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笔记【下】
当代文学笔记5篇600字
当代文学笔记5篇600字家,是身心的归宿。
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块,温馨而真切。
“家”这字总让人遐想,一种对互亲之情的期盼。
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当代文学笔记,希望你喜欢。
当代文学笔记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小到大接触的古典文学著作很多,优秀的文学大师亦不少,然而每读余华,总使我潸然泪下。
他的作品不是最优秀的,却是最让人触动心弦的。
余华在很多作品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既书写着苦难,又书写着温情,有苦难的地方总是有温情的存在。
他的作品,除了能给你感动,还有一种能使你砥砺奋进的力量,我相信这是每一部文学经典都隐含的功能。
小说《活着》是以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对“我”进行倾诉的方式回顾了他的一辈子,讲述了福贵不仅经历过动荡的社会和历史时代的变迁,还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生死别离,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生活。
文中的苦难生活虽然无处不在,但整体却营造出一种在大苦大难中相濡以沫的温情。
让读者感到既辛酸又朴实,无不为之动容。
其实余华并非是单纯地书写苦难,而是想通过苦难来写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抒写人生苦难的同时,也在描摹他们生活中的希望和温馨,而这一连串苦难中的温情,正是福贵战胜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一种命运无常的苦难,活着的人活着就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一个人更应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心态。
读余华的作品,总使我想起鲁迅。
正如鲁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虽然他们身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关注社会人生的动态和人生价值,并且都在作品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悯和人文主义情怀。
余华的小说给人恒久的温情,就如夜空中的明星,尽管渺小,总能给人在黑暗中带来明亮的希望。
此刻,苦难已不再是简单的肉体能感受到的苦难,更多的是苦难中在精神上与命运斗争的痛苦与无奈,甚至是超越精神的苦难。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当代文学作品,就像在喧嚣的闹市中寻得一处静谧的角落,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奇妙世界里。
最近我读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当代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缓缓地在我眼前展开,描绘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百态。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双水村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又艰辛的生活。
孙少安,一个朴实坚毅的农民,为了家庭的生计,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地里劳作,那一双粗糙的大手,长满了老茧,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锄头,仿佛那是他与命运抗争的武器。
在大太阳下,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不停地流淌,浸湿了他破旧的衣衫。
但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耕耘着那片土地,期望着能有一个好收成,让家人过上温饱的日子。
孙少平,少安的弟弟,有着不同于兄长的梦想和追求。
他渴望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却总是因为贫困而感到自卑。
他的饭盒里永远是最差的饭菜,在同学们丰盛的伙食面前,他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快速吃完。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力量,他在书籍中找到了慰藉,那些文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感触颇深。
田润叶对孙少安的那份深情,让人感动又无奈。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心想要和少安在一起,可现实却无情地将他们分开。
润叶那一次次的挣扎和痛苦,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心碎的声音。
而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纯洁而又炽热的爱情,则像是黑暗中的一颗明星,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他们跨越了身份和地位的差距,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然而,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晓霞的离去让少平的世界瞬间失去了色彩。
除了主人公们的故事,书中对于农村生活的细节描写也十分生动。
比如村里的集市,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菜的大妈熟练地摆弄着自己的菜摊,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卖肉的大叔拿着刀,手法娴熟地切着肉,嘴里还不停地招呼着顾客。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50、60年代的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历史题材(民主革命)A.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娟B.抗日战争及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C.抗美援朝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上甘岭》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生活A.土改后,农民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短篇《一架弹花机》马峰、《登记》赵树理、《新事新办》谷峪B.农业合作化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淮、《农村散记》秦朝阳长篇《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C.合作化后,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李双双小传》李淮D.60年代两部长篇《艳阳天》浩然、《风雷》陈登科E.工业建设长篇《铁水奔流》《春天到了鸭绿江》《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二.作家及作品简介1.柳青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1960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8)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2.梁斌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夜之交流》中篇《父亲》长篇《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反映土改运动的《翻身记事》3.杨沫长篇《青春之歌》续集《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4.李淮(1)原名木华黎,蒙族,198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2)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中短篇《李双双小传》5.茹志娟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反映战争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进入新时期后《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6.王蒙长篇《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7.邓友梅《在悬崖上》8. 宗璞《红豆》80年代的小说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当代文学作品笔记
