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道家历代所秘传黄帝内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書為道家歷代所秘傳黃帝內經,不同于傳世版本,三申道長將之公之於眾,發於百度空間,以惠大眾,善莫大焉。Zqhwsl不知醫,然知內經之重要,特輯錄成文。
内篇縂目
黄帝《内經》上99
陰陽12
太無10
太合12
太乙8
太初9
太始11
太易12
太素9
太无8
太微8
黄帝《内經》下75
太樸10
太華11
太常10
太昊10
太玄11
太沖5
太虚9
太黄9
附: 天水劉道長傳
說明:
1.本書由zqhwsl根據三申道長百度空間日誌內容整理而成;
2.每篇文章前的序號由zqhwsl所加;
3.每篇文章前的日期時間為原日誌的發表時間;
4.上古遺文,文辭古奧,文中有多處無法打出的字以同音字或相近字代替;
黄帝内經上篇2009年01月22日星期四06:02
陰陽
1《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
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道者,諸象之根也。常者,眾玅之始也。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諸求之於
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故經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
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紀者規律也。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故有言,積气以負鵬。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陽爲衝龢,陰爲柔順’。‘陽燥陰濕,陽表陰斂’。‘陽躁陰寒,陽生陰成’。陽清陰濁,陽長陰藏。往陽至陰,數陽遲陰。抱陽負陰。內陰外陽。淡陽濃陰。
故曰:‘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反此曰病,何謂耶?逆陰陽之
質性內變生焉。
2 故經曰:“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故日形衛,陽在外也,月形營,陰在内也。陽化(气火),陰成形。寒氣生濁,熱气生濕。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濁氣在上則
生嗔脹,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
故水爲陰,火爲陽。陽化(气火),陰歸味。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故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傷形,气傷精。精化爲气,气傷於味。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气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泄,薄則通。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壯。壯火食气,气食少火。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陽閉生熱,陰閉生寒。寒則蝕形,熱則蝕气。气蝕形,傷爲痛。形蝕气,傷爲腫。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腫爲鬱成。燥勝則乾,乾爲津衰。寒勝則浮,浮爲積涎。
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气上侵,滿脈去形。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气穴所發,各有處
名;經臟絡腑,屬有所部;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布逆從,各有绦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内之應,
皆有表裏。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3 經言:“天象陽也、气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龢之气,益氜而通之。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气厚之屬,以其清也;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故‘气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頪也。陽發腠理,陰走五臟。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是以陽者爲气,气厚則純陽也。陰者爲味,味厚者乃純陰也。而气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以形言,則花爲陽,實爲陰。葉爲陽,莖爲陰。枝爲陽,節爲陰。幹爲陽,根爲陰。
皮爲陽,木爲陰。地上爲陽,土中爲陰。
陰之气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陽之气行於上,然气薄則發泄,气厚者發熱。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气生壯火,少火滋气。故‘气遇壯火則耗散,气得少火則生長。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爲病)(肉网肉)(音紀)則鬱,倂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故味,其辛甘爲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气味酸苦爲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
且陰陽一,之變無端。五味之化方方。失其時則變也。
4春之色青。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陰者,清熱解毒。夏之色赤。故赤色之陽,理血龢中。陰者,消瘀破積。秋之色白。白色之陽,除濕利竅。陰者,益气填中。冬之色黑。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陰者,彊筋壯骨。長夏之色黃。“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龢中理气。黃色之陰者,益气培陰。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頪,袪其毒燥”。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苦大解毒,苦少清熱。甘大降火,甘少得益。辛大散結,辛少疎利。鹹大滲利,鹹少填補。故味之合,弗得甚之。色之治,弗可過之。性,爲之從也。味,爲之歸也。气,爲之使也。故其龢,當有其紀也。是以、形、色、性、味,爲歸經之母。矀之龢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味殊有别,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異。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虛實寒熱,時差地異。大小質地,各有其極。(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
質性,气,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愼,匪人勿示。好大莫取,貪功不及。從分恖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其貴持從來之得爲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貪守套虚,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启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嗚呼!百姓無過也。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气而猖,當此之時,爲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爲利,則爲好所移。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
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5故曰:乾坤定位,陽綱陰柔。陽彊陰弱,陽虛陰實。陽浮陰沉,陽弦陰革。陽數陰遲,陰短陽長。陰濇陽滑,陰結陽鼓。陰代陽搏,陰微陽洪。陰緩陽緊,陽芤陰牢。陰濡陽動,陰弱陽促。陰小細伏,陽散耎大。灋,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辧。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故曰:“日陽月陰,夜陰晝陽。互動而龢,則生道倡”。故經曰:“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气火)爭,九竅閉塞”。“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臟。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裡”。“(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故臟;見殭勁弦濇者,非吉。腑;見搏擊鼓急者,大禍。陽則患,陰則害。”此不易之程矣。故曰:“陰不勝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陽上行而衛乎外,陰下行而營乎裡”。陽之養也則袪煩勞。忌甚怒,汗勿風,寒勿傷,毋恖懕則神气清而陽龢氣爽,陰之養也則戒憂鬱,禁急燥,多息眠,少惑牽,尐熱煎,則心志靜而血養臟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龢陰靖,生道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