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的航海史

葡人航海东来之背景与缘起

15世纪初,当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将东方海上贸易推向高潮之时,欧洲海上贸易区域亦开始由地中海向大西洋延伸。之后,郑和下西洋因其自身的种种弊端而无以为继,中国海外贸易开始全面收缩;而西欧则在社会经济动力和航海体制等方面孕育着进一步走向世界活力,并终于在世纪之末掀起了打通世界航线的航海高潮。

14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开始出现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货币关系逐渐深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资本原始积累在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展开,西欧社会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黄金热”。同时,西欧国际贸易重心也开始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之间以及西欧与亚洲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西欧不仅需要东方的金银,同样需要东方的珠宝、香料和丝绸等。为了进一步扩大同亚洲各国的商业联系,得到那里的资源,西欧商人必须走出地中海,开辟新的航线。于是,位于地中海到大西洋连接处的葡萄牙,便积极着手海外扩张的准备。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端,东面和北面与西班牙接壤,西面和南面濒临大西洋,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葡萄牙发展海外贸易和海上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葡萄牙古称卢济塔尼亚,自公元1世纪起,先后受罗马帝国、日耳曼部族和阿拉伯人的统治。在罗马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期间,葡萄牙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罗马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兴建了城市,修筑了灌溉工程;他们输入的罗马法,几经修改之后构成了葡萄牙法律体系的基础,而拉丁语则逐渐演变为葡萄牙语。

5世纪初,日耳曼部族中的西哥特人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建起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的统治持续了近3个世纪,至711年被日益强大的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人对半岛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为葡萄牙带来了东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了水利灌溉,引入了新作物和新产品,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阿拉伯人统治时期的发展,为葡萄牙最终摆脱外族统治奠定了基础。11世纪末,阿拉伯人的统治开始削弱,葡萄牙国内信奉基督教的莱昂王国趁机兴起,其国王阿丰索?恩里克斯经过长期武力斗争,于1143年推翻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葡萄牙人在摆脱外族统治、建立独立国家的过程中,也逐渐具备了走向世界的社会经济条件。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葡萄牙的波尔图和里斯本等一些城市,日益发展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葡萄牙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建造兵船和从事海战的战术,并且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它在葡萄牙争取独立的斗争中锻炼成长,进而为其海上扩张奠定了实力基础。

早在14世纪初,葡萄牙王国已经有了一支规模可观的航海舰队,葡萄牙商船与荷兰、英国保持经常性商业往来,向西南方向则航行到加那利群岛。国王费尔南多一世(1357~1383年)时代,葡萄牙商业出现空前兴盛的局面,里斯本已成为大西洋沿海的重要外贸港口。随着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具备了海外扩张的基本政治前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于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王权、贵族和新兴商业资产阶级三者之间有了相当程度的利益一致性,形成了一股推动海外扩张事业的合力。重商主义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将王权的财政需求同对外贸易联系在一起。发展国内外商业和进行海外拓植成为王权开辟财源的重要途径。因此,自14世纪以来,历代葡王都把发展海上势力作为传统政策。例如,他们开放王家森林,以木材供应造船业;赏赐骑士特权,以奖励优秀造船官员;招揽热那亚水手,以培养优秀海员;强制实行海上保险,以发展壮大海运业;鼓励贸易,以吸引外国人,等等。这些都为海上扩张奠定了基础。大批中小贵族,因为通货膨胀,地租收入不断下降,所以不惜冒死远航,把海外掠夺视为唯一的发财之道。至于那些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分子,他们的利益“与那些贵族的利益并不冲突”。13~14世纪,波尔图和里

斯本的商人即垄断着从直布罗陀至北海的香料贸易,他们对打通亚洲的香料贸易航线自然是非常积极的。于是,国家联合商人和贵族的力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进行了向南挺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远洋航海活动。

东方航路的开辟

亨利王子时期的航海探险活动

以航海家著称的亨利王子(O Infante D. Henrique),是西欧航海事业中推进组织活动的第一人,对葡萄牙航海技艺和海上拓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葡萄牙西南海岸的萨格里什(Sagres)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广泛收集地理、气象、造船、航海、海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聘请热那亚和加泰罗尼亚等地的航海人才为师,以提高本国船员的素质;在格拉斯修建海港、码头、船坞,建造和维修远洋船只。不仅如此,他组织进行了深入大西洋和南下非洲海岸的一系列探险活动。

1415年,亨利王子派遣探险船参与了由葡王若昂一世(D. Joao I)亲自指挥的海上远征活动,首先占领了非洲北部重要港口城市休达(Ceuta)。是年7月23日,一支由19000名陆军、1700名水兵、近200多艘战船组成的远征队从里斯本出发。8月21日,船队抵达城下。进攻开始后不久,葡萄牙人由一扇城门攻入城内,至傍晚时候,休达城落入葡萄牙人手中。该城位于直布罗驼海峡,控制着通往大西洋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它还是陆地和海上的贸易中心,其附近有富庶的农业地区。因此,占领休达城,不仅提高了国王的威望,而且为进一步的对外扩张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据点。占领休达城成为葡萄牙一系列对外扩张和海上探险活动的开端。

1415-1416年,亨利王子派人探索和考察了加那利群岛及其附近地区。大约在1417—1420年间年,若昂·贡萨维斯·扎尔科(Jo·o Gon·alves Zarco)和特里斯唐·瓦斯·特谢拉(Trist·o Vaz Teixeira)成功地航行到了圣港岛(Ilha de Porto Santo)和马德拉岛(Ilha da Madeira),并由此开始了对马德拉群岛(Arquipélago da Madeira)的垦殖和开发。

大约在1427年或1432年,迪约戈·德·席尔维斯(Diogo de Silves)发现了除佛罗雷斯岛(Ilha das Flores)和科尔沃岛(Ilha do Corvo)以外的亚速尔群岛(Arquipelago dos A·ores)。1439年,摄政王唐·彼得罗(Dom Pedro)授权亨利王子向该群岛移民,1445年以后,移民垦殖过程全面展开。对这些大西洋岛屿的发现和开发,为葡萄牙人探索西非海岸的航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34年,受亨利王子之命,吉尔·埃亚内斯(Gil Eanes)完成了绕过博哈多尔角(Cabo Bojador)的艰巨任务。次年,吉尔·埃亚内斯和阿丰索·巴尔达伊亚(Afonso Baldaia)再次出发,安全通过该角,并向南航行了50里格,到达了一个被命名为鲁伊沃斯湾(Angra dos Ruivos)的地区。此后几年,他又进行了几次航行,到达了加莱(Galé)和黄金河(Rio do Ouro)地区。

于是,除了北非摩洛哥的休达城,葡萄牙人还拥有了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并且已经沿非洲沿岸进行了多次航行,到达过博哈多尔角以南。显然,继续向南航行的基础已经奠定。

