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探究与分析-新课堂同步与探究数学
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分析研究
![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0d9c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6.png)
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分析研究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假设、验证和得出结论。
与传统的讲授式学习相比,探究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自主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探究的方向和方法。
2、过程性: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思考、尝试、错误和修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3、合作性: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创设一个实际的装修场景,让学生计算房间地面需要多少块地砖。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加以引导和梳理,使问题更具针对性和探究价值。
3、制定探究计划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商讨,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探究的步骤、方法、所需的资源等。
4、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按照计划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计算、推理等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
5、交流与分享各小组将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补充和完善,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
三、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数学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第一学期用)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数学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第一学期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d76c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a.png)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九年
级第一学期用)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是由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套九年级上册中学数学教材,主要针对九
年级初中学生撰写,主要以求解解答问题为核心,运用动态理解数学
知识十分贴切,使学生更能理解、应用数学的原理,它的任务及有效
要求也被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不断努力。
本书以省级试题为主线,同时参考了各地的试题,注重了学科知
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训练,以及实验活动的组织,以期达到培训学
生独立思考、动态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成绩。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20c28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5.png)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讨论等方式,发展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等过程。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导向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讲授式
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实践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
1. 创设情境:以生活为背景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
究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2.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共同探究、讨论、交流,梳理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引导提问:老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思考。
4. 推广使用数字工具:数字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探究数据,并进行视觉化展示。
教师可以将数字工具引入探究式学
习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5. 加强反思: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不断自我调整和优化探究方法和策略。
思考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有很多价值和意义: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知识、共同
解决问题、互相促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5.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展与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与发现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与发现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c207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8.png)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与发现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与发现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
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1. 学生主导: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探讨、讨论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经验。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多元评价:探究式教学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和作业,还包括小组合作评价、项目展示评价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元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也可以是启发性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
2. 活动设计: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例如,通过实验、模拟演示、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分享思路,并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规律总结:学生在进行探究和实践后,需要总结归纳所得到的规律和结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d88ce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6.png)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在当今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正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之一。
新课堂同步学习和探究是指,学校在通过传统的文字讲授模式之外,还利用课堂同步互动,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形成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此模式中,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自我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学习氛围的建立上。
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的高明,还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学习关系,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模式需要学校以及教师们认真去投
入制定,首先,学校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一定的资源,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互动板等设备,并及时升级以保持同步性;其次,教师要去熟悉各种同步学习软件,并及时调整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后,要让学生在进行同步学习时,能够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正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骤,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快的速度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思考能力,也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教育改革的结果更加明显。
无论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实施后的结果,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将会对学生,对学校,乃至是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教版·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数学(五年级下册)(泰安用).
![苏教版·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数学(五年级下册)(泰安用).](https://img.taocdn.com/s3/m/11b7d48fb0717fd5360cdc7d.png)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为此,我们在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组织部分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编写了这套《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丛书,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予指导。
本套丛书,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突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理解概括能力),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书设计新颖、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中提出意见和建议。
编摇者目 录……………………………………………………………第一单元 方程(1)………………………………………………………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11)………………………………………………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16)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22)…………………………………………………………………………………………………………………第五单元 找规律(29)………………………………………………第六单元 分数的基本性质(31)……………………………………………………………第七单元 统计(39)……………………………………………第八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42)………………………………………………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48)………………………………………………………………第十单元 圆(53)…………………………………………………第十一单元 整理与复习(63)……………………………………………………………………期末测试(70)1 第一单元 方 程想想做做(一)一、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x -5=10 30×0.6=189+a 3c <9x ÷3=2.77x =14等式有: 方程有: 二、你能试着写出一些等式吗?在你写出的等式中,方程有哪些?三、判断。
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北师大版)全部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北师大版)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63ccf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2.png)
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北师大版)全部答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北师大版)全部答案答案看多了,抄袭可能会养成习惯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现在就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好好学习,即使自己答案错了至少能加深印象七年级上册数学新课标同步单元练习北师大版答案好好学习,不抄答案,欧耶!新课标同步单元练习数学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答案我也在找新课标同步单元练习数学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答案最好全部,急用.错题库在网上一搜就可以找到了,选择进入新课标同步单元练习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英语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全部答案,好的加分不全啊,也不知道一不一样。
