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罗伊森的历史理性批判_吕和应
试析德罗伊森为Historik正名的实质

试析德罗伊森为H istorik正名的实质吕和应=提要>H isto ri k(历史知识理论)概念在德国史学思想史上有其传统。
德罗伊森所讲授的历史方法论课程也以该词命名。
他把历史知识理论规定为历史思考和研究的工具,极力跟历史科学的百科全书、历史哲学或神学、实证主义以及历史诗学划清界线,而对于其历史理论还较多依赖的古典语文学理论,他却很少提及。
=关键词> 历史知识理论方法论工具古典语文学一5哲学历史辞典6对H istorik¹(历史知识理论)这个概念作了如下规定:H istori k(历史知识理论)意指史学的(1)艺术理论和(2)科学理论,更进一步意指(3)史学本身,即历史写作和历史科学意义上的/史学0。
同源的术语ars h is-to rica和Geschich tskunst(即h istorische Kunst)º也表现出这样三重意义。
»另一本辞典的规定则是:H istori k(历史知识理论)或ars historica是指对专业史学的科学性有系统的自我反思。
它由史学史的工作来补充。
¼由这两种规定可见:(1)H istorik一词的常见译法(通常译作/历史学0或/史学0)在中文语境中不太恰当;(2)这两种规定还太笼统和空洞,它们只是指出H i s tori k(历史知识理论)代表一种史学理论反思。
¹º»¼本文将H istori k译作/历史知识理论0。
三词皆可译作/历史艺术0或/历史技艺0。
H ans-W alterH ed i nger,[A r.t]H i stori k,ars h istori ca.I n:H istorisc h esWÊrte rbuch der P hil osophie.H rsg.von Joach i m R i-t t er[u.a.].Bd.3.B asel/S tuttgar,t1974,S.1132.H orstW alter B lan k e,[A r.t]H i stori k,ars h ist orica.I n:L e xikon G eschic h ts w issensc haft,Hundert G run d be g ri ffe,H rs g.von S t efan Jordan.S t u ttgar,t2002,S.148.试析德罗伊森为H istorik正名的实质根据5哲学历史辞典6的看法,荷兰学者在1623年已经在接近H isto ri k的现代意义上使用H istorice(与H isto ri k对应的拉丁词源)。
选择性曲解历史

选择性曲解历史: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作者:韩炯发布时间:2013-11-21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点击:559 字体:大| 中| 小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口历史的选择性、连接历史事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否认一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为真的历史结论,其谬误在于未能认识到史学认识、史学方法是受制于社会历史观的。
一、问题和缘起虚无主义一词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译,源自拉丁文nihil(虚无)。
德国哲学家F.H.雅各比1799年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
后来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为虚无主义。
一般认为,虚无主义滥觞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当时,对于物质宇宙的新观念、对人性的不同见解,以及文学和艺术表达中的新形式,共同推动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革命,但同时也带来普遍的焦虑和对欧洲文明的信心危机。
资本主义文明从高歌猛进的"资本的年代"迈入到危机初露的"帝国的年代"(霍布斯鲍姆语),一些西方学者锐敏地感觉到这一点,开始质疑启蒙运动以来笃信的理性乐观主义、历史进步主义、对自然的理性结构的信仰,颂扬非理性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海德格尔、萨特等都曾不同程度地阐释了作为一种个体存在状态的虚无。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就是秉持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史学理论中的相对主义、绝对历史主义思潮不无关系。
就当下而论,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若干影响密切相关。
本来,中国的学术土壤中并未曾孕育出历史虚无主义,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不断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①国内现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集中于对其表现、特征及其危害的分析,而对其原因尤其是其理论进路措意甚少。
笔者以为,就当下而论,三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首先,从历史哲学观念的变化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9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并从学术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其理论主张集中表现在倡导解构宏大历史、视历史为文本和凸显历史的审美功能等,其渊源可以上溯至波普尔对带有历史决定论和目的论特征的历史主义的批判、亨普尔关于历史研究中能否应用普遍规律、阿瑟?丹图关于历史叙述句的分析,以及更早期的所谓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观念论,甚至可以追溯至与尼采同时代的批判历史哲学家狄尔泰、布拉?德雷等倡导的历史"理解"观念。
历史理性与历史感_彭刚

[编者按]历史理性这个主题,在过去200多年的西方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中,均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
康德以降,对于历史理性的探讨一直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游移。
我国学者何兆武先生、刘家和先生亦加入其中,尤其后者在《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发生》一文中明确指出,历史理性实际包括“历史的理性”与“史学的理性”。
在此思路之下,本专栏邀请国内4位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研究者专论于此,试图推进学术界对历史理性这一主题的研究与理解。
彭刚论及历史理性与历史感,视历史理性为人们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而历史感作为历史理性的题中之义,却不容易用概念化的方式来把握。