1441年,亨利王子选派其贴身卫士安唐·贡萨尔维斯(Ant·o Gon·alves)为船长,驾船前往非洲西海岸。他从黄金河地区把首批黑奴带回了葡萄牙。第二年,安唐·贡萨尔维斯和努诺·特里斯唐(Nuno Trist·o)又到那里捕获了更多的黑人。事后,安唐·贡萨尔维斯返航回国,而努诺·特里斯唐则继续向南航行,一路顺风地到达了布兰克角(Cabo de Blanco,意为白色之角)。迪尼什·迪亚斯(Dinis Dias)和贡萨罗·德·辛特拉(Gon·alo de Sintra)亦在该地区进行了探险活动。

1443年,安唐·贡萨尔维斯再次出发,前往黄金河地区购买奴隶。葡萄牙人向当地人购买了10名奴隶,以及一些金粉、一把匕首和几个鸵鸟蛋。这是在非洲海岸进行的第一次奴隶

买卖。鉴于最初几次航行的结果令人满意,摄政王签署命令,授予亨利王子向博哈多尔角以南地区航行的专有权。

同年,努诺·特里斯唐继续向南航行,到达了一个叫阿尔金(Arguim)的深水大海湾,湾内分布着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1443-1444年间,兰萨罗特·德·拉戈斯(Lan·arote de Lagos)经王子授权,组织了远征队前往阿尔金,在纳尔岛(Ilha de Naar)和蒂德尔岛(Ilha de Tider)捕捉了大批奴隶。

1444年,努诺·特里斯唐到达了塞内加尔河(Rio Senegal);同年,迪尼什·迪亚斯(Dinis Dias)发现了佛得角(Cabo de Verde)和帕尔马岛(Ilha Palma)。这一年的航行,使葡萄牙人与撒哈拉大沙漠(Deserto do Sara)以南的黑人进行了首次直接接触。1446年,阿尔瓦罗·费尔南德斯(Alvaro Fernandes)到达了现在称之为几内亚-比绍(Guiné-Bissau)的地区,因而成为第一个进入非洲内陆的人。

1455年,亨利王子选派富有航海经验的意大利海员路易斯·德·卡达莫斯托(Luis de Cadamosto)为船长,命他继续组织向南航行。3月 22日,他的船队起锚南行,仅3天就到达了圣港岛。此次航行过程中,他到达了冈比亚,途中访问了马德拉岛、加那利群岛、阿尔金湾、布兰克角、塞内加尔、布多迈尔(Budomel)王国、佛得角等。卡达莫斯托用带去的马匹等货物交换了布多迈尔王国的奴隶。

1456年,迪奥戈·戈麦斯(Diogo Gomes)和卡达莫斯托再次率3艘船远航探险,因被风吹离了航线而发现了佛得角群岛的几个岛屿。1460年,佩得罗·德·辛特拉(Pedro de Sintra)到达了塞拉里昂(Serra Leoa)。同年,安东尼奥·达·诺里(Antonio da Nori)又发现了佛得角群岛的另外几个岛屿。于是,至1460年,佛得角群岛的主要岛屿已经被发现,由此开始了系统的移民垦殖活动。

通过这些连续性的探险活动,葡萄牙人建立了深入大西洋的前哨阵地;海外拓植已由少数人的自发性行动,演变成一种在一定权力支持下、有领导有组织的持续不断的运动,初步形成了各阶层联合扩张的格局。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海外探险活动的推进,经济联系也不断扩展,葡萄牙人在加那利、马德拉、亚速尔从事最初的殖民垦殖活动,购买这里的蔗糖、酒和谷物。直接的经济联系甚至扩伸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这里出产的谷物、黄金,甚至奴隶成为交易对象。西欧人对海外资源的追求更加迫切,扩张大西洋已显示出有利可图的利润前景。15世纪末,西、葡两国终于掀起了打通世界航线的航海高潮。

跨越非洲南端的探险航行

亨利王子逝世后,葡萄牙当局继续推进沿非洲西部海岸向南部航行的探险活动。1469年,唐·阿丰索五世(Dom Afonso V)与里斯本的商人资本家费尔南·戈麦斯(Fernan Gomez)签定合同,授予他与非洲西海岸居民进行贸易的专有权,条件是,他必须每年沿海岸至少发现100里格,并每年向王室交纳20万雷阿尔(reis)的款项。在合同期内(1469-1474年),戈麦斯组织了航行,先后发现了从塞拉利昂到圣卡塔莉娜角(Cabo de Santa Catarina)的土地,包括米纳(Mina)、圣多美(Ilha de S. Tomé)和普林西比(Ilha do Principe)诸岛以及费尔南·多波岛(Ilha de Fernan Dulmo)。在最后一次的航行中,指挥者西格拉第一次越过了赤道。

费尔南·戈麦斯的合同结束后,唐·若昂亲王亲自担负起海上探险活动的组织工作。他首先组织舰队保卫几内亚沿岸免受西班牙人的进攻。经过努力,1478年,葡西两国签定了阿尔卡索瓦条约(Tratado das Alcá·ovas),其中规定:葡萄牙永远放弃对加那利群岛(Ilhas Canárias)的占有权,而西班牙则答应不派船向该群岛以南航行。于是,待发现的世界以穿过加那利群岛的纬线(约北纬28度半)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发现权归西班牙,南部则归葡萄牙。这是葡西两国第一次瓜分世界。

1481年,唐·若昂亲王继位,称唐·若昂二世(Dom Jo·o II)。他下令在米纳(Mina)建立一座城堡,以加强这一在商业交换中最有利可图的非洲地区的防卫。为此,国王挑选了最优秀的船长,组成了一支由9艘卡拉维拉船和2艘乌尔卡船(Urca)构成的远征队。同年12月12日,迪奥戈·德·阿赞布雅(Diogo de Azambuja)指挥远征队抛锚起航,1482年1月21日正式开工。城堡建成后以国王最诚信的圣徒圣·若热之名命名为“圣若热的米纳城堡”(Castelo de S, Jorge da Mina)。这是继阿尔金之后葡萄牙人在西非沿岸建立的第2个殖民据点。

唐·若昂二世在致力于巩固已经发现的地区的同时,制定了更为远大的计划:发现经大西洋通往印度的航道。为此,他下令打造船只,雇佣曾在非洲沿岸的巡逻船队中为其效劳的迪奥戈·康(Diogo C·o)为船队总指挥,继续推进向圣卡塔莉娜角以远地区航行的探险活动。1482年春天,迪奥戈·康奉命率领船队出发,船上除带足了供长时间所用的食物以及用于途中与当地人交换和送礼的物品外,还有一样新鲜的东西:带有葡萄牙徽章和十字架的纪念石柱(Padr·es de Pedra)。船队走过已知的海岸后,继续南行,到达了扎伊尔河口(Rio Zaire),他在北岸竖起了第1根纪念石柱。然后继续向南航行,发现了洛勃角(Cabo do Lobo),即今之“圣玛利亚角”(Cabo de Santa Maria)。他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圣卡塔利纳角就是非洲的南端。

