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微子及中微子振荡的发现-高能物理研究所

合集下载

物理学奖:开启中微子物理学的黄金时代

物理学奖:开启中微子物理学的黄金时代

物理学奖:开启中微子物理学的黄金时代
邢志忠
【期刊名称】《科学世界》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超级神冈(简记为SK)实验中发现了大气中微子振荡现象的日本物理学家桅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在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简记为SN0)破解了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加拿大物理学家亚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邢志忠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09
【相关文献】
1.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中微子超光速“不可能”
2.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拓扑相变:开启一个未知世界
3.发现中微子振荡从而证实中微子具有质量——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4.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5.中微子实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微子物理进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微子物理进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Dirac中微子的RGE跑动. Ratz, M. Schmidt, hep-ph/0506280 (JHEP)
邢志忠, 张贺, hep-ph/0601106
某些模型或统一理论的RGE效应
梅建伟, 邢志忠, hep-ph 0506304 (PLB) 中微子民主型混合 罗舒, 邢志忠, hep-ph/0509065 (PLB) Tri-Bimaximal中微子混合 M. Schmidt, A. Smirnov, hep-ph/0607232 夸克轻子互补
5
实验进展 (KamLAND)
6
实验进展 (KamLAND)
7
振荡
PRL 94 (2005) 081801
实验进展 (KamLAND)
8
实验进展 (Super-K)
9
实验进展 (Super-K)
10
实验进展 (Super-K)
11
T. Kajita/ISVHECRI 06
实验进展 (MINOS)
2
6月30日-7月5日,Lepton-Photon 2005国际会议,Uppsala
若干事件 (2006)
4月22日,APS April Meeting (50 Year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Parity Nonconservation in the
3
Weak Interaction),Dallas
中微子物理进展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
邢志忠 (高能所)
(A)若干事件
(B)实验进展
(C)理论热点
(D)总结展望
高能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06年10月,桂林
若干事件 (2005)

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结果解读

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结果解读

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结果解读近年来,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在科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宇宙中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科学家们可以揭示物质的本质以及宇宙的起源。

本文将通过解读几个重要的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结果,带您一窥科学界的最新进展。

实验一: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在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宣布成功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这项发现对于揭示基本粒子和宇宙起源非常重要。

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粒子,它被认为是给予其他粒子质量的“赋予者”。

通过LHC对撞产生的高能粒子,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类似希格斯玻色子的能量波峰,从而确定了其存在。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对粒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验证了标准模型对于基本粒子的理论预言,并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宇宙的细节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二:暗物质的探索暗物质是一种组成宇宙大部分质量的物质,但其与我们日常接触的物质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无法直接探测到。

为了揭示暗物质的性质,多个实验都在进行中。

一项名为“XENON1T”的实验在2017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

该实验利用了一个巨大的液体氙探测器,旨在捕获暗物质粒子与氙原子发生相互作用的瞬间。

虽然该实验并未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粒子,但它对暗物质存在的理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限制。

此外,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暗物质粒子探测”(Dark Energy Survey,DES)是另一个重要的实验项目。

该项目使用了一台高灵敏度的相机,通过对数百万个遥远星系的观测,追踪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和演化。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确定暗物质的性质以及其对宇宙结构形成的影响。

实验三:中微子振荡的观测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基本粒子,没有电荷且质量极小。

然而,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成功观测到了中微子的奇特行为——中微子振荡。

“超级神冈中微子实验”(Super-Kamiokande)是其中一项里程碑式的实验。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与中微子质量层级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与中微子质量层级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与中微子质量层级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中微子振荡是一项令人激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与中微子质量层级相关的新发现。

本文将介绍中微子振荡的背景知识、实验观测、理论解释以及其对中微子质量层级的影响。

中微子是一类没有电荷且质量极小的基本粒子,属于标准模型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微子的存在就被科学家们所预言。

然而,直到几十年后的实验才成功地探测到中微子。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来自日本的超级神岗实验以及来自加拿大的苏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实验获得了首次中微子振荡的直接证据。

中微子振荡指的是不同种类(或称为“味道”)的中微子之间的转换现象。

根据标准模型,中微子有三种味道: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然而,中微子振荡实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味道在传播过程中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发生转变。

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微子具有质量,并且对中微子质量层级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微子振荡的实验观测主要通过中微子探测器进行。