历史感,有如人事变易无常的意识、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异同的敏锐感受、开放而自我克制的历史想象力等等,作为个体体验,要将其纳入理论阐释之中有其困难。
史学理论对它的研究正是要提醒史学家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逐渐产生对这种丰富而多样的“非理性”要素的自觉与反思,如此就有可能为深化对于历史感的认识提供更加丰厚的基础。
吕和应和董立河在德国历史理性批判的传统中,分别梳理了德罗伊森和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思想。
吕和应认为,德罗伊森是狄尔泰的先驱,因为狄尔泰在《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中对诠释学三要素:体验、表达和理解的系统阐述,德罗伊森已经在《历史知识理论讲义》中初具雏形。
尽管德罗伊森只是为“历史科学”奠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而狄尔泰则是为整个“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但德罗伊森在总体结构上所具有的系统性却是狄尔泰难以比肩的。
吕和应以当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为参照,反思并评判德罗伊森“系统论”思想的前瞻性及其中鲜明的实践特征,认为它既是一种历史哲学,也是一种政治哲学,后人的遗忘,实为遗憾。
董立河的分析从狄尔泰为德国历史学派中的历史主义思想提供认识论基础切入。
在阐述了狄尔泰历史理性批判的康德来源之后,他指出,狄尔泰对于“内部经验的意识事实”之关注,表现出与康德的分歧所在。
在狄尔泰那里,“体验”是其认识论中的核心范畴,并且在他看来,“体验”、“生命”、“实在”和“历史”实际上是同一的。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从普遍语用学的角度容摘要:近代以来的意识哲学因其对立式思维和工具理性而造成了现代性的危机,进而招致来自方方面面的批判,但由于未能理解意识哲学的本质,这些批判仅仅形成了批判与解构理性的喧嚣话语,却未能从根本上走出意识哲学的桎梏。
哈贝马斯在现代语言学的根底上,建立了“重构式的科学〞即普遍语用学,确定了互动交往中的根底规则,使理性重新扎根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式转换,为走出意识哲学的“铁笼〞提供了可能性的路径。
关键词:意识哲学;普遍语用学;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Modernity:An unfinished project〕〞一文旗帜鲜明地说明,启蒙以来的理性话语虽然大有问题,但这不是理性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理性被片面的工具化。
面对现代性的症候〔symptom of modernity〕,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或者反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放弃努力的做法,如果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将世界看作一片黑暗,将改善目前状况的一切尝试统统称为梦想,则,今天的状况将成为‘铁的现实’而延续下去,这个世界也许就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
1理性的批判固然必不可少,但批判之后的重建更有必要,而现代语言哲学的成果为重建理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路径。
当然,意识哲学之批判是其重构性理论的根底。
一、意识哲学的批判哈贝马斯指出,由韦伯所代表的黑格尔右派和马克思所代表的黑格尔左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十九世纪的“表演方式已经过时。
〞2原因在于,他们的批判依然局限于传统意识哲学,也就是把“合理性问题的起点放到了意识构造层面上〞,他们所批判的正是自己所犯的错误。
我们知道,意识哲学〔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是哈贝马斯后期经常使用的哲学术语。
从哲学史的视阈看,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从笛卡儿开场,就把意识和自我作为哲学的中心,“我思故我在〞,意识或者“我思〞乃是第一性,之外的一切,比方身体,他者,都是第二性,就如康德一般,“自我〞不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超越世界,是世界的逻辑前提。
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分析---以西方理性主义嬗变史为视野_郭先红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对世界的本原开始了探 索,在对世 界 本 原 的 看 法 问 题 上,基 本 上 分 为 理 性
25 2016.02
“工 具 理 性 批 判 理 论 ”的 批 判 路 径 分 析
———以西方理性主义嬗变史为视野
郭先红
摘要: 以西方理性主义的嬗变史为基础,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基本遵循的是如下三条路径: 一是对工具理
性进行哲学式批判( 要求恢复哲学意义原初的真善美、科学出现以后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这是理性的两个
二、科学产生之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性
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 首先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身兼科学家与哲学家 两职的理性学家开始认为理性就是科学理性,即理 性的内容是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自我理性,这就出现 了笛卡尔“我 思 故 我 在 ”等 经 典 命 题。 笛 卡 尔 以 这 个命题为立 论 基 础,确 立 了 上 帝 的 存 在、真 理 的 标 准。与笛卡 尔 相 似,斯 宾 诺 莎 认 为 利 用 几 何 学,就 可以推演出关于实在的精确知识。他们都相信只 要运用人类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 界,不管是 人、自 由 还 是 上 帝。 这 种 观 念 遵 循 因 果 关系,运用 归 纳 和 演 绎 进 行 思 维 推 理、利 用 科 学 实 验对自然和现实生活进行改造,它们运用自然科学 的思维方式,自 行 决 定 理 性 的 界 限、理 性 的 运 用 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判断力批判》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判断力批判》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判断力批判》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一部著作,它与康德另两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被统称为三大《批判》,共同构成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重在主体的先验心理功能的研究。
