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时间:XX年9月---XX年7月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

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

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______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阅读活动。

此外,研究前人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

此外,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

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

因此,作为一名学生每天都要看书研究,研究知识就离不开阅读,特别是语文的研究,学会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活动,在语文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自主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并制定读书计划。

这种阅读过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

自主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品味阅读材料,并处理、筛选、搜集、接受各种有效信息的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认知基础和阅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阅读惯。

___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

此外,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

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一直被排在语文四个能力的第一位。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围绕这一目的,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正确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诸多方面的能力,许多学生在这方面,往往运用得不灵活,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按规律认真去培养学生理解的能力,由浅人深,由表及里。

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多读、多看,并联系上下句作出比较加以理解。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难以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训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差,许多学生的兴趣点还集中不到学习上,同时学生因为单纯,关于未来的激励性也很模糊,所以在缺乏动力懵懂状态下对于阅读感到枯燥,认为没有给他们带来乐趣,许多学生宁愿每天花很长时间看电视,也不愿看课外书。

在电视与课外书之间,他们偏爱于电视声像材料。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课题成果报告

《XXX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苏联著名作家斯特洛夫斯基说:“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西汉刘向在《说苑》写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在众多名人的阐释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这些,不通过大量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无法实现的。

为落实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小学生阅读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的链接。

读书如此重要,可是有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家庭缺少阅读的氛围,孩子阅读量不够语文成绩提高难,孩子们的阅读水平缺少评价的标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读书习惯,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学校需要一种方式,来持续调动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给他们一种评价。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简介部分1.标题:《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2.摘要探索语文主题学习阅读的种种误区根源,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协调师生、学习同伴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让学生爱上阅读,自主阅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采用文献分析法,采用观察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课内外阅读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问卷法,经验总结法。

二、主体部分(一)研究问题:1.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近程目标是使阅读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向学会阅读,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培养能力。

(1)开展阅读活动,把学生由课堂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

创建书香校园,、海量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从而得到语言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语文主题学习1+X 阅读课改革阅读课的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强化高效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阅读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2)探索语文阅读的种种误区根源,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协调师生、学习同伴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让学生爱上阅读,自主阅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课题研究结合农村实际,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的操作过程以及实施策略等,为本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推动主题阅读教学更好的走入农村初中课堂。

2.课题研究的意义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材料较少,学生阅读水平较低,阅读兴趣不浓,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语文阅读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系统阅读方法。

语文主题丛书学习就是简简单单学语文,快快乐乐读丛书。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语文主题学习1+X阅读形式将成为课堂阅读的交流常态,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通过语文主题丛书的使用,更好地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学生的阅读水平,缩小学生阅读之间的差距,阅读素质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利用图书馆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利用图书馆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利用图书馆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校图书馆是座知识宝库,它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教研、教改及学习的场所,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治理、利用。

在短短几年的时刻内,从无到有,从不标准到标准,从掉队的治理慢慢走向现代化的治理。

这和我校领导的转变观念,从培育合格人材的教育方向着眼,从久远的利益着手,克服重重困难,舍利求真是分不开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伶俐的方式,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是获取信息、丰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一种心理活动。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推动校园文化的进展,培育学生的阅读爱好,端正他们的阅读目的,标准他们的阅读行为,指导他们正确利用图书资源,优化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适应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第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让学生爱念书,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利用率;第二,要教授给学生科学的念书方式,让学生会念书,高效地汲取知识营养;还要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享受念书之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超过以往任何一套教学大纲。

它第一次把“丰硕语言的积存”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存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很多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150万字。

这些规定表现了鲜明的时期精神。

比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讨性阅读,”“学习阅读,扩大知识面,依照需要发挥信息”。

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与这些规定相差甚远。

尽管,有很多学生熟悉到应该多看课外书,感觉看课外书有专门大的益处,并能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这超级可喜的说明了农村学生已具有了课外阅读的意识,但也不容乐观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

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学作范例。

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体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做基础。

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是当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课外阅读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一种积极、活跃、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学生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概念界限1、传统的课外阅读是定位于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于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属于办自发状态。

阅读的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再加上应试压力,处于应试目的阅读让学生索然无味。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往往是在没有老师、家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课外阅读指导课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因而课外阅读推荐课,应着眼于小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和数目作恰当的调控,给学生灌输读百家书,酿百家蜜的思想,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那样广泛博览。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阳新县富池渡口完全小学语文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近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在如何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问题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对新课程的运用浮于表面。

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不自觉。

特别是阅读教学中限于传统的做法,没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一味地注重“预设”的教学程序,往往使“教”与“学”的行为单一而死板。

于是我们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入进行课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内容有: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考试最怕做阅读题,在阅读理解这一块失分率是最高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们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方法不对。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真正达到课标要求的人并不多。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我准备进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探索提高小学生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提高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曾经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的最高阅读境界。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以读书为前提的,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在阅读中节约时间,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习作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

