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1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 教学设计 公开课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告别贫困奔小康》是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对于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也有待进一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2.调查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具体的贫困地区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贫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3.准备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进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引发他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汇报调查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贫困地区的改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国家政策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2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已过去,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3、通过回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难点: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师:同学们,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一些生活必需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因此,那时候买一些商品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票证。
我们的爷爷奶奶辈的人都用过呢。
下面,我们来听听“票证的故事”吧。
2、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听完后的感受?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需及时纠错。
4、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听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吧。
5、小组讨论:6、全班交流:把你的票证故事告诉给大家听听。
活动二今昔对比1、师:我们来看看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及人们对生活的愿望。
(引导学生看课本P74内容)2、师:同学们,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和小伙伴们谈谈吧。
3、小组内谈感受,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全班交流问题。
5、师:同学们,根据我们课前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一起来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活动三我家今昔小调查1、学生完成下表。
3、全班交流。
4、课堂交流。
作业设计找找家中的老照片,和家人说说老照片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三找找过去生活的影子1、师: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王安忆先生在《明报》1999年第11期杂志上发表的《过去与生活》这篇文章就描述了过去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人教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能力: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知识: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知道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票证。
学生准备:了解票证背后的故事,调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和我们今天比起来都有哪些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引发的话题[播放音频: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首歌主要歌唱谁?小结:这是一首在上世纪90年代唱响大江南北,振奋人心的一首歌曲。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骤然响起,歌曲赞颂的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在他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征途。
一步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进行讨论。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歌曲引发话题。
】活动二:票证的故事[播放课件:中国票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收集调查,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你从长辈那里还听到哪些关于票证的故事?通过对票证的观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设计意图:从票证的故事中,感受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落后时期,人们的困难生活。
】活动三:今昔对比1.[播放课件:过去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反馈;你还收集到哪些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怎样?我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过去的老照片和物品中,找一找过去生活的影子,找一找过去人们使用的物品,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1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了解以往生活的艰辛,教育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建设我们的祖国。
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齐读课题。
二、新授1、看到课题,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呢?(生:什么是小康生活呢?)你是怎样理解小康生活的?谁知道?(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啊,大家对“小康生活”的理解是各有千秋啊,的确它没有个固定的概念,还是让我们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吧。
小结:如今,我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保障,人们啊还在追求着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
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了解过去1、展示人民币和票证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文具……师:购物时方便吗?生:非常方便。
师:你知道在30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看课本P72页图片,认识各种票证)(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设疑:当时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师小结:过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多么落后!活动二:了解过去二、师生学习,交流感受(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看P73页的一组老照片。
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交流。
要求:1、仔细观察图片。
2、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
师:是啊,过去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给老二,一个一个接下去。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设想一、《新课标》解读(所设计的章节在《新课标》中的要求及所在学段中的地位、内容、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未具备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1、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
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
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活动中得到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2、教学设计有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有一定的发散性,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实物、图画、照片、音乐、视频等主观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学生对过去的那段计划经济的日子知道的很少,了解很少。
要使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只能以故事的形式,以事实为依据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能接受。
同时要求他们作一些社会调查,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教学目标(三维整合)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省级精品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基本认识。
2.引导学生知道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3.鼓励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认识“小康”。
2.难点:理解幸福生活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歌唱的人物是谁,引出改革开放的话题,进而导入本节课主题——告别贫困奔小康。
2.活动一:票证的故事(10分钟)(1)展示各种票证的图片或实物(如粮票、布票等)。
(2)请学生分享课前了解到的票证背后的故事,以及从长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票证的经历。
(3)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需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生活的困难。
3.活动二:今昔对比(15分钟)(1)展示过去人们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描述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感受。
(2)展示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或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现在人们的生活情况。
(3)对比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生活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4.活动三:深入探究(10分钟)(1)学生阅读《两代人的账本,两种生活滋味》或类似材料。
(2)分组交流汇报阅读后的感受,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党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5.活动四:向小康生活迈进(8分钟)(1)阅读“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前调查,分组讨论除了吃、穿、用,人们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2)介绍国家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让学生了解到强国富民之路任重道远。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5
走出紧缺年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3、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看待生活的变化。
难点: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悟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是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教学过程:每当节假日的时候,想必同学一定不会忘记各大商场超市里面琳琅满目丰富至极的商品,而时光倒流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同样的节日,人们考虑的却是怎样用几张限量发放的票,给餐桌上添些油水。
这些各式各样的票证,又有什么样的用途呢?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1老师我从教材书72页找到了相关的资料。
1票证是购买生活的必需品,票证成为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2发行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为了解决供与需的矛盾,我国发行了票证。
3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对呀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蔬菜票等等。
4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哦,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
5.用的还有手帕,肥皂,手指,洗衣粉,火柴,抹布票。
商品购买证,自行车票,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6大部分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
票证在当时人们的生活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票证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人们走出了物质匮乏的年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月中假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搜集我们身边有关票证的故事,哪组同学要来和大家分享呢?1我在教材书中看到了一篇报道: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根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没人可以买上二两或四两。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7
