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卓越创新中心

合集下载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Learn General Se cretary on "tw o to learn a" stre ngthe ning "four Consci ousnesses" importa nt spe ech ca used a strong rea ction in the countr y. ime, watching "red treasure", the origin of buil ding t he party ba ck to powe r, how to stre ngthe n servi ces for the masses, impr ove party cohe sion, fighting to become t 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 nd masses hot topic. Gra ss-roots party organi zations "two" is to stre ngthen t he servi ce of party members and ca dres, the pioneer spirit. Di stribution of grass-r oots party organizati ons in all walk s of pe ople, clot hing, shelte r, whi ch belongs to t he ner ve endi ngs of the party organizati on a nd comments re putati on has a dire ct per cepti on of the masses. Strengthen the party a head of the "peda l" spirit; stre ngthe n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 dres "succe ss does not have t o be me" and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s, the last to" service spirit to set the party's positive image among the people is im portant. Grass-root s party organi zations "two" is to cleanse alpeople not ha ppy not to se e "stereotype s", establish the honest faithful, diligent faith for the pe ople. No nee d to avoi d mentioning t hat, some members of our party ca n not stand the "money," corrosi on of temptation, t hin, Xu Zhou, such a buse and corrupt bribery, malfeasa nce borers, and rats. Two, is to clean up, t hin, Xu, Z hou's soluti on to rest ore the party's fresh a nd natural, solid a nd honest work styl e. Cleansing "take, eat, card," unde sirable a nd behavi our, "cross, har d and cold, push" attitude. Grass-roots party orga nizations "two" is to strengthe n the sense of or dinary party members, parti cipati ng in consci ousness, unity c onsciousness. For reasons k now n, members of grass-r oots party branche s less m obil e, less re sources, and t he constructi on of party organizati ons have some lag. Two studies, is t o focus on the grass-roots party branches "l oose, soft, loose" probl em, advance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 dres, "a gang w orking", "Hong Kong report." Strong cleanup acti ons, styland rambli ng, pre sumpt uous "unqualifie d" party members, pay s special attenti on to party members a nd ca dres "joi ning party of thought" pro blem. "Party buildi ng" is obtai ned i n the l ong-term development of our party's histori cal experi ence accumul ated. Two i s our party under the new histori cal conditions, stre ngthe n the party's constr uction of a ne w "rectification movement." Grass-r oots party organizati ons shoul d always cat ch the hard w ork, results-oriente d. Two educational outcome s are long-term orie nted and become a n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 w ork. "Two" shoul d have thre e kinds of consci ousne ss "two" study and education, ba sic lear ning lie s in the doi ng. Only the Constituti on address t he serie s of party rule s, and do soli d work, be qualified party members ha d a solid ideol ogical basis. Only the "learni ng" and "do" real unit y, to form a "learn-l earn-do-do" the virtuous cycl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obje ctive of education. T his requires that t he Organization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发布时间:2014-11-13《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筹分子细胞科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筹分子细胞科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筹,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17年暑期夏令营活动及2018年硕士研究生推免初选报名通知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称生化与细胞所)成立于2000年5月,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

生化与细胞所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科研实力和阻碍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之一。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和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创业和奋斗,研究所(它的前身)前后取得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衍等具有重大国际阻碍的原创性功效,多次取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仅在国内享有高贵的科学和社会声望,也为国际同行所注视,现已获批成立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针对现此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要紧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形成了以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为支撑的三大研究集群,涵盖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五大前沿领域。

生化与细胞所拥有一支高素养的创新人材队伍,有1000余人从事科学研究。

其中一线研究及技术支撑人员近500人,在学研究生与博士后近700人。

研究所有近80位研究组长,其中现有两院院士11人,千人打算入选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取得者26人、中组部“青年千人”人材打算12人、中科院“百人打算”入选者38人、上海生科院专门资助人材4人;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组长4人;“上海千人打算”入选者2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材1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增进会会员13人。

