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1
2.4平均速度(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节平均速度1.物理观念:(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3)知道瞬时速度。
2.科学思维: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3.科学探究:通过实例体验比较做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多媒体。
新课引入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 m跨栏项目中以12.91 s的成绩夺冠。
某位同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得到比赛中刘翔的速度约为8.52 m/s。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刘翔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速度是一成不变的吗?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事实上,刘翔在比赛中起步阶段会加速奔跑,中间过程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快到达终点时又会加速冲刺,整个过程中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画出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s-t图像)来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阅读教材P54相关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s-t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有什么特点?2.如何通过图像直接判断出哪个物体的速度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t图像是一条直线。
2.在s-t图像中,离时间轴越远的直线,所代表的速度越大。
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际中并不常见,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运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运动等。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学生阅读教材P55~56对应部分内容,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 =s t求出它的速度。
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作平均速度。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 第二章 机械运动 第五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2.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 s t
实验器材:小车、贴有刻度尺的斜面、木
块、金属片、停表
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将贴有刻度尺的斜面倾斜 适当角度后固定,然后从斜面顶部零刻度处将小车 由静止释放,并同时用停表开始计时,在下表中记 录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到30 cm刻度处时所用的时间。
仿照上述步骤,将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零刻 度处由静止释放,依次记录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到 60 cm和 90 cm刻度处所用的时间,最后计算出小车 在每一段路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与运动有关的信息。
示例:跑步者的速度约为3.2 m/s。 信息一:__骑__车__者__的__速__度__约__为__4_.7_5__m_/_s__。 信息二:__跑__步__者__比__骑__车__者__早__出__发__1_0_s__。
测量平均速度
路程s/m
20
40
60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通过实地测量,对本实验的改进提出意见和 建议,并与大家交流你的想法。
2.估测骑自行车行进的平均速度
路程和时间的测量方法有很多。随着科技的进步, 测量工具使用起来越简便和精确,人们可以从种类繁 多的工具中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测量工具来完成测量。 可是如果身边没有测量工具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 刻度尺和停表,我们该如何测量骑自行车行进的速度 呢?你能尝试进行估测吗?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 实际测量。
科学窗
实践活动
1.测量人正常行走、竞走或跑步的平均速度
活动器材:停表或手表、卷尺、小红旗。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过程(每个实验组至少有5人): (1)在操场上,测出60 m的路程,每隔20 m做一个记号。 (2)选出3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20 m、40 m、60 m处。
【八年级】平均速度的测量
【八年级】平均速度的测量【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北师大版)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调查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过程与方法体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询问指导物理宫殿1.正确使用秒表测量时间(1)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各种秒表一般有三个基本功能:启动、暂停和归零,如图3.4-1所示。
秒表的中间按钮是启动和暂停键,下一个按钮是归零键图3.4-1(2)如何给机械秒表上发条秒表分为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两类.电子秒表使用的是纽扣式电池,机械秒表在用之前要先给它上发条.上发条的方法是:旋动秒表中间按钮的顶端,听到“嗒、嗒……”的声音.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应让机械秒表继续走动,以使发条放松.(3)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旋转;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4)秒表读数法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秒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2用秒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利用了=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例1】小明和同学们用棉线、磅秤、秒表、火柴、一盘新的蚊香、蚊香架等设备测量蚊香的平均燃烧速度。
他们设计了以下步骤。
请填写:(1);(2)将蚊香放在蚊香架上,点燃5分钟(即T1),如图3.4-2所示;(3);(4)使用公式=找到蚊香的平均燃烧速度,表达式为=下一步,他们将讨论;(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间?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t2=;(6)根据测量结果,你能计算出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需要燃烧多少盘蚊香吗?如果是,则字母表达式为n=图3.4-2请帮助小明和他的同学设计一个数据表,并填写要测量的物理量思路与技巧利用=,用棉线和刻度尺测出一盘新蚊香的长度,以及点燃一段时间后剩余长度,即可算出平均速度.然后又可根据t=算出剩余蚊香燃烧的时间.答(1)使用棉线和天平测量新蚊香的长度,如L(3)再用棉线和刻度尺测出剩余蚊香长度为l1(4)=(5)能t2=t1(6)能量N=或N=实验表格:学期目蚊香全长l(cm)燃烧时间t1(min)剩余长l1(cm)燃烧速度(cm/min)残余燃烧烧时间T2(分钟)每晚使用蚊香时每晚使用的t房间(分钟)蚊香数N(磁盘)数值【例2】(武汉市中考试题)在“测量汽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3.4-3所示的实验装置:汽车从斜坡顶部以刻度(分度值为LCM)从静态,图中的圆圈是车辆到达a、B和C时电流表的显示(数字分别代表“小时:分钟: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减小(填写“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tbc=s;vac=m/s.图3.4-3(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填“大”或“小”)思路和技巧(1)速度的计算公式=;(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3)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涉及三个不同的物理量,研究对象也不同。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3. 掌握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理解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器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
2.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和路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
3. 解释平均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运动比赛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小车在做变速运动。
3. 讲解如何在变速运动中计算平均速度:先计算出物体在不同路程段的速度,然后求平均值。
四、学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小车,进行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3.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3. 学生总结出:要保持斜面的坡度适中,避免小车滑行过快或过慢。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c.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在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考虑总路程和总时间?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3.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路程、时间等,并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5.知识巩固:通过解答问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7.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物理现象。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速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 平均速度的测量