1485年,迪奥戈·康再次出发向南航行。到了扎伊尔河,与刚果国王进行了友好的接触,双方交换了货物。他又在圣玛利亚角以南的黑山竖起了第2根石柱。为了进一步证实他在第一次航行中确实发现了通往印度的航线,他的船队继续向南航行了1400公里,结果来到了塞拉·帕尔达(Serra Parda),在这里竖起了第3根石柱。然后返航,于1487年上半年回到了里斯本。迪奥戈·康的两次航行,发现了冲赤道到南纬22度长达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并进入了西南非地区。他还开创了在所到之处竖立纪念石柱的先例,为后来各国的探险家所仿效。

1487年,唐·若昂二世组织了另外一支远征队,起用在前几次航行表现突出的巴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为总指挥,驾船向塞拉·帕尔达以远航行。该船队于8月从里斯本出发,沿着熟悉的航线,顺利到达了米纳。在此补充了淡水和新鲜食品,并竖起了第1根石柱,然后向扎伊尔河口前进,进而越过了塞拉·帕尔达。1488年1月间,船队在南纬33度遇到风暴。由于风向不定,一连5天在一个小海湾打转。于是,船队离开海岸,在风暴中进行了13天的远海航行。风暴稍微平息后,迪亚士决定改变方向,先向东航行了几天,因没有发现陆地,又转而向北航行。2月3日,终于看到了陆地——圣·布拉斯(S. Brás),船只停泊地稍前一点的地方是个海湾。因看到那里有许多当地黑人在放牧,迪亚士便将此湾命名为“牧人湾”(Angra dos Vaqueiros)。这里已是非洲的最南端。此后,船队又毫无目的地航行了一小段距离,于是,便绕过了非洲南端(南纬33°线)的全部海岸,由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船队来到了一个小岛,在那里竖起了第2个十字架石柱,并把若奥·英凡特那艘船上的水手们所望见的那条河流命名为“英凡特河”(Rio do Infante)。

因没有再发现新的陆地,船员们一致要求返航。在返航途中,将船队所经过的非洲最南端命名为“针角”(Cabo das Agulhas,今译厄加勒斯角)。过了该角,在望见一块海边巨石时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迪亚斯就称之为“风暴角”(Cabo das Tormentas),并在此竖起了第3根纪念石柱。后来,若昂二世听了迪亚斯的汇报,下令把“风暴角”改为“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a)。船队回到西海岸的小湾时,人手已经不够驾驶3艘船,于是,迪亚士下令烧掉了小船,把船员分配到卡拉维拉船上。迪亚士在小湾竖起了第4根石柱,补充了航行所需,然后沿着海岸顺风北航。停经普林西比岛后,船队来到了米纳城堡,进一步补充饮水。此后的航行与来时不同,船队离开海岸深入远海,绕过了一个大圈,于1488年年末,即出发16个月后,船回到了特茹河,受到凯旋式的欢迎。

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航行,是航海探险进程中的一大突破,它意味着通往印度的航路已经打通,对后来的地理发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达·伽玛船队首航印度的航行

1492年,为西班牙服务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成功横渡了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此事在欧洲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西葡两国对发现权利的争夺。经过教皇的调解,双方于1494年达成《托德西拉斯条约》,以代替原来的《阿尔卡索瓦条约》。该条约规定:以佛得角以西370里格的经线为界(约西经41度),以东地区的发现和占据权归葡萄牙,线以西归西班牙。该条约签定,实际上肯定了此前葡萄牙在探险中取得的利益。

1495年唐·曼努埃尔一世(Dom Manuel I)于1495年即位后,通往东方的探险航行重新纳入议事日程,并由此进入了决定性阶段。他首先命令迪亚士建造了新型船舶——三桅方帆圆形大船。他精心挑选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为船队长,令其组建船队。伽马的船队由4艘船组成,它们分别是:旗舰“圣加布里埃尔号”、“圣拉法埃尔号”、“贝里奥号”和一艘运送补给品的小船。队员约有170人,包括水手、士兵、翻译和十来个罪犯。在船队长所乘的圣加布里埃尔号上,有国王赠予伽马的一面印有红色十字架的白色旗帜。

1497年7月8日,伽马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在总领航员佩罗·德·阿伦克尔(Pêro de Alenquer)的带领下,沿着迪亚斯的航行路线行进。已被任命为米纳要塞长官的巴托洛梅乌·迪亚斯与伽马同行,前去赴任。8月,各船相继到达佛得角的圣地亚哥岛(Ilha Santiago),迪亚斯与伽马分手,沿非洲海岸前往米纳。伽马船队在当地停留一个星期,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补并补充了淡水。尔后,按照迪亚斯的建议,船队离开海岸,深入南大西洋航行。从8月3日至11月8日,船队在茫茫海洋中航行了整整3个月,最后,西风将船队吹送到了好望角附近。在选择好了合适的登陆地点之后,伽马决定在一个海湾抛锚,并将之命名为圣·埃列娜湾(Baía de Santa Helena)。

在圣·埃列娜湾,伽马船队与当地的黑人建立了和平的接触,并送给他们许多礼物。不久,船队拔锚起航,继续向东航行,来到了非洲东海岸的圣布拉斯湾(Angra de S. Brás)。伽马下令烧掉了运输补给品的小船,将船上的水手和货物分配到其他船上。伽马一行与当地的黑人友好相处,用软帽和金属链交换了当地人的象牙手镯,并在此立下了第1根石柱。12月25日,他们在航行中望见了一片陆地,并将其命名为纳塔尔(Natal,葡文意思是圣诞节)。1498年1月11日,船队在今莫桑比克境内一条河口处抛锚。因当地人的友善,伽马将所到之地称为“好人地”(Terra da Boa Gente),把一条水色呈青铜色的河流命名为“青铜河”(今名伊尼亚里梅河)。伽马一行与当地人进行了友好的接触,两名水手还在当地人的草房里睡了觉,这是自出航以来第一次在陆地上睡觉。

