作的汇报中称,解放前微山湖被山东、江苏两省8县分管,解放后因整个湖区领导仍未能统一,加上工作基础薄弱,群众纠纷与械斗仍不时发生。
为了解决纠纷,经苏鲁两省协商,政务院批准,在1953年8月成立了微山县,隶属山东。
中央批复和两省协议指出:“湖区群众有纯以渔业为生的,有半渔、半农为业的,原则系将以上两种渔民村及湖中全部公田划归微山县”,“具体界限,基本上以湖田为界,如以上划归微山县领导之村庄有突出于湖田以外者则以村庄为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边界纠纷50年:从军事对抗到外交协商
【从被迫割让领土到武力回击】
据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所著《统一与分裂》一书考证,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
但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近代战争中,中国与外国的领土纠纷几乎全部以被迫割让结束,这导致中国人民深深的屈辱感,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分外敏感,几乎不能容忍政府做出一点点让步。
从抗战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无论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一致对入侵者和外来挑衅采取武力回击,领土纠纷一直处于军事对抗阶段。
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边境军事冲突包括:
中印边界
1954年,印度政府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地土。
加上在中段和西段侵占的土地,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
1962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爆发。
中国军队被迫进行了不到10天的闪电战,大获全胜。
随后,中国军队单方面宣布停火,主动撤退到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
印方却不理会中国的善意举动,拒绝谈判,并重新占领了中国军队撤出去的中国领土。
中苏边界
上世纪60年代,中共和苏共两党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关系破裂,导致1964年举行的中苏边界谈判破裂。
随后,双方在东北和西北边界摩擦不断,并于1969年3月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上发生中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分胜负。
双方于当年10月恢复边界谈判,但同时在边境各自囤积重兵,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中苏对抗导致中美接近,最后形成冷战时期美、苏、中的大国三角关系。
中越边界
从1974年开始,越南当局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挑衅事件,仅1978年就入侵中方边境1100多起。
1978年9月至1979年2月的半年时间里,越南在边境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达160余处。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全线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在17天作战中,突入越南军队防御纵深20~40公里,攻占了越方4个省的21个县(市)。
3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但中越边境冲突并没结束。
1981年5月,中方开始收复法卡山、扣林山地区的作战。
1984年4月,中方开始收复老山地区的作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越双方才完全罢兵。
同周边国家走向全面和解
自中越武装冲突结束至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边界问题上进入全面和解阶段,所有的边界纠纷都通过谈判解决,避免军事冲突和对抗。
和平时代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起,与中国发生过武装冲突的3个国家先后与中国和解。
促使中国改变策略的主因是,邓小平否定了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的判断,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1979年,中印关系开始正常化。
从1981年起,两国商定轮流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谈判。
目前,两国谈判代表已经提升到副部长级。
1987年,中苏再次恢复边界谈判,并在以后的17年里先后签订一系列协定,确定了双方的全部边界线。
中越陆地边界谈判历时22年,至2003年底,双方勘界立碑进程已过半。
今年6月,中越双方交换了《中越两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定》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
中国第一条海上边界线正式产生。
对于南海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
中国政府遵照这一原则与同边国家达成了谅解。
今年10月18日,中国新任驻日大使王毅在回答记者关于东海资源开发与划界问题时说,中方主动建议双方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根据公平原则开展谈判,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2003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东亚国家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全面介绍了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被学者评价为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实质所在。
【意识形态让位于国家利益】
建国之初,中国的外交政策常常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对本国的承受能力考虑不足,作了许多得不偿失的事情。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2002年3月在南京作了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演讲《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他说:“在国际外交史上,由于有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与强烈的个人因素起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现象。
今后要全面现代化,首先要清除意识形态对民族利益的干扰。
”
事实上,从邓小平执政之后,历经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国外交政策上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淡,国家利益越来越成为主导因素。
在处理边境纠纷上,通常的做法是不急于解决双方的分歧,而是加快发展双边经贸往来。
在划界谈判上采取务实的双赢原则,没有让国内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干扰决策。
【哪些纠纷会引发双边或地区冲突】
按外交部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中国尚未解决的领土纠纷有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国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南沙部分岛礁归属争议。
此外,中日在东海、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在海洋权益上存在争议。
中外国际关系专家普遍认为,在中短期内,上述纠纷不会引发双边和地区冲突。
但在较长的未来,中国周边仍存在引发冲突的潜在因素。
(据《凤凰周刊》)
【达成协议必是妥协的产物】
涉及领土主权的事情比较容易牵动民众的感情,
但是国际谈判要考虑双方的利益,不可能是单赢
10月中旬,中俄签署《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确定了黑瞎子岛与阿巴盖图洲渚的主权归属。
消息发布后,国内民间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出现了民族主义的过激声音,充满对政府和谈判官员的不信任。
《凤凰周刊》11月1日在北京专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先生。
【民间争议不影响两国签订实施协议】
吴建民说,边界问题最容易引起矛盾冲突,有某种隐患。
中俄之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长期发展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有重要意义。
现在世界上的好多冲突都围绕边界、民族问题。
中俄两个大国在这个时候通过谈判,平等、友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这对国际上解决同类争端也是个好的先例。
关于这一协定,中俄双方的民间声音都有不同的看法。
吴建民对此认为,边界问题非常敏感,双方民间都有看法,并不奇怪。
中央政府考虑国家的总体利益,地方政府或者民间人士他们只看到一个方面。
但是,这既不妨碍两国政府签订协议,也不妨碍他们去实施这个协议。
签署了国际协议就要去实施,否则国家信誉何在?中国的国际信誉很好,我们签署的国际协议,一定会履约。
我们期待着俄罗斯也这样做。
【维护国家利益谁也不是傻子】
中外历次边界纠纷和谈判,几乎都会在中国民间引起民族主义的过激反应。
尤其是近年的网络言论,对中国政府和谈判官员充满了不信任情绪。
这是否会干扰政府的决策?
吴建民说,涉及领土主权的事情是比较容易牵动人的感情的。
大家都想多维护一点利益,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国际谈判要考虑双方的利益。
达成协议只能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不可能是单赢,单赢谈不成。
在维护国家利益问题上,谁也不是傻子,最后达成的协议必定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所谓妥协就是一方利益照顾到了,另一方利益也照顾到了,大体上是一个公平的方案。
至于过激言论的后果,可以回顾一下历史。
无论是在国内问题上,还是在国际问题上,我们国家都会有些过激的言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左”的高调给国家造成的损害更大。
所以在处理国内问题的时候,小平同志讲过,要防止右,主要是防止“左”。
这是非常对的。
在今天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中国人需要冷静。
为什么?第一,中国处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中国人有目前这样一个发展机会,可以说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
我们应该非常珍惜目前有利的发展机会,否则后代会谴责我们的。
这么好的机会,几乎是二百年不遇的大好机会,我们要抓住它。
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之后,会给当时的世界、原有的某些利益格局带来调整,人家必定会有看法,对这一点我们中国人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处理这些问题要非常谨慎。
否则,就会变成这样那样的困难。
第二,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一个长过程。
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比如说处理南海问题,一时解决不了,我们就要有一定的耐心。
关键要看中华民族的大利益是什么,是国家发展起来,实现国家统一。
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的时候总要有进有退,要达成某种妥协。
总体来看,如果进退举措符合我们的大利益,就是对中国走向繁荣、中国崛起、实现国家统一有好处,我们就应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