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与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风筝

风筝

风筝目录基本简介风筝的历史及起源风筝文化(一)风筝文化(二)风筝艺术简要做法风筝的分类风筝运动同名课文基本简介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

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的历史及起源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风筝的传说故事

风筝的传说故事

风筝的传说故事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风筝的传说,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有关风筝的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风筝的传说:斗笠、树叶说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有关风筝的传说: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

后来又有了帆船。

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有关风筝的传说:飞鸟说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

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的起源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证明,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的。

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开放时,将对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

放风筝的民俗文化简介

放风筝的民俗文化简介

放风筝的民俗文化简介放风筝的民俗文化简介放风筝,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

古时候,放风筝是供奉神灵、祈祷丰收和消灾的一种仪式,如今已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被广泛传承并且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来探究放风筝的民俗文化。

一、历史渊源及流传关于放风筝起源的由来,文献记载不多,但是在唐代童谣《风筝谣》中,便已经有了放风筝的形象描绘。

据说,当时是一位名叫薛仁贵的将军,他采用风筝传递战争情报,后来在百姓间流传开来。

自此,放风筝像战斗般在各地展开,喜闻乐见。

在中国各地,如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等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放风筝活动。

其中,北京中秋节放风筝活动和南京清明节放风筝活动最为著名,远近闻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二、民俗文化分析(一)神仙信仰在中国古代,放风筝是一种神仙信仰的表现。

人们相信,飞越天空的风筝能够传递人们的希望和祈祷,并使得神灵听到人们诚挚的呼声,进而赐福于人们。

在清明节和中秋节这些重要的节日里,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并希望天空中的风筝把自己的愿望传达给神灵。

这种神仙信仰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保留,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都会附上希望自己的祈祷能够通过风筝传达到天上。

(二)文化传承放风筝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因为它的文化传承深厚,许多地方都以放风筝作为过节和庆贺的方式。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风筝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风筝的制作与装饰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基因,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安康的向往。

(三)体育锻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放风筝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体育运动。

在Nowadays中,风筝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体育活动和旅游景点。

人们在飞行风筝的过程中,需要迎着不断变化的风向进行调整、协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成为了人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放风筝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它的内涵已经被深入挖掘并延伸到了更多领域。

风筝: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风筝: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风筝: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摘要:风筝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魅力的民间工艺品,它起源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和运动的工具,也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载体。

本文将从风筝的历史、构造、种类和文化意义四个方面,介绍风筝的基本知识和特色。

一、风筝的历史风筝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人墨子曾制作了一只木鸢,费时三年而成,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后来,鲁班改用竹子制作风筝,做成了喜鹊的样子,能在空中飞行三天。

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如侦察、测量、通讯、攻击等。

例如,楚汉相争时,韩信曾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的地道距离,张良曾坐在风筝上唱楚歌瓦解项羽的士气。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用风筝向外求援,但不幸被射落而失败。

到了唐代,风筝逐渐从军事转向娱乐,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一种游戏。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有写过风筝的诗句。

宋代以后,放风筝成为清明节的一种习俗,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驱除霉气和疾病,也可以寄托对亡者的思念。

宋代还出现了能发出声音的风筝,称为“风筝”,因为其声如筝鸣。

明清时期,风筝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造型和图案多样化,而且制作技术和放飞技艺也有很大进步。

文人墨客也把风筝作为一种创作主题和礼物赠送。

风筝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多种途径和时间。

一种说法是,十世纪时传到韩国和日本,十三四世纪时传到欧洲。

另一种说法是,十三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带回了风筝。

无论如何,中国风筝对世界风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二、风筝的构造风筝的构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骨架、面料、线和尾巴。

骨架是风筝的骨干,支撑着面料的形状,一般用竹子、木头、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作。

面料是风筝的皮肤,覆盖在骨架上,一般用纸张、丝绢、塑料或尼龙等材料制作。

线是风筝的命脉,连接着风筝和人,一般用棉线、麻线、丝线或尼龙线等材料制作。

尾巴是风筝的装饰,增加风筝的美观和稳定性,一般用布条、纸条、羽毛或彩带等材料制作。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

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相传有“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中国风筝就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

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中风筝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的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还富有很深的寓意。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

