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剖析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6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考点一西气东输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自然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背景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供大于需。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供小于需。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②矿产资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很低。
③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③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优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2)对东部地区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3)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方法技巧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调配的结果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
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方法技巧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1.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于2020年发射“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月球车——“嫦娥四号”。
此台月球车很可能在离地球较远的月球背面着陆。
在月球着陆后,“嫦娥四号”属于( ) A .自然天体 B .人造天体 C .流星体 D .地球卫星 答案 B解析 当“嫦娥四号”成功飞抵深空,已经脱离地球大气层,到达宇宙空间,成为了天体。
2.(2013·上海地理)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
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
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
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 A .0.52天文单位 B .1天文单位 C .1.52天文单位 D .2.52天文单位答案 A解析 一个日地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火星是邻接地球的第一颗地外行星,得知火星距日平均1.52天文单位,因此,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大约为1.52-1=0.52天文单位。
考点二 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5) 地 球 上 存 在 生 命 物 质 的 几 个 自 身 条 件 中 , 此 图 反 映 出 来 的 是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1.52天文单位
解析
D.2.52天文单位
一个日地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火星是邻接地球的第一颗地
外行星,得知火星距日平均1.52天文单位,因此,火星到地球最近 距离大约为1.52-1=0.52天文单位。
解析答案
考点二
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整合
地球的普通性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5
6
7
8
9 10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 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完 成1~2题。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蓝月亮”应属于( C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解析
结合图示知,“蓝月亮”绕行星做公转运动,应属于卫星。
木星 火 地 水 金球 星 星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运 动 特 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木星 火 地 水 金球 星 星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章宇宙中地球第5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1
第5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点一 地球自转特征的判读与应用1.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
(2)俯视⎩⎪⎨⎪⎧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甲图所示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乙图所示2.周期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相等,约为15°/h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海南文昌是我国继西昌、酒泉、太原之后建设的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
海南文昌相对其他三个航天发射中心地理纬度低,可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题组一自转的方向与周期(2013·天津文综改编)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完成1~2题。
1.a恒星的视运动方向,在图中应示为( )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顺时针D.逆时针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北极星在宇宙空间位置相对不变,所以人们观测恒星绕北极星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第2题,观察者看到恒星的视运动其实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由于地球自转周期为15°/h,据此可计算摄影者连续拍摄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
题组二自转的速度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纬线L1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 300千米/时,纬线L2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 320千米/时。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4.图中a、b两点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异和原因为(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平坦,自转线速度大答案 3.A 4.A解析第3题,地球自转线速度公式为V≈111×15×cos φ(φ为所在纬度)千米/时。
完整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地球与地图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2地琛也.绎待丽及菇忙理甘*日卅瓦二的齐问、比例尺.常爪圈價和订记考点一地球仪与经纬网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 .地球仪(1)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 --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_____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 2万千米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②纬线特点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知识整合知识回顾理清救财必修1第一醴地球9地图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曲刑良示]1地珠的形状和丈小鬥|厅下兴平坤拜:b 357千末亦逋屮輕:h :j ;H rx(4) 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北楼/?Z- -A \ A/ JX图示A V iA iJt _ 進 H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 90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分布规律的度数愈向西愈大的度数愈向南愈大20° W 0°〜160°E 为东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划分半球160° E 〜180°〜20°W 为西半球以南为南半球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特殊经纬度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方法技巧■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1) 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⑵ 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5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必修1
地方时
由图可知:
12:00 昼弧的中点上,地方时为__________ 0:00或24:00 夜弧的中点上,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_____ 0:00 ; 晨线与昏线的分界处,若是极昼则该点地方时为_______
12:00 若是极夜,则该点地方时为________
答案
地方时
4 分钟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h _______,每自转一度需要___
即:
15 度,时间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____
经度每隔1度,时间相隔____ 4 分钟
早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时间_______
答案
地方时
计算结果
≧24 怎么办?
计算结果
<0
怎么办?