《按满手印的契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能力目标:知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能够用简单的话说明原因。
3、情感目标: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学生很容易掌握;能力目标对学生来说要稍微难一点,在必要时老师要给学生讲解;情感目标是建立在对能力目标理解的基础上,是内容的升华。
二、教学准备:1、这一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对这部分史实资料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先让学生预习,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一)、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畅所欲言: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或者你从这首歌曲中得到什么启示?师答:这首歌,唱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心。
(二)、改革开放使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的美誉,它从前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活动:按满手印的契约(图片)2、讲解:什么是“大包干”以农户为单位,根据统一计划,承包一季或多季的生产任务。
在承包期间,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外,余下的全归承包者所有。
农民把这种方式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提问:在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小岗村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讲解:小岗村“大包干”前隶属于凤阳县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它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3 2018年秋学期小学品德(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能力: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知识: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知道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票证。
学生准备:了解票证背后的故事,调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和我们今天比起来都有哪些不同。
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引发的话题[播放音频: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首歌主要歌唱谁?小结:这是一首在上世纪90年代唱响大江南北,振奋人心的一首歌曲。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骤然响起,歌曲赞颂的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在他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征途。
一步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奔向了小康。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告别贫困奔小康进行讨论。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歌曲引发话题。
】活动二:票证的故事[播放课件:中国票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收集调查,交流讨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非得要用票证才能买到东西?你从长辈那里还听到哪些关于票证的故事?通过对票证的观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票证上的各种区域标志,了解这些票证的用途。
通过讲票证背后的故事,从回忆中感受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困难生活。
【设计意图:从票证的故事中,感受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落后时期,人们的困难生活。
】活动三:今昔对比1.[播放课件:过去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反馈;你还收集到哪些过去的老照片和实物?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怎样?我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过去的老照片和物品中,找一找过去生活的影子,找一找过去人们使用的物品,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_7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养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3、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
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真是地体验到我们已经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社会。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关心社会祖国建设,立志长大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教学准备:1、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
2、收集用过的粮票、面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票证。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票证一、运用实物1、展示人民币和票证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生:零食、课外书、玩具、漂亮的衣服……师:购物方便吗?生:非常方便。
师:你知道在25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票证,在展示观察中了解票证的用途和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2.举事例: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生:我这个故事是听妈妈说的,那个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很不容易。
她就只好长期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自己听到的故事?生:我听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吃糖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是得了病人才能凭医院的证明吃到一点供应的白糖。
”设疑: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引导学生感受票证的出现,是过去物资缺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小结:票证在我国有4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6
《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步伐,体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从而在心中拥护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信念。
能力目标:学会从图片、表格、资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将图片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观察身边生活,采集相关资料,比较紧系变化,形成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正确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春天”。
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大致进程。
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
教学准备:1.《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歌曲VCD。
2.有关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些图片资料。
3.课前调查、了解家乡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发生的巨大变化,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
2.师:同学们,一曲《春天的故事》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1978年。
在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的春天,改革开放为中国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家乡以及全国带来的变化。
3.出示课题:《春天的故事》二、从下图中找出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以及后来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
三、汇报调查情况,看家乡巨变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分小组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调查了解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把调查的内容进行梳理,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学生在小组交流四五分钟,对本组调查的内容进行再整理)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请各组同学请出代表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其他组如果有同学对这方面感兴趣也可以补充。
第一组向大家介绍家乡商业的变化。
(以超市、百货大楼、购物广场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说明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变化)第二组向大家介绍家乡道路的变化。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理解贫困1.1 贫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含义,明白贫困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缺乏,还包括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
1.2 贫困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如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社会制度等。
1.3 贫困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教育受限、健康问题、生活水平低下等。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明白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2 小康社会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如经济繁荣、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生态良好等。
2.3 小康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小康社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保障健康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扶贫政策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扶贫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明白扶贫政策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3.2 扶贫政策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种类,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支持、医疗保障等。
3.3 扶贫政策的实施:让学生了解我国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包括政策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第四章:我们共同的责任4.1 承担责任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共同建设小康社会。
4.2 承担责任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承担责任的方式,包括学习知识、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
第五章:走向小康社会5.1 努力学习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实现个人梦想、帮助家庭脱贫、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5.2 培养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尊重他人等。
5.3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让学生了解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等。
第六章:理解公平正义6.1 公平正义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明白它是指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案标题: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贫困现象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掌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贫困的定义和分类。
2. 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4. 学习贫困地区的成功案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贫困的概念和现象。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认为贫困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贫困的定义和分类,帮助学生了解贫困的本质和不同形式。