这些探测器通常设在地下深处,以屏蔽掉来自宇宙射线的干扰。

通过测量中微子到达探测器的概率以及不同味道的中微子相对比例的变化,科学家们能够确定中微子的振荡参数,从而推断出中微子的质量层级。

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中微子质量层级是层次分明的,但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谜。

至于中微子振荡的理论解释,基本是基于量子力学中的哈密顿量演化的理论。

中微子的振荡现象可以通过研究哈密顿量中的质量矩阵来解释。

这个质量矩阵可以表示为一个幺正矩阵,其中的参数可以被实验数据所限制。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微子以及它们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

中微子振荡对中微子质量层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探索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现象的窗口。

其次,对于宇宙学研究而言,中微子的质量层级对于理解宇宙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等重要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近年来,粒子物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性进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就是关于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

中微子是一种神秘的元素粒子,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性质和行为,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最新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对粒子物理学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微子是一种轻质、无电荷的微小粒子,它与其他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相当微弱。

早在1956年,科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中微子振荡的假设,即中微子在自由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种类的中微子之间的转变。

然而,有关中微子振荡的确切证据一直以来都非常有限,这也让科学界对于该现象的真实性产生了一些怀疑。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验装置的改进,科学家们终于在最新的实验中获得了确凿的证据,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的存在。

在这些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了大型探测装置和高能量加速器来产生和探测中微子,并对它们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分析。

通过观测中微子在不同距离和能量下的变化,科学家们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明显迹象。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为粒子物理学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与之前对于中微子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传统的理论框架,中微子被认为是无质量的,然而,中微子振荡的观测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质量差异,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微子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也对我们对于基本粒子之间相互转变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微子振荡的机制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

在中微子振荡的框架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变的机制,这将推动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并带来更深入的认知。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也对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对于理解宇宙的演化和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微子振荡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中不同种类的中微子的存在和相互作用,进而揭示宇宙的奥秘。

高能物理中的中微子研究与探测

高能物理中的中微子研究与探测

高能物理中的中微子研究与探测中微子是宇宙中一种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粒子,对于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宇宙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以及高能物理中对中微子的研究与探测的重要意义。

一、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中微子是一种没有电荷、质量微小到可以忽略的基本粒子。

它们是宇宙射线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强子反应、核反应等产生的。

中微子在各种物质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这也使得中微子的探测变得异常困难。

根据标准模型的理论,中微子被认为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除了这三种“味道”,实验证据表明中微子也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中微子振荡。

这意味着中微子在传播中会自发地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中微子,这一现象也证实了中微子具有质量。

二、中微子的研究与探测的重要意义中微子的研究与探测对于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宇宙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微子的研究在加深人类对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中微子的质量、振荡等性质,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揭示宇宙的奥秘,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其次,中微子的探测有助于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

例如,通过中微子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宇宙起源、超新星爆炸以及其他各种天体现象。

此外,中微子还可以提供有关宇宙中黑暗物质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

此外,中微子的研究对于核能的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微子可以用来监测核反应堆中的裂变过程,评估核反应堆的活性。

这种中微子监测技术可以提高核能安全性,并且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中微子的探测技术中微子的探测技术一直是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常用的中微子探测技术主要包括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巴克沃尔球探测器等。

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利用液体中微子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产生的能量沉积和闪烁光来探测中微子的存在。

这种探测器具有高探测效率、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微子实验中。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则利用水中微子与水分子碰撞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来探测中微子。

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实验

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实验

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实验中微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粒子,它不带电,质量轻,几乎没有相互作用能力,因此很难探测到。

然而,中微子的研究是物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实验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宇宙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就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实验这一问题展开详细地阐述。

中微子的质量问题是科学家们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微子质量极小,因此测量起来非常困难。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对太阳中微子进行研究时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预想的要少。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猜测这是因为中微子具有质量而发生了“中微子振荡”的现象。

从此,中微子振荡实验就成为了研究中微子质量的有力工具。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中微子振荡的基本原理。

中微子振荡是指在不同能量状态中的中微子之间发生的相互转化。

中微子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能量状态,这些能量状态之间会互相转换,这种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发生的强度与中微子的质量密切相关。

第二步,了解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原理。

中微子振荡实验主要包括中微子产生、中微子传播和中微子检测三个环节。

首先,科学家需要在实验室中产生中微子。

中微子产生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核反应、加速器撞击、太阳辐射等,其中以核反应产生中微子的方法最为常见。

