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2018】宗璞《云在青天水在瓶》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最新2018】宗璞《云在青天水在瓶》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https://img.taocdn.com/s3/m/884aa80dcfc789eb172dc874.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宗璞《云在青天水在瓶》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云在青天水在瓶宗璞父亲(冯友兰)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
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
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
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
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
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
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像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
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
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借开太平。
”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
学者们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触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曹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当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
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
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
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
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五年级【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f5b9496137ee06eef9188c.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高贵的捐赠方冠晴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父亲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父亲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5cbed9551810a6f5248683.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父亲的阳光北雁①秋后的阳光在乡下变得金贵起来。
父亲往坡地上收完了玉米,一棒一棒剥去苞叶,就在厦台上垒成圆柱,当清早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一堆堆玉米就开始展露金黄的颜色,孩子一般笑开了脸。
②但父亲自己不笑。
六十出头的年岁,常年经风受雨上山下田,他早把自己的一副身板练成了一个刻度精准的气象表,乘着这几天筋骨舒适,他得赶紧往水田里抢收稻谷。
③晴朗的阳光下,那一丘黄澄澄的稻谷,尽显丰收之色。
父亲着急得很,清早出门时太阳还没上来,往田埂上一走,那双“解放牌”胶鞋立时就让秋露湿了个透。
但父亲没有放慢脚步,走到自家田里往齐腰的稻穗前一弯,就把自己也弯成了一穗稻谷。
④愈是成熟,就愈应该变得涵养和谦逊起来。
父亲到了这个年岁,腰身早已脆如薄纸,稍稍一弯,整个身子就痛得几将折断。
在岁月的磨砺中,父亲习惯了容忍与沉默,弯不成腰,他就选择蹲坐,甚至跪立。
窸窸窣窣的谷穗碰响,伴着霍霍的镰刀连动,父亲将丰收的喜悦整齐地码在茬口之下,散发出清甜的谷味芳香。
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⑤雨水稠密的滇西十月,往往天晴不过三日。
秋后的阳光变得吝啬起来,时而云朵盖上,天空就变得不再明朗。
父亲焦心不安地直起身子,风恰好在这时刮来,父亲就在风里打了一个寒颤,瘦弱的身体就和他早前安下的稻草人一起抖动起来,吓跑了一群抢食的鸟雀。
父亲就势一通手舞足蹈,“呜呜”地大声鸣叫,盖住整个坝子的鸟雀就被他风一般地赶上天空。
从稻子插到田里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把这一丘稻子当作他呱呱坠地的孩子,除草挑稗,把这田当作一块上好的绢布,把自己当作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针在这田里编织出一幅锦来。
⑥转眼光阴如逝,父亲就在这田里织了整整六十年。
在他精明的人世哲学里,有田也就有粮,有粮了他就可以养家糊口,培儿育女,起房盖屋,过安逸舒心的日子。
可父亲最终却失算了,身至暮年,期望大半辈子的安逸就和养大的子女一样,一个个都远离而去。
【10篇】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155eaa9ec3d5bbfd0a7478.png)
【10篇】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黄山记(节选)季羡林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
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
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
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
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
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
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
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
