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于永正老师习作课《考试》有感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听于永正老师《考试》后的启示
精品赏新让学生崤动而辞发——听于永正老师《考试》后的启示口孟菊仙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二、平等对话,让学生真心表达尴尬局面:教师一提及要写作文时,多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手写我数学生就开始叫苦。
有时教师的激情I Z l,我口说我心,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导入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致,可一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
于老师在这方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写作,他们又开始唉做得非常成功。
课中,他强调学生要说真声叹气了。
写作的过程对于多数学生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能充分表达自来说是艰涩的。
怎样才能让作文课堂己情感的话。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充满阳光,让学生的习作心境充满愉听到许多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悦?于永正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考“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试>。
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一样,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一、注重体验。
让学生有感而发题没看清楚。
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写作需要动力和激情,小学生的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习作也是如此。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发”。
那么这种动力和激情从何而来?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害于老师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我白写了很多字。
”试,即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知识渊博心情感的需要。
15分钟后,学生们的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型小学生,测试题。
测试前于老师特别初稿完成了。
通过自己修改、师生共要到终点,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强调要按要求去做。
结果,全班只有1评,一篇篇内容充实丰富、情感真实动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人符合要求。
其实让学生参加这么一人的好文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锅,一直在纳闷,该怎么吃呀?所以我次考试并非于老师的目的,他的真正这一切都源自于老师那独具匠心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这场另类考试获得的一笔——一次特殊的考试,把学生所说,陷阱太深了,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从而引出导向生活体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按要求做的话,真的会考不好。
最新 品析于永正《考试》一课的对话艺术-精品
品析于永正《考试》一课的对话艺术“对话”中的“情、礼、法”于永正老师底蕴深厚,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技艺精湛,堪称大家风范,名师风采。
特别是于老师的作文课,可谓大音希声,大道无痕,总能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对话场”中,开启心智,放飞想象,激越情思,习得方法,在“人文合一、物我两忘”的绝美佳境中,徜徉文字之途,畅享习作之趣。
每每聆听,都如获至宝,深受教益。
于老师执教的作文课《考试》就是一个经典课例。
课堂中,他始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用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从“儿童的语文”视域出发,诠释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与佐藤学先生倡导的“交响乐团式的学习”一脉相承,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激荡、共鸣中向纵深处漫溯。
一、对话中润“情”课堂不是无情物。
于老师的课堂更是情意浓浓,暖意融融。
这都源于他对学生全身心地尊重、鼓励与宽容,学生畅所欲言,乐此不疲,深刻感受到以长者为师、与智者同行的无限快意。
“考试”对学生来讲,司空见惯。
而于老师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地创设“另类考试”的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考前,学生充分发表对考试的看法;考中,亲身感受“入陷”的过程;考后,尽情抒写考试感言。
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体验感受、积淀情感、生成语言的过程,达到了“言为心声、文为心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佳境。
当于老师问学生对考试有什么看法时,他非常珍视学生的见解,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看法,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而且,用温情的评价语,做善意的启发:“多会分析问题,头脑多冷静!我听了你们的发言,觉得你们都很好。
你们对考试的看法,对考试的分析,对于老师都有很大的启发。
我可以断定,你们会考好,你们的知识都是渊博的。
”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赞赏,怎会有学生:“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考试。
”“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的精辟见解和辩证思想?对话中,一名学生抱歉地说:“老师,我的结尾写得有点潦草。
最新于永正老师给我带来的思考作文
今天上午很荣幸地观赏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课,聆听了他的讲座,真是思潮起伏,陶醉其间,不亦乐乎。
他那一手漂亮的板书、他那极具感染力的朗读、他教学中的幽默风趣、他教学中的智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老师寻常的言行,便能熏人情感、动人灵魂。