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风筝从古代发展到今时今日,种类日益增多,花样不断翻新,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

依照风筝的地域分布,可以把风筝分为北京风筝、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江南风筝。

这就是在风筝文化的不断沉积之中形成的“五大流派”,而阳江风筝就是江南风筝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在国内,广东的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

所以在国内风筝领域,常会听到“南有阳江,北有潍坊”这一句话。

阳江是我的家乡,说到阳江的风筝,令我想起了小时候放风筝(在阳江俗称“放鹞”)的有趣场景,那时候和小伙伴们随便搭个风筝竹架,然后用胶水在上面粘上一张报纸,再绑上线绳就能飞上天空了。

但我那时候只知陶醉于放风筝时的乐趣,对我们阳江的风筝文化却没有丝毫的了解。

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风筝"项目在200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中国的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美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寓意吉祥的图案。

中国的风筝就是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

因而为人们喜闻乐见。

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中国风筝的吉祥图案寓意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

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人们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

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风筝的翅膀和尾翼上画有蝙蝠衔着铜钱的图案,“蝙蝠”与“遍福”谐音,“铜钱”的“钱”与“前”谐音,铜钱象征富贵,中间又有眼,整个风筝寓意“福在眼前”。

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

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有:“喜庆有余”“平安如意”等。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

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如在风筝上画有郁郁青青的松柏,松柏万古长青,象征长寿,风筝寓意“长命百岁”。

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

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

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囍”风筝等,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等。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

以瑞禽仁兽及其他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

风筝不但有这么多美好的寓意,而且放风筝还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中国民俗⽂化之阳江风筝⽂化浅谈阳江⽂化之风筝⽂化[摘要]中国风筝⼿⼯技艺⼯是古⽼华夏⽂化宝库中⼀颗璀璨夺⽬的明珠,⽽阳江风筝⼀度独领风骚,闻名海外,⽽后逐渐没落,⾄今⼏乎⽆迹可寻,不为⼈所知,这是为何?复兴阳江风筝⽂化⾯临怎样的问题?本⽂主要介绍阳江风筝的发展历程与复兴之路⾯临的问题,带你⾛进失落的阳江风筝。

关键词:阳江风筝⽂化阳江风筝的辉煌历程关于阳江风筝,据考证,阳江风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阳江已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据说那时有⼀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块“仙掌⽯”上凿了⼀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集于⽯上,⼀⾯“曲⽔流觞”,⼀⾯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在⼭间⽀起帐篷观看。

《阳江县志》载:“重九⽇,结伴携酒选胜登⾼,⼠⼈赋诗,⼉童放纸鸢较⾼下。

”到了清代,场⾯更为壮观。

清⼈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坳,纸鹞参差万影交。

”可见当时之盛况。

阳江的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

传统风筝⼜叫“⽣⽓风筝”,有“百⾜”(蜈蚣)、“灵芝”、“崖鹰”等10多种,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

有⼀种“风蛾风筝”,能在空中⾃动点燃炮仗,犹如飞机发射⽕箭似的,更有趣味。

⼤型的风筝⾼达10⽶,直径3⽶多,重20多⽄,要⼗⼏个⼈拉着跑,乘五六级风才能上天。

最长的“龙利风筝”,长达30⽶,由100~200个糊着彩纸的⼩⽵圈串成,圈两旁插上扫帚枝,状似蜈蚣,放上天后能伸能缩,左右晃动,形神毕俏。

其中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风筝⼗绝。

在国内,阳江与⼭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最为强⼤,最有可⽐性的两个流派。

每逢九·九重阳,秋⾼⽓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

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

⼴东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

不但放飞效果良好,⽽且形神兼备,具有极⾼的实⽤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年来在全国⽐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1)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1)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1)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一、中国风筝艺术风筝起源于中国,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因此又有“南鹞北鸢”之说。

“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而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人类发明了风筝。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民间生活,它是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紧密相关,民间艺术来源于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令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动物崇拜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等方面。

(一)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

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

因而清明节和重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

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唐朝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由此可见,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有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活动。

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二)风筝与民间信仰民俗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

关于中国非文化遗产风筝的介绍

关于中国非文化遗产风筝的介绍

风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下面将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工艺、艺术表现以及现状等方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进行介绍。

