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文学常识之重要史书
文学常识之重要史书我国五千年历史辉煌灿烂,史书作为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考察较多。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重要史书的考点。
一、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体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分别记录了:帝王政绩、诸侯兴亡、重要人物事迹、大事年表、典章制度。
《史记》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我国第一部“正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汉书》为东汉班固所著,后由班固之妹班昭和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记录了西汉汉高祖刘邦到新朝王莽时期的历史。
《汉书》与《史记》的有所区别,《史记》记录的历史不以朝代为限,所以被称为“通史”,但《汉书》记载的均为西汉时期的历史,所以被称为“断代史”。
二、编年体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体裁。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也是周朝鲁国的国史,由于语言精练却暗含褒贬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又出现了解释《春秋》一书的作品,被称为“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所著,记录了东周第20代君主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期的历史,共记载了16朝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被合称为“史学双壁”。
三、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中心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体裁。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国语》也称《春秋外传》、《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记录了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相交时期的历史。
《国语》开创了以国家为分类的国别体体裁,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就受其影响。
【题目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史记》作者为东汉时期的司马迁,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班固、班昭、马续所著C.《春秋》是孔子编订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D.《国语》是由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答案】C。
浅谈《史记》与《汉书》
浅谈《史记》与《汉书》泗县职教中心赵贤超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史大书的双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和区别它们的成书经过、体例变化、语言特点、人物刻画和史学的思想性。
这对于初学文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而《汉书》则秉承《史记》的优长,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史书的先河。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认知它们的各自特点,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本人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对《史记》与《汉书》的认知。
一、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后因李陵事件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发愤继续著书,于太始四年(前93)前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历时十六年。
2、家境熏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当过太史令,这在中国古代,一个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很幸运的,毕竟那时的孩子有学习条件和机会的人是很少的。
据说,司马迁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跟汉代大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又跟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为司马迁来后来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漫游与侍驾由于司马迁受父亲的指点和家境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很强烈的。
因此司马迁在加冠礼之年,决然出游,进行实地考察中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有关的历史传说。
后来他官至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出巡。
其中一次西巡,曾到过巴蜀。
随驾出巡更开阔了司马迁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
这些都给司马迁后来的撰写《史记》,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4、受宫刑著史书司马谈病逝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开始接触皇家藏书,整理选录历史典籍,为写史书作准备。
论史书编纂中的“会通”与“断代”
论史书编纂中的“会通”与“断代”摘要:司马迁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开会通修史之先河。
班固撰《汉书》,专记西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朝之事,开断代撰史之先例。
“会通”与“断代”作为我国古代史书修纂的两种指导思想,成为史家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会通断代刘知几郑樵“会通”,指中国古代以“通”为主体的史学思想。
会聚文献,贯通年代,在内容、体例、书法诸方面别识通裁,以寻求历史变迁的轨迹和发展方向。
[1](P610)“断代”,是指以某一朝代为研究对象的史学思想,取一朝一代之事,采用纪传或编年等方法叙事,以寻求历史变迁的规律。
司马迁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开会通修史之先河。
班固撰《汉书》,专记西汉高祖至武帝一朝之事,开断代撰史之先例。
“会通”与“断代”作为我国古代史书修纂的两种指导思想,成为后世史家争论的焦点。
一、刘知几“尊班而抑马”刘知几的“会通”与“断代”思想,主要是通过他对《史记》与《汉书》体裁的比较论述而体现出来的。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刘知几以《六家》开篇,对初唐以前我国史学史上的众多史著,从编纂形式上进行了分析归类:“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 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2](卷一《六家》,P3)这种把同属纪传体的《史记》与《汉书》分立的分类法,体现了作者“会通”与“断代”的史识。
在分析、比较史书编纂体裁优劣及发展演变时,刘知几分别以《史记》和《汉书》为例,对通史纪传与断代纪传的优劣问题进行了评述。
他认为“《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
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
此其为体之失者也。
兼其所载,多聚旧记,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
此撰录之烦者也。
”[2](《六家》,P16)相反,“如《汉书》者, 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易讨,易为其功。
东汉史学家班固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区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汉史学家班固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区别
导语:《汉书》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学上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也被列为是“二十四史”之一。
《汉
《汉书》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学上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也被列为是“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汉朝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称其为断代史是因为他主要记录了西汉这一代的历史,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新朝地皇四年中间的将近两百五十年的历史。