日期加上1天 时间减去24小时
日期减去1天 时间加上24小时
经度 ÷ 15
余数>7.5,商+1 即为所在时区 余数<7.5,商 即为所在时区
区时
4 3 2 1 中时区 0˚ 1 2 3 4
5
6
90˚W
7
8 9 10
N
11 180˚ 西12区 东 11
10 9
90˚E
5
6
7
8
深度思考
有同学认为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 当地时间为当地的地方时。请判断是否 正确。
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 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6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讲义
第26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提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示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反思归纳环境问题的分类与表现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②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方法技巧(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第16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考点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等。
3.分类4.(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 ↓ ↓ 深度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1.矿产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能源不一定是自然资源。
答案正确。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
但有些能源,如非矿产性能源(汽油、电等)就不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布具有平衡性,但不具有规律性。
答案不正确。
由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差异明显,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规律,如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受多种因素(如地质条件)的影响,其分布符合区域分异规律。
虽然分布不平衡,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3.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答案不正确。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4.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范畴是发展变化的。
答案正确。
常规能源是指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目前阶段,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均属常规能源。
新能源是指未大规模利用的,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但随着不断地利用推广,新能源最终会成为常规能源。
题组一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2022年四川文综)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
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
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1.A 2.B解析第1题,题干材料中说明了风功率密度等级与风能资源的关系,且“冬季高于夏季”,我国南海地区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较大。
2017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精心整理考点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润湿地域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惹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域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色(1)西北地域的东西差别(2)西北地域天气干旱的原由及表现(3)西北地域生态环境的柔弱性3.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①干旱的天气 (基本条件 )②松散的沙质堆积物 (物质基础 )因为天气干旱,植被稀罕,土壤发育差,地表多松散的沙质堆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供给了物质来源。
③狂风日数多且集中 (动力因素 )靠近亚洲高压中心,狂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建了有益条件。
④天气异样 (重要影响因素 ):连续干旱会加快荒漠化进度。
(2)人为因素人为原由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致使荒漠化的主要原由。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妥,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分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详细以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散布地域主要危害过分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少地域草场遭损坏过分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快草场退化和沙化沙质土壤肥力降落,荒弃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过分开垦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区,特别是沙区边沿连片发展内地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水资源利用不妥区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周边城镇或许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四周草场退化、精心整理环保沙化4.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单影响西北地域经济和社会的连续发展,并且严重威迫到当地甚至其余地域人们的生计环境。
5.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伏荒漠化的威迫。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6.防治原则:坚持保护生态均衡与提升经济效益相联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 )、治沙相联合。
7.防治举措(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良耕作和浇灌技术,推行节水农业,防止土壤盐碱农作区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目,免得牲口大批无序增添干旱的内地地合理分派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区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举措和工程举措修建防备系统(3)调理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①现有林地→作为防备林②绿洲边沿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③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纳综合举措,多门路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添我国不一样地域的荒漠化治理不一样地域有不一样的生产状况,形成不一样的荒漠化问题,详细的散布特色、防治举措也不同样,针对我国西北地域的荒漠化,剖析重点以以下图所示:题组一荒漠化的形成1.(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 )阅读图文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最新版2017教师用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习题详细答案第一章第2章 第3讲
第2章第三讲考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答案 A解析CaO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而Si和SiO2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3.答案①⑧⑨⑩⑭⑮⑰⑲②③④⑤⑥⑦⑪⑫⑬⑯⑱考点二物质的分类题组一采用反例否定,准确辨析概念1.答案(1)×(2)√(3)×(4)√(5)×(6)×(7)×(8)×(9)×(10)×(11)×题组二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2.答案 C解析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 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3.答案 C解析A项,光导纤维属于酸性氧化物,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纯碱不是碱而是盐;C项,氧化物是化合物,化合物都是纯净物;D项,H2SO4是含氧酸,但含氧酸不一定都是强酸。
考点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深度思考1.答案(1)×(2)×(3)×(4)√(5)×(6)√(7)×(8)×(9)×(10)×2.答案①⑤⑧3.答案①②③④题组一准确判断物质变化1.答案 C 解析C项,包含了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两个化学过程。
2.答案 D解析剩饭变馊、自行车生锈、牛奶变酸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二判断物质性质,理解物质转化3.答案 A解析A项,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热,能使环境温度急剧降低,可作制冷剂,正确;B项,石英的成分是SiO2,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错误;C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酸,不能用碱性干燥剂干燥,错误;D项,AlCl3是共价化合物,加热升华不导电,错误。
4.答案 B解析A项,当A为Mg、B为Cl2、C为H2时,符合题给信息和框图转化,A、B、C中没有氧元素,A项错误;B项,碱至少有三种元素组成,B项正确;C项,常温下,B、C均为气体单质,E溶液不可能为硫酸,C项错误;D项,金属在常温下不为气体,D项错误。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31讲
森林和湿地的的开发与保护考点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图示说明如下:2.森林的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三、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1.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
2.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于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四、雨林破坏的原因五、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题组一森林的生态功能某中学地理探究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
读表完成1~2题。
