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塑料制品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加强筋的形状尺寸:
高度L=(1~3)δ 筋条宽A=(1/4~1)δ 收缩角α=2°~5° 根部圆角R=(1/8~1/4)δ 顶部圆角r=δ/8,
注:加强筋常引起局部凹陷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设计要求: ① 加强筋的厚度应小于塑件厚度,并与壁用圆弧过 渡 ② 加强筋端面高度不应超过塑件高度,宜低于0.5mm 以上
一、塑料材料的选择(分析)
塑料的选材包括:选定塑料基体聚合物(树脂) 种类、塑料具体牌号、添加剂种类与用量等 塑料原料选择方法:
使用环境(不同的温度、湿度及介质条件、不同的受 力类型选择不同的塑料)
使用对象(根据国别、地区、民族和具体使用者的
不同选材 )
按用途进行分类 (按应用领域 、功能 )
§2、塑件设计
直径小于1.5mm或深度大于孔径的 4 倍时,一般用成型后再机械加工的方法 获得。
注:压缩成形时尤应注 意,通孔深度应不超 过孔径的3.75倍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8.孔的设计
5 ) 盲孔 盲孔只能用一端固定的型芯来成型。为避免型 芯弯曲,对于注射和压注成型,孔深不得大于孔径 的4倍;对于压缩成型,平行与施压方向的孔深度 为孔径的2倍.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9.符号、文字及标记的设计
①图案一般应设计为凸 形,方便加工 ②成型深度0.3mm左右 ③尽量将图案(字)刻在 与脱模方向垂直的面 上 ④为保证塑件的凸字在 使用过程中不被磨损, 可采用在凸字周围设 装饰边框。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10.齿轮的设计
设计时应避免模塑、装配和使用塑料齿轮时产生内 应力或应力集中;避免收缩不均而变形。为此,塑料轮要 尽量避免截面突变,应以较大圆弧进行转角过渡,宜采用 过渡配合和用非圆孔连接,不应采用过盈配合和键连接。
不合理
合理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设计要求: ③ 尽量采用数个高度较矮的筋代替孤立的高筋,筋与筋之间的 距离应大于壁厚的两倍。 ④ 加强筋的设置方向应与受力方向一致,并尽可能与熔体流动 方向一致。同一面上,如果设置多根加强筋,其分布排列应 互相错开,以减少收缩不均引起的变形。
不合理
一、塑件设计原则: • 满足使用要求和外观要求 • 在保证塑件的使用性能、物理、化学、介电性 能与力学性能等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价格低廉 和成形性能较好的塑料,并力求结构简单、壁 厚均匀、成形方便。 • 在设计塑件时应考虑其模具的总体结构,使模 具型腔易于设计制造,模具抽芯和推出机构简 单,尽量简化模具结构。 • 在设计塑件时,应考虑原料的成形工艺性,如 流动性、收缩性等,塑件形状便于成型加工。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设计要点:
3)壁厚应尽量均匀,否则制品成型收缩不均,易产生内应力,导致制品 开裂、变形。受力大的部件可设加强筋。
壁厚应尽量均匀
壁厚均匀性设计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设计要点:
4)当无法避免壁厚不均时,可做成倾斜的形状, 使壁厚逐渐过渡。 或者使壁厚相差过大的两分别成型然后粘合成为制品。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⑦薄壁容器的边缘是强度、刚性薄弱处易于 开裂变形损坏,可按照下图所示方法给予 加强。 容器边缘的增强 容器侧壁的增强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6.支承面和凸台 对于盒形、容器类塑件,当采用底平面作支 承面时,应将底平面设计成凹形或设置加强筋及凸 台、凸边等结构。
除特殊要求外,塑件转角处均应采用圆弧过渡。 1.减小应力集中,提高了塑件强度及美观。使 模具在淬火和使用时避免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 提高模具的坚固性。
2.改善熔体充模特性,避免流痕和充不满。同 时利于脱模。
圆角取值:内圆角半径应达壁厚的1/4以上。
过渡圆角对充模的影响:酚醛模压成型
多处充不满
电镀件、静电喷涂和热喷涂件,过渡圆角有利于镀层或涂 层厚度均匀。 电镀层厚度不均匀
螺纹牙形
常用
重载
重载
单向受力
瓶盖常用
少用
三、 塑料螺纹设计
1、塑件上螺纹成型可用以下三种成型方法 ①模具成型 ②机械加工制作 ③在塑件内部镶嵌金属螺纹构件。 2、模塑螺纹的性能特点: ①模塑螺纹强度较差,一般宜设计为粗牙螺纹。 ②模塑螺纹的精度不高,一般低于GB3级。 3. 螺纹设计的基本原则: 螺纹选用:细小螺纹一般采用自攻螺钉联接,只成型底孔; 细牙螺纹不宜选用,可采用金属嵌件解决; 常拆卸和锁紧力大的螺纹也可用金属嵌件。
