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合集下载

地名来历|江苏各城市名,原来大有来头!

地名来历|江苏各城市名,原来大有来头!

地名来历|江苏各城市名,原来大有来头!“江苏”名称是在清康熙时组建江苏省时取区域南部两个府即江宁府(今南京市)之“江”字和苏州府之“苏”字合成省名。

而江苏十三市地名有的来自地名,有的来自官名,有的来自吉祥语......总之是大有来头!南京历史上,南京一共有过多达44个名字,包括应天,金陵,白下,建业,建康等。

今南京地区的行政设置应以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金陵邑为最早。

从此“金陵”就成为古代南京地区的通用名称。

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当时南京),改称应天府,于1368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即南方京城。

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其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东汉献帝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历史上曾时潜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盐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无锡市及辖5个区2个市沿革

无锡市及辖5个区2个市沿革

无锡市及辖5个区2个市沿革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无锡县。

据县志载:“东峰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汉兴锡方殚,遂创无锡县。

”传说无锡一名的来历和锡山产锡有关。

但是吴越语研究者认为以前吴越地区的地名,用“无”字的不少,无锡就是其中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已无从考证。

无锡别称梁溪,因境内有梁溪河而得名。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为无锡侯国。

征和四年(前89)又为无锡县。

王莽时(9~23)改有锡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恢复旧称。

明帝永平元年(58)改为无锡侯国。

三国吴废。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

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400~422)在无锡县境内侨置杼秋县。

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废杼秋存无锡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县废入晋陵(今常州),十三年(593年)复置无锡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无锡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又合二为一,复称无锡县民国38年(1949)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无锡,析无锡县城、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并入)。

1953年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4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市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

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

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国函2015 184号),同意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以原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的行政区域为梁溪区的行政区域;同意设立无锡市新吴区。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一、华北地区北京:在古代曾称为燕京、幽州、大都等。

