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理(赵静)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第一篇: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
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
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理课件
02
1
02
03
血管因素
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通 透性高,容易发生液体外 渗。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高渗性药物、 刺激性药物等,容易引起 血管损伤和液体外渗。
操作因素
如穿刺技术不熟练、针头 固定不牢等,容易造成血 管损伤和液体外渗。
液体外渗分 类
轻度外渗
局部红肿、疼痛,渗出液 体量较少。
中度外渗
局部红肿、水疱形成,渗 出液体量较多。
重度外渗
局部组织坏死、溃疡形成, 渗出液体量大且不易控制。
易发生液体外渗新生儿类型
早产儿
早产儿血管发育不完善,通透性 高,容易发生液体外渗。
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血容量相对较少,血管较 细,容易发生液体外渗。
危重儿
危重儿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输液 治疗,血管损伤风险高,容易发生 液体外渗。
更换输液部位
选择新的静脉通道
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选择另一条 合适的静脉通道进行输液。
避免使用渗漏的静脉
避免在渗漏部位及其附近进行静脉穿 刺,以免加重局部损伤。
局部封闭治疗
药物封闭
使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 素进行局部封闭,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局部浸润注射
在渗漏部位周围进行局部浸润注射,以促进渗漏液体的吸收 和消散。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针头,避免移位或脱 出。
穿刺时动作轻柔、准 确、快速,避免反复 试探和损伤血管。
妥善固定针头
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固定针头,防止移位或脱出。
固定时要松紧适宜,避免过紧 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针头 脱出。
定时检查固定情况,及时更换 敷料和重新固定针头。
04
新生儿药物外渗的处理
液体外渗定义分级预防处理渗出(Infiltration)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0.1%~6%。
结 果大部分液体外渗都是自限性的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法律、法规!!!作为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可究竟该如何预防?一旦发生了液体外渗,究竟该如何处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常见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影响伤口程度因素外渗液渗漏到皮下组织腔隙的量暴露在外渗液体中的时间外渗的部位外渗液体的渗透压、PH值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
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输液外渗的处理紧急处理输液外渗的处理局部封闭输液外渗的处理 药物湿敷(外涂)输液外渗的处理•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输液外渗的处理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药输液外渗的处理50%50%硫酸镁湿敷,适用于10%氯化钾、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水泡的处理(小水泡)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 以上)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皮下组织冲洗•有研究表明在液体外渗患儿中,于24预防液体外渗措施•穿刺者应经过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下脂肪多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穿刺;选择柔韧好的留置针,避免使用钢针;预防液体外渗措施•建立新生儿药物外渗紧急预案及相关指。
新生儿科常见液体渗出的预防及处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 变 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神经病变, 使足部失 去感觉, 并出现畸形; 因血管病变 , 使足部组 织缺血, 因此容易发生严重的损伤 、 溃疡 、 坏 瘟 及感 染 , 人 可 出现 足 部 疼痛 , 病 间歇 性 跛 行, 足部深部溃疡等症状 , 最后有的需要截 肢 。因此如何 护 理好糖 尿病 足 , 防其发 生 预 或发展 , 保障患者肢体功能 、 降低致残率是 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糖 尿 病 足 患 者 因微 循 环 障碍 , 0 8年 1 ~ 09年 1 我科 使 月 20 2月 用 多 巴胺 及 多 巴 酚 丁 胺 、 萄 糖 酸 钙 、 葡 脂 肪乳 等 药物 渗 出 引起 不 良反 应 的有 l 5 例 , 中 由多 巴胺 及 多 巴 酚 丁胺 引起 2 其 例, 由葡萄糖 酸钙引起 7例 , 由脂肪 乳 引 起 6例 。 静 滴 多 巴胺 及 多 巴酚 丁 胺 时 , 期 表 早 现 为 沿 血 管走 向 出现 皮 肤 苍 白 , 不 及 时 如 处理 , 穿刺肢 体可 出现 局部缺 血表现 , 呈
参 考文 献
1 刘翠玲 , 董小敏. 液体外渗 危险 紊分析及 护 珊 对 策 西 安 : 理 研 究 论 丛 ,09,0, 护 20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作者:赵淑玲张绵锦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第15期静脉输液外渗是护理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患者因素:①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供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容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的影响,使其更容易外渗。
②婴幼儿:婴幼儿由于爱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输液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容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了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③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均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所有这些都容易使老年人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④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受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⑤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后果。