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
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
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的语言。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
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1)“名副其实”的意思是________,说“一线天”名副其实的原因是________。
(2)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理解“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这句话的意思。
(4)给句子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答案】(1)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2)承上启下(3)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四年级最新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四年级最新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640aa6551810a6f52486b3.png)
最新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渔夫和金鱼(节选)从前,大海边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狡猾。
一次老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
金鱼请求说:“您放了我吧,您要什么都可以。
”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
老太婆大骂:“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怕去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老头儿来到海边。
金鱼听了说:“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老头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再去要个木屋!”老头来到海边,金鱼又答应了。
可是,老太婆又要当个贵妇人。
老头跪倒在海边。
金鱼看到老爷爷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我要做女皇。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金鱼出于对老头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
这次,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游走了。
老头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襟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1)给下列语境中的“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③揭,破,凿开;④捕捉,获取。
打上来一条金鱼。
________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________(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在文中用“”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④;①(2)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202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2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47fdd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2.png)
人教部编版2021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人教部编版2021年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单元三测试卷一、积累运用(30分)1.以下虚词的正确发音为(a)(3分)a.泉香酒洌(liè)伛偻提携(lǚ)觥筹交错(gōng)...b、晨曦和黄昏的阴影(胡)破坏、羞辱和忘记(吉)暴雨(f)ēi)。
C.桅杆使船倾斜,以破坏(Jí)巨大的汤(TāNG)水声(CHán)。
D.岸之亭兰(D)īNG)明津尊清酒(z)ūn)。
(解析:b.“偕”应读“xié”;c.“汤”应读“shāng”;d.“汀”应读“tīng”。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a、把云帆直接挂到海里b.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d.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分析:C.“耿”应该是“返回”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不含常见假词的一句是(b)(3分)a.玉盘珍羞直万钱b.山肴野蔌c、写一篇作文来记住它(解析: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c.“具”同“”,全、皆;d.“属”同“嘱”,嘱咐。
)(b)(3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去国怀乡..c、顶部和底部白色D.泰寿回来了,客人再也没有回来(解析:b.“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3分)a、上下一杯白葡萄酒,我喝三杯白葡萄酒,不喝b.然则北通巫峡满目萧然..c.前人之述备矣四时之景不同..d、云层卷土重来,岩洞一片漆黑。
太守回来了,客人也跟着来(解析:a.白色/代指酒;b.“然则”连用,虽然如此,那么/……的样子;c.助词,的;d.聚拢/返回。
)6.名篇名句默写。