当代文学作品笔记推荐文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笔记热度:•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热度:•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热度:•有关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演讲稿热度:•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热度:当代文学作品笔记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精读小说(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一、主题思想发表于1956年,当代文学中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揭示官僚主义的作品二、刘世吾形象 1、不是一眼就看出的官僚主义①革命经历丰富②有文化、理论水平、经验智慧、下决心就能做好工作③工作忙但主次分明④作风正派→林震尖锐的批评→好干部⑤平易近人2、、人生、工作态度①革命热情衰退、看透一切→“就那么回事”②对错误冷漠、麻木的态度3、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4、曾经有过“我是多么热情、多么年轻啊!”三、刘世吾形象的意义1、似是而非的理论形象表现①揭露官僚主义的深度②具有相当深刻和普遍的意义2、曾经有过提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增多,如何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单纯、热情和朝气四、林震的性格特点及其作品作用1、特征有理想、有朝气、富有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2、作用①具有重要的性格意义②具有结构上的作用A、以林震在组织部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结构线索)B、以林震为视角,刻画系列官僚主义者形象五、塑造人物的手法1、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突出个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主题2、细节运用心理描写→深入展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六、叙述结构特征1、林震①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和结构上的作用②通过他的眼光及在组织部的经历,塑造刘世吾形象2、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精读小说(二)红旗谱(梁斌)一、故事背景1、以北伐大革命前后翼中平原上的革命故事为背景2、通过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变迁3、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二、怎样描写三代农民 1、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 ①方式:单枪匹马,赤膊上阵②结局:家破人亡,但群众纪念他,传唱“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2、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朱老明①方式:打官司、对簿公堂②结局:输官司、倾家荡产损失惨重③教训:吸取父辈和自身教训,参加党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3、第三代:(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 ①党培养下新一代革命代表②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4、描写方式①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②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③作品将革命风暴和农村日常生活交融描写,塑造历史内容的农民形象三、朱老忠的形象意义 1、民族性①具历代农民英雄的传统品格②爱憎分明、对恶霸地主怀着深仇大恨2、时代性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农民英雄的时代特征②横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3、革命性①坚韧不拔的和封建势力斗争②找到党后,革命性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高度4、形象意义①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②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③形象塑造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四、民族风格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①故事性强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精读小说(三)百合花(茹志鹃)一、主题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敬爱子弟兵来表现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1、小通讯员(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朴实、机灵、爱美、对妇女腼腆) 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2、新媳妇是普通农村妇女,热爱子弟兵三、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1、选材特点: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选择前沿包扎所里两个平凡人物,做精心描绘,选材独特,是大时代中的小浪花、浪花虽小,但和大时代相通2、侧重:善于小处落墨,通过小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心灵,抒写崇高而纯洁的感情四、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1、人物自身性格和前后对比①小通讯员对比:稚气→舍身壮举等几年前唱儿歌→对妇女腼腆爱护群众知错就改(借被子前后)②新媳妇对比:前后对比表现她思想的升华飞跃:借被子→献被子怕羞擦血→主动擦血2、衬托以新媳妇的擦血、缝衣服、含泪盖被等思想的升华衬托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精神品格五、百合花被子的作用1、表现主题作用: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表现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2、刻画人物作用:新媳妇主动献被表现人民敬重子弟兵,同时烘托小通讯员形象3、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借→献构成基本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精读小说(四)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一、老田的形象1、、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是农建局副局,防汛指挥部总指挥2、、平时看似古怪、动作疲沓,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能身先士卒、显示英雄本色的人物3、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县的土水利专家二、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及作用1、先抑:竭力写性格古怪、动作疲沓①走路②讲话、处理问题③生活小事④工作→安乐庄决口2、后扬①听到三岔盆发洪②指挥部调兵谴将③堵决口失利④身先士卒、表率3、对比①以“我”的视角对比:平时→关键②揭示:表面缺点→是光荣经历的特殊反映4、作用①加强人物光彩②具有戏剧效果三、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特点1、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创作流派2、内容贴近生活、具较浓厚的“土气”3、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言语中略带幽默精读小说(五)游园惊梦(白先勇)→选自《台北人》 60年代末作品一、主题 1、通过蓝天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2、描写守寡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遇3、反映了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台湾现实的一个侧面4、表达了人物的怀旧情结和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受二、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的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指小说中的戏曲《游园惊梦》的主人公(杜丽娘)爱情追求和悲剧性命运→象征小说蓝田玉2、暗示手法多指情爱方面,描写含蓄、采用暗示手法,结尾暗示世事无常的沧桑感3、意识流手法指蓝田玉在喝酒后微醉状态下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表现感情生活方面和悲剧性命运4、这些手法表现现代派特征,熔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多种手段于一炉三、戏剧穿插的作用1、展现女主人公命运的作用身世浮沉、情感波折与《游园惊梦》息息相关2、刻画人物心理作用一曲《游园惊梦》引起主人公的意识流3、突出悲剧主题作用①戏剧中的主人公悲剧→烘托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小说主题②戏剧中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团圆结局→反衬小说悲剧主题。