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
《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
《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过石头城[唐]张祜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以下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面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荣;刘诗由面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之前繁荣的吴官。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做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蕃庑,来凸起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满”,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诗人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
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建出幽静的氛围,赋与本来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妙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劝慰。
E.过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事过境迁的感慨。
2.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怀,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扼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C (A、景物都是实写。
D、“营建出幽静的氛围,赋与本来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妙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劝慰”说法过错。
E、“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说法过错。
)2、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绵延,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悠久。
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述石头城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
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荣再也不的感伤。
《石头城》阅读答案
《石头城》阅读答案《石头城》阅读答案《石头城》阅读答案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旧、还。
(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
(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
(1分)(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情景交融。
(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2分)注:对比手法,言之有理亦可。
《石头城》阅读答案2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旧、还。
(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
(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
(1分)(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答案:情景交融。
(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已是空城。
石头城刘禹锡阅读训练及答案
《石头城》刘禹锡阅读训练及答案(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阅读训练】: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3分)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已是空城。
B.潮水也通人性,它们拍打着空寂的城墙似乎感受到石壁的冰凉,便带着寂寞悄悄退去。
C.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它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深情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全诗写山、水、月,着重于景物描写,传达了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
(4分)5.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旧、还?。
(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
(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
(1分)2.情景交融。
(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景物描写“皆着我之色彩”,诗人处处写景,但无处不包含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
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再过金陵 石头城 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2016 年江苏卷)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 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 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 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 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 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幺表达效果?(5 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幺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 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 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 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能寐。因此就引用有关李广的典故写了这首词,寄给约他同乡居住的友
人。
上片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形象地概括了李广的两件轶事。其一是罢职
家居时受辱于灞陵醉尉,其二为某次出猎时射箭中石没镞的神力。故将军五
句,出自《李将军传》: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
间饮,还至灞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
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边这首清诗,达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色?诗人是如何描绘的?.联合全诗剖析诗人“不眠〞的原由。
(1)2、阅读下边的诗歌,达成后边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娇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餐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宣布的各样法律。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归纳。
3、阅读下边的宋诗,达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剖析其表达成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联合全诗,请作简要剖析。
4、阅读下边这首诗歌,而后回复以下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量,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如何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剖析。
.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尝,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剖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志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光景__________的特色。
.本诗环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想奇妙,试作简要剖析。
6、阅读下边两首诗,达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专项300练】南京玄武外国语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⑴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⑴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例2: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 风。”(李煜《望江南》) 【析】 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 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 达得越充分。 8用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 凑、严谨。 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 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象征:(一)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 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二)条件与特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 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 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 人的象征。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 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 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过华清宫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碧云天,黄叶
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 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 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 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 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 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 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 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 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 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 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 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2022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练案21古代诗歌鉴赏(三)本练案共18题,共99分,用时99分钟一、(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 15650584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①刘长卿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
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
山东②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①元判官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以充百官俸禄。
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
②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河南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写春天的草才刚刚发芽,暗写麦苗初成,百姓们还没有收成,朝廷就要来收税,可见当时苛捐杂税格外繁重。
B.颔联中的“汉家”指的是唐朝,唐诗中常用“汉”“汉家”来代指本朝,这样写含蓄隐晦,也更富有文学气息。
C.颈联想象了伴侣此去路途中的见闻,既写出了沿途荒芜破败的景象,也为因道路变化生怕伴侣找不到路而担忧。
D.尾联写了一幅荒芜的景象,长期的战乱造成了严峻灾难,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
E.这首诗语言平易,虽然名为“送别”,但并未过多写及离别之情,更多地表达了对当时弊政的批判,情感真挚。
答: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更富有文学气息”赏析欠当,但有肯定道理,给1分。
C“担忧伴侣找不到道路”理解不当,“榛芜旧路迁”的意思是道路长满了杂草,已经无法通行,表现战乱后的荒芜景象。
D“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分析不当。
此联意在表现战乱与赋税给百姓带来不堪之苦。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与伴侣的离别之情。
从“离心共渺然”可以看出。
②对百姓患病战乱的深切怜悯。
全诗想象了战乱后的场景,表现了百姓生活之凄惨。
③对朝廷强行征税的不满。
战后人烟稀有,但朝廷照旧征税,诗人对此极为愤慨。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
江苏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陈维崧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