《汉书》中有纪十二篇,主要记载了西汉诸位帝王的事迹,还有表八篇,传七十篇,还有志十篇,主要记载的是汉朝的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的一些现象。
《汉书》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的体系,但是不同于《史记》的是,《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而断代是这种方式也被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是官方正史所用的体系。
《汉书》是除了《史记》之外又一部地位非常突出的史学经典,他记录了西汉当时各个阶层人物的真实状态,秉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是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且《汉书》也继承了《史记》中为少数民族列传的传统,其中《汉书·西域传》中记叙了今天的新疆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的历史,还有许多中亚和西南亚国家的历史,到今天,这些历史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料。
但是《汉书》中的思想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主,班固还说司马迁不是用儒家的价值观去评价人物是不正确的,这也是《汉书》中存在的一个缺点。
班固咏史
班固有一部传世的名作《汉书》流传后世,除此之外班固写的诗生活常识分享。
高中历史备课素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一百二十卷。
其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它的编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他“私作国史”。
班固蒙冤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
后来,多亏其弟班超到京师洛阳,上书辩白,朝廷才将他释放。
这样,班固的书稿被汉明帝看到。
明帝很赏识班固的才气,召他到洛阳,任以兰台令史之职,随后又迁升为郎,典校秘书,并让他继续完成修史任务。
从此,班固正式开始了《汉书》的编著。
他精心苦思,反复修改,经二十五年,终于在死前完成了这部著作的大部。
余下未定稿的“表”和“天文志”,则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写就的。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有记叙西汉帝王事迹的“纪”十二篇;志各类人物生平及少数民族、外国情况的“传”七十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志”十篇;史“表”八篇。
全书八十万字。
书中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
汉武帝以前部分,基本上依据《史记》写成。
汉武帝以后部分,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
不少原始史料,他都是全文录入书中。
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
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作为“廿四史”中第一部的《史记》,其体例是通史,即从黄帝开始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期。
紧接《史记》的班固《汉书》,则一变其体例为断代史,即仅叙述西汉一代的历史。
唐代史家刘知几很赞赏《汉书》的体例,说是“自尔及今,无改斯道。
”①实际直至《明史》所用都是沿着《汉书》而来的断代纪传体。
《清史稿》亦复如此。
宋代史家郑樵则与刘知几的看法相反。
他认为:“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
……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
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此言相因也。
自班固以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
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
会通之道,自此失矣。
”②刘、郑二家之同,在于都认《汉书》为断代史;其异,则在于刘氏不知断代史可以具有通史精神,而郑氏又未能从《汉书》中看出通史精神。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恰恰是要指出作为断代史的《汉书》是充满通史精神的③。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在“廿四史”中,除了《史记》以外,23部都是断代史(如按郑樵之说,连“会通之道”都失去了),那么,作为中国传统史学一大特色的通史精神如何能在这些断代史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人们公认的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连续性在历史学上又如何得以体现?本文试图以《汉书》为例来作一些分析探讨。
如果《汉书》的问题能够有所解决,那么《汉书》以下各正史,尽管著述水平参差不齐,但大体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对以上问题也许就可以导出解答的途径。
一、班固撰《汉书》的自我期许与断代史体例之间的矛盾根据什么判断《汉书》体例属于断代史呢?因为它首先列出12帝纪,从汉高帝到汉平帝,一朝12帝的编年大事一览无余。
在纪传体史书中,帝纪或本纪以编年形式表述以帝王为中心的国家大事。
《汉书》:“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初识经典《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汉书》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其中,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
《汉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广博著称,所谓“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可以说,《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编修了相应的纪传体断代史。
由此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深入品评《汉书》最大的史学价值是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语言、叙事、体裁、体例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
与《史记》口语化的文字不同,《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造句典雅,堪称史学家语言的典范。
在叙事上,《汉书》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这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汉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体裁、体例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
不同的是,《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门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将“世家”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对于我国史学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武传课案 教师版
《苏武传》课案制作人:崔晓慧时间:2011/5/2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体会苏物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掌握第1段文言知识点。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能作文诵诗赋,及长,博览群书。
父彪为续作《史记》,曾撰《后传》,固以为彪所续前史未详,欲竟其业,被人诬告改国史,下狱。
弟超上书申辩。
明帝到京师校书部,为兰台令史。
奉诏继续撰写《汉书》。
和帝永元初(89),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市护军,行中郎将事,撰《燕然山铭》,纪汉威德。
后窦宪事败,连坐免官,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
其代表作有《咏史记》《两都赋》等。
2.关于《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简评《汉书》
简评《汉书》简评《汉书》《汉书》一百卷,东汉班固(公元32年~ 公元92年)撰。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威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他历经二十多年写成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删去“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 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