他认为先验的心理功能是人的理论认识,实践活动、审美鉴赏的先决条件件,没有先验的心理功能提供的先验原理,就无法获得知识,但是也不否定感性经验,如果没有感性经验,也不可能获得知识。
德康认为一切知识须凭感性提供经验材料,又须经过先验的形式赋予经验材料,构成先天的综合判断。
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先天的综合判断,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借先天的综合判断来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
他的三大《批判》就是为实现他的哲学体系的构想而写的。
《纯粹理性批判》专门研究人的认识功能,把先验的悟性概念赋予自然界,以达到对现象的认识,讲的是认识论。
《实践理性批判》专门研究人的意志功能,按先验的理性概念去规定人的道德活动,讲的是伦理学。
《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按先验的判断力去进行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讲的是美学和目的论。
在这三大《批判》中,《判断力批判》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纯粹理性批判》只涉及人的悟性和自然界的必然,《实践理性批判》只涉及人的理性和精神界的自由,各自成一系统,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分离对峙的。
但是康德认为自然界的必然虽不能达到精神界的自由,理论悟性虽不能达到实践理性,而精神界的自由却要作用于自然界的必然,实践理性却要作用于理论悟性,因此康德想寻找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悟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判断力。
《判断力批判》就填补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鸿沟,完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advanced ideas,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the hands of experts and then throughout history.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rived from Kant:Kant’S’’rationalism”transformed into”objectivity”as the mai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Kant said he inheri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ynamics further expounded on the”evil”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s,and SO on.Of course,Hegel also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客观精神世界历史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n ancient subject,because it Can be traced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Bible”.But it is a new subject because it is due to the new philosophy of modem history until they were given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it fully absorbed the most advanced thinking at the time: on the one hand,he cleverly referenced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loo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natural scene covert plan to achieve”;on the other hand,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Rousseau and introduced the”freedom”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ll. In this way,Kant started rich association wi廿1 a bold conjecture to speculat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until they reached a permanent peace of mankind.Immanuel Kant showed peoples a complet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his
外国文学史上

外国文学史一章古希腊第一节古希腊文学历史文化基础爱琴文明—城邦文明。
1.克里特文明(伊文思)BC1700 2.迈锡尼文明(谢里曼,发现早于克里特文明)特洛伊阿伽门农。
早期希腊文化—雅利安人的民族大迁徙古典希腊♥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成就:1.前期。
BC6世纪之前称为前期,包括:①BC12世纪前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②BC612-8世纪的“英雄时代”即荷马时代③BC8-6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奴隶制国家时期。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抒情诗。
2.BC5—BC4初。
古希腊城邦国家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古典时期”,喜剧、悲剧和文艺理论。
3.BC4—BC146年.新喜剧。
