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一、中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分布十分广泛。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气候和地形的差异,中国的农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下面将从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和农业产品分布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1. 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

这些作物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1)中国东北地区: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合种植水稻和小麦。

黑龙江、吉林、辽宁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其中黑龙江是中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域之一。

(2)中国北方平原:这个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河北、河南、山东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3)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棉花等作物。

江苏、湖南、安徽是中国的主要产粮区和产棉区。

(4)中国西南地区:这个地区山地和高原较多,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但也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区域。

四川、云南等省份是中国重要的稻米、蔬菜和水果种植区域。

2. 农业产品的分布中国的农业产品种类繁多,不仅有粮食农作物,还有蔬菜、水果、畜禽等。

这些产品的分布也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1)东北地区:这个地区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条件使得东北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重要产区,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大豆种植区。

(2)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棉花、蔬菜、水果等。

湖南、江西等省份以水稻和蔬菜种植为主要农业产业。

(3)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河南、山西等省份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

(4)西南地区:这个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云南、四川等省份以稻米、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种植闻名。

二、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与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 考点26 中国的农业(原卷版)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 考点26 中国的农业(原卷版)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考点26 中国的农业【考点梳理】考点1 农业概况及分布1. 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 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 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4.农业的地区分布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5)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考点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自然条件:①种植业——地形、土壤、水源。

②林业——地形陡峭,水土易。

③畜牧业——降水,但牧草生长良好。

④渔业——河湖众多,水域广阔。

(2)社会条件: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远近;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2. 走科技强农之路(1)科技强农的成就: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和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2)科技强农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重难突破】1. 农业的分类我国农业部门的划分: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的农业生产部门;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是多样而丰富的,涉及到农业的分布、农作物种植、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下面将对中国农业地理特征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农业分布区划中国的农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将中国的农业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云贵高原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七个农业区。

每个农业区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 农作物种植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等多个品种。

在不同的农业区,种植的作物也有所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白菜等作物;黄淮海地区产粮基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种植稻谷、水稻、油菜等作物;云贵高原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作物;西南地区主要种植稻谷、玉米、茶叶等作物;西北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3. 水资源利用中国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优化农业用水。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农业用水量;加强水资源调配,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益;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等。

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中国致力于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水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膜,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5.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耕种、养殖、育种等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地理之中国的农业

中国地理之中国的农业
47
48
五、林业
•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 为主。 •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
33
生长习性:喜温 、喜湿
34
四川江油用800亩油菜花拼出李白头像
35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 来出现“北移南迁”的趋势。
黑龙江 辽宁
北移南迁
四川盆地、
黄淮海平原
华南地区
36
甘蔗 生长习性:喜温 、喜湿 、生长期长
37
➢ 是我国主要制糖原料。 ➢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
——北方春播玉米区。 面积约占全国36%, 总产量占全国40%。 ——黄淮海春夏播玉 米区。面积占32%, 总产量占34%。 ——西南山地玉米区。 面积占22%,总产量 占18%。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24
我 国 九 大 商 品 粮 基 地
25
商品粮 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46
四、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 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 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 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地理分布农业是人类利用植物或动物生长、繁殖机能,通过人工培育,获得食物、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以解决人们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般来说,农业单指种植业(或耕作业),全面而言,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一、粮食作物中国立国几千年来的一条根本治国经验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粮食生产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各地粮食生产不平衡,中低产面积广,问题较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丝毫不能放松,必须抓得狠、抓得紧。

充分调动广大粮农的积极性,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结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善粮食生产投资环境,增加投入,是粮食增产的基本途径。

粮食生产在我国农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

我国粮食作物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地域不同种类也有异,但主要作物仍然大体类似,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和薯类。

(一)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1.稻谷稻谷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

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

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水稻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个别高寒或干旱地区以外,从北纬18.5°的海南岛到北纬52°的黑龙江呼玛县,从东部的台湾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

水稻的分布广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大致分为两大产区,见图5-1。

图5-1 中国水稻分布示意图(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农业与工业分布一、中国的农业分布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中国的农业分布中,可明显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1. 北方农业分布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这些地方因其气候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是寒温带或温带气候,种植季节短暂。