1.an e-dog2.my master3.read this book4.good morning5.nice to meet you6.good afternoon7.how to look after your8.good evening.1.c2.b3.a4.c5.d1.his2.are3.do、chatting4.to be5.don't swim6.does、is doing .1.a2.c3.c4.b5.d1.b2.a3.b4.a5.a6.c7.d8.d9.c 10.c.暂时就先这么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资源与学案76~77页答案C;C;A;B;B;A;C; 三棱柱,四棱柱; a-[(60%+m)1~3a]七年级上册数学亮点激活答案北师大版你最好自己做,实在不会的可以把题目列出来,这样会更好找到答案。
全品作业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的答案这么多麻烦采纳,谢谢!求七年级上册数学竞赛题(北师大版)带答案。
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分析
![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9e938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c.png)
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分析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中,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效果,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探究式学习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问题的驱动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3、倡导合作与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常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关注过程与方法探究式学习不仅关注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结果,更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式学习,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出探究的主题,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究,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3、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法和结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
4、总结归纳,形成结论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
浅析初中数学新课堂教学探索(一)
![浅析初中数学新课堂教学探索(一)](https://img.taocdn.com/s3/m/0077fd8fd1f34693daef3ebb.png)
浅析初中数学新课堂教学探索(一)当一节课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应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以巩固当堂知识为主要目标,布置作业。
一般作业本中的作业可直接采用,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改编或自编过渡题、联系题、延伸题等,以达到循序渐进、巩固和消化所学的新知识的目的。
二、习题中要有机地结合模式训练和变式训练新授的法则、公式、定义、定理的析辩或直接应用,常规题的一般解法属于模式训练,这种作业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强化,有利于练好基本功。
但若只局限于这种训练,易使学生死板硬套、满足浅尝则止。
故宜辅之以多样性、灵活性、技巧性、趣味性的变式训练,如判断、改错、选择、填空、作图及开放性和探究性习题等,促使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深化并深化其兴趣,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作业的深浅应适宜习题的选编应慎重,一般情况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宜过宽,运算量不能太大,综合性不要很强,要求上也不要“一刀切”,对差生可提供较浅显的题目,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信心,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适量提供难度稍大的作业供选做,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但是作业的主要内容还是要面向大多数,抓中间兼顾两头。
四、作业的“量”应适中作业太少了,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及基本功的训练,作业太多了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不但完不成,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份调查报告指出:“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引者注:初中生),……学习效果是有相应限度的,当学生的计算技能达到相应的一定到达度后,再进行重复性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不发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加分析地加大习题量和复杂性的教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五、作业的形式要多样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在作业的形式上注意变化多样,除了常见的题型外,还可以布置适量的其他形式的作业,如“小制作、小实验、实地测量”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对于有数学潜力的学生,还可指导他们撰写一写数学小论文,如:解题规律总结,数学问题思考、学习方法小结等,学生通过这些作业训练,既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开阔了知识视野,又学会了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7e32ab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f.png)
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也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提高数学学习水平是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
而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应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本文将探究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什么是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是指将学生引入到数学问题和数学概念的探究和发现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探究性、发现性和归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它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好地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究中获得问题引导和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应先设定一个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验、推理和验证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完成独立思考的过程。
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勾股定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绘制直角三角形到土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逐渐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2.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探究性学习强调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应将讲授内容进行精简筛选,强调问题的培养,引入互动式、小组式和个体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针对图形的学习,可以小组或个体完成计算、表格录入、图形和文字的整合,以及其他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监管保障,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3.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运用她们自己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所了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主导,当然在合理情况下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和现象的全面性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审视,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6154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5.png)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性学习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巧,更需要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解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询问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创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和探索的学科,其实质就是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符合数学的本质,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育中。
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数学的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发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还能丰富课堂氛围。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和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在平面几何中,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探究平面图形的性质,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对几何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三)运用探究性问题解决探究性问题解决是数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该环节中,学生需要进行探索、推理和归纳,同时建立经验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在研究“数的大小比较”这个主题中,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大量数据,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会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索(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索(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0fd54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f.png)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索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探索。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1.了解学生特点。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奠定基础。
2.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3.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给予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生活情境。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2.问题情境。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操作情境。
利用教具、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原理,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现代社会倡导合作与共享,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团队精神。
1.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互动评价。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3.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课题研究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四、创新评价方式,多元维度激发学生潜能1.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探究与发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探究与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dcf81a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2.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探究与发现数学是一门让人们摆脱束缚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些公式和计算,更是一个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探究与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探究与发现。