一、风筝的起源风筝起源于我国,被公认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农民用竹条、鱼网等简单材料制成,用来观测天气和祈求风调雨顺。

后来风筝传入印度、中东、欧洲等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儿童游戏和休闲娱乐活动。

二、风筝的分类根据形状和用途,风筝可以大致分为传统风筝和创意风筝两大类。

传统风筝包括凤凰、龙凤、八仙过海、蝴蝶、刺绣等各种形态,而创意风筝则是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各种别出心裁的风筝作品。

三、风筝的制作工艺制作风筝需要经过材料准备、图纸设计、剪裁缝制、装饰彩绘等多道工序。

传统风筝通常以竹子或木条作为骨架,蒙上纸或丝绸制成风帆,再加上线绳和鱼尾等装饰。

创意风筝则更加多样化,可以使用更多种材料和工艺来制作出别具特色的作品。

四、风筝的艺术表现风筝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现。

在风筝的制作和装饰过程中,融入了我国传统绘画、剪纸、刺绣等工艺,使得风筝成为了一种流动的艺术品。

古代的风筝还常常配以诗词或书法,增加了艺术的内涵。

五、风筝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风筝在现代已经越来越少见。

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风筝制作的技艺,并且还有一些风筝爱好者在坚持制作和飞行传统风筝。

创意风筝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装饰性,在当代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结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风筝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欣赏和乐趣。

六、风筝的文化内涵风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和娱乐工具,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风筝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比如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风调雨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经典故事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经典故事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经典故事李红非常喜欢放风筝,她的父亲教她如何制作和放风筝。

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和父亲一起到田野里放风筝,她的父亲教她如何选择好的风筝线,如何挥动风筝去捕捉风向。

李红很快就成为了村里放风筝最厉害的孩子。

清明节到了,李红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孩子一起去放风筝。

清明节那天,村子的天空被五彩斑斓的风筝填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放风筝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红挥动着风筝线,她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围观的人都为她的风筝喝彩。

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她的风筝线剪断了,风筝飞走了,李红连忙追了出去。

她追了好远,终于在一片荒地上找到了她的风筝,但是却被一只老鹰捡走了。

李红失望地回到村子,她的父亲看到了她失落的样子,安慰她说:“别灰心,我们还可以制作一只更漂亮的风筝。

”李红听了父亲的话,重新振作起来,她和父亲一起制作了一只更大更漂亮的风筝。

清明节结束后,他们又一起去放风筝,这一次,李红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成为了整个村子里最美的一只风筝。

李红的故事被传为民间经典,成为鼓励人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故事。

放风筝这个民俗活动也成为了村子里一年一度的传统,人们用放风筝来纪念李红勇敢追风筝的故事,也用它来表达对勇气和坚持的尊敬。

李红的故事激励了整个村子的孩子们,让他们学会了勇敢面对挑战,不畏困难。

每年的清明节,孩子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放风筝,仿佛在向李红致敬。

村子的传统风筝比赛也因李红的故事变得更加热闹和有意义。

在比赛当天,家长们给孩子们制作风筝、陪孩子们一起放风筝,村里的看客也会纷纷前来观看和欢呼。

比赛结束后,评选出最高飞、最美观的几只风筝,给予颁发奖杯和奖品。

这些风筝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荣誉象征,也是家长们引以为傲的礼物。

李红的故事不仅在村子里流传,也传遍了周边的村庄。

许多村庄纷纷效仿,举办自己的风筝比赛,并以李红的名字来命名比赛。

这种风筝文化和比赛成为了许多地方的新民间传统,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风筝的文化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风筝

