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六编 元代文学102页PPT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课件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22fbe56294dd88d0d26bfa.png)
2、人物形象的发展
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个性更为鲜明, 增添了人物。例如张生、崔莺莺、红娘和法聪 的形象。
3、情节安排上
增加了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 出奔团圆等许多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也突出 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4. 语言上
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也融入大量的 民间口语,使作品既富有诗意又生动活泼。如 《长亭送别》。
(四)诗词文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 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话本小说
一、话本的产生: 1、话本定义:话本原是宋元间“说话”艺人 讲说故事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 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说话” (1)“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特殊 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 大约隋唐时始称“话” 或“说话” 。
1.爱情。
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公案。
如《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
。
(二)小说话本的艺术成就 1.塑造一批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这在我国 小说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初步形成人民群 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3.通俗、生动的白话文学语言,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为后世通俗小说的创作开辟了 道路。
1.杂剧
杂剧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的 代表。
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 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 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 群众基础。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 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 、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 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 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代文学-PPT精品文档
![元代文学-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fda4ea38762caaedd33d47d.png)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 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 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 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北
曲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 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 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 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 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 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 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 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 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 带白、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 《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 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 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 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 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 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西厢”故事的演变(1)
唐· 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 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 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 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 情。”
《元代文学》PPT课件
![《元代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9ef4bd77232f60dccca1e6.png)
• “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我至死 不与你做媳妇,我请愿和你见官去。”
• “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 9
•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 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 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 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 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 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 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元代文学
1
元杂剧的兴盛原因
• 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 戏剧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 科举废行,轻视儒生
2
元杂剧的形成
• 元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中国北方,是在前代“杂剧”的基 础上发展成的真正戏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元杂剧首先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 地区流传。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一大批 优秀作家、作品活跃在全国各地,将元杂剧推向了鼎盛时期。