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快餐式的文化所包围,很难静下心来真正沉浸在一本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之中。
但每当我翻开一本当代文学著作,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想象。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当代文学作品,叫《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个特殊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画卷。
书中的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他们的故事真的是让我牵肠挂肚。
先说孙少平,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农村青年,不甘心一辈子被困在黄土地上。
他去城里揽工,那日子过得叫一个苦啊!背上的伤疤一道又一道,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记得有个情节,他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累得要死要活的。
白天顶着大太阳,搬砖、和泥,啥脏活累活都干。
晚上就睡在破破烂烂的工棚里,那床硬得能把人骨头硌疼。
可他愣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为啥?就为了心中那一点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
再说说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早早地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为了让家里人能吃饱饭,他拼命种地,想方设法搞生产。
有一回,村里不让他私自扩大土地种庄稼,他那急得哟,眼睛都红了。
可他也没放弃,后来又办起了砖厂,这中间也是波折不断。
机器坏了,没钱修,工人闹情绪,一堆麻烦事儿。
但少安就是有那股子倔劲儿,硬是把砖厂给撑起来了,带着全村人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书中描写的那些农村的场景,简直太真实了。
比如说村里开会,那场面,热热闹闹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说这的,有说那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还有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满村跑,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那浓浓的年味仿佛都能从书里飘出来。
还有书里的爱情故事,也让我感动得不行。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纯粹又美好。
尽管他们身份差距挺大,一个是煤矿工人,一个是记者,但他们的心却紧紧连在一起。
每次他们见面,那眼神里的爱意哟,藏都藏不住。
可惜最后田晓霞去世了,那段情节真的让我哭了好久,感觉心都碎了。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一曲情感浓郁、意境深远、节奏旋律优美的文字乐章三、表现手法(比喻、对比、联想、烘托)1、以抒情为主贯穿全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2、采用比喻(如把雨境雨声比作中国山水画)、对比(雨境雨声与台北大陆的对比)结合联想、烘托等手法,烘托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3、句子结构灵活多变,短句短到点点滴滴,长句象连绵不断的雨脚4、独具匠心,将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雨境渗透到读者的每根神经5、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语言美精读小说(四)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一、老田的形象1、、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是农建局副局,防汛指挥部总指挥2、、平时看似古怪、动作疲沓,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能身先士卒、显示英雄本色的人物3、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县的土水利专家二、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及作用1、先抑:竭力写性格古怪、动作疲沓①走路②讲话、处理问题③生活小事④工作→安乐庄决口2、后扬①听到三岔盆发洪②指挥部调兵谴将③堵决口失利④身先士卒、表率3、对比①以“我”的视角对比:平时→关键②揭示:表面缺点→是光荣经历的特殊反映4、作用①加强人物光彩②具有戏剧效果三、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特点1、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创作流派2、内容贴近生活、具较浓厚的“土气”3、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言语中略带幽默精读小说(五)游园惊梦(白先勇)→选自《台北人》60年代末作品一、主题1、通过蓝天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2、描写守寡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遇3、反映了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台湾现实的一个侧面4、表达了人物的怀旧情结和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受二、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的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指小说中的戏曲《游园惊梦》的主人公(杜丽娘)爱情追求和悲剧性命运→象征小说蓝田玉2、暗示手法多指情爱方面,描写含蓄、采用暗示手法,结尾暗示世事无常的沧桑感3、意识流手法指蓝田玉在喝酒后微醉状态下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表现感情生活方面和悲剧性命运4、这些手法表现现代派特征,熔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多种手段于一炉三、戏剧穿插的作用1、展现女主人公命运的作用身世浮沉、情感波折与《游园惊梦》息息相关2、刻画人物心理作用一曲《游园惊梦》引起主人公的意识流3、突出悲剧主题作用①戏剧中的主人公悲剧→烘托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小说主题②戏剧中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团圆结局→反衬小说悲剧主题精读小说(六)陈涣生上城(高晓声)一、陈涣生的形象意义1、形象①是“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中年农民形象②70年代末一个经历长期贫困、刚开始摆脱这种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独有形象③勤劳淳厚品性、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2、形象意义①从其经历和思绪中→可见解放后的农民生活史和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给农民生活和思想带来重大变化②具有继承鲁迅传统暴露和改造国民性弱点的意义(阿Q精神的自譬自解、自我陶醉“③引发思考→封建遗留的社会现实面→攀权是一种社会病态心理,启发深思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1、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心理描写表现他勤劳淳厚的性格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