疾病因素: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于穿刺。
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竭患者,全身静脉瘀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技术因素: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儿安全,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
2. 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减少液体外渗对患儿的伤害,降低医疗纠纷风险。
三、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报告(1)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发现液体外渗迹象(如局部红肿、疼痛、水疱等)时,立即停止输液。
(2)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处理措施(1)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2)局部抬高:将外渗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减轻局部压力。
(3)局部硫酸镁湿敷:用硫酸镁粉溶解于温水中,制成湿敷剂,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4)药物治疗: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3. 伤口护理(1)保持外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根据伤口情况,给予适当的伤口敷料。
4. 心理支持(1)安慰患儿,减轻其恐惧心理。
(2)告知家长液体外渗的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5. 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安全。
(3)合理选择输液部位,避免重复穿刺。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四、预案实施1. 成立应急预案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2.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液体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对液体外渗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4. 定期评估预案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五、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儿安全。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患儿的伤害,提高护理质量。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正确选择血管(尽可能选择四肢血管,禁止选择关节处血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
2、妥善固定留置针,病儿烦躁时适当予以安抚,避免管道移位、脱落引起药物外渗。
3、熟知特殊药品的理化性质及副作用,包括药物外渗早期表现及处理要点。
4、加强巡视,观察静脉穿刺处局部皮肤情况,注意有无肿胀、发红等色泽的改变。
5、班班交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老师,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必要时邀请相关专家会诊,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案,避免或降低对病儿的伤害。
二、处理流程
效果好效果不好。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摘要】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原因可能包括输液速度过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输液管路漏气等。
外渗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以及感染等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注意静脉穿刺技术等。
需要及时评估护理效果,确保患儿安全和舒适。
结合护理工作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效果,保障患儿的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估、护理效果、总结、工作建议1. 引言1.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通过静脉输液管道的液体渗漏至血管外组织空间的现象。
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液缺陷:输液管道或连接部位不严密,存在漏液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壁承受不住而发生外渗。
3. 静脉血管情况:静脉血管异常、痉挛、炎症等情况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4. 治疗性药物:一些药物对血管壁有刺激性,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
5. 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血管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增加外渗概率。
为了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带来的潜在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输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控制输液速度,注意监测静脉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部位,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理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
2. 正文2.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漏至组织间隙,造成液体滞留、肿胀和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路不畅:静脉通路不良、静脉针头脱落、输液管路扭曲等原因会导致输液液体无法顺利进入静脉血管,从而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静脉扩张和血管壁薄弱,从而增加外渗的风险。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
孙宁 郇引柱
目的与重要性
• 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 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 • 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 外渗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有关但 更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是否及时有关, 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血管渗漏问题是保障 治疗的重要问题。
总结
