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学生群体心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被评价的意识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强度。如 果过分担心被别人的评价,就会分散自己对活 动的注意力,会降低活动效率。
(二)从众
1、从众的概念
指的是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 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 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他特殊!!!
(三)服从
1、什么叫服从(compliance,obedience)
3、行动特征:令行禁止
4、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
(二)班集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班集体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对学生 的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集体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化的影响 2、班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3、班集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三)良好班集体心理的培养
第二节 学生群体与教育 管理
一、学生群体概述
1、学生群体的概念 学生群体是指在学校群体中,除教育者和 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以外的学生个体的集合。
2、学生群体的类型
1)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2)大型学生群体与小型学生群体 3)松散学生群体、联合式学生群体和学生集体
二、班集体与教育管理
(一)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非正式群体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2、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3、群体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4、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在班级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
独特的功能,就其积极方面来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满足学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 2、有助于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3、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
结果发现,有人在场时,被试 学习简单的词表比单独学习时 要好,而对困难词表的学习则 非常缓慢。
(2)是否具有适当的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们很关心自己被 别人如何评价。
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种被评价的意识或动 机就会很强烈,结果就可能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如果没有对别人评价的关心,即使他人在场,也 不会发生社会助长或干扰作用。
考特雷尔和莫道奇(Murdoch)通过实验说明了这一 点。他们把被试分成三组,要求完成简单的辨认单词 的活动。甲组个人单独完成,乙组在有人在场旁观的 情况下完成;丙组是在被蒙着眼睛的人在场的情况下 完成。
结果发现,乙组成绩最好,产生了社会助长作用,而 丙组与甲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
结论:因为在场的他人眼睛被蒙上后就消除了被试被 别人评价的意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1、群体心理的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是群体 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共 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 和。
2、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心理的共有性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 总和。群体成员一旦投身于群体活动之中,就会在群体的 制约和感染下,产生诸如模仿、从众、随俗、互动、情绪 感染等现象,从而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 状态。
有关的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个人的自我 观察与评价能力降低了,个人对来自社会评价的敏感 性和以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的关心程度都降低了, 因而自我控制能力就降低了,一个个都变得不知羞耻, 也不知害怕了,一些不道德、粗暴无礼的行为也就被 做出来了。
罗杰斯(C. Rogers,1981)等人认为去 个性化与个人注意力的转移有关。处在群体中的个人 会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行为转移到群体的行为上去。每 个人看到的都是大家的共同行为,大家都没有停下来 帮助躺在路边的老人,大家都在施行电击,因而降低 了个人对惩罚的恐惧感,人人都变得“胆大妄为”了。
2、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1)责任分散
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有时会比他们单独时有更 小的个人责任感。因为决定是整个群体做出的,所以 责任也相应地由大家来分担,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削弱 或感到没有责任,那么即使由于极端的行为造成了不 好的结果,人们对失败的恐惧也降低了。因此,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做出了更冒险的选择。
和谐发展
第三节 班级人际关系及 其协调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
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更好的理解人际 关系的内涵: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 的交往;
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 系;
达施尔(J. F. Dashiell,1935)要求被试蒙上双眼, 在“拔河机器“上拔河,结果发现,当被试觉察只有 自己一个拔时,平均用力63公斤,而当三人一起拔时, 平均每人用力53.5公斤,八人一起拔时,平均每人只 用力31公斤。
3、社会助长或阻抑的影响因素
(1)活动的难易程度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 乃至最终变为社会阻抑。
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 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 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 组比其它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们 更喜欢在去个性化Baidu Nhomakorabea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3、关于去个性化的理论及其研究意义
考特雷尔(N.B.Coffrell)、 里特尔与韦克(1967)设计了 一项实验,检验了这种解释。
他们让被试在两种条件下学习 一定难易程度不同的词表。一 种条件是单独学习,另一种条 件下是在其他学生面前学习。 容易的词表是指由彼此联系密 切的词组成的配对词,如,熟 练-技能,开花-结果;较难 的词表是指由缺乏内在联系的 词组成的配对词,如干旱-发 脾气,沙漠-领导等。
津巴多把一辆汽车置于纽约市区街道旁,用望远 镜在远处观察,结果发现,在26小时内,汽车上的 冷却器、收音机、雨刷、汽油桶等所有容易拆卸的都 被偷走了。而且都是穿着整洁的白人干的。而在小村 镇放两样一辆汽车长达九天,除去有一天下雨,一位 过路人把开着的引擎盖子盖好之外,无人碰它。