二节希腊神话P81.神谱神话(创世神话、神明神话、神的故事)2.族谱神话(英雄神话、英雄传说、传奇)3.文学价值. 4希腊神话研究的若干问题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神(神话)→圣徒骑士《堂吉柯德》→巨人文艺复兴→人学《十日谈》→反英雄《尤利西斯》神话(潜意识)尼采:阿波罗精神—理性、正义酒神精神—沉醉宙斯大腿诞生神谱神话赫西奥德叙事长诗《神谱》乌拉诺斯谱系—远古神系地母盖亚宙斯祖母克洛诺斯谱系—提坦神系克洛诺斯+瑞亚=赫拉、波塞冬、哈德斯、宙斯同辈:普罗米修斯♥宙斯谱系—奥林匹斯神系弑父提坦之战(与父辈之战,得到地母盖亚指点,百手巨人)巨灵之战提丰之战普罗米修斯与人类起源潘多拉、丢卡里翁、皮拉酒神狄奥尼索斯死而复生悲剧小亚文化众神之父的婚恋哲学赫拉历史欧罗巴、伊娥族谱神话七将攻忒拜(找欧罗巴、卡德莫斯建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七将)阿尔戈斯号英雄—伊阿宋金羊毛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的文学价值:1.文学色彩美轮美奂。
2体系与谱系博大完整。
3.文化内涵包罗万象。
4.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5.是欧洲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神人同形同性高度人格化,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相信神、相信命运同时强调人的力量与人的奋斗,保存完整、内容丰富。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本文由tjwgr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于沛今天, 我们已经站在 21 世纪的门槛上, 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 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史学的衰败, 并被资产阶级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传播, 引起积极的回响, 中外史学的撞击、交流和融汇, 始终贯穿其间, 成为影响中国史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因之一。
本文拟就这一过程的各主要阶段的基本内容, 及这些内容所反映出的某些规律性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一20 世纪初, 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史学思潮的旗手, 针对封建史学的弊病发起“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他的《中国史叙论》 ( 1901 年) 和《新史学》 ( 1902 。
年) 等著作振聋发聩, 尖锐地批判封建史学, 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家的任务。
中国史学开始脱离 2000 余年来的传统, 揭开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序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近代新史学思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同时应着重指出的是, 反映了当时西方史学进步潮流内核的西方史学理论的引入,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史学理论较之西方一般历史学著作引入中国稍晚, 而且在 20 世纪初主要是通过社会学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学中的社会进化理论。
这是 19 世纪后半期西方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 在我国引起的直接反响。
这批译成中文的著作大抵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西方学者的著1 4 5 ?历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作, 如马君武译《斯宾塞社会学原理》 ( 1903 年) ①、赵兰生译《斯宾塞干涉论》 ( 1903 ) 年) 、吴建常从日文本转译美国吉丁斯著《社会学提纲》 ( 即《社会学原理》等。
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研究

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研究德罗伊森(J.G Droysen,1808-1884)处于现代学科逐渐成型的时期。
在那个学科之争频发的时代,作为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试图发展出为现代历史学辩护的科学理论,这是他避谈古典语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作为由古典语文学家转型而成的历史学家,他身上还带有不少古典语文学理论的痕迹,这正是他区别于其他历史理论家的重要特征。
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试图把他的“历史知识理论”与其他类型的历史理论——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历史哲学或神学、历史世界的物理学、历史写作的诗学——区别开。
可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与那些他想要与之划清界限的学科仍有着密切关联。
他赖以与之区分开的重要资源是德国古典语文学的诠释学和批判理论。
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德罗伊森受到德国观念论哲学的深刻影响。
这既是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长时间被人忽视、又是它现在重受瞩目的重要原因。
观念论哲学塑造了德罗伊森的历史观念,使他能站在哲学高度来审视古典语文学理论和他之前的历史理论,并对其作创造性的改造。
恰好是这几种理论传统——古典语文学理论、观念论哲学、哥廷根学派所代表的历史理论——的碰撞孕育了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其理论术语和章节安排明显受到这几种传统的影响。
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19世纪上半叶的学科之争、理论之争及其对《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理论术语和章节安排的影响。
《纲要》的§16(12)、§17(13)和§18(14)三节是本论文考察的中心。
第一章“德罗伊森的世界”主要是概述德罗伊森的生平、时人的印象,让读者对德罗伊森的一生及其学术成就有所了解。
第二章“德罗伊森的历史理论与时代学术”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是通过分析19世纪上半叶历史学与语文学、哲学等学科的争论,来展示德罗伊森所面临的几种理论传统——古典语文学理论、观念论哲学与哥廷根学派所代表的历史理论——的碰撞及其对德罗伊森《纲要》的理论话语所产生的影响。
管理的理性和非理性