15
• 《汉宫秋》是一末本戏,汉元帝是剧中主角。
• 汉元帝:作为一国之君,竞保护不了自己宠爱的一个妃子,的确是一个 耻辱。一个国家的危亡竞然系在一位弱女子的身上,对于满朝文武来说 也是一个耻辱。作者对他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写他沉湎酒色,荒淫误国, 招致外敌欺凌,又写他的可悲遭遇,并通过他的口斥责那些不能保卫国 家的文武朝臣,太平时卖功,危难时想出以一个弱女子换取国家苟且的 坏主意,也正是对宋金亡国之臣的批判,有现实针对性,并通过汉元帝 对昭君的思念,渗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 9
•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 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 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 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 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 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 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元代文学
1
元杂剧的兴盛原因
• 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 戏剧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 科举废行,轻视儒生
2
元杂剧的形成
• 元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中国北方,是在前代“杂剧”的基 础上发展成的真正戏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元杂剧首先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 地区流传。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一大批 优秀作家、作品活跃在全国各地,将元杂剧推向了鼎盛时期。
15
• 《汉宫秋》是一末本戏,汉元帝是剧中主角。
• 汉元帝:作为一国之君,竞保护不了自己宠爱的一个妃子,的确是一个 耻辱。一个国家的危亡竞然系在一位弱女子的身上,对于满朝文武来说 也是一个耻辱。作者对他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写他沉湎酒色,荒淫误国, 招致外敌欺凌,又写他的可悲遭遇,并通过他的口斥责那些不能保卫国 家的文武朝臣,太平时卖功,危难时想出以一个弱女子换取国家苟且的 坏主意,也正是对宋金亡国之臣的批判,有现实针对性,并通过汉元帝 对昭君的思念,渗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14a4d6e36294dd88d0d26b7a.png)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第一节:元代文学: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 , 称大汉,后人尊为成吉思汗。到1368年为朱元璋 所取代,共162年。 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还有 从南宋就兴起的南戏。
一、元杂剧
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曲文学。它吸收 了自唐宋以来的各种戏曲艺术因素,逐 渐发展成为音乐、歌舞、道白、做工等 结合起来编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 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 的成熟。
有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 百回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7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 8-12回:写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僧 出世、交代取经缘起。 13-100回:写孙悟空师徒四人往西天取 经经历八十一难的过程。
《西游记》思想内容
1、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 行途中的人间国度的描写,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地影 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四、神魔小说《西游记》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大唐 西域记》,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弟子 辩机记录整理,介绍了西域诸国佛教遗 迹和风俗物产。 宋代,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 到元代,西游故事渐趋定型。 明代中叶,一位天才小说家吴承恩(有 质疑),创作了首部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生发、合理演化。 2、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3、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4、纯属想象,全系虚构。
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从文字详 略不同、描写细密与否来分,有繁本、 简本之别。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圣叹 将120回简化为70回。 现存较早、较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 《水浒志传平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 行社1956年影印本。
第一节:元代文学: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 , 称大汉,后人尊为成吉思汗。到1368年为朱元璋 所取代,共162年。 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还有 从南宋就兴起的南戏。
一、元杂剧
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曲文学。它吸收 了自唐宋以来的各种戏曲艺术因素,逐 渐发展成为音乐、歌舞、道白、做工等 结合起来编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 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 的成熟。
有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 百回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7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 8-12回:写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僧 出世、交代取经缘起。 13-100回:写孙悟空师徒四人往西天取 经经历八十一难的过程。
《西游记》思想内容