5天之后,刮起了顺风,船队长下令起航。为了避开流向陆地的海流,船队离开海岸,继续向北航行,远远经过了著名的索法拉港口(Porto de Sofala)。1月22日,船队的水手们望见了一片长满树木的平原和一条河口很宽的河流。伽马的人与当地人民进行了友好的接触,了解到摩尔人(Mouros)乘大船在印度与索法拉之间南来北往的重要消息,阿拉伯语言成为贸易活动中的沟通工具。这些消息使伽马相信,此次航行的目的地印度已经不远了。于是,就把这条河命名为“吉兆河”(Rio dos Bons Sinais,今名克里马内河Rio de Quelimane)。他们在此河口停留了32天,完成常规性的任务:修理船只、补充给养、治疗伤员。出发前,伽马留下了经过此地的标志:圣拉法埃尔碑。

3月2日,船队来到了南纬15度的莫桑比克港(Mo·ambique)。在此,伽马了解到了当地的居民构成、与印度的贸易关系和贸易货物等重要信息。这使他更加确信,离印度不会太远了。同时,他也认识到,必须找一个领航员。为此,伽马给莫桑比克岛的苏丹送去礼物,结果得到了一名领航员。临行前,伽马船队遭到了当地人的袭击,因为他们知道了新来者是

浅析葡萄牙帝国崛起的原因

浅析葡萄牙帝国崛起的原因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西南端,国土面积并不大,只有9万多平方公里,远离欧洲中心的位置决定了它很早就开始从事贸易,资源相对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匮乏,除了小麦、葡萄和油橄榄。不过作为一个“陆止于此,海始于斯”(葡萄牙伟大诗人卡蒙斯语)的国家,葡萄牙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十分便于从事海洋贸易。而且作为战略重地,它是扼欧、美、非三大洲的海上通道和空中航线的重要中转站。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海外扩张方面远远走在了其他欧洲强国前面,在历史上曾建立过辉煌的海上霸权和庞大的殖民帝国。作为第一代海上霸主,葡萄牙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始于15世纪,直到非洲大陆20世纪实现独立,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活动持续了长达500多年之久。在这期间,它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占领的殖民地比葡萄牙本土的面积大110多倍。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葡萄牙的统治阶级并没有能够利用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发展本国经济,而是将其用于大兴土木和购买奢侈品,致使葡萄牙国力日益衰落,它在海外扩张方面的领先地位很快就被英国、荷兰等新兴资产阶级国家取而代之。 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濒海国家,葡萄牙帝国的崛起和它的海洋贸易及海外扩张的兴盛密切相关。正如“海权论”的创立者--马汉所说,“作为决定一个国家与民族繁荣强盛的重要因素,开发与利用海洋必将是各个濒海国家与民族自觉地政策走向。”“海洋和海上贸易是濒海各国的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贸易乃至世界财富,进而决定一国兴衰和影响世界历史。”由此可见,葡萄牙帝国的崛起历程其实就是它辉煌的海外扩张进程和庞大的殖民帝国史。 葡萄牙是最早建立民族国家的欧洲国家之一,也是欧洲第一个成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13世纪末,当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地方还处于混战中时,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的葡萄牙已经成为一个巩固、统一的王国,远远走在了欧洲其他封建王朝的前面。而在谋求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强盛的过程中,“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人口不断增长而国内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先进的航海经验和航海技术、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对香料、奢侈品、粮食、黄金、奴隶的需求,防御地中海南部穆斯林力量的需要,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葡萄牙的海外扩张。”【1】 正如前面所述,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与它海上力量的发展密不可分,而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到一国海权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三大环节:生产、海运与殖民地。 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需的。商品交换的主要对象在海外而非国内时,该国的经济发展才会呈现出以大规模的海外商业贸易为主的特征,而这正是一国建立海上力量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和推动其海上力量发展不可衰竭的内在动因,海上力量根本有赖于商业。对于葡萄牙来说,它是欧洲最早成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其他欧洲国家还在为战争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它已开始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下发展本国的生产,而它远离欧洲中心的位置,使葡萄牙很早就开始从事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葡萄牙人早在12世纪就开始了海外贸易,12世纪后期就曾经到达过大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的都柏林。到13世纪后期,葡萄牙人已经遍布于西欧各地,展开了广泛的海外贸易。 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海运,便是建立和发展海上力量的第二个环节。首先,实现国内商品与海外市场的交换需要足够的运输商品的载体,即商船队。而为了保证商船队在整个航行期间的安全,国家还必须建立另外一种力量--海军。海运是一国发展海权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它的存在,已使一个国家拥有所有海上力量或者说海洋方面综合实力的大部分,它是一国发展海权的雄厚基础。由于生活在欧洲的沿海地区,葡萄牙的水手们拥有丰富的在大西洋航行和环地中海航行的经验。从北部一直到地中海,葡萄牙人的海上航行远早于欧洲大陆上的其他民族。来自葡萄牙各港口的商人习惯于航海生活,很早就掌握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葡萄牙的航海史

葡人航海东来之背景与缘起 15世纪初,当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将东方海上贸易推向高潮之时,欧洲海上贸易区域亦开始由地中海向大西洋延伸。之后,郑和下西洋因其自身的种种弊端而无以为继,中国海外贸易开始全面收缩;而西欧则在社会经济动力和航海体制等方面孕育着进一步走向世界活力,并终于在世纪之末掀起了打通世界航线的航海高潮。 14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开始出现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货币关系逐渐深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资本原始积累在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展开,西欧社会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黄金热”。同时,西欧国际贸易重心也开始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之间以及西欧与亚洲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西欧不仅需要东方的金银,同样需要东方的珠宝、香料和丝绸等。为了进一步扩大同亚洲各国的商业联系,得到那里的资源,西欧商人必须走出地中海,开辟新的航线。于是,位于地中海到大西洋连接处的葡萄牙,便积极着手海外扩张的准备。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端,东面和北面与西班牙接壤,西面和南面濒临大西洋,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葡萄牙发展海外贸易和海上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葡萄牙古称卢济塔尼亚,自公元1世纪起,先后受罗马帝国、日耳曼部族和阿拉伯人的统治。在罗马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期间,葡萄牙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罗马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兴建了城市,修筑了灌溉工程;他们输入的罗马法,几经修改之后构成了葡萄牙法律体系的基础,而拉丁语则逐渐演变为葡萄牙语。 5世纪初,日耳曼部族中的西哥特人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建起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的统治持续了近3个世纪,至711年被日益强大的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人对半岛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为葡萄牙带来了东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了水利灌溉,引入了新作物和新产品,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阿拉伯人统治时期的发展,为葡萄牙最终摆脱外族统治奠定了基础。11世纪末,阿拉伯人的统治开始削弱,葡萄牙国内信奉基督教的莱昂王国趁机兴起,其国王阿丰索?恩里克斯经过长期武力斗争,于1143年推翻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葡萄牙人在摆脱外族统治、建立独立国家的过程中,也逐渐具备了走向世界的社会经济条件。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葡萄牙的波尔图和里斯本等一些城市,日益发展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葡萄牙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建造兵船和从事海战的战术,并且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它在葡萄牙争取独立的斗争中锻炼成长,进而为其海上扩张奠定了实力基础。 早在14世纪初,葡萄牙王国已经有了一支规模可观的航海舰队,葡萄牙商船与荷兰、英国保持经常性商业往来,向西南方向则航行到加那利群岛。国王费尔南多一世(1357~1383年)时代,葡萄牙商业出现空前兴盛的局面,里斯本已成为大西洋沿海的重要外贸港口。随着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具备了海外扩张的基本政治前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于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王权、贵族和新兴商业资产阶级三者之间有了相当程度的利益一致性,形成了一股推动海外扩张事业的合力。重商主义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将王权的财政需求同对外贸易联系在一起。发展国内外商业和进行海外拓植成为王权开辟财源的重要途径。因此,自14世纪以来,历代葡王都把发展海上势力作为传统政策。例如,他们开放王家森林,以木材供应造船业;赏赐骑士特权,以奖励优秀造船官员;招揽热那亚水手,以培养优秀海员;强制实行海上保险,以发展壮大海运业;鼓励贸易,以吸引外国人,等等。这些都为海上扩张奠定了基础。大批中小贵族,因为通货膨胀,地租收入不断下降,所以不惜冒死远航,把海外掠夺视为唯一的发财之道。至于那些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分子,他们的利益“与那些贵族的利益并不冲突”。13~14世纪,波尔图和里