论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原文出处】改革与战略【原文页号】67~72【原文日期】1996年02月00日【作者】都星汉【纲目号】思维的方法与艺术一、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等阶段,从本质上讲,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归纳为二类,一个是“理性管理”,一个是“非理性管理”。
两者在管理的前提、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对立或较大差距,二者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同时期管理的重心往往倾向一边,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很难统一。
科学管理——理性管理。
本世纪初出现的泰勒“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由(1)时间和动作研究,(2)任务管理,(3 )职能化管理这三部分构成的”〔1〕。
科学管理法强调“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经营者的个人经验和感觉之类的人的因素,而是形成基于科学原理的系统的管理体制”〔2〕。
与泰勒并驾齐驱的经营管理论的创始人昂里·法约尔不仅将经营活动中管理与其它职能(技术、营业、财务、保养、会计)区分开来,而且明确将管理职能规定为计划、组织、指挥、调节、控制。
这种古典管理理论前提是假定人是有理性的。
即: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企业家和争取最大限度工资收入而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都是“经济人”。
事实证明,古典管理理论通过将生产技术的合理化、管理机构和管理程序公式化等手段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开创了理性管理的先河。
行为科学——非理性管理。
梅奥以霍桑实验的结果向泰勒主义发出诘难,认为“经济人”假设并不全面,经济动机并不是人的行为唯一动机,并提出“社会人”的假设:在社会上活动的人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集团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社会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收入的源泉,而且作为人,他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所谓社会人,是指作为集团的一员而行动,以这种人类的社会需要动机的有关人的假设,霍桑实验表明:尽管工资和休息时间等作业条件发生了变化,但生产效率仍然继续提高,这种现象只有根据把组织中的人不是作为“经济人”而是作为“社会人”这种新的假设才能得到解释,西方学者注意到了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要其它诸如情感、友谊、自尊等非理性需求,人际关系论首次将非理性纳入经营管理之中。
第十课 启蒙运动(正)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前, 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前,人们对于水为什么 往低处流, 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与落下这些极其平常简 单的自然现象根本无法认识与把握。 单的自然现象根本无法认识与把握。牛顿的发现提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能够为我们认 识的。牛顿的发现坚定了各个学科加强研究, 识的。牛顿的发现坚定了各个学科加强研究,认识 与征服世界的自信心, 与征服世界的自信心,这一点使牛顿成为科学历史 上最伟大的人物。 上最伟大的人物。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曾经匍 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 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开始用自 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 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 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 伏尔泰 • 孟德斯鸠 • 卢梭 • 百科全书派 --领衔人物--狄德罗 领衔人物---领衔人物--狄德罗
伏尔泰的心脏收藏 在一个盒子里,他说: “我的心脏在这里,但 到处都是我的精神。”
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
1. 生平(先抑后扬的一生)曾两度被关进巴士底狱,1726年被 流放到英格兰。晚年入选法兰西学院。1727年牛顿去世, 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其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 里一直是英国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是第一位安息在这里 的科学家。出殡那天,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涌上街头为他 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 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 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目睹了牛顿葬礼的法国启蒙思想 家伏尔泰为之深深感动,他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 堂,人们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感谢那些为 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才 能的尊敬,整个社会在向一位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 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 的态度。” 伏尔泰在英国的两年半时间里,深为英国体现出来的政治 自由和英国对人才与知识的尊重所感动,他是法国启蒙学 者当中第一个“英国狂”—彭小瑜编《外国史读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95页。
世界史学

第八章1、兰克学派:兰克在柏林大学开创了历史研讨班的授课方式,带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形成了德国史学中的兰克派(即通常认为的客观主义史学派),外国学生将他的学术思想西欧其他国家和美国,乃至中国。
兰克的主要史学思想: 1)史料批判原则: 史料的分类及价值;史料的考证方法;2)“直觉”理解:3)客观公正的撰史原则; 4)历史研究以政治军事史内容为主。
2、普鲁士学派:活跃于19世纪的德国史坛的政治史学派,以达尔曼为精神之父,主要代表有聚贝尔、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主要是鼓吹民族主义,通过历史著述论证普鲁士统一德国这一政治使命的学者。