2、心理描写简洁清晰、结合外部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心态3、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最深刻处,表现人物的独特心态又具普遍性,概括了社会历史内容,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三、寓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风格1、风格淳朴,富有幽默感,藏庄严于诙谐,寓绚丽于素朴中2、针对砭某些国民性弱点和不良社会风气(庄严的主题)以朴素的文字描述,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精读小说(七)鲁鲁(宗璞)一、主题1、对抗战期间童年生活的回忆2、围绕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3、描绘小狗与主人间的情感交流和悲欢离合4、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生命的脆弱5、体现作者对人性、人与人间美好感情的呼唤和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二、如何表现主题的悲剧气氛1、主要通过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的描写2、以第一次丧家后的悲吠开篇,以富有感情的笔触,以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拟人手法,精心描写深切感人3、以第二次丧家后的悲吠结束,首尾呼应,使作品笼罩着悲剧的气氛4、悲剧气氛反映主题……三、如何以拟人手法反映主题1、以小狗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并以拟人化描写,写狗和人的关系2、对狗人格化描述①赋予鲁鲁人的某些特征(会思索、想象、做梦、解人语)②人称用“他”,姐弟和狗一起称“他们三个”,称狗为这个家庭的“成员”③具有人性,具有人的美好感情3、以儿童的视角、感觉和情感来写鲁鲁的故事和小说拟人化描绘极为和谐融洽四、“诚”与“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1、“诚”就是“真” ①感情的真,字里行间充满感情②描叙的真,写人状物纯用白描③虽用拟人,但自然真切2、“雅”指文字的雅洁,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细腻中注意调节精读小说(八)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骥才)一、主题1、描写了一对知识分子夫妻在“文革”期间的生活命运2、以他们悲剧性的遭遇,以小见大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3、谴责了文革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对人性的严重摧残二、裁缝老婆的形象意义、作品机构功能1、形象意义①对其心理的描绘,嘲讽、鞭挞了这种庸俗无聊的小市民心理②是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是文革民族灾难的社会基础2、结构功能采用外在视角的主要承担者三、艺术特点1、叙述结构特点①用团结大楼居民的外在视角,特别是裁缝老婆的眼光为视角展开叙述,显示了一种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②以一吧雨伞贯穿始终使作品结构更严谨2、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精读小说(九)哦,香雪(铁凝)一、主题1、以北方只有十几户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2、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描摹3、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4、反映了人们渴望摆脱贫困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香雪的性格心理1、台儿沟十七岁女孩,唯一的初中生,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2、渴求科学文化①书包②铅笔盒③打听北京的大学3、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艺术特色1、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香雪从西山口步行到台儿沟,以香雪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2、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铅笔盒象征现代科学文化)蕴含了丰厚的思想内容四、精巧构思1、“一分钟”→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2、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铅笔盒→象征意义……精读小说(十)棋王(阿城)一、主题及王一生的形象意义1、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的描述2、表现①王一生刻苦钻研棋艺的精神和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②王一生特别的处事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③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二、叙述以一种通达的态度1、主要表现在叙述的客观性,对故事中人物悲欢离合的遭遇,不掺入主观感情,仿佛一切都不在意,只是关心如何讲明白故事2、符合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和为人之道3、和小说的主题思想吻合4、后半部分主观感情的流露与王一生的为人之道及主题思想吻合三、语言文字生动传神的作用1、文字新颖,力破俗套,简洁有力而又生动传神2、形容词和动词用得颇为奇特而生动传神3、刻画了王一生的形象和内在精神。
【精品】现当代文学下册复习重点.doc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出席代表824 A =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
会议由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结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一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会后又接着成立其下属的各个协会。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为中国作协)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忠平为副主席。
会议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新民歌运动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大跃进为背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周扬、郭沫若的推动下兴起的一场群众性的诗歌运动。
毛泽东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部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接着,周扬在中共八大会议上作出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新民歌运动由此推展开来。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黎弘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文艺界出现了一些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开拓、探索的剧作。
这些剧作一反当时戏剧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勇敢地突破“人性” “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
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茅盾和冲突,在当时格外引人注目,代表作有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乂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乡记》等。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
现代文学史(下册)第二十三章1949~1976 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中国当代文学大体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1976~?)三个历史时期。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1)意义: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只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确定了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3、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编导:孙瑜)的讨论。
