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历史哲学初探:读《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在西方文明这套课程中,康德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加上晦涩难懂的语言,毫无争议地成为最使人敬畏而远之的书目。不过仔细研读之下,康德的思辨能力和他对历史发展深远的洞察力仍使我印象深刻。本文将主要谈谈从《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读出的哲学思想。

首先要搞清这本文集,尤其是这篇论文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构成康德的哲学体系的三本巨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分别在1781、1788、1790年出版,而这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写就于1784年,其中的观点应该说与康德的思想体系是保持一致的。康

德的三大批判回答了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其中没有历史哲学的位置。这本文集包括的论文就是康德在历史哲学方面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就集中于这篇《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文章一开篇,康德就亮出了最重要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却正如任何别的

自然事件一样,总是为普遍的自然律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康德首先承认了人

类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感知的,而且完全被某种规律决定,而且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他要发掘出这种历史的普遍规律来。能提出这种论点已经是一种伟大的进步了,因为在他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规律还都知之甚少,对历史的认识更为简单原始;更不用提指出规律所在了。

康德提出了两个目标的概念:个人自己的目标与自然的目标,认为每个人在分别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有无意识地,都推进了自然目标的达成。这种观点让人不禁想起亚当·斯密(1723~1790)“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理论,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利益行事,最终达到一个自然的目标。虽然两者年代相近,但我并不认为由此可以判定康德受到了亚当·斯密的影响,因为作者还这样描述人类

的行为:“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见,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此外,康德还假想按照既定的这种自然的目标制造出人,则这

些人会制造出“一部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划的历史”。也就是说,康德不重视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例如他认为该出现开普勒和牛顿的时候,大自然便会出现开普勒和牛顿。这体现了译者指出的康德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过,这种思想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有规律性,本身就是哲学的巨大创新,是他的前人望尘莫及的。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康德用了九个命题来层层逼近他的最终结论,这些命题是文章的全部内容的浓缩。在这里按照我理解的思路给他们分一下层,以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命题一是整个论证的公理化基础,也是整个体系的基础,作者对其可以说不加论证。由这个公理化的命题引出的命题二、三、四,承接着这个命题论述了人类的每一个个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秉赋。从第五个命题至第八个命

题,康德把思考范围扩展到人类的社会层面,研究怎样的社会可以满足人类发展他的全部自然秉赋,进而确定这种社会的形成过程,即普遍历史的规律。最后在第九个命题,康德总结全文的论点,再次肯定了普遍历史规律的存在性。这九个命题的具体内容如下:

命题一:一个被创造物的全部自然秉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的。

命题二:这些自然秉赋的宗旨就在于使用人的理性,它们将在人——作为大地之上唯一有理性的被创造物——的身上充分地发展出来,但却只能是在全物种的身上而不是在各个人的身上。

命题三:大自然要使人类完完全全由其自己本身就创造出来超乎其动物生存的机械安排之上的一切东西,而且除了其自己本身不假手于本能并仅凭自己的理性所获得的幸福或美满而外,就不再分享任何其它的幸福或美满。

命题四: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

命题五: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命题六:这个问题既是最困难的问题,同时又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

命题七:建立一部完美的公民宪法这个问题,有赖于国家合法的对外关系这个问题,并且缺少了后者前一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命题八: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的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秉赋的唯一状态。

命题九:把普遍的世界历史按照一场以人类物种的完美的公民结合状态为其宗旨的大自然计划来加以处理的这一哲学尝试,必须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

是这一大自然的目标所需要的。

以下谈谈对这九个命题的理解和看法。

如前所述,命题一是不加论证的公理,是全篇论证的基础。这条命题说的是:任何物体的器官都要有其作用,且作用于一个确定的目的,否则大自然会失去它的目的。如果没有这种假设甚至否定它,那么下文的论证将无从进行。然而这一

论断作为根基有太严重的漏洞可以挖掘。康德认为“一种不能加以应用的器官,一种不能完成其目的的配备,——这在目的论的自然论上乃是一种矛盾”。而从

现代观点来看,这种配备或器官往往发挥着不为人知的作用,如混沌理论或蝴蝶效应指出的那样。事实上,康德做出的这种假定是启蒙运动追求理性的一种略显极端的表现,企图用理性解决任何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命题二指出了自然秉赋的宗旨是人的理性。这里康德把理性推到了极高的高度,认为理性可以超脱任何界限,并作用于人,而实现人本能外的任何东西。这种理性的启蒙要逐代相传,最终与自然的目标相称。命题三是说,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它只需把理性赋予人类,人类便会朝着那唯一的自然的目标前进,达到那一目标后,就意味着人类秉赋的充分发展。命题四是一个精彩的段落,作者指出:人类发展秉赋的手段,或者说人类达到命题三中那个自然的目标的手段,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一方面,人要进入社会才能感到自己自然秉赋的发展;另一方面,进入社会意味着给他人带来阻力,阻力唤起了人的能力。人的这种阻

力实际上是推动人类朝着自然的目标行进的动力,它不是“恶神的手搅乱了他那庄严宏伟的布局或者是出于嫉妒而败坏了它们”,而是“一位睿智的造物主的安排”。这一命题的论述过程是非常反直觉的,令人非常佩服康德的思辨能力。作者写道,这种对抗性“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于是就出现了由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这样的论述有些直逼人内心的意味,洞

查了人类的一切动机。人类最终达到自然的目标却是有人与人间的对抗性逐步实现的,这也体现了作者在开篇时提出的个人目标与自然目标的悖谬。

总体看来,第二到第四个命题主要回答了“人怎样实现自然目标”的问题,答案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理性。因为人具有理性,而且这种理性可以超脱个人的自己的目标,可以传承给后代,因此理性可以把人带往自然的最高目标。而理性转化为人类行动力的方式就在于人类的对抗性。藉由对抗性,人才得以全部发挥他的理性。“理性”这一启蒙运动的核心观念由此成为康德历史哲学的关键词。康德这一理念的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康德作为一位见证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深受理性思想光辉的熏陶,必然倾向于用理性解决哲学问题。但这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许多事实往往不能用理性来分析,如果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往往会滑入错误的轨道。如果否认掉康德在本文中提出的第一个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