他们崇尚强权政治,不少人走向了沙文主义。
但他们在德意志统一中也成为一批文化先锋,对后来德意志的历史甚至于哲学都留下了非常深的积累3、实证主义史学—近代西方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孔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哲学之基础,并将之运用到历史研究当中去,批评历史虚无主义,提倡在历史研究中进行比较。
主要代表有巴克尔、布克哈特、泰纳等。
他们看来,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自然科学没什么两样,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却陷入了将历史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的困境。
4、蒙森:德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充分实践兰克精神。
代表作是《罗马史》,此著作卓越的史才与漂亮的文笔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著述丰富,而且史料扎实,在自己涉及的每一个史实专门领域内,几乎都以其创新精神留下了划时代的巨著,继兰克之后又把德国史学的繁荣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5、19世纪后期英法实证主义的代表?巴克尔、伯里、泰纳、古郎治、孔德6、埃及学、迈锡尼学、亚述学奠基人?商博良、施里曼、罗林森7、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批判历史哲学人物?狄尔泰、柯林武德、克罗齐、罗素、比尔德、贝克尔、怀特8、首创希腊化的史学家——德罗伊森首创心理史家——兰普雷希特牛津学派奠基者——威廉。
斯塔布斯剑桥学派最有影响——阿克顿历史相对主义之父——狄尔泰9、思考客观史学与实证史学的异同相同点:在方法论上,都强调史料的重要性,真实性,将史料的作用放在史学研究的第一位,强调对史料的探本溯源,揭示史料与史实的关系,因此,都主张如实直书,研究范围为都比较窄。
霍克海默

李隽,《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诠解》,哲学堂,2004年01期
7
徐志跃,《从〈启蒙辩证法〉看霍克海默的真理观》,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徐志跃、程英姿,《霍克海默思想之神学因素初探》,《现代哲学》,2004年01期
9
李隽,《霍克海默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探微》,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编辑本段主要理论
霍克海默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他和阿多诺(1903—1969)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为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标准的模式。他与哈贝马斯的冲突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 他就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后,提出综合地研究历史和现实、把哲学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和人的任务。他早期批判理论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流亡时期研究新时代思想的理性主义和技术化,论证“启蒙思想的自我毁灭”;晚期著作主要论述人类自由问题,转向A.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霍克海默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被现实超过,无产阶级已无力进行革命,散布怀疑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信息
二战后,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1903-1969)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曹卫东:学术造反与制度紧张——关于霍克海默与哈贝马斯之间的冲突 /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227/c0
【《启蒙辩证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启蒙辩证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对于《启蒙辩证法》及启蒙理性批判理论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几十年,国外研究学者大多是沿着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二人的理论理路,对其思想进行批判或继承,但无论如何总是发展了《启蒙辩证法》及启蒙理性批判理论。
1.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的相关研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先于阿多尔诺提出了文化工业批判的思想,将其论述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复制文化”。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已经达到了下述水准:不仅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作品并由此对公众施加影响,而且还在艺术的制作领域为自己摄取了一块地盘。
”本雅明对文化工业的态度是有别于阿多尔诺的,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对于摄影的诞生进行了阐述,在本雅明看来摄影的产生固然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绘画艺术,这是因为摄影能在瞬间就记录下所拍摄事物,而摄影所具备的记录速度、精确性与完全的写实性是传统绘画所不能达到的。
然而在本雅明看来,像摄影这样的复制技术的诞生有其可取的一面,因其带来了传统艺术文化、甚至高雅文化的大众普及浪潮,这种浪潮的兴起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而文化工业及文化复制品的诞生给予了社会大众聚精会神的欣赏条件与机会,而不仅仅带来娱乐消遣的欣赏方式。
由此可见,本雅明关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理解与立场是区别于阿多尔诺的消极的理解与否定的立场。
马尔库塞继承并发展了启蒙理性批判。
马尔库塞于《单向度的人》中指出:“技术的逻各斯被转变成为依然存在的奴役状态的逻各斯。
”马尔库塞从社会运转的层面上指出了技术理性的原先的解放力量现已成为一种新的霸权统治,人的解放便因此受到了桎梏。