影响: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2)对《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影响: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
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胡风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影响:①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②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4、“双百”方针的提出(1)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
现代文学史(下册)第二十三章1949~1976 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中国当代文学大体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1976~?)三个历史时期。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1)意义: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只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确定了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3、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编导:孙瑜)的讨论。
影响: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2)对《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影响: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
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胡风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影响:①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②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4、“双百”方针的提出(1)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一、概述我国现代文学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众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为我国文学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主要涵盖了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包括新文学运动、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二、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其中,《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揭开了我国文学探索现代性的序幕,也为后续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包括了诗人徐志摩、艾青等的代表作品。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对时代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鲁迅、茅盾等一大批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内容包括了新文学运动、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文学精髓提供了重要帮助。
个人观点我国现代文学是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交融,是文学巨匠们对时代的深刻把握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深入学习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的学习和总结,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学的光辉。
自从我深入学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后,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感受到我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学的光辉。
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当代文学复习笔记
当代文学复习笔记南昌大学当代文学复习笔记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1、当代:1950年代以来的文学2、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原因: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的概念对新文学的取代五四新文学命名的依据是文学自身的特征:历时性——与传统古典文学时期相区别;共时性——题材、主题、话语、文学观念的变更。
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政治进程与文学进程的关联的确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在左翼批评家的叙述里,“新文学”指的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1949年以后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那么,“新文学”已经无法涵盖此意义,为了加以区别,突出后者的性质,“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出现了。
当代文学最早的提法出现在50年代后期。
最初的表述: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等。
70年代末以后当代文学概念得到普遍的认可。
结论:不仅是单指时间段的划分,而且有关现阶段及未来文学性质的指认和预设。
“现代文学”概念对“五四新文学”的取代的主要原因是对1949年以后大陆的社会主义文学命名留出空间,而当代文学的提出是为了明确其新的意识形态的性质。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1、五四启蒙传统:一元化知识分子价值取向;2、1937年以后的变化:三分天下——国家权力意志;知识分子;大众民间文化;原因:战争使社会价值结构的金字塔发生颠倒,战争的主体——农民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引发了文化的改变,农民又被启蒙者变为知识分子服务的对象,因而他们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纳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
抗战统一战线的确立,使知识分子——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国家政党的权力关系开始大量渗透进文学之中。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确立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提出文化军队说;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属性;否定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
至此,以五四启蒙为特征的五四新文化传统被改造,形以战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规律自战争开始,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说起当代文学,那可真是一片广阔而又迷人的天地。
最近我读了不少当代文学作品,仿佛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领略到了各种各样奇妙的风景。
就拿我读的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来说吧。
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绘的是陕北农村的生活画卷,那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活生生地展开。