生化与细胞所目前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4个学位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还有生物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员 工 手 册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员 工 手 册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员工手册(2017修订版) 2017年6月欢迎辞欢迎您加入神经科学研究所,参与神经所未来的发展。

神经所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位员工的努力。

本手册将向您介绍神经所的科研文化、规章制度以及您加入神经所后可享有的基本权利、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您更快地熟悉新的环境,融入团队开展工作。

本手册根据现行国家、中科院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

员工如发现有条款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的情形,请与神经所人事教育处联系。

今后法律法规如有调整,本手册将进行相应的变更。

本手册适用于神经所全体员工。

请仔细阅读本手册,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很乐意为您解疑答惑,并和您坦诚地讨论和交流。

衷心祝愿您在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学习和生活期间得到提升和快乐。

目录神经科学研究所简介行政组织机构所标神经所一三五发展战略规划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入职流程第三章工作纪律第四章人事聘用关系第五章薪酬与福利第六章培训与考核第七章职业发展第八章员工关系与沟通第九章科研文化与行为规范第十章保密与知识产权保护第十一章安全防护第十二章附则神经所简介作为推动新千年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战略步骤和作为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一个试点,中国科学院于1999 年11 月27 日成立了神经科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致力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分子、细胞和发育神经生物学、系统和计算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和行为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研究所的机制,提供一个有助于严谨科研工作,高效科研产出,良性科研合作的环境,实现以业绩为准的激励和资助评估系统,以及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训练,力争在未来十年内把神经所建成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齐名的全国神经科学研究的中心。

现任所长为蒲慕明院士。

神经所目前拥有38个研究组,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分子、细胞和系统神经生物学。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水稻基因打靶技术研究获进展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水稻基因打靶技术研究获进展

他主粮作物而言尚无明显突破,大豆生产亟需“绿色革命”。

本次泛基因组研究所选用的大豆种质材料不仅在遗传多样性上具有代表性,且具有重要的育种和生产价值。

其中满仓金、十胜长叶、紫花4号等种质材料作为骨干核心亲本已各自培育出了上百个优良新品种:黑河43、齐黄34、豫豆22、皖豆28、晋豆23、徐豆1号等品种是各个大豆主产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

该基因组和相关的2898份种质材料遗传变异的发布为大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平台,将推进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助力实现大豆“绿色革命”。

相关研究结果以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为题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上。

田志喜研究组博士生刘羽诚、梁承志研究组博士生杜会龙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田志喜为论文通讯作者,梁承志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资助。

(来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水稻基因打靶技术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朱健康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采用修饰后的DNA片段作为供体,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换技术,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将极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种。

7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

近年来,CRISPR/Cas介导的植物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农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准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然而,CRISPR/Cas介导的植物基因组定点敲除技术只能在基因组特定位点产生随机插入和删除,精准的片段插入和替换的效率一直很低,限制了其在植物研究和育种上的应用。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植物基因组片段插入和替换技术体系。

植物基因组编辑是朱健康研究组的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作为该领域的难题,片段的靶向敲入和替换是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努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2124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 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人;有4个国家重 点实验室,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上海市重 点实验室;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养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 硕士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显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 军队科技奖2项。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获国家、省部委及各类社会力量奖励77项。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显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各类科研项目989项。其中973项目 10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9项,863课题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项,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项,创新群体9项,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7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40项等。近三年到帐 的科研项目经费达24.5亿元。
文化传统
核心理念
院徽
核心理念
砺志求真,笃学明德 释义:坚持以科学研究为立院之本,追求科学真理和原始创新,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院徽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徽如右图所示: 释义:由简洁、流畅的两个对称图形构成对立统一的和谐整体,配之以蓝色和绿色,象征宇宙和生命。这个 图形同时也是DNA双螺旋结构的一种抽象形式。 两对称图形之间的白色区域形似英文字母“S”,代表“Shanghai”和“Science”。