1、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 行途中的人间国度的描写,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地影 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四、神魔小说《西游记》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大唐 西域记》,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弟子 辩机记录整理,介绍了西域诸国佛教遗 迹和风俗物产。 宋代,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 到元代,西游故事渐趋定型。 明代中叶,一位天才小说家吴承恩(有 质疑),创作了首部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生发、合理演化。 2、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3、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4、纯属想象,全系虚构。
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从文字详 略不同、描写细密与否来分,有繁本、 简本之别。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圣叹 将120回简化为70回。 现存较早、较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 《水浒志传平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 行社1956年影印本。
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9a19643186bceb18e8bb17.png)
一、结构: 一本四折,个别有五折、六折、折,既是故事情 节的自然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折的乐 曲相当于散曲的一套。 另有楔子 尾部有题目和正名: 如: 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 汤风冒雪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怨
范天章政府差官 包待制陈州粜米 12
二、脚色
约可分为三类: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有副末、冲 末、小末、大、二、三末、外末、末泥。 旦:女角:正旦、副旦、外旦(第二主角)、 贴旦、小旦、花旦(妓女)色旦、搽旦(打 浑)老旦、魂旦 一人主唱决定为旦本戏或末本戏 净:刚强狞猛者 杂角如孤、细酸、卜儿、徕儿等
4
3、思想文化方面,杂糅传统思想与各种 宗教来统治人民,同时又带有游牧部族 的固有特性。
5
二、元代文学特点
1、代表了新的趋势,即文学对象的下移; 白话文学大发展;叙事文学大发展。 2、文学的价值发生改变,功利性、娱乐 性增强。 3、各体文学样式并进,成绩最突出的是 “元曲”。 元曲定义: 广义指散曲和杂剧;狭义专指杂剧。
27
三、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剧
中国文学史(二)
绪论
1
元代社会历史特点:
一、版图辽 阔,促进南 北各民族文 化东西方各 地区文化交 流。
2
3
2、元朝统治者残酷实行阶级与民族压迫, 政治极为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民族矛盾: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阶级矛盾: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匠、八倡、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 集》)。
6
第一章:杂剧的兴起与繁荣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一次高度评价元曲 此前有元末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 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明•臧懋循《元曲选》等同样如此。 大多正统评论者鄙视之,视为诲淫诲盗。
范天章政府差官 包待制陈州粜米 12
二、脚色
约可分为三类: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有副末、冲 末、小末、大、二、三末、外末、末泥。 旦:女角:正旦、副旦、外旦(第二主角)、 贴旦、小旦、花旦(妓女)色旦、搽旦(打 浑)老旦、魂旦 一人主唱决定为旦本戏或末本戏 净:刚强狞猛者 杂角如孤、细酸、卜儿、徕儿等
4
3、思想文化方面,杂糅传统思想与各种 宗教来统治人民,同时又带有游牧部族 的固有特性。
5
二、元代文学特点
1、代表了新的趋势,即文学对象的下移; 白话文学大发展;叙事文学大发展。 2、文学的价值发生改变,功利性、娱乐 性增强。 3、各体文学样式并进,成绩最突出的是 “元曲”。 元曲定义: 广义指散曲和杂剧;狭义专指杂剧。
27
三、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剧
中国文学史(二)
绪论
1
元代社会历史特点:
一、版图辽 阔,促进南 北各民族文 化东西方各 地区文化交 流。
2
3
2、元朝统治者残酷实行阶级与民族压迫, 政治极为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民族矛盾: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阶级矛盾: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匠、八倡、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 集》)。
6
第一章:杂剧的兴起与繁荣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一次高度评价元曲 此前有元末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 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明•臧懋循《元曲选》等同样如此。 大多正统评论者鄙视之,视为诲淫诲盗。
元代文学课件
![元代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32f95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f.png)
结构严谨:采 用四折一楔子
的结构形式
语言生动:运 用口语化、生
活化的语言
表演形式多样: 包括唱、念、 做、打等多种
表演形式
角色鲜明:人 物形象鲜明,
性格各异
音乐优美:采 用元曲音乐, 旋律优美,节
奏明快
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关汉卿的代表作,被誉为 “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
《西厢记》:王实甫的代表作,被誉为 “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
特点:元代散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代表作家:元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有元好问、刘因、王恽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 历史价值。
元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明了,注重表达 思想
注重情感表达,情感真挚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注重结构布局,条理清晰
第六章
元代文学的影响和地 位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
元代文学的兴起: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想
元代文学的发展:元曲、杂剧等文学形式逐渐兴起,成为元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元代文学的高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元代文 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文学的衰落:元朝灭亡后,元代文学逐渐衰落,但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散曲的代表作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代表作,被誉为“秋思之祖”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的代表作,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代表作,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代表作,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
