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徽省萧县中学新高考语文中“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
安徽省萧县中学新高考语文中“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迟子建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
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
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
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
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
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
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里,寻寻觅觅的。
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
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
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
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
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
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
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
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
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
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
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
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期末复习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散文专题阅读(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3.简析作者详写木心手稿的意图。 ①木心手稿是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
的体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木心手稿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
精神力量 ③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4.赏析“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 他的灵魂”。
散文阅读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
1.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 的时间和环境。
②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古朴 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情感基调。
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 在画布上?
写出了木心的画具有空灵飘渺的特点,是 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2)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木心的画 的艺术魅力。
②揭示木心画与灵魂的密切关系,指出画 就是木心灵魂的体现。
③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强调了木心灵魂的 高贵及其对人们的激励作用。
5.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木心先生什么样 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木心的形象: ①学贯中西; ②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 ③历尽坎坷,坚毅乐观; ④果断率真,睿智风趣;
6.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 ①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木心与
梵·高都是以生命来追求艺术。 ②强调文学是木心战胜困并取得成就的
精神力量;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是写 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 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阅读理解答案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阅读理解答案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的一个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景和富有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美丽的古镇上,曾经居住过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其中就包括木心先生。
木心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出版家,他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地标”。
如果有机会去乌镇,肯定会有人想要去看望木心先生,感受一下他的智慧和才华。
但是眼下似乎很难得到这个机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阅读木心先生的作品来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观。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木心先生的代表作《木心自选集》,这本书是他自己编选的,在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和评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木心先生的文化背景和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木心先生对于文学艺术有着独到的洞见,他不仅关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突破,更注重作品内在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一个作品应该具有生活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通过艺术创作来传递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木心先生还是一个出色的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
他在《木心的画笔》一书中对于绘画艺术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文字来描绘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作品的内涵。
他曾经策划过多个艺术展览,通过展览来传递和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思考。
在乌镇这个古镇上,木心先生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思想。
他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工作,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古镇的美丽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他曾经说过:“乌镇是一个文化富饶的地方,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学和艺术气息。
”他把乌镇当作自己的故乡,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仰。
总的来说,木心先生是一个全才型的文化名人,他在文学、艺术和出版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他的思想和作品都是我们值得去阅读和思考的。
虽然不能亲自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但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观,感受到他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三篇 去乌镇 散文阅读
第三篇去乌镇·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2021年江门市新会体育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江门市新会体育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
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
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
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
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
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
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
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
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
图l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一是时间序列维度。
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专题强化试卷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专题强化试卷检测试题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三篇 去乌镇 散文阅读
第三篇去乌镇·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一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含
单文精练一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 娟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河南省新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河南省新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8分)1. (8分)(2017·烟台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镶嵌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几颗眨着眼睛的星星。
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①。
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婴儿啼哭声,汇成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记忆中还有的,是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茫/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他们的身后是整齐却高矮不等的柴草堆,上面遮盖着破旧的蓑衣和苇笠……每当想起这些,脚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帖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
我的脑海里时常(涌现/闪现)这样一个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正迎着朝阳辛勤耕作……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份。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②;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
心有千结,情有万缕。
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
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虽然/即使)被踩在脚下,可是依然坚韧博爱。
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 眷(juàn)缘份B . 佝(gōu)帖心暖肺C . 嚼(jué)镌刻D . 载(zǎi)亘古不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苍茫涌现虽然B . 苍茫闪现即使C . 苍凉闪现虽然D . 苍凉涌现即使(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①飘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②季节一次次将其摊开和描摹B . ①飘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②一次次被季节摊开和描摹C . ①淡淡的酒香和菜香飘散出②一次次被季节摊开和描摹D . ①淡淡的酒香和菜香飘散出②季节一次次将其摊开和描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
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
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
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
他回答:是星辰!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
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
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
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
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
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
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
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
”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
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
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
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0. 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1.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
(2)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12. 简析作者详写木心手稿的意图。
13. 赏析“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答案】10.①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
②写出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11.(1)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飘渺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2)写出了他与黑暗的抗争,表现了他用多种艺术形式坚持信仰、保持纯净的品格。
12.①是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体现,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抒发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③使读者感受到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
13.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表达木心画的不朽。
②画是木心灵魂的体现,表达了画与灵魂的密切关系。
③升华文章的主旨,强调木心灵魂的高贵及其对人们的激励作用。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开头的第一段只有两句话,写了两件事情,一是交代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的特点。
二是交代去看望木心先生。
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标题;为下文描写木心先生作铺垫。
写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
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
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本题中的两个句子结构上都比较简单,对于简易句子的含义,主要通过抓关键词来进行解释,同时还要结合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
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
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话是“我”站在木心先生画作前的一句感叹,前后文有“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可见作者通过“历史的云烟”来形象的展现木心先生画作的特点:具有空灵飘渺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第二句话要抓住“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这两个词语,结合前后文可知,“黑暗”指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大雪纷飞的人!”用“雪”来修饰“人”,可见指人的品德高尚纯净。
同时一黑一白形成对比,突出了他与黑暗的抗争的精神。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
在作者详写木心手稿段落中,有三段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感受,抓住“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
可知这些手稿是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体现,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
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说木心的画和灵魂都是醒着的,形象的表达了木心画的不朽。
也说明画是木心灵魂的体现,表达了画与灵魂的密切关系。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还有升华文章的主旨作用,强调木心灵魂的高贵及其对人们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