(2)将硬纸板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 tB, 则 t1=tB; (3)将硬纸板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 tc, 则 t2=tc-tB; (4)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 V1、V2。
注意事项:
平均速度的测量
(1)调整斜面高度时,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不能太快。
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
平均速度的测量
4、实验方法:
讨论三: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
平均速度的测量
4、实验方法:
讨论四: 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路程 S/m 上半段 S1= 下半段 S2=
全程 S=
运动时间 t/s
平均速度 v/m/s
5、实验步骤: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 记A、B、C ;
课堂练习 (抢答)
6、小明步行的速度为4.5km/h,他家距离 学校1.5km。为了不迟到,小明每天至少应 提前__2_0__min从家里出发。
课堂练习 (抢答)
7、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 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___2_4___m/s。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课堂练习 (抢答)
5、在测“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实验 中,给出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 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 ___皮__尺_和__秒__表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路_程___s__和__时__间__t__。
3、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 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 10s内平均速度是 ( C )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课型: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实验探究教学活动:表达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测量、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解释、体验、评价、讨论、反馈教学用具:秒表(每组一只)、课本、笔记、笔、直尺、卷尺、演示小黑板、红色发令旗、口哨等.(二)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与体育老师联系,准备10只左右的秒表及红色发令旗、口哨等;2、与体育老师一起设定10个跑道的范围,以免影响体育课;3、邀请体育老师一起帮助组织教学,并将全班按每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4、课前一天,要求学生自带计时器,可以是电子手表、机械表等等.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测平均速度一节的内容,思考自己从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注,平均速度的基础知识已经讲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也已经学习过)附录:一、课堂评价手册:二、板书设计:三、课后反思:(一)优点:1、本节课采用室外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例如: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各组独立探讨使用的实验器材;有的小组使用手表测时间等等,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2、与以往的实验室实验课相比,这样的实验更接近生活实际,学生上这样的实验课感觉会更轻松.3、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这样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二)不足:1、组织教学相对更困难一些,而且,会影响其它课程的安排,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如常规教学扎实.尤其对书面知识的落实,不好掌控.3、本次教学,由于在室外进行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与反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知识点平均速度的测量1.课前准备.停表、卷尺、小红旗.2.引入新课.找一些或者描述一些跑步及裁判计时时的照片.问:同学们,想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平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哪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 =ts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所走过的路程和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尺子和表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3.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甚至是10-6s 或更小.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4.分组实验.(1)分组,每组至少6人.(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争抢.)(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5.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6.写出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跟进练】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追上了它前方450m 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 A )A .5m/sB .10m/sC .15m/sD .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的速度之比是( D )A.3∶2 B.3∶1C.3∶4 D.4∶3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C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 C.乙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4m/s ,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6 km/h=4.44 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4.25m/s .常见的速度单有米/秒(m/s)、千米/小时(km/h),是由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而且这两种单位的“进率”不同,因此在单位变换时,分别把分子和分母按各自“进率”倍数扩大或缩小,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变换都是适用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2.5平均速度的测量(课件)2024-2025-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感悟新知
知1-练
1. [期末·德阳] 如图所示为小月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 度”的实验装置。
感悟新知
知1-练
(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停__表___。 (2)由于测量__时__间____(填“时间”或“路程”)的误差较大,
所以要多练习几次再进行测量。 (3)正式测量时,小月进行了如下操作:
感悟新知
知1-讲
方法点拨 间接测量法:将一个不易测量的量转换为若干个可
直接测量的量加以测量,再根据由定义或规律导出的关系 式进行计算,从而间接获得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平均速 度的测量利用的就是间接测量法。
感悟新知
知1-讲
实验思考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小球下落的运动具有什 么特点? 实验要点
可以得出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大。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析: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 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通过BC段所用的 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 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通过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BC段 的时间,因此该同学的方案是不正确的。
感悟新知
知1-练
(6)图4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 下滑运动的是___C__(填字母)。
(2)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应尽量缓一些。
感悟新知
知1-讲
(3)金属片的作用:可以作为让小车停止运动的挡板,保证 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4)测量小车滑下的路程应以小车的前端(或后端)为准。 (5)不同小组测得的平均速度不同的原因:斜面坡度不同,
斜面长度不同等。
感悟新知
知1-讲
分析思考: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分析结果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量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如何准确的测出时间和路程。