1.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A.①② B.②⑤C.③④ D.③⑤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月均温差值为林地气温与裸地气温的差值,由表得知该地冬季林地气温大于裸地气温,应为北半球。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件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8 9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设计、组织、 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以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 农业园区构造示意图〞,读图答复5~6题。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8 9
5.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循环利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源——工业开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开展)。②开展科技,加速科 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构造,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 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展循环经济)。③加强根底设施建立,加快 产业构造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大力推 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开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开展教育,方案生育,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立,防治各种环境 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年份
等级比例/%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平方千米)
1985
0 9.26 52.13 38.61
11 172
1997
0
0 48.3 51.7
10 793
材料二 2021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 规划?,重点规划建立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 业园。
解析答案
模拟题组 1 2 3 4 5 6 7 8 9
4.“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C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城市与环境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义
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一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反思归纳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方法技巧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题组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左右,B项符合题意。
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
【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33讲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考点一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1.田纳西河各自然环境要素影响及开发方向(1)流域开发的目标 ①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
②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
③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2)具体措施:修建水坝。
(3)效果①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与管理。
②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1)以水力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开发核心。
(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6)重视环境保护。
题组一 流域开发的背景和方式(2012·大纲全国文综)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
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 .1970~1976年B .1977~1984年C.1980~1989年D.1989~2000年2.该支流流入(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3.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答案 1.A 2.B 3.B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切入点在于正确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1题,图中河流年净径流量曲线与年净输沙量曲线吻合度最高的时期出现在1970~1976年间。
最新版2017教师用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习题详细答案第一章第一讲
1第1章第1讲考点一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题组一 有关分子(或特定组合)中微粒数的计算 1.答案 ①>⑥>⑤>③>②>④ 2.(1)答案 1.2 <解析 n (SO 2-4)=3n [Al 2(SO 4)3]=3×0.4 mol =1.2mol ,0.4 mol Al 2(SO 4)3中含有0.8 mol Al 3+,由于在溶液中Al 3+水解,故Al 3+的物质的量小于0.8 mol 。
(2答案 小于 小于题组二 通过n =m M =NN A ,突破质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3.答案 C解析 ③中摩尔质量的单位错误;由于该氯原子的质量是a g ,故a g 该氯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为17,④错。
4.答案 0.33N A 0.26解析 晶体的摩尔质量约为122 g·mol -1,n =12.2 g122 g·mol -1=0.1 mol ,故氧原子数目=0.1×(2+1.3)N A =0.33N A ,n (H)=0.1 mol ×1.3×2=0.26 mol 。
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 阿伏加德罗定律 深度思考 2.答案 ③解析 ①、②中,1摩尔水或水蒸气的质量都为m水N A ;③中,水蒸气分子间间距比分子直径大的多,仅由题给条件不能确定1摩尔水蒸气的体积。
题组一 有关“n =V V m =m M =NN A ”的应用1.答案 D解析 解法一 公式法:a g 双原子分子的物质的量=pN A mol ,双原子分子的摩尔质量=a g pN Amol =aN A pg·mol -1, 所以b g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b g aN A pg·mol -1×22.4 L·mol -1=22.4pbaN AL 。
解法二 比例法: 同种气体其分子数与质量成正比,设b g 气体的分子数为N a g ~ p b g ~ N 则:N =bp a ,双原子分子的物质的量为pbaN A,所以b g 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pbaN A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5.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6.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7.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①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③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题组一荒漠化的形成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题组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2~3题。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2.C 3.D解析第2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
第3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
考点二水土流失1.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2.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土壤要素被侵蚀,会进一步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题组一水土流失的危害1.(2015·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
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
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
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第(3)题,有利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
题组二水土流失的治理(2013·江苏地理)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3.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答案 2.A 3.D解析根据经纬度、海拔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
第2题,图示堤坝修建在沟谷地区,主要作用是拦沙蓄水。
第3题,甲处是塬地,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是沟谷,要打坝建库。
练出高分模拟题组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A.光照强B.气温年较差大C.土壤肥沃D.地形平坦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因素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
图示区域降水稀少而光照强。
第2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
第3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读图甲“黄河中游局部地区图”及图乙“该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统计图”,回答4~5题。
4.据图分析()A.人口密度越高,侵蚀强度越大B.侵蚀强度仅与人口、植被有关C.生态恶化使区内人口大规模外迁D.阔叶林带环境人口容量较大5.该区域()A.地势总体南高北低B.自然带分异的基础是水分的差异C.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D.河流治理的核心是水污染防治答案 4.D 5.B解析第4题,图乙显示侵蚀强度并未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图乙给出了侵蚀强度与人口、植被的相关性,并非指侵蚀强度与其他因素无关,比如降水;由题目给出的信息无法判断区内是否出现人口大规模外迁;阔叶林带人口密度最大,说明阔叶林带自然条件更优越,比如降水更丰富,土壤更肥沃,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第5题,图甲中河流流向表明区域内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本区是传统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过度开垦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黄河中游河流治理的核心是防治水土流失;区域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由渭河平原的半湿润气候逐渐过渡到陕北的干旱气候,因此自然带分异的基础为水分。