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修辞手法PPT
合集下载
初中常用修辞方法PPT课件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
样有感情,有动作的修辞方式叫
“拟人”。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 的深渊里。
引用:说话或写成文章时,引用别人的 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 故等的修辞方法叫“引用”。
“谦受益,满招损”是任何地区、任何时代
1对偶、2反问、3排比、4比喻、 5夸张、6比喻、7拟人、8夸张、 9 引用、10 反问、11设问、 12 反复、13对偶、14对比、15夸 张;比喻、16排比;引用、17 设问;比喻、18对偶;对比、 19对偶、 20对比
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辞格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 复、反问、设问
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
1.明确各辞格概念; 2.准确辨别各辞格; 3.熟练使用各辞格; 4.结合语境,分析修辞作用。
1.定义: 比喻是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
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 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三要素: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 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 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 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 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 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 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 还是蓝孔雀? 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PPT课件 图文
连续反复 里?你在哪里?
间隔反复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 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 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 有哭;敌人把你绑在树上, 烧你,烤 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 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
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具 体、形象,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2.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 动、形象。 3. 夸张: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 氛,加强渲染力。 4.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 达效果,能激起读者共鸣,增强 文章的感染力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
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 一半。
3、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 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 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 男人眼没闭,她早就看上旁人了。
回民大院的“院长”是个大 妈,她是属爆仗的,一点就着。 院里搬来个陈大爷,捻儿更急, 你还没点着哪,他就炸了。(陆 明生《今昔大院》)
(5)妈妈被病魔夺走了,
用比喻、 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爸,
拟人, 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务,使
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
可以使 入了困境。
干瘪的句子 (6)妈妈被病魔夺走了,
生动形象起 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爸,
来。
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务,一
下把一个温馨的家掷入黑沉沉
的冰窟。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里,她絮絮叨叨说着一年多来工作上的不如意,她说工作一点都不开心,找不到半点成就感。 末了,她问我:学姐,为什么想找一份 自己热 爱的工 作这么 难呢? 我问她上一份工作干了多久,她说不到 三个月 ,做的 还是行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共37张PPT)
了……情感,使抒情更加真挚感人。 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写 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 了……的美),表达了…… 议论: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层层 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 有雄辩的气势。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 音律和谐、气势如虹,强烈地表达了作 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五、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 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分为: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和间隔反复(中间 有其他的词语)。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 步近了。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1. 文学单位不同—词语、短语与句子。
2. 出现次数不同。
3. 作用不同。
答题格式:
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 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 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 赞美之情(1分)。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 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 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 的喜爱之情(1分)。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
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骈句、对仗,汉语特有)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 了……的景物(或:抒发了……的情 感;或:阐述了……的哲理),语言 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 奏感和音乐美。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 气,强调了……(或:强烈地表达 了……的情感)。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常见修辞手法(教学完整)ppt课件
他是想以自己的“矮”来衬托儿子的“高”,只 要能看见儿子长成参天大树,即使化为一片 枯叶、一滩黄泥,父亲也愿意!“爸,别比 了……好吗?您的个子是弓,儿的个子是弦, 弓总比弦长啊!”
.
35
比较
改写
大家都说他太小心眼了,什么都 斤斤计较。
大家都说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芝 麻豆之类的小事都斤斤计较。
平实的句子:刮风了,下雨了。
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 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十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 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 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 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 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25
十二、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 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 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 受吗?
.
26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 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
27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 嘏)
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真 消愁愁更愁。(李白)
.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 ,像……
12
二、比拟:把物当作
人来描写,或者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
.
13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比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
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
.
35
比较
改写
大家都说他太小心眼了,什么都 斤斤计较。
大家都说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芝 麻豆之类的小事都斤斤计较。
平实的句子:刮风了,下雨了。
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 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十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 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 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 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 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25
十二、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 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 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 受吗?
.
26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 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
27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 嘏)
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真 消愁愁更愁。(李白)
.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 ,像……
12
二、比拟:把物当作
人来描写,或者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
.