然后,科学家通过隧道、山峰等方式传播中微子,使其到达接收设备。

最后,科学家使用中微子探测器来检测中微子的到达情况,确定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振荡现象。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应用。

通过中微子振荡实验,科学家们成功地确定了中微子的质量大小及质量差异程度,揭示了中微子振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中微子振荡实验在精度和可靠性上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太阳中微子、大气中微子、反应堆中微子、超新星中微子等研究领域。

总之,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实验是目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问题。

了解中微子振荡的基本原理和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微子这一特殊的粒子,同时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中微子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中微子

中微子十分神秘,不可捉摸。

所以科学家花费了许多心血制造了多种重要的中微子探测器,来捕捉各种各样的中微子。

目前已取得累累硕果。

神冈探测器:发现超新星中微子神冈探测器(Kamiokande)的全称是“神冈核衰变实验”,位于日本神冈町的茂住矿山地下914米的深处。

神冈探测器由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负责,于1982年开始建设,1983年4月建成。

整个探测器是一个高为16米、宽约15.6米的大水箱,里面有3000吨水。

水箱内壁安装有大约1000个光电倍增管。

探测器根据粒子的切伦科夫辐射探测中微子。

1987年,神冈探测器探测到银河系外的一颗编号为SN1987A的超新星发射出的中微子而扬名世界。

2002年,探测到太阳中微子的戴维斯和神冈探测器的负责人之一的小柴昌俊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级神冈探测器: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1991年,神冈探测器开始升级,并于1996年完成升级。

升级后的神冈探测器被称为“超级神冈”(Super-Kamiokande,缩写为Super K)。

“超级神冈”探测器里蓄有5万吨纯水,箱子内壁安装着大约1.3万个光电倍增管。

1998年,梶田隆章负责的小组利用超级神冈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证明了大气中微子出现振荡。

一部分谬中微子转化为陶中微子(当时还没有探测到陶中微子),这说明中微子的静止质量并不为零。

此前的模型都假设中微子和光子一样,静止质量为零。

这个发现意味着此前的模型都需要修改。

2015年,梶田隆章与麦克唐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超级神冈”又在升级,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升级,成为“顶级神冈”(Hyper-Kamiokande,缩写为Hyper K),里面的纯净水的质量将增加到100万吨。

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发现太阳中微子振荡1968年,戴维斯的实验发现被探测到的太阳中微子数目明显低于理论计算值。

此后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这是因为电中微子的一部分在前往地球的途中转化为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而后者不能被当时的探测器探测到。

神奇的中微子

神奇的中微子
2 12
4 三代中微子的混合
目前给出的混合角值为:
tg 2θ12 = 0.40+0..09 −0 07 sin 2 2θ23 = 1.02
(90%C.L.) 这些精度还不够,特别角因为本身值小, 更难测量。关于质量差给出的结为:
∆m 2 = 8×10−5 eV2 12
∆m 2 ≈ ∆m232 = 2×10−3 eV2 13
37
2. 从太阳中微子丢失到中微子振荡
他们在测量太阳中微子数量时,发现探测到的中微 子数量只有预期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太阳中微子 丢失到哪里去了?一直成为一个谜,令物理学家困 惑。为了排除低能太阳中微子没有被探测到的可能, 对探测器进行改进,设法降低探测器阈值。人们还检 查了太阳模型,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为了解释这一丢失现象,一种比较被广 泛认可的理论是:太阳中微子自发射到地球 这段距离,一部分电子中微子转换成另一种 中微子。这种由一种轻子到另一种轻子的转 0 0 换有点像到 K 介子K 的转换一样,也称振 荡。
2. 从太阳中微子丢失到中微子振荡
2001年SNO重水探测器, 利用中微子-电子散射,可 νe +2 H →2 p + e−以及 以区别 ν x +2 H → p + n +ν x两种过 程。实验证明有 2/3 的太 阳中微子(ν e)转换成了其 他中微子,给出中微子振 荡的有力证据。
3. 从中微子振荡到中微子质量
3. 从中微子振荡到中微子质量
以两种味道为例来定量描述这种振荡过程。 味道为 α,能量为 E的中微子通过距离 L以后被探 测为β 味道的中微子的几率 P为
1.27⋅∆m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V2 ) ⋅ L(m) 2 2 P = sin 2θ sin ( ) αβ E(MeV) ∆m2 = m12 − m22, 为中微子质量。 m 在这里 θ是混合角, 因此我们通过实验测定了θ 和 ∆m ,就可定出 P 和 L。 从式中我们还可以清楚看到,有中微子振荡(P > 0), 则 ∆m2 > 0,即至少有一种中微子质量大于0。