课堂探究与发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探究与发现。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课堂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松自己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可以给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比如“小明有4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斤,他买了几斤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课堂探究。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多概念和运算都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几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来探究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来进行课堂探究与发现。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通过调查、观察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调查自己家庭每天用水量和每月用水费用的关系,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学会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探究与发现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课堂探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1948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1.png)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同步学习与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可以营造有利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步学习是一种结合了科技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它体现在把传统教育的理论课程引用信息技术,把教学过程实时地传输到学生处,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及时反馈。
例如,在同步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就像与老师在一起学习一样。
学生可以及时获取老师提供的信息,能够清晰看见老师的讨论和分析,并能及时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学生可以看到老师讲的课程,翻阅资料,看视频,也可以聊天,参加讨论,能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学习成果。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探究模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的探究特定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分析出解决问题的结果。
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更多的认知思维来理解课程内容。
此外,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同步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现代教学与科技结合后形成的新形式教学,通过在线获取课程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究,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谋福利。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d07fc876c66137ee0619ef.png)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反思摘要: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给数学课堂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模式带来了许多变化。
本文主要从数学与生活、数学文化、动态开放式评价几个方面对新课程数学课堂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生活与数学;数学文化;动态开放式评价作者简介:文广,任教于广西北海市第五中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笔者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
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做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课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现代社会“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探究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9ac9ce581b6bd97e19ea3d.png)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探究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提高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和发展能力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新颖教学、情境实践、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带有创设性问题的教学情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吸引他们学习新知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培养有效的教学情境1.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求知欲。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情境的创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一幅美丽的图?、一篇动听的故事、猜谜语、一个游戏活动等。
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与教材相结合,联系实际,其内容和形式应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一种愉快充实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有利于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二、课堂情境创设的?则1.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才能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成探求新知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努力思考、积极探索,最终形成数学知识,从而牢固记忆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2.现实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数学课堂的探究与分析
![数学课堂的探究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3f3a5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6b.png)
数学课堂的探究与分析数学课堂的探究与分析一、实验探究数学教学中重视逻辑论证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
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滴一滴墨水,接着按任意方向对折纸,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滴墨水印的形状与折纸的位置关系。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既落实教学内容,有活跃课堂气氛。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7101215,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
从另一方面说,数学概念的本身大部分通过实践、猜想而发现、发展。
如学习完全平方,学习勾股定理进行拼图,可强化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二、猜想探究猜想探究凭借直觉获得感性认识,它常以观察、联想、延伸等思维为基础,根据以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
用《字母表示数》一节中,教师出这样问题:在下面由火柴拼出的一列图形中……1)第2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2)第5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3)第10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4)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这样设计,通过不同图形,不同方法的计算,猜想、寻找规律,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在《有理数加减》复习课中,提出:“钟面数字问题”,钟面上所有的数的代数和为零。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解答——讨论研究、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提出变式问题,深化研究——教师总结或提出更一般化的问题的教学活动。
由问题所反映的各种教学规律:(1)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只有当这些的正数的绝对值等于负数和的绝对值时,这些正数和负数的代数和为零;(2)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如果把某数变号,那么和的绝对值就减少这个数的两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的探究与分析|新课堂同步与探究数学
一、实验探究
数学教学中重视逻辑论证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
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滴一滴墨水,接着按任意方向对折纸,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滴墨水印的形状与折纸的位置关系。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既落实教学内容,有活跃课堂气氛。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7101215,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
从另一方面说,数学概念的本身大部分通过实践、猜想而发现、发展。
如学习完全平方,学习勾股定理进行拼图,可强化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二、猜想探究
猜想探究凭借直觉获得感性认识,它常以观察、联想、延伸等思维为基础,根据以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
用《字母表示数》一节中,教师出这样问题:在下面由火柴拼出的一列图形中
……
1)第2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2)第5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3)第10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4)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这样设计,通过不同图形,不同方法的计算,猜想、寻找规律,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在《有理数加减》复习课中,提出:“钟面数字问题”,钟面上所有的数的代数和为零。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解答——讨论研究、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提出变式问题,深化研究——教师总结或提出更一般化的问题的教学活动。
由问题所反映的各种教学规律:(1)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只有当这些的正数的绝对值等于负数和的绝对值时,这些正数和负数的代数和为零;
(2)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如果把某数变号,那么和的绝对值就减少这个数的两倍。
(3)答案的对偶性,由(1),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其代数和为零时,将所有的数变号,这些数的代数和仍为零。
由问题所反映的数学方法:
(1)列举答案是穷举法。
要求答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由具体答案归纳为数学数学过滤的抽象方法;
(3)将具体问题推到一般的方法。
三、开放题探究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应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
教学内容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和一般性的。
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决。
有些问题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答案,但这样的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结构的重建。
在《函数》复习中教学,可设计以下的开放题:1、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3,4)和点(4,3)请写出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
2、请研究二次函数y=x+4x+3的图像及其性质,并尽可能多写出结论。
这些开放题不仅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大,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切线性质复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直线切圆与点,在这一图形的基础上,放飞你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图上添上辅助线.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教师主导下的“探索性学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