2. 分析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介绍一些贫困地区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经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贫困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了解该地区的贫困现状、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并撰写小组报告。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和可能的途径。
教学评估:1. 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质量。
2.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
2. 组织学生参观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加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教学资源:1. 贫困地区的成功案例资料。
2. 有关贫困问题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注意事项:1. 在讲解贫困问题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感受,避免刺激或伤害他们的情感。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第一章:了解贫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认识到贫困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贫困的定义、贫困的表现、贫困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
1.4 教学步骤:1.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贫困。
1.2 讲解贫困的定义和表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贫困的不同表现形式。
1.3 讨论贫困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贫困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二章:认识小康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认识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的特征、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2.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小康社会。
2.2 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特征和重要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康社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扶贫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认识到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2 教学内容:我国的扶贫政策、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
3.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3.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态度。
3.2 讲解我国的扶贫政策: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青少年助力扶贫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3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4.4 教学步骤:4.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4.2 讲解青少年参与扶贫工作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如何参与扶贫工作。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
小学思品告别贫困奔小康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奔小康的意义和目标4.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三、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我国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3.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四、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2. 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贫困的真实面貌。
2. 案例教学法:分享我国扶贫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及取得的成果。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贫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思考贫困问题,培养同理心。
5.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包括导入、新课、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贫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贫困的真实面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介绍贫困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
3. 巩固:分享我国扶贫政策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4. 拓展: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奔小康做贡献,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1》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告别贫困奔小康1》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的综合课程。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进展自己的体会,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明白得。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适应,形成差不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定能力,为他们成长未具备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设计的差不多价值取向)1、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表达课前、课中、课后。
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问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
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活动中得到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2、教学设计有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有一定的发散性,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
3、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和体验生活,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摸索问题等,为学生制造更为宽敞的独立摸索,自主学习的时刻和空间。
4、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动身,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实物、图画、照片、音乐、视频等主观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学生对过去的那段打算经济的生活明白的专门少,了解专门少。
要使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只能以故事的形式,以事实为依据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能同意。
同时要求他们作一些社会调查,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教学目标(三维整合)1、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明白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差不多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 3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学设计_1
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准备
更新后的畅言系统随课教学软件;其它相关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 歌曲引发的话题
[播放音频:春天的故事]
【设计意图:认识到党和国家为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努力着,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板书
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
食──吃出健康衣──穿出个性 住──宽敞舒适行──交通便利
向小康生活迈进
教学
反思
学科组别
品德与社会
备课人
陈兴隆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认识到是党的正确领导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活动四 向小康生活迈进
研究性学习:阅读教材“向小康迈进”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前调查,交流反馈:除了吃、穿、用,人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感受和认识我们的生活正在迈进小康。但由于发展不平衡,目前一些地区还面临很多困难,从“西部大开发”计划和“中部。
总结:通过交流研讨,我们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那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农村里,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个美好目标而共同努力吧!(板书:向小康生活迈进)
单
元
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
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别贫困奔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了解以往生活的艰辛,教育少年儿童必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建设我们的祖国。
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告别贫困奔小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看到课题,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呢?(生:什么是小康生活呢?)
你是怎样理解小康生活的?谁知道?(学生自由发言)
看来啊,大家对“小康生活”的理解是各有千秋啊,的确它没有个固定的概念,还是让我们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吧。
小结:如今,我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保障,人们啊还在追求着更高质量
的精神生活,要活得健康、愉快、丰富多彩。
活动一:认识票证
一、运用实物,了解过去
1、展示人民币和票证
师:如果你有100元钱想买些什么?
生:零食、课外书、文具……
师:购物时方便吗?
生:非常方便。
师:你知道在30多年前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而且还需要这样的票证吗?教师出示粮票。
询问粮票的用途。
不仅仅买粮食要粮票,穿的用的都要用票证。
(看课本P72页图片,认识各种票证)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各种票证的用途)
2、举事例:讲讲关于票证的来历和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故事。
设疑:当时国家为什么要发行这样的票证?
师小结:过去物资匮乏,一些生活必需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能限量供应。
可见,当时的生活水平多么落后!
活动二:了解过去
二、师生学习,交流感受
(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看P73页的一组老照片。
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交流。
要求:
1、仔细观察图片。
2、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
师:是啊,过去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给老二,一个一个接下去。
现在呢?
生接着举例。
师:过去住的是茅草房、土砖房、砖瓦房,现在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看到这些变化,你想说什么?
生回答。
师:是啊,如今我们不但吃饱了,穿暖了,还吃出健康,穿出时尚来了。
总之,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二)“两代人的帐本”和“我家今昔小调查”
师:那时候有家用电器吗?(没有)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回答。
2、书中“两代人的账本”讲述了71岁的杨燕秀老人记账37年,记的都是柴米油盐,直到1980年,账本上才有了购买电视机的记录,而她的女儿记的是家庭大事,家里买的大件。
你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从刚维持温饱到小康)
3、你怎样看待现在的生活?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真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活动三:走进现在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74、75页的内容。
看一看书上的人
们在进行哪些文化精神活动?畅谈今天:
活动四:畅想未来
师:你们可曾知道,虽然我们这里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可是在我国很多偏远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还在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同发达的外国相比我们还相差的很远。
那么展望未来,你对未来生活还有哪些新的向往和期待呢?
三、总结
同学们,高水平的小康,是全民的、精神的、物质的、法制的、民主的统一体。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吧。
(在歌曲《越来越好》中结束)
四、板书设计
告别贫困奔小康
告别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