日本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诺奖

日本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诺奖

这项发现对中微子隐藏世界以外的领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因而它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光子之后,中微子成为宇宙中最多的粒子。地球则持续承受着它们的轰击。
许多中微子产生于宇宙射线和地球大气层之间的反应,另一些则在太阳的核反应中产生。每一秒钟,数以万亿的中微子流穿过我们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它们的传递,中微子是自然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现在全世界都在展开紧张的实验就是为了能够捕捉并研究中微子的性质。关于它们最深层次的秘密的发现将有望改变我们对于宇宙历史、结构和未来命运的理解。
实验物理学家则在中微子探测中发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数目比理论预言少了近三分之一,成为著名的“太阳中微子问题”。
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特定“味”的中微子在传播中会转变为不同的“味”,探测到的中微子处于哪个“味”由传播中不断改变的波形决定。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Bruno Pontecorvo)首先提出这一猜想,称这一现象为“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研究四个获奖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认为,中微子振荡比较复杂,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也很多,仅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就有三个著名的弟子在中微子振荡领域贡献突出。“在我们外人看来,他们贡献都很重要。现在发给了Kajita,说明Kajita的贡献最突出。”另外他还表示,2002年,诺贝尔委员会已经发了关于中微子的一个奖,当时是发给探测宇宙中微子的,而恰好探测宇宙中微子的两个人,也做出了中微子振荡最早的两个证据,“所以有点重合”。此前还有两次诺贝尔奖发给了中微子,分别是首次发现中微子和发现第二种中微子。
千年之交,梶田隆章使用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 detector )发现大气中微子在飞行中存在两种类型之间转换。

《中微子振荡》word版

《中微子振荡》word版

中微子振荡中微子振荡的概念与中性K子系统中的振荡相似,最早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于1957年提出。

中微子是一种极难被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极为重要。

中微子共有三种类型,它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称为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的前两种振荡模式即“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已被实验证实,其发现者凭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但第三种振荡则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

的超级神岗实验(Super Kamiokande)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使几十年来令人困惑不解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中微子发生振荡的前提条件就是质量测量实验(SNO)实验通过巧妙的设计,证实丢失的太阳中微子变成了其它种类的中微子,而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

同样的结果在KamLAND(反应堆)、K2K(加速器)这类人造中微子源的实验中也被证实。

Super-K实验与Homestake太阳中微子实验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2012年3月8日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大亚湾实验的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它不仅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进行下一代中微子实验,以了解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即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赵光达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03年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并提出了实验和探测器设计的总体方案。

大亚湾实验是一个中微子“消失”的实验,它通过分布在三个实验大厅的8个全同的探测器来获取数据。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中微子振荡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

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首先提出此猜想,他认为特定味的某一中微子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味。

所探测到的中微子可能处于哪个味要由传播中不断改变的波形决定。

中微子振荡意味着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与原始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相吻合,对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而言都有一定的影响。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组织发言人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震荡几率。

中微子振荡的概念与中性K子系统中的振荡相似,最早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于1957年提出。

中微子是一种极难被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极为重要。

中微子共有三种类型,它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称为中微子振荡。

[1]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元之一,共有三种类型,在目前已知的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占了1/4,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同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微子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即它可以在接近光速的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通常称为中微子振荡。

原则上三种中微子之间相互振荡,两两组合,应该有三种模式。

其中两种模式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即有迹象。

[1]中微子的前两种振荡模式即“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已被实验证实,其发现者凭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但第三种振荡则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

[2]振荡现象最近的物理研究表明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

1998年,日本的超级神岗实验(Super Kamiokande)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使几十年来令人困惑不解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中微子发生振荡的前提条件就是质量不为零和中微子之间存在混合。

2001年,加拿大的太阳中微子流测量实验(SNO)实验通过巧妙的设计,证实丢失的太阳中微子变成了其它种类的中微子,而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与中微子质量层级研究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与中微子质量层级研究

粒子物理学:中微子振荡的新发现与中微子质量层级研究中微子是一种常见而神秘的基本粒子,它几乎没有质量且几乎没有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微子质量层级的深入研究的新契机。