天津:古称直沽寨、海津镇。

河北:石家庄:原名石门。

保定:曾名保州、上谷。

唐山:古代多为边镇之地,名称多变。

山西:太原:古称晋阳。

大同:曾为云中。

运城:古名河东。

内蒙古:呼和浩特:旧称归绥。

包头:原名九原。

赤峰:曾称昭乌达盟。

二、东北地区辽宁:沈阳:旧称奉天。

大连:原名旅大。

鞍山:历史上曾名鞍山镇。

吉林:长春:旧称新京。

吉林市:原名吉林乌拉。

黑龙江:哈尔滨:原名阿勒锦。

齐齐哈尔:旧称卜奎。

三、华东地区上海:古代只是一个小渔村,没有特别知名的古称。

江苏:南京:古称金陵、建康。

苏州:曾名姑苏。

无锡:旧称梁溪。

扬州:古有广陵、江都之称。

浙江:杭州:古称临安、钱塘。

宁波:曾称明州。

温州:旧名永嘉。

安徽:合肥:古称庐州。

芜湖:历史上有鸠兹之名。

安庆:曾为舒州。

福建:福州:旧称闽都。

厦门:历史上称嘉禾屿。

泉州:古名刺桐城。

江西:南昌:古称豫章、洪都。

九江:曾名江州。

赣州:旧称虔州。

山东:济南:古称历下、历城。

青岛:原名胶澳。

淄博:曾名淄川。

四、华中地区河南:郑州:古称管城。

洛阳:曾称洛邑、神都。

开封:旧称汴梁、东京。

湖北:武汉:古代有江城之称,武昌、汉口、汉阳曾各自有其名。

襄阳:原名襄樊。

宜昌:古称夷陵。

湖南:长沙:古称潭州。

衡阳:曾名衡州。

岳阳:旧称巴陵。

五、华南地区广东:广州:古称番禺。

深圳:古代只是边陲小地,无著名古称。

珠海:原名香山镇。

广西:南宁:古称邕州。

桂林:曾名始安。

柳州:旧称龙城。

海南:海口:古代无特别知名的古称。

三亚:古称崖州。

六、西南地区四川:成都:古称益州、蓉城。

绵阳:原名涪城。

自贡:旧称自流井。

重庆:曾名江州、渝州。

贵州:贵阳:古称筑城。

遵义:旧称播州。

云南:昆明:古称昆州、拓东城。

大理:曾名叶榆城、羊苴咩城。

西藏:拉萨:古称逻些。

七、西北地区陕西:西安:古称长安、镐京。

咸阳:曾名渭城。

宝鸡:旧称陈仓。

甘肃:兰州:古称金城。

无锡市

无锡市
2022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4850.82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65823元 。
历史沿革
无锡市是江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王朝奠基人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 (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商代末年,周灭商,因泰伯无子,西周开国君主姬发追封仲雍的五 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故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周元王三年(前 473年),越国灭吴国,今无锡市境域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今无锡属楚国。
无锡市地处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区域,被称为“太湖明珠”。太湖内湖蠡湖呈“葫芦状”嵌入无锡市区,由北 向南逐渐变窄,其南部狭窄处被称为长广溪 。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太湖无锡市地表水较丰富,外来水源补给充足。市区储量为634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为6453万立方米。其中, 太湖总蓄水量为44.28亿立方米,年平均量约52亿立方米。
运河植物:无锡市除栽培植物外,拥有自然分布于地区内以及外来归化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属、 950种、75变种。占全国的比例为:植物科数39.94%、属数15.61%、种数3.5%。植物种类中,草本植物有744种, 占总数的78.32%;木本植物(包括竹类)有206种,占总数的21.68%。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优良用材的树 种有杉木、檫树、樟树、紫楠、红楠、麻栎、锥栗、榆树等。药用植物400多种 。
动物:无锡市鸟类有170多种;鱼类为90多种,太湖中的银鱼,白鱼,长江中的刀鱼、鲥鱼、河豚是名贵鱼 类;兽类有30多种,主要有华南兔、穿山甲、黄鼬等 。
无锡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石等非金属矿为主, 其次为煤、泥炭等可燃性矿产及矿泉水。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石灰石估算储量17亿 吨。大理石估算储量5000万立方米。煤探明工业储量4000余万吨 。

江苏13城名字的由来,无锡原来是源于这条河~

江苏13城名字的由来,无锡原来是源于这条河~

江苏13城名字的由来,无锡原来是源于这条河~每一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都是一段沧海桑田。

翻阅时间,见证我们的美丽故乡。

金陵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

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

而后又被称作秣陵、丹杨、建业、建康、江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姑苏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原为匀吴,是商末周君之子建立的国名,也简称为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建立了姑苏城。

后又被称作吴县、吴州、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与“苏州”相比,“姑苏”更多几分婉约。

延陵常州“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常州拥有3200多年,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

而“延陵”是常州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季子诚实守信,传为千古佳话。

广陵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秋时期,扬州起初叫邗国。

公元前319年更名为广陵。

南北朝时,北周将其更名为吴州。

隋朝又将吴州改为扬州。

唐朝初年,扬州被改名为邗州,将南京一带称为扬州;唐太宗时期,又将邗州重新改为扬州;唐玄宗时期,又将扬州改名为广陵;唐肃宗时期,将广陵复称为扬州。

静海南通“如花美眷临风落,似水流年静海深”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河北通州相区别始称南通。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叫“静海”颇为贴切,并很有意境。