第五章
元代诗文
元代文学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壹
元代文学 ppt课件
![元代文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ce2efeec3a87c24128c43a.png)
等。
PPT课件
12
第二节 关汉卿的《窦娥冤》
(一)《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它的素材源 于民间传说的“东海孝妇”的故事。简述《窦娥冤》 的故事情节。
1、窦娥形象分析 2、三桩誓愿的正负面效应: 3、鬼魂复仇清官昭雪的意义: 4、窦娥悲剧生成的原因: 5、《窦娥冤》的艺术特色:以巧为巧,剧脉曲折,治繁
PPT课件
9
第二章 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个性 1、生平: 其生平仅能凭一些片断材料得知:钟嗣成 《录鬼簿》中说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 尹。 邾经《青楼集序》说他“金之遗民,不屑仕进”可知 他是同金入元的但很难断定他从仕社会地位。入元可 能并未出仕,仅以一个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 都的戏剧界。
也比较繁荣。代表作家有——虞集、杨载、范椁、揭 斯。 3)元诗的真正高潮是奇材益出的后期,主要作家有萨都 剌、杨维桢、顾瑛、王冕等。
PPT课件
5
元杂剧的发展
第一节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
一、“戏曲”一词释疑 二、戏曲的渊源 三、 元杂剧的体制
(一) 结构:通常是以四折一楔子为一本表 演一种剧目。
PPT课件
16
第三章 《西厢记》
一、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及生平 二、《西厢记》的故事渊源: 1、最早可追溯到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 2、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记》直接的素
PPT课件
14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二)《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由三个 性格鲜明的人物恰好地配合成一部喜剧。《望江亭》 全名《望江亭中秋切》中谭记儿面临杨衙内企图杀害 他丈夫,强娶她为妾的险境,机智地利用酒色将他愚 弄,使他沦为阶下囚。 这两种剧本都把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在这里, 为社会道德所不赞同的色相欺骗,成为代表正义一方 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这反映出市民社会的道德观念, 剧情因此而活跃。
PPT课件
12
第二节 关汉卿的《窦娥冤》
(一)《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它的素材源 于民间传说的“东海孝妇”的故事。简述《窦娥冤》 的故事情节。
1、窦娥形象分析 2、三桩誓愿的正负面效应: 3、鬼魂复仇清官昭雪的意义: 4、窦娥悲剧生成的原因: 5、《窦娥冤》的艺术特色:以巧为巧,剧脉曲折,治繁
PPT课件
9
第二章 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个性 1、生平: 其生平仅能凭一些片断材料得知:钟嗣成 《录鬼簿》中说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 尹。 邾经《青楼集序》说他“金之遗民,不屑仕进”可知 他是同金入元的但很难断定他从仕社会地位。入元可 能并未出仕,仅以一个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 都的戏剧界。
也比较繁荣。代表作家有——虞集、杨载、范椁、揭 斯。 3)元诗的真正高潮是奇材益出的后期,主要作家有萨都 剌、杨维桢、顾瑛、王冕等。
PPT课件
5
元杂剧的发展
第一节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制
一、“戏曲”一词释疑 二、戏曲的渊源 三、 元杂剧的体制
(一) 结构:通常是以四折一楔子为一本表 演一种剧目。
PPT课件
16
第三章 《西厢记》
一、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及生平 二、《西厢记》的故事渊源: 1、最早可追溯到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 2、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记》直接的素
PPT课件
14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二)《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由三个 性格鲜明的人物恰好地配合成一部喜剧。《望江亭》 全名《望江亭中秋切》中谭记儿面临杨衙内企图杀害 他丈夫,强娶她为妾的险境,机智地利用酒色将他愚 弄,使他沦为阶下囚。 这两种剧本都把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在这里, 为社会道德所不赞同的色相欺骗,成为代表正义一方 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这反映出市民社会的道德观念, 剧情因此而活跃。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六编 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六编 元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5fd983d0d233d4b14e69d3.png)
3、元代经济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朝无担石之 储,暮获千金之利。‛——张之翰《议盗》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 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 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 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 任何城市可比。‛ —《马可•波罗行记》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克服‚四折 一楔子‛的形式,采取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形式, 来表现完整的故事,使人物丰满。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 体。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两部分组成, 主要矛盾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和以莺莺、 张生为代表的反封建叛逆者组成。次要矛盾是莺莺、 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 三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萌 芽 期
形 成 期
繁 荣 期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元代社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艺术
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进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 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嗜好也促进了元杂剧的繁
荣与兴盛
蒙古贵族对歌舞伎乐特别嗜好,南宋孟珙的 《蒙鞑备录》记载:国王出师,亦要女乐随行。
(3)元代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开放, 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大加强,对元杂 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录