大量的阅读可使学生习作时,思维敏捷。

三、研究目标1.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2.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不断总结方法,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3.探索出一套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

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方法的研究1.重积累语文课堂中,积累的途径有许多,例如每节课课前两分钟的诵读,是丰富积累的一种好途径。

老师对积累的古诗名句应该有选择,把好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

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

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

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

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

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

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

纵观我校语文阅读教学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

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惯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整合阅读资源、创设阅读环境、开展读书活动和构建读书沙龙等可操作性策略,激发师生与家长的阅读热情,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自主、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培育具有现代人文理念的人,为学生可持续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整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必读书目、学生必读书目、家长必读书目,以及开展让人神往的读书活动,探索一套能激发师生与家长阅读热情的可操作性策略。

同时,我们还将创设让人渴望的阅读环境,整合让人惊奇的阅读资源,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读书沙龙,营造开放、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

我们认为,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解决小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惯和人文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可持续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显性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探索多样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并与好书成为朋友。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参与阅读,成为学校和家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隐性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全校师生热爱阅读、喜欢思考,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努力达到“读书,让学校精神起来”的目标。

我们希望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注重硬件和软件建设,每个班级都要尽力营造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

综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效率,形成开放的校园、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

我们探索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大阅读教育模式,形成鲜明的课外阅读特色。

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一、要解决的问题阅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建议的第二条也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然而从我执教的农村小学来看,几乎大多数学生都达不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很多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及所涉及的课外书籍少,无非就是学习参考书、优秀作文选等辅导类书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真是令人担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解决策略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我们弄清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激发兴趣,有效阅读1、创造条件,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阅读的内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阅读生活化。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生活,可供他们阅读的时间比较零散的。

面对这种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生活化的习惯。

我们应该告诉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活动空余、自习课上,其实我们都可以读几页书。

只要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生活化,积少成多,阅读量也非常可观的。

3、结合实际,推荐读物。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光有阅读兴趣和阅读量还不够,我们更应关注他们读书的兴趣所在,读的是什么书,这些书是否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

因此,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要给学生必要的建议。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进行扩充,将课内迁移到课外,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受学生欢迎。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时代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儿童的书籍,如杨红缨系列丛书、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丛书,以及曹文轩系列丛书,等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乐于阅读的读物。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设计和实施•研究结果和发现•研究结论和建议目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家教育政策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和推动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和问题的普遍存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必要性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为优化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问题研究问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问题是什么?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优化小学生课外阅读?02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了解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探讨小学生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内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实证研究设计问卷对小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选取部分小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等方法检验小学生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03研究设计和实施1 2 3研究目的是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和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问题和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大样本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调查和深度访谈。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某城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共涉及10所学校,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经济状况。

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调查和数据处理三个阶段。

研究过程前期准备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和选择研究对象等。

前期准备实施调查包括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学生观察和教师访谈等工作。

实施调查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整理和分析等步骤。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语文课题的结题报告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语文课题的结题报告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语文课题的结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不足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

2.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

3. 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项目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等综合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教师阅读教学方法的现状。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为阅读教学提供实践借鉴。

4. 实验研究法:设计实验方案,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其有效性。

四、研究过程1. 第一阶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框架和内容。

2. 第二阶段: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现状数据。

3. 第三阶段:分析调查数据,总结问题所在,探索阅读教学的改进方向。

4. 第四阶段: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研究,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5. 第五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提出建议和措施。

五、研究结果1.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及激励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拓展课外阅读以及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等,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3. 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均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果。

六、结论与建议本项目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研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2013年10月)
(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小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要求。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教育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书,是传承文化的途径。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研究可以明理,品文可以传递,嚼诗可以怡情。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校都应是读书的地方。因此,作为一名学生理应要博览群书。(二)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尽快掌握恰当、高效的阅读能力,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三)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正处于积累记忆的黄金阶段。广泛有益的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核心素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核心素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核心素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

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创新能力成为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因此,新课标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重要的目标。

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学生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是指学生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

这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备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学生具备坚韧的意志和自信心,在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重要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一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课题的核心概念1.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最初是由 Sven Birkerts提出,他认为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由浅层走向深层,由浅入深,文本本身不仅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而且也包括读者想象体悟文本世界。

广义上的整本书阅读是指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读者通过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达到一种知识整合、经验建构、思维提升、情感熏陶的状态。

2.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本课题中的小学生整本书阅读阅读主要聚焦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是指在深入理解阅读文本基础上,强调学生高阶思维的运用,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实现阅读的育人价值,以达到“深厚知识的积累”“深度思维的发展”“深层情感的共鸣”“深度创作的产出”为目的的阅读。

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深度整本书阅读目标可以归纳为阅读认知、阅读情志、阅读思维、阅读效能四大层面。

本课题中的“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指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整本书阅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积累、经验得以建构、思维得以发展、情感得以熏陶、表达得以提升。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生深度整本书阅读更加凸显理解性、体验性、高阶性、运用性。

