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2018年春季《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

合集下载

东师2018年春季《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期末作业考核《小学教学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小学生研究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研究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2)研究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小学生的研究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研究态度的特点如何?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研究的愿望和要求。

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

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

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研究态度。

实际上,小学生的研究态度是多种多样的。

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研究,而是被研究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

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研究混在一起,对研究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

一些小学生对研究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研究,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

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研究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XXX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XXX(XXX)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

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

美国心理学家XXX和XXX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XXX(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

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

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12-13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 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 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即追踪) ,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必须经过一定的控制手段, 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5.直觉行动思维: 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自我中心语言: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她在与谁讲话, 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她讲话, 她或是对自己说话, 或由于跟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8.性别稳定性: 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0.自传体记忆: 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1.记忆恢复: 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 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3.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她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4.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或其它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 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 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 表示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心理学2018东师期末考核

心理学2018东师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3. 图式:心理网络结构,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优缺点在于是否适合你,每种方法适合不同的人,没有什么绝对的优缺点。

想学好,就要掌握基本的弗洛伊德知识,然后再学荣格的,根据学的东西去观察周围的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做,原因是什么等。

主要方法:信度、效度、观察、实验、调查、档案研究法等。

(1)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2)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需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要发现的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3)观察法: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结论,同时由于被试者主观意识到自己是被观察者,在行为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而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也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和结果。

(4)实验法: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使用这种方法时他,实验情景和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要小心处理;实验情景与生活距离过远,使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

(5)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

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6)档案研究法:优点:跨越时间空间,有些记录可追溯到几百年,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胜任的。

东师2018年春季《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期末作业考核《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研究的能力。

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在营养缺乏、眼底病变情况下,常有暗适应功能变化。

暗适应测定是眼功能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3.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或形态发生,或在计算科学中的图式、模式识别以及系统,也涉及分形或拓朴几何学等4.情景记忆情景记忆是指记着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的特定事件。

对情景记忆的知觉又称自主意识。

情景记忆属于远事记忆范围,它是人类最初级、成熟最晚的记忆系统,也是受老化影响最大的记忆系统,存在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1、窥察法:窥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窥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取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运用窥察法时,窥察者和被窥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1、参与窥察者:窥察者是被窥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

2、非参与窥察者:窥察者不参与被窥察者的活动。

东师2017年春季《学前儿童心里学》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东师2017年春季《学前儿童心里学》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镜像自我:从外界(客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2.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3.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精确性指的是一个人记忆的准确度。

4.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

5.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2018年春奥鹏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测试考核答案

2018年春奥鹏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测试考核答案

2018年春奥鹏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测试考核答案第一篇:2018年春奥鹏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测试考核答案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镜像自我答:从外界(可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2.空间知觉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3.记忆的精确性答:指记忆内容的精确程度,记忆的品质之一。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记忆内容的完整性与回忆的错误率,是对事物的正确无偏差的记忆。

4.抽象逻辑思维答: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它是高级的思维方式。

5.最近发展区答: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6.个性答: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开展多种形似的活动(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2.简述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答:(1)注意障碍难(2)活动过多(3)冲动任性(4)心理改变(5)情绪和行为问题(6)学习困难(7)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3.幼儿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答:影响孩子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方面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

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东师2018年秋季《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东师2018年秋季《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绝对感受性
答:使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表象
答: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象。

3.消退抑制
答:由于条件刺激物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称为消退制。

4.移情
答:是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并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5.因变量
答: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6.多动症
答: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以注意障碍、多动及冲动性为突出的表现。

一般认为,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正常,但可能由于有轻微的脑功能障碍,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父婴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研究表明,父亲与婴儿接触、交往的时间明显少于母亲,但也有与母婴交往不同的地方。

其一,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虽然与婴儿做游戏,但更多的是。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4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4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婴儿天生就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A.错误B.正确2.注意的指向性包括()。

A.不同的指向会获得不同的反映B.把活动重心放在某一具体事物上C.选择一部分事物作为活动对象的过程D.这个过程受自身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的影响3.协同记忆法是培养幼儿记忆力的主要方法。

()A.正确B.错误4.幼儿中期,已经从主次关系、系统性、顺序性几个方面入手去观察事物。

()A.错误B.正确5.想象与表象的关系()。

A.想象依靠表象而存在B.表象为想象提供活动材料和信息C.表象依靠想象而存在D.想象为表象提供活动材料和信息6.幼儿掌握概念的水平包括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A.正确B.错误7.作为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事物认识的直接性和概括性。

() A.正确B.错误8.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的心理特征系统。

A.稳定B.发展C.分化D.独特9.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抽动症一般会自行消失。

()A.正确B.错误10.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A.错误B.正确11.()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A.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B.儿童创造力C.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矛盾D.儿童发展的可能性12.费根通过研究发现,21-25周的婴儿在间隔14天以后还能够再认大多数视觉刺激物。

()A.错误B.正确13.5—6岁的幼儿,幼儿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初步懂得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A.正确B.错误14.儿童自闭症(名词解释)1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婴儿动作发展的机体不对称原则。