理事会章程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理事会章程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中心汇报材料之二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理事会章程2015年06月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理事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章程”,成立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并制定本章程。

第二章理事会的组成与主要职责第二条中心理事会采取席位制,理事长由中国科学院领导担任,成员由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局领导,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城市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广州地化所等依托和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

理事长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聘任,成员由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聘任。

第三条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一)审议决定中心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主要研究方向、基本规章制度及年度计划等重大事项;(二)审议决定中心的组织架构和学术委员会成员、领域学术带头人、方向团队负责人和骨干人才名单;(三)协调中心与依托单位、共建单位、院机关相关部门的关系;(四)研究决定中心主任提出的重大事项处理方案;(五)推动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实;(六)协调组织中心的国际评估;(七)研究决定中心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条理事会秘书处设在中心办公室,负责理事会相关事务性工作。

第三章理事会议事程序第五条理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经理事长提议或理事提议并经理事长同意,可以召开理事会会议。

第六条理事会会议由理事长召集并主持,理事长缺席时由理事长指定理事召集并主持。

第七条理事会会议应有半数以上的理事出席方可举行。

理事因故不能出席理事会会议,经理事长同意可委托代理人出席。

第八条理事会讨论事项是否需表决由理事长确定。

需表决做出的决议,必须经参会理事过半数以上通过。

第九条理事会会议纪要由秘书处整理,送全体理事审议并经理事长审定后发全体理事。

第四章附则第十条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理事会,如与国家法律、规定和院相关规定有不符之处,以法律和规定为准。

Nature子刊:利用类器官,高栋团队等揭开胰腺癌染色质开放性特征

Nature子刊:利用类器官,高栋团队等揭开胰腺癌染色质开放性特征

Nature子刊:利用类器官,高栋团队等揭开胰腺癌染色质开放性特征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仅为9%。

尽管针对胰腺癌的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研究已极大地丰富了对其生物学行为的认知,但在进一步指导治疗方面作用十分有限。

染色质开放性蕴含大量基因表达调控信息,是肿瘤演进过程的直接反馈,并且多为可逆的药物靶点。

近年来,不断深入的全肿瘤染色质开放性研究为几乎所有癌种的全新认知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向,但唯独胰腺癌受限于极为丰富且复杂的间质成分,系统性的染色质开放性研究始终停滞不前。

因此,利用类器官(Organoids)模型深入探索胰腺癌染色质开放性特征,并整合分析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药物敏感性等多组学数据,揭示不同亚型胰腺癌的基因调控网络及潜在药物靶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栋研究组、陈洛南研究组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金钢团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勇研究组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profiling of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organoids reveals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drug sensitivit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构建胰腺肿瘤类器官和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首次系统性揭示胰腺癌的染色质开放性特征,并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药物敏感性等多组学数据提出不同亚型胰腺癌的基因调控网络及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84例胰腺肿瘤类器官(75例导管腺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1例腺泡细胞癌与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及6例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的生物库,系统性收集了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染色质开放性、药物敏感性信息及临床大数据。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发布时间:2014-11-13《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为稳步推进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中科院研究制定了《四类机构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一、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的目标1、根据“四个率先”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在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构建四类新型机构,作为院机关分类进行业务布局、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的主体,形成新型院所治理体系。

2、通过分类改革,确立四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破除跨所的法人壁障,克服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将我院综合优势建制化,促进重大产出,为实现“四个率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四类机构是加强院统筹布局的新型组织模式,在集成研究所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应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凝聚培养人才的高地、集成院所两级“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核心优势的汇聚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主要载体、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的发源地。

4、鼓励以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与院属大学深度融合,形成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总体上看,通过改革逐步建立院所新型治理体系,其中,院层面重点对四类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强化调控能力,抓重大、抓集成、抓综合。

四类机构按研究性质分类,院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协同创新管理。

通过四类机构建设对现有研究所相关方面的力量进行统一组织、综合交叉、优势集成,发挥对研究所科研工作聚焦、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研究所分类改革中,形成新型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未形成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相关研究所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支持其建设,负责有关人事和行政管理。