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
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搂中乐太平。
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湖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
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
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
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1.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梅”的?结合上阕进行概括。
2.下阕“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
”化用了前人哪两句诗?3.分析下阕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欧阳修南雁依稀回侧阵①,雪霁墙阴,遍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②。
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注】①侧阵:侧行而飞。
②方寸:代指心。
4.请简要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5.结句“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刘禹锡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作于被贬夔州途中。
轲峨:孤高状。
艑:船。
6.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7.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8.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赵鼎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注】赵鼎,南宋初年贤相,此词写于靖康之变后,作者奉宋高宗之命,告别中原南渡,途经仪真江口时。
9.上阙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0.下阙抒情,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月)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乐、舞三者最早应是相结合的,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后,它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但是诗与乐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美学中,关于“乐”与“诗”的理论,就有很多记载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乐”在古代是与器乐歌舞合为一体的。
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乐”的记载通常是与“德”有关系的。
《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郤缺向赵宣子提到《夏书》中的话,就阐述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的看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乐”与“德”是不能分开的。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舜“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这是最早对诗有记载的典籍。
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诗主要的作用与“乐”是相同的,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典的仪式上祷告上苍,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功绩的唱词。
这些词由祀礼而生的“诗"在《诗经》的《颂》和《大雅》中可以看到。
直到《国风》之后产生的诗,才开始具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诗。
通过史书的记载不难看出,先秦之前的“承”与“诗”都是为祭祀、祷告上苍、颂扬先祖的活动服务的。
当诗、乐从祭坛和祷告中走出来,变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学和艺术之后.诗、乐也就具有了审美的功用作用,美学理论是离不开艺术的。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涉及最早的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结合。
在孔子之后,诸子百家们在他们的论述文章中对诗、乐的探讨更为广泛。
首先对诗、乐情有独钟的当数儒家的鼻祖孔子了,在孔子时代诗乐是结合的,孔子虽然论诗乐分别有侧重,但是,孔子认为诗乐是相通的。
《石头城》阅读答案
《石头城》阅读答案《石头城》阅读答案「篇一」刘禹锡《石头城》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每空2分,共4分)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是景,然而每一景都融合着诗人的深沉感叹。
最后一句的“还”字,意味着。
15.【答案】(4分)故国萧条,人生凄凉月虽然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如时光、繁华、显耀人物等)已经一去不返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石头城》阅读答案「篇二」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元)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
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让人抚今追昔。
B.诗人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是“唯有青山如壁”,表现了诗人对石头城壮美山川的喜爱之情。
C.“寂寞避暑离宫。
”指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寂寞”一词写出了“离宫”往昔的空冷孤寂。
D.“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E.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作品思路开阔,自然天成。
1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答11.BC12.(1)相同点: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2)不同点: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苏词在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中抒发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析11.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
“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5分)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文饶。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
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
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
(4分)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考前押题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三)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考前押题考试(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
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
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
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
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
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
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
石头城刘翰翻译赏析
《石头城》是刘翰的一首诗歌,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个充满沧桑感的古城。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歌的翻译赏析:
石头城
石头城已被岁月所追赶,
瓦砾之间闪烁着光芒。
白天它静静地沉睡,
夜晚它又回归到生命之中。
在石头城的夹缝中,
岁月留下了痕迹。
从那些残破的墙壁和石阶,
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繁华。
石头城的街道被行人所占据,
他们经过时总是低头沉思。
他们在追寻着什么呢?
是远去的梦想还是未来的希望?
石头城的居民在它的怀抱中成长,
他们承载着它的历史和传承。
他们让这座城市继续生命,
并将它留传给下一代。
这首诗歌通过对石头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作者用“被岁月所追赶”来形容石头城历史的沧桑感,用“瓦砾之间闪烁着光芒”来描绘石头城的历史价值。
作者通过描写城中行人的心境,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城市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总之,《石头城》是一首充满思考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石头城的描绘,引导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爱和传承文化遗产。
古诗石头城·离离芳草满吴宫翻译赏析
古诗石头城·离离芳草满吴宫翻译赏析《石头城·离离芳草满吴宫》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刘翰。
其古诗全文如下: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前言】《石头城》是宋代刘翰创作的古诗。
比较出名的一首词。
全诗写到的景有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
而这些景物在诗文中全带有一种悲凉的意象。
【赏析】全诗写到的景有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
而这些景物在诗文中全带有一种悲凉的意象(离离芳草让人想起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寥落吴宫让人想起元稹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台城旧苑让人联想起陆游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b/19455。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影照来”烟波寒江使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雁声使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过石头城》《石头城》阅读附答案 过石头城[唐]张祜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官。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满”,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诗人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
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
E.过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2.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C(A、景物都是实写。
D、“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说法错误。
E、“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说法错误。
)2、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绵延,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悠长。
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写石头城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
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华不再的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篇二: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内容提示:《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 分)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小题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高二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小题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小题2:“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小题3: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小题1:“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绵延不断;满眼绿色。
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荒凉。
(每层1分)小题1: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
或:绘形绘声)。
(2分)通过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2分)小题1:“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来映衬城空;(1分)“空城”直接点明城荒芜寂寞;(1分)都写出了石头城的沉寂与凄清(或:都给人以沉寂、凄清之感)。
(2分)小题1:“绿”字考查的是练字,“绿”写出的是台城旧苑东的茂盛的野草,进一步反衬石头城的衰败荒凉。
小题1:首先确定这是一首怀古诗,“石头明月雁声中”属于融情于景,借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
小题1:理解“空江”“空城”,其实是在理解“空”分别解释两首诗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
“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
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