2)新生儿护士做到六及时:及时发现,及时 巡视,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 及时沟通
夫西地酸钠外渗的处理
• 夫西地酸钠外渗后立刻停止给药,局部湿 敷,局部按摩,促进渗出吸收,防止发生局部 组织坏死. ,在用本药时选用血流良好, 直径较大的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 减少发生静脉痉挛或静脉炎的危险,同时 在用本药时可在穿刺部位上方
脂肪乳,红霉素安定外渗的处理
• 脂肪乳发现外渗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 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然后接无菌注 射器尽可能抽吸渗到血管外的药液后迅速 拔针,压迫针眼2—3 min,立即用硫酸镁 液冷湿敷,渗出药液较少者,可自行吸收 痊愈。 • 红霉素,安定:立即停药,冷敷(防止新 生儿冻伤)
液体外渗的预防
提高穿刺成功率 正确选择血管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总结
1)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生理发育、治疗需求、
疾病状态、皮肤解剖结构(如皮肤薄、嫩、脂肪少、 血管细、脆弱、弹性差、角质层发育不成熟、易 受损伤引起感染)等原因,新生儿液体外渗的问题 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液体外渗是自限性的,仅有 局部疼痛、水肿、发红等,但严重的外渗很可能会 导致水泡、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如肌 腱、神经、肌肉造成损伤,甚至造成瘢痕、挛缩 等问题要求新生儿护士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 围,作好本职工作,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爱心、 耐心和细心, 并用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更好的为患儿服务,以便提高新生儿科的工作效率 和整体水平。
婴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婴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 背景静脉注射是婴儿接受药物治疗的常见方式。
然而,有时候可能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情况,即药物泄漏到婴儿的周围组织中。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且正确地处理,以避免可能的负面后果。
2. 应急预案当发生婴儿静脉药物外渗时,以下是应急预案的步骤:步骤一: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向婴儿静脉输注药物。
步骤二:确保婴儿安全将婴儿转移到安全的位置,并确保婴儿的呼吸道通畅。
观察婴儿的情况,如有紧急症状出现,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进行进一步处理。
步骤三:处理药物外渗区域1. 用干净的、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药物外渗区域,以避免药物进一步扩散。
2. 避免用力揉搓或按压外渗部位。
步骤四:收集药物外渗物1. 使用合适的收集,收集药物外渗物。
2. 标记上的日期、时间和婴儿的姓名。
步骤五:与医护人员联系将药物外渗情况及处理过程详细记录,并立即与医护人员联系咨询进一步的处理和指导。
3. 处理流程药物外渗发生后,医护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后续处理流程,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步骤一:评估药物外渗损害程度医护人员将评估药物外渗导致的组织损害程度。
根据损害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恢复过程。
步骤二:咨询专业意见医护人员可能会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如药学专家或儿科专家,以获取进一步的建议和指导。
步骤三:采取适当的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可能会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局部处理、药物逆行冲洗等,以减轻损害并促进恢复。
步骤四:监测婴儿情况医护人员将持续监测婴儿的情况,包括观察症状、检测相关指标等,以确保婴儿的健康和安全。
请注意,以上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护人员的建议进行调整。
> 注意:本文档仅提供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的基本指导,具体操作步骤应以医护人员的指导为准。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一、引言新生儿液体外渗是新生儿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感染等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新生儿输液的安全性,本文将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原因1. 自身因素新生儿表皮组织薄弱,血管细,弹性差,脆性大,加之新生儿不能自主表达,发生外渗率较高。
2.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选择关节部位穿刺,由于患儿活动频繁,针头容易移位。
3. 固定不牢胶布或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或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
4. 血管使用不合理血管细,输入高渗液体,刺激性大的液体或输注速度过快、过长。
5. 药物因素主要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以及药物毒性大的影响。
6. 感染患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下或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易发生感染。
三、新生儿液体外渗的整改措施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首选头皮静脉,其次为四肢静脉。
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减少因患儿活动导致的针头移位。
2. 固定牢靠使用合适的敷料和胶布,确保穿刺部位固定牢靠。
定期检查敷料和胶布的完整性,及时更换。
3. 合理使用血管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
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减少血管损伤。
4. 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儿的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时间。
避免输注速度过快、过长,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5. 严格药物管理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对血管和皮肤有腐蚀性的药物。
控制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6. 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穿刺部位的消毒工作。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7.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液体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总结新生儿液体外渗是新生儿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包括新生儿自身因素、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血管使用不合理、药物因素和感染等。