元代文学概况 关汉卿 王实甫与《西厢记》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元代南戏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34—1368)
一、社会概况
1、元代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
阴山 流沙 海表 辽左
2、元代等级制度
元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元代文学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ca7b6743323968011c9296.png)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一)元杂剧的产生 元杂剧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 式之一,但决不是最早的戏剧,它的 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关于戏曲的起源。过去有种种说法, 例如,王国维的起自巫觋说;孙楷第的傩 礼——傀儡——戏曲说;还有一般起自“优 孟衣冠”说等,其中以周贻白的“综合形成” 说最近事实,最有说服力。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5> 舞台演出 一个角色主唱是元杂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特点。 虚实结合,以虚为主,是元杂剧舞台演出的 又一重要特点。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特点就是程式化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三、其他文学形式 1. 南戏 南戏是比北曲杂剧更加古老的 剧种,早在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即已出现,当 时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此后却长期 流传于民间而默默无闻。到了元代末年,由于高 明等文人的加工、创作,才重新兴盛起来,产生 了《琵琶记》和“荆、拜、刘、杀”四大传奇。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周贻白先生认为:戏曲是由“俳优”或 “倡优”装扮人物作表演开始,然后进而结合其它 艺术构成一种综合的发展。这样才逐渐形成后世的 ‘杂剧’或‘南戏’一类体制。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唱、做、
念、打缺一不可。 简单地说,元杂剧就是在金
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 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 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 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 剧本。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成前后两期,即从金 末至元成宗大德年间,约六十多年为前期,从大 德年间( 1297 — 1307 )至元末,约半个多世 纪为后期。
前期杂剧创作中心在大都,最活跃的 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大德年间。后期杂剧 中心南移,杂剧渐趋衰微。
元代文学 ppt课件
![元代文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c25caf915f804d2b16c182.png)
ppt课件
28的肯定与 对人世红尘的否定。其内容主要是演述修 炼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在立意上有明 显的道教思想色彩。
如《陈抟tuan高卧》----写宋太祖未遇之时 得神仙陈抟指点,做皇帝后欲以富贵报答 陈抟,陈抟依旧坚持隐居修道。
ppt课件
29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
净:赛卢医。
❖ 副净:张驴儿。
净:桃杌太守(孤)。
❖ 孛老:张驴儿之父。 外:监斩官。
❖ 魂旦:窦娥鬼魂。
ppt课件
18
二、元杂剧的体制
❖ 6、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 韵白与散白 ❖ 带云——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 ❖ 背白——旁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 内云——未上场前在后台与台上角色对话。
❖ 2、楔子------篇幅比较短小。 ❖ 1)第一折之前=序幕 ❖ 2)折与折之间=过渡剧情 ❖ 3、本
❖ 折与楔子构成一本,不等于一个作品。有的 作品可以超出一本,如《西厢记》是五本二 十一折。
ppt课件
14
二、元杂剧的体制
❖ 4、唱词 ❖ 1)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四折四种,
不相重复。如1.仙吕宫、2.南吕宫、3.中吕宫、 4.双调) ❖ 2)每个宫调又有曲牌——曲子的调名。
ppt课件
32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
四、社会剧——揭露社会弊端。《窦》
五、历史剧——马的《汉宫秋(王昭 君)》与白朴《梧桐雨》
ppt课件
33
《汉宫秋》——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 事,从西汉到元,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 情节是:西汉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 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剧情——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选美 朝臣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 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 琵琶,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 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耶单于,让 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代文学详细PPT课件
![元代文学详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2d82fe2e3f5727a5e962c8.png)
第六编 元代文学
1
元代文学概说
❖ 一、元代社会特点 ❖ 1、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 2、儒生的厄运。 ❖ 3、都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 4、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2
二、元代文学概况
❖ 1、元代戏曲 ❖ (1)杂剧(叙事体) ❖ 元杂剧兴盛原因: ❖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以
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 第二,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为元杂剧 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实践。
14
❖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 而又环环相扣。
❖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 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5
❖ 2、爱情剧: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的
❖
智慧和胆略。
❖ 《望江亭》:寡妇谭记儿与权豪势要杨衙内
❖
的斗争。