一位七旬老人,一个和他的年龄不近相仿的灵动富有活力的课堂,让我佩服至极!我时常抱怨自己不再年轻,抱怨自己力不从心,可是和他老人家相比真的自惭形秽,我明白了如果一颗干好教育的红心不变,年龄不是门槛。
我一边听一边激动,一边听一边思考--对自己、对自己的课、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的思考。
思考一:做天使不做魔鬼在于老师的作文课上,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评价是“亲切,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是啊,于老师作为一位老爷爷,能在课堂上把自己变成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幽默至极!肢体语言的魅力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师生。
欢笑声、赞叹声、掌声不绝于耳,真的达到课的最高境界。
我想:这是孩子们做梦都想要的课堂。
作为老师,只有亲近孩子,只有让孩子们喜欢你,才会让孩子们喜欢你的课,所以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
自己今后一定要改变!没有人愿意看见你板着脸,没有人愿意接受冷漠,你对世界笑,世界就会拥抱你。
思考二:教学生写好字,做好人在讲座中于老师说:“教语文,教来教去就是教学生写好字。
”就这一点我感触颇深,我反思:字如其人,字如其心。
写好字就是做好人。
本学期我们小学课程中添设了一节书法课,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我从下周开始每天让孩子们临摹字帖,把写好字作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来抓。
按照于老师讲座中谈到的“每课的生字必默写,单元结束后再默写,错的字写下来,贴在学生课本的扉页,让她(他)天天看。
小学生一定要写好字,照着字帖写,天天写,字如其人,练字就是做人”来做。
思考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于永正老师说:“学会了就是亮点,不学会就不是亮点。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课堂上你要教会孩子们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
充满个性的作文教学 ——听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有感2010年5月16日
充满个性的作文教学——听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有感5月16日上午,26位各校区语文教学骨干跟随县教研室三位领导赴邢台追光小学听了一堂作文教学课,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作文教学技巧、精湛的作文教学艺术,那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乐于表达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
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
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敢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在潜质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内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
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
他给孩子们播放一段对话让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对话所处的场景,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
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笔走如飞,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角色参与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正当孩子们在写作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悦时,于老师又别出心裁的和学生演了一出哑剧,再让孩子们去想象人物的语言,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
四、实施鼓励性评价,保持学生积极心态纵观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
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
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听于永正老师写作课后的感受莘县明天小学樊学雄于永正老师在莘县的学术报告会2月28日上午结束了,直到现在,我的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眼前闪现的仍是于老师在习作课堂上那精彩的一幕幕,耳畔回响的仍是于老师感人至深、实实在在的教诲。
童心·年轻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即使是七十二岁的高龄。
在《写好人物对话》的习作课堂上,创设“小猴子和猴妈妈”对话的情景时,于老师童心未泯,形象逼真地模仿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动作,蹦蹦跳跳,抓耳挠腮。
模仿童真的语言,这哪里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生动的再现,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吗能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吗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
是弯下腰,甚至蹲下跪下和学生对话吗?我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把握住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于老师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于老师的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触至深。
手把手·实打实于老师的习作课堂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一教育思想很好的体现。
指导学生分段,学习写提示语,这也是写好人物对话最为关键的两点。
于老师把这种训练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落实。
于老师特别让学生关注了当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的标点,让学生们认真看,用心记,还安排了抄写对话和听写对话的环节,让教学目标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为后面“依据对话编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习作基础。