13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比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
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
《修辞手法》ppt课件PPT课件
详细描述
拟人的定义
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拟人可分为形象化拟人和抽象化拟人。
总结词
1. 形象化拟人
2. 抽象化拟人
将非人类事物描述成具有具体人类形象的形态,如“太阳公公起床了”。
将非人类事物的特性或情感用人类语言表达,如“风在歌唱”。
03
02
01
拟人的种类
拟人在文学、广告、演讲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修辞手法》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修辞手法概述 比喻修辞手法 拟人修辞手法 排比修辞手法 对偶修辞手法 反问修辞手法
01
修辞手法概述
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效果、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修辞手法定义
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丰富语言文化
修辞的重要性
拟人
拟人是一种将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拟人可以分为人格化拟人和抽象化拟人。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排比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结构相似或内容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来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排比可以分为句内排比和句外排比。
在演讲中,对偶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例如在政治演讲中运用对偶可以强调主题思想,增强说服力。
1. 文学
2. 诗词
3. 演讲
对偶的运用
06
反问修辞手法
反问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肯定或否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拟人的定义
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拟人可分为形象化拟人和抽象化拟人。
总结词
1. 形象化拟人
2. 抽象化拟人
将非人类事物描述成具有具体人类形象的形态,如“太阳公公起床了”。
将非人类事物的特性或情感用人类语言表达,如“风在歌唱”。
03
02
01
拟人的种类
拟人在文学、广告、演讲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修辞手法》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修辞手法概述 比喻修辞手法 拟人修辞手法 排比修辞手法 对偶修辞手法 反问修辞手法
01
修辞手法概述
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效果、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修辞手法定义
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
丰富语言文化
修辞的重要性
拟人
拟人是一种将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拟人可以分为人格化拟人和抽象化拟人。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排比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结构相似或内容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来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排比可以分为句内排比和句外排比。
在演讲中,对偶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例如在政治演讲中运用对偶可以强调主题思想,增强说服力。
1. 文学
2. 诗词
3. 演讲
对偶的运用
06
反问修辞手法
反问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肯定或否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共24张PPT)
作用:①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②有突出强调
的作用
举例:例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例2:敌
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 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对象+的情感;突出了+对象+
特征。
反语
定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 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2)“掰”、“放”、“灌”、“煨”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砖茶 对于边防军意义重大,表达作者对砖茶的赞美。
中考真题
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 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 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 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 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 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烧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 彩缤纷的世界。
Thanks!
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 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2 分)
当堂检测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
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的作用
举例:例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例2:敌
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 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对象+的情感;突出了+对象+
特征。
反语
定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 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2)“掰”、“放”、“灌”、“煨”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砖茶 对于边防军意义重大,表达作者对砖茶的赞美。
中考真题
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 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 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 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 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 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烧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 彩缤纷的世界。
Thanks!
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 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2 分)
当堂检测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
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语文九年级 修辞手法 课件PPT
象
的和的
种形手中
征
。抽事 象物
抽象法托 象,,意
】
含来
概来它于
义表
念表集物
是现
、现中、
水抽
思与描藏
乳象
想之写意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 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 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 关性。使用时,尽量化简为繁,
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节奏性。旧 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平仄。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 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 仗。
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 尚多了没水吃”
明喻
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向太阳”(本体像喻 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难点是 借喻、博喻。
暗喻
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 锋”)省比喻词。
常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对偶】
比拟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
比喻
对比
引用
比 拟
常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拟】
比拟,又名比体,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 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 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常见11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讲解课件共24张PPT
好像、像、仿佛、似、宛如......
• 暗喻:甲是乙 本体+喻体+比喻词 是、变成、构成........