中国传统文化风筝

文化内涵
文学艺术
风筝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诗人和作家都曾以风筝为题材,通过描绘风筝的飞翔和形状,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风筝也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其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美感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的风筝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是风筝制作的重要产地,这些地方的风筝制作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其他地区如四川、广东、湖北等地的风筝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些不同风格的风筝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
通过了解和传承风筝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x
-
感谢观看商业计划书模板
Simple & Creative
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工作计划
THANKS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风筝比赛
5
风筝比赛
如今,风筝比赛已经成为一项流行的文化活动
这些比赛不仅展示了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技艺,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比赛中,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风筝争奇斗艳,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比赛,人们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风筝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结论
6
结论
同时,通过参与风筝比赛等活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制作技艺
4
制作技艺
制作技艺
材料选择
制作风筝的材料选择非常讲究。一般来说,竹子是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因为竹子具有轻盈、坚固、有韧性的特点。此外,纸张、绸缎、颜料等也常被用于风筝的制作
制作技艺
制作流程
制作风筝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竹子并进行处理;然后制作风筝的骨架和尾巴;接着,将纸张或绸缎蒙在骨架上;最后,用颜料绘制图案或文字。完成后的风筝需要进行测试和调整,确保其能够在空中稳定飞翔

板鹞风筝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

板鹞风筝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

板鹞风筝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南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风筝产区之一,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板鹞风筝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工艺,特殊的造型和优美的音效享誉世界。

2006年5月,南通板鹞风筝传统制作技艺光荣地成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南通板鹞风筝的艺术形式(一)南通板鹞风筝的结构形式板鹞也被称为“板筝”,在宋代就非常盛行,造型严谨庄重,可以连接角和块。

其形状有正方、长方、六角等多种形状,且都是平面结构。

在南通板鹞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风筝。

它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构成了特殊的六个凸角。

这个简单抽象的形态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风筝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从而增强了风筝的美感。

“六边形”的形状不仅是一个简单风筝,它还可以灵活地连结别的个体从而成为连星风筝。

这种在世界风筝领域独一无二的骨架结构成了南通板鹞风筝的显著特征。

这个“六角”的框架图形是南通风筝中最常见的图形。

在南通传统的板鹞风筝中,有着“七连星”“九连星”,甚至“十九连星”的组合变化。

这样的风筝可以达到几米到几十米高,在风筝上还精心安置了数百个不同大小的“哨口”。

板鹞风筝对扎制的技术要求很高,板鹞能否顺利上天和平稳飞行都取决于扎制技术的好坏。

单从造型结构来看,南通板鹞风筝的基本结构是六凸角型,它既是独立的风筝个体,也可成为大型板鹞风筝的构成要件。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风筝大多以动物形态和简单的三角形为基本形态,只有南通的板鹞风筝是以六角凸形作为构成形式,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风筝形态中独一无二,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特色。

同时板鹞风筝的扎制一般选用质地上乘老竹,因为老竹坚硬、弹性好、且不容易变形。

这种材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处可见,便于就地取材和制作,这也正是板鹞风筝发源于南通的原因。

(二)南通板鹞风筝的色彩形式风筝色彩的搭配与选择直接影响到了风筝的美感和主题。

在大多数的时候,风筝并不是一个让人欣赏的平面,而是一个在空中供人欣赏的立体效果。

由于板鹞风筝在南通民俗文化中的鲜明特点,它的色彩选择了民间艺术和国画的部分特点相结合,使南通板鹞风筝在具有美感的同时更具南通地方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风筝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风筝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特点
轻盈、飘逸、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功能
娱乐、健身、竞技、观赏等,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 理素质。
04
风筝的飞行原理与技巧
风筝的飞行原理
空气动力学原理
风筝在空中飞行时,受到空气阻力和 升力的作用。当风筝受到风力作用时 ,其形状和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 升力。
平衡原理
风筝通过线牵引,保持平衡状态。当 风筝受到风力作用时,通过调整线的 长度和角度,保持平衡状态。
文化传承
风筝将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脸 谱、国画图案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风筝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旅游产业
01
风筝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风筝
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 风筝的制作工艺与材料 ➢ 风筝的种类与特点 ➢ 风筝的飞行原理与技巧 ➢ 风筝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 ➢ 风筝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 传是由古代的军事家鲁班所发明。最 初的风筝是用竹子制作,模仿鸟的形 状,用于传递信息和娱乐。
龙形风筝
以龙头、龙尾、龙身等组 成,通常长而细,具有浓 厚的民族特色。
现代风筝的种类
运动风筝
以竞技、健身为主要目的 ,外形和结构更加多样化 ,如特技风筝、盘旋风筝 等。
装饰风筝
以装饰为主要目的,外形 更加美观,如蝴蝶形、花 形等。
玩具风筝
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结构 简单,易于操作,色彩鲜 艳。
风筝的特点与功能
文化旅游项目
一些旅游景区将风筝表演作为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吸引游客 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析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及其在家居表面装饰上的应用