研究表明,大城市偷盗、抢劫等各种反社会行为 增加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 人们彼此直接接触较少,因此同乡村人相比,城市人 匿名性更大,去个性化程度更高,因而犯罪率也更高。
(3)文化价值观
在群体讨论的情况下,通过讨论评价某种特定的 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得到强化。比如,在鼓励冒险、赞 扬冒险的文化中,当人们在一起讨论时,有人提出大 胆的冒险的想法会更多地受到肯定,得到赞赏,这样 一来,那些持保守落后想法的人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 因此也会朝着更冒险的方向改变自己的态度。结果导 致最后的决定更具有冒险性。
群体心理的界限性
不同的群体心理应群体需要而生,因群体结构而异。 因此,群体心理有自己固有界限,表现为既是群体内共有 的,又是与其他群体有别的。群体心理的界限性在一切竞 争的场合,表现得尤为明显。
群体心理的动态性
随着群体成员的变化、目标的调整、领导人物的更迭、 群体业绩的升降、外部环境要求的变化等,都会使业已形 成的群体心理发生变化。因此,群体心理既稳定,又经常 处于变化之中。
(2)信息的影响
群体成员在自己做出决定时,并不能想到自己做 出的决定的所有理由,但在群体讨论中,每个成员的 意见综合在了一起,占优势的观点就会获得更多的观 点的支持,这样有些群体成员就容易被说服,从而使 他们改变观点,转向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在群 体讨论中,群体就更倾向于支持在群体讨论之前略占 优势的那些观点。
(五)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一起进行决策时,会使群体决策更具有
倾向性,也就是说做出的决策会比个人自己做出的决 定更加极端。这种群体的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极化。
如果个体在群体讨论之前,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赞同的倾 向,那么在讨论后,这种赞同的倾向会更加明显;相反,如果在 讨论前,个体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反对的倾向,那么在讨论后 这种反对的倾向也会得到加强。
三、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 1、什么叫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 而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就叫做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
社会助长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与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共同活动效 应(coactor effect)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相互间 关系的亲疏好坏,总是与交往双方对物质或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 足的心理状态相关联。
2、相关的实验研究
1952年,费斯廷格(L. Festinger)、佩皮通(A. Pepitone) 和纽康姆(T. Newcomb)进行了去个性化的实验。
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 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 可辨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 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 性组。
第十三章 学生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1、群体的概念
群体(group)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 同目标,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 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 的人群。
群体(并非个人简单的集合体)= 聚合体
2、群体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第二、群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第三、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
(2)人们做出服从行为时,往往会伴随不满意、不情愿等否定 性情绪,是被动做出的。而人们的从众行为则是自己愿意的,是 自行选择的,是主动做出的。
(四)去个性化
1、去个性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失去个体感,而淹没在群体、群众 之中就叫去个性化、无个性化。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 尚没水吃”。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它是学校按照学 生的年龄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正式学生 群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 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 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正式学生群体。
与一般的班级群体相比,班集体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特征:定向统一
2、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
2、什么叫社会阻抑(social inhibition)
他人在场旁观或共同活动并不总是导致个人活动 效率的提高。相反,可能还会降低个人的活动效率。 例如,一个演员在家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可一上 舞台,面对众多观众,却变得结结巴巴,甚至忘掉整 段台词。
此外,还有一种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的现象, 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有意“偷懒”, 从而降低个人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1、构建良好的班级群体意识 2、建立积极的班级群体规范 3、明确班级群体角色和地位 4、丰富班级群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5、激发班级群体动力 6、营造良好的班级群体心理氛围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与教育管理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非
正式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但有一套成文的价值观, 对人对事内外有别;它的领头人是自然形成的,其群体成员 自觉听从其指挥;它的存在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 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
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观众效应 (audience effect)。
有关社会助长最早的实验是由法国学者特里普 莱特(N.Triplett)在1898年进行的。他发现一 个人在同他人比赛骑自行车时,其成绩比他单 独骑车的最好成绩还要好,平均提高30%;两 人成组缠线也比个人单独缠线效率更高(提高 5%)。
个人按照群体规范的要求或者群体领导的旨意而 行动叫服从。
服从行为是在他人的命令、要求之下完成的,而 且它是伴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不情愿等否定性情绪 的行为。
2、服从与从众的关系
联系:两者都是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之下完成的
区别: (1)服从行为是在别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做出的;而从众则没 有人直接命令或要求你怎样做,从众是感到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而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