目标任务书

目标任务书

汇报材料之七
中国科学院卓越创新中心
目标任务书
机构名称: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中心主任:王贻芳
首席科学家:王贻芳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管业务局: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批准日期:2014年1月
中国科学院制
2014年8月
目标任务书的签署流程
目标任务书的填写和签署,由前沿局负责组织,规划局、条财局、人事局等协调审核并备案。

具体流程如下:
1、前沿局将目标任务书模板发给相关卓越创新中心
2、卓越创新中心填写。

卓越创新中心填写目标任务书中“定位与目标、领域方向布局、重大产出目标、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管理”五个部分,并将电子版传给前沿局。

如有涉密内容,按保密流程办理。

3、前沿局审核。

根据经院长办公会审定的建设方案等,对卓越创新中心填写的五个部分内容进行审核,并负责确认依托单位和其他参与建设单位对卓越创新中心已填写提交的目标任务书内容确无异议。

4、规划局、条财局、人事局等协调审核。

根据院长办公会审定的政策支持,按职能分工填写目标任务书中第六部分“院给予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5、前沿局负责签署任务书。

前沿局负责印制目标任务书,并组织与卓越创新中心进行签署。

任务书一式6份。

6、备案。

前沿局将签署的任务书反馈卓越创新中心,送规划局、
条财局、人事局进行备案,并负责目标任务书存档。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辑委员会主编赵允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虽y 主编陈大华云南大学林鑫华复旦大学程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宂所)罗凌飞西南大学高翔南京大学吕建新杭州医学院戈宝学同济大学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舒红兵武汉大学蒋争凡北京大学宋保亮武汉大学李春(常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汤其群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姚雪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劲松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宄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张灼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逸平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朱大海中国医学科学院编委贝锦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任海云北京师范大学边惪洁空军军医大学石德顺广西大学曹流中国医科大学史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剑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舒莉萍贵州医科大学陈建国北京大学司家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厲第九人民医院陈良怡北京大学宋方洲重庆医科大学陈勇彬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宂所孙蒙样武汉大学程树群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佳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部肿瘤研宂所董忠军清华大学王金桃山西医科大学方合志温州医科大学王平同济大学医学院冯新华浙江大学王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宂所高大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宂所)王应雄重庆医科大学高栋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王占友中国医科大学韩晓南京医科大学文建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宂所侯岁稳兰州大学吴琼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元华海南医学院夏建川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惠利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宂所)谢维东南大学焦建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宄所熊炜中南大学肿瘤研宂所金英花吉林大学阎秀峰温州大学雷海新大连医科大学杨巍维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雷群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晓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生命组学研宂所李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宂所杨中州南京大学李长忠青海大学姚新生遵义医科大学李朝军南京医科大学易凡山东大学李国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宂所余国营河南师范大学李卉新疆医科大学俞立清华大学李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曾文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钰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卓玉山西大学张建云南大学刘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宂所张雷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刘静宇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宄所)张令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宄院生命组学研宂所刘默芳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宂所)赵小阳南方医科大学刘相国山东大学赵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时文南昌大学周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马峰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宂所周军南开大学苗龙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宄所周兆才复旦大学莫日根内蒙古大学周中军香港大学欧阳高亮厦门大学朱筱娟东北师范大学欧阳松应福建师范大学邹方东四川大学潘巍峻卿国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宂所武汉大学邹卫国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宂所)编辑部李春(主任)李梓番钱倩倩陈志婷刘阿静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月刊1979年创刊第42卷第11期2020年11月15日©2020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 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辑部主管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宄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编赵允发行范围公开印刷上海商务联西印刷有限公司订阅全国各地邮局编辑出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辑部 岳阳路319号31A 楼303室,上海 邮编:200031电话:************;************传真:************电子信箱:*************.cn网址: 发 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_广 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广告经营许可证:310042013005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邮发代号:4-296 国外代号:M 5898定价:60.00元/册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Editor-in-chiefZHAO Yun 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丨丨Biology,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sociate editors-in-chiefC H E ND a h u a Y un n an UniversityC H E N G T ao Institute of H em a to lo g y an d BloodD iseases Hospital, C h i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M ed ical S c ie n c e s & P eking Union M edical C ollegeG A O X ian g N anjing UniversityG E B ao xu e Tongji U niversityH U A N G Ailong C hongqing M ed ical U niversityJ IA N G Z h e n g fen Peking U niversityLI C h u n S h an g h ai Institute o f Biochem istry an d C ell Biology, C e n te r for E x c ellen cein M o lecu lar C ell S cie n c e, C h i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en cesLI Jinsong S h an g h ai Institute o f Biochem