(8分)(1)今晚的露水是白色的,月亮是明朝的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哥》)(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诗人们总是把真诚的愿望写在诗中。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15-18课内容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15-18课内容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799c7ccc175527072208fa.png)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15-18课内容及答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15-18课内容及答案宋王庄小学木禾米竹15、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按要求写词语。
1、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shòu yōu rán zìxìn huòdà精瘦悠然自信豁达2、这些词语都是写天游峰的扫路人(人物)的,还可以用乐于奉献、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等词语来形容他。
二、写出下面多音字的拼音,再分别组词。
xuē(瘦削)sù宿舍削宿xiǔ一宿xiāo (削铅笔)xiù星宿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看,这个远镜头: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在登山途中,“我”遇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填写外貌)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他每天打扫天游峰非常辛苦,但却过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是因为他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给游客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的旅游环境,自己虽然辛苦,但却乐在其中。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qī)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中的“禁”应该读jīn ;“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因为老人竟每天要打扫这样多的石阶,实在太辛苦了。
2、这段话中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两个词写出了游人爬山时吃力的样子;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两个词写出了游人畏难的情绪。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完美版)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0757dabd64783e08122b9d.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完美版)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泰王,献上了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这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土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成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文段中画“”的句子是对秦王的_______描写,表现了秦王对和氏壁的_______,其中______一词表现了秦王的贪婪与不守承诺。
2.读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是为了()A.展示和氏壁是无价之宝。
B.赢得送和氏壁回国的时间。
C.使赵国完全占据主动地位,秦国理屈被动。
D.祝贺秦国取得和氏壁。
4.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商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点亮心灯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 hǎo hào )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
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
部编版初中语文庄子二则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2
![部编版初中语文庄子二则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1b2384aee06eff9aef807f4.png)
8.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发怒)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C.志怪者也(奇异)D.野马也(快速奔跑的马)
9.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
(1)如果班上派你去和他的父亲见面,你打算怎样去说服他的父亲让王昌继续上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父亲被说服后,你若是王昌的班主任,你会怎样劝他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甲】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陈蕃立志》)
34.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中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闲处一室(______)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______)
(3)甚奇之(______)