❖ 《拜月亭》;金国尚书千金王瑞兰与汉族青年
8
2、元代诗文创作
❖ 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 领导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 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 作的主体。
❖ 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 家)。
❖ 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 有王冕、杨维桢等。
❖ 少数民族诗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维吾尔族人贯 云石、回族人萨都剌、雍古部人马祖常等。
❖ 南戏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 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
❖ 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 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 《杀狗记》四大传奇,后四者又简称为荆、刘、拜、 杀。
1
元代文学概说
❖ 一、元代社会特点 ❖ 1、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 2、儒生的厄运。 ❖ 3、都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 4、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2
二、元代文学概况
❖ 1、元代戏曲 ❖ (1)杂剧(叙事体) ❖ 元杂剧兴盛原因: ❖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以
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 第二,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为元杂剧 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实践。
14
❖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 而又环环相扣。
❖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 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5
❖ 2、爱情剧: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的
❖
智慧和胆略。
❖ 《望江亭》:寡妇谭记儿与权豪势要杨衙内
❖
的斗争。
❖ 《拜月亭》;金国尚书千金王瑞兰与汉族青年
8
2、元代诗文创作
❖ 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 领导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 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 作的主体。
❖ 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 家)。
❖ 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 有王冕、杨维桢等。
❖ 少数民族诗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维吾尔族人贯 云石、回族人萨都剌、雍古部人马祖常等。
❖ 南戏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 定型,与杂剧相比,其体制比较自由灵活。
❖ 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 和《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 《杀狗记》四大传奇,后四者又简称为荆、刘、拜、 杀。
《元代文学概况》PPT课件
![《元代文学概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917d7dc850ad02de804162.png)
LOGO
承前启后的诸宫调
话本 诸宫调 叙事体 代言体
戏曲
代言体
叙事体
叙事手段
LOGO
诸宫调
既以第三人称向观众直接交待故事发展过程, 又以第一人称模拟故事人物的声口,达到“ 叙述体”与“代言体”的融合。 代表作: 《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 《天宝遗事诸宫调》。
LOGO
《西厢记诸宫调》
LOGO
元代诗文
元诗:摒弃宋诗而专学唐诗,主张平和冲淡, 温润清新。 元代诗学——“雅正” : (1)诗风温柔敦厚 (2)内容歌咏生平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LOGO
前期诗文作家
一、刘因 《观梅有感》笔法简洁,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再如《白沟》,以诗评史,批评宋朝对辽金妥协之策 ,寄托了作者对宋室的深切缅怀和深隐的民族情绪。 《四库提要》云其“风格高迈,比兴深微””即评此 类诗。 二、戴表元 由宋入元,反对江西派,江湖派影响,也能略变 江湖派风格,诗风清丽婉约。“清深雅洁”以文章名 重一时
南戏
柔美典雅 生、旦、净、末、丑 演唱方式灵活 30-50出 不限宫调、灵活换韵 爱情、婚姻、道德伦理 LOGO
元代的抒情文学
元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趋向,是抒情文学的主流 地位被叙事文学所取代。
•元代抒情文体:散曲、诗歌、文赋
LOGO
散曲
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元代抒情文学。
“元曲”:剧曲&散曲 散曲历史:宋金——元
LOGO
总结:
元代讲史话本、说经话本的盛行 对元末明初长篇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而小说话本则决定了明代拟话 本和中国短篇小说的形式。
LOGO
说唱叙事文学——诸宫调
口述文学 到 说唱文学 “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 夫皆能诵也。” 说白: 交待故事情节。 唱辞: 抒发人物情感。
承前启后的诸宫调
话本 诸宫调 叙事体 代言体
戏曲
代言体
叙事体
叙事手段
LOGO
诸宫调
既以第三人称向观众直接交待故事发展过程, 又以第一人称模拟故事人物的声口,达到“ 叙述体”与“代言体”的融合。 代表作: 《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 《天宝遗事诸宫调》。
LOGO
《西厢记诸宫调》
LOGO
元代诗文
元诗:摒弃宋诗而专学唐诗,主张平和冲淡, 温润清新。 元代诗学——“雅正” : (1)诗风温柔敦厚 (2)内容歌咏生平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LOGO
前期诗文作家
一、刘因 《观梅有感》笔法简洁,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再如《白沟》,以诗评史,批评宋朝对辽金妥协之策 ,寄托了作者对宋室的深切缅怀和深隐的民族情绪。 《四库提要》云其“风格高迈,比兴深微””即评此 类诗。 二、戴表元 由宋入元,反对江西派,江湖派影响,也能略变 江湖派风格,诗风清丽婉约。“清深雅洁”以文章名 重一时
南戏
柔美典雅 生、旦、净、末、丑 演唱方式灵活 30-50出 不限宫调、灵活换韵 爱情、婚姻、道德伦理 LOGO
元代的抒情文学
元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趋向,是抒情文学的主流 地位被叙事文学所取代。
•元代抒情文体:散曲、诗歌、文赋
LOGO
散曲
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元代抒情文学。
“元曲”:剧曲&散曲 散曲历史:宋金——元
LOGO
总结:
元代讲史话本、说经话本的盛行 对元末明初长篇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而小说话本则决定了明代拟话 本和中国短篇小说的形式。
LOGO
说唱叙事文学——诸宫调
口述文学 到 说唱文学 “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 夫皆能诵也。” 说白: 交待故事情节。 唱辞: 抒发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