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孩子,要仔仔细细地教,踏踏实实地教。
教书·育人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于老师的课堂诠释着这一切。
当面批完学生的作业后,于老师双手拿作业还给学生,有学生用一只手接,于老师不给,学生随即明白了,双手接过作业。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这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让我收获了很多对写作的新体验和新认识。
在课堂上,永正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技巧和方法,让我们更好地展现中心思想。
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我们的观点,如何用适当的例证和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论述。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拥有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并以这个思想为纽带来串联文章的每个段落和句子。
在适当的引用例证和事实方面,永正老师提出真正的例证应该是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的,而非人为的。
他告诉我们不能“炒冷饭”,也就是不能一再使用说明已经被人说烂的例证。
相反,我们需要寻找新鲜的素材,这可以通过不断了解现实世界来获取。
这样的例证或事实可以增强我们文章的可信度,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
在语言表达方面,永正老师强调了文学的“音韵美”。
他说,语言是有节奏的,无声的音乐。
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来提高文章的音乐美。
而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它的深度和广度,就决定了其思想的高度和远度。
在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方面,永正老师强调了创新和独特性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素。
我们需要拥有发现不一样的视角的能力,才能揭示真相,最终做到有影响力的文章创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在合理的篇章结构方面,永正老师提到了每个段落应该有自己的单一观点,用合理的连接词或片语连接前后段落,使文章整体性更强。
这样,读者就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最后,永正老师特别强调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沉重或轻松的语言表述我们的观点。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得到了很多建议,让我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这堂课,我感受到写作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学习到了许多与历史和人情息息相关的知识。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作者:兰云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11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最大烦恼。
为了教好作文,语文老师可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地。
前不久,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对话作文观摩课,真是受益匪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
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作文教学中,使他的作文教学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
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
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
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
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
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
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
于永正作文
于永正教学实录—《考试》师:神话发生在她的身边,题目好不好?加上5 分,读!生:今天,我到温岭中学上课,是全国名师于老师给我班同学上作文课,心情好激动!我在途中一直想象着老师的模样,是高的还是摇的,胖的还是瘦的?师:是丑陋的还是英俊的?(生笑)生:可一到台前,竟发现老师是个平易近人的老爷爷,而且奇怪的是一上课就给我们做试卷。
于老师在考试前反复强调要细心,看清要求,只有5 分钟的时间。
我一听,想:老师肯定有什么“陷阱”设在这张试卷里,我做试卷时一般都先审题。
于是,我认真看了看所有题,结果发现最后一题让我们只做一、二两题,果然设有陷阱啊!想完我就动笔写起来。
不一会儿,老师就收了试卷,我想,同学们应该不会被“骗”吧!可老师一边看试卷,一边连声说:“糟糕、糟糕”, 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莫非中间又暗藏玄机?可老师说我是唯一看清要求并按要求做的人,其他同学都没按要求做,真是神话。
哎!“按要求做”,真是重要啊!上课要按要求做,做试卷要按要求,几乎所有事都得按要求做,如果不按要求可能就乱套了!开汽牟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不惨了?审题是我平时的习惯,可今天却因为这个好习惯按要求完成了试卷。
看来只要大家人人按要求去做,神话就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今天这堂课不只是使我明白了怎样写作文、做试卷,也使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按要求去做的道理。
生:老师,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
师:噢!草稿可以潦草,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生:是作文写得潦草,不是字写得潦草;当然,字也写得有点潦草。
师:噢!如果说涂草的话,那不能怪你,因为时间来不及让你思考。
多可爱的孩子,非常懂事!140 分!生:老师你太高估我了,我只有几句写得比较好。
师:你不要太谦虚了,只要有一句好就值千金;一个字好也值千金。