(4)安事一室乎(______)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摸底习题及答案苏教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摸底习题及答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1d372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9.png)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摸底习题及答案苏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我能行。
_______我的外婆从很远的法国巴黎来看望我和妈妈。
外婆给我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礼物,有小飞机、小火车、小汽车、小电视机、小储蓄箱……我把这些玩具一件件分给院子里的小朋友,大家都很高兴。
几个月很快过去了,外婆要回法国了。
院子里的小朋友们偷偷地召开了好几次会议,商量送什么礼物给外婆。
后来,大家决定每个人自己去想办法,看谁送的礼物最珍贵。
离别的日子到了__小朋友们在自己妈妈的陪伴下__都提着一包包的东西来了__外婆打开包一看__嘿__小胖送的是精致的竹筷__小吉送的是一盒喷.(pēn p èn)香的龙井茶叶__冬冬送的是一把漂亮的杭州折扇__外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__ 大家要看我的礼物,我看了看妈妈,妈妈笑着点点头。
我从卧室里(捧抱)出了外婆送给我的那个(精致精细)的小储蓄箱,用钥匙打开小锁,掀起盖子,大家都愣住了。
外婆起先也是一愣,她看看我,望望妈妈,忽然明白过来了。
她激动地一把把我抱得紧紧的,两行泪水扑簌.(shùsù)簌地流了下来。
她亲着我的脸说:“谢谢宝贝,你的礼物太珍贵了!”我的礼物是一小盒泥土,杭州西湖边的泥土……1.给短文加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用“\”把括号里不恰当的注音、字、词画掉。
3.在第三自然段中的“__”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读短文,然后填空。
(1)小朋友们送给外婆的礼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礼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描写外婆收到“我”的礼物后的表现的句子。
对她这样的反应,你是如何理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换伞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排在买早点的行列中。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20a7a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c.png)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________辛劳——________2)文段中描写了两个场景,请概括出来。
3)文段中最后一段话是全文的________,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1)和谐;辛苦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
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感情或行动上一致;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
辛劳—辛苦劳作。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和谐、辛苦2)①傍晚乡下人家用饭的情景。
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感化。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XXX和老师较真XXX是XXX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但是,只要和真理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一样会较真,直到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云在青天水在瓶-宗璞阅读练习及答案
![云在青天水在瓶-宗璞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30990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f.png)
云在青天水在瓶-宗璞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在青天水在瓶-宗璞阅读原文父亲(冯友兰)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
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
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
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
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
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
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像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
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
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借开太平。
”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
学者们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触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曹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当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
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
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
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