istry an d C ell Biology, C e n te r for E xcellen cein M olecular C ell S cie n c e, C h i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cien cesLI Viping S h an g h ai Institute o f Biochem istry an d C ell Biology, C e n te r fo r E xcellen cein M olecular C ell S c ie n c e. C h in ese A c a d e m y of Scien cesEditorial board membersBEI JinxinBIAN HuijieCAO LiuC H E N JianfengC H E N JianguoC H E N UangyiC H E N YongbinC H E N G ShuqunD O N G Zhongjun FANG HezhiFEN G XinhuaGAO DarningGAO DongHAN XiaoH O U Suiwen HUANG Yuanhua HU I LijianJIAO JianweiJIN YinghuaLEI HaixinLEI QunyingLI BinLI ChangzhongLI ChaojunLI GuohongLI HuiLI W eiUYuLI ZhuoyuLIU FengLIU JingyuLIU XiangguoLUO ShiwenMA FengM l A O LongM O RigenO UYANG GaoJiang O UYANG Songying PAN WeijunQ IN G Guolia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C ancer Center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Tsinghua UniversityW 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Zhejiang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O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Lanzhou University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i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Shanghai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Qinghai University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Insi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anxi UniversityInsi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 A 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dong UniversityNanchang UniversityInstitute of Blood Transfuion.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Xjam en Universit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ASW uhan UniversityLIN X inhuaL U O LingfeiL U JianxinN IN G G uangS H U HongbingS O N G BaoliangT A N G QiqunY A O X u eb iaoZ H A N G HongZ H A N G Z h uohuaZ H U D ah aiREN HaiyunSHI DeshunSHI QinghuaSH U LipingSI JiawenS O N G FangzhouSU N MengxiangW ANG JiayiW A N G JintaoW A N G PingW ANG QiangW ANG YingxiongW ANG ZhanyouW E N JianfenW U QiongXIA JianchuanX E WeiX IO N G WeiYAN XiufengYANG WeiweiYANG XiaoYANG ZhongzhouYAO XinshengYl FanY U GuoyingY U L IZ E N G WenxianZH A N G FengZH A N G JianZH A N G LeiZH A N G UngqiangZH A O XiaoyangZH A O ZhongZH O U BoZH O U JunZ H O U ZhaocaiZ H O U ZhongjunZH U XiaojuanZ O U FangdongZ O U WeiguoFudan U niversityS outhw est UniversityH a ngzhou M edical C o lleg eRuijin Hospital, S h an g h ai Jiao to n g U niversity School of M edicineW u h a n U niversityW u h a n UniversityFudan U niversityU niversity o f S cien ce an d T e d in o lo g y of C hinaInsititute o f Biophysics, C h i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S ciencesX ian g ya H ospital, C en tral S outh UniversityC hin ese A ca d e m y of M ed ical S cien cesBeijir^ Normal UniversityGuangx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Nin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丨ated to Medical school of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Wuhan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Thoracic Oncology, Shanghai Chest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ongji UniversityInsititute of Zcx)logy,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ina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 art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Southeast University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W enzhou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C enter for Protein 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Lifeomics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Zunyi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UniversityHenan Normal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Northwest A&F UniversityFudan University, Zhongshan HospitalYunnan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Institute of Lifeomics, Academ 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kai UniversityFudan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Northeast Normal UnivefsitySichuan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Editorial officeLI C h u n(m anaging editor) LI Zifan Q IA N Q ian q ian C H E N Zhiting U U A jin g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M onthly Established in 1979 Vol. 42 No. 11 N ovem ber 15, 2020© 2020 by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editorial offi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Bicx^i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upervised by Chi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Sponsor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Biolog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Cel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ine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Editor-in-chief ZHAO YunDistribution range Public Edited by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Published by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Room 303, Building 31 A, 319 Yue-Yang Road,Shanghai 200031, ChinaTel: 86-21-54920950 / 54922892 Fax: 86-21-54922895 E-mail: cjcb@ Distributed by Shanghai Bureau fo r D istribution o fNewspapers and JournalsSubscribed by Domestic Local Post OfficesPrinted by Shanghai Business Union West Printing Co., Ltd。

