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业分层测评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国论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8】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③然后..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危⑤刺客不行..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 B.②④⑦C.⑥⑦⑧ D.①⑤⑨C[①古义:那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
⑨古义:旧事,成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分层练习)解析版
16.2六国论分层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B.蜀山兀.光秃C.多于在庾.之粟粒谷仓D.始速.祸焉快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才招致了祸患。
速:招致。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
杜牧和李商隐同名,并称“小李杜”。
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B.“气候”,古义: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C.“甚惜”,很珍惜。
古今义相同。
D.“其实”,古义: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苟以天下之大。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10 六国论学业分层测评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基础巩固层]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灭的真正原因。
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各领出一层意思。
“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解析】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
【答案】 A[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导学号:16702077】俞献卿,字谏臣,歙人。
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
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
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
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注】尸,一县大惊。
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
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
”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
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
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缗钱甚众。
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
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
他日,献卿在所拟中。
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
”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
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
徙京西。
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
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国论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8】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一夕安寝④可谓..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智力..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孤危⑤刺客不行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①古义:那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
⑨古义:旧事,成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以其旷达的胸怀和犀利的论述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结合语文教材《六国论》的内容,为大家提供一套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测试题,并附上详细的答案解析。
I. 选择题1. "六国者,楚、齐、赵、韩、魏、燕也。
"这句话表明作者的立场是:A. 感慨六国无力抵御外敌B. 赞美六国勇猛战神的表现C. 抨击六国种种内外问题D. 批评六国对战争的无挽回之态度答案:C。
题干中出现了“六国无力抵御外敌”、“勇猛战神”等选项,都是片面的观点。
只有选项C才是作者真实的立场。
2. 韩非通过六国的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即:A. 以德服人B. 独断专行C. 舍弃仇恨D. 同舟共济答案:A。
韩非认为,六国应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通过德的力量来维系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3."夫以无道得天下者,其所立法,必严甚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德治国家的法律一定要刚毅严厉B. 无道之国律法宽松随意C. 法律严厉是国家兴盛的保证D.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答案:C。
韩非认为,一个无道的国家统治下的法律,必定是严酷而严厉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II. 解答题1. 《六国论》中提到了吴起在韩国为上大夫期间所采取的措施,请你简要说明吴起的政策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吴起在韩国为上大夫期间,发起了一系列倡导军事化的政策。
他推行徭役制度,将民众编制为军队,加强国家的战斗力。
吴起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他认为军事在国家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2. 《六国论》中提到吴起的所谓“制胜之道”,请你结合文中的内容,解释一下吴起的“制胜之道”是什么。
答案:吴起的“制胜之道”可以概括为“以力服人”。
他认为,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威慑敌人,迫使敌人屈服。
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六国论》检测卷一、选择类1.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不赂者以赂者丧___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此言得之_________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始速祸焉___速:招致。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10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 六国论[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君子生非异也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解析】A项,“厌”同“餍”;C项,“生”同“性”;D项,“当”同“倘”。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087】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以有尺寸..之地⑤可谓智力..孤危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A.④⑥⑧B.②③⑥C.①⑤⑦D.②⑥⑦【解析】①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古义,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⑤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不行:古义,没有行动,此处指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李牧连却.之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B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088】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灭的真正原因。
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六国论》随堂检测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六国论》随堂检测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六国论》随堂检测(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较秦之所得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5.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6.《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在第三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二、阅读能力提升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
以两国委秦,而四周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六国论》自我评估题目(附解答)
《六国论》自我评估题目(附解答)第一部分:理解与分析1. 描述《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六国论》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作者是孔子的弟子荀子。
它主要探讨了六个国家的政治治理方式,并提出了君主制的优越性。
论点包括:君主应当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六国中只有齐国符合这一标准;君主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福祉,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君主应当实行法治,以确保公正和秩序;君主应当坚持外交政策的稳定和谨慎,避免无谓的战争。
2. 荀子在《六国论》中对于君主的要求是什么?荀子认为君主应当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
他应当关心人民的福祉,重视农业生产,实行法治,以确保公正和秩序。
君主还应当稳定和谨慎地处理外交关系,避免无谓的战争。
3. 荀子认为六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最符合君主的要求?荀子认为齐国的政治体制最符合君主的要求。
齐国的君主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福祉,实行法治,稳定和谨慎地处理外交关系。
第二部分:评价与反思1. 你认为《六国论》对于现代政治思考有何启示?《六国论》提出了君主制的优越性,并强调了君主应当具备的领导能力和责任。
这对于现代政治思考有以下启示:领导者应当注重仁德和明智的领导能力,关心人民的福祉;政府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法治和公正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外交政策应当稳定和谨慎,避免无谓的战争。
2. 你认为《六国论》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适用?《六国论》中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尽管社会和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仁德、领导能力、公正和稳定等原则仍然是有效的。
然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变革。
3. 你对《六国论》有何批评或建议?《六国论》是一本古代文献,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治理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忽略了民主制度和人权等现代政治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结合当代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高中语文5.18.2六国论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基础提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谗.(chán)诛脂.(zhī)肪供.(gòng)稿洞见症.结(zhēng)B.荆.(jīng)棘中.(zhòng)肯靡.(mí)费乘.(chèng)人之危C.处.(chǔ)方尽.(jǐn)早牌坊.(fāng) 潜.(qián)移默化D.关卡.(kǎ) 角.(jué)力下载.(zài) 重创.(chuāng)敌舰答案 C解析A.供gōng。
B.乘chéng。
D.卡qi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册封覆辙至高无尚远交近攻B.对峙阑珊变幻莫测高山仰止C.宣泄串通惮精竭虑精诚所至D.历练彪柄见微知著下自成蹊答案 B解析A.尚—上。
C.惮—殚。
D.柄—炳。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苏洵的《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语言朴素简劲。
②江苏宜兴的朋友告诉我,只有保证了泥质、工具、款制,甚至做壶的心境等诸多条件,才能做出一把珠圆玉润....的精品壶。
③达尔维什作为一个享誉世界诗坛的诗人,除了在阿拉伯世界耳熟能详....,也为中国诗人和诗歌读者熟知。
④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⑤元好问认为,写诗就是要抒发真性情,要表达个人的感受,如果人家如何,自己就跟着如何,随人俯仰、陈陈相...因.,就太可怜了。
⑥动物专家认为,在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问题上,“天地之漠漠无亲”是大慈悲,人类的小德小惠反是不仁。