()A.正确B.错误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2.幼儿的注意转移不会受前后两种注意对象性质对比的影响。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学前⼼理学》试题及答案《学前⼉童⼼理学》考试试题⼀、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理学家( )A.霍尔B.华⽣C.盖塞尔D.施太伦2.当物体触及新⽣⼉⼿掌⼼时,他会⽴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B.达尔⽂反射C.巴布⾦反射D.巴宾斯基反射3.⼈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会感到桔⼦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B.相继对⽐C.同时对⽐D.感觉相互作⽤4.“绘⼈测验”所使⽤的研究⽅法属于( )A.观察法B.访谈法C.作品分析法D.实验法5.⼈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性的期望⽽逐渐形成的⾏为,是( )A.亲社会⾏为B.攻击⾏为C.合作⾏为D.性别⾓⾊⾏为6.当孩⼦情绪⼗分激动,⼜哭⼜闹时,有经验的幼⼉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会慢慢停⽌哭闹。

这种帮助孩⼦控制情绪的⽅法是( )A.转移法B.⾃我说服法7.认为⼉童智⼒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童智⼒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增加。

这种理论属于( )A.智⼒分化论B.智⼒复合论C.智⼒内容变化论D.智⼒多元论8.⼉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B.1岁半~2、3岁C.2、3~4、5岁D.4、5~6、7岁9.在⼉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对思维活动作⽤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由⼩到⼤,语⾔的作⽤由⼤到⼩B.动作的作⽤由⼤到⼩,语⾔的作⽤由⼩到⼤C.动作和语⾔的作⽤均由⼤到⼩D.动作和语⾔的作⽤均由⼩到⼤10.⼉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1岁半~2岁B.1岁~1岁半C.2岁~2岁半D.2岁半~3岁11.幼⼉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较,是( )A.意义记忆效果好B.机械记忆效果好C.两者都很好D.两者都很差12.幼⼉正在教室⾥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阵喧哗声,孩⼦们不由⾃主地探头去看,或侧⽿倾听。

【东师】2018年3月心理学期末考核

【东师】2018年3月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智力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智力不指代智慧,两者意义有一定的差别。

智力:是才智与勇力;是人能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智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况的一种潜力,是个体对生活中新问题和新条件的心理上的一般适应能力;是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从事艰难、复杂、抽象、敏捷和创造性的活动以及集中能力和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本质就是适应,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总之,智力可被看作是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特别强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暗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30~4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3. 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东师2018年春季《学前教育原理》期末考核 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学前教育原理》期末考核 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剩余精力理论
答: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2.学前托幼机构教育
答:是由托幼机构承担的有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进行的对在园幼儿实施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卢梭
答: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爱弥儿》。

提出教育要使儿童归于自然,符合儿
童的自然本性。

4.发现法
答: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环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教育的基础: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在生产的重要条件。

(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因素。

2.幼儿园的基本任务。

答:(1)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23秋期末试题库含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23秋期末试题库含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23秋期末试题库含答案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20题)1.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幼儿期是指()A.0-3岁B.3-6、7岁C.0-6岁D.3-12岁2.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幼儿常常用表情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A.错误B.正确3.快乐对儿童生活的意义有()A.快乐是最基本的肯定情绪B.快乐是人际交往的纽带C.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D.快乐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4.4-5岁幼儿能比较连贯地说话,由叙述外部联系发展到叙述内部联系。

()A.错误B.正确5.3-4岁幼儿的语言中开始以复合句为主。

()A.错误B.正确6.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A.错误B.正确7.结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谈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8.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对后来的学习内容和活动的消极影响。

()A.错误B.正确9.与机械记忆相比,意义记忆是幼儿记忆的主要方式。

()A.错误B.正确10.思维的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A.思维的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B.思维的发展使情绪、意志得到发展C.思维的发展使社会性行为D.思维的发展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11.情绪则指较高级的、复杂的、较稳定、冲动性弱、比较不外露、社会性较强的体验。

()A.错误B.正确12.儿童情绪随年龄增长,分化出越来越多的情绪状态这说明幼儿情感的()A.深刻化B.丰富化C.具体化D.细致化13.幼儿辨别颜色及其名称有一定的顺序,掌握颜色名称的顺序先是红,然后是黄、绿。

()A.错误B.正确14.新智力理论包括智力的因素理论、智力的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智力三元论。

()A.错误B.正确15.16.试举例说明知觉选择性规律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7.幼儿早期的情绪受外界影响较大,并且认识活动主要受外界支配,无意识性占据优势。

山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专业:年级:考试科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类别: A (A/B/C) 考试形式___(开、闭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A.0-1岁B.1-2岁C.2-3岁D.3-6岁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A.内部动机B.间接动机C.直接动机D.远景动机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

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A.持续性延长B.目的性加强C.细致性增加D.概括性提高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

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B.识记C.回忆D.保持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A.亲子关系B.亲社会行为C.同伴关系D.性别角色行为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像B.有意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C.直觉思维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