1.中微子的发现中微子最早由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后来的实验中被确认存在。

中微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和其他粒子相比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因此难以探测。

然而,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和精确的测量技术,科学家们最终成功地观测到了中微子的存在。

2.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微子的观测和实验,发现了中微子的一种神奇现象——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是指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类型之间的转变。

早期的实验观测到了一种中微子的类型,而后来的实验证明,这种类型的中微子实际上是由其他两种类型的中微子通过振荡现象转变而来的。

这个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微子的性质提供了新的线索。

3.中微子质量层级的研究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中微子的质量层级。

中微子的质量层级是指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可能存在的质量差异。

根据振荡现象的观测结果,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两种中微子的质量差异,并且正在努力研究第三种中微子的质量层级。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微子的性质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实验方法与结果为了研究中微子质量层级,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先进的实验方法。

例如,他们使用高能粒子加速器产生中微子,并在地下实验室中观测中微子振荡现象。

通过对中微子的能谱和衰变行为的精确测量,科学家们得出了关于中微子质量层级的重要结果。

5.中微子质量层级的意义与应用中微子质量层级的研究不仅对基础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研究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中微子是宇宙中常见的粒子之一,其质量层级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解释宇宙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如超新星爆发和星系演化等。

发现中微子振荡

发现中微子振荡

发现中微子振荡领导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SNO)发现太阳核心核聚变产生的电中微子也出现了消失现象,并且首次证明丢失的中微子变成了其他类型中微子,从而解决了持续三十余年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作为自然界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曾多次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灾难电影《2012》描述了地球世界末日发生时惊心动魄的场景,“灾难制造者”中微子也广为人知;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小说《三体》描述了使用中微子进行星系间通信的美好场景;2011年发生的OEPRA实验中微子超光速闹剧,由于其震撼性,迅速超越科学领域,被普通公众广泛关注。

最终此次事件以电线插头的错误而结束,OEPRA实验组的发言人也被迫辞职,令人唏嘘。

公众对中微子的印象略显片面、夸张并且有失真实性。

太阳核心燃烧产生的中微子如果能传到太阳表面从而到达地球,必将畅通无阻地穿过地球,而能产生《2012》场景的中微子在到达地球之前已经可以使太阳自身发生爆炸。

中微子可以穿过任何物体的阻挡,因而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理想载体,但另一方面也正由于其难以捕获,短期内无法作为实用的通信工具。

中微子与诺贝尔奖1/ 12中微子物理似乎一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宠儿,在介绍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工作前,先来回顾一下前三次中微子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

1930年。

为了解决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问题,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首次提出自然界存在中性微小粒子的假说,后来费米(EnmcoFermi)将其命名为中微子。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考恩(Clyde Cowan)首次通过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莱因斯因此获得199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考温已于1974年不幸逝世。

1950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蓬捷科尔沃(BrunoPonteeorvo)提出伴随u子产生的中微子不同于原子核衰变产生的中微子的想法,并建议使用新建的加速器进行验证。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高能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直属事业单位,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73年,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

高能物理是研究宇宙的最基本粒子和宇宙起源、发展、演化等相关问题的科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前沿领域之一。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立足于国际前沿,从事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宇宙线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推动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贡献。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研究资源。

所内设有实验室、研究部、工程部、管理部等多个科研和管理机构。

实验室包括基础物理研究实验室和装置技术实验室,负责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和相关技术研究。

研究部由实验室和理论研究组构成,其中实验室负责眼下大型实验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理论研究组则开展与实验研究相配套的理论研究工作。

工程部负责仪器设备的研制、制造和维护,管理部则负责机构管理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涵盖多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其中,我国高能加速器研究是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包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同步辐射质谱仪实验站(BSRF)等。

此外,高能所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如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参与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高能所研究人员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包括Higgs玻色子的发现、中微子振荡的研究等。

这些成果为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致力于培养和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建立了严格的科研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同时,该所还注重推广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对高能物理学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不少重要科研成果。

研究发现中微子的质量与振荡

研究发现中微子的质量与振荡

研究发现中微子的质量与振荡中微子是一类极为神秘的基本粒子,它们几乎与我们周围的物质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因此很难被探测到。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微子不仅有质量,而且还可以在不同类型之间发生振荡。

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但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改变了这一观点。

通过搜集大量的实验证据以及理论和数学模型的推导,科学家们终于确认中微子具有质量。

这一发现对于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揭示了基本粒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中微子的质量与振荡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当中微子穿过空间时,它们的质量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互相转化。