人类的航海史

人类航海史 所谓航海,就是人类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在从前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人类的地理知识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动。当时中国大陆制造的一些物品在台湾岛、大洋洲,以至厄瓜多尔等地均有发现。公元前4世纪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驾驶舟船从今马赛出发,由海上到达易北河口,成为西方最早的海上远航。公元前490年,在波斯与希腊的海战中,希腊就曾以上百英尺长的战舰参战。中国汉代已远航至印度,把当时罗马帝国与中国联系起来。唐代为扩大海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船舶远航的亚丁湾附近。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势及地物为导航标志,属地纹航海;而以星辰日月为引航标志的,则属天文航海技术之一钟。指南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发明,宋代将其应用到航海上,解决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开创了仪器导航的先例。现代船上使用的磁罗经,是12世纪船用磁罗经传入欧洲后,由英国人开尔文改进了的海军型磁罗经。助航设施灯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灯塔。1732年英国在泰晤士何口设置了灯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华设立了浮标。公元15世纪是东西方航海事业大发展时期。1405~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航至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1420年葡萄牙创办了航海学校;船长迪亚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该地为好望角;1497年伽马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好望角到印度。此后葡萄牙人又到达中国、日本。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证实这片陆地是一片新发现的陆地,而不是哥伦布当年认为的印度岛屿,故命名新大陆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16世纪始,航海技术迅速发展。1569年地理学家墨卡托发明的投影成为现代海图绘制的基础。进入20世纪后,现代航海技术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现奥米茄导航系统,随后又出现和应用了卫星导航系统、自动标绘雷达等。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驶,在现代条件下,需采用现代导航设备,了解国际水运法规,世界各国海上交通管理制度。为保证人身、船舶、货物和海洋环境的安全,船舶上还需设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设备和航海仪表及通信设备等。 中国古代航海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者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先后制造出木筏和独木舟,并发展了对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 商代,中国出现木板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从海上逃亡的奴隶。在商代航海的发展过程中,木板船逐渐与风相结合,逐步出现了风帆船,且航海者逐渐积累出了风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燕、齐、吴、越诸国位于东部沿海,航海活动频繁,相互间还进行海上征战,如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大臣自海上伐齐,但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但当时航海还只限于近海。秦汉时期,由于中国统一,国立强大,航海活动开始从近海走向远洋,从国内走向国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14年开拓岭南,为航

世界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

世界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 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 张时代”。欧洲人在这个时期,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 其他部分大规模扩张和殖民。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所需的 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需要增加收入,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 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澳洲传开以后。澳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很多人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在沉溺于“寻金热”的同时,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其他非天主教皈依天主教。而此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反发展进步,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条件。 葡萄牙亨利王子南大西洋的海上探险事业 葡萄牙亨利王子是世界地理发现宏大事业的创导者、组织者。他先在萨格雷斯建立了一所航海学校,传播最新航海知识,聚集了一群出色的海员。他的有效组织下,使葡萄牙集中了当时世界帆船航海的全部成果,具备了南下大西洋探险的基本条件。 1416年占领非洲北岸重镇——摩洛哥的休达,它扼直布罗陀海峡及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海上咽喉要道,这一战略要地的取得,有力地保护了葡萄牙的商船队和渔船,保证了葡萄牙的南下探险活动。 此后,葡萄牙每年艘要派出船只作航海探险,他们主要关心的是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1434年吉尔·埃阿内斯绕过博哈多尔角,这是非洲海岸最艰难的海角之一。 之后葡萄牙人开始使用更为全而迅速的轻快帆船,探险活动连续不断。1445年,迪尼斯·迪亚斯到达佛得角和塞内加尔河口(北纬16°),两年后,到达几内亚海岸(北纬12°)。1460年,葡萄牙航船到达塞拉里昂(北纬8°)不久,亨利王子去世。亨利王子积极领导和组织了为时30余年的科学航海探险活动,为欧洲的远洋探险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迪亚斯发现好望角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是15世纪著名的航海探险家。 1487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被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选派去非洲最南端探险。他成为绕好望角航行的第一位欧洲人。

新中国航海史:几多坎坷几多辉煌

新中国航海史:几多坎坷几多辉煌 《大航海时代:中国远洋航运60年纪实》,蔡桂林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35.00元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证明了的一个事实。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华民族不仅留下了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等影响世界的重要发明,也留下过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 前无古人的壮举,在人类海洋文明中刻下了中华民族的深深烙印。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航海史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六十年来,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而且走得愈来愈坚定,愈来愈清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蔡桂林的《大航海时代:中国远洋航运60年纪实》悄然付梓。该书以八章三十六节的篇幅,概述中国航海事业曾经的辉煌与近代历史的惨淡,纵论新中国航海事业由举步维艰到克难跋涉再到昂首阔步的历程,全景勾勒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实况。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呼吸共命运的新中国航海事业,在诞生之初,即刻下了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痕迹。以协助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为目的而建立的“联和行”掀启了新中国航海事业的序幕。从方枕流率领“海辽”号全体船员起义,招商局集体揭竿,到人民海军艰难初创,新中国航海事业在浓厚的革命色彩中正式扬帆启航。 第一声汽笛、第一位女性、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次高潮……伴随着