汉和帝永元元年(89), 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 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
注疏汉书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评价后世学者对《史记》、《汉书》的评价大异,或褒《史记》贬《汉书》,或褒《汉书》贬《史记》。
唐朝以前比较重视《汉书》,宋朝以后较看重《史记》。
郑樵对于《汉书》有过批评的激烈, 他认为班固写史“断汉为代”,缺乏会通,使古今的联系中断,“……自《春秋》之后,唯《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迁之门户自此衰矣。
秦_汉时期汉族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战线》1998年第9期秦、汉时期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尤 中秦朝的统一,使过去的华夏族与吴、越、巴、蜀、楚人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这个民族共同体在两汉期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它就是汉族。
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使汉族中的经济趋于统一。
首先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统一。
东周后半期,封建领主的大土地所有制与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同时并存。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按,百姓)自实田”。
即让私人占有土地的地主和农民自动陈报占有土地的实数,按规定交纳赋税,取得土地所有权。
这就使以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地主经济在汉族中确立了。
在这种经济制度之下,“男乐其畴(农业),女修其业(纺织),事各有序。
” 这种农业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秦朝时期确立,两汉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汉族中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促进了共同的经济生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凡制造度量衡器,都必得刻上这40个字的诏书,以期全国物品计量的划一。
战国时期,各国车轨宽窄不一,由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即发生交通滞碍。
秦朝规定全国造车均宽六尺,于是一车可以通行全国各地。
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经济交流。
还规定全国范围内货币和土地的计量。
黄金称上币,重一镒(二十两);铜钱为下币,重半两。
土地面积的计算则规定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
这些有关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汉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及至西汉中期,汉族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普遍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发达。
正如《史记・平准书》所说的那样:“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又《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桀诸侯强族于京师。
”这就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汉族的共同经济生活。
“书同文字”是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促进了汉族中共同文化的发展。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一、荀悦与《汉纪》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颇川颖阴(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任汉廷黄门侍郎时,侍讲文学、史事,著成《申鉴》五篇。
奉命编写《汉纪》三十篇。
书成奏上,迁为侍中(参见《后汉书·荀悦传》)。
荀悦著《汉纪》,时值军阀混乱,曹操势力日盛,东汉皇朝名存实亡。
他面临着一个对待时局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
自东晋袁宏《后汉纪》以还,历来学者大都认为荀悦不满曹操专权,其著《汉纪》的目的在拥汉反曹。
并往往从这个角度去揣度和评论荀悦的为人与《汉纪》的思想价值。
其实不然。
荀悦及其从弟荀彧,虽是坚定的拥汉派,但他们却是走着一条助曹辅汉的政治道路。
荀彧是曹操的谋主。
荀悦因愤东汉本年政治黑暗,托疾隐居数十年,当听到曹操采纳荀彧建议而决定迎献帝都许之时,马上由荀彧推荐,到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工作。
从此,他便做了荀彧的助手,借为献帝侍讲和编史,竭力弥合汉廷同曹操之间的裂痕,并为曹操的改革制造舆论。
荀悦这种助曹辅汉的政治态度,在《汉纪》的写作方法相思想内容上都有所反映(图片《汉纪》明朝刻本、荀悦《汉纪》书影1、荀悦《汉纪》书影2)。
荀悦在编年史的写法上有所创新。
他采用了“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和“通连体要,以述《汉纪》”(《汉纪·目录》)的办法,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述重大史事和重要人物,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而无年月可考或不便分散于年月条下的政事、人物,以及典章制度、少数民族等加以介绍。
这可称为类叙法。
此法的创立和广泛运用,大大扩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增强了记事的条理性。
《春秋》、《左传》都是写—个时代的历史。
《汉纪》则借鉴于纪传史《汉书》断代为史的作法,专写西汉一个皇朝的历史。
《汉纪》取材,多本于《汉书》,间或参考其它资料,所以其书也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如其所裁王仁、王闳两次上疏,均为《汉书》所无,可说是补了《汉书》的遗漏。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记述西汉和王莽时代历史的史书。
汉代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意识非常浓厚的时期。
汉代画像石中大量表现前代历史故事的画面,说明当时史学在民间有相当生动的传播方式,在民间有相当广泛的文化影响。
当时史学的学术性成就的顶峰,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汉书》是《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
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后传》数十篇,准备将《史记》续写到西汉末年为止。
班固用了二十余年时间,继承父业,完成了这部记述西汉历史的史学专著的绝大部分。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刑法志》、《地理志》、《艺文志》等,是《史记》中所没有的。
但是班固生活在儒学确立了文化统治地位的东汉时期,历史观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致《汉书》的历史批判精神较《史记》逊色。
尽管如此,由于这部史书选材精当,记述详实,描写生动,更由于所记录的历史对象本身的丰富多彩,使得《汉书》在文化史中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二十四史”中,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位列最先,历来被看作史学最重要的经典。
在以后的二十二部正史里,多可看到最高统治集团中帝王和他们身边的将相们阅读《汉书》、讨论《汉书》的故事。
《三国志·吴书·孙登传》记载,孙权希望孙登读《汉书》,以“习知近代之事”,曾经令张休从张昭受读,然后再转授孙登。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孙权以自己研习“三史”,大有所益的经验,在建议吕蒙读书时,所列应当“急读”,也就是应当首先尽早阅读的书目中,也包括“三史”。
这里所说的“三史”,即《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密少年时出行,骑在牛背上阅读《汉书》的故事:李密骑一黄牛,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路遇越国公杨素,大为惊异,乘马追行,感叹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又问所读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
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初识经典《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汉书》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其中,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
《汉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广博着称,所谓“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可以说,《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编修了相应的纪传体断代史。