这一过程被称为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让人们对粒子的自旋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也引发了对于中微子质量如何导致振荡的研究中的新问题。

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种名为“中微子兴奋态”的解释,用来描述中微子质量与振荡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微子的质量由它们的能量和动量决定。

因此,当中微子穿过不同介质时,它们的能量和动量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质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进而引发了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发生。

中微子振荡的研究对于了解宇宙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基本规律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中微子的振荡行为,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的物质结构和宇宙背景中微子的性质。

此外,中微子振荡的研究还有望为物理学界寻找新的准确度更高的基本粒子模型提供线索。

然而,要研究中微子的质量和振荡现象并不容易。

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与其他基本粒子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使得它们的探测变得非常困难。

科学家们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复杂的数学模型才能捕捉到中微子的行踪和振荡现象。

因此,中微子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室资源和科学家的努力。

总的来说,中微子的质量与振荡的发现对于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微子所具有的新性质,也为物理学界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1中微子振荡发现说明中微子有质量范文3

2021中微子振荡发现说明中微子有质量范文3

2021中微子振荡发现说明中微子有质量范文 希格斯粒子被发现之后,粒子物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希格斯粒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现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标准模型是系统地描述整个粒子物理、经过大量实验检验的理论体系。

建立标准模型的相关工作已获得了18 次诺贝尔奖。

找到希格斯粒子之后,标准模型趋近完善,具有优美的结构和惊人的预言能力;另一方面,却存在暗物质、暗能量、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性、中微子质量等一些标准模型无法容纳,或者难以解释的现象,说明必定存在着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

在标准模型中,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说明中微子有质量。

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坚实实验证据超出标准模型的现象。

中微子中微子共有三种,分别是电子中微子、m中微子、t 中微子。

在标准模型中它们的质量为零。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预言弱作用宇称不守恒,即空间的左右不对称,很快被吴健雄用实验证实。

实验也发现在弱作用中宇称不仅不守恒,而且是最大破坏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实质是只存在左手螺旋度的中微子(即它的自旋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不存在右手中微子。

这只有中微子质量为零才能成立,因为质量不为零的话,那么中微子的速度必然小于光速,可以选择一个比它还快的参考系,让它的螺旋度发生翻转。

根据这一现象,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论,该理论又催生了弱作用的 V-A理论,被标准模型所继承,与各种实验数据符合得非常好。

因此,在标准模型中,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

然而,1998年日本超级神冈实验(Super-K)发现大气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其他种类的中微子。

与更早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稍晚的SNO(太阳中微子)、KamLAND(反应堆中微子)、K2K(加速器中微子)等实验的结果一起,形成了中微子振荡的坚实证据。