• 借喻:甲代乙 喻体
一、比喻
说出下列句子的具体作用:
他长得像他爸爸。 小明是奶奶的掌上明珠。 他还是像过去一样爱打篮球。 一个麦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他好像出去了。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山东有很多特产像花生、大枣、木耳等。
二、拟人
定义: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感情、动作神态等。
树上的小鸟在高声歌唱。
樱花舒展了笑脸。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 我来分一分~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 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打扮自己。
三、夸张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教室里静得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
• 这地方只有巴掌大
•
妈妈在炒了一大桌的菜,我馋的口 水都要流出来了。
四、对比
花生长在地下,不像苹果那样高挂枝头。 苹果比李子更甜。
夸张:突出特征、语言生动
六、设问
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 的细微的声音。 他的成绩为什么会进步?当然是因为 他勤奋努力。
七、反问
•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 不是真理吗?
修辞手法
比喻、 、夸张、 、 设问、 、 、 、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修辞手法
比喻、 、夸张、 、 设问、 、 、 、
一、比喻
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易懂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特点:
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两个事物有相似点
初中常见修辞方法PPT课件
(二)要点:
• 对偶,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长度相 同、词语对称的句子构成,严谨的对 偶更要求平仄互对。 • 反复,是用词基本相同的句子重复出 现以加强语气。 • 排比仅要求三个或以上结构、长度等 大致相似、没有类似的对称效果。
(三)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二)作用
• 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加强 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 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 满语言美。
• (一)概念: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 –结构相同或相似、 –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的 –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 情的修辞方式。
判断下列修辞方法:(反问、设问) 1.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花花 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 2.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让我们感 到亲切,舒服呢?( ) 3. 这优良的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呢?那是他平时 刻苦锻炼的结果。( ) 4. 这怎么忍受得了呢?那么热。( )
5. 咱们不早就分好工了吗?( ) 6. 难道丁丽丽仅仅是跳过一个“山羊”的高度吗 ? 不,她是越过了一个思想高度。( ) 7.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话更足以表达我们这时 的全部感情呢?( ) 8. 丁丽丽锻炼刻苦,那么对学习是否也这样呢? 也是如此。( )
(4)表示列举 例如: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 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三)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看妙句,品语言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 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 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 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 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的 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常见修辞手法 课件(共4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反复
为了强调某事物或突 出某些感情,有意重 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 子。
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 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 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 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 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效果:(1)上下文联系严密; 续接(正或反)或强化内容; (2)反复吟唱,强化语气;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对偶
1、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
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
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 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
这天好像要下雨了。
每当看见这条红领巾,我就 仿佛置身于少年时代。
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关键条件: 必须是两种不同事物 两事物间有相似点
比喻的种类
本体 喻词 喻体 例
:
明喻
西沉的落日像 一只金
色的圆盘。
暗喻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借喻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
花。
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它可能是一片海
它可让能你体是会一壮片阔海, 让你体会壮阔 ; 它让可你能明是白一雄首健交响乐它,可让能你是领一悟座激雕越像;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让你明白雄健;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 粹。
夸张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 的描述。夸张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夸大; 夸小与超前夸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修辞方法课件(53张ppt)
六、修辞
修辞方法
4、夸张
夸张就是对人或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的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六、修辞
修辞方法
夸张的类型 (1)、扩大夸张 为了达到生动幽默效果,我们往往人为拔高事物特点,使之更高,更强, 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 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作用。 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六、修辞
看一看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连续,可间断。为 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 ①、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②、层次分明,加强节奏感。
六、修辞
例句
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无其他词语。 1、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 1、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 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喻: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天上挂着一艘弯弯的小船。
成分 类型
明喻 暗喻
借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分析
请判断一下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如果是,是什么类型?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共42张PPT)
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 、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 往互相补充。
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反对
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第二十五页,课件共41页
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 对、反对、串对三种。
(3)串对 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 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
2、结构: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作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第四页,课件共41页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相比)
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
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
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 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
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 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 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十九页,课件共41页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 (2)设问句后都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也可用叹号 。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PPT课件-图文
排比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3: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饱含热情地赞颂了他们所具有了崇高的意志品质。
你也来练一练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对家的记忆无比清晰,饱含着对家的深深眷恋。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又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本句除了设问外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还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拥护和热爱。
谢谢!