由此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深入品评《汉书》最大的史学价值是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语言、叙事、体裁、体例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
与《史记》口语化的文字不同,《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造句典雅,堪称史学家语言的典范。
在叙事上,《汉书》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这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汉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体裁、体例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
不同的是,《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门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将“世家”编入“传”。
历史名著《汉书》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介绍
重要事件
包括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 、汉武帝开疆拓土、王莽篡位等重大 历史事件。
选读价值
通过选读重要事件和人物传记,可以 深入了解西汉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人物 风貌,领略古代历史的魅力。
人物传记
包括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开国 功臣,以及韩信、彭越等军事将领的 传记,还有董仲舒、司迁等文化名 人的传记。
06
评价与争议:如何看待《汉书》的 价值和地位
学术界对《汉书》评价观点梳理
肯定《汉书》的史学价值
学术界普遍认为,《汉书》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它详细记载了西 汉一代的历史,为后人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赞扬班固的治史态度和方法
许多学者对班固的治史态度和方法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班固在撰写《汉书》时,注重史料的搜 集和整理,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同时,他还采用了纪传体的编写方式,使得《汉书》在 体例上具有创新性。
02
《汉书》主要作者班固简介
班固生平事迹
01
02
03
家庭背景
班固出生于儒学世家,父 亲班彪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
仕途经历
班固曾任兰台令史,负责 编撰史书,后升为玄武司 马。
著述生涯
班固致力于史学研究,历 经二十余年编成《汉书》 。
学术成就与贡献
史学思想
班固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 的史学思想,强调历史变 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地位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在 中国历史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献 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生平及创作历程
作者
班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创作历程
班固在父亲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历经二十余 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此后,班固继续对《汉书》进行补充和完善,直至其 去世。
汉书简介
五、《汉书》的文学特点 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 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 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 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 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 之。
因祸得福,由私修到公撰
• 当扶风郡守将在班固家中查抄的书稿送于明帝, 明帝读书稿后,对班固才能大加赞许,敕令释放, 授班固“兰台令史”,入皇家校书,继续完成其 父遗愿 • 利用宫中藏书,开始了艰苦的著史工作。 • 从永平元年(公元58年)--建初七年(公元83 年),历25个春秋,基本上撰成《汉书》。 • 上起汉高祖,下到莽新政权,功记230年的历史, 12篇帝纪,8篇表,10篇志,70篇列传,共记100 篇。 • 班昭续史:八表及《天文志》 • 马续收尾:前后历经80年完成,著史之难。
• 班固、王充争锋相对 认为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是 汉代的功业没有得到宣传,需要出现一部巨著加 以描写和宣扬。 “汉德盛如日月”
二、密信鬼神、图谶盛行的社会现状 • 谶纬盛行(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 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迷信的一类书) • 方士作崇 • 淫祀沿袭 时代呼唤理性思想的出现:
班固《汉书》”轻天命而重人事“,在结尾处表 明了历史演进的主要原因是杰出人物的政治活动 与人心向背,而不是被奉如神明的谶纬。
•
开创目录学。
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 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 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 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 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 和书信。在《汉书》的十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 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 贵粟疏》等。 •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 资料。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一、荀悦与《汉纪》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颇川颖阴(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任汉廷黄门侍郎时,侍讲文学、史事,著成《申鉴》五篇。
奉命编写《汉纪》三十篇。
书成奏上,迁为侍中(参见《后汉书·荀悦传》)。
荀悦著《汉纪》,时值军阀混乱,曹操势力日盛,东汉皇朝名存实亡。
他面临着一个对待时局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
自东晋袁宏《后汉纪》以还,历来学者大都认为荀悦不满曹操专权,其著《汉纪》的目的在拥汉反曹。
并往往从这个角度去揣度和评论荀悦的为人与《汉纪》的思想价值。
其实不然。
荀悦及其从弟荀彧,虽是坚定的拥汉派,但他们却是走着一条助曹辅汉的政治道路。
荀彧是曹操的谋主。
荀悦因愤东汉本年政治黑暗,托疾隐居数十年,当听到曹操采纳荀彧建议而决定迎献帝都许之时,马上由荀彧推荐,到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工作。
从此,他便做了荀彧的助手,借为献帝侍讲和编史,竭力弥合汉廷同曹操之间的裂痕,并为曹操的改革制造舆论。
荀悦这种助曹辅汉的政治态度,在《汉纪》的写作方法相思想内容上都有所反映(图片《汉纪》明朝刻本、荀悦《汉纪》书影1、荀悦《汉纪》书影2)。
荀悦在编年史的写法上有所创新。
他采用了“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和“通连体要,以述《汉纪》”(《汉纪·目录》)的办法,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述重大史事和重要人物,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而无年月可考或不便分散于年月条下的政事、人物,以及典章制度、少数民族等加以介绍。
这可称为类叙法。
此法的创立和广泛运用,大大扩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增强了记事的条理性。
《春秋》、《左传》都是写—个时代的历史。
《汉纪》则借鉴于纪传史《汉书》断代为史的作法,专写西汉一个皇朝的历史。
《汉纪》取材,多本于《汉书》,间或参考其它资料,所以其书也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如其所裁王仁、王闳两次上疏,均为《汉书》所无,可说是补了《汉书》的遗漏。
《汉书》简介
《汉书》简介《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帝元年(前202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
汉书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班彪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
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
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