浅析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及其在家居表面装饰上的应用

浅析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及其在家居表面装饰上的应用潍坊,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

潍坊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还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著称。

潍坊风筝作为潍坊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潍坊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在潍坊风筝的制作过程中经常运用到各种纹样,这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潍坊风筝传统纹样的特点、意义以及在家居表面装饰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潍坊风筝传统纹样的特点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在图案设计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潍坊风筝纹样的设计来源于潍坊丰富的乡土文化。

潍坊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风土人情以及乡土文化对潍坊风筝传统纹样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潍坊风筝纹样中常常出现农事、田园、山水等乡土元素,这些图案独特鲜明而富有浓厚的地方气息。

潍坊风筝纹样的设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中常常出现历史故事、传统节日、戏剧人物等元素,这些图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下来,让人们在欣赏风筝的同时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

潍坊风筝纹样的设计注重形式的变化和艺术的表现。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设计形式多样,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快鲜艳,布局协调和谐,总体具有高度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是潍坊文化的载体。

潍坊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不仅体现了潍坊的历史文化,更包含了潍坊的传统道德观念、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元素。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是潍坊人民精神追求的体现。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的图案寓意深刻,或讴歌美好的生活,或颂扬传统的美德,或传达勇敢、坚毅、富有爱心的精神风貌。

潍坊人民通过风筝传统纹样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潍坊风筝传统纹样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家居装饰中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

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


风筝是宋代 日常活动 中的常见 、常玩 风筝的情形。 的器物 , 并常拿来抒 发主人 的情 志。例如 , 宋朝侯蒙年少时才智聪敏 ,可是他年过二=
随着宋代商一 经济的发腱 , 时 术代
}的 {
风筝 是 巾 国最 早利 用 仿 生学 的原 理 , 用 民风 民俗 及 市民 义化 的影 响 i, . 民 -
当 Hl 安城 的游 艺盛 况 :时 承 平 F久 , 与 玩耍放风筝的场景。 f ̄ .l “ l 乐 宋代民问放风筝游艺活 销售 。因此 , 风筝在宋代不仅仪足 川的
周密《 武 种 手 T 艺 品 , f也成 为 济 收 入 的 要 米 而 j . 民 同 , 游 观买 卖 , 所 禁 。至 于 蹴 鞠 、 凡 皆无 水 动还发展成 为了竞技 的赌博活动 , 记载 , 在临安 西湖桥 上发生 的青年 源。宋朝时期 , 爆、 吹弹 、 投壶 、 艺 、 筝 , 杂 不可胜数 。” 同 林 旧事》 民问已经Ⅱ 了将龙头、1n 7 N 1 蜈 t 4 x l 他' : rH l 并相 等动物扎制成风筝 , 以祈求风测 …顺 、 安 时 ,武林 旧事》 《 中还记载丫民间以放风筝活 人 比赛放』 筝的事情 , fJ 互勾引 , 动而出名的艺人。 这些足见宋代民间的风筝 互牵引或剪裁对方 的引线 , 最后判没有引线 等 , 具有浓厚 的民俗色彩 ̄ J, 。清 [时 jt x情 J I j 这虽然是小伎俩 , 是已经 放风筝是我罔民 的重要习俗 , fJ 筝的 但 游艺活动的盛况。 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 的放风筝人输 , 宋, x  ̄L 南宋《 繁胜录》 中 取材 、 不仅创造 优美的诗文及I作 , 田 而且还创造 有专门从事这方面 的人 r。 i 构 、 型等 都已肝始 蕴 荇l 传 造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与民俗文化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象。

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

对其加以分析,不仅有利于风筝的发展,而且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有益的。

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

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

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

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

鱼风筝等等。

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

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他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

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知说。

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

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

”《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

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

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

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对于“龙”风筝的产生,有的人认为与某地的地理环境有关,这恐怕待进一步的考证。