中微子振荡说明中微子有质量,只不过它非常非常小,以至于现有技术还不能直接测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per-K 在 1998 年 世 界 中 微 子 大 会 上 展 示 的 数 据 ——电 子 型 中 微 子 事 例
观 测 与 预 测 符 合 良 好, 但 是 向 上 的 缪 子 型 中 微 子 事 例 则 少 了 大 约 50% 。 Super-K 的 观 测 以 毋 庸 置 疑 的 数 据 说 明 了 中 微 子 在 振 荡, 而 且 混 合 角 接 近 最 大 混 合。 中 微 子 上 下事例的对称性质见图 7
图3 超 级 神 冈 实 验( Super-Kamiokande ) 示 意 图。 探 测 器 同 神 冈 一 样 分 为 光 学 图2 神冈实验 KamiokaNDE 的探测器模型,橙色为光电 倍增管。探测器分为光学独立的内外两层以便能够区分带电的 粒子是来自探测器之外还是产生在探测器内部
独 立 的 内 外 两 部 分, 内 部 的 光 电 倍 增 管 数 目 超 过 了 1 万 1 千 个, 光 阴 极 的 覆 盖 率 达 到 了 ~40% ,具有良好的缪子电子事例的分辨能力和事例方向重建能力 ——这是 1998 年发现大 气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因素
图1 cos(zenith angle) cos(zenith angle)
510275)
说起:超级神冈中微子实验大气物理组的梶田教授代 表超级神冈合作组在 1998 年在日本的高山 (Takayama) 举行的世界中微子大会(Neutrino’98)上宣布了图 1 所示的结果。在这篇短文中,让我们一起从头来理解 和了解图 1 所表达信息的来龙去脉以及其深远的物理 意义。 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实验 Super-Kamiokande 的前 身是 KamiokaNDE, 也就是神冈核子衰变实验 (Kamioka Nucleon Decay Experiment)。KamiokaNDE 探 测 器 的示意图见图 2,它是个以纯水为介质的切伦科夫 探测器,内壁布满了检测光子的光电倍增管,有效 探测质量接近 1000 吨;Super-K 探测器的示意图见 图 3,它的设计同样是以纯水为介质的切伦科夫探 测器,内壁同样也布满了直径为 20 英吋的光电倍增 管,但是它的有效探测质量为 2.5 万吨,远远超出了
15
27 卷第 6 期 ( 总 162 期 )
中微子研究与Βιβλιοθήκη 展KamiokaNDE,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足够的中微 子信号,这对于研究反应概率极小的中微子至关重 要。追述这段历史,我们意识到 Super-K 中微子探测 实验的前身原本是个探测核子(这里指质子)衰变的 KamiokaNDE 实验,而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微子。 那么 Super-K 实验是怎样从它前身的质子衰变实验转 向以中微子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呢?我们知道,质子衰 变是很多大统一理论导出的一个必然现象,同时也是 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所必需的重子数不守恒这 个条件的一个必然要求,KamiokaNDE 就是为了这个 意义深远的目的于 1983 年在东京大学小柴昌俊(M. Koshiba)教授的领导下在日本岐阜县神冈镇的一个废 弃矿井中建成的。超级神冈实验和它的前身神冈实验 都是建在神冈观测站深地实验室中的水切伦科夫探测 器,利用带电粒子在介质中超过光速时会发出切伦科 夫辐射光的特性来探测在它内部发生的粒子反应。图 4 给出了切伦科夫光环产生的示 意图。将探测器建在地下是为了 降低地表大量宇宙射线造成的本 底信号,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在 科学史上,自然很爱同科学家们 开玩笑——他们获得的发现往往 不同于初衷,KamiokaNDE 的成 功只是再一次向探索自然真理的 科学家们证明了这个科学史上比 比 皆 是 的 意 想 不 到。1987 年, 原本是为了探测质子衰变的神 冈实验为人类首次探测到了来 自太阳系之外的中微子——超新 星 1987A 的 中 微 子, 这 个 大 发 现直接导致了小柴昌俊教授获得 了 200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这仍然不是神冈实验完全不 同于其初衷的成功故事的全部。 由于能量适合的大气中微子在神 冈探测器中造成的中微子事例是 它所探索的质子衰变信号的重要 本底,物理学家们需要深入详
中微子研究与进展
大气中微子及中微子振荡的发现
王 为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未 来 的 粒 子 物 理 学 史 上 会 提 到:1998 年 和 2015 年 在 中 微 子 物 理 的 发 展 和 粒 子 物 理 标 准 模 型 (Standard Model)的完善上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两个 年份 ——1998 年,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实验(SuperKamioka Neutrino Detection Experiment, 简 称 SuperKamiokande,也简称 Super-K)的物理学家们在大气 中微子数据中发现了大气中微子振荡毋庸置疑的直接 证据;2015 年,Super-K 这个意义深远的发现让日本 东京大学的梶田隆章(T. Kajita)教授同 SNO 实验的 前发言人加拿大皇后大学的麦克唐纳(A. McDonald) 教授一起获得了 201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本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中微子振荡的发现的喜讯之 后不久,由于中微子物理领域在自 1998 年以来的十 几年中的巨大突破,6 个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微子实验 合作组及其发言人又同时获得了 2015 年度的科学大 奖 “基础物理突破奖”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这 6 个国际实验合作组及其突出贡献人 包括:Super-K 合作组及为其做出突 出贡献的梶田隆章教授和铃木洋一 郎(Y. Suzuki) 教 授,SNO 实 验 合 作组及为其做出突出贡献的麦克唐 纳 教 授,KamLAND 实 验 合 作 组 及 为其做出突出贡献的铃木厚人(A. Suzuki)教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 子实验合作组及为其做出突出贡献 的王贻芳教授和陆锦标教授、K2K 和 T2K 合作组及为其做出突出贡献 的西川公一郎(K. Nishikawa)教授。 应该说,让这些中微子科学家们此 次获得这些荣誉和奖励的物理突破 要从 1998 年大气中微子振荡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