孙少安,这个朴实又坚毅的农民,为了家庭的生计,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那一颗颗嫩绿的麦苗,在清晨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跟他打招呼。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关切和期待,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回到家里,孙少安顾不得休息,又忙着和父亲一起准备农具。
那锄头把儿,被他的双手磨得光滑发亮,一看就知道是常年劳作的痕迹。
他扛起锄头,大步流星地走向田间,每一次挥锄,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
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孙少安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
肚子饿得咕咕叫了,他就随便坐在田埂上,拿出家里带来的粗粮馍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那馍馍又干又硬,可他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望着眼前的庄稼,心里盘算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孙少平呢,则是怀揣着梦想,想要走出农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他在学校里,总是穿着那身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却依然昂首挺胸。
每天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如饥似渴地读着书,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记得有一次,孙少平为了能借到一本好书,不惜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去到另一个村子。
那一路上,他满脑子都是书里的情节,脚下的步子也不由得加快了。
等到了目的地,借到了书,他满心欢喜,像捧着宝贝一样把书紧紧抱在怀里,又急匆匆地往回赶。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可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点上油灯就开始读了起来。
还有田润叶,这个善良而又纠结的女子。
她心里爱着孙少安,却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无法和他在一起。
她常常一个人站在村头的小河边,望着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忧伤和无奈。
风吹起她的头发,她也浑然不觉,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当代文学作品笔记
当代文学作品笔记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精读小说(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一、主题思想发表于1956年,当代文学中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揭示官僚主义的作品二、刘世吾形象 1、不是一眼就看出的官僚主义①革命经历丰富②有文化、理论水平、经验智慧、下决心就能做好工作③工作忙但主次分明④作风正派→林震尖锐的批评→好干部⑤平易近人2、人生、工作态度①革命热情衰退、看透一切→“就那么回事”②对错误冷漠、麻木的态度3、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4、曾经有过“我是多么热情、多么年轻啊!”三、刘世吾形象的意义1、似是而非的理论形象表现①揭露官僚主义的深度②具有相当深刻和普遍的意义2、曾经有过提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增多,如何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单纯、热情和朝气四、林震的性格特点及其作品作用1、特征有理想、有朝气、富有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2、作用①具有重要的性格意义②具有结构上的作用A、以林震在组织部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结构线索)B、以林震为视角,刻画系列官僚主义者形象五、塑造人物的手法1、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突出个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主题2、细节运用心理描写→深入展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六、叙述结构特征1、林震①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和结构上的作用②通过他的眼光及在组织部的经历,塑造刘世吾形象2、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精读小说(二)红旗谱(梁斌)一、故事背景1、以北伐大革命前后翼中平原上的革命故事为背景2、通过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变迁3、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二、怎样描写三代农民 1、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 ①方式:单枪匹马,赤膊上阵②结局:家破人亡,但群众纪念他,传唱“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2、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朱老明①方式:打官司、对簿公堂②结局:输官司、倾家荡产损失惨重③教训:吸取父辈和自身教训,参加党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3、第三代:(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 ①党培养下新一代革命代表②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4、描写方式①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②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③作品将革命风暴和农村日常生活交融描写,塑造历史内容的农民形象三、朱老忠的形象意义 1、民族性①具历代农民英雄的传统品格②爱憎分明、对恶霸地主怀着深仇大恨2、时代性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农民英雄的时代特征②横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3、革命性①坚韧不拔的和封建势力斗争②找到党后,革命性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高度4、形象意义①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②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③形象塑造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四、民族风格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①故事性强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精读小说(三)百合花(茹志鹃)一、主题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敬爱子弟兵来表现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1、小通讯员(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朴实、机灵、爱美、对妇女腼腆) 