清江浦淮安“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的叫法开始兴起。

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无锡历史沿革与无锡县城

无锡历史沿革与无锡县城

⽆锡,古属扬州。

⽆锡之名⼤约出现于战国时期。

据《越绝书》记载,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曾⽴⽆锡塘,⼜治⽆锡湖。

可见“⽆锡”之名⾄迟在战国后期即已出现了。

从有关⽂献记载来看,⽆锡之名的缘起,富有神秘的⾊彩。

唐代“茶圣”陆⽻客居⽆锡时所撰《惠⼭寺记》记载,周秦间惠⼭东峰盛产铅锡,到汉初锡⽅开尽,故置⽆锡县。

西汉末年复出铅锡,王莽改⽆锡县为有锡县。

东汉初年,锡⼜开尽。

有樵客于⼭下掘得古碑⼀⽅,碑上刻有“有锡兵,天下争;⽆锡宁,天下清”的铭⽂,于是⼜复名⽆锡。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上也有类似的记载:战国末年,秦王赢政派⼤将王翦率领六⼗万⼤军攻打楚国,在攻克常州之后,曾驻军锡⼭。

⼠兵们在锡⼭之麓埋锅作饭,偶⽽掘得⼀块古碑,上⾯刻着:“有锡兵,天下争;⽆锡宁,天下清。

”王翦问当地⼈民这座⼭的情况,⼈们答道:这座⼭是惠⼭的东峰,⾃周平王东迁洛阳以来,这⾥盛产铅锡,因此取名锡⼭。

四百年来取⽤不尽,近来出产渐少。

这块碑也不知是何⼈所刻。

王翦道:“此碑的出露,天下从此逐渐安宁了,这岂不是古⼈有意埋碑给后⼈看的!今后当然称这⾥为⽆锡。

”然⽽根据考古调查,锡⼭岩⽯中⾃古就不产铅锡,在锡⼭开凿龙光洞时,从未发现过古代开采铅锡矿的任何遗迹、遗物。

所谓掘得有铭古碑来源于⽆锡地⽅民间传说,正是汉代谶纬之学盛⾏下出现伪托的产物。

⼀些学者从古越语研究,认为⽆锡的名称来源于古越语,⽆锡应是古越语前加式地名,“⽆”是发语词,并⽆实义,“锡”字⽤汉字记录古越语的同⾳字,其含义未被明确记录下来,⾄今尚未解开其谜。

如果⽆锡之名确系古越语地名,则其出现的年代⾄迟可上推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世纪商代末年,周太王古公⽗的长⼦太伯偕弟仲雍南奔荆蛮,定居梅⾥(今锡⼭市梅村镇),⾃号勾吴。

吴王诸樊元年(前560)迁都吴(今苏州)。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锡属越。

公元前334年,楚灭越,⽆锡属楚。

公元前248年,⽆锡⼜属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秦统⼀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六郡,⽆锡属会稽郡。

为什么叫无锡

为什么叫无锡

为什么叫无锡"无锡"地名的由来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周、秦期间锡山产铅锡,到了汉朝铅锡出尽,所以命名为"无锡"。

新莽时期,又有锡出产,又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又改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山东峰(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被历代无锡地方志沿相记载。

第二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一样,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是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另外无锡是江苏省地级市,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

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

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

无锡市辖5个区及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

扩展资料:无锡历史沿革: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

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

无锡

无锡

1、“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长,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被誉为“太湖明珠”。

无锡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也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

无锡的青山绿水孕育了无数杰出英才。

走进无锡的人文历史长廊,你就能见到一个个才华横溢、卓有成就的历史人物迎面走来。

他们生长在无锡的土地上,或者从异地来到无锡生根发芽,大展宏图,他们是无锡的骄傲。

早在商代末年,泰伯、仲雍为让王位,来到无锡梅里,断发纹身,建城立国,兴修水利,为开发荆蛮之地的无锡作出了伟大贡献。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于无锡五里湖,研究养鱼技术,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

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在封地无锡治水筑路,修建陵道,使无锡繁盛兴旺。

东汉时梁鸿因作《五噫歌》得罪汉章帝,偕妻孟光隐姓埋名,隐居于无锡鸿山之麓的鸿隐堂,演绎了“举案齐眉”夫妻和谐的美谈。

晋代宜兴周处搏杀南山猛虎、长桥恶蛟,自己改过自新,除了“三害”,从横行乡里的恶人变为才兼文武为国捐躯的英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的青山绿水孕育了无数文学艺术英才。