婴幼儿液体外渗的处理
儿科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10.对患者、患儿家长、其他重要关系人员、看护者和 法定代理监护人在文化和语言上进行适合他们年龄 段的教育和指导。
11.理解在患儿输液治疗护理中的伦理、安全问题和环 境因素,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
12.在输液治疗中能够使用儿科专用的与输液相关的 设备及其护理、维修。
13.具有不断更新静疗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途径。
过快。 5.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未充分溶解
的微粒。
静脉炎的分类
➢细菌性静脉炎
最少出现的静脉炎 <2%
原因:感染所致
感染途径
渗出(Infiltration)
渗出是指由于输 液管理疏忽造成的 非腐蚀性的药物或 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渗出分级
级别
临床标准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儿科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5.具备恰当穿刺部位选择的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头皮、 上肢和下肢。
6.具有为婴幼儿儿进行护理评估和实施血管和非血管输 液穿刺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7.考虑为婴幼儿交替使用外周和中心血管穿刺通路。
8.依照具体患者、治疗方式和环境特征的不同制定监测 频率。
9.与患儿家长、与患者有重要关系人员、看护者和法定 代理监护人和治疗护理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婴幼儿液体外渗的处理
袁晓娟
前言
因素
婴幼儿皮肤解剖结构 生理发育 治疗需求 疾病状态
结果
1.大部分液体外渗都是自限性的, 仅有局部疼痛、水肿、发红等。
2.严重的外渗很可能会导致水泡、 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 如肌腱、神经、肌肉损伤,甚至 造成疤痕、挛缩、截肢。
不同液体输注方法在新生儿液体外渗处理中的应用对比效果
不同液体输注方法在新生儿液体外渗处理中的应用对比效果赵娟娜;惠绒碧【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9)18【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andling ways of fluid extravasation in neonatal and summary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to prevent fluid leakage. Methods 18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the group with hospital order and parents' will, each group had 9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used normal scalp acupuncture catheter for liquid infusio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used PIV catheter for fluid infusion.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8.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64.7%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duration of intravenous treatmen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eight gain during infus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Neonatal liquid infusion extravasation occurred is more common, and PIV provides a reliable venous access for intravenous infusion, it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extend the duration of intravenous therapy, maintai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neonatals, and should be promoted applications.%目的探讨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理措施,总结临床防范液体外渗的经验.方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180例,根据入院顺序与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静脉留置针(PIV)液体输注,对照组采用普通头皮针液体输注.结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7%,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患儿输液期间体重增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液体输注中发生外渗的情况比较常见,而PIV为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提供了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降低并发症,延长静脉治疗持续时间,并且保持新生儿发育正常,值得推广应用.【总页数】2页(P172-173)【作者】赵娟娜;惠绒碧【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第一医院,陕西渭南714000;陕西省渭南市第一医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相关文献】1.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性损伤应用贝复新联合局部氧疗处理的护理 [J], 陈玲;刘宏;丁洁2.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中的应用 [J], 陈小霞;杨小苑3.应用皮下冲洗法成功处理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的护理 [J], 董建英;张英娜;吴照凤4.应用皮下冲洗法成功处理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的护理 [J], 董建英; 张英娜; 吴照凤5.不同液体复苏方法用于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J], 李少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素
早产儿皮肤解剖结构 生理发育 治疗需求 疾病状态
结果
1.大部分液体外渗都是自限性的, 仅有局部疼痛、水肿、发红等。
2.严重的外渗很可能会导致水泡、 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 如肌腱、神经、肌肉损伤,甚至 造成疤痕、挛缩、截肢。
作为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可 究竟该如何预防?一旦发生了液体外渗,究竟该如何处理 呢?