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b25c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7.png)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狼牙山五壮士》节选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2.圈出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
3.下面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顿时,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第___ 句好。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和语言,表现了战士们___的精神。
(二)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1)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3e6aeb830975f46526d3e16a.png)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父亲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父亲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749c04dd36a32d737581f5.png)
阅读《父亲的阳光》,回答问题。
①秋后的阳光在乡下变得金贵起来。
父亲往坡地上收完了玉米,一棒一棒剥去苞叶,就在厦台上垒成圆柱,当清早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一堆堆玉米就开始展露金黄的颜色,孩子一般笑开了脸。
②但父亲自己不笑。
六十出头的年岁,常年经风受雨上山下田,他早把自己的一副身板练成了一个刻度精准的气象表,乘着这几天筋骨舒适,他得赶紧往水田里抢收稻谷。
③晴朗的阳光下,那一丘黄澄澄的稻谷,尽显丰收之色。
父亲着急得很,清早出门时太阳还没上来,往田埂上一走,那双“解放牌”胶鞋立时就让秋露湿了个透。
但父亲没有放慢脚步,走到自家田里往齐腰的稻穗前一弯,就把自己也弯成了一穗稻谷。
④愈是成熟,就愈应该变得涵养和谦逊起来。
父亲到了这个年岁,腰身早已脆如薄纸,稍稍一弯,整个身子就痛得几将折断。
在岁月的磨砺中,父亲习惯了容忍与沉默,弯不成腰,他就选择蹲坐,甚至跪立。
窸窸窣窣的谷穗碰响,伴着霍霍的镰刀连动,父亲将丰收的喜悦整齐地码在茬口之下,散发出清甜的谷味芳香。
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⑤雨水稠密的滇西十月,往往天晴不过三日。
秋后的阳光变得吝啬起来,时而云朵盖上,天空就变得不再明朗。
父亲焦心不安地直起身子,风恰好在这时刮来,父亲就在风里打了一个寒颤,瘦弱的身体就和他早前安下的稻草人一起抖动起来,吓跑了一群抢食的鸟雀。
父亲就势一通手舞足蹈,“呜呜”地大声鸣叫,盖住整个坝子的鸟雀就被他风一般地赶上天空。
从稻子插到田里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把这一丘稻子当作他呱呱坠地的孩子,除草挑稗,把这田当作一块上好的绢布,把自己当作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针在这田里编织出一幅锦来。
⑥转眼光阴如逝,父亲就在这田里织了整整六十年。
在他精明的人世哲学里,有田也就有粮,有粮了他就可以养家糊口,培儿育女,起房盖屋,过安逸舒心的日子。
可父亲最终却失算了,身至暮年,期望大半辈子的安逸就和养大的子女一样,一个个都远离而去。
部编七年级 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88eebaa8114431b80dd820.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父亲的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父亲的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c2a9115901020207409c30.png)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父亲的哲学背对着熟悉的校园,我不由停住了脚步,犹豫过,迟疑过,但最终还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不知父亲会有怎样的反应。
那年我上高二,所学知识如同掠过耳边的风,匆匆地来又匆匆地逝去。
天气持续高温,教室里的风扇痛苦地吱扭着,门外的水泥地泛着鳞片般刺目的白光。
反正尽早要回家,索性不再遭这份罪,也替父母省点血汗钱,于是就打点好行李,卷铺盖离校。
心里想着,大不了让老爸臭骂一顿,顶多再挨顿“毒打”,慢慢父亲就接受了。
那时正值数十年不遇的干旱时节,回到家一看屋里没人,想来父母都在地里抗旱吧,我把行李丢在堂屋,打开电扇消消一路上的暑气,不知不觉地竟然有了睡意,靠在大背椅上睡着了。
接近中午时分,一阵急促学生的脚步声将我惊醒,是父亲匆匆地从地里回来了。
当他拿起锄头正要出门,忽地回头看到我竟无缘由地回来了,旁边还放着被褥行李,不用说他也已经知道我的想法,我已经跟他提了好多次退学的事,他都没同意,让我再坚持一阵子。
可现在,他原就紧急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嘴角似乎轻轻地抽搐了几下,但没有说什么,捋了捋裤卷,扛起锄头,下地去了。
父亲这样的举动,让我心里没底了。
看到家里的破败景象和父亲苍老的脸,我才坚定了不再上学,在家里帮着干农活的想法。
心里盘算着,如果父亲叫我下地干活,就是默认我不上学的事实。
可是,父亲真是太聪明了,一连几天,始终没有主动叫我去干农活,但我还是想去地里,至少可以替换母亲回来做午饭。
于是,我脱掉汗湿了的衬衣,顶了只草帽,顺着一溜阴凉来到了家里的责任田。
站在地头的树下,放眼望去只见玉米身子有一人多深了,但平日碧绿舒展的叶子如今统统变成了死灰色,还卷着跟鸡蛋卷一样,在火风熏烤下发出枯燥的“哗啦啦”声,这声音自始至终在田里肆意回旋着。
头顶上的那轮骄阳刺得眼睛生产,眼睛简直不敢往上瞧,否则万道犀利而又灼热的金箭不分青红皂白就往眼里钻。
我正在犹豫要不要顺着小路,绕到父亲干活的那边地头。
“嗨,不用绕远路了,你就从那儿钻进来,快点!”只见父亲在地的另一头催促,嘿,这事有门儿了!我心一狠就窜出阴凉,钻进玉米地里。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20篇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b9371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1.png)
中考语⽂阅读专项训练—第20篇 不知道各位同学们对于语⽂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如何呢?平时有没有在练习阅读理解这个⽐较耗费精⼒的题型呢?下⾯就是⼩编来给⼤家带来的⼏篇关于阅读理解的题,希望⼤家能好好阅读哦。