无锡最突出的要数书画了。

东晋无锡画家顾恺之有“画圣”之称。

他能诗善画,工于书法,才思横溢,文采风流。

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遗憾的是他画的真迹都已散佚,他最有名的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传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元代画家倪瓒是南宗山水画代表画家,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号称“元四家”。

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对明清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于元末的大画家王绂擅画山水、木石、墨竹。

无锡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

无锡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

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

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

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江苏各地地名来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无锡地名的由来

无锡地名的由来

“无锡锡山山无锡”:提起“无锡”这个城市的地名由来,的确,无锡有座著名的锡山。

但为什么又偏偏叫做“无锡”呢?《无锡市志》(1995年)专辟一节,说明“无锡”来源的。

它说是2种说法惠山的东峰发现了锡矿,故名之锡山。

当时是“青铜时代”;人们为争夺采矿,发生了不少斗,实际是3种:A、历史上曾经有锡,后被采尽,故名“无锡”。

B、古越语地名。

但随着历史演变,用汉字记录其音,原义不明,后入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C、来源同B,其意为某个古越人部落的图腾,是一种神鸟。

历史上的无锡曾经有过梅里、吴墟、梁溪、金匮等等的称呼。

“无锡”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

据一些古籍的记载,说是在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殴流血,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大将王翦率军攻克兰陵(常州)后,在锡山驻扎,埋锅造饭之时,发现一块占碑.上刻:有锡争,天下兵;无锡宁,天下清;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

王翦自认此碑出露标志着天下从此太平,故以“无锡”为此地名;而到了王莽“新朝”时,推行“新政”,欢喜把——切既成概念“颠倒”过来。

以示其“革命”,无锡遂变“有锡”。

但“有锡”没几年,东汉时又恢复了“无锡”,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美好的传说,在战乱频仍,渴望太平的年代,肯定是深得人心的。

但矿物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根据地质结构分析,无锡地区不存在生成锡矿的可能。

也有专家表示,根据阳山是座火山,以及马山有锡矿矿化现象的情况分析,古代有些许锡矿被挖尽的情况也不况分析,古代有些许锡矿被挖尽的情况也不能排除。

陆国新先生则认为,这里可能有一个历史的误会:即使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山湾一带还能找到铅锌矿苗(方铅矿,细如发丝)。

而铅锌矿在全国分布极广,也许当时百姓争采的是铅,铅与锡外表相似,也是“青铜”中的一种成份。

历史语言学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一批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入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后,比较了这一地区诸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等的地名,认为“无锡”有可能和它们一榉,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浯的发语词,无实义。

无锡冷知识

无锡冷知识

无锡冷知识
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名城。

这里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1. 无锡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05年就有纸张生产。

2. 无锡是中国最早的太湖石开采地之一,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品和园林景观材料。

3. 无锡的地名来源于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名将吴懿,因为他在此地铸剑,所以称之为“无锡”。

4. 无锡是中国特大型高科技企业集中地,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如太极计算机、中兴通讯、苏宁云商等。

5. 无锡是全国首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之一,市内公共交通系统发达,环境卫生整洁,市民素质较高。

6. 无锡是中国首个实现城市全覆盖5G网络的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丰富的数字化服务。

7. 无锡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之一,拥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以上就是无锡的一些冷知识,这个城市不仅有着先进的科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1 -。

无锡的老故事

无锡的老故事

无锡的老故事
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有趣的老故事。

其中之一是关于无锡的名字起源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无锡地区是一个荒凉的湖泊。

湖畔有一位名叫张叫天的老人,他是当地农民中的杰出人物。

他勤劳善良,悉心照料着自己的农田。

一天,张叫天在田里发现了一块古老的银锭。

他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于是他决定将银锭捐献给当地的庙宇。

他带着银锭来到一座庙宇,但发现庙宇已经倒塌了。

他感到非常沮丧,不知道该怎么办。

突然,他看到一块巨石上写着“无锡”两个字。

他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他把银锭放在了巨石下面,并在巨石旁边建起了一座新的庙宇。