塑件壁厚常用值:
热固性料:小件壁厚取1.6~2.5mm;大件取3.2~8mm;最大不宜大于10mm; 脆性料壁厚不小于3.2mm。
热塑性料:常取2~4mm;一般不小于0.6~0.9mm;最小可达0.25mm。
见教材表3-19、3-20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设计要点: 塑件应有一定的厚度才能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即使产品设计时 对塑件的强度要求不高,为了承受脱模推出力,也要考虑塑件应有一定 的壁厚, 应合理设计壁厚。 1)壁厚太厚,收缩率加大,塑件变形大,冷却时间处长,易产生内 部气孔、外部凹陷、生产效率低。 2)壁厚太薄,强度和刚度下降,影响使用性能,成型时流动阻力大, 成型困难,成型后脱模困难。
脱模斜度 型芯(b)
25´~40´ 20´~40´ 25´~45´ 30´~1° 30´~1° 30´~1° 30´~1° 30´~1° 20´~1°
20´~40´ 20´~50´ 20´~45´ 35´~1°30´ 35´~1°30´ 40´~1°20´ 30´~1° 35´~1°30´ 20´~1°
整面支承,变 形后放置不稳。
支承面结构要合理,宜采用3~4个小凸台或凸缘支撑。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6.支承面和凸台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6.支承面和凸台 固定用的凸耳或台阶应有足够的强度,以 承受紧固时的作用力。应避免台阶突然过渡和 支承面过小,凸耳应用加强筋加强。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7、圆角设计
三、 塑料螺纹设计
3、设计要点: ①为减小螺距积累误差,螺纹配合长度应小于螺纹直径的1.5~2倍 ②外螺纹直径不小于4mm,内螺纹直径不能小于2mm,螺距不小于0.7mm ③模塑螺纹起止端不能设计退刀槽,也不宜用过渡锥面结构。螺纹端 部有大于0.2~0.8mm的无螺纹区,防止螺纹崩裂变形,以提高该处螺纹强 度并使得模具结构简单。
成型方法 :类似通孔。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8.孔的设计
6 )异形孔设计: 斜孔或形状复杂的孔可采用拼合的方法来成形,避免侧向抽芯。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8.孔的设计
7 )对于细长型芯,为防止其弯曲变形,在不影响塑
件的条件下,可在塑件的下方设支承柱来支撑。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8.孔的设计
8) 对穿孔应注意设计成能设置型芯的结构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1.形状 2.结构 3.脱模斜度 4.塑件的壁厚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6.支承面和凸台 7.圆角设计 8.孔的设计 9.符号、文字及标记的设计 10.铰链设计 11.齿轮的设计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1.形状
塑件内外表面的形状设计除满足其使用性能外,应易于成型,尽 量避免侧抽芯结构设计。 侧面有孔时,通过改变孔的位置或形状来避免侧抽芯。
方法二:采用高刚度结构,如球面、拱形面、凸缘或皱折;
方法三:采用预变形补偿;需要有完善的成型性能数据库
有时为补偿视觉误差也可采用类似的外凸圆弧结构,如电 视机壳、汽车覆盖件……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薄壁容器设计
加强筋的作用: ① 在不增加壁厚的情况下提高塑件强度、刚度,避 免翘曲变形。 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塑料的充模流动性。
聚甲基丙烯甲脂 聚苯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BS塑料 聚碳酸脂 聚甲醛 热固性塑料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 选取原则: (2)脱模斜度的取向应根据塑件的内外形尺寸而定,塑件内孔 以型芯小端准,斜度沿扩大方向变出,塑件外形以型腔大端为 准,斜度沿减少方向标出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 选取原则: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选取原则: (1)沿脱模方向必须设置足够的脱模斜度;
塑件内表面脱模斜度通常大于外表面; 脱模斜度取值:热塑性料0.5°~3°;热固性料0.5°~1° 性能硬而脆的塑件,其脱模斜度比柔韧的大
注:收缩率大的塑件应取较大的脱模斜度。
塑料名称
型腔(a)
聚酰胺通用级 聚酰胺增强级 聚 乙 烯