古诗词阅读 ⽟楼春顾红梅 李清照 红酥①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②⼏多看,但见包藏⽆限意。
道⼈③憔悴春窗底,闷损④阑⼲愁不倚。
要来⼩酌⑤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释】①红酥:指红梅。
②酝藉:蕴涵。
③道⼈:词⼈⾃称。
④闷损:⼗分烦闷。
⑤⼩酌:随便的饮宴。
1、词中写出红梅含苞欲放,花苞美好的句⼦是, 。
【答案】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解析】⾸句点明梅的⾊泽:红润如酥,晶莹似⽟。
“肯放”是“岂肯放”的省说。
诘问语⽓,加强了红梅珍重迟开的神韵。
古典诗词以含蓄为美。
含苞待放之花,富于“欲语还休”的韵致,可以造成⽣成性的境界,加强鉴赏者的参与意识,⽤想象来补充、来创造花开时的美。
2、这⾸词词表达了词⼈怎样的思想情感?下⾯各项表述正确的⼀项是( ) A、词⼈闲适惬意,⾃由快乐。
B、词⼈倾⼼红梅之神韵,同时流露出内⼼深处思乡怀⼈之情。
C、词⼈倾⼼红梅之神韵。
D、词⼈忧愁烦闷,⽆⼼赏梅。
【答案】B 【解析】在这⾸词⾥作者通过赋予了梅花以⼈格,⼜借只有梅花对作者给予关怀和殷殷相劝,来强化了作者寂寞、凄凉的处境和⼼中种.种哀怨。
3、这⾸词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分析其⽤意。
【答案】这是咏梅的奇笔,写赏梅却先道⾃⼰的憔悴和愁闷,这是赏梅之妙想。
反映了她⾃⼰“挼尽梅花⽆好意,赢得满⾐清泪”的⼼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
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思考诗句的写法、⽤意。
⽂⾔⽂阅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僧,其⼀贫,其⼀富。
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何恃⽽往?”⽈:“吾⼀瓶⼀钵③⾜矣。
刘亮程《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14d936c175f0e7cd1379a.png)
刘亮程《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父亲 刘亮程①我们家搬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年,家里的重活开始逐渐落到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②他觉得自己早该闲坐到墙根晒太阳了。
③母亲却认为他是装的。
他看上去那么高大壮实,一只胳膊上的劲,比我们浑身的劲都大得多。
一次他发脾气,一只手一拨,老三就飞出去3米。
我见他发过两次火,都是对着老三、老四。
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时常不听他的话。
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一到这个家,他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母亲。
家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
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
每天下地都是他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
他嫌我们赶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跑起来平路颠路不分。
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
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
我一慌就叫反。
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
我却喊成“唷”。
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
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④我一个人赶车时就没这么紧张。
其实根本用不着多操心,牛会自己往好路上走,遇到坑坎会自觉躲过。
它知道车轱辘碰到疙瘩陷进坑里都会让自己多费劲。
⑤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3头牛。
有一头是黑母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
父亲说它8岁了。
8岁,跟我同岁,还是个孩子呢。
可牛只有十几岁的寿命,活到这个年龄就得考虑卖还是宰。
黑母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讷神情。
鞭子抽在身上也没反应。
抽急了猛走几步,鞭子一停便慢下来,缓缓悠悠地挪着步子。
父亲已经适应了这个慢劲。
我们不行,老想快点走到想去的地方,担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
一见飞奔的马车牛车擦身而过,便禁不住抡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阵。
可是没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
《父亲的字据》阅读练习及答案
![《父亲的字据》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1a92c55270722182ef725.png)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字据童庆炳①我的家乡在福建西部的一个山村里,那里虽然偏僻,却有美丽无比的山和水。
②整个村子都被高高低低的山包围着。
无论你从哪一条路走,迎面而来的都是山。
与北方的山不同,那山总是树木葱茏,一年四季的颜色虽有一些变化,但它整体的色调总是青绿的。
山上的杜鹃花开放的时候,就像一位画家将一团团的红颜色泼在绿色的山坡上,远远望去,简直是人间仙境,美极了。
幽静的山谷里,会突然传来鸟鸣声,让你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柴刀,竖起耳朵接受那天然乐师的馈赠。
③在山里,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有自己寻觅到的秘密。
在远山深谷的某处,有一棵或两棵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杨梅树。
我们算定它结的果子成熟的时候,就起个大早,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属于自己的杨梅树边,望着那满树的或红或白的果实,大叫大笑,然后一直吃到牙齿酸倒了,才想起父母交给我们的任务。