笔者认为,“龙”风筝的产生原因,首先应当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和“龙文化”的影响,否则,那么多地方都出现“龙风筝”,尽管造型有差异,该如何解释?凤又称凤凰。

雄性为风,雌性为凰,素有凤求凰之说。

删们幻想中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被认为是百乌“、衍”《百鸟朝凤”就是注脚。

传说,凤凰出则雷霆不作,风调雨顺,天下安宁;善歌舞,性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隔疥平饮千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

因此,凤凰成了人间祥瑞,以凤凰为题材制作风筝便是理所当然的了,直到人们仍以凤凰作饰物。

‘蠢户障蛔:,据。

山海经》记载,古代东方民族多以飞鸟为图腾。

”谈勿与崇拜现象,至今达保留着,人们以仙鹤象征吉祥,以仙鹤象征高雅华贵,以“鸳鸯象征爱情的坚贞圣洁,以鸽子象征和平等等。

另外,人们在计算年龄时,将十二地支各配一相应的动物名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动物崇拜现象,十二生肖所涉及的动物,自然成了风筝的好题材,一些动物的名称有吉利之辞,象蝙蝠有“福”的谐音,鹿有“禄”的谐音,鹿还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人们以蝙蝠和鹿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有福,财运亨通。

鸡有“吉”的谐音,鱼有“余”的谐音,人们以鸡和鱼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

把这些解释为动物崇拜现象,大概不算牵强附会吧。

动物崇拜,是信仰民俗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图腾信仰,一种是对动物精灵的崇拜,关于动物崇拜的起源,动物崇拜与人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人对动物的支配欲望,恩格斯曾经论述过:“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

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也曾经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入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神。

”他还指出:“因为人爱动物和崇拜动物只是为了自己,人崇拜动物,至少当动物崇拜是一种文化史现象的时候,只是因为动物替人服务。

”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大量动物题材风筝的出现是很有意义的。

在传统风筝中,关于神话、鬼魂、神灵的风筝很多,有麻姑献寿、麻姑骑凤、八仙过海、魁星点状元、寿星、哪吁闹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鲤鱼跳龙门、钟尴、刘海戏赡、雷震子等等。

这些风筝,或取材子祖灵信仰中的神灵,鬼魂,或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无不和信仰民俗紧密相关。

如,麻姑是神话中的女仙,晋·葛洪《神仙传》记:麻姑,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召,降子纂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

相传她在蜂珠河畔酿酒为王母祝寿。

因此,人们以麻姑作为美丽、长寿的象征。

女性庆寿多绘麻姑的像,谓之“麻姑献寿”。

寿垦,也称仍夏\一南极老人”,是司长寿之神。

相传,凡见一面,下人安泰,故多崇把以祈福寿。

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钟是棚信仰中的鬼魂,IH时,端午节人们多挂钟道像,以示“贫穷,叹邪赊祟。

婚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意味着独立家庭的出现,它的意义只暴么儿育女,繁衍后代。

因此,求子乞嗣便成了婚俗的主次肉志箩、如:在缝制新婚被褥时,要缝上大枣、花生、栗子,象泽溺幽溃子\铺床(炕)时,也撒上大枣、花生、栗子,撒帐时,往新绍身上撤的还是大枣、花生。

栗子,都是为了早生多生。

衣合秒很式歌中,唱的是“和台二人来相会,百子千孙福寿:多农)令月娶了新娘子,来年生下状元郎”/我将门帘高挂起,早主贵子早登科,,,还有“腆鳞送子”。

”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儿女满堂,’等等:这种早生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反映到风筝这一民俗事象中,就是“五子登科”凤筝,“戳膀送子”风筝。

“仙鹤送子”风筝、“榴开百子”风筝、匀子于图:风筝的出现。

风筝还是一些礼俗的极好“载体”。

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祝福长者健康长寿的有老寿星风多、寿桃风筝、群仙庆寿风筝、麻姑献寿风筝。

八仙庆春风筝。

删风筝、百寿图风筝等等。

天仙配风筝、牛郎织女风戮柳毅传书风筝、梁祝风筝、鸳鸯风筝、比翼鸟风筝、日月龙凤凤筝、龙凤呈祥风筝等等,则是用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良好“祝愿1祝愿新郎新娘恩恩爱爱臼头偕老,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谷属)人们不但将这些风筝送上蓝天,还精工细做,作为“寿礼”、“贺礼”相赠。