这座庙宇成为了无锡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无锡这个城市的名字。

除了这个关于无锡名字起源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故事与无锡这座城市有关。

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无锡夫人的。

相传很久以前,无锡城内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她被人称为无锡夫人。

她非常懂得经商,而且她总是以公平、诚实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生意。

她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赚了
很多钱,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无锡的太湖三卧龙的传说。

相传太湖中有三条长睡不醒的龙,它们分别躺在无锡、苏州和上海的水域中。

这三条龙被认为是太湖地区的守护神,保护着当地的居民免受灾害和祸患。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无锡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人民对于信仰、勤劳和善良的追求。

无锡的老故事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无锡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无锡的故事是这座城市的瑰宝,也是无锡人自豪的一部分。

无锡的地名是这样来的小学作文

无锡的地名是这样来的小学作文

无锡的地名是这样来的小学作文来到无锡,想知道一些有关它的文化,谁知这一找,想不到“无锡”这个地名还有这样一个来历呢?觉得有趣,我借此不妨向大家讲讲,想不到“无锡”是这样来的?传说,有一天半夜,人们在睡梦中被一声“轰隆”的巨响震醒。

原来天上掉下一个闪光的球体,叫做锡球。

这个锡球深深地陷入地里,这个锡球非常庞大,它露在地面外的身体形成了一座小山。

人们为此惊叹不已,大家都一时不明白这球哪里,不知道是祸还是福。

人们心中各自嘀咕着,议论着。

没想到一向风平浪静的太湖,突然狂风大作,湖水奔腾冲向岸来。

岸上的树木,房屋被水冲倒冲塌了。

只见隐隐有九条头、长角、满身鳞片的怪物,嘴里喷着烟雾,眼睛大得如铜铃,发着蓝幽幽的光。

这些怪兽们围着锡球转着,舞着,你抢我夺,打大出手。

整整闹了一个晚上,把太湖糟蹋得不象样子,把人们弄得人心惶惶。

直到黎明来临,这些怪物可能是相战疲惫了,扫兴而去。

这样太湖才算恢复了平静。

可是一到夜晚,这些怪物们又来了,围着那个锡球,把太湖闹个天翻地覆,到天明时才善罢甘休。

这下可害苦了太湖的百姓们,他们叫苦连天。

过了一段时日,村里来了个白发老者,他看到叫苦连天的的人们,就问:“这里出了什么事。

”人们被这些怪物闹得无心思答复老者,只是用手指了指那山一样大的锡球。

老人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哦,是云梦龙宫的锡珠啊!它怎么到了这里?”心里嘀咕,嘴里自言自语。

当人们听老者知道这锡球的来历,纷纷围着老者,恳求老者帮助他们化解这场灾难。

老者开始向村民们讲述:“龙王生了九个龙子,这九个龙子生性玩劣凶悍,平时最喜欢抢这个锡珠玩耍,他们昼夜伏出,你抢我夺,都想把此珠吞到自己嘴里,占为己有,但是谁也没有夺到,没想到,这锡珠居然来到了这里。

”原来如此啊,村民一下明白了。

“这么说来,除非铲除这九条龙,我们才能过上太平日子了。

”“要除掉这九条龙,谈何容易,你不会是痴人在说梦话?我们都是平民老百姓,哪有那样的本领来斗九龙?”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

介绍无锡 ppt课件

介绍无锡 ppt课件


城市吉祥物
“阿福、阿喜”被评选为无锡城市吉祥物。“阿福、 阿喜”是无锡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意义的城市文化独特 元素,其亲和朴拙、对称和谐的造型以及欢乐、圆满、 和合的精神内涵,既寄予了无锡人朴实美好的生活理 想也展示了江南水乡、祥福之地的地域特色,更契合 当今追求和谐、幸福的时代禀赋。