新生儿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5.新生儿恰当穿刺部位的选择,包括但不仅限于头皮、 上肢和下肢。 6.具有为新生儿进行护理评估和实施血管和非血管输液 穿刺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7.考虑为新生儿交替使用外周和中心血管穿刺通路。 8.依照具体患者、治疗方式和环境特征的不同制定监测 频率。
9.与患儿家长、与患者有重要关系人员、看护者和法定 代理监护人和治疗护理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机械性 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类
细菌性静脉炎
最少出现的静脉炎<2%
原因:感染所致 感染途径
渗出(Infiltration)
渗出是指由于输 液管理疏忽造成的 非腐蚀性的药物或 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而不是进入正常 的血管通路。
渗出分级
级别 0 没有症状 1 2 3 临床标准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皮肤 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大于6英寸, 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据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达23~63%。 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NICU中1000个 新生儿中有38个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引起 的皮肤坏死。大多数发生在胎龄26周以 下的早产儿。
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 高渗性溶液: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 悬浮红细胞、硫喷妥钠、高渗盐水等。 • 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 • 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 钾盐 • 放射增强造影剂 • 氨茶碱 • 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等。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臵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b.虽然留臵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臵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外渗液渗漏到皮 下组织腔隙的量
13.具有不断更新静疗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途径。
新生儿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
静脉炎 渗出
静脉炎(Phlebitis)
静脉炎是指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 行性的并发症。
静脉炎的分级
4级
3级
0级
没有 症状
1级
输液部位 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输液部位疼 痛伴有发红 2级 输液部位疼 或水肿,条 痛伴有发红 索状物形成, 或水肿,条 可触及的静 输液部位疼 索状物形成, 脉条索状物 痛伴有发红 可触摸到条 长度1英寸, 或水肿 索状的静脉。 有脓液流患儿家长、其他重要关系人员、看护者和 法定代理监护人在文化和语言上进行适合他们年龄 段的教育和指导。 11.理解在患儿输液治疗护理中的伦理、安全问题和环 境因素,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 12.在输液治疗中能够使用新生儿专用的与输液相关的 设备及其护理、维修。
我院制定的预防液体外渗措施
a.穿刺者应经过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静脉 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b.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穿刺前应使用适当的 皮肤消毒剂,如:驯碘消毒液;保证消毒液未被污染及 在有效范围内。 c.避免选择感染、创伤的血管及近期内发生过渗液部位的 血管,尽量选择较粗大、弹性佳且皮下脂肪较多的血 管。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V级
液体外渗的预防
(1)、法国南希中央医院麻醉与重症监护科的Steinmann报道了他们的预 防措施[11]。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extravasation 1.Avoid running an infusion in a limb, which has been previously irradiated, has had an ipsilateral lymph node clearance, is hypoaesthetic or has had a recent antecedent infusion. 2 .It is preferable to site a cannula in the forearm rather than the back of the hand or antecubital fossa. 3 .Aim to inject through a pliable(flexible) plastic cannula in preference to a metal needle. 4. Where possible, administer noxious substances (vasoactive drugs, concentrated potassium and calcium solutions, TPN, continuous thiopentone infusions,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etc.) through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5 Minimize the use of high pressure infusions.
Stage Stage I
Clinical signs Painful i.v. site No erythema No swelling Painful i.v. site Slight soft tissue swelling (0-20%) No blanching Good pulse below infiltration site Brisk capillary refill below infiltration site Painful i.v. site Marked soft tissue swelling (30–50%) Blanching Skin cool to the touch Good pulse below infiltration site Brisk capillary refill below infiltration site Painful i.v. site Marked soft tissue swelling (>50%) Blanching Skin cool to the touch Decreased or absent pulse* Capillary refill >4 s* Skin breakdown or necrosis Any or all of Stage IV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ve wounding, involving most of extremity OR Very deep wounding
法国南希中央医院麻醉与重症监护科的Steinmann报道了他们的预防措施 [11]续。 6 Fix the cannula in place using a transparent, non-occlusive dressing so as to facilitate observation of the overlying skin. 7 When utilizing continuous infusions, change the i.v. line every 48 h, whilst trying to avoid repeated puncture of the same venous network. Endeavour to change all i.v. lines that have been inserted under urgent circumstances. 8 Preceding the injection of noxious substances, clarify the patency of the line, the presence of venous return through it and the absence of any obvious local s.c. infiltration. 9 Instruct the patient to report any pain that he/she may experience at the cannula site .
Stage II
Stage III
Stage IV
Stage V
液体外渗的分级
级别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临床分级标准
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冷,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苍白,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有麻木 感。 皮肤苍白,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淤瘢,或肿胀,较深 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血制品、刺 激性、腐蚀性药物的渗出。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部分肢体或 者伤口非常深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 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可凹性水 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 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分级 病理 生理 变化
定义
液体外渗
预防 处理
外渗(extravasations)
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 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 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
(2)、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医院的预防措施[12]
a. Frequent (at least every hour) assessment of peripheral IV site. b. clear,visible insertion site c. Secure tape,not too tight at site d. Limit osmolarity of solutions infu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