至于各种蘑菇、鸟蛋等,更是大山常见的恩赐,那种美味不是城里人能享用到的。
④有山就有水,从我们村子边上绕过的那条小河,是从东往西流去的。
河水从深山里流淌出来,在有的地方形成浅滩,河水跳跃着,永不疲倦地唱着歌;在有的地方积成深潭,缓缓流动,平静得出奇,就像一位散步的哲学家正沉思着什么。
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在水中的身姿都清晰可见。
我小时候最愉快的时刻,是用自制的捕鱼器捕鱼。
捕鱼器是一个用蚊帐布做的圆形的“乌龟壳”,在“乌龟壳”上挖一个手掌大的圆洞,鱼饵是豆腐拌酒糟,那味道很香。
我把“乌龟壳”沉到鱼儿出没的河水中,用石头压住,然后就爬到河边的一棵树上,瞭望我设下的“圈套”。
这时候,我总能看见一些小鱼经不起香味的诱惑,在“乌龟壳”的洞口转来转去。
一般的情况是,有一条小鱼先进去,然后就会有别的大一些的鱼也跟进去。
对我来说,把握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一定要在鱼儿进去最多,但还未吃饱,对那豆腐拌酒糟恋恋不舍之际,我突然来到“乌龟壳”旁,用一块瓦片,迅速将洞口封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乌龟壳”端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哲学
背对着熟悉的校园,我不由停住了脚步,犹豫过,迟疑过,但最终还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不知父亲会有怎样的反应。
那年我上高二,所学知识如同掠过耳边的风,匆匆地来又匆匆地逝去。
天气持续高温,教室里的风扇痛苦地吱扭着,门外的水泥地泛着鳞片般刺目的白光。
反正尽早要回家,索性不再遭这份罪,也替父母省点血汗钱,于是就打点好行李,卷铺盖离校。
心里想着,大不了让老爸臭骂一顿,顶多再挨顿“毒打”,慢慢父亲就接受了。
那时正值数十年不遇的干旱时节,回到家一看屋里没人,想来父母都在地里抗旱吧,我把行李丢在堂屋,打开电扇消消一路上的暑气,不知不觉地竟然有了睡意,靠在大背椅上睡着了。
接近中午时分,一阵急促学生的脚步声将我惊醒,是父亲匆匆地从地里回来了。
当他拿起锄头正要出门,忽地回头看到我竟无缘由地回来了,旁边还放着被褥行李,不用说他也已经知道我的想法,我已经跟他提了好多次退学的事,他都没同意,让我再坚持一阵子。
可现在,他原就紧急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嘴角似乎轻轻地抽搐了几下,但没有说什么,捋了捋裤卷,扛起锄头,下地去了。
父亲这样的举动,让我心
里没底了。
看到家里的破败景象和父亲苍老的脸,我才坚定了不再上学,在家里帮着干农活的想法。
心里盘算着,如果父亲叫我下地干活,就是默认我不上学的事实。
可是,父亲真是太聪明了,一连几天,始终没有主动叫我去干农活,但我还是想去地里,至少可以替换母亲回来做午饭。
于是,我脱掉汗湿了的衬衣,顶了只草帽,顺着一溜阴凉来到了家里的责任田。
站在地头的树下,放眼望去只见玉米身子有一人多深了,但平日碧绿舒展的叶子如今统统变成了死灰色,还卷着跟鸡蛋卷一样,在火风熏烤下发出枯燥的“哗啦啦”声,这声音自始至终在田里肆意回旋着。
头顶上的那轮骄阳刺得眼睛生产,眼睛简直不敢往上瞧,否则万道犀利而又灼热的金箭不分青红皂白就往眼里钻。
我正在犹豫要不要顺着小路,绕到父亲干活的那边地头。
“嗨,不用绕远路了,你就从那儿钻进来,快点!”只见父亲在地的另一头催促,嘿,这事有门儿了!我心一狠就窜出阴凉,钻进玉米地里。
那近乎干枯的叶子本来早已拜倒在炎阳之下,此时却对着我发飙,留下一道道细长而又麻痒的爪印,犹如万条把夹子(会蜇人的毛毛虫)在前胸、后背上疯咬。
抱着膀子猫着腰在玉米丛里前行,不时有脚底踩空的感觉,看下去是一条条巨大的裂缝,好像大地张开的嘴角,搞得我有点怀疑自己的决定。
挥起锄头落到地上,弹得老高,只落下些微魄的斑痕。
艰难刨出一条土沟,父亲把水管铺开,把抽水机深深地垂下井去,随着呜呜地吼叫声,水流沿着水管流进地里。
母亲回去了,我便提着铁锹跟着水,在必要的时候引一下水,让它顺着水沟流淌。
父亲在井边等着水到地头时,就再换一条田沟。
静静地看着水慢吞吞的往前渗,我把脚放时水里,那井水的冰凉给了我稍许安慰,脑汁里霎时一片清凉,仿佛触及了灵台。
耳边不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有的是土地渐渐浸润发出的,有的是地里的小虫子发出的,在那一刻我似乎还听到了禾苗的歌唱、大地的欢腾。
思绪飞了好无,回过神一看,水仍在缓慢地流着,正午的玉米地活像一个大烤炉,脸也因洗得过多而有些干涩了。
身上的划痕经汗水一浸,那感觉麻辣麻辣地疼。
看着那往地上的裂缝里灌个没完没了的水,我终于再也等不下去了,便提起锹麻利地把水分成两股,沿着两条水沟并驾齐驱,这样兴许会更快些了吧。
蹲在地里等着,顺手握起一把浸湿的泥土,捏玩起来。
这时父亲的叫声传来,问水流到头没有,我说还没,父亲就继续在井边等着,又过了一阵子,父亲又问了一次,终于不放心,过来一看我的杰作,提起铁锹便把水又改到一条沟里。
“两条沟不更快吗?”我不解地问。
父亲把水改好之后说:“天旱得太厉害了,水集中在一条
沟里流着快些,地也浇得透些,就跟种树一样,要想长成材就必须把树的枝枝杈杈砍掉,养分才能供到树干上,树也就长得直,长得高。
”
听着井边机器沉闷的轰鸣声,我思索着,父亲静静地坐着,手中的草帽轻轻晃动,挥出点点凉意。
不经意间,水似乎流得快了,在最后一行浇完之后,把东西装上架子车,父亲拉着车,我默默地跟在车后。
此时回去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我忽然发现一个问题,便问父亲为啥没见到别家浇地呢?
父亲说:“现在浇地费事还花钱,一亩地得几十块,地里打的粮食还未必够本呢。
还不如听天由命,说不定很快就下雨了,什么都省了。
”
“那为何咱家还浇呢?”
父亲说:“那是本分,一个农民不种田干啥,打多少算多少,但该尺的力得尽到,只要尺了力,便于心无愧了嘛。
”
那开,我又重新来到了校门口,面对熟悉的校园,我不由加快了脚步。
父亲是个农民,他有他的事和他的打算,我也有。
两年后,我考上了大学;三年后,从学校走进学校,成了一名中学教师。
父亲的话至今我还总是挂在嘴边。
选目《读者文摘》。
有删改)62.父亲是怎样用“父亲的哲学”一步步让我重新回到校园的,请简要概括。
63.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64.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答案】
62.①面对卷铺盖卷回来的我,并未静态,让我心里没底。
②一连几天从不主动叫我干农活,让我觉悟父亲不认可的态度。
③命令我钻玉米地,让我知难而退。
④回答我提出的两个问题,让我明白做人要守着自己的本分,作为一名学生就得冲破一切阻碍,努力学习,才会问心无愧。
63.比喻拟人。
把干枯的叶子人格化,并将枯叶在我身上发飙比作万条把夹子疯咬,生动形象地写出我钻进玉米地后,光着的上半身被枯叶疯狂方折磨的情状,揭示农民劳作的辛苦。
64.在结构上既统领全文,又与结尾遥相呼应,并设置悬念;在内容上暗示我离开学校的不舍和无奈。
65.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赞美父爱的深沉、伟大。
提示做人要守好本分的道理。
对父亲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