胜 古

成熟,此后一直经久不衰。这里所出产的紫砂在明、
清时代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宜兴紫砂
壶的造型多种多样,完全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
法制作而成,这种成型的工艺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
帜。


市 文


城市徽标
无锡城市徽标以“玉飞凤“为造型主体,与山 水、市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文化符号,既 体现无锡文化名城、山水名城的城市特色,又蕴含 无锡活力之城、腾飞之城的城市气质。玉飞凤出土 于鸿山遗址,是无锡的珍贵文化遗存,其秀逸之形、 翔动之姿,喻示无锡人的聪慧灵秀、无锡城市的祥 瑞腾飞。水纹是无锡坐拥长江、太湖、古运河、二 泉的写照,与三山造型相呼应,寓意无锡是风光秀 美、宜居宜游的山水名城。
无 锡

特 色





胜Leabharlann 名Local characteristics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Urban culture
Historical culture

文 化

壹 城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无锡

无锡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先秦时代无锡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更过多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

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

他们先后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建国自号勾吴。

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

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后来在晋国为对抗楚国时,给吴国带来了大量的先进生产力和中原文化,还留下了阖闾城,以至还形成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春秋末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一度灭亡越国,差点击灭楚国,北上黄河争霸中原,可惜在最后被越偷袭亡国。

先经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

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

商业贸易开始形成。

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个地名叫法的由来1、来源于战国黄歇“立塘,治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县为、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县。

3、扬名宋代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6、堰桥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

1929年即建镇。

17、洛社宋代即有名。

1929年即建镇。

18、玉祁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

1929年即建镇。

19、藕塘因原有一大塘,塘有很多莲藕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20、陆区原名陆墟,汉代大夫陆端组织匠人开采阳山石渐成集市(墟)而得名。

1929年即建陆区镇。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陆灿始建单孔石拱桥,因在陆墟集市之处,并跨陆墟港,故名陆墟桥,又名陆区桥,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21、路建于1938年,初名国父路,为纪念革命先驱先生而得名。

22、新生路原名三下塘,1934年拓宽,当时正好开展“新生活运动”,故称。

23、广勤路1916年,翰西创办广勤纱厂,筑路便于运输,以厂名命名为广勤路。

24、崇宁路原为大河上、小河上和师古河上,1934年在斜桥河底挖出石碑一块,上刻“崇宁桥”字样,故名崇宁路。

25、大窑路建于明朝,解放前该地居民大多数以烧窑为生,建有大量的砖瓦窑,故名。

26、连元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薛联元居此,称联元街,又称连元街,一说街先后有顾、吴、王三氏分别中状元、会元、解元,故名。