因此,我们认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很值得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研究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近十年才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此基础上本研究发现:2006 年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才开始得到关注,2015 年后开始快速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提出的背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就我校当时的阅读现状看: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资源。

通过调查发现:有73.3%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有55.0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有36.05%的认为可以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学生认为是休闲娱乐;从阅读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每天看书不足30分钟;从阅读途径来看,较少的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

可见,农村小学生虽然在读书意识上有一些重视,但阅读途径单一,阅读面较狭窄,阅读深度不够等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校于2009年9月成立了“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研究讨论,确定以“新课标”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教育,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

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指向课本以外的校内外各个场所。

研究过程与成果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提高读书能力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作以总结: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读书方法乐于读书,善于阅读,是成功者重要的品质。

所以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总结和体悟读书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书方法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往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却不注重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读书依赖于教师,不会主动去感知课文,不会主动思考,造成学生低能现象。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送给学生自能读书的金钥匙。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时做到:字准句通,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能汇报出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

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点拨、引导,同学的帮助,媒体的诱发等)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体会文中蕴含的意思。

最后对课文中有积累价值的语句加以记忆积累,对阅读及习作有帮助的典型语例进行迁移练习。

学生处于主动感知语言的学习氛围中,既使他理解有偏差、有错误,可以引导学生在精读和品读中再通过议论、探讨解决。

经过反复指导和训练,学生读书方法掌握了,课外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2、指导阅读方法要注意的问题(1)先扶后放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要给以指导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

训练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

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

(2)先易后难读书指导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做到由易到难。

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

在题材上,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

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欢的。

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小新闻。

(3)先短篇,后成本有时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读书不能坚持,一本书读个开头就搁下了。

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

“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头忘了前头,始终一团乱麻。

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便坚持读完,也免不了糊里糊涂,不知所云。

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简本巨著或“大部头”某些章节。

(4)先精读,后略读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

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要精读训练在先。

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5)多多益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

相当一部分教师倾向于小学生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学生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很好“课文”。

二、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就会养成某些习惯。

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

学习上认真阅读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1、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的习惯是得花大气力的。

开始时,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一定要把习惯培养起来。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

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

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

读“正确”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

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

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

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

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2、指导学生用心去默读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严格训练,第一学年以后,学生就能初步养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读书习惯,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了。

在这个基础上,便开始进行默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默读时用眼睛看,使字、词、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不出声,不动嘴。

开始训练时,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他们有的会轻声地读,有的虽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实际上仍旧是“朗读”,教师要随时提醒,随时纠正。

默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在默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

例如,初读文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注意文章里的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想一想文章讲的什么事,有哪些疑问,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

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随着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外用心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3、带着问题读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跟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读课文或阅读课外读物时,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全懂了?还有什么疑问?有疑问必须努力弄懂,不能含糊。

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发现了问题,自己不认真思考,就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别人帮忙解决。

其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必须自己要先想办法解决。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的。

有的问题经过努力仍旧解决不了,或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时,还是应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在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

听别人发言时,要问问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吗?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如何修改自己的意见。

三、开展大语文读书活动为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课题组研究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图书室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创办班级图书角小学生年龄小,再加上家庭条件的制约,学生个人很难有大量图书阅读,而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也不够方便,因此,创办班级图书角便是适宜之举。

图书由教师捐一些,学生每人捐几本,这样便有近百本书。

而后又发动学生多买书存入,图书角逐渐充实。

图书角的管理和借阅分工负责,定出系列的管理与借阅制度,完善管理。

此举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阅读的天地,又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图书角每隔一段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一批图书,供学生借阅。

看完一批图书,归还之后再借一批。

这样既保存好了图书,又解决了许多现行图书借阅的不利之处。

2、订报订刊学生每人订阅一份小报或刊物,是阅读活动的又一组成部分。

学生订的报纸有:《小学生语文报》、《作文报》、《山东少年报》等,刊物有《少年天地》、《中华少年》、《当代小学生》、《我们爱科学》等等。

这些报纸刊物是学生大量阅读,并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

3、开设阅读课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纳入日常的语文教学,进入课堂是必要而且可行的。

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报刊,边看边写读书笔记,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读书行为进行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产生的疑问与提出的问题,教师也给予必要的引导或解答。

4、读书交流会与读书节为了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班级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读书节。

在交流会上,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互相传阅。

介绍自己本周重点读了哪本书,以及读后的收获和感想;在读书节中,举办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推荐好书,介绍读书经验,交流读书所得,评选“读书标兵”等。

5、利用网络阅读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较有价值的文章。

有的在网上直接阅读,有的打印后供学生传阅。

实验效果与反思我们以“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研究”为突破口,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

学校对教师、班级和学生的实行“学生读书习惯”专项评价。

课题组在实验期间编写了《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美文选编》等材料,对学生的课外读书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