因此,在这些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耐寒作物。

其中,东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更加严寒,也适合种植油料作物如大豆,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 南方农业分布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及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雨量较多,并享有充足的日照和四季明显的特点。

这种气候适宜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长发展。

因此,在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桑蚕等农作物。

南方的水稻种植往往需要充足的水源,因此我们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看到大片的稻田。

二、中国的工业分布中国的工业分布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一二三线城市分布。

1. 一线城市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早、工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城市。

这些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这些城市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些城市,不仅有着各类制造企业,还汇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高科技公司。

此外,一线城市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

2. 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是指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具有较强工业基础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中心城市。

如天津、重庆、武汉、成都等地。

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它们在地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石化和汽车等在这些城市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 三线城市及其他地区除一二线城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三线城市和其他区域。

这些地方的工业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以小规模工厂为主。

这些城市和地区多数位于内陆或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带。

中国的农业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业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业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农业潜力。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中国的农业地域存在着明显的分异。

这种农业地域分异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农业地域分异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农业地域分异的主要特点中国农业地域分异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差异:中国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耐寒作物;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稻谷、茶叶等水稻作物。

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山地草原较多,适宜发展牧业。

这些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2. 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的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发展农田灌溉农业;内陆地区水资源匮乏,多以旱作农业为主。

此外,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适宜发展农田经济结合的综合农业。

3. 人口分布差异:中国的人口分布也对农业地域分异产生了影响。

人口稠密的城市和沿海地区更多地发展了工商业和服务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人口相对较少的西部地区则主要依靠农业为生。

这种人口分布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

二、农业地域分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地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不同地区提供了机遇和优势。

1. 机会与优势:- 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由于气候和土地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培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

例如,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适合种植大豆,陕西地区因土壤和气候适宜发展苹果产业。

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跨区域交流与贸易。

- 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地域分异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南方地区以水田种植为主,发展了稻谷等水稻作物;北方地区则以旱作农业为主,发展了小麦、玉米等耐寒作物。

这种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地理视角全面解读我国各种类型的农业

地理视角全面解读我国各种类型的农业

地理视角全面解读我国各种类型的农业中国的农业一“土地奉献”的产业(1)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新中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

(2)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3)农业科学技术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延长农产品的储存时间、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

三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1. 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热量、日较差、降水等)、水源、地形(平坦的地形对种植业发展有利)、土壤(肥力、酸碱、厚度、质地)。

2.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市场、劳动力、偏好、政策、历史、工农业基础、产值与地价等。

四种植业1. 主要粮食作物(1)水稻:喜温喜湿。

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北是单季稻,以南是双季稻,甚至三季稻(海南)。

北方也有零星的分布,如东北的长白山区、华北的天津等地。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

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

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

(2)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秦岭—淮河至古长城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冬小麦生长周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周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而古长城以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春小麦分布冬季很冷的地方,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农业的区位地理的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的区位地理的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的区位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顺,日照时刻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潮湿半潮湿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专门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因此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要紧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要紧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1、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洪涝)威逼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点,盐碱危害专门严峻。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许多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爱护,水土流失严峻。

2、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要紧粮食作物,要紧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要紧的经济作物。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青藏地区农田分布主导因素分析

青藏地区农田分布主导因素分析

青藏地区农田分布主导因素分析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农田的分布受到多个主导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地形和海拔:青藏高原地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

农田的分布受到地形的限制,平坦的地区更容易开发为农田,而高海拔地区和陡峭的山坡则较难用于农业生产。

气候条件: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气温低,降水不足。

农作物种植和养殖都受到气候的制约,只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田才能成功种植作物。

水资源: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水和融雪,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

农田的分布通常与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密切相关,只有有足够的水源才能保障农业的发展。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种类多样,但由于气候寒冷和长期风蚀,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很难用于农业生产。

交通和基础设施:青藏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对于农产品的输送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策和经济因素:政策和经济环境也是农田分布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扶持政策、市场需求、土地政策等都会影响农田的规划和分布。

文化和传统习俗:青藏高原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也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田的分布。

综合上述因素,青藏高原地区农田分布受到地形、气候、水资源、
土壤质量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政策、经济、文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规划和发展政策。

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农业地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农业地理因地域广阔和多样化的气候、土地和地形条件而变化多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地理的特点和挑战。