一种经基因编辑的功能性肝实质细胞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经基因编辑的功能性肝实质细胞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经基因编辑的功能性肝实质细胞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程新,邓小刚,周莹
申请号:CN201910272436.9
申请日:20190404
公开号:CN111849859A
公开日:
202010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基因编辑的功能性肝实质细胞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肝实质细胞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在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第三培养基的存在下,在培养体系中培养经基因编辑的内胚层干细胞,从而获得功能性的肝实质细胞。

本发明的功能性的肝实质细胞具有非常高的分化率和纯度,并且,本发明的肝实质细胞还具有治疗肝脏相关疾病的作用。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地址:200031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35号楼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国科学院章程

中国科学院章程

中国科学院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修订,2016年7月20日通过)序言中国科学院由中央人民政府根据194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十八条设立,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

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并逐步建立了院士制度。

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一批在海外学有成就的科学家,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院侧重基础、侧重提高,大力加强应用研究,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

20世纪90年代,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

21世纪初,以创造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和造就一流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致力于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1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努力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

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以“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成为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进入新时期,坚持民主办院、人才强院、开放兴院,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重大创新贡献。

本章程确立了中国科学院的制度基础,明确了使命、定位、价值理念、领导和组织体系及重要管理规范,是中国科学院内部制度规范体系的核心,是对外各类活动中恪守定位、履行职责的依据。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和全院广大职工都必须以本章程作为开展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负有履行相关职能、保证其实施的职责。

中科院发布科研机构分类标准和程序

中科院发布科研机构分类标准和程序

中科院发布科研机构分类标准和程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民网11月13日电《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

为稳步推进分类试点工作,中科院研究制定了《四类机构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1、根据“四个率先”和深化科技体制要求,在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构建四类新型机构,作为院机关分类进行业务布局、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的主体,形成新型院所治理体系。

2、通过分类,确立四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跨所的法人壁障,克服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将我院综合优势建制化,促进重大产出,为实现“四个率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四类机构是加强院统筹布局的新型组织模式,在集成研究所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应成为科技体制的试验田、凝聚培养人才的高地、集成院所两级“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核心优势的汇聚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主要载体、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的发源地。

4、鼓励以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与院属大学深度融合,形成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总体上看,通过逐步建立院所新型治理体系,其中,院层面重点对四类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强化调控能力,抓重大、抓集成、抓综合。

四类机构按研究性质分类,院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协同创新管理。

通过四类机构建设对现有研究所相关方面的力量进行统一组织、综合交叉、优势集成,发挥对研究所科研工作聚焦、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研究所分类中,形成新型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未形成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相关研究所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支持其建设,负责有关人事和行政管理。

四类机构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我院科研活动组织的不同类型,其标准可从不可替代的定位、有显示度的重大贡献、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等三个基本方面来表征,见表1。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表【模板】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表【模板】