夸张
定义: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起到高度强调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夸张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好像下了火。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出来后,地上极度炎热的情况,鲜明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树竞相开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美好。
例3: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饱含热情地赞颂了他们所具有了崇高的意志品质。
你也来练一练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对家的记忆无比清晰,饱含着对家的深深眷恋。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又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本句除了设问外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还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拥护和热爱。
谢谢!
夸张
定义: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起到高度强调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夸张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好像下了火。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出来后,地上极度炎热的情况,鲜明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树竞相开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修辞手法 —— 对比
• 1、两体对比,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2、一体两面对比: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 一个人,他为自已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修辞手法 —— 对偶
定义: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 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 方法。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 忆,有音乐美感。
二、修辞手法 —— 比拟
定义: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 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分类:拟人、拟物。
如:
1、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2、小鸟在枝头唱歌。(拟人)
二、修辞手法 —— 比拟
• 拟人作用: 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
有趣、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
如: 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 用、公孙胜、刘: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 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分类:直接引用、间接引用
二、修辞手法 —— 双关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分辨修辞手法 2、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3、学会使用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 引用、双关、顶针、互文、通感 呼告、反语、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概念: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 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的一种修辞方法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问 )
三、练习2
三、读古诗,辨修辞。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 ) 4、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对偶 )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对偶 )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比喻 7、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设问 )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代、)夸张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 )
定义: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 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言在此意在彼的一 种修辞方法。
作用: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 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修辞手法 —— 双关
如: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
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在这段对话中,鲁迅先生用“碰壁”这个词 语,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与黑暗斗争的艰难, 语言生动而发人深省。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 体。使语言形象、生动、寓有感染力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1、明喻
形式: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喻体)。 如:共产党像太阳。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2、暗喻
形式: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如:弟弟成了泥了。
二、修辞手法 —— 顶针、互 文
“顶针”定义:又叫顶真或联珠。“ABC,CDE”。 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互文”定义: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 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 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相互补足,就是互文。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练习1
一、下面的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按顺序填空,下列
张
缩小夸 张
如: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超前夸 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 来了。
二、修辞手法 —— 对比
定义: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 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作用:准确运用对比, 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 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 力。
二、修辞手法 —— 比喻
3、借喻
定义: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二、修辞手法 —— 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 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 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 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 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二、修辞手法 —— 反复
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 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 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可以使诗文的格 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谢谢 本次课程到此结束!
二、修辞手法 —— 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 如: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 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 亡。
二、修辞手法 —— 反问
定义:反问也叫反诘、诘问。只问不答,是用 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二、修辞手法 —— 对偶
•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二、修辞手法 —— 排比
定义: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 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读 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二、修辞手法 —— 借代
1、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2、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 代本体) 3、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 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4、两个红领巾正朝我们走过来。(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5、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二、修辞手法 —— 夸张
• 定义: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 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不是浮夸,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反映 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夸张只用来表现形象, 抒发感情。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 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二、修辞手法 —— 夸张
扩大夸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用: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证据,增强表 达的效果。 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修辞手法 —— 设问
定义: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自问自答。是为 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反悔感情而有意提问 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 文章富有变化。
几组答案中唯一正确的是( A )。
(1)《手术台就是阵地》 (2)《蟋蟀的住宅》
(3)《沙漠里的船》
(4)《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5)《把牢底坐穿》
A.比喻 拟人 比喻 设问 夸张
B.夸张 比喻 夸张 反问 比喻
C.比喻 拟人 夸张 设问 夸张
二、看广告,知修辞。
1、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 比喻 ) 2、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夸张 )
二、修辞手法 —— 通感
定义:利用诸多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 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的理 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 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如:“晨钟云外湿”以“湿”字形容钟声,所 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雨而去,故“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