一个个第一,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新中国港口建设的三次高潮,船舶建造事业、船舶检验事业、海事事业的起步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渐次展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的成立、发展与壮大,使中国的航运事业真正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今天中国已跻身于造船大国的行列,远洋船队在无垠的海洋中遨游,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谱写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本书还生动记述了中国航海人的英雄事迹。使德国人折服的船长贝汉廷,以周小龙、严氏二雄为代表的“水鬼”――潜水员,被誉为“神女”的灯塔工……他们或者是闻名于世的航海人物,或者是名不见经传、为航海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人,他们的故事使人读后无不动容。为中国航海事业奋斗的普通海员们,“在晕船中涅?,在单调的音响、单调的色彩、单调的风景中涅?,在无尽的离别、牵挂、思念轮回中涅?,在种种难以预测的风险灾难中涅?”。这是什么?这是中国航海人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当然,海运复兴之路颇多坎坷,正如国运亦多坎坷。中国航海事业经历了“外有列强封锁、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即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仍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百般刁难。让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国,需要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而中国航海事业的蓬勃兴盛,为之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渠道。 《大航海时代》绝不仅仅是一部航海史的记述,还是一部抒情史诗,作者借之尽情抒发着民族复兴的豪迈情怀,展现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宽广胸怀。

葡萄牙因海权兴衰的启示

葡萄牙海权兴衰的启示 葡萄牙在1143年获得独立,1385年由诺奥一世继承王位。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前,葡萄牙不过是欧洲一块不引人注目的土地,是地处直布罗陀海峡之边的一个偏僻弱小的王国。无论是他的地理意义还是它的国家意义都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在古希腊人绘制的地图中,在直布罗陀海峡的位置上就画有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他手持一个路牌,牌上写着“到此止步,勿再前进”。那么,如此不起眼的小国家葡萄牙为什么能够成为欧洲史上第一代海洋霸主呢?这就要从多个方面说起。 首先,早在13世纪蒙古带给欧洲各种疾病,尤其是鼠疫。但是,鼠疫对葡萄牙并没有太大损害,因为葡萄牙人对鼠疫有天生的免疫力,而且葡萄牙地理位置偏远,蒙古人的冲击也没有对葡萄牙产生多少作用。但是,葡萄牙人口却膨胀,而葡萄牙又是一个海边小国,资源匮乏,供不应求,由此导致了葡萄牙产生社会危机。另外,当时的西班牙已经在进行统一的努力。如果一个统一的西班牙挡在葡萄牙的发展之路上,对想要扩张的葡萄牙而言是相当不利的。由于西班牙的遏制,葡萄牙的陆地商道岌岌可危,而葡萄牙的商品大部分需要进口,生活必需品如香料、蔗糖、棉花等供不应求,对于原本已经很严重的社会危机就是雪上加霜。再则,葡萄牙本地没有金矿,因此货币的供应也会出现危机,又导致葡萄牙金融信用危机,加剧了葡萄牙社会的灾难。“对葡萄牙来说,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外扩张,夺取资源。”①而当时葡萄牙外部环境也很糟糕,它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如果它要从陆地扩张,机会甚微。因为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很强大,威尼斯、热那亚也是海洋大国。所以“能够带给葡萄牙希望的只有一个遥远的传说,那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带来的那个梦幻-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和日本式一个连庙宇都用纯金装饰的国度,如果能够寻找到通往东方的道路,那么就有可能获得大量的黄金和其他财富。”②就这样,葡萄牙就开始了海洋霸权之路。 在葡萄牙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恩里克王子。他是葡萄牙国王诺奥一世的第三个儿子。在当时欧洲陆地上的将军显然跟令人尊敬,然而克里恩王子却对海洋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陆地却有一些嗤之以鼻。“克里恩王子从1418年就放弃了安乐的宫廷生活,到拉哥斯港附近的萨克列斯居住,在那里学习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从托勒密的《地理学》到阿拉伯人的航海经验以及大海洋观念等,所有与海洋有关的东西他都特别感兴趣。”③他还招揽大力招揽航海人才,培养了大量熟练的航海者。由此可见,恩里克王子对海洋的强烈意识和先知是葡萄牙海洋崛起的一大重要因素。另外,葡萄牙航海者的勇敢与创新也是另一重要因素。当时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在波加多尔角以南的海水都是沸腾的,人到了那里就会被煮熟。还有托勒密《地理学》上说大地和海洋都是平的,大西洋的尽头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那里就是死亡线。如何不让人恐惧?托勒密认为,非洲大陆是不可以穿越的,在非洲大陆周围不存在海洋,印度洋就像一个封闭的湖泊。面对如此多的传说和无令人信服的根据的推测,然而“葡萄牙人的航海破除了托勒密的这些错误观点,证明了可以从南部绕过非洲,印度洋也并不是封闭的。这样,人们就可以直接观察和了解地球了。在这一点上,葡萄牙人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④另外,“意外”也是葡萄牙海上霸权的又一因素。1418年,由于航船遭遇逆风,意外发现了圣波尔多岛。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特

麦哲伦环球航行

人类对地球有种种不同的认识:地平——地方——地圆,各学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5世纪初,葡萄牙人胜利进行西非航行——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航海探险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他们勇敢无畏地面对一切,他们的海上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世界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葡萄牙人,他率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从而最终证明了大地球形说。英国航海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进行了3次探险航行,他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这些航海家为人类历史作出了杰出贡献,名垂青史,其中麦哲伦船队完成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 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 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0岁左右进入王宫服役 ,充当王后的侍从。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 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1522年9月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 新航 线 ,还 通过 他的 探险 船队 进 行的 探险 航行 证明 了地 球 是圆 的, 地球 是个 圆球 。