“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一个“绿”字,那不值千金了!掌声鼓励!(另一生提醒:老师,你刚才忘加分啦,应该是145 分。
)师:唤,对不起,你真细心。
回校以后,大家修改一下,抄在作文薄上好吗?下课了,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后会有期!(全场报以热烈掌声)心有所感,不吐不快——说说《考试》的习作教学于永正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 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
读《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有感——助力成长,为成长增添别样风采
读《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有感------助力成长,为成长增添别样风采在这个暑假假里我感觉十分充实,因为我在《于永正课堂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这本书中结识了于永正老师。
他的说写训练,实实在在,而且形式新颖,为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增添别样风采,助力无限。
我觉得于老师的说写训练有三大特色:1、创设情境教学是于老师习作课的一大特色。
口语交际课上,创设特定情境,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于老师在《借粉笔,写借条,当“导游”》教学实录中,于老师上课前要画图画,发现没有了彩色粉笔,“没有彩色粉笔,画出的画多难看呀!”于是同学们主动给老师想办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有学生告诉大家:隔壁二(2)李老师刚拿着一盒彩色粉笔(这是于老师事先安排的);接着老师问:小朋友敢不敢去,能不能借来。
同学们争相去(创设借东西情景,使说写训练置于“实战”需要中),一人去,其他同学在教室模仿、借粉笔(师强调注意礼貌,要会说,说清楚,说不清楚也借不来),正说着,借粉笔的同学回来,没借着(借什么颜色?几支?在平时也会这样:热情很高,思虑不周,仍做不好事,于老师重点锻炼说话要说清楚),调整后再次练习说,并乘机练习如何写“借条”(让学生参与情景应用的过程,并在应用的过程中,结合特定的需要,告诉学生应用文的作用和写法,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这两节课先练说----怎样向别人借东西;再练写----写借条;借来粉笔,画菊花,又练说---当导游;当完导游再一次练写---写菊花。
这样,环环相扣,学生从说到写,紧密衔接,水到渠成。
联想到我平时的口语交际课堂,没有提出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总是让学生随便交流,导致学生们无话可说,两三个学生象征性的说几句话,其余都是沉默不语,由于说话环节没调动学生起学生的积极性,写作环节中,大多数学生也是感觉无话可写。
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也要试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避免“哑巴”语文。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评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课《考试》
准 确 的 判 断 。 ” 那 么 究 竟 怎 样 “
才 能 找 到 最 大 的 一 穗 ? …‘ 大 最
的 一 穗 就 是 你 们 刚 刚 摘 下 的 。” 弟子们 听 了老 师 的话 , 若
有 所 悟 :人 的 一 生 不 也 是 在 麦 地 里 行 走 吗 ? 有 才 刚 刚 跨 上 战 马 , 这 么 就
今 的 词 义 也 是 有 变 化 的 。 白 了 明
三 下 五 除 二 , 一 场 战 斗 便 解 决
了 。 不 正 表 现 了唐 军 将 士 义 无 这 反 顾 、 勇 杀 敌 、 国立 功 的 豪 英 为
迈 气概 吗?
这个 道理 , 们就 能历 史地 看待 我
在使 用 习惯上 发生 了很 大变 化 。 我 们 在解 释 古 诗 中 的某 个 词 语 时 , 是胶 柱鼓 瑟 , 知 变通 , 若 不 便 会感 到扦格 难通 , 是不 得不 偷 于 换搭 配对象 , 为 求解 。 曲
怎 么 解 决 这 个 问题 呢 ? 首先 , 们必 须有 历史 的观 我
苏 格 拉 底 的 这 则 教 育 故 事 有 着
太 多 的相 似 、 通 之 处 。 相
刚 跨 , 谓 将 士 们 才 跨 上 战 马 一 意
会儿 。 这 样 解 释 是 符 合 全 诗 意 旨 的 。这 首 诗 写 的是 一 场 速 决 战 , 全诗处 处扣着 一个 “ ” 来 写 。 速 字 在古代 战争 中 , 鼓 是 指挥 进兵 战 的 , 谓 “ 鼓 进 兵 , 金 收 兵 ” 所 击 鸣 。
充 实 , 全 面 反 映 古 今 汉 语 面 貌 能 的工具 书 ,我们 只要认 真 查 阅 ,
“ 头 铁 鼓 声 犹 震 ” 是 说 城 头 指 城 ,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于永正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却也基本上停留在他是名师的认识上。
真正走近这位名师对他的课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应该还是要算在读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之后。
说实话,真是佩服到词穷的地步,很多巧妙的地方竟然只觉得只有自己读完才有体会,生怕自己笨拙的语言会伤害了这位名师的课堂魅力!《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这本书是在秋期刚开学不久,语文教研组组长周菊老师推荐的给我们这些新老师的。
还记得当时周菊老师的原话是: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该怎么上课了!于是,心里又增加了几分对这本书的好奇。
终于,在这个寒假期间将其买回并拜读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共分为两卷分别是阅读教学卷和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正在拜读的是阅读教学卷。
这本课堂教学实录更多的是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上课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青年教师更快地掌控课堂。
在这本书里读出了于永正老师真正是教育专家的点滴,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于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说:“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
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儿童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
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心思,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
”是的,这是我深有体会的地方,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他鼓励孩子的方式非常亲切自然、不漏痕迹。