中国的农业地理可以分为几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南山地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

每个地区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从而决定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类型和规模。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作物。

此外,该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土壤质量,使得大规模养殖业得以发展,如养殖鱼类和虾类等。

中部平原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

这片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

农民在这里实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作业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西南山地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多变。

这里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区内的河谷地带。

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等作物,同时养殖家禽和畜牧动物。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农产品而闻名,如云南的普洱茶和四川的牛肉干。

西北高原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畜牧业的重要地区。

农民在这里以养殖动物为主,如绵羊和牛。

他们依靠草原和人工灌溉系统提供的饲料来维持养殖业。

尽管中国农业地理的多样性和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条件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例如,西北高原地区的干旱气候限制了农民种植作物的选择,使其更多地依赖畜牧业。

此外,一些地区的气候不稳定,易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水和干旱,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土地资源有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然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田转为城市和工业用地,农民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三,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均衡。

虽然中国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采用了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农业技术,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地理条件

中国的农业地理条件

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 持和鼓励政策
政策实施:政府如何实施农业政 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法规: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
法规执行:政府如何执行农业法 规,如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
农业经济体制
土地制度: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合作经济、公司+农户等 政策支持:农业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市场机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等
农业地域差异
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等粮食作物
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油菜等作物
西北地区:以绿洲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棉花、 瓜果等经济作物
青藏地区:以高寒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青稞、 马铃薯等作物
东部沿海地区:以商品 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蔬 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03
中国农业的区域布局
章节副标题
农业区划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 米、大豆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作物为水 稻、油菜、棉花等
华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 蔗、水果等
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 米、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为青稞、油 菜、马铃薯等
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 米、大豆等
西南地区:以山地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茶叶、 烟草等经济作物
04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章节副标题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回收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

玩转地理我国的这几种农业类型你都知道么?

玩转地理我国的这几种农业类型你都知道么?

玩转地理我国的这几种农业类型你都知道么?我国农业类型区的分布(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但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谷地土壤由于有森林分布腐殖质较丰富,土壤肥沃,热量不易散失,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因此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2)灌溉农业: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

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灌溉农业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肥力和冲洗盐碱。

一般来说,在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

在现阶段应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

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由于灌溉农业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所以在世界分布较广,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中国的灌溉农业,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

二是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地理的农业类型中多指这一项)。

 (3)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

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与冲积扇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

绿洲农业多呈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分布较普遍。

有新老之分,老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河、湖沿岸,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并从区域分工、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分工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现象。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某些地区适宜发展特定农业产业,从而形成了特定农产品的主要产地。

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粮食作物种植,成为了中国的“粮仓”。

而西南地区由于地势复杂,适宜发展茶叶、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

这种区域分工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因素的要求各有不同,相应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

例如,在热带地区,由于气温高、日照充足、降水适宜,适宜发展稻米、香蕉和热带水果等作物的种植。

而在寒冷地区,农业生产则更多地侧重于发展麦类、玉米和畜牧业等。

三、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

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土地利用率、土壤类型等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在我国,江南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种植,江南稻作成为中国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地。

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但是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定的经济作物,如藏红花、青稞等。

四、交通运输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能够更好地将农产品输送到市场,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

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
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粮食商品率 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3)全国商品粮基地(如图)
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粮食商品率较高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春小麦) 江淮平原 (冬小麦)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成都平原 (水稻) 江汉平原 (冬小麦、 水稻)
增产潜力较大
松嫩平原
2、水稻
喜温、喜湿。 根据对热量的不同要求可分为:一季稻、二季稻、三季稻。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多以单季稻为主,以南多以双季稻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 区域。
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西北灌溉区 水源——黄 河水
集中在秦岭-淮河 以南的水田区
3、玉米
喜温作物, 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在我国分布比较广, 主要分为北方春播玉米、黄淮海夏播玉米和南方低山丘陵玉米, 其中黄淮海夏播玉米是我国主要玉米区。
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养殖带 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养殖带 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养殖带
我国水产业分布地区(读图)
长江中下游渔业
捕鱼
农业的发展
1、我国农业成就
①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种类增加迅速。 ②广大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③逐步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生产基地。
④农业现代化有了初步发展,开始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过渡。
二、我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业
(一)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1、小麦: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较广。 春小麦: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者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 差的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 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比较长、 地区差异也比较大。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 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有分布。