葡萄牙的震撼与衰落

东方早报/2011年/6月/12日/第B08版 书评 葡萄牙的震撼与衰落 赵刚 所谓葡萄牙的崛起,除了填满了王室和贪官的钱囊外,留下的只是后发优势如何转化为后发劣势,进而葬送一个国家的惨痛记忆,供后世凭吊。没有永恒不变的后发优势,今日津津乐道自鸣得意的优势,明日也许就是万丈深渊。 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落后国家可以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在短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这种优势通常称为后发优势,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后发劣势倒常为人忽略。它首先为美国学者沃森提出,是指后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注意技术引进,而忽略过时制度体制的阻碍作用。几年以前,由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介绍于国人,在学术界引起不大不小的争论。他在一系列文章和演讲中,从后发劣势角度探讨现代化的成败得失。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后发劣势为研究世界历史的大国兴衰提供新的思路。葡萄牙历史学家雅依梅?科尔特桑的《葡萄牙的发现》所记述的十六世纪葡萄牙帝国兴衰,就清楚地展示出中央集权的后发优势如何转化为后发劣势,转瞬之际,让一个蒸蒸日上的帝国走上衰败的不归之路。 在世界近代史上,葡萄牙的位置是非常尴尬的。一方面,以达伽马1498年成功的印度之行所发现和开辟的从欧洲绕过非洲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标志着人类全球化新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葡萄牙帝国的辉煌仅仅是过眼云烟,在十六世纪前半叶华丽一跃之后,便烟消云散。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地位,根本无法与后起的荷兰、英国、法国相提并论,自然也引不起史家的兴趣,因此,尽管葡萄牙是不折不扣的欧洲国家,但在近代欧洲历史论述中常属于一笔带过的角色。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有专章论述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唯独吝于专章讨论葡萄牙,它在西方史学界心目中的边缘地位可想而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历史学界兴起了一股解构西方中心的新潮,人们对地理发现时代世界史研究的重心逐步从西方的扩张转向非西方地区的历史演进,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背景下,葡萄牙人的地理发现历史进一步为人所忽略,这种偏向甚至影响到国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没有一部中文著作细致讨论葡萄牙帝国地理发现的来龙去脉,更没有人关注葡萄牙这样一个海上强国,何以在不到一个世纪,就一蹶不振的历史底蕴。 这个空缺,随着葡萄牙著名历史学家雅依梅?科尔特桑六卷本《葡萄牙的发现》中译本的问世,而有了实质性的弥补。科尔特桑是葡萄牙历史学家,一生著述宏富。这部书是他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前未完成的遗稿。该书详细记述了葡萄牙发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宗教背景,以及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到达伽马首航印度的发现历史全过程。该书尽管写于五十多年前,也没有最后完成,但仍然是目前中文世界所能看到的对葡萄牙航海发现史论述最全面详尽和透辟的著作。遗憾的是,在过去十几年,学术界对全球史兴趣与日俱增,但很少有学者注意到科尔特桑著作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这部书不仅填补了中文世界对于地理大发现研究的盲点,更可以为时下喧嚣的大国崛起讨论中尚未为人注意的后发劣势会如何摧毁和抵消后发优势提供新的起点。 按照国内学界迄今仍广为流行的历史解释,十五、十六世纪是西方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地理发现的完成,西方历史逐步完成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大步向现代社会迈进。这种概括不无道理,却过于简化。当时西欧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宗教上,本来如同一个纷乱嘈杂你碰我撞的大集市,“西方”一词,容易让人把它误解步伐方向统一的受阅队伍。这种诠释很难解释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不久就出现的急剧衰落和倒退。对这个难题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当属前面谈到的后发理论。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1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xx崛起》解说词 第1集完整介绍: 导语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片头】【片名: xx崛起】 【序】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 本集片名: 第一集xx时代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尔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采访: xx历史学家J·H·萨拉xx

葡萄牙崛起的原因

论葡萄牙崛起的原因 葡萄牙的崛起是历史的偶然,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葡萄牙崛起前夕,它还只是一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弱小国家,然而幸运之神降临这片土地上,带给了葡萄牙无上的光荣。同时,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就在葡萄牙大张旗鼓地进行海洋探索并从中获利的近一个世纪里,欧洲的其他地区还在中世纪的封闭中明争暗斗:英格兰和法兰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贵族之间战争不断;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邦国在进行着远交近攻的游戏;意大利的城邦正享受着传统贸易带来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还在为光复国土而战。 不论是必然还是偶然,它必有其原因,而我认为以下因素是葡萄牙崛起不可或缺的: 一、强烈的宗教热情 “1498年5月,经过四年的生死考验,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恩里克王子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大国崛起》 “基督徒”被放在航海目的的首位,高于贸易的目的,这个出自《大国崛起》的词语真正揭露了宗教热情在地理大发现中的作用。 葡萄牙远航事业最大的目的是宣教、并寻找传说中东方的基督教“普莱斯特?约翰”的国家,从而与之夹击北非的穆斯林。在远航大西洋、印度洋时,他们驾着漏水的破船,吃着发霉的食物,如果没有传播基督教的使命,没有那种神圣的使命感,他们肯定无法开辟新航线到达他们梦想中的东方。 二、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香料的巨大需求 葡萄牙是早期重商主义,按照重商主义理论,财富唯一的表现形式是贵金属,简单地说就是金和银。金银是货币,它们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衡量标准或保存手段。可是重商主义把金银看作财富唯一的体现形式,这样一来,任何人要想富有就要拥有更多的金银。但重商主义是讨论国家贫富的一种理论,所以所谓的财富多少,是针对国家而不仅仅只是针对个人的。 为了弄到更多的金银,满足对财富的渴望,葡萄牙政府鼓励葡萄牙人民经商进行海外贸易甚至事实上承认了海盗的合法性,鼓励海外掠夺,走上了殖民主义道路。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的财富被葡萄牙抢掠,金银源源不断的流入葡萄牙。同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给葡萄牙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特别是香料贸易。有人估计,在1496年~1521年间,葡萄牙从新开辟的殖民地每年进口的黄金就值17万金币。葡萄牙人的香料进口从1501年价值23.4万英镑到1503年~1506年平均每年为230万英镑。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期,运走亚洲香料总产量的1/10。 三、统一的封建王权以及政府对航海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在欧洲最早从封建分裂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强大的中央政府。1495年曼努埃尔一世(1495~1521在位)即位后,葡萄牙的海外扩张达到了鼎盛时期。葡萄牙的海外扩张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初的迪尼斯国王(1279~1325在位)时期,当时他鼓励发展农业,使葡萄牙的粮食有剩余供出口,国王还鼓励工业特别是优质亚麻布的生产,国内市场活跃,并组织商船队到欧洲其他地区进行贸易。他招雇能干的海员,使本国人民学到了最新的航海技术。到15世纪中叶,被称作“航海家”的亨利为后来的海外探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481年若昂二世即位后很快就派船远征,于第2年到达非洲的黄金海岸(今加纳)并建立了要塞,葡萄牙人称它为圣若泽达米纳。1485年D.康的船队抵达扎伊尔(刚果)和安哥拉海岸。1487年由B.迪亚士率领的探险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发现了好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

东西方航海史比较 公元15—16世纪是人类社会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这段扑朔迷离的发现史中,东西方社会都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在这些变革后,东西方采取了不一样的针对策略。对东西方的航海来说,在这之后,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统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建立起了又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然后到了1405年的永乐皇帝时代,在拥有强大实力的基础下,郑和率领其庞大船队在永乐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为数其次的远洋航行。这大大的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泱泱大国形象。而与此同时,在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大陆,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开始启蒙,渐渐的摆脱封建的侵蚀和压迫,思想上开始渐渐的以人自身为中心,强调人权天赋。 在15世纪的中国,还是处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自然经济一直支撑着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统治阶级,因此小农经济成为了这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存在形式。统治者也把重心放在农民身上,因此有“以民为本”的说法。这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比较封闭,与外界不需要有任何的来往。因此在明中期以后,新的经济模式产生,动摇了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统治阶层的地位,因此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杜绝一切的外来交往,就连海外航海也取消了。在郑和远航之后便再无后人了。 在此时的欧洲,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对黄金的欲望无限膨胀,黄金热成为了当时的时代主题。当时的时代主题受宗教思