在《狐假虎威》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当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第一课时时已经让学生反复地读了课文,在第二课时就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请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
这是肯定会有很多没有被请上台表演的学生难免有些小情绪,此时于老师是这样说的:“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是眼前一亮,这句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话却照顾了全班所有同学的情绪,不仅让没有上台表演的心理有不舒服的情绪也稍稍打压了一点上台表演的同学的骄傲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激情,让他们更有心思去观察去琢磨这些动物的神态表情。
考试读后感
考试读后感
《考试》读后感
读完《考试》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以一场考试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学生们在考试中的种种表现和心情。
作为一名学生,我对考试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篇文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文章让我感受到了考试时的紧张氛围。
每一次考试都是对学生们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大家都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
在考试中,学生们各自为战,面对着试卷上的题目,思维高速运转,努力回忆学过的知识点。
这种紧张的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考场之中,感受到了那种沉重的压力。
其次,文章还展现了学生们在考试中的不同表现。
有些学生因为准备充分,答题如鱼得水,自信满满;而有些学生则因为种种原因,遇到了困难,或是犹豫不决,或是紧张到手抖。
这些不同的表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考试中的种种不易。
在文章中,我还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与努力。
他们在考试中遇到的困难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斗志。
他们在考后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考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努力学习的决心。
总的来说,《考试》这篇文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考试的紧张氛围和学生们在考试中的种种不易。
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与努力,这让我深受感动。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做好准备,就一
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篇文章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这次的“对话作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新颖之处,老师与学生都有互动。
于永正老师首先让我们读了他写的《生命生命》一书中的《含泪的微笑》那一章。
那一章中的学生,就是于永正自己。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
结果,只有极少数同学按要求写了,大多数同学把于永正称为“魔鬼”、“冷面杀手”,还有的干脆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优点,而是专拣于老师的缺点说事儿。
当时我在想:于老师到底做错了什么呢?老师是批评了他们,但我们为什么这样恨他呢?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批评也需要艺术,更需要爱心。
这些同学的言行举止是可恶的,但于老师却没有因此怨恨他们。
相反,老师仍像以前那样亲切地对待他们,引导他们。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明白了:于老师并不是要消灭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而是让他们看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缺点。
于老师教给我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批评别人的缺点要找准症结所在,重点指出,不要翻老账。
于老师强调说:“老师现在可以接受你的建议。
请把我批评为‘魔鬼’、‘冷面杀手’。
”学生听了,都低下头。
他们感到很难堪,有的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但有的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老师不急不躁,又接着说:“虽然你们中间的有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还有些人不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
”听了这番话,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要说句公道话。
我看您也不能算是‘魔鬼’、‘冷面杀手’。
至于我嘛,只要你愿意,随时都欢迎您去批评!”学生们立即鼓掌称好。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歌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天下午,我们的心里都涌动着温暖的感情。
对话本来就是双向的。
于老师批评了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们的成功,使于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不是演员,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儿童,在教育上切忌弄巧成拙,操之过急。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有时批评的过分,或有些尖刻,甚至打骂体罚。
听于永正的《作文指导课》心得
听于永正的《作文指导课》心得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他们特别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往往一个爱的细节就可以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温暖。
比方,于老师上课前就告诉学生在写草稿时可以去上厕所。