物的工具化通过一系列社会生产过程的运转与人际交往从而转变为一种人的工具化,马尔库塞便指出了单向度的社会与人们单向度的思想。
马尔库塞将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理性批判理论继续深化,将批判的尖锐矛头指向整个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及极权统治,直指技术理性的进步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工具化。
马尔库塞认为前景是黯淡的,他认为人们无法摆脱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单向度的社会,同时人们生活于其中表现出的下意识的顺从与妥协就自然也不自知自身思维的同一性与单向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理性批判”几乎可以和狄尔泰的名字划上等号。
狄尔泰一生致力于撰写《历史理性批判》,以便为社会历史知识奠定认识论基础,弥补康德的自然科学批判留下的缺憾;但直到1911年染病去世,他都未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
[1]就思想源头而言,狄尔泰除了受到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等大哲学家的影响,还受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历史学派的影响。
当狄尔泰1903年回忆在柏林的求学生涯时,提到伯克(Boeckh )、里特(Ritter )、兰克、蒙森等大学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德罗伊森(J.G.Droysen,1808—1884年)在1840年就离开了柏林,并先后在基尔、耶拿任教,直到1859年才重返柏林,因此,狄尔泰在回忆诸位导师时没有提及德罗伊森。
但这并不意味着狄尔泰对德罗伊森及其研究一无所知。
根据狄尔泰早期的评论推断,他知道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His -torik )课程,还读过德罗伊森根据课程大纲整理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纲要》,①他甚至连德罗伊森的普鲁士历史研究都有所了解。
[3]在《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中,晚年的狄尔泰高度评价了德罗伊森的《纲要》:一方面,他认为德罗伊森比威廉·洪堡(Wilhelm Humboldt )更多地受到当时的思辨倾向影响,另一方面他肯定了德罗伊森将施莱尔马赫和伯克的诠释学应用于方法论。
[4]但是,正如狄尔泰对历史学派的总体评价一样,德罗伊森的《纲要》被狄尔泰视为零散的、未经系统化的方法论奠基。
[5]②2012年第12期德罗伊森的“历史理性批判”*吕和应*本文获得“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09QN037)。
作者简介吕和应,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64)。
①本文将德罗伊森生前出版的课程纲要称作《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简称《纲要》),将后世学者整理的课程讲义称作《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简称《讲义》)。
②《历史知识理论纲要》虽不够系统,但并不影响其思想高度,布拉德雷和克罗齐都对这本小册子给予了高度的[摘要]作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先驱之一,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为“历史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德罗伊森试图将古典语文学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他之前的历史方法论结合起来,为此造就了《历史知识理论》的独特结构。
近些年来,西方历史哲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以鲁尼亚为代表的新历史哲学家试图超越叙事主义和先验论,回归某种思辨的历史哲学。
在此背景下,重新反思《历史知识理论》,将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鲁尼亚新历史哲学〔中图分类号〕K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093-06德罗伊森生前只出版了《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的纲要(1868年,1875年,1882年),其中,为“历史科学”(Geschichtswissenschaft)奠定认识论基础的部分(导论)①只占极少的篇幅,为此,很难说狄尔泰的评价不够公允。
如果单纯依据论证的篇幅来判定一种理论是否系统,那么,即便参照在德罗伊森身后出版的《讲义》(1937和1977年出版,两个版本的导论分别为第30页和64页),狄尔泰的评价依然难以被推翻。
尽管德罗伊森没有花费大量篇幅为“历史科学”进行系统的认识论奠基,但《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的导论已初具规模。
德罗伊森与后期的狄尔泰一样,在理论上倚重诠释学。
德罗伊森的诠释学主要来源于沃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和伯克的古典语文学诠释学,而狄尔泰则更多地受益于施莱尔马赫的神学诠释学。
②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对诠释学三要素(体验、表达和理解)的系统阐述,在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讲义》中已经具有雏形。
德罗伊森曾言:“我们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想象首先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对于更加遥远的事情则借助其他人的回忆……事实上,过去存留在我们周围的材料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中、甚至我们的语言中。
语言里的许多单词和概念都在使用者与过去之间架起了桥梁。
”[6]“显然,人在说话的时候,通过组词、造句和润色的方式,对自己的性格、意愿和思想加以表达。
”[7]“假如想认识人的内心,唯一的方法是从言语表达中辨认它、掌握它,借助由它而构成的表达形式对它进行重构。
这些众多的表达形式里蕴涵着人的内心的意愿,所以,了解人的意愿就需要理解这些表达形式。
”[8]“试图理解个体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考察它所属的整体;试图理解整体的时候,我们应该通过整体借以表达自己的个体。
”[9]“历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研究,以便他能够理解过去。