投影仪,刻度尺,秒表,物理小车,斜面。
1.总结上节课学习哪些知识点?2.同步训练:某同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他先以2m/s的速度前进5min,休息1min后,又以1.5m/s的速度前进10min到达学校,该同学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一、讨论交流:请结合你们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种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吗? 请说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注意事项。
二、教师强调:1.实验目的: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片(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5.实验表格:见幻灯片6.注意事项:(1)明确停表每个小各代表多少秒?(2)小车从斜面下滑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可以多试几次;(3)测量时间一定要同步。
7.观看教学动画【实践活动】1.请设计“测量从家里到学校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
2. 要点提示:通过测量车轮的周长和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可计算自行车行使的路程。
1.设计“测量汽车或出租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2.设计“测量火车的平均速度”的活动方案:【课外调查】1.汽车里程表的记录内容;2.出租车专用发票项目;3.火车时刻表的记录内容。
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与上节学习的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似的。
2.要懂得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的测量》教案
第4节速度的测量课题速度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tsv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难点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算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 (公式).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秒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是v=s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去测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1.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将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填入右表中.路程s1s2运动时间t1t2平均速度v1. v22.实验指导:(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实验1: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即教材P27“实验”)(2)实验2: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3)实验3: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路程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要明确斜面的长度并不是小车运动的全程,小车通过的路程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从尾量到尾.因此实验时,可以先在斜面上划两条横线确定小车、金属片放置的位置,量出横线间的距离,再做实验.(2)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测量:实验中放小车的同时又要测时间,所以实验时应两人一组配合实验,一人计时,另一人放小车,争取做到小车开始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刻停止计时.②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刻是指物体经过某点时,计时器所指的示数,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点.时间是指两时刻之间相隔的长短,指的是一个时间段.知识拓展:频闪摄影又称连闪摄影,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连续闪光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动体的连续运动过程.频闪摄影是记录同一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置,而不是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的位置.进行新课要求:实验1在课堂上完成,实验2和实验3可以在课后完成,但要求在课堂上设计出实验2、3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实验1.【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解析:观察图中频闪照片应明确:①每张照片相邻两球之间运动的时间间隔相等;②间隔时间均为0.02s.图甲中照片间隔距离相等,说明此物体速度一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照片间隔距离依次增大,说明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d所用时间t=0.06s,距离由刻度尺量得s=3.8cm,则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3.8cm/0.06s=63cm/s=0.63m/s.答案:甲0.63m/s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7“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并讲解.用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t声,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12v声t声.教学板书备课笔记特别提醒:“超声波测距”中的t表示的是往返所用的总时间,求单程距离要除以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牌,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6“想想议议”】不相等.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到达中点时的速度大于从中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的速度,因此小车从中点释放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时间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路程相等,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所以从中点释放测得的速度偏小.【教材P27“练习与应用”】1.需要测量滑梯顶端到底端的距离和该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测量工具依次为卷尺和秒表.2.解:由图可知,小球在AB段运动的距离sAB=100.0cm-75.0cm=25.0cm=0.25m,所用时间tAB=1s,所以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球在BC段运动的距离sBC=75.0cm=0.75m,所用时间tBC=2s-1s=1s,所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0.75m/s.小球在AC段运动的距离sAC=100.0cm=1m,所用时间tAC=2s,所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3.第一种情况: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斜面全程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速度v2不同.第二种情况:因为甲、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测量数据时会存在误差,所以测得的v2不同.4.能估测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和家到学校的路程s.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测量绕学校操场的跑道正常步行一圈所需的时间t0和从家正常步行到学校所需的时间t.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l/t0,家到学校的路程s=vt=lt/t0.难题解答【例3】(河南中考)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BC段的平均速度应(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从标尺上可直接读出AB段的路程40cm,再由速度计算公式,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t AB=0.4m/1.6s=0.25m/s;(2)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会使记录时间大于实验所用时间,因而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比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少些,故v BC>v AB.答案:(1)40 0.25(2)小(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熟练使用相关器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技巧,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误差的控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内涵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强调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各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2.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名称:平均速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测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物理规律,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竖直杆。