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2、新媳妇是普通农村妇女,热爱子弟兵三、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1、选材特点: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选择前沿包扎所里两个平凡人物,做精心描绘,选材独特,是大时代中的小浪花、浪花虽小,但和大时代相通2、侧重:善于小处落墨,通过小事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心灵,抒写崇高而纯洁的感情四、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1、人物自身性格和前后对比①小通讯员对比:稚气→舍身壮举等几年前唱儿歌→对妇女腼腆爱护群众知错就改(借被子前后)②新媳妇对比:前后对比表现她思想的升华飞跃:借被子→献被子怕羞擦血→主动擦血2、衬托以新媳妇的擦血、缝衣服、含泪盖被等思想的升华衬托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精神品格五、百合花被子的作用1、表现主题作用: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表现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2、刻画人物作用:新媳妇主动献被表现人民敬重子弟兵,同时烘托小通讯员形象3、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借→献构成基本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精读小说(四)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一、老田的形象1、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是农建局副局,防汛指挥部总指挥2、平时看似古怪、动作疲沓,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能身先士卒、显示英雄本色的人物3、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工作的各方面情况,是县的土水利专家二、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及作用1、先抑:竭力写性格古怪、动作疲沓①走路②讲话、处理问题③生活小事④工作→安乐庄决口2、后扬①听到三岔盆发洪②指挥部调兵谴将③堵决口失利④身先士卒、表率3、对比①以“我”的视角对比:平时→关键②揭示:表面缺点→是光荣经历的特殊反映4、作用①加强人物光彩②具有戏剧效果三、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特点1、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创作流派2、内容贴近生活、具较浓厚的“土气”3、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言语中略带幽默精读小说(五)游园惊梦(白先勇)→选自《台北人》 60年代末作品一、主题 1、通过蓝天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2、描写守寡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遇3、反映了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中国台湾现实的一个侧面4、表达了人物的怀旧情结和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受二、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的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指小说中的戏曲《游园惊梦》的主人公(杜丽娘)爱情追求和悲剧性命运→象征小说蓝田玉2、暗示手法多指情爱方面,描写含蓄、采用暗示手法,结尾暗示世事无常的沧桑感3、意识流手法指蓝田玉在喝酒后微醉状态下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表现感情生活方面和悲剧性命运4、这些手法表现现代派特征,熔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多种手段于一炉三、戏剧穿插的作用1、展现女主人公命运的作用身世浮沉、情感波折与《游园惊梦》息息相关2、刻画人物心理作用一曲《游园惊梦》引起主人公的意识流3、突出悲剧主题作用①戏剧中的主人公悲剧→烘托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小说主题②戏剧中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团圆结局→反衬小说悲剧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戏剧戏剧文学的内涵戏剧文学包括戏曲、话剧、歌剧。
戏曲是我国传统剧体,历史悠久,剧种丰富。
包括(1)传统戏(传统戏改编);(2)新编历史剧;(3)现代戏话剧和歌剧均是20世纪初受西方话剧和歌剧影响而产生的新剧种。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戏剧就已经形成了戏曲、话剧、歌剧“百戏争辉,三足鼎立”的大格局。
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三十年中,基本延续着这一格局。
当代戏剧文学的左翼传统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和电影等,在中国左翼文学中,是受到特别关注的艺术样式。
一方面,戏剧等拥有各阶层的大量观众,尤其是那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大众所能够和乐于接受的样式。
另一方面,与小说、诗等的不同之处是,戏剧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本身就是交流。
作者、导演、演员集体创作并与剧场观众共同体验一种人生经验,合力构造一个想像的世界,接受者的参与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四十年代,左翼文艺界对电影戏剧就很重视。
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戏剧也是倍受关注的部门。
毛泽东还提出对于传统戏曲(“旧剧”)改革的“推陈出新”的方针。
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是代表性的成果。
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尤其在军队中,剧团和文艺工作团(文工团),是常设的、发挥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的文化艺术组织。
50年代以后,重视戏剧、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
戏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直接、紧密关系的这种观念,也继续得到强调。
这个时期话剧创作和演出上,强调及时呼应现实政治、深入工厂农村,和重视话剧的剧院艺术之间的矛盾关系。
从后来的事实看,五六十年代的剧作,很少能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五六十年代剧作家的构成与话剧题材剧作家的构成:在五六十年代从事话剧创作的,一部分是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剧作家,如曹禹、郭沫若、老舍、田汉、夏衍、阳翰生、陈白尘、于伶、宋之的等。
剧作水平不一,表现现实生活的成功之作甚少,取材于“历史”的作品,尚具有一定水平。
另一部分是参加革命、战争的戏剧工作者和50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他们是胡可、陈其通、王炼、史超、所云平、马吉星、沈西蒙、杜宣、黄悌(ti)、杜印、段承滨。
丛深、崔德志等。
题材:这个时期,“题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现实政治运动、工厂农村的斗争和生活情景得到强调。
50年代前期,被当时的批评界作为成绩而列举的话剧作品,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有《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刘相如、胡零)、《不是蝉》(魏连珍)、《考验》(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
写“农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
另一个侧重点是“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和写朝鲜战争的话剧,被推荐的有《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干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
另外,老舍的《龙须沟》,曹禹的《明朗的天》,通常也被当作50年代前期话剧创作的成绩。
1956—1957年间,出现了一些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开拓的剧作,并围绕这些剧作及相关的创作问题,在《文艺报》、《戏剧报》等报刊上展开讨论。
它们是海默的《洞萧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岳野的《同甘共苦》,苏一萍的《如兄如弟》、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
讨论的问题,涉及如何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和喜剧性的价值,创作题材的扩大等。
这个期间,还出现了“第四种剧本”的提法。
1958年以后的几年中,紧密配合政治运动,是对话剧在内的各种文艺样式的强大要求。
这一段时间,曾提出“回忆革命史,歌颂大跃进”和“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的创作口号。
虽然《槐树庄》(胡可)等在戏剧艺术上具有一定水平,但大量作品都乏善可陈,包括当时评价颇高的作品。
如《红大院》(老舍)、《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田汉)、《枯木逢春》(王炼)、以及被称为“时事讽刺剧”的《纸老虎现形记》、《哎呀呀,美国小月亮》(陈白尘)等。
“现实题材”对当时的政治诉求在反应上的急迫,使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图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的特征。