27、东大街古代因位于原县衙前东面,所以称东大街。

28、西大街古代因位于原县衙前西面,所以称西大街。

29、三皇街因有药皇庙、城隍庙、关帝庙,有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得名。

30、熙春街因东城门原名熙春门而得名。

31、南长街始建于清朝,原有三段,1958年连成一条因位于南门外且较长,更名为南长街。

32、学前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该街前有明伦堂为学宫驻地。

秀才考场,故名。

33、北大街旧时此街是北城门外至莲蓉桥的一条大街而得名,现延伸至春申路。

34、后祁街清朝得名,传说已有200多年历史,来历和含义无从考证。

35、小娄巷百年前以巷有小更楼得名。

36、盛巷明朝天顺年间为盛颙宅第备弄而得名。

37、铸冶巷元朝年间巷曾开设过冶坊,故名铸冶巷。

38、江阴巷该巷旧时为江阴商人来锡经商之地,且有江阴人定居于此得名。

39、场巷分前竹场巷和后竹场巷。

1830年左右,有数家竹行以经营竹类商品为主,故取名竹场巷。

因前后有两条巷,故称前竹场巷、后竹场巷。

40、棉花巷清朝因巷设有棉花行而得名。

41、书院弄清朝乾隆时弄原有严氏书院(又称严氏试馆),又为衙门书办聚居之所,故名。

42、铁匠弄1910年后弄口开有铁匠店,因而得名铁匠弄。

43、大码头弄明朝富豪华麟祥在此修建码头,因而命名。

44、接官亭弄以古代迎接官员所建“接官亭”而名。

45、夹城里五代十国时南唐为抵御吴越王侵犯在城墙外加筑外郭,城郭之间称夹城里。

46、前西溪·后西溪此处原有前后两条溪,中间有住宅,宅南为前西溪,宅北为后西溪。

47、羊腰湾地形似羊腰,故名。

48、北仓门明朝官厅在此设一粮仓,称东仓,有南北两个门,其北门称北仓门。

49、莫宅兜是明朝莫姓叔侄连中进士的花园式住宅浜兜,系京剧“一捧雪”起源地。

50、北栅口旧时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清朝咸丰时在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曾设征收厘税用的木栅栏巷门,故而得名。

51、江尖为运河分叉口的一渚,四面环水。

清代起,渚上百姓大多经营器业而名缸尖渚,后简称缸尖,谐音为江尖。

52、蓉湖庄在吴桥东南堍,这里原为芙蓉湖一角。

晋时阖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间顾氏新建庄园,名蓉湖庄。

53、周山浜在火车站之北,因清末这里有三条能停靠小船的河浜,故名“舟三浜”,后谐称“周山浜”。

54、梨花庄位于北栅口之北,至迟在南宋时已有此地名。

清康熙年间这里成为豪富万三的别圃“广五十亩,中有天绘楼最胜。

万三有妾名贞香者,性爱梨花,遍植焉”。

55、尤图里东郊的尤图里,又名尤渡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尤袤的后人聚居地。

明代以前,城外有东西两条主要河道,即东廻溪,西梁溪。

明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整田平地,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变为耕田。

如今,人们已不知廻溪这一名字了,现东郊锡沪路旁,尚存“三墩凹”地名。

宋元之际,尤氏后人在廻溪畔兴建园林。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尤居敬又扩建园林,建造书堂。

在凿池沼掘地时,挖到一方石板,遂命工匠勿动。

当晚,尤独自前去发掘,待掀开石板,两罐白金赫然眼前,每罐足有百两之多。

尤念及先辈嘱咐:“临财勿苟得”。

便覆盖如初。

洪武十三年(1380),大旱,颗粒无收,农村发生饥荒,尤居敬便取出白金,以高价购进粮食,在门口施粥。

他的两次赈灾,救活百姓无数,乡民感激不尽!称其所住地为“尤图”,以志不忘。

56、古竹位于马山冠嶂峰北侧。

因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古竹。

是马山岛上最大的一个集镇。

57、西仓为自然镇,在今鸿山街道西北部。

古称版村。

宋时司马温公之迁居于此,称东庄司马,建西仓于版桥,遂将版桥改称为西仓。

西仓蔡氏为最早蔡氏之一。

58、野花园原名夜花园,辛亥革命后邑人翰西在此建造花园,因地处郊野,以供纱厂工人夜间休闲活动,故又名野花园。

59、西林原在胶山南麓,安镇之西北。

明嘉靖年间富豪安国始建西林苑而得名。

60、黄土塘是东湖塘镇北部的一个自然镇。

现已命名为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黄土塘西瓜很有名,“两弹一星”功臣桐斌故居就在此老街上。

61、寺头在北乡西漳之东。

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宁寺之南头,后发展成集镇,此地因而称之为寺头。

62、五牧驿古代地区驿站之一,驿道沿着大运河塘岸,宽阔平坦,可容五马并驰,因而得名。

五牧地处市洛社镇西约9里处。

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两位部将玉、麻士龙曾拒元兵战死于此,留下了“英雄战攻驻守之迹”。