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

很多戏曲和年画,在社会上流传多年,为人们所酷爱,将这些戏曲和年画的内容甚至名字移植于风筝,这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必然的。

如“新春牛图”风筝。

“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

“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王小赶脚”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

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可以说,风筝的绘画是地方绘画艺术的翻版,风筝的造型艺术和泥塑、雕塑等造型艺术一脉相承。

如潍坊市杨家埠风筝,实际上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绘画艺术、民间泥塑的造型艺术和风筝扎制艺术的结合体,人们将印制好的木版年画,剪贴在捆扎好的风筝骨架上,一只风筝便成了。

风筝这一民俗事象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有“南鹞北鸯”之说。

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当地诸多民俗事象的影响,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制约,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不仅表现在风筝的题材、造型、绘画、扎制工艺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放风筝的动机方面。

如在万鸯竞飞的高空中,内行人一眼就分辨出哪是东方风筝哪是西方风筝,哪是中国风筝哪是日本风筝,哪是北京风筝哪是潍坊风筝。

在我国,放风筝的季节还受着岁时节令民俗的影响,南方放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北方放风筝在清明节前后。

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又有不同,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一说。

上述种种,可以清楚地看到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形成和发、溅闲军蘸许可难围内)进行着有限的选择,否则就会已“忌…龊由民”似驰约导的能和向,乙功能所决定的。

这一点,在探索风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

风筝给民俗文化带来的反思,融化的传承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惰性,使得民俗文化常常有悸于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我国,民俗文1屯阅瞄汐祟雅抑俗”的环境中,得不至。

应有的发展,良美并存的琢娜严重。

如何减少以至消除这种现象,使民俗文化:鳅撇展的方向、步伐相一致,已是一个久拖未解的历史课、切兮秉、整个社会都在高节奏地挛化着,民俗文化与社会改、蛐谤盾、民俗文化与社会改革带来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菊姨主獭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矛盾,更尖锐。

这些矛盾、渤闷良,己迫在眉睫。

怎么力?风筝的发展,尤其是潍坊国际、删来风筝的发展,足可引起我们的反思。

多扫除坊风筝有较长时期的历史。

潍坊和北京、天津、南通等、多吵钩全国风筝四大产地,据“潍县志槁h已载,清代乾隆年”潍坊放风筝就比较普遍,但是由于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的自矽诊狄状态,所以直系。

本世纪七十年代未,没有4T/4大地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发扬地方优势、渊夕隧济中,为了提高知名度,潍坊人在小有名气的风筝蜘。

先是1982年到天津参加了全国风筝评比会,接着又参加了1983年在上海组织的中外风筝放飞表演,1984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发起和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将每年的四月一日定为潍坊风筝节,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形式给以确认,使放风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大事。

他们还围绕着风筝这个主题,全方位多侧面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宣传工作,风筝会期间邀请大批中外记者到会采访,进行充分的新闻报道,有效地扩大了风筝的影响,增强了人们对风筝的兴趣。

他们还开辟了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使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与多种民俗活动结合起来,交映成辉,相得益彰。

从1984年至今,潍坊国际风筝会己举办六届,盛况不衰。

第一届就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代表团(队)参加。

第五届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个代表团(队)参加,并一致推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为此,国内外200多家风筝组织和友好单“位发电发函祝贺。

第六届期间,成立了第一个国际风筝组织: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奉办,引起了国内广大风筝爱好者的关注,引大了人们进行风筝比赛的愿望。

经国家体委同意,每36年在举力、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同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以后每年一届,与潍坊国际风筝会同时举行。

首届有16个省、市的代表队参赛,有些风筝爱好者还自行组队远涉千里自费到潍坊参加比赛,参赛者之众,是出入意料的。

从第二届开始,凤筝比赛被国家体委歹(为国家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风筝竞赛规程)。

至“第三届,出现了几个省、市争办风筝比赛的局面。

第四届改为全国风筝精英大赛,24个省、市的风筝代表队汇集潍坊进行角逐。

风筝原本是一平常的民俗事象,被一些人认为是“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