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题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课题结题报告
绍兴县2011年立项课题立项序号—XK11080
《人教版小学语文5-6册习作教学能力目标的序列性研究》结题报告绍兴县柯桥小学课题组负责人:周国萍执笔人:张幼琴
课题组成员:祁渝芳徐芳吴利青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进入新课程以来,语文界对儿童作文需要写出童真、童趣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但是,儿童作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童心的问题,还需在目标的引领下有序地发展学生作文的技术。我们的课题针对的正是目前作文教学中的目标问题。
(一)以主题替代目标:语文教材没有生成合宜的作文教学目标尽管人教版小语教材对单元习作教材进行了改革,有了许多的新变化,但是习作教材安排的一项项习作内容,是否是孩子的“真意愿”呢?往往是老师根据教材要求,“强行”激发孩子的写作意愿,教材中的话题,教材划定的范围,是否是孩子乐意表达,是否孩子的脑海中就有这个内容的丰富素材,却仍然值得怀疑。孩子也只是“被意愿”,与“写自己想说的话“,似乎还不是同一回事。再者,现行语文教材是阅读为主的教材体系,以人文主题建构阅读单元,每一单元的习作缺乏系统的能力目标。当我们看到单元习作要求时,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指导。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写课余生活,但孩子们课余生活五花八门,精彩分呈,什么都可以写,似乎有了内容,学生就可以无师自通。但到底让他们怎么写呢?教材里说: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好以后读给爸爸
妈妈听,让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前一句讲的是习作的内容,后一句讲的是分享习作成果,中间“怎么写”的问题却只字不提。
(二)因内容混淆目标:语文教师缺少生成作文教学目标的自觉与能力
习作教材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老师能根据地区、学生,开发适合的习作课程,发挥自己作为课程实施与开发者的主体优势,尽力缩小教材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么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更适合具体的每个孩子。但事实上我们老师常常一刀切地拿教材中的“大众化”标准要求每个孩子,甚至还拔高要求。
如同为写景的习作,我们老师往往统一要求把景物特点写具体,而导致学生对过高的习作目标“望而生畏”。其实,哪怕同一题材的习作,在不同的单元习作中应有不同的能力目标定位。如:
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基本局限在理性表述上,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却仍感到模糊而朦胧,导致“一刀切”的操作。
那么如何缓解这样的尴尬,可否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呢?在现行教材中开发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校本化习作教学内容,并设置相对应的习作训练目标,使分散或隐藏于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点串成体系,制定三年级一学年的习作能力目标训练计划。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认为,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写作教学内容的混乱无序,她从“写作应该教什么”、“用什么来教”、“实际上教了什么”三个层面出发,对写作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她对写作教学内容的研究,实质上也是对写作教学目标的反思。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通过反思,认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缺少了正确的、合宜的“作文知识”以及写作教学知识。
3.潘新和《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新概念,认为写作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重要途径,而写作教学须从语文课程整体入手,因为培养言语生命是整个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构建训练体系。习作课程内容、能力目标训练体系、读写结合的习作训练体系。
2.积累5-6册习作与能力目标训练体系一一对应的典型的学生习作素材和习作范例,每次习作都形成一个成作前指导到作后讲评的完整习作资料包。
3.创新习作课堂模式。打破传统的习作指导时空界限,从习作内容筛选确定、素材积累、作前指导、生本习作、作后讲评、修改、反馈、分享全过程,形成完善、科学、有序的习作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个性表达。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收集小学语文5-6册教材中的作文命题,归类、整理,并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分析,组织师生问卷调查,了解教材中习作的利弊,寻求开发校本习作教材的课程结合点。
2.重新构建有序的5-6册习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5-6册写作目标的序列,内容的安排与落实,技巧的训练与提高策略。
3.构建科学有序的习作能力训练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审题方法、修改方法、写人方法和技巧,写景方法和技巧,叙事方法和技巧。
4.整理5-6册教材中的课文,将重组后的习作课程内容和能力目标训练体系与部分阅读课文一一对应,并将整理出的阅读课文与习作课程体系和能力目标训练体系整合成一个新的习作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教学。
五、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对相关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于2011年初对本校三(2)班和三(5)班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卷样张见附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1.习作例文,下水文受到大部分学生欢迎。
2.习作点评、分享、当堂修改,作文讲评课受大部分学生欢迎。(各档次的习作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学生觉得很受益。)
3.作文技巧的指导受学生欢迎。如三(2)班学生比较喜欢老师讲习作的内容,板书作文提纲等;如三(5)班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在习作前指导观察方法。“写小乌龟的作文让我感受到了只要用眼睛认真观察,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4.活动式作文有一定的欢迎度。如习作指导时用实物(实地)观察、情境创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结合等。如指导学生先观察小金鱼、乌龟,观察校园里的树、听雨声、玩游戏,先画机器人,再口头介绍,再写下来,等习作的指导印象较深。
从中我们分析:学生对于“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存在疑惑和困难。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说:“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则似乎不在作文教学范围内”。而我们老师往往关注的就是前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么写”,我们的课题也如此。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了课例研究。
(二)以集体备课方式研讨目标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