明清之季在这里设有驿站,由于五牧东至、西至均为45里,因而有“五牧两头长”之称。

63、匡村在市镇(今属洛社镇),是一自然集镇。

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和锡剧名艺人匡耀良都是匡村人。

1906年由匡仲谋创办的匡村中学老校舍还较完整地保存在省锡中之。

为市级文保单位。

64、礼舍在玉祁街道南部,是一自然集镇。

具有1100年的历史,肇始于南宋,自古就为锡邑北乡重镇。

著名经济学家冶方、薛暮桥都是礼舍人。

现已列为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65、大墙门在原硕放乡。

明代邹姓富豪所建豪宅外墙,故名。

66、寨门古镇名。

位于泾桥镇之北与江阴河塘桥接界处之南。

元末士诚部将莫天佑在此安营扎寨,因而得名。

汉代高士严子陵后裔在此居住繁衍,故此地严姓居多。

革命家严朴出生成长于此。

67、锡山相传古时山中产锡,故名。

陆羽《惠山寺记》:“有锡兵,天下争;宁,天下清”。

谚云:“锡山山”,为主山,别称锡山、梁溪。

68、惠山古称历山、古华山、西神山。

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而名慧山,慧通惠,故名惠山。

全山九峰,宛若游龙,故又称九龙山。

69、舜柯山金匮县志记载“因舜、柯两山相连,故名舜柯山”。

传说舜在山下垦过荒而得名舜山;又传吴公子仲雍六世柯相所治之处为柯山。

元《金匮县志》载:“而谓之历山者当自南朝始,曰舜山、舜柯者,后人因历山之名,故附会其说”。

70、马迹山因西北狭窄,东北宽广,状如骏马,因而得名。

传说当年始皇东巡会稽,乘骑踏浪途经太湖留下马蹄印,遂现一座湖中仙岛,故名。

马迹山及周围部分湖面,面积约116平方公里。

自然景观以龙头渚、仙鹤嘴、冠嶂峰等为主,近年来依托小灵山和祥符寺所建“灵山胜境”而闻名遐迩。

71、犊山又称独山、中犊山。

位居太湖与五里湖交汇处。

72、军(山字旁)嶂山·成性寺曾为南唐屯兵之处,故又名军(山字旁)将山。

金匮县志载“军(山字旁)将山一名军帐,在县西南四十里,滨太”,后名军(山字旁)嶂山。

成性寺(龙寺),在军(山字旁)嶂山麓龙湫旁,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开禧二年(1206)获赐“孚泽”额。

73、雪浪山宋代山顶建有雪浪庵而得名。

为军(山字旁)嶂延横脉,故又名横山,麓建有横山寺。

74、鸿山相传东汉文学家梁鸿居于此而得名。

75、胶山因山上原有胶山寺得名。

76、阳山山的简称,山地区原是周武王时侯周赟的采邑地。

山北坡的洞和翠微寺,曾是宋代大觉禅师修炼处。

大觉东渡日本后,创立了建长寺派,为开山祖师。

日本有建长寺派寺院49处,是与鉴真和尚齐名的中国高僧。

日本僧众近年常去山朝拜寻踪。

77、太湖古称震泽。

《史记正义》载: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

或谓之震泽。

《禹贡》谓之具区。

《山海经》谓之笠泽。

《史记正义》曰: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也,皆大湖东岸五湾。

《左传》《职方》《越语》:谓之五湖。

其中相传吴王种菱处名菱湖。

78、五里湖又名蠡湖。

旧时又称漆湖,亦称小五湖,系太湖(梅梁湖)伸入城区的湖。

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此,故又名蠡湖。

79、鹅湖又名濠湖、鹅真荡。

因状如鹅肫,俗称鹅肫荡,“真”与“肫”音近而转。

80、芙蓉湖已消失的古代湖泊,在北部,湖之一部分现演变为大运河的河道。

因湖中长有很多荷花,因而得名。

81、京杭运河大运河的前身,最早开凿于2500年前春秋末期,为吴王夫差开掘连通江淮的吴国邗沟。

统一中国后,始皇开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江南运河今段)。

京杭大运河段,全长40.8公里,始凿于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为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