想的影响,人们都被鼓励着去发现和认识世界。并且当时,远洋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达迦马,麦哲伦,哥伦布等一批勇敢的探索者。他们的大发现不仅促进了当时的世界联系,也使原来零碎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整体。并且,他们的举动也促使了欧洲各个国家踊跃拓展海外市场,为建立世界市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儒家思想一直是其正统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经历了南宋朱熹的理论扩充后,它完全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用来禁锢人们思想,巩固其封建统治的工具。这种思想体系大大的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创新思维,从而也导致了本国经济的停滞。本国思想风气严重压抑人性,社会长时间的不在前进,而是原地踏步。偶尔有的一些激进派知识分子看出了整个社会思潮的落后试图改变,结果却不尽人意。 这一时期的欧洲,在经历过文艺复兴之后,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渐渐的转移到了“人性”上,强调自我的个性的人,而不是被制约,被束缚的人。因此,在这一思想前提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我,在意自我。这大大激发了人们自身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当时的人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启发,勇于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险。所以,远洋航海成为了当时进步的欧洲人实现自我的途径。 在多种条件下,欧洲的统治者鼓励民众进行海外探险,通过这种方式聚累了一把比财富,增强了本国的实力;而同时期的中国,越来

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1.15世纪中叶,有“航海家”之称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人力对西非沿海进行探航。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B.葡萄牙亨利王子喜欢探险 C.葡萄牙亨利王子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D.当时的欧洲王室都是航海家出身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原因、条件的理解。B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不符合题干内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其中“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是指() A.给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带去西欧人的资产阶级思想 B.给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带去国王恩典 C.让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接受基督教 D.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解析:选C。传播基督教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不信仰基督教就好像在黑暗中一样。 3.“航行半年后,船队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风暴,在被风暴裹挟、被动地向东南方漂泊了13个昼夜之后,他意外地发现: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为纪念这次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他给这个海角取名‘风暴角’。”文中的“他”是指() A.哥伦布B.迪亚士 C.达·伽马D.麦哲伦 解析:选B。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关键信息“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取名‘风暴角’”可知“他”应是迪亚士,故选B项。 4.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2: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我在葡萄牙:走进葡萄牙航海纪念碑

我在葡萄牙:走进葡萄牙航海纪念碑 葡萄牙是一个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小国,而一度却成为面积相当于其本土上百倍的殖民大帝国。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当你走近葡萄牙航海纪念碑,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它凭借一支强大的船队,横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征服非洲、亚洲和美洲大片土地,一跃成为世界海上霸主。葡萄牙联合房产中心 葡萄牙航海纪念碑亦称“地理大发现纪念碑”,位于首都里斯本西部的特茹河畔。这里据说是当年葡萄牙人出海远征的集结地。一座银灰色石灰石和钢筋混凝土堆砌的高大建筑,横看像一堵峭然壁立的大墙,上方镶嵌着作为国家象征的盾徽;纵观像一艘起锚欲发的大船,樯橹威立,风帆高挂。船尾镌刻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十字竖长横短,酷似一柄长剑。十字和长剑融为一体,喻示当年的征战者是“一手拿圣经,一手挥利剑”。宗教的精神教化和船队的武力讨伐相结合,体现了海外远征的特点。船头之侧安放着一个硕大的铁锚,上面用葡萄牙文书写着“献给恩里克王子和所有发现海路的葡萄牙人”。 葡萄牙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南隅,长期遭受异族入侵和统治,直到12世纪才获得独立,14世纪才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1385年登基的国王若昂一世雄才大略,平息内部纷争,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国家日渐强盛。但是,国内市场狭小,进一步发展只有向海外扩张。这一主观需求得到客观现实的强力支持。当时,航海术和造船术均取得长足进步,大型的轻捷多桅帆船出现,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葡萄牙

人一直将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视为“财富之源”,但陆上交通阻隔,于是决定另辟蹊径,绕过非洲大陆前往。 1415年,国王若昂一世亲率一支庞大的船队南下,一举攻占摩洛哥的要塞休达。“试水” 的成功,坚定了他们进一步扩张的决心。随同远征的年轻王子唐·阿方索·恩里克从此全身心投入航海事业,创建航海学校,延聘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训练水手,建造适合远航的大型帆船,为远航筹措粮秣和武器弹药。三年后,他派遣船队沿着西非海岸南下,先后发现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掠得大量黄金、象牙、香料等物质财富,还有作为宝贵人力财富的黑人奴隶。 这也刺激了葡萄牙船队继续远航。1488年5月,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巴尔托洛梅乌·迪亚斯率船队抵达非洲大陆南端的海角。那里风狂雨骤,他即以“风暴角”名之。新国王若昂二世认为继续航行的前途看好,遂易其名为“好望角”。1497年7月, 由4艘轻快帆船和170名船员组成一支更大的远征队,在年轻干练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领下绕过好望角,驶入印度洋,于翌年5月抵达印度西南海岸。梦寐以求的东方航路终于打开。 葡萄牙并未就此止步。1502年,伽马奉命再次前往印度。这次的航船满载的是步兵和大炮,一路上袭击阿拉伯商船,最后攻打和占领印度西部城镇。葡萄牙遂以印度为基地,凭借武力进一步拓展势力范围,向西控制亚丁湾和波斯湾入口,向东攻占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

世界船舶发展史

世界船舶发展史 (信息时间:2009-6-4 阅读次数:1828) 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 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这种装置的单位重 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 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在民用船舶中,燃 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1954年,美国建造的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功率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 1959年,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功率为32340千瓦; 同年,美国核动力商船“萨瓦纳”号下水,功率为14700千瓦。 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 70~80年代,为了节约能源,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研制一种以 机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 爱德丸”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 名船简介 奥丽安娜”号 始造于1957年,英格兰龙骨造船公司建造,全船长为245.06米,宽30.48米,高有51.21米(约有16层楼高),吃水深8.7米,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而总吨位则达到了4万吨重。“奥丽安娜”之名则取意于当时的一位宫廷诗人赠与伊丽莎白女皇的雅称——“白色的贵妇人”。“奥丽安娜”号26年的海上航行生涯中,共访问过五大洲的逾百个著名港口,总 航程达到了650万公里。 “法兰西”号

(完整版)《大国崛起》解说词:第1集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大国崛起》解说词 第1集完整介绍: 导语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片头】【片名:大国崛起】 【序】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

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

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 本集片名:第一集海洋时代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尔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