地理答题: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

地理答题: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

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海拔高,气候寒冷(一)、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二)、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商品率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w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w

1.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偏低: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 抗灾能力弱、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 农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4. 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民收入水平低。
5.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如耕地减少、土壤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 减少、土壤污染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区域地理 P170页 考点二 不利
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水旱灾害频繁 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 等灾害性天气 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 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 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季节变化大
总量丰富、类型多样 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
总量丰富,河川径 流量居世界第 6 位
•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 为主。
三、中国的农业类型
(三)畜牧业 • • • •
畜牧业:指靠放牧或饲养牲畜而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 农耕区畜牧业分布在广大东部农耕区 (城郊农业) •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水稻: 秦岭—淮河 以南
(1)主要粮食 作物分布
春小麦:古长城以北
冬小麦:古长城以南 玉米 南疆 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花生: 山东、河南
(2)主要经济 油菜: 长江流域 作物分布 甘蔗:台湾、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 四川盆地 甜菜:黑、吉、内蒙古、新

初中地理中 国的地形地貌与农业分布

初中地理中 国的地形地貌与农业分布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农业分布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从雄伟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起伏的丘陵到辽阔的高原,再到广袤的盆地,每一种地形地貌都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也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分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山地。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

山区地形起伏大,地势陡峭,交通不便,但山区也有着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在一些山区,由于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业类型。

比如,在较低海拔的山区,可以种植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

像云南的山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叶,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而在较高海拔的山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养殖牦牛、绵羊等耐寒的家畜。

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牦牛、藏绵羊等是当地牧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内蒙古高原则以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盛产优质的牛羊肉。

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比如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这里大规模种植着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得益于其广阔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华北平原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除了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还盛产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渔业也十分发达。

丘陵地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小。

在南方的丘陵地区,常常可以看到梯田,种植着水稻、茶叶等作物。

而在北方的丘陵地区,可能会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如谷子、高粱等。

盆地地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四川盆地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不仅种植粮食作物,还盛产水果、蔬菜等。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但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也发展了一定规模的农业,主要种植棉花等耐旱作物。

中国的地形地貌不仅影响着农业的类型,还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方式和规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1、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三、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1、自然条件分析:(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

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

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

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1、自然条件分析:(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

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的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

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

2、农业特色(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

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的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的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据基上种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种类。

(3)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作物,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

(5)台湾的樟树颇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区(川、黔、滇、渝)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纬35°以南,云南省南部还伸入到北回归线以南。

四川、贵州、重庆和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云南南部属热带。

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气候显著降低,形成高山气候。

2、四川盆地终年湿润,雨量充沛,霜雪少见,可生长甘蔗,柑橘,柚子。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3、成都平原为冲击扇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早有“天府之国”美誉。

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等,生猪、桑蚕的生长也很有名。

4、云贵高原上的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是重要的水稻产区,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区,因溶洞、地下河漏水严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兴修水利,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而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袭,夏季又无台风危害,具有发展热带作物的良好环境,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

六、青藏区(藏、青)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

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

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

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

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

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

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

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七、西北内陆区(内蒙、宁、甘、新)1、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送到,水循环很不活跃,是我国气候最为干旱的地区。

气候表现为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少,多风沙,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日照丰富;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这里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西北区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植物来说,白天气温高、光照强,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间气温低,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本区所产瓜果品质十分优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农业。

本区农耕必须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长良好。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

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

(2)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肥沃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是我国长绒绵的主要产区,这里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积温量大,日照充分。

新疆吐鲁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儿井。

4、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因降水较丰而成为我国水草最丰美的牧场和打草场,三河一带出产的三河牛、三河马,闻名全国;宁夏所产的滩羊是稀有的优质裘皮羊品种;新疆境内的天山、阿尔泰山,地形雨较多,山腰以云衫林为主的山地针叶林,以上以下生长牧草,以上为夏季牧场,以下为冬季牧场,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区,所产细毛羊是优良畜种。

5、本区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任意樵采,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危害。

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场退化,是本区环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