语文教师要成为敏感的语言医生,随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发言中的问题,甚至于常见处生疑,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功底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让学生从中受益。
作文选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特长。
教师首先是一个写作高手,深谙作文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给学生。
比方“好文题一半”,“作文说到底是考想象力的”,“写文章要一气呵成,思路不中断”等等。
面对做坐着的学生,教师俯下身去,穿行在学生之中,去解答疑惑,去发现典型,去倾听参与。
令人感怀的平等首先表达在身体的姿态上。
教师重视什么,提倡什么,引导什么,学生就在那个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于老师要求学生起个好作文题,看看这些题目《妈妈“中招”了》、《爸爸真好,妈妈最坏》、《两声不同的“喇叭”》,真是令人欣喜!。
读《考试》有感500字
读《考试》有感500字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复杂的年代,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年代。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我”去考中学。
但在这简单的故事里,却有着另一个时代的倒影。
“我”去考中学,却“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考取了重点中学”。
但是,文中的“我”也不是那么兴奋,只当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那时的好像也没看到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小刷子已经结束”。
我的父母更不用说,“我”更少。
我完成之后,没有人来祝贺“我”,“一切都是很自然的。
那真的是一个纯真的年代。
而现在,一切都与那时截然不同。
不用说高考、中考、小升初,就连小学的入学都要测试。
更有一些“重点”要求入学的学生必须熟记《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
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概不要。
那可是学前班和幼儿园刚的小孩子呀,这样苛刻真的不会适得其反吗?那些大考临近的考生,更是在题海中抬不起头来。
教室后面的标语、之间的明争暗斗、老师的激励、家长的唠叨、邻里的议论……这些无形的压力简直可以让人喘不过起来。
每年的上半年,只要附近住了考生。
大家中午、晚上都不敢大声喧哗。
流浪狗被赶走了、练乐器的不敢练了、就连小婴儿也不敢哭。
因为一旦有什么大的声音,那些家长都会循声赶来。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则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平时考试,说的最神气的话就是:‘我全部都做出来了!’”这在今天,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平时的测试中,如果不是很难的题目,有些科目都会有考满分的,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全部做出来。
即使在高考数学,还将一些学生“太容易了!””,“没有问题。
”这样的词来形容。
真恐怖。
甚至于SAT,这个用英文答题的美国“高考”,每年上了2300分的中国学生都有成千上万。
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有谁会在考完试后炫耀“我全部都做出来了!”现实是残酷的,迎接我们的,唯有更多的压力。
多么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于永正老师习作课《考试》有感
看完于永正老师的《考试》一课的课堂实录后,眼前还闪动着于老师那慈祥的面孔,耳畔回响的是于老师那亲切、自不过又不失风趣的话语……
为什么于老师的课没有我们平时习作课的模式和套路,却常常收到惊人的效果?为什么每次听完于老师的课总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很多的感慨:真是大家的风范,真是好课无痕?好课无痕又缘于什么法宝?我一直在想……
我觉得像于老师这些专家在上课时,有一颗平常心。
不去过度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华丽的辞藻、精心的过度语,而是想办法让孩子们动起来,突出孩子们站在课堂的主体舞台上。
老师自己则默默地充当一个幕后的导演、策划。
策划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多的方法、给他们更多展示的平台。
平台。
通过看似无意的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眼前的这位专家级的老师很亲切平和,宛如自己的爷爷或一位忘年之交的朋友。
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形成敢说、爱说的局面。
于老师上课伊始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第二: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心声。
其次,抓住学生的感点,尽情抒怀。
在公布了考试结果之后,全场哗然。
做对的只有一名同学,其他恍然大悟的同学顿时百感交集,千种滋味涌上心头。
此时此刻,在场同学满腹的话语欲倾盆而出。
于老师抓住这个时机,让大家尽情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思。
对于做错的学生,老师即时实行引导:人能悔悟就能进步……做错了事情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今天测试的就是细心,按要求去做……于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气氛带动到高潮,并让学生懂得成功和失败都是收获。
第三,尊重学生,尤其是习作水平稍差的学生多给予鼓励。
在请一个学生指定谁来当堂读一读自己的作文时,于老师站在这个学生的身边,耳语了一阵,学生便指定了一位写作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读作文,出乎在场学生的意料,于老师对他的习作大加赞赏,还请唯一做对试卷的同学读自己的作文,精彩的点评更是新颖独到,抓住学生心理。
这些鼓励的言语会激励孩子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去努力……
一边看着《考试》的课堂实录,我一边在想回去也给自己的学生这样鼓励地上一堂课。
于老师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教学理念是需要自己细细琢磨、推敲之后,使用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的。
对于数学课来说,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同样重要,特别是在鼓励学生方面,给学生充足的勇气正视自己的错误是十分必要的,而我在课堂上有时的评价是干巴巴的,变化不多,缺少情感投入,少了那么一份温情,我想我得时刻记着“只有真情实感的评价才能激起学生心头的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