”[10]从上述引文可以发现,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讲义》与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存在某种对应结构。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德罗伊森是狄尔泰的先驱,其《讲义》算是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前身。
在此意义上,德罗伊森也是早期从事“历史理性批判”的学者之一。
不过,德罗伊森只是为“历史科学”(Geschichtswissenschaft)③奠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而狄尔泰则是为整个“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奠定认识论基础。
这种差异,还需要从《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的结构说起。
《历史知识理论纲要》(1882年版)和《历史知识理论讲义》(1937年版)主要包括“方法论”(Methodik)、“系统论”(Systematik)和“体裁论”(Topik)三个部分。
除此之外,还包括十分重要的导论,在这部分,德罗伊森指明了“历史科学”的范围、任务和方法,提出了“理解”(Verstehen)和解评价。
参见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何兆武、张艳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注释2;克罗齐:《普遍艺术概念下的历史》,参见From Kant to Croce:Modern Philosophy in Italy1800-1950,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Brian Copenhaver and Rebecca Copenhaver,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2,pp.484-514。
①在《历史知识理论讲义》1937年和1977年两版中,有一个绪论(Vorbemerkung)包含在导论(Einleitung)中,而在《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各个版本中,德罗伊森的自序(Vorwort)、绪论(Vorbemerkung/Einführung)与导论(Ein-leitung)并列。
由于导论所占篇幅较大,为叙述方便,本文将绪论和导论笼统称为“导论”。
②狄尔泰由于撰写《施莱尔马赫传》而受到施莱尔马赫的神学诠释学影响,但伯克对其影响也不可小觑,参见Thomas M.Seebohm,“Boeckh and Dilthey: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ical Hermeneutics”,Man and World,Vol.17,No.3-4, 1984,pp.325-346.③在德语语境中,“历史”(Geschichte)一词包含丰富的内容。
除了“史学”这层含义之外,更多是指社会历史,既包括纵向的时间层面,又包括横向的空间层面。
理解了“历史”的基本内涵,才不至于误解下面几个术语的含义,德语中“历史科学”分为单数的“历史科学”(Geschichtswissenschaft)和复数的“历史科学”(Geschichtswissenschaften),前者是指“科学化”的历史学,后者泛指与社会历史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其含义类似于复数的“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含单数的“历史科学”)。
由此可见,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不只是一种历史知识论或历史哲学,而是关于人类社会存在及其相关知识的批判。
释(Interpretation)是历史方法的本质。
第一部分“方法论”总结了历史科学的方法程序:启发(Heuristik)、考证(Kritik)和解释(Interpretation)。
第二部分“系统论”可视为“伦理世界”(sittliche Welt)的概览,涉及对家庭、民族、国家、语言、艺术和科学等“伦理力量”(sittliche M覿chte)的解释。
第三部分“体裁论”主要围绕历史“表现”(Darstellung)的四种形式展开。
在《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的整个结构中,除了导论涉及认识论奠基之外,“方法论”、“系统论”和“体裁论”都是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未曾涉及的。
现在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可能会觉得《讲义》的结构十分独特,但如果了解了19世纪上半叶的方法论著作,或许就不会那么诧异了。
尽管德罗伊森在历史理论方面有诸多突破,但单从形式来看,其《历史知识理论讲义》多数时候也未能免俗。
①在19世纪上半叶,一般的学科理论著作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纯粹的方法论,涉及相关学科的方法程序问题;一是概述相关学科的材料。
“历史知识理论”课程最初(1857/1858年度)只讲授“方法论”和“系统论”两个部分,基本上遵从了当时的理论模式。
相比而言,在德罗伊森之后的历史学家只涉及方法论,如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和朗格诺瓦、瑟诺博司的《史学原论》;在德罗伊森之前的历史哲学家则只涉及“系统论”,如康德的《历史哲学文集》(亦称《历史理性批判文集》)、②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世界历史的哲学讲演录》(俗称《历史哲学》)。
③《历史知识理论讲义》形成这样一种独特的结构,是与德罗伊森的学术背景息息相关的。
在柏林大学期间,他深受古典语文学家伯克和哲学家黑格尔的影响。
在从古典语文学转向历史学并为历史学进行理论辩护的过程中,他巧妙地将沃尔夫、伯克等学者创立的古典语文学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与哥廷根学派的历史方法论结合起来。
在“方法论”部分,既可以看到他之前的历史方法论的身影(“启发”、“批判”),又可以看到古典语文学理论被融入其中(“解释”)。
在“系统论”部分,德罗伊森在接受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同时,改造了古典语文学理论:古典语文学理论的著作在涉及“系统论”时只是堆砌材料,并未对社会历史作出系统的思考,德罗伊森援引黑格尔对其加以改造,使之系统化。
④因此,可以说,《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的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导论涉及“历史科学”的认识论奠基;“方法论”直陈历史研究的方法;“系统论”对社会历史作出了思考;自1882年从“方法论”中分离出来的“体裁论”阐述了历史表现的方式。
套用流行的历史哲学分类法,《历史知识理论讲义》包括了思辨的历史哲学(“系统论”)、批判的历史哲学(导论)、叙事主义历史哲学(“体裁论”)和史学方法论(“方法论”),可谓最全面的历史哲学和史学方法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