编号: (此编号由研究生部填写)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注:此表一式三份,本人一份,导师一份,研究生部一份。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生出国学习/中外联合培养协议甲方: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乙方: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学生(导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博士研究生出国学习(中外联合培养)的规范管理,根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以及《中国科学院公派留学管理办法》,双方协议如下:第一条:甲方准许乙方在办妥相关规定手续后于20 年月日,至20 年月日赴进行为期个月的学习研究。

第二条乙方必须完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内容,必须回国进行论文答辩,取得**大学的博士学位。

不得中途改变培养计划。

第三条乙方必须诚实守信。

在国外学习期间,不得变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生的身份和所学习的专业,不得注册为境外研究生。

第四条乙方出国后,应持报到证及时到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报到,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条乙方须严格遵守国家外事纪律和国家保密规定,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尊严。

遵纪守法,积极上进,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

不得从事与留学身份不符的活动。

第六条乙方须努力工作,按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经常与国内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按期回培养单位学习工作。

第七条乙方在国外学习期间,不享受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生待遇。

第八条乙方在派出前,应向培养单位交纳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

第九条国内导师应经常与乙方保持密切联系,给予思想品德及科研工作等多方面热情关心及指导,并敦促其按期回国。

第十条乙方应与国外接受方导师协商好在学习地患病及发生意外时的费用及保险等事宜,并书面通知研究生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乙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单位学习,一般情况不予延期。

如特殊情况确需延期,应在访学期满前3个月向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并批准后,重新办理手续方能延期。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北京中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研究院为稳步推进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中科院研究制定了《四类机构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一、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的目标1、根据“四个率先”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在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构建四类新型机构,作为院机关分类进行业务布局、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的主体,形成新型院所治理体系。

2、通过分类改革,确立四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破除跨所的法人壁障,克服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将我院综合优势建制化,促进重大产出,为实现“四个率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四类机构是加强院统筹布局的新型组织模式,在集成研究所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应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凝聚培养人才的高地、集成院所两级“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核心优势的汇聚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主要载体、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的发源地。

4、鼓励以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与院属大学深度融合,形成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总体上看,通过改革逐步建立院所新型治理体系,其中,院层面重点对四类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强化调控能力,抓重大、抓集成、抓综合。

四类机构按研究性质分类,院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协同创新管理。

通过四类机构建设对现有研究所相关方面的力量进行统一组织、综合交叉、优势集成,发挥对研究所科研工作聚焦、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研究所分类改革中,形成新型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未形成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相关研究所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支持其建设,负责有关人事和行政管理。

(招商帮)。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 上海盛世欣兴格力
新中心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贸易有限公司
0.6
2022-08-01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1)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 新中心固定资产处置招标中标结 果公示
上海腾仪再生资源 回收有限公司
0.6
TOP5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 新中心固定资产处置招标中标结 果公示
上海九亿禾废旧物 资回收有限公司
0.3
TOP6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 新中心固定资产处置招标中标结 果公示
上海荣宽废旧物资 回收有限公司
0.2
2022-10-28 2022-10-28 2022-12-16 2022-11-25 2022-11-25 2022-12-16
1.2 需求趋势
近 3 月(2022-12~2023-02):
近 1 年(2022-03~2023-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汇报材料之六
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共建共享协议书
中心名称: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中心主任:朱永官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制
2015年06

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共建共享协议书
第一条总则
为更好推进“创新2020”和“率先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决定建设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通过汇聚最具创新活力的大气环境领域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世界一流的城市与城市群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平台和成建制的研究队伍,组织和参与重大的国内和国际研究计划,探索以学科前沿为导向、国家需求为牵引的创新科研新机制,统筹院内外优势力量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为我国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心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其中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建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为规范中心管理,明确中心及其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责任、权利、义务,相关各方经过协商,现就中心的共建共享机制达成如下协议。

