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过程类问题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理过程分析”试题的题型简介
1、常规地理过程分析
这类试题题干往往明确地要求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某一地理原理 的形成过程,侧重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如“试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 响” 该试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气候的成因与分布等 知识,核心知识是热力环流的成因。我们应该遵循着热力环流原理 去分析该题,组织语言来进行整个地理过程的描述:冬季,地中海 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 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 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 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5、表格数据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表格也是地 理信息呈现 的一种载 体 ,它经常以定量的 数据来呈现地理信息及 地理事物 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 ,要求 我们 根据表格中提供 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按其内在联 系抽象成知识与规律 ,形成地理过程分析 。
针对地理表格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必须紧紧抓住显性或隐性的 数据信 息,我们要立足于表 格的现有数据 ,从整体着眼 ,把握 总的规律 , 揭示 出该表格相应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规 律 , 或在特定 的时期内相应要素在不同区域 之间的异 同点,全面、 准确地分析地理要素的 特征 ,并且还要通过数据间的某种关 系 揭示 出更深层次的信息 ,为更好地分析相关 问题 开辟更广的思 维空间 ,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分析过程。
解析 第3题,有两图的对比可知,图乙中代表百度文库泊水域的1减少最 多,故选C项。第4题,两图对比可知,原来的湖泊水域多变为草洲、 草地或泥滩、沙滩,主要是由于入湖泥沙增多,导致湖泊淤积而成, 选A项。
四.常见的几种地理过程描述及分析例举: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1.基本原理: (1)地表冷热不均,温度高处受热上升,温度 低处收缩下沉; (2)高低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3)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2.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季风环流等。
4.河流地貌 : (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 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 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 积体,即冲-洪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边缘一 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 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洪积扇。 (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 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曲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 蚀而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 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 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考前辅导】 地理过程的综合分析与表述
17届高三地理组 胡厚领
一、地理过程的含义及相关的原理、规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 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涉及的自然地理过程 和人文地理过程原理和一般规律包括:
地球运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陆地水体水源互补和水循环,洋流运动过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形成过程 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口迁移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过程 城市化过程及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变化过程 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及旅游景区景观特点的形成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C.持续侵蚀
B.先侵蚀、后淤积
D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B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空间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可见,对于该类常规的地理分析过程的考查,要注重回归以前所 学过的知识点,回想教学中的分析过程,使之再次在脑海中呈现, 据此可以形成答题思路。
2、依据某一原理的地理过程分析
在此类试题设问中,试题往往明确要求我们运用某一原理进行整个地理过程的 分析,其限定的原理就是我们进行分析的依据,答题时我们要先将该原理摆出来, 然后以试题的要求为突破口,就可以自然地分析出整个地理过程,然后组织语言 描述即可。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分布和发展的特征 , 这也使地理事物形成 了空 间的发展过程。认真仔细的分析空间图像分布和发展变化的特征规 律,将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正确判断。
(3).示意图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示意图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 ,示意图能 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 ,它将文字内容图形 化 、抽象内容具体化 、复杂内容简单化 、表态内容 动态化 ,通常 以数理统计 图 的形式出现。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 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 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 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 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
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 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R河 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 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 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 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 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 展。
(2016·浙江杭州模拟)下面两图为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我国某湖 泊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属性资料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图甲相比,图乙中湖泊土 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最大的是 A.鱼排水箱 B.泥滩沙滩 C.湖泊水域 D.草洲草地 4.与图甲相比,图乙中湖泊土 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B.湖泊水位下降较大 C.渔业资源过度捕捞 D.围湖造田日益严重
该类试题要求我们认真审题,加强对试题所提供材料信息的解读,抓住题 干中的关键词语,与所学的知识相对照,注重回归教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 地理过程分析,便能透析整个试题,形成答题思路。
4、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过程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题目所给资料通常有以下几大类型:
(三).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见二.“地理过程分析”试题的题型简介2)
(09年安徽卷)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 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 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 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例1】试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气候 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气候的成因与分布 等知识,核心知识是热力环流的成因。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 中海冬季气温较周围陆地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会加强西风的 势力;夏季相反,地中海会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势力。
【答案】冬季,地中海的气温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 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 ;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 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如“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的各要素变化特点” 一题,我们可先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放于首要位置,然后依据“每一个要素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和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 动全身”两大表现,结合题意中的植被变化要求,从植被着手,分析植被的减少 对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的影响,这就形成了整个地理分析过程:从表面上看, 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 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结合该思路,我们 就可以组织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某 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 流水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 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使得肥力下降;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当 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
3、隐含型地理过程分析
该类试题设问常规,没有明确地提出依据某一原理,也没有限定地理过程分 析方向。如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 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试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 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一题,我们可以依据如下思路形成地理过程分析:大气 中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其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酸雨 会使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同时对生态系统、土壤、 建筑物、人类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该传统工业区进行综合整治 ; 细审题干信息可判定出该工业区为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区,那么我们可以回归到教 材中鲁尔区整治这一知识点: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 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③ 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 源消费结构;④发展新技(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⑤ 回收利用废弃物, 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等等。
(1).时间图像中的地理过程分析 该组试题呈现了以时间为顺序的外力作用过程 ,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 时间这条主线,根据时间变化的各阶段状态来分析整个地理过程。
[2015·全国卷Ⅰ] 图4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 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 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 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 题。
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历年高考特点,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具体内容: 自然地理过程: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下垫面因素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5.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过程; 6.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7.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8.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二)、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1.有关地震、火山的形成原因通常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表面各种形态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 分析某些较大的地形单元或地貌(如巴西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 峡、北欧西侧的峡湾等)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时,应考虑内力(通 常用板块构造学说)、外力的共同~作~用~ ,这样分析问题才会透彻, 答案也显得更完整。 3.局部小地貌的形成原因可用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来解释,如喀 期特地貌、冲积扇、风蚀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人文地理过程: 9.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 析其形成 原因; 10.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 1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化 过程; 12.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 13.运用资料,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形成原因; 14.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 的影响。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 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R河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 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 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 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 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