五六十年代之交历史剧的创作“历史题材”创作对现实政治反应的一定程度的间接性,为作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因而,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当然,这种情势的出现,与文艺界的提倡有直接关系。
“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剧作有《红色风暴》(金山)、《东进序曲》(顾宝漳、所云平)、《最后一幕》(蓝光)、《兵临城下》(白刃)、《豹子湾战斗》(马吉星)、《七月流火》(于伶)、《杜鹃山》(王树元)等。
“历史剧”有《关汉卿》、《文成公主》(田汉)、《蔡文姬》、《武则天》(郭沫若)、《甲午海战》(朱祖贻、李恍)、《胆剑篇》(曹禹、梅阡、于是之)等。
历史剧创作在这一时期,还广泛存在于歌剧、戏曲等样式中。
在1963年开始的文化革命的准备和发动中,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在文艺的诸样式中,成为最被重视、并直接承担表达政治激情和想像的样式。
连续不断举办全国性或各大区的话剧、歌剧、戏曲的会演和观摩演出,创造了以前或以后都很少见到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高潮”。
当代戏剧文学发展概述第一章话剧概述:第一节十七年话剧1. 独幕剧(剧情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我们通常称为独幕剧,它可以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
在独幕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1952-1957年,是独幕剧的空前繁荣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
有孙芋的《妇女代表》、崔德志《刘莲英》、金剑的《赵小兰》等。
因独幕剧“短、平、快”的特色而充当了宣传政策和推进运动的工具,难免存在图解政策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随着这种现象的加重,独幕剧走向衰落。
概述:十七年话剧之“第四种剧本”:2. “第四种剧本”的提法,认为要突破“工农兵剧本”即“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既定框架和公式。
“第四种剧本”出现于1956-1957年间,它是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作为对戏剧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工农兵剧本”反拨bo而出现的。
“第四种剧本”大胆描写人的精神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从生活的底蕴中发掘深刻的主题,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叫了》等,《茶馆》是其艺术高峰。
概述:十七年话剧之历史剧3. 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出现在1958年至1962年间。
很有影响的就有一批。
有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
其中,最优秀的是田汉的《关汉卿》和郭沫若的《蔡文姬》。
概述:十七年话剧之社会主义教育剧4. 社会主义教育剧: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当时中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的产物。
教育剧的内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强化阶级斗争观念。
教育的对象是全国人民,重点是年轻一代。
大多数社会主义教育剧是政治观念的图解。
少数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沈西蒙等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白刃的《兵临城下》等。
第二节文革十年的话剧文革期间,话剧舞台上只有几出宣扬极左思潮、为“四人帮”篡党夺权服务的“阴谋戏剧”,如《盛大的节日》、《战船台》等。
第三节新时期话剧1. 70年代末,话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复归并蓬勃发展的时期。
作品有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等。
2. “实验话剧”:80年代中期成为一股独立的戏剧潮流,走向现代主义戏剧。
马中骏等:《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等。
3. 80年代末、90年代,新现实主义话剧、后现代主义戏剧。
李龙云《洒满月光的荒原》、锦云:《狗儿爷涅槃》等。
第二章戏曲概述第一节十七年戏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戏曲改革运动,并明确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1.传统戏从举步维艰到陷入严重困境1961年孟超的《李慧娘》公演后,受到《文汇报》署名文章《有鬼无害论》的批判,之后,毛泽东又有一系列针对传统戏和戏剧界的严厉讲话,指责“《戏剧报》尽是牛鬼蛇神”,“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等。
毛泽东的对传统戏的这种态度和讲话精神,使传统戏陷入了严重困境。
第一节十七年戏曲之现代戏2.现代戏:现代戏的编演中,50年代主要是地方性的戏曲现代戏的高潮时期,而进入60年代后,京剧现代戏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程式化的演艺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在表演、音乐、文学和舞美体制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革新后,成为60年代现代戏中突出的热点。
1964年6月至7月,在北京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京剧现代戏大会演,涌现出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等优秀的京剧现代戏。
京剧现代戏在戏曲艺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不仅显示出中国戏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更意味着戏曲体制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其特点为:第一,塑造了一素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农兵英雄形象。
第二,吸融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三,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话剧的分场、分幕制被采用,使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时空不固定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第四,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刻画人物,使生旦净丑等行当不得不打破,从而使传统的表演体制被突破。
第五,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出现。
第一节十七年戏曲之新编历史剧3.新编历史剧1958-1965年,新编历史剧也有自己的新作,主要是田汉的《谢瑶环》和吴晗的《海瑞罢官》。
而《海瑞罢官》的沉浮,则在新编历史剧中最具代表意义的。
第二节文革十年之“革命样板戏”出现了百花凋零的景象。
传统戏曲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封杀。
1967年,江青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名,将《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以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戏调到北京,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会演。
参加会演的这个个戏被钦定为“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不仅把京剧改革引向了歧途,更给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艺带来了一场深重的灾难。
第三节新时期戏曲戏曲的“戏曲化”与“现代化”构成了新时期戏曲改革中的两大主题,新时期的戏曲历史正是在这两大主题的交响辉映、辩证交融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征。
中国的戏曲史其实就是戏曲化和现代化互相交融的发展史。
当戏曲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它更多的表现为“戏曲化”,而当社会处于较大变革时期,戏曲的“现代化”就表现的更明显。
戏曲的戏曲化,是因为建国后为了话剧的民族化,话剧界曾多次提出向戏曲学习的口号,但实际的变革中,话剧并没有戏曲化,而戏曲却被越来越“话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