实验物品:小球、长直道。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引入问题:同学们是否了解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大小如何量化?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小车在直道上匀速运动,我们如何知道它的速度?步骤二:示范实验1. 设计一个小球在竖直杆上下运动的实验,使小球运动的轨迹为竖直方向。
2. 示范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自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3. 示范使用直尺测量竖直杆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三:实验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器材。
2. 让学生自行测量小球自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3. 学生自行测量竖直杆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四:数据处理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
2.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组的数据,探讨平均速度与高度的关系。
步骤五:实验总结1.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并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2. 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技巧。
六、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并且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培养了观察、实验和测量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强调它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并记录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测量其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及结论。
3.提高作业: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辆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以1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遇到一段上坡,速度降为8km/h,之后又回到平直道路,速度恢复到10km/h。求自行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难点:如何将平均速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速度的概念。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平均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s t .2.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金属片、铅笔、刻度尺、停表.【合作探究】探究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答: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要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答: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教师点拨】1.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知识点二超声波测距【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问题:1.位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2.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3.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4.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教师点拨】位移传感器与超声波测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都是依靠计算出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移动的距离来算出的.【跟进训练】如图甲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 =340 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中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17 m ,汽车的速度是17 m/s.甲乙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 =s t3.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4.实验步骤5.收集数据的表格完成本课对应训练.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砖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沿虚线截为相同的两块后,一块叠放在另一块上,则前后两次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l:2B.密度之比为2:1C.受地面的支持力之比为2:1D.对地面的压力之比是l:22.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kg冰与1 kg水的密度相等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3.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A.(1)(2)B.(1)(3)C.(2)(4)D.(3)(4)4.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B.折射成像的有①④⑤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树荫下的光斑B.手影C.月亮的“倒影”D.笔“折断”了6.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A.小于10cm B.大于10cm小于20cmC.等于20cm D.大于20cm7.关于自然界中云、雾、霜、露的形成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及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再凝固成固体冰粒,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的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9.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10.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治)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逐步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加深对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生设计好实验后,教师提问:①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②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引导学生回答出: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二)实验过程回顾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学生以小组为进行实验: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教材上的表格内,小组内探讨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三:巩固提升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注意两点: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环节四:作业设计想一想: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的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6m/)练一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上扩展性实验。
五、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Nhomakorabea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分组实验
数据处理
四、讲评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
测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计算?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课题
3.4平均速度的测量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
停表、卷尺、小红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
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设计表格,计算.
表扬做实验认真、数据处理好的同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1、对实验中涌现出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2、对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对实验中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业
(1)写出实验报告
(2)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
上好学生实验课是个难点,但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有祥实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以克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到实验室,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
观察、计算
回答:需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即可
1.分组:每组至少6人
2.测距离
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