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A.简单发音阶段B.连续音节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D.复杂发音阶段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A.有意性B.目的性C.计划性D.坚持性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A.第二语言B.书面语言C.口头语言D.对话语言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B.发展的整体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发展的高速度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A.动力性B.遗传性C.惯常的行为方式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副本)剖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副本)剖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问题言语: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遗传素质: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第二信号系统: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道德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认知发展: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性格: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再造想象: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16.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2)

、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5.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自我中心语言: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跟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8.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10.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2.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3.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4.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5.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6.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

练习题一答案单选题1、B2、A3、A4、A5、C6、C7、B 8、A 9、A 10、D 11、B 12、C多选题1、ABCD2、ABCD3、ABCD4、AB5、ABC6、ABCD7、ABC 8、ABC 9、ABD 10、ABC 11、AB 12、ABC判断题1、对2、错3、错4、对5、对6、对7、对8、错9、对10、对11、对12、错13、对14、对15、错16、错17、错18、错19、错2021 21、对22、对23、对24、错25、对名词解释1、视觉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物体细致差别或远距离清晰观察到物体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视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2、抑制过程守恒: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发展成熟,能够与兴奋过程相平衡,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比较精细的辨别。

3、颜色视觉:是指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也称作辨色力。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与非彩色,包括三个维度:色调、明度、饱和度。

4、有意注意指具有一定的目的,而且需要意志努力参与才能完成的注意活动。

5、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它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思维是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儿童自己的动作。

简答题1、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片面性,表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区分在于记忆的方式不同。

机械记忆是指简单、机械重复的记忆,这种记忆只是将识记对象的表面现象印刻在大脑中,并不真正理解内部的含义。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以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

意义记忆对识记材料的组织程度和理解程度都高于机械记忆。

3、无意想象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再造想象占据主导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想象的极大夸张性逐步发展到现实合理性。

4、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会选择某一事物作为活动对象,同时将与此不相关的事物淡化、忽视,排除在活动范围之外。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亲社会行为最多的幼儿来自未开化社会,而西方社会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较低。

()A.正确B.错误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抽动症一般会自行消失。

()A.正确B.错误3.()的建立,被用作记忆发生的指标。

A.习惯化B.重学自省C.适应D.经典条件反射4.()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A.理解B.比较C.观察D.分类5.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包括什么?6.幼儿想象的普遍特点是()。

A.无意想象占据主导地位B.有意想象逐步发展C.再造想象占据主导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D.想象的极大夸张性与现实合理性。

7.按照爱瑞斯的观点,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归纳为()。

A.身体运动协调障碍B.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C.身体平衡功能障碍D.视、听觉及语言障碍8.运用谈话法方法时应注意()A.把握谈话方向,内容要围绕研究目的展开B.主试事前要熟悉儿童,并与其建立亲密的关系C.提出的问题明确,使儿童容易理解和回答D.随机的谈话方式9.1—12个月婴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A.训练手眼并用B.开展亲子游戏C.多与婴儿交流D.注意感情关怀10.感觉统合指将人体各部分的感觉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

这一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首先系统提出的。

A.斯金纳B.华生C.皮亚杰D.爱瑞斯1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A.正确B.错误12.婴儿原始情绪有哪些特点?13.婴儿时间知觉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A.时间知觉的精确性是年龄的函数,随年龄增长而递增B.时间知觉的精确性是幼儿经验积累或后天学习的结果C.婴儿先知觉和理解较大的时间单元,后知觉和理解较小的时间单元和更大的时间单元D.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14.直接理解是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的,需要中介实现的思维过程。

()A.错误B.正确15.安斯沃思等通过()研究法研究幼儿依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镜像自我
答:从外界(可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2.空间知觉
答: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3.记忆的精确性
答:记忆的品质之一,是对事物的正确无偏差的记忆。

4.抽象逻辑思维
答: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5.最近发展区
答: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6.个性
答: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3)开展多种形似的活动。

(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2.简述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答:(1)注意障碍难(2)活动过多(3)冲动任性(4)心理改变
3.幼儿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影响孩子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生理方面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

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⑵病理方面⑶饮食与环境方面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

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

⑷家庭方面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4.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
答:(1)对特征的识别。

(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

(3)控制性微笑。

(4)向成人发号施令。

(5)自我描述性言语。

5.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因素?
答:(1)移情(2)社会生活环境(3)父母抚养方式(4)同伴相互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具有什么意义?
答: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

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

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飞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 6 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深度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

然而6 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

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
婴儿要早得多。

2.感受性变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对其进行应用?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

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

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而强烈的噪音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

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

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适应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如入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力的完全消失。

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

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

又如,从半暗的房间进入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

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例如,初进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因而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

教师在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先适应。

又如,让儿童嗅闻某种气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三)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比现象。

例如,白和黑、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

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

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

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比”规律。

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面贴黑色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四)敏感化敏感化是指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这说明感觉的可训练性。

这一方面是由于感觉的补偿作用而引起的。

例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

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训练而引起的。

如染色工人由于职业需要和实际锻炼,可以区分40~60 种黑色色调;美术家对于比例估计非常敏感,可以区分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的变化。

教师要重视感知觉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