合理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设计要求: ⑤ 在布置加强筋时,应避免或减少塑料的局部集中。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设计要求: ⑥ 一些加强筋会引起塑件局部凹陷,可采用以下措施 来修饰和隐藏。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增强措施
设计要求: ⑦将薄壳状的塑件设计为球面,拱曲面等,可 以有效地增加刚性、减少变形。
第二章 塑料制品设计
电动车塑件
汽车塑件
家电塑件
日常用品塑件
主要内容 一、 塑件设计原则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三、 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
§1、塑件的工艺性
塑件的工艺性 ——是塑件对成型加工的适应性
塑件工艺性设计包括 :塑料材料选择、尺寸精
度和表面粗糙度、塑件结构
塑件工艺性设计的特点:应当满足使用性能和 成形工艺的要求,力求做到结构合理、造型美 观、便于制造。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1)设计原则: a.孔设在不易削弱塑件强度的地方 b.孔与孔之间,孔与边壁之间应留有足够的距离。
8.孔的设计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8.孔的设计
2)孔与孔、孔与边壁最小壁厚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8.孔的设计
3)孔深与孔径关系 孔深要小于孔径的 4 倍,否则,如孔太深,对于通孔,则型芯容易弯曲; 对于盲孔,则型芯难抽出。 4)通孔成型方法
3)塑件形状复杂,应取较大脱模斜度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 选取原则:
3)长条形、高深塑件应取较小脱模斜度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 选取原则:
5)精度要求高时,取较小脱模斜度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 选取原则: 6)如果要求脱模后塑件 保持在型芯一边,则塑 件的内表面的脱模斜度 可选的比外表面小;反 之,要求脱模后塑件留 在型腔内,则塑件的外 表面的脱模斜度应小于 内表面,但当内、外表 面要求脱模斜度不一致 时,往往不能保证壁厚 的均匀。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5)应根据塑件外形 尺寸及塑料品种合 理选择塑件的壁厚。
设计要点: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改善措施: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改善措施: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改善措施: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5.加强筋及薄壁容器设计
增加塑件刚强度:单纯增加壁厚是不合理的,会带来成型 问题。 方法一:增设加强筋;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3.脱模斜度选取原则 (7)塑件侧面带文字、图案时,脱模斜度取10°~15°; 塑件侧面带花纹时,脱模斜度取4°~ 6 °;
利用脱模斜度的楔 形效应,提高压缩 模塑件上部密度。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4.塑件的壁厚
塑件壁厚对质量和成型周期影响很大。
壁厚太薄:强度、刚度差,充模难; 壁厚太厚:浪费原料,成型周期长,内部缺陷增加; 壁厚设计原则:同一个塑件壁厚应尽可能均匀,壁厚差不大于3。 见教材表3-18
强制脱出的浅侧凹,尺寸应满足
(A-B)x100
C
%≦5%
强制脱出的浅侧凸,尺寸应满足
(A-B)x100 B %≦5%
强制脱出的浅侧凹,尺寸应满足
(A-B)x100
B
%≦5%
二、 形状和结构设计 • 3.脱模斜度
由于塑料冷却后产生收缩,会紧紧地包在凸模上, 或由于粘附作用,塑件紧贴在型腔内,为了便于脱模,在 设计时应考虑塑件表面具有合理的脱模斜度。
1.形状
左图塑件的内侧有凸起,需采用由侧向抽芯机构驱动的组合式型 芯,模具制造困难。 右图避免了组合式型芯,模具结构简单。
内侧凹的改进
1.形状
不合理
合理
2.结构
当塑件的内外侧凹陷较浅,同时成型塑件的 塑料为聚乙烯、聚丙烯、聚甲醛这类在脱模温度 下仍带有足够弹性的塑料时,模具可采取强制脱 模。 为使强制脱模时的脱模阻力不要过大引起塑件 损坏和变形,塑件侧凹深度必须在要求的合理范 围内,同时还要重视将凹凸起伏处设计为圆角或 斜面过渡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