《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上起刘邦被封为汉王元年(西元前206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西元23年),以西汉一朝为主,同时亦囊括了四年楚汉之争,十五年王莽改制,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至唐代颜师古以《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品名称汉书外文名Book of Han作品别名前汉书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创作年代105年文学体裁纪传体断代史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字数80万字记载朝代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_写作技巧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在全书总结性的篇章《叙传》中讲:穷人理,该万方。
纬六经,缀道纲。
总百氏,赞篇章。
函雅故,通古今。
《汉书》的体裁特征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的历史,上起高祖,下迄王莽,但班固又深知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西汉初的历史是由周、秦发展而来,西汉末年历史产生的影响要到东汉初才显示得更清楚,尤其是典章制度,更必须把握其产生的渊源和不同时代的沿革变迁。
这一认识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既保证《汉书》写成完整的西汉史,又写出它与前代及当代的联系。
这在《汉书》的几篇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律历志》上篇言律法,向上追溯:自伏戏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三代稽古,法度章焉。
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
《律历志》下篇言历法,同样追溯至远古:历数之起上矣。
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
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
全篇之末,记载西汉一朝所历年数及东汉光武帝在位年数:平帝,著《纪》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孙婴为嗣,谓之孺子。
自汉元年讫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岁。
光武皇帝,著《纪》以景帝后高祖光世孙受业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岁在鹑尾之张度。
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品名称汉书外文名Book of Han作品别名前汉书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创作年代105年文学体裁纪传体断代史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字数80万字记载朝代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
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
所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汉朝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生于汉朝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班固死后,《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于是汉和帝刘肇命班固的妹妹班昭补写“八表”,而马续补写《天文志》。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儒客大家。
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马续,字季则,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伏波将军马援侄孙,将作大匠马严第七子,著名经学家马融之弟,汉朝东汉时期将领。
创作背景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形成过程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
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
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
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
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
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
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
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
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八表完成,班昭便卒。
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剩下的“天文志”。
编写体例《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汉朝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汉书》(明朝刻本)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
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纪《汉书》中华书局版《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
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汉朝东汉时期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政权——新朝,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表《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异姓诸侯王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汉成帝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
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志《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同时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时期的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名门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
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资料。
《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汉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食、月食等天文资料。
《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并且点出汉文帝、汉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汉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的恶果。
《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传王莽《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如《贾谊传》记有“治安策”;《公孙弘传》记有“贤良策”等,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游侠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外戚传》、《元后传》、《宗室传》,这些也是《史记》所没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传”最后一篇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
“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
“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
叙事体裁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
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
《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
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体例沿革《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
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