希望大家广而告之,众口铄金....。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答案 B解析①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八单元同步分层作业 阿房宫赋六国论(含答案)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不霁.何虹霁:雨过天晴C.而望幸.焉幸:幸运D.负.栋之柱负:支撑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D.谁得而族.灭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大方,不吝啬B.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C.乃谓其骑曰:“何如..ㅤ怎么样D.汉军至,无以..渡没有用来……的办法5.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
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妃”:古代皇帝或太子、王侯的正妻。
B.“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
C.“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9.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B.不赂者以赂者丧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接近)固.不在战矣(所以)B.秦人不暇.自哀(空闲)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如果)破灭之道.也(规律)D.斯用兵之效.也(效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阿房宫赋/六国论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不霁.何虹霁:雨过天晴C.而望幸.焉幸:幸运D.负.栋之柱负:支撑【解答】C.幸:特指皇帝到某地去。
《六国论》测试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测试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②【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
赂,赠送财物。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③【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⑤【率】全都,一概。
⑥【完】完好。
⑦【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⑧【厥(jué)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⑨【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⑪【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⑫【判】断定。
⑬【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⑭【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⑮【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
⑯【迁灭】灭亡。
⑰【与嬴】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⑱【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⑲【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方才。
速,招致。
⑳【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高中语文 第20课 六国论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20课六国论分层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ì)下咽.(yàn)弥.繁(mí)B.赂.秦(lù) 草芥.(ɡài) 率.赂秦(shuài)C.殆.尽(dài) 获邑.(yì) 暴.霜露(bào)D.思厥.(jué) 与.嬴(yǔ) 胜负之数.(shǔ)解析B.“芥”应读“jiè”。
C.“暴”应读“pù”。
D.“数”应读“shù”。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曰此鹳鹤也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⑤⑥ D.③④⑤解析①满足;②吝惜/爱惜;③招致/邀请;④几乎/危险;⑤有人;⑥击退。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⑤ D.③④⑥解析①②⑤使动用法;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⑥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C4.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②③④读音相同,③④意义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解析①被;②治理;③成为;④成为。
答案 C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文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分层精练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分层精练夯基达标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A 。
胜负之数.(sh ù,命运),存亡之理,当.(d àng ,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
六国互丧.(s āng,灭亡),率.(shu ài,全都)赂秦耶? C.洎.(z ì,等到)牧以谗.(ch án ,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u é,他的)先祖父,暴.(b ào ,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解析:A.“当”,同“倘",如果;C 。
“洎”,读“j ì”,等到;D.“暴”,p ù。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
③④⑥ B 。
①⑤⑦ C 。
②③⑤D.①③⑥解析:“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点”。
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答案:D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解析:“判"的意思是“分”“清清楚楚”。
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C.咸与.维新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解析:B、D两项中的“与”都作“和"“同”解。
A中作“帮助”解;C中是“参加”意。
答案:BD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完成5—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暴”通“曝”;C项,“厌”通“餍”;D项,“当”通“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C项“固”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A项“或”,前一个意思是“有人”,后一个意思是“或许、也许”;B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译为“就”,后一个译为“可是”;D项两个“以”,前一个意思是“这才”,后一个意思是“因而”】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思厥先祖父A【A项,“颠覆”是政权被推翻,国家覆亡;与今义相同B 项,“故事”在这里是“旧事,成例”的意思;C项,“智力”在这里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D项,“祖父”在这里是“祖辈和父辈”的意思它们均与现代汉语不同】6.选出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例句为意念被动,意思是“被诛杀”;B句“为……所”表被动】7.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A.①②④⑥ B. 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 D. ①③④⑤C【①②③是说齐、燕、赵三国采取的错误策略,⑥是总结三国的方针上的失误如果他们能够避免这些错误的做法,那么,胜负、存亡究竟是谁,真的很难说④⑤仅仅是叙述燕赵所处的客观形势,并不能说明“或未易量”的结果】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C【①②⑦⑧是宾语前置句,③⑤是定语后置句,④⑥介词结构后置句】【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卢柔,字子刚。
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
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
宗族叹重之。
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务,柔多预之。
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
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
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
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
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
策之下者。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
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
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
赢粮冒险,经数百里。
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
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
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
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
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
书翰往反,日百余牒。
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
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后拜黄门侍郎。
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
卒于位。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D.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D【原文标点: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
胜败,遂南奔梁。
柔亦从之。
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
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6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D【女子15岁行笄礼】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
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
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
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B【“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
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
【参考答案】(1)下诏令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
(得分点:牧、谓、之)(2)(贺拔胜和卢柔)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
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得分点:赢、秋霖、馁)【参考译文】卢柔字子刚。
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
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
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
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
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
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
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
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
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
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
”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
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
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
卢柔也跟随他。
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
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
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
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
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到了长安。
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
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
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
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
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
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
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
后任黄门侍郎。
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
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
在官位上去世。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