第二条治理结构
(一)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二)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决策卓越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主要研究方向、及年度任务等重大事项,采用席位制。

理事会由中国科学院领导、主管专业局领导、中心主任、依托单位和主要共建单位所长或业务副所长组成,向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负责。

(三)中心主任是中心建设、运行的第一责任人。

中心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本单位各部门,对中心的运行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行政保障、后勤保障、实验平台保障。

首席科学家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中心科研人员,完成年度和任期科学目标,保证创新性重大成果的产出。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法人代表担任中心主任。

依托单位法人代表更换后,中心主任自动变更。

(四)中心执行委员会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由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研究部负责人组成,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工作。

第三条条件建设
(一)由理事会决定,共建单位可成为中心挂牌单位。

(二)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科研用房、科研基地、公共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优先提供给中心开展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使用。

(三)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保障中心科研任务所需仪器设备优先列入修购专项计划。

(四)为完成中心科学目标必须新建的公共科研平台,一般建在依托单位;为完成中心科学目标必须购置的仪器设备,可根据归属情况由依托单位或共建单位进行资产管理。

上述平台和仪器在开放使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可优先用于中心、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科研任务。

第四条行政管理
(一)通过理事会的工作平台,对中心的建设、发展和重大活动提供讨论,参与决策。

中心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以保障中心各项工作能够规范、高效地开展。

(二)依托单位负责中心日常行政管理和后勤事务,为中心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

主动协调共建单位,为中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第五条经费管理
(一)中心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由院组织遴选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和中心科研人员自主申请的各类项目,中心的运行经费和人员激励经费等主要由中国科学院下拨。

中心负责协调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在符合财务制度规定范围内,建立各类研究经费和运行经费统筹使用的协调机制,避免经费用于不符合中心科研目标的工作,保障中心重大成果产出目标的实现。

(二)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配合中心,执行中心经费统筹使用协调机制,督促相关人员在申请项目时自觉地同中心科学目标相衔接,对中心经费使用进行日常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六条人事管理
(一)中心的人事管理根据院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支持政策。

对于遴选进入中心的科研人员,其人事管理的经常性工作继续由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负责,部分管理职能过渡到中心。

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人才管理、考核、评价和流动制度。

(二)遴选进入中心的科研人员与中心、人事关系所在单位需签订三方协议,以明确人事管理的具体权责划分。

对中心成员实行双聘制,即同时拥有在中心的岗位和原单位的岗位,保留在原单位的各项待遇;中心聘用的外籍以及人事关系不在国内的留学人员,先由依托单位按照海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予以引进,与依托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人事关系,并与中心签订三方工作协议。

(三)卓越中心对科研人员定期统一考核。

各共建单位采取灵活的考评机制,在职工的考核及晋升等方面参考中心的考评结果。

各共建单位有义务为中心遴选出来的所有科研骨干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保证给予科研骨干的各项支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第七条成果共享
(一)知识产权同时归属于中心及成员人事关系所属单位。

(二)中心实行统一的成果发布制度,中心成员对外发布重要的研究进展应提前向中心报备、征得中心同意。

(三)中心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数据优先在中心、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内部共享,在中心内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四)中心科研人员发表的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须同时标注卓越创新中心和其人事关系所在单位。

(五)中心可利用研究成果申请其他各类科研计划项目、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

第八条其它事项
(一)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根据院相关制度调整本单位的科研管理、评估评价、人事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做好中心的相关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中心共建单位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退出中心的程序:
1、单位被撤销、解散、调整、合并等致使其无法对外有效履行法律责任;
2、单位自愿退出中心,应向理事会提出加盖单位公章的书面退出申请,报院长办公会决定;
3、单位不能有效履行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4、其他需退出的情形。

(三)中心的依托单位、共建单位发生变更时,由理事会决定重新签署共建共享协议,或签署补充协议。

(四)协议未尽事宜,各方可经协